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对平面几何、代数、概率等知识的回顾,以及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知识的繁多和复杂,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概念混淆、方法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2.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知识的PPT和教案。

2.准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如平面几何、代数、概率等。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形成知识体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典型例题,并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教师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给出拓展题,学生进行练习。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源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拓展资源:古代文献中的相似三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源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拓展资源:古代文献中的相似三

古代文献中的相似三角形问题
古塔测高有一座古塔,不知有多高,测得
影长为11.3米。

现将一长为0.8米的竹竿直立,
使其影子的末端与塔影的末端重合,测得竹竿的影
长为0.2米。

求塔高。

(图2)
这个例子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
塔高度的传说以及欧几里得《光学》中对物体高度
的测量。

隔河测距在A和B之间有一条河。

在BA延长线上取一点C,作BC的垂线AD和CE,点D位于BE上。

测得AC=5米,CE=3.3米,AD=3米。

求AB之间的距离。

这个问题源于古希腊海伦《Dioptra》中的间接测量问题。

推求邑方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开中门。

出北门三十步有木。

出西门七百五十步见木。

问:邑方几何?。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公开课教案_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公开课教案_1

《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比例线段、比例的基本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内容,黄金分割的概念;完成标杆练习,总结归纳出利用比例的性质进行相关计算的方法;2、通过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习,归纳总结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相关计算的一般思路。

3、回顾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方法,会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

重点:比例线段、比例的基本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黄金分割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的掌握。

难点:直击考点,形成方法,会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活动一:与同桌一起回顾下列知识点, 边看边交流, 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1)如何求两条线段的比?比例尺=_____?(2)什么叫四条线段成比例?比例有哪些性质?(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内容?(4)动手画图,写出黄金分割的比例式,说出它们的比值。

【标杆练习1】4、已知线段AB=10cm ,点C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且AC ﹥BC ,则AC=___ BC=________。

5、 已知:如图,l1∥l2∥l3,AB=3,BC=5,DF=12则DE=______EF=_______。

学习活动二:回顾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些?(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______232,04563_________,1352________03-41=-+=-+≠===+-==+=c b a c b a c b a ba b a b a bb a b a ,则且、已知则、如果,则、若(2)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标杆练习2】1、如右图,在△ABC 中,看DE ∥BC ,BD=2AD,DE =4 cm ,则BC 的长为 _____2、如左下图在Rt △ABC 中, ∠ACB =90°,CD ⊥AB 于D ,若AD =1,BD =4,则CD = .3、已知,如图所示,D 、E 分别为△ABC 的边AB 、AC 上的点(不与B,C 两点重合),请你添加条件_____,使得以△ADE 与△ABC 相似学习活动三: 与同桌一起回 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赛课教案_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赛课教案_0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系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2.数学思考: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的能力;3.问题解决:在问题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掌握通法并寻找最优策略的意识;4.情感态度: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小组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智慧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的能力;2.教学难点:发展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掌握通法并寻找最优策略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四、课前准备:学生四人小组,组员优中差搭配;学生一人一台平板电脑端五、教学流程(一)前置学习,建构知识网络课前要求学生借助多种资源(教材、参考书和洋葱数学等),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部分基础知识,尝试绘制反比例函数知识框架图,教师课前“图片搜集”,课上使用“希沃”教学助手同屏传送。

学生课前任务:1.借助多种资源(教材、参考书和洋葱数学等),系统梳理反比例函数部分基础知识,绘制反比例函数知识框架图。

(二)问题驱动,发展能力1.展示交流,课堂答疑教师选择2-3个小组的知识框架图上台展示(选择的各个组最好采用不同的知识框架方式);针对学生小组展示的知识框架,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并展示本部分基本思维导图(本节课后再加以完善)。

【技术支撑:希沃同屏,实时传送】2.小组合作,提问启思学生展示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道关于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综合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前两个问题,再通过“作业盒子”提交,再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反比例函数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组长对问题汇总,组内交流,把较好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作业盒子”拍照上传提供给全班交流。

例1.如图,一次函数y=kx+b 与反比例函数xy 6=(x>0)的图象交于点A (m ,6),B (3,n )两点。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5《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5《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5《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6.5《回顾与思考》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对整个九年级上册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思考如何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面积公式的理解不深入而出现问题。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需要引导学生对面积公式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如何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复杂实际问题中,如何找到关键点,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回顾和巩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际问题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回顾。

例如,展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让学生回答。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3,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思考。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对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对另一些知识则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前面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前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作交流法:小组内讨论,共同总结前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复习前面的知识,做好回顾和总结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前面的知识,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将学生的总结呈现出来,以便于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和交流。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检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回顾与思考-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 回顾与思考-课件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一、展现自我
二、巩固提升:
做一做:
1、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其中b=3cm, c=2cm,d=6cm,求线段a的长。
2、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为4︰9,那 么这两个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3、如图,将矩形ABCD沿两条较长边的中点的连线 对折,得到的矩形ADFE与矩形ABCD相似,确定矩 形ABCD长与宽的比。

知识源于悟
1、如图,DE∥BC,D是AB的中 A 点,DC、BE相交于点G。
求 (1) DE
BC
B
D
G
E
( 2) C GED
C
C GBC
知识源于悟
2、如图: DE∥BC,EF ∥AB,AE:EC=2:3, S △ABC=25,求S四边形BDEF
A
D
E
B
C
F
试一试:
1、在正方形方格中, △ABC的顶点A、B、C在
A
B D
F
E G
C
3、如图,BC与EF在一条直线上,AC//DF。将 图(2)中的三角形截去一块,使它变为与图 (1)相似的图形。
D
D
A
G
A
Q
B
CE
FB
CE P
F
三、课堂反馈:
1、如图,在
ABCD中,E是BC上一点,
BE:EC=1:2,AE与BD相交于F,则
BF:FD=___1_:_3__,S △ADF : S △EBF =__1_:_9__
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请在图中画一个
△A1B1C1 使 △ A1B1C1 ∽△ABC
C
(相似比不为1), 且点都在单位正方形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回顾与思考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回顾与思考

且 OA = OB = OC = OD =
2
2
AB,则四边形 ABCD 是
正方形吗?【选自教材P26 复习题 第2题】
A
D
是正方形
O
B
C
3. 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两条互相垂直的 对称轴,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吗?为什么?
【选自教材P26 复习题 第3题】
不一定,因为筝形也符合条件.
4. 一个菱形的周长是 200 cm,一条对角线长 60 cm,求: (1)另一条对角线的长度;(2)菱形的面积.
【选自教材P26 复习题 第4题】
(1)80 cm (2)2400 cm2
5. 证明:如果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那么
以它的四边中点为顶点可组成一个正方形.
【选自教材P26 复习题 第5题】
1
回顾与思考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
复习回顾
特殊四边形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
矩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邻边相等
菱形
正方形
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


四个角 矩形 平行且相等
都是直角
对角线
对称性
中心对称图形 互相平分且相等
轴对称图形
平行
对角相等
菱形 且四边相等 邻角互补
互相垂直平分
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正方
平行
四个角
解:(1)是正方形.因为绕对角线交点旋转 90°,所得 图形与原图形重合,说明菱形两条对角线相等,所以这 个菱形是正方形.
7. (2)如果一个四边形绕对角线的交点旋转90°后, 所得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 方形吗?为什么?【选自教材P26 复习题 第7题】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这一节内容,主要是对之前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在三角函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对三角函数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顾和思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

2.难点: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回顾和总结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如:什么是锐角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斜边长为10cm,一个锐角的对边长为6cm,求这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这一章节主要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复习和思考能力。

本章节的内容包括: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与数轴、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像、概率与统计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与数轴、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像、概率与统计等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回顾和思考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例题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思考之前学习的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与数轴、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像、概率与统计等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复习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回顾和思考。

3.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与数轴、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像、概率与统计等知识的回顾和思考。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例题解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思考,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来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例题及解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之前学习的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与数轴、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与图像、概率与统计等知识,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例如,给出一些数的平方根或开方,让学生计算;给出一些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让学生求解;给出一些函数的图像,让学生分析函数的性质;给出一些数据的概率和统计问题,让学生解决。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5.4《回顾与思考》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以及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整个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由于知识的繁杂和难度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回顾和总结,对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实例分析法: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学生回顾和总结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九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6》这一节主要是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思考,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教学。

2.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尝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进行讲解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板书。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教案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复习专题复习: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现实情景,从“相似”这个角度认识了图形的另一种关系,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一定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建模方法;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图形的相似的专题复习课. 函数与图形的结合,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通常与坐标轴构成三角形,这就使得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经常产生交集. 也是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 解决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综合问题,学生往往感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以此专题为重点,从简单的综合问题入手,引领学生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建立数学模型,灵活运用一次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 为此,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能根据问题中已知条件构造相似三角形基本模型,体会数学建模的优越性.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相似三角形在解决函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教学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的边角关系解决动点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共同探究,总结方法;第二环节:活学巧练,掌握方法;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强化能力;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共同探究,总结方法活动内容:函数与图形的结合已经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解决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综合问题的基本思想是“挖掘或构造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投影展示例题,共同探究.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 (4,0),B (0,2),如果点C 在OA 上(C 与A 不重合),当点C 的坐标为 时,使得由点B ,O ,C 组成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本题虽然没有涉及到一次函数的问题,但是是为很好解决2题做的铺垫.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①审清题意;②建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求解.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221+-=x y 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如果点C 在x 轴上(C 与A 不重合),当点C 的坐标为 时,使得由点B ,O ,C 组成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本题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对条件加以改动,有了上一题的解题经验,学生能快速的解决此问题.活动目的: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中的相似三角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构建和寻找相似三角形基本模型的重要作用,并能总结出此类型题的解题策略, 从而能较好地利用一次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题.活动的实际效果:初次接触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的综合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题目由浅入深地引入,降低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困难,初步体会到一次函数中相似三角形的分析方式和构建模型的基本方法.第二环节 活学巧练,掌握方法活动内容:投影展示题33.如图,已知直线l 的函数表达式为834+-=x y ,且l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两点,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 移动,同时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O 移动,设点Q ,P 移动时间为t 秒,⑴ 求A ,B 的坐标;⑵ 当t 为何值时,以点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课前学生已经对此题进行了独立分析,双动点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的解决“动点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能独立完成此题解题思路的分享. 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动点变化过程,降低了分析难度.活动目的:此题虽是一道动点问题,但是与上题的分析方式极其相似. 课前学生独立思考,旨在让学生先自我考察此类问题解决方法掌握情况. 利用几何画板将点的运动情况的直观展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分析问题的困难.活动实际效果:从学生分析,讲解的过程来看,已基本掌握解决一次函数中的相似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强化能力活动内容:投影展示一道齐齐哈尔市中考压轴题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Rt △AOB 的两直角边OA ,OB 分别在x 轴的负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且OA ,OB 的长满足()06-OB 8-OA 2=+,∠ABO 的平分线交x 轴于点C ,过点C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点D ,交y 轴于点E .(1)求线段AB 的长;(2)求点C 的坐标;(3)求直线CE的解析式;(4)若M是射线BC上的一个动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A,B,M,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解决课前独立探究中还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完成此题的分析过程.活动目的:前三道问题图形比较简单,而且题目中也指明了相似,大大降低了解题难度.但是大部分中考综合性大题,看似平常,但要解决必须要借助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善于挖掘图中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此题就是一道综合性题,不仅考察了勾股定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考察了本节课所介绍的内容. 第4小问在题意的分析上给学生制造了一定的困难,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识图和画图的能力. 课前学生已经进行了独立思考,课上小组合作探究,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身还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汇报,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实际效果:从小组交流过程巡视及小组汇报情况来看,学生在前面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然最后一问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可以比较顺利地分析上述问题.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更加理解了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的重要性,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活动内容:全体同学间进行总结交流.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希望得到解决,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综合性大题的意识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了用相似三角形解决综合题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后反思本课是学生学习完图形的相似的复习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进行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图形训练,但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的结合及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综合性大题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找出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更好地进行学习指导.。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回顾与思考》这一节内容,主要是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思考,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之前学习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对之前学习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幂等知识进行回顾,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幂等基础知识,对数学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由于学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回顾和思考,进一步巩固。

同时,学生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幂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回顾和巩固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幂等基础知识。

2.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知识的PPT,用于回顾和展示。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的知识。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4厘米,求它的面积。

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答案,从而回顾平方根的知识。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幂等知识,让学生进行复习。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重点知识进行解释和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做一些有关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幂等方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4、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和角的关系)
四、讲课过程:
1、例题、
例1.(2006•大连)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E是BD延长线上一点,F是DB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请你以F为一个端点,和图中已标明字母的某一点连成一条新的线段,猜想并证明它和图中已有的某一条线段相等(只须证明一组线段相等即可).
6、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
7、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法的引导。
8、 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安排
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3课时
1.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3课时
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2课时
第一章回顾与思考
3课时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3、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学期,,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教育。在面临毕业、中考的条件下,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制定了一下计划,以配合学校的安排。
一、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知识以及图形的全等,对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章的学习,学生通过大量的现实情景,从“相似”这个角度认识了图形的另一种关系,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直观体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广和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以及相似图形的知识,本章的内容较多,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对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体现研究图形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加深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整理知识;第二环节:回顾交流、形成体系;第三环节:巩固提升;第四环节:课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整理知识内容:学生提前把本章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画出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

目的:学生通过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体系。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回顾与思考》是对整个九年级上册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回顾,以及在这些知识基础上的拓展与思考。

教材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数学,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知识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回顾和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回顾与掌握。

2.难点: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回顾和掌握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

3.课件: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4.练习题: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 教案设计

《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1)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了解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2)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找到相似三角形,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数学问题;2、数学思考(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找相似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觉,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2)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学习体验和结果,发展表达能力;3、问题解决(1)能与同学交流“找相似”的体验和结果,体验“交流”对自己的帮助;(2)在“找相似”的过程中形成反思意识,获得“找相似”的基本体验;4、情感态度(1)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对复习课有兴趣和热情;(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判定方法找到相似三角形,反思总结“找相似”的基本策略;2、从直观发现到自然说理的过渡.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展示思维导图,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四、教学过程(一)建立体系,思维展示学生课下独立总结,绘制思维导图,提前准备好同大家讲解.(设计意图:帮助孩子们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反思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以学生讲解展示的形式开启课堂,烘托课堂气氛)(二)牛刀小试,模型重现2.如图,∠ABC=90º,BD⊥AC于D,DC=4 ,AD=9,则BD的长为.3.如图,F、C、D共线,BD⊥FD, EF⊥FD ,BC⊥EC ,若DC=2 ,BD=3,FC=6,EF的长为.4.如图,在边长为9的正三角形ABC中,BD=3,∠ADE=60°,则AE的长为.练习:题4中,你还能求出哪些线段长度?(设计意图:四道题目从不同模型出发,帮助孩子们锻炼几个相似模型,同时从第4题中抽离出相似中的相似,使学生意识到相似的多样性)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如图,AD ⊥BC 于D ,BE ⊥AC 于E ,AD 与BE 相交于点F ,连接ED ,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设计意图:本题抽自学生已经做过的一道作业题,仅仅从找相似的角度让学生寻找并加以讨论,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其中多个相似的模型又一次提醒他们找相似的过程中寻找常见模型尤为重要;其中难度稍加提升的就是利用相似找相似类的二次相似,通过交流、讨论以及证明过程的板书体现证明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问题中进行反思总结找到比较简单的证明相似的方法;利用动画分离相似的过程使学生再次获得直观的感受相似模型的多样性.) (四)我有好题,与你分享1.(1)如图1,已知DB ⊥BC ,AC ⊥BC ,垂足分别为点B ,C ,AE ⊥CD 于点F ,求证:AC BC =ECBD .FDEABC图1图2(2)如图2,在△ABC 中,点D 在AB 上,点E 在BC 上,且AE ⊥CD 于F 点.若∠ACB =90°,AC BC =53,且AE =2CD ,求ADBD 的值.2.如图,△ABC 是等腰三角形,AB=AC ,AD ⊥BC ,取AC 、AD 的中点F 、E ,连接BE ,作DG ⊥BE,连接F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知识以及图形的全等,对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章的学习,学生通过大量的现实情景,从“相似”这个角度认识了图形的另一种关系,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直观体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广和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以及相似图形的知识,本章的内容较多,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对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体现研究图形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加深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整理知识;第二环节:回顾交流、形成体系;第三环节:巩固提升;第四环节:课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整理知识
内容:学生提前把本章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画出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

目的:学生通过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体系。

通过画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进行比较、补充,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效果:学生认真完成思维导图,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本章知识,而且自己梳理了本章的知识体系,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困惑,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环节:回顾交流、形成体系
内容:教师提前掌握学生的思维导图的完成情况,请有代表性的学生投影展示并讲解,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

对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对学生感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然后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

目的: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发展脉络与内在联系;对各知识点的简要回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效果:学生来展示、讲解,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互相查漏补缺,形成知识体系。

要求每个学生在进行知识整理分析时,要把每个知识点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认真阅读与思考,真正理解每个知识内容的含义。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
(一)做一做:
1、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其中b=3cm,c=2cm,d=6cm,求线段a
A
B
C
D
E
F
的长。

2、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为4∶9,那么这两个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3、如图,将矩形ABCD 沿两条较长边的中点的连线对折,得到的矩形ADFE 与矩形ABCD 相似,确定矩形ABCD 长与宽的比。

4、添加一个条件,使△AOB ∽ △ DOC
5、若△ABC ∽△ADE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A
B
O
C
D A
B
C
D E
A
B
C
D
E
G
A
B
C
D
E
F
目的:针对重难点,以及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置以上5道题,引领学生复习、应用成比例线段,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做过第三题,但有的同学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本节课继续设置这道题,争取突破这个难点。

4、5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更好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复习巩固了成比例线段、相似图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解决第三题时,学生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加深理解,并选择最优的方法。

(二)知识源于悟
1、如图,DE ∥BC ,D 是AB 的中点,DC 、BE 相交于点G 。

求:
2、如图: DE ∥BC ,EF ∥AB,AE :EC=2:3,S △ABC=25,求S 四边形BDEF
目的:这两道题是在前面4、5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的,以引导学生深化对图形的认识,对相似知识的灵活运用
效果: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4、5题的基础上,适时的对图形或条件加以变化,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领着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乐于
GBC
GED
C C ∆∆)
2(BC
DE )1(
C
A
B
去思考,去解决,在思考的过程中开阔了思路。

(三)试一试:
1、在正方形方格中, △ABC 的顶点A 、B 、C 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请在图中画一个△A 1B 1C 1 使△ A 1B 1C 1 ∽△ABC (相似比不为1),且点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
2、两块完全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放成如图样子,假设图形中的所有点、线、面都在同一平面内,则图中有相似(不包括全等)三角形吗?如果有,就把它们一一写出来。

3、如图,BC 与EF 在一条直线上,AC//DF 。

将图(2)中的三角形截去一块,使它变为与图(1)相似的图形。

A
B
C D
E
F
C
A B
D
(1) (2)
目的:设置3道开放性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二题图形比较复杂,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分析,也可以动手操作,根据实物观察、分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

效果:这3道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第一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学到不同的方法,做第二题时,有的学生找到1对,有的找到2对、3对,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议,学生互相争论,争论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了好胜心,同时也体会到成就感。

第四环节:课堂反馈: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上一点, BE :EC=1:2,AE 与BD 相交于F ,则BF :FD=_______,S △ADF : S △EBF =______
2、如图,能保证使△A C D 与△A B C 相似的条件是( )
(1)AC: CD = AB: BC (2)CD: AD = BC: AC (3)AC 2 = AD · AB (4)CD 2 = AD · AB
A
E
B F
D
C
A
B
D
E
3、如图,在△ABC 中,已知DE//BC ,AD=3BD ,S △ABC=48, 求: S △ADE
选做:如图,在△ABC 中,∠BAC=90°,AB=6,BC=12,点P 从A 点出发向B 以1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B 点出发向C 点以2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几秒后△ PBQ 与原三角形相似?
目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置选做题满足优生的需求。

效果:学生完成后上交,教师批阅后反馈。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本章的重点讲了什么内容?你通过本章的复习,在知识方面是否能够做到系统化?
(2)本章运用到哪些思维方法?你在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时有没有困难的地方?
(3)在合作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同学数学思维较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目的: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效果:学生把自己这一节课的学习所得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把自己存在
A
C
的问题交由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
图形的相似相比于图形的全等来说,难度加大,因为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使对应线段成比例,给学生分析图形增加了困难。

学习时要多动手,增加直观感受;多动脑,观察、分析,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多交流,从而理解图形相似的数学内涵,发展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