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聚焦655(印度政府反叛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2军购腐败——印度军队现代化路上的绊脚石

2军购腐败——印度军队现代化路上的绊脚石

本月15日,印度国防部表示,印度已经启动取消向意大利阿古斯塔购买12架AW101(EH101)直升机的订单,此份订单价值高达7.48亿美元。

原因是意大利检方查出阿古斯塔公司向印度官员提供了高达6800万美元的回扣才拿到这笔订单。

事情败露后,阿古斯塔公司的多位高官均落马,19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空军官员透露,鉴于围绕购买意大利AW-101直升机的腐败丑闻已经暴露,印度空军正考虑放弃购买该型直升机并额外购买一批俄罗斯米-17V-5直升机。

2010年2月与阿古斯塔公司(意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团子公司)签订了购买12架AW101直升机,用于运送特别重要的人物,3架直升机已经交货。

但是印度国防部15日正式通知芬梅卡尼卡集团打算取消合同。

芬梅卡尼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塞佩·奥尔西2月12日在意大利被捕,罪名是在向印度政府出售直升机项目中涉嫌行贿。

《印度快讯报》报道, 2005年2月,当时的总理钱皮在访问印度期间进行了可能购买意大利直升机的谈判。

过了不到一个月印度国防部宣布直升机招标要求,包括最大飞行高度从5500米降低至4500米(AW101的飞行高度)据悉,目前印度空军不打算宣布新的招标,而打算按照已经签订的合同购买米-17V-5,俄罗斯总统普京2012年12月访问印度期间签署了提供71架米-17V-5直升机的合同,价值13亿美元。

此次印度空军购买12架的AW101直升机主要用于运送特别重要的人物虽然印度军事采购中的腐败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但此次高达6800万美元的巨额回扣还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印度国内引起了不小波澜,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媒体和人民的关注。

此次印度官员收受的回扣数额之大,是印度上世纪80年代末“博福斯”腐败案之后,数额最大的腐败案(已经曝光收受回扣案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军购中的腐败案层出不穷(本文主要指对外军购),军购中的腐败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导致军费使用率不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印度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已经成为印度军队现代化的顽疾。

印度为何挑起中印边界争端

印度为何挑起中印边界争端

印度为何挑起中印边界争端作者:杨晨江运川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两国军警虽然也曾多次对峙。

但与以往几次不同,此次对峙性质十分严重:第一,以往对峙一般发生在两国边界未划定的区域;二是对峙时间较短;三是印军进入中国边境阻止中国修路施工,十分无理;四是中国外交部、国防部等部门屡次要求印方撤离中国境内,可是印度置若罔闻。

由此可见,此次事件性质是非常恶劣的,那么印度为何要挑起此次事件?它又是何等处心积虑?对此我们应当有所掌握和考量。

制造事件转移国内视线莫迪总理上任前后,几乎言必及改革。

改革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莫迪政治生命成败的关键。

可是,莫迪上任以后,他的改革立即受到了印度难以撼动的传统体制的阻力,改革中可能丧失特权和利益的人和势力都极力反对。

数年来,由于遭到反对派的强力阻击,多项重大改革法案无法通过,民众的失望情绪滋长,莫迪的政治明星光环开始黯淡。

2016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宣布,为打击猖獗的腐败、逃税和伪造货币等行为,将终止1000卢比和500卢比两种大面值钞票的流通。

印度民众纷纷涌向银行换钞。

紧接着,废钞行动“升级”,政府又叫停在柜台兑换“废弃”纸币。

截止当月21日,“废钞”已造成70名印度人死亡。

莫迪政府的废钞之举引发多方争议,也受到一些知名人士和专家的激烈批评。

印度前总理辛格斥之为“有组织、合法化的抢劫”,是“历史性的决策错误”。

而此前,面对对其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议程的首次直接打击,莫迪政府已经不得不收回了在议会遭到激烈反对的对商业有利的土地提案。

此外,印度的计划经济根深蒂固,莫迪的改革很可能会使其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那么经营半个多世纪印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各类国有企业,还有国有企业的职工都可能成为莫迪改革的牺牲品。

这些国有企业和国企中的从业人员对于这场改革,一定会持保留态度。

莫迪的改革很难得到数量庞大印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支持。

已经有媒体把莫迪的改革评价为赌博,那么莫迪既然可以把改革当成赌博,会不会也能把豪赌的目标转向外交和战争方面呢?莫迪的总统任期已过一多半,他满怀豪情推动的改革并未被广大印度人民和印度权贵势力所认可,实际的成果几乎看不到,眼看莫迪将会以改革失败而结束自己的任期,那么此时通过与中国发生摩擦进行国际政治豪赌,至少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转移国内视线的目的。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1. 引言1.1 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简介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是指印度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政策,旨在加强与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关系,提升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

印度视印太地区为其战略重心,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

印度希望通过“印太”政策,加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战略合作,构建一个稳定、繁荣的印太地区秩序,推动印度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印度将“印太”地区视为其重要的外交战略空间,致力于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

随着“印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演变,印度的“印太”政策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字数:177】2. 正文2.1 印度的地缘战略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印度的地缘战略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重要转变。

传统上,印度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南亚地区,特别是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印度意识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印度的经济和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亚地区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聚集地,而太平洋地区则是全球贸易的重要航道。

印度希望通过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合作,借助其经济实力和地缘优势,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也是中国的战略重点区域,因此印度的地缘战略转向也是对中国地缘影响力扩张的回应。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积极推动“印太”政策,加强与东南亚和太平洋国家的关系,推动区域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

印度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共同推进“印太战略”,努力构建一个受尊重的、规则清晰的地区秩序,以抵制中国在该地区的霸权主义。

印度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扩大在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促进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

2.2 “印太”政策的背景和动机印度的“印太”政策的背景和动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印度开始重新审视其地缘战略,并将重点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中,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极为敏感的焦点所在。

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就此发回了系列报道。

翻开世界政区图,人们可以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带看到一块醒目的白色区域,那里就是印巴激烈对峙了57年之久的克什米尔地区。

从11月29日开始,两国展开了自今年2月重启对话进程以来的第二轮和平会谈,克什米尔问题是谈判中的重要议题,世人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这块有争议的“白色地带”。

克什米尔纷争起源克什米尔主权纷争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根据英国当时提出的“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而562个土邦的王公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也可以保持“独立”。

当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宣布独立,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有3个土邦在归属问题上出现争议。

由于巴基斯坦其后在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两个土邦的争夺中失利,因而不能容忍印度在另一个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土邦继续得势,便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强硬立场,克什米尔从此成为印巴两国关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最北端的喜马拉雅南麓,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1946年,占领了克什米尔的英国殖民者将这一地区卖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大公,两地合二为一后,穆斯林人口占整个土邦的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等,从而形成了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土邦王公为印度教徒的局面。

印巴分治时,巴方以土邦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为由,主张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而土邦王公在1947年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方派军队进入。

10月27日,印度将军队空运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由此触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8年1月20日,安理会成立印巴委员会,并通过了停火、非军事化和以公民投票来决定土邦归属的分阶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决议。

印度的人权状况与保护机制

印度的人权状况与保护机制

印度的人权状况与保护机制人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然而,在印度,一些人权问题仍然存在,并且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动人权保护机制。

一、言论自由与新闻媒体言论自由是人权保护的核心之一,它能够促进民主和社会进步。

在印度,言论自由在宪法中得到明确保护,但实际情况却并非都是如此。

新闻媒体作为言论自由的重要载体,应当独立、公正地履行其职责,但印度新闻媒体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和干涉,以及对记者的恐吓和暴力袭击等。

因此,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保护,确保媒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印度人权保护的重要任务。

二、宗教自由与少数群体权益宗教自由是每个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然而,在印度,宗教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但宗教间的冲突和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例如,印度的部分宗教少数群体遭受到歧视、迫害和暴力对待,这对于印度的人权情况造成了挑战。

因此,加强宗教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促进宗教和谐,是维护印度人权状况的关键。

三、性别平等与妇女权益性别平等是人权保护的核心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印度,尽管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妇女权益,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

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依然面临着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例如,性别暴力、婚姻不公平、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不高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因此,加强妇女权益的保护和推进性别平等,是印度人权保护的迫切需求。

四、贫困与经济权益贫困是影响人权保护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的保护。

在印度,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面临着基本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基本权益的剥夺。

因此,实施有效的扶贫政策,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存需求,是印度人权保护的重要任务。

总结印度的人权状况与保护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性别平等和贫困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印度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保护,保障宗教多样性的尊重和和谐,加大力度推进妇女权益的保护和促进性别平等,同时实施有效的扶贫政策,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

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

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正文]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

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

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

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

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

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当前,印度的外交政策备受关注,尤其是其对印太地区的政策。

随着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其印太政策也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印度的“印太”政策是指印度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旨在巩固印度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本文将就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进行浅析,包括其背景、战略意图和挑战等方面。

印度的“印太”政策背景复杂多样。

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地区安全状况的变化,印度逐渐意识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对其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印度洋是印度的“后花园”,而太平洋地区是印度扩大其外交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舞台。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扩大,印度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

印度的“印太”政策也是其在对华战略竞争中的一部分。

印度的“印太”政策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

印度希望通过加强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外交合作,维护印度的海洋利益,包括海上通道安全、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

印度也期望通过“印太”政策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和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地位。

印度也通过“印太”政策谋求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合作,以抵御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

印度的“印太”政策旨在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巩固其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印度的“印太”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印度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其海军装备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度对该地区的影响力。

印度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太平洋岛国的合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主要是由于印度和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区矛盾。

中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对印度的“印太”政策构成了挑战。

美国在该地区的政策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因素,这也给印度的“印太”政策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印边界解决方案

中印边界解决方案

中印边界解决方案1. 背景介绍中印边界争议是中印两国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在过去几十年中,双方曾发生多次边界冲突,甚至爆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

然而,近年来,中印两国政府都表达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意愿,积极进行对话和磋商,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

2. 双方观点和利益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

印度主张根据历史地理条件划定边界线,认为中国在中国藏南地区修建公路和设立军事设施是侵犯其领土主权。

而中国则主张基于历史条约和现实需要来解决边界问题,认为中国的行动是在有效管理和保护边境地区,同时也是对印度加强边境安全的回应。

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主要利益在于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印度希望确保其边境地区的安全,防止中国增加在藏南地区的影响力,并保护被视为神圣的领土。

而中国则希望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避免边界冲突对双边关系的负面影响,同时保护其在西藏地区的权益。

3. 解决方案之一:外交谈判和对话外交谈判和对话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双方通过高层会晤、特使访问以及边界工作组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磋商,尝试寻找共识和解决方案。

在外交谈判和对话过程中,双方可以就边界线的具体划定、争议地区的管理和使用、军事活动限制等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相互理解和妥协,寻找符合双方利益和互信的解决方案。

4. 解决方案之二:边界管理机制的建立边界管理机制的建立是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建立有效的边界管理机制,可以实现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合作,减少冲突和误解。

建立边界管理机制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包括制定双边协议、建立边境联络处、加强边境巡逻和监控等。

通过定期的会谈和交流,双方可以就边界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及时解决潜在冲突和分歧。

5. 解决方案之三:地区合作与经济交流地区合作和经济交流也可以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提供有益的途径。

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和交流,增加互信和相互依赖,双方可以在边界问题上寻求共同的利益点。

印度的战争与边界争端问题

印度的战争与边界争端问题

印度的战争与边界争端问题印度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历史上曾经扮演过重要的地缘政治角色。

然而现在的印度面临着不同寻常的挑战。

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印度与周边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边境争端和战争。

本文将针对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发生的边界争端和战争进行探讨。

首先,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十年。

这些争端涉及到与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家的领土。

其中,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是最复杂和最具有战争风险的问题之一。

自1962年印中战争以来,印度和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经历了数十年的僵持和对峙。

尽管双方在最近几十年中签署了几项协议,试图缓和边界紧张局势,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战争风险。

除了中国之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边界争端也是十分复杂和敏感的问题。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个国家就一直在为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争议而斗争。

印度认为克什米尔是其领土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则认为克什米尔应该属于其控制下的区域。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和冲突,尽管双方都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和协定,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在与孟加拉国、不丹和尼泊尔的边界问题上,印度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

其中,与不丹之间的边界争端涉及到所谓的“大线问题”,即印度和不丹之间的边界线的真实位置。

这个争端一直存在,尽管双方已经签署了多项协议和协定,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尽管印度与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之间的边界争端比较稳定,但两国之间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领土争议。

其次,印度参加的战争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参与了多场与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的战争和冲突。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战争是1962年与中国之间的边界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占领了印度领土,并在冲突中打败了印度军队。

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国内和国际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极大地影响了印度的外交政策。

在1971年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中,印度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

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

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

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

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

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

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中印边境问题心得体会

中印边境问题心得体会

中印边境问题心得体会中印边境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两国在边境地区长期存在领土争议,导致了多次冲突和紧张局势的发生。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通过了解和关注这一问题,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外交手段,通过和平对话来达成双方的共识。

边境争端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冲突就能解决,更不能通过武力来解决。

双方应该坚持通过外交途径,尤其是通过高层交往和对话,发挥领导人的重要作用,推动和谈的进程。

只有通过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方式,才能最终找到解决边境问题的办法。

其次,我认为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借助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

国际社会应该秉持公正、平等的原则,鼓励双方进行和平谈判,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是对于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和地区强国,更应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

通过多边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减少双方间的误解和猜疑,为边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环境。

另外,我认为政府也应该增加民众对于中印边境问题的了解和参与度。

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和教育渠道,向公众传递中印边境问题的最新情况和相关政策,以增强民众的国家意识和边疆意识。

政府也可以通过组织公民参与讨论和研究,鼓励社会各界对于边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样可以凝聚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最后,我认为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

经济合作是各国之间加深友谊和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也可以为边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通过推进两国在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解决边境问题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的来说,中印边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手段来解决。

同时,需要借助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加强民众的参与度,以及增加双方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两国和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关键词:一、前言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 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

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

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

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 80年代提升为5.6%, 90年代中期为7 %, 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

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

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 %,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 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印度与孟加拉国边境冲突加剧地区安全与领土争端的危机

印度与孟加拉国边境冲突加剧地区安全与领土争端的危机

印度与孟加拉国边境冲突加剧地区安全与领土争端的危机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边境冲突在近期加剧,引发了地区安全和领土争端的危机。

这一问题涉及到两国之间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对于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印度与孟加拉国的边境冲突源于历史原因。

在二战后的印度独立和孟加拉国分离之后,两国在边境地区的领土划分上存在争议。

加之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和敌对情绪,导致了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导致边境冲突加剧的原因之一。

印度与孟加拉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国内政治形势复杂,存在着各种政治派别和势力之间的利益竞争。

在边境问题上,两国政府往往会利用这一问题来转移国内关注点,同时也会利用边境冲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外,文化因素也对边境冲突起着重要作用。

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存在着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了两国人民之间的误解和对立。

在边境冲突中,文化差异加剧了敌对情绪,使得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印度与孟加拉国边境冲突加剧带来的地区安全问题,国际社会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缓解紧张局势。

首先,应该加强双边对话,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领土争端问题,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

同时,各国可以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发展项目,帮助改善边境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民生状况,从而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另外,国际组织和地区机构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合作与对话。

通过组织各方参加会议、磋商和交流等形式,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合作,为解决边境冲突提供平台。

最后,应该倡导和加强地区合作与共赢的理念。

通过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和安全,可以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减少边境冲突的发生。

同时,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地区组织和合作机制,通过多边交流和协商,加强地区安全和稳定。

总之,印度与孟加拉国边境冲突加剧给地区安全与领土争端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通过加强双边对话、国际合作和地区组织的支持,我们有望缓解紧张局势,为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

印度次大陆的民族问题与政治解决途径

印度次大陆的民族问题与政治解决途径

印度次大陆的民族问题与政治解决途径印度次大陆是一个拥有着复杂社会结构和多元文化的国家,由2500多个不同的民族和亚民族组成。

这些民族和亚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信仰,因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民族问题成为印度政府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 印度的民族问题印度的民族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宗教问题,宗教差异是印度社会最明显的分界符。

95%的印度教徒居住在印度,但穆斯林、基督徒、锡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雅利安和特伦甘邦等少数族群都分布在印度境内。

第二是语言问题,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但是超过1700种非官方语言也在使用当中,而各个州之间也会存在着语言差异。

第三是区域问题,由于印度地域广阔,地势复杂,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存在巨大差异,就像克什米尔问题、东北边疆地区问题、恰蒂斯加尔邦问题等。

2. 印度的政治解决途径印度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政策调整、政治对话、既定法律、专项别额安排等。

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印度政府最常用的处理民族问题的途径之一。

政策调整可以针对不同的民族问题实施不同的措施。

例如,为了解决宗教问题,印度政府在1950年颁布了宗教自由法,确保了每个公民都有信仰的自由。

另外,印度政府还为一些像古吉拉特邦、恰蒂斯加尔邦等少数族群特别设置了配额,确保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得到平等的机会。

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政治对话主要考虑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法诉求,通过妥协或达成协议来缓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例如,印度政治家们曾与锡克教徒和克什米尔穆斯林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就有关问题达成了同意意见。

既定法律既定法律是指用法律来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

印度的宪法规定了各种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合作,实施了一些特别的法律,如《部落地区计划》和《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计划》。

印度政府通过这些法律确保不同民族之间的公平和正义。

印度的人权保护与社会公正

印度的人权保护与社会公正

印度的人权保护与社会公正人权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印度这个具有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性的国家中,人权保护与社会公正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印度的人权状况进行探讨,并对该国在人权保护和社会公正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估。

一、背景介绍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其综合性的发展目标之一即为人权保护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印度的人权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二、人权保护状况1. 政府机构的作用印度政府重视人权保护事务,并成立了专门的人权委员会和法律机构来监督和处理相关问题。

这些机构的设立为人权保护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2. 法律法规的建立印度通过立法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其中包括《印度宪法》中对人权的明确规定。

此外,印度还与其他国家签署了多项国际人权公约,并将其融入国内法体系。

虽然法律框架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3. 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印度是一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妇女和女性在许多方面面临着歧视和暴力。

然而,近年来,印度政府加大了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保护力度,并通过立法和社会行动来改善女性的地位和权益。

4. 种族和宗教问题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种族和宗教冲突时有发生。

部分少数民族和宗教团体在社会发展中遭遇不公平待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宗教和谐委员会的设立,以促进不同种族和宗教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三、社会公正状况1. 教育公平与普及印度政府致力于提供教育机会的平等,并鼓励普及教育。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地区差异等问题,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印度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2. 贫困与社会保障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贫困问题严重。

为了缓解贫困问题并保障社会公正,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提供低保金、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基础设施等。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

浅析当前印度的“印太”政策印太政策是印度近年来提出的一项重要外交战略,其包括增加在印度洋地区的海军力量、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安全合作,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进一步强化印度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应对中国的崛起。

背景印度自1947年独立之后,一直是濒临印度洋的国家。

印度洋是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目前全球60%的石油运输、40%的店铺交易和50%的航运都是在该地区进行的。

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印度也感到了突出的安全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开始了采取应对措施的行动。

印度的目标该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促进印度在该地区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抵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扩张战略,防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印度的安全利益。

印度的重点印度的重点在于加强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安全合作,以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和自由航行。

此外,印度还计划继续提高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逐步成为一个强大的大国,以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利益。

印度的策略印度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其目标:1.推动印度洋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印度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以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安全稳定。

这样可以增强与这些国家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并形成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

2.加强印度的海上实力印度要加强自己的海上能力,以维护自己在印度洋地区的安全和利益。

印度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确保自己的海上安全,预防任何可能的海上威胁和海上安全事件。

3.加强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四方安全对话”印度要加强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合作,深化“四方安全对话”,共同维护该地区的稳定和自由航行,进一步推进印太战略,有效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扩张战略。

4.加强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合作印度还要加强与其他印太地区的国家的合作,形成一个紧密的防务合作网络,以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结印度的印太战略是其重要的外交战略之一,印度政府已经下决心大力发展该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施和推动该战略。

印度PEST分析

印度PEST分析

印度PEST分析1362067 朱翊崴政治环境:印度同中国一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近代史上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一度是“英王皇冠上的宝石”。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并于1950年建立印度共和国。

印度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经常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诩。

议会总统制下的印度,总统虽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实际上不掌握大权。

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

总统根据议会选举结果,任命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总理。

以总理为首的内阁行使国家行政权,现任总理莫迪系2014年大选上台。

议会掌握立法权,上院为联邦院,下院是人民院。

司法体系方面,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分别是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负责审议国家重大事项、解决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监督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等。

除此之外,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和高等检察院,负责本邦事宜。

政党制度方面,印度实行多党制,但实际上国大党和人民党力量明显占优。

国大党是印度老牌政党,曾领导印度反英殖民斗争,长期执政并深得人心,但在2014年的印度大选中败给了莫迪领导的人民党。

人民党是印度的新兴政党,创建于1980年,是印度第二大资产阶级政党。

除国大党和人民党外,印度还有共产党、泰卢固之乡党等小党。

此外,印度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众多宗教在印度都拥有大量信众。

在历史上,宗教变革是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但宗教之间的矛盾也屡屡引发流血冲突。

与此同时,时至今日印度种姓制度犹存,社会结构等级分明,这无疑是制约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印度政治是一幅复杂的拼图,由地方主义、宗教、种姓、阶级和政党等图块拼凑而成。

从单个事件中,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尽管如此,北方邦议会选举结果仍代表着一种更普遍的态势。

贸易协定方面印度与东盟签订服务与投资自贸协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并与多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已经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印度的PEST分析

印度的PEST分析

印度的PEST分析1. 政治情况印度是联邦共和国,邦有着很大的政治、经济权力。

因此在印度,地方政府的作用比中国大,因此公司在进入印度的时候,不仅需要和中央政府处理好关系,还需要和地方政府,尤其是邦一级别的政府合作。

印度的邦大小差异悬殊,其中有几个大邦是印度经济的重心区,比如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北方邦等。

这些邦的巨大经济、人口总量,也意味着邦政府的权力很大和与中央政府的议价能力强。

印度是民主国家,并且号称世界第一大民主国家。

全国选民约有7亿。

民主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因此在公司进入印度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民主问题的重要性。

比如在本地员工的管理上,需要考虑印度人的民主思想。

在公司业务经营过程中考虑和政府、民众之间的关系。

印度政治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来看,稳定性比周围国家高,虽然国内有着混乱的民族、社会冲突和严重的腐败问题,但是由于国内的精英统治格局,使得印度的政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民主是印度政治的特色,但是民主也使得印度的政治稳定性欠缺。

由于民主所依靠的选票政治和印度国内严重的腐败问题相结合,印度的政治稳定性会随着国内的经济、民生、社会矛盾等问题而变得不确定。

同时印度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也使得印度面临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冲击。

但是印度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甘地家族等大家族对于统治的掌控依然牢固,这些精英所构成的上层统治阶级对于政治的稳定性有着巨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印度国内局势的复杂性,印度的政治稳定性是脆弱的。

因此公司需要有着应对的方案,当印度出现重大的民族、宗教冲突和剧烈的政权更迭,公司需要有退出该国或者风险规避的措施。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

国内有印度斯坦族、旁遮普族、马拉地族等多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族和许多小族。

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也不尽相同。

在印度国内有语言超过1000种,其中作为官方语言的就有14种。

宗教方面,印度虽然主要是信奉印度教,但是国内却有着超过一亿的穆斯林、锡克教徒和少数佛教徒以及基督教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聚焦
第655期 2014年8月22日
印度政府反叛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大国,印度在崛起的进程中面临许多挑战,能否成功解决地方分离主义问题,实现东北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

纵观印度历届政府的表现,在使用武力打击叛乱武装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彻底和缺乏连续性,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反叛武装经常“死灰复燃”。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同印度军队、准军事部队的编制和指挥体制有关。

印度的正规军由中央统一指挥,具有较强的野战能力,但是在人生地不熟、交通状况恶劣的东北地区,它在情报搜集和后勤保障方面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无法实施长期作战任务。

地方警察武装虽然熟悉当地情况,但是它的作战能力较弱。

此外,印度军队的指挥体制存在弊端,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实力坐大,印度的主要准军事部队都是直属中央指挥,地方政府无权调遣。

这种体制在对付“打了就跑”的游击队时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一个弊端是由于缺乏稳定的、系统的情报来源,有限的军事力量很容易遭受较大的伤亡。

关于政府军遭叛乱分子伏击的报道经常见诸印度报端。

据统计,同样是打击叛乱武装,政府军在那加兰邦的伤亡人数要远多于克什米尔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军滥用武力、侵犯人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无疑会加剧部族民众的离心倾向。

二是同印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缺陷有关。

印度的联邦体制和民主政治在整个东北地区的运作基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不足。

首先,语言邦政策的出发点是将部落认同感作为授予这些部落自治和特权的理由,这容易助长其他部族的地方主义,并以此作为反叛中央的奋斗目标。

比如阿萨姆邦的博多人也要求独立建邦,这种“连锁反应”令印度中央政府疲于应
对。

其次,印度联邦体制的运作存在“强中央、弱地方”的特点,中央侵犯地方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以谋求区域自治和部族自治为目标的分离组织而言,显然是无法忍受的。

例如在英迪拉·甘地时期,由于国大党实行“无限制强化中央战略”,以极端化的措施来促进国家整合,其结果是引起东北地区分离叛乱的普遍高涨。

地方政府为了加大与中央博弈的筹码,往往同情甚至暗中串通叛乱武装来争取更多的行政权力和援助资金。

此外,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常常受到狭隘党派利益的干扰。

例如在那加兰邦1982年的议会选举中,国大党(英)和那加兰民族民主政党各获24席。

为了帮助国大党获得邦政权,英迪拉·甘地亲临科希马(那加兰邦首府)争取到8名中立人士。

这种行为引起了地方温和派政党的很大不满,它们反过来借助宗教和部族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邦的地方性政党还利用叛乱势力来打击政敌,这种“官匪勾结”的情况严重削弱了邦政权的合法性。

三是印度地方政府不正当的资金运作有关。

印度政府在东北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其主观目的是想让武装分裂分子得到经济上的实惠,生活舒适,从而放弃丛林战斗。

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地方政治体系的混乱和少数地方官员贪污、挪用援助资金,普通民众很难获得实际的利益,援助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当反而激化了地方的矛盾。

首先,中央财政拨款的很大一部分(38%-63%)用于行政事务开支,这样真正投入到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就大大减少了。

第二,行政开支比例过高的一个潜在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中少数“腐败精英”对中央拨款的大肆侵吞,这种“资金渗漏”现象在印度东北地区普遍存在,严重侵蚀了地方政权本来就很脆弱的合法性。

印度中央政府出于拉拢地方上层势力、分化瓦解分裂势力的考虑,对这种腐败现象监管乏力。

第三,叛乱组织通过各种非法渠道大肆套取国家资金,反而使叛乱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

第四,印度中央政府忽视了对地方“造血”功能的培养,投资工业设施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

印度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企业只有160余家,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成了叛乱武装的“后备力量”。

四是同印度政府不当的文化扶植政策有关。

文化扶植并不等同于强制同化,
而印度政府对这点认识还不够,措施不灵活。

以分离倾向最突出的那加人为例,印度历史教材中通篇是印度的历史,很少涉及那加人的文化和独特历史进程。

印度有学者批评这种做法是“对大脑的重新殖民”,使那加人失去了“客观、公正构建自身历史的能力”。

此外,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印度教复兴主义的兴起,印度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东北地区的宗教矛盾更加突出。

许多叛乱组织就是利用基督教与印度教的矛盾作为动员手段。

从以上分析可知,印度政府要想彻底、妥善解决其东北地区的分离主义问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进人新世纪后,印度国力逐步增强,外交政策更加灵活务实,这些都将为“东北难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随着印度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向东看”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实现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更显现出其“战略意义”;印度东北地区也强烈要求发挥其“陆桥”的作用,真正享受到对外开放的经济利益。

如果印度政府忽视这种呼声或者无法有效满足这种期望,继续执行封闭政策,其东北政局的走势将更加复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印度企图通过封闭东北地区、孤立地解决东北地区问题是不可取的。

印度政府应该本着“平等、互信、合作、互利”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邻国合作,尤其是情报合作,早日结束分离主义运动带来的政治动荡,使该地区作为“南亚和东南亚连接的纽带”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