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共55张PPT)
三、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国内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 长期实行专制主义的历史文化传统
主观原因 斯大林个人因素和国内的政治斗争。
工业化建设热潮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 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大中工业一律收归国 有;高度集中的管理 体制。
中小企业出租或私营,外 资开发矿产资源。扩大地 方和企业自主权。
取消自由贸易 和商品买卖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买卖
普通义务劳动,实 物配给。
按劳分配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战时主义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
从材料可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引发了什么危机?
引发政治危机,农民和士兵与政府的矛盾尖锐
阶段小结: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 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 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 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以 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 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而这个政 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28 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2、 经 济
具
体
形 成 过
政 治
程
1、1925年,苏联提出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 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三个“ 五年计划”的 建设。国民经济建设由中央统一制定计划、配置资 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 2、1926—1932年,实行农业 “全盘集体化”, 把农业纳入计划经济轨道。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施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变革、经济改革和最终解体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个初期阶段,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劳动者自组织等。
这些措施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化的政策。
五年计划经济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集体农庄化则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一阶段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权力斗争,最终赫鲁晓夫上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消大规模镇压政策、提倡和平共处等。
这一阶段的政治变革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分权,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下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
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1989年至1991年间解体。
解体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困境、政治制度的失效、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成为历史的一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进程,伴随着众多的成就和挑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在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1917年革命后,苏联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控制和调度,大力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然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五年计划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和环境破坏等。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机构,确保了政权的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通过集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人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然而,苏联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腐败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通过普及教育、鼓励科学技术进步和强调劳动者的价值等方式,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苏联的文化建设注重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社会的利益至上。
苏联创造了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壮丽的社会主义雕塑和建筑等,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理想面貌。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苏联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政治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涵盖了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产公有化,消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正含义,明确材料是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的。
也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1·济南三模)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些“方法和形式”的是()A.固定的粮食税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废除农奴制C.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二是口号的内容。
材料表明当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引言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推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崩溃。
起源: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对农产品和工业品进行强制征购和分配。
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1921年,在面临农民起义和经济崩溃的压力下,苏联领导人引入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经济,并允许私人经营。
工业化:五年计划和集体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始迅速发展。
1928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工业化进程。
五年计划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兴建工厂、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苏联也进行了农业的集体化。
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并实行共同耕种和分配制度。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工业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集体化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
许多农民不愿意放弃私有土地并加入集体农庄。
这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再次实行战时经济措施。
为了支持战争努力,苏联工业迅速转向军事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
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取得了重要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并在战后几十年间取得了持续增长。
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在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崩溃:计划经济的困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力,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和生产能力下降。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袁万书听课要求:带着问题和思考来上课——做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导言一、概念解析——何为经济体制?定义: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体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交通运输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二、必修一知识回顾——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三、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即将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而艰巨的问题。
材料一:列宁的困惑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个是现实问题:就是“生存斗争”,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如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当时包括列宁在内的人们都满腹疑惑。
怎么办?怎么办?……问渠那得清如许?……。
对于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祖师爷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的呢?材料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 根据材料,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的这段话最早出现于《共产党宣言》中。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 • •
(2)相同点: 都利用政府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控);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都为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成功模式。
易混易错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 “新”
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 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手段方面来看: 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 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美国: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 他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 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
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 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 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 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 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 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和生产和 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 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 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 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高中历史课程必修内容专题解析》 材料说明什么本质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影响:1.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参照和借鉴的范例。
许多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采用了类似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2.冷战格局的形成:苏联在二战后成为美国的对手,并在冷战时期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冲突。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导致了全球分裂和冷战格局的形成。
3.经济和工业化进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强调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而大规模的工业化,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和军事大国。
4.公共教育和科研发展:苏联注重公共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科技创新。
这在苏联内部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人才,对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5.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和非对齐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和非对齐运动。
许多国家在苏联的支持和影响下,试图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寻求独立于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外交政策。
6.苏联的解体与后果:苏联模式的最终解体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大幅减少,资本主义模式成为主导。
这改变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竞争。
总的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显著的影响。
它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塑造了冷战时期的全球分裂格局,推动了工业化和科研发展,并对全球社会主义和非对齐运动产生了影响。
然而,苏联的解体也带来了全球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个问题非常广泛,因此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俄国革命,即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苏联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经济的崩溃、内战、外部干涉等。
为了重建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国有化,即将生产资料转移到国家所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此外,苏联还实行了集体农庄化,即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田和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旨在消除私有制,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在经济方面,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活动。
这种体制下,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集中管理,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政治方面,苏联实行了单一政党制,即由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拥有绝对权力。
苏联政府通过集体领导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社会方面,苏联推动了普及教育和医疗保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还实行了全面的就业政策,为人民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
此外,苏联还强调了妇女解放和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供需不平衡。
政府的权力集中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
此外,苏联在军事和冷战竞争中的巨大开支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压力。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尽量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单元概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确立斯大林体制)的成就的不足列改革致苏联的解体单元复习策略1.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注意三个重点: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以及评价,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2.第二条线索包括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 20 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课程标准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重点),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重点是在农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重点是在工业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2题)“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3.(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11题)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2009年高考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列宁时代开始建立的。
这种体制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认为生产资料应该由国家集中掌握,社会产品应该由国家统一分配。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因其内部问题而逐渐走向瓦解。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列宁时代已经开始建立,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完全建立起来。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统一了国有财产,控制了外贸和内贸,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企业的生产和资金使用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此时苏联的经济得到极速发展,但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着手改善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经济改革”和“农村改革”等计划,但由于上层领导作用不彰和计划考核方式问题,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7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80年代,苏联的经济停滞,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还未能避免最终解体的命运。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和资源配置由国家集中控制,社会产品的分配由国家统一决定。
在此体制下,所有的企业都属于国有制企业,其生产规划和资金使用都受到国家的控制,所有的生产资料的调动和交流必须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企业的市场定价、财政预算、经营计划等都需要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此外,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一些弊端,例如收效不彰,资源配置不当,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等。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也有其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这种体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和分配。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通过国家投资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许多缺点。
首先是效率低下的问题。
由于国家掌握了所有的生产资料,企业在选择生产目标时,往往只考虑生产的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和效益,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45张ppt
4.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 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 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采取固定的粮食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5.B.T.克列缅在《斯大林造成的社会主义 ――集体性的变形:实质用根源》中认为: “它从产生之初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性 质……(农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 :他们播种什么、什么时候耕耘和收获、交 售自己的多少产品、交给谁、按什么价(有 时完全是象征性的价格),都要听命于他人 。”作者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D.农业集体化运动
必要、有效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 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 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 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
1921年的苏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春)
1.背景: 2.内容: 3.评价:必要、有效
超限,引发危机--超越生产力水平,损害农民利益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赫鲁晓夫上 台执政,开始改革。之后,苏联历经了30多年的社 会主义改革,最终失败,苏联解体。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巩固练习】 1.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 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 主义都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 列宁的上述主张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知识提升】 结合下表和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领域
农业 工业 商业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0.2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③取消__________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 军事 斗争的胜利;战后的继续实行超出了农民的接受 证了________ 程度,带来消极影响。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后苏维埃政权亟须恢复国民经济;农民对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
答案:1.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苏维埃政
权基本巩固,开始由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社会经济。
考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2013 年广东文综)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 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 ) 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选 A。根据‚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 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 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项。
业的生产。
(2)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 ①农业:用固定的__________
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 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
资本家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国的________ 自由贸易 。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__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4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9、(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0、(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 的是( B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调整:经济危机之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的局部调整
导入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 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 上发表演说,受到暴风雨般的欢 呼。俄国开始了新的时代。
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 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 个问题上,苏俄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进行了艰苦 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背景
经济困难(战争、违背规律、国家无力领导企业) 政治危机:农民暴动
2、内容:
私有、自由贸易 3、拓展:①“新”在哪里?
②实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
③目的?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奠定
“社”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权。 ④影响?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
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思想 觉悟极高。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 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 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苏联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和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目标,苏联政府坚决执行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工厂、银行等重要生产要素纳入国家所有,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经济的中央计划和国家调控。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出任苏联总书记,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了工业化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实行了集体化农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和调配资源,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过度强调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的浪费、计划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其次,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方面,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太空探索和核武器研发等。
这些成就使得苏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竞争力。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失败和问题。
首先,在经济管理方面,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其次,在供给体制中,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苏联出现了需求过剩和缺乏消费品的现象。
另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定稿)
四、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 识 构 建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积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理论上,找到一条向 军事斗争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道路;实践上,工农 消极:超过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 支持,经济恢复、政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是向社会 权巩固。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影响
设身处地,感悟政策
虚拟一刻:
假如你是一个农民…… 假如你是一个企业主…… 假如你是一个商人…… 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市民……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我”带来了什么?
内
农 余粮征集制 业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 工 济,幻想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工业国有化 业
新经济政策
在一定范围内恢 固定的粮食税 复发展资本主义, 逐步过渡到社会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主义。 中、小工业
商 容 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贸易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币关系扩大生产 分 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
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评价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1)理论上: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 确途径;
(2)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3)政治上:得到工农支持,苏维埃 政权得到巩固。
伟大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 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 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上 午11时43分23秒上午11时43分11:43:2321.7.1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基础夯实
材料一:“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
”
——斯大林我们工业在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就是把资本主义从我国工业范围中完全驱逐出去。
——《斯大林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材料二: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
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
但是,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
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
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三: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
思考讨论:(1)材料三中斯大林认为国家的工业化应如何进行?
(2)结合材料四、五、六,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