听筝赏析
[李端《听筝》]听筝
[李端《听筝》]听筝篇一:[听筝]《听筝》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听筝》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描写了诗人听筝时的感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比喻新颖贴切,艺术效果极佳。
听筝⑴抽弦促柱⑵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⑶。
谁家独夜⑷愁灯影⑸?何处空楼⑹思月明?更⑺入几重⑻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⑼。
⑴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⑵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⑶“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⑷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⑸灯影:灯下的影子。
⑹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⑺更(gèng):更加,愈加。
⑻几重(chóng):几层。
⑼“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白话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听筝》柳中庸唐诗鉴赏
《听筝》柳中庸唐诗鉴赏《听筝》柳中庸唐诗鉴赏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诗鉴赏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碌”,“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疾徐相间,高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接下来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
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
唐诗赏析-李端《听筝》原文译文赏析
李端《听筝》原文|译文|赏析'《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弹古筝的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听筝》古诗解析
《听筝》古诗解析古诗《听筝》是一首赞美筝的音乐和美妙的艺术形式的诗歌作品。
下面是对这首古诗的详细解析。
《听筝》古诗解析筝音悠扬,乐声婉转,琴筝的声音如同天籁般在空气中流动。
这首古诗描绘了人们聆听筝曲时所产生的美妙感受。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筝音悠扬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中。
“筝音悠扬”一句直接抓住了人们对筝音乐的向往。
这首古诗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筝曲的美丽和韵律。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流动,如同亲身体验筝声在耳边回响。
然后,诗人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筝曲的优美。
“声声入耳佳人怀,春漏更漏邻舍猜。
”这两句通过借代的形式,将筝曲的美妙传达给了读者。
诗人用“声声入耳”将筝音的婉转之美传递给读者,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诗人通过对筝曲的描述来表达听众的心情。
“两座琴堂情已浓,一曲抒怀代千言。
”这两句表达出人们对琴堂和筝曲的情感和喜爱。
琴堂是筝曲的场所,诗中的琴堂通过诗人的描述而变得生动起来。
诗人通过“一曲抒怀代千言”来准确地表达出筝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情绪,使读者对筝曲的奇妙之处有更深的理解。
进一步,诗人通过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展示了筝曲美妙音韵。
“音流清绝入空山,酒伴寒窗鹤色鲜。
”诗人使用了“清绝”、“寒窗鹤色鲜”等形容词,使人们感受到了筝音的洁净和美丽之处。
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在寂静的冬夜里听筝的情景,读者通过这些描写能够感受到筝音在夜晚中的独特魅力。
最后,诗人通过以物比物的手法来表达筝曲的美。
“筝声和烟嫣然笑,似断如续不知间。
”这两句通过将筝曲与烟雾相比较,展示出筝曲的变幻和流动之美。
读者在阅读这首古诗时能够感受到筝声的轻盈和细腻之处。
总的来说,《听筝》这首古诗通过描绘筝音的悠扬和婉转,展示了筝曲的美妙之处。
诗人通过形容词、修辞手法等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筝曲的音乐之美和情感的表达。
这首古诗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境地,同时也赋予了筝曲以深厚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对音乐的喜爱还是对美的追求,这首古诗都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唐代诗人李端的诗
唐代诗人李端的诗原文:《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一、衍生注释:“金粟柱”:用桂木做成的弦柱,形容筝的精美。
“素手”:洁白的手,指弹筝女子。
“玉房”:华丽的房屋。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他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能察觉。
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弹筝女子为吸引心仪之人的关注而故意弹错的俏皮场景。
诗的前两句通过“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等词语,营造出一种优美华贵的氛围。
后两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巧妙地刻画了女子的心思,她渴望得到像周郎那样懂音律之人的关注,所以故意弹错,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令人回味。
三、作者介绍:李端,字正已,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的诗作多为应酬之作,但是也有一些意境清新、构思独特的作品。
其诗风格较为清雅,注重对人物情感和生活场景的描绘。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女子坐在钢琴前,那优雅的姿态就像诗中“素手玉房前”的弹筝女子。
她的目光时不时地看向对面的男子,弹错了几个音,难道这是“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围的朋友们都心领神会,偷偷地笑了起来。
原文:《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一、衍生注释:“不忿”:不满,恼怒。
二、赏析:这首诗写女子晨起前的心理活动,月落星稀,天快亮了,孤灯未灭,梦还未做成。
她披衣走到门前张望,却因思念之人未归而对早上的鹊喜声感到恼怒。
整首诗将女子的期盼和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入微。
三、作者介绍:李端为人耿介,曾因得罪权贵而仕途不顺。
他的诗歌题材多样,既有边塞诗,也有描写闺情、友情的作品。
四、运用片段:她在窗前一夜未眠,看着“月落星稀天欲明”,心中想着远方的他。
“孤灯未灭梦难成”,这孤独的夜何时是尽头?当清晨的鹊声传来,她“披衣更向门前望”,却不见归人,心中不禁“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场景,多像诗中的女子啊!原文:《茂陵山行陪韦金部》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听筝·鸣筝金粟柱》翻译赏析
《听筝·鸣筝金粟柱》翻译赏析《听筝·鸣筝金粟柱》翻译赏析《听筝·鸣筝金粟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端。
其全文古诗如下: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前言】《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注释】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翻译】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听筝》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李端《听筝》原文及赏析
听筝[唐] 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
“鸣筝”谓弹奏筝曲。
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
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
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
“柱”是系弦的部件。
“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
“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
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
他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
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
“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
手在弦上,意属听者。
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
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
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
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李端唐诗《听筝》
李端唐诗《听筝》李端唐诗《听筝》《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翻译】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听筝》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听筝诗词鉴赏
听筝诗词鉴赏听筝诗词鉴赏1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翻译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解释听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诗文赏析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听筝诗词鉴赏2原文作者: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解1、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韵译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评析"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
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
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
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听筝诗词鉴赏3【原文】:《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简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
“鸣筝”谓弹奏筝曲。
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
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
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柳中庸《听筝》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柳中庸《听筝》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听筝》是由柳中庸所创作的,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听筝》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听筝》唐代: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听筝》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听筝》注释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灯影:灯下的影子。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gèng):更加,愈加。
几重(chóng):几层。
“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听筝》鉴赏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古诗听筝·鸣筝金粟柱翻译赏析
古诗听筝·鸣筝金粟柱翻译赏析《听筝·鸣筝金粟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端。
其全文古诗如下: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前言】《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注释】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翻译】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听筝》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与赏析翻译
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与赏析翻译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与赏析翻译在平凡的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很多的古诗的阅读训练吧,同时翻译和赏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与赏析翻译,欢迎阅读!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与赏析翻译 1原文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翻译】: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
秦筝声声,是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赏析】: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听筝》李端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听筝》李端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作品原文:听筝⑴鸣筝金粟⑵柱⑶,素手⑷玉房⑸前。
欲得周郎⑹顾,时时误拂弦⑺。
词语注释: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白话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作品鉴赏: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诗词赏析丨听筝
听筝李端〔唐代〕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必考名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闺房中。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闺房的美称。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
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
“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
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
唐诗三百首之李端《听筝》
唐诗三百首之李端《听筝》简介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
大历五年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听筝》年代: 唐作者: 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听筝》赏析: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
“鸣筝”谓弹奏筝曲。
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
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
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
“柱”是系弦的部件。
“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
“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
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将,时称“周郎”。
他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
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
“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
手在弦上,意属听者。
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
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
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
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唐诗《听筝鸣筝》译文及鉴赏
唐诗《听筝/鸣筝》译文及鉴赏《听筝/ 鸣筝》是由李端所创作的,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听筝/ 鸣筝》的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听筝 / 鸣筝》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听筝 / 鸣筝》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听筝 / 鸣筝》注释听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听筝 / 鸣筝》赏析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听筝》李端唐诗鉴赏
《听筝》李端唐诗鉴赏《听筝》李端唐诗鉴赏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诗鉴赏筝,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金粟,指柱上饰有金星一样的花纹;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房,筝上架弦的枕,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周郎,即三国时的周瑜,“瑜受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周郎,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时人谣曰:‘ 曲有误,周郎顾’”(《吴志·周瑜传》)。
“欲得周郎顾”,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喻指听者)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
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它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啊,原来是误非真误...。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
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意趣韵味无穷。
听筝原文、翻译、赏析(最新)
听筝原文、翻译、赏析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翻译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注释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灯影:灯下的影子。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更加,愈加。
几重:几层。
“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鉴赏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