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文学类文本阅读-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解析版)
一、认识文学类文本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是考察小说、散文,人物传记、新闻等等一些体裁。
近几年高考主要是考察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尤其是以小说居多。
二、悟文学之美,探内在规律——探求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一)表达方式1.记叙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描写(1)肖像描写:描写相貌、神情、打扮,揭示身份个性,甚至还可以暗示人物际遇。
(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
(5)环境描写(6)细节描写:描写小举动,小事情,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7)描写角度:①动景与静景,②远景与近景,③仰望、平视、俯看,④整体(面)与局部(点),⑤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5.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感情,②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第一人称在结构上有线索作用。
(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2)第二人称:①拉近距离,形成对话,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抒情,③有时运用人格化手法,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朱自清《绿》)(3)第三人称:①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②可以灵活自由地反映生活。
6.常见的表现手法(1)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包括三种类型:①虚幻世界和梦境,②回忆往事、历史。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答题的时候,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技巧【1】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 1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策略解读】1.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2.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像,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像,这种想像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__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1997年高考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节,添枝加叶的写法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新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情景,仅仅笼统地写小新背着同学艰难地走着或者耸人听闻地写小新背着同学攀登悬崖峭壁、趟过沼泽,都是不合要求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所供材料,为一对孪生小姐妹做肖像描写,就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从声音、色彩、情状等多方面写出孪生姐妹的个性来。
记叙文阅读之虚实结合
记叙文阅读之虚实结合作者:柴晓山来源:《作文周刊·初一·人教·同步辅导版》2015年第02期【阅读前言】虚实结合,就是作者将眼前所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与作者通过联想、想象而虚构出来的景象结合在一起,以扩大文章内涵的写作手法。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经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运用虚实相生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入虚写。
1.借助侧面描写,虚写人物。
借助旁人的讲述或反应,虚写主要描写对象的生活状况或其他特征,虚实相生,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2.发挥联想、想象,虚写场景。
在实写中,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插入与之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其他场景,造成虚实相称或虚实对比,以突出描写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或直接凸显主题。
3.创设虚幻梦境,虚写作结。
正文结束后,以描绘梦境或其他虚幻场景作为文章结尾,可以抒发强烈的思念、怀念之情或表达美好的愿望。
【即学即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乡村的瓦□冯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飘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不松手。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1. 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高考语文复习虚实结合手法课件23张pptx(2024)
10
03
现代文阅读中的虚实结 合
2024/1/29
11
散文中,将抽象 的情感、哲理等转化为具体的形 象、画面,增强散文的意境和感 染力。
实写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场景的细致描绘,营造出散文的 真实感和生动性。
虚实相生
在散文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 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散文独特的 审美效果。
17
作文升格训练
选材用材
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典型素 材,并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进 行艺术加工。
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 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审题立意
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确立 深刻、新颖的立意。
2024/1/29
谋篇布局
训练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 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独特的 见解和观点。
2024/1/29
虚实结合包括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两种。化 虚为实,将虚幻的事物写得真实可感,化无 为有,化抽象为具体,造成一种如见其物、 如临其境的实境,让读者在回味中感知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化实为虚,把客观 实在的事物描述成虚幻的景物,以寄托诗人
的某种情思,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怀。
4
虚实结合的意义
16
材料选择的虚实相生
实的方面
选择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的材料,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虚的方面
运用寓言、故事、象征等手法,使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2024/1/29
虚实相生
在选择材料时,既要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又要善于运用寓言、故事等手法,使 文章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诗意和哲理。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篇一:记叙文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③选材剪材;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诗歌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是什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记叙文的答题技巧是什么记叙文是初中语文阅读常考的一种文体,很多记叙文都不是出自课内,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答题技巧,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记叙文的答题技巧是什么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初中语文文学性作品阅读(记叙文、散文)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学性作品阅读(记叙、散文)答题技巧题型一:概括主要内容(一)短语型简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或主要情节,限定字数方法:“谁干了什么”或“谁怎么样了”或“什么怎么样了”。
答题时要注意所给例子,有没有规定字数,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回答时往往省略主语。
例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
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3分)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2)→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站在老屋门口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2)抬脚跨进门槛(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例2.“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答案:(1)花期早(2)开得多(盛)(3)花朵美(4)花味香(5)叶子绿(6)生长快(4分,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四点)例答案:不理解(反感、嫌烦等)赞赏(推崇、赞美、赞同、认同等)(二)句子型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或主要情节,无字数限定方法:“谁,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
”或“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
”例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例5.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答案:(1)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
(1分)(2)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
(2分)例7.父亲的哪些行为让“我”觉得“他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答案:(3分,至少写出三点)父亲不回北京、安身于小城,做普通的工作;不仅爱好广泛,而且都能耗费精力将其一一做到极致;过着一种“不求上进”的生活,甘做普通老百姓;与大多数人的忙碌奔波完全不同,与功利化过重的现实社会“脱节”。
题型二:赏析句子(一)抓修辞手法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规范作答”原则:分点分条作答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高考常考),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修辞手法: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即结尾点题),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对比、衬托、铺垫、详略、顺叙,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一)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照比较(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对比手法的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_____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二)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烘云托月”的就是衬托。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有一些中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
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有以下几点经验:一、读,且熟读。
阅读的理解的基础。
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
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
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
只要深思,才有发现。
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
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
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
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
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记叙文阅读--理解赏析词句-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3理解赏析词句【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词语理解赏析。
①“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②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希望的种子”的内涵。
③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④请学着“xx”的批注,给这里的“xx”写批注。
2.句子理解赏析。
①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③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④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
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⑤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二、答题方法。
1.词语理解赏析。
(1)词语理解。
分析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明确词语本义,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具体的语境义、临时义,注意把握词语的修辞义、双关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褒/贬义里可能隐含的情感倾向)。
(2)词语赏析。
①含义上: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②修辞上: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③词性上:判断词性,分析词语所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人物品质、表达的情感。
动词、形容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鲜明生动;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叠词:使句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
2.句子理解赏析。
(1)句子理解。
①定位信息范围。
总领句:从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过渡句:从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②分析。
原因——解释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写作手法——从描写、修辞等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将生动或夸大的内容还原为朴实的说法。
关键词语——找出关键词语,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模板展开全文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重要分量,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阅读题每每也是很多同学容易失分的地方。
今天给大家分享记叙文阅读常考的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希望会有所帮助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初中、高中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小说、散文)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考虑因素中心、主旨读者感受一,作用题1)谋篇布局开头句(段)作用1.总领全文2.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与下文……相对照/呼应)3.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点出文章主题(开门见山)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渲染气氛,奠定基调6.环境描写(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3.展开、推动情节发展4.预示结局5.赋予象征意义,深化文章主题6.烘托人物,是人物形象更突出(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7.交代/暗示社会背景,为人物活动设置空间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感染力/真实性中间句(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启示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表达上(内容上)——衬托末句(段)的作用1.总结全文,揭示……主旨(直白类结尾)2.深化主旨,强化作者感情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5.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含蓄类结尾:a.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b.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言有穷而意无足)c.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插叙的作用1.补充内容,使特点更加突出,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2.补充内容,使情节更完整,使文章跌宕起伏3.补充内容,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答题:说明插叙情况——指出补充内容——分析作者用意倒叙的作用1.强调突出被倒置的内容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避免平铺直述,使情节丰富有变化,活泼性增强答题:说明倒叙情况——指出强调的内容——分析好处二,赏析题1)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增强文章活泼性,使描述更形象。
(答题: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注意:不能同类相比(eg.“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是把琵琶声比作珠子落入盘子中的声音,因为不能用声音比喻声音)夸张:表达情感更强烈,增强语言的互动性与感染力,突出其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鲜明强烈的印象。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诸位,作用题是必考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组织答案,”表达效果“是由“表达技巧”造成的,以下的相关术语是必须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非常4+1: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也称写作手法)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叙人称(考点: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
可以是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叙述故事、直抒胸臆。
2、第二人称(你、你们)。
表达效果:拉近距离,直接对话,亲切自然;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一拉二便)3、第三人称(他、他们)。
表达效果: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考点):充当线索的有:(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的转移(游踪);(6)情感。
注意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判断方法:①贯穿全文;②在文中反复出现。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顺序的作用(考点):(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补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交代……的故事背景;②引出下文,为……做铺垫;③插叙的人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饱满。
④突出中心。
(4)平叙(选讲):也叫分叙,即故事围绕两条线索同时进行。
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5)补叙(选讲):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
记叙文阅读之虚实结合
龙源期刊网
记叙文阅读之虚实结合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6年第05期
【阅读前言】
虚实结合,就是作者将眼前所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与通过联想、想象而虚构出来的景象结合在一起,以扩大文章内涵的一种写作手法。
一篇文章中,如果运用了虚实结合法,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1.借助旁人的讲述或反应虚写主要描写对象的生活状况或其他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2.在实写中,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插入与之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其他场景,造成虚实相称或虚实对比,以突出描写对象某方面的特征。
3.正文结束后,以描绘梦境或其他虚幻场景作为文章结尾,抒发作者强烈的思念、怀念之情或表达美好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之虚实结合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2016年第05期
【阅读前言】
虚实结合,就是作者将眼前所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与通过联想、想象而虚构出来的景象结合在一起,以扩大文章内涵的一种写作手法。
一篇文章中,如果运用了虚实结合法,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1.借助旁人的讲述或反应虚写主要描写对象的生活状况或其他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2.在实写中,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插入与之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其他场景,造成虚实相称或虚实对比,以突出描写对象某方面的特征。
3.正文结束后,以描绘梦境或其他虚幻场景作为文章结尾,抒发作者强烈的思念、怀念之情或表达美好的愿望。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烟雨的江南
王茹华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时时忆起江南的烟雨。
烟雨的江南实在是太美了。
江南是只能下小雨的,不能下大雨,因为江南太秀气。
江南的山是矮小、玲珑的,江南的水是柔柔的,江南的人是秀气、多情的。
云姑娘大概也知道江南的禀性,因此,她就叮嘱自己的姐妹雨,到达江南时一定要斯斯文文的,步子一定要轻盈。
于是,雨就把自己变成一位仙女。
有时,飘飘洒洒的,溅起一阵阵烟雾,有时似一根你无论怎样扯,也扯不断的丝线,从半空飘然而落;有时,雨姑娘给池塘、湖泊洒上点点碎银,给那些用红色、黄色的琉璃瓦盖成的栋栋小楼温柔地洗个澡,给那些秀气的江南小山涂上一层更浓的绿色。
一望无际的江南笼罩在烟雾之中,千里江南仿佛披上了一件乳白色的披风。
江南的烟雨有时又是一位多情的帅小伙。
你看,那湖畔的垂柳羞涩地低着头,将自己柔嫩、凝脂般的手臂张开着热烈地拥抱着雨;雨也用自己的唇轻轻地吻着柳。
怪不得苏轼在他的《望江南》中曾这样写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谁不会迷上这烟雨的江南呢?
烟雨笼罩下的江南的水乡是朦胧的,像一幅幅水墨画。
那些千年古屋、远山在烟雨的笼罩下,更显出朦胧的美、幽静的美、端庄的美。
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山色空蒙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他仅是歌颂西湖的,但是我认为用在整个江南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烟雨的江南赋予了江南人以灵性与多情。
众所皆知的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以他们的才气与风流一直被后人所称道。
至于现代名人,江南更是多得不可胜数了。
还有那江南的女子更是美艳绝伦,就连她们说的吴侬软语,娇滴滴的、软软的、圆圆润润的,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听得人们心里都是酥酥痒痒的。
有白居易的诗为证:“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
我喜欢撑着伞在江南的雨中静立,去感觉江南烟雨细腻的轻抚,更喜欢在青石小巷中徘徊。
我的耳边总响起青石巷里那“笃笃”的沉闷而悠长的敲击声,也许那是烟雨江南老街千百年的悠悠诉说吧。
我总是想,在这寂寥、迷蒙的雨巷,我能否遇着一个和我有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女孩呢。
她也有着我的凄清、惆怅,也和我一样喜欢看雨、听雨,喜欢在这烟雨江南中伫立。
我们互相凝视着,凝视着,我们的眼神掠过只有我们彼此才能读懂的对江南的情怀……毕竟是这烟雨的江南,美丽的江南,风情万种的江南给了我一次刻骨铭心的相思与爱恋,我已经沉醉在多情的江南中了。
虽然江南曾给我带来些许痛苦,但给我更多的是幸福、陶醉与满足,我从此学会了思念,学会了等待,也学会了憧憬。
烟雨中的江南啊,你已经是一种灵性、一种多情、一种亘古文化的象征了,我的梦也从此跌落在烟雨的江南里……
烟雨的江南,你总是那么令人魂牵梦绕……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3期)
【专项训练】
1.在文章第六、七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烟雨的江南”?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大家对文章段落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同学们一要认真阅读,体悟文段的内涵;二要确定文章中的“实”与“虚”;三要结合语境,体会使用这种手法写作的妙处。
【拓展练习】
2.请仿照文中的画线句子,以“家乡”为题,写一段话,要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无固定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拓展练习】
3.文中,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江南的“美”?
解题思路:此题的考点在于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搜索和归纳。
答题时要认真阅读,从文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