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复习-旋转的基本概念与真题演练教案
初中旋转的性质教案
初中旋转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如何判断图形是否发生旋转,以及如何求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旋转的概念: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基本要素,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 旋转的性质:探索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属性的变化规律。
3. 旋转的坐标表示:学会用坐标表示旋转前后的图形,求出对应点的坐标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移和轴对称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旋转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例子,理解旋转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2. 探索旋转的性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属性的变化规律。
3. 讲解旋转的坐标表示,引导学生学会用坐标表示旋转前后的图形,求出对应点的坐标关系。
三、例题解析(15分钟)1.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3. 讲解答案,分析解题过程,强调旋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旋转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旋转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旋转的性质。
2. 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旋转复习教案
初中旋转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和特点;(2)能够运用旋转变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巩固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旋转变换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树立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旋转变换的定义及性质;2. 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旋转变换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变换;(2)回顾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 新课复习:(1)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旋转变换满足平行线、同弧、等角等性质;(2)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方向判断、机械加工中的零件安装等。
3. 例题讲解:(1)例题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度,求旋转后的坐标;(2)例题二:一个长方形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将长方形ABCD绕点O旋转90度,求旋转后的图形。
4. 课堂练习:(1)练习一:已知点A(1,2),点B(4,6),求点A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度后的坐标;(2)练习二:一个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将正方形ABCD绕点O旋转45度,求旋转后的图形。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旋转变换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拓展旋转变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化学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旋转变换性质的掌握情况;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旋转变换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以及对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旋转的概念与性质教学设计
旋转的概念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包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学生能够掌握旋转的性质,如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等。
1.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旋转的性质。
●学生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旋转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旋转的应用。
3.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旋转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旋转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钟表指针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这些现象,并让他们尝试描述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
4.探究旋转的基本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旋转的定义。
●强调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5.探究旋转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旋转的性质。
●展示旋转模型,让学生观察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是否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是否等于旋转角。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旋转的性质。
6.应用拓展●给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7.课堂小结●总结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强调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身边的旋转现象,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收集身边的旋转现象,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旋转过程。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旋转概念教案: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数学旋转知识
旋转概念教案: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数学旋转知识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数学旋转知识数学中的旋转是指将一个图形沿着一个点或线进行转动,使其成为新的位置。
这是一个在实际生活和数学中都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很重要的简单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数学旋转知识。
1.概念介绍:为了使孩子们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从图形的几何特征入手。
图形旋转会改变其位置,但不会改变其大小和形状。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将一个点围绕另一个点旋转90°或180°将会改变其位置,但不会改变其距离或方向。
2.旋转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必须为孩子们介绍几个基本的旋转概念,这些概念是孩子们学习旋转的前提。
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旋转被分为360度,这是我们计算旋转的基本单位。
旋转中心:旋转中心是图形旋转的轴心点,这是几何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决定了图形旋转的结果。
孩子们需要理解旋转点的位置和重要性,并学会在图形中确定旋转中心的方法。
旋转角度:旋转角度是图形旋转的度数,它是图形沿着中心旋转后的角度。
3.旋转规律:在教授旋转的基础概念之后,我们必须为孩子们介绍旋转的规律。
旋转规律是指一些能够帮助孩子们理解旋转过程和输出的规则。
其中一些规律如下:对称性:旋转后的图形和原始图形之间应该具有对称性。
如果孩子们能理解旋转过程中的对称性,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旋转的本质。
旋转角度之和:在一些旋转问题中,旋转角度之和应该等于360度。
旋转能力:孩子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旋转能力,比如如何旋转图形和如何计算旋转的角度。
4.实践演练:在了解右旋和左旋以及旋转中心之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旋转的概念。
基础训练:让孩子们绘制一些基本的图形,然后通过旋转中心和角度来旋转图形。
这样他们就可以学会如何识别旋转中心、如何决定旋转方向以及如何计算旋转角度。
老师演示:作为辅助方式,课堂上的老师可以用贴画纸或可移动图形对孩子们进行旋转教示。
认识旋转知识点教案设计
认识旋转知识点教案设计本文旨在介绍旋转知识点的教案设计,以帮助教师更有效、有趣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教案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入、知识点讲解、实践活动和总结。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使用一段有关旋转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旋转相关的实际场景,如旋转木马、陀螺等,让学生激发对旋转知识的好奇心。
知识点讲解:在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需要将旋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向学生阐述清楚。
可以使用图示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旋转知识点:1. 旋转的定义:旋转是指物体以某一点为中心,围绕着该点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圆周运动。
2. 角度与弧长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圆周和角度的图示,让学生明白角度和弧长的对应关系。
引导学生计算旋转的角度与弧长之间的换算公式。
3. 旋转的速度:学生需要了解旋转的速度是怎样计算的,例如转速、角速度等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旋转相关的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实践活动的示例:1. 旋转实验: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旋转实验,使用旋转仪器,测量不同物体在旋转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角速度、半径等。
2. 观察自然界中的旋转现象: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出现的旋转现象,如星星绕太阳旋转、水流旋涡等,并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总结: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加深对旋转知识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案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认识旋转知识点,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与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旋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这样的教案设计也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初中旋转知识教案
初中旋转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旋转变换现象,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要素;培养观察图形的能力,能识别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旋转变换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2. 旋转变换的性质和特点。
3. 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旋转变换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 难点: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变换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变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旋转变换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如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
3. 课堂讲解:讲解旋转变换的性质和特点,如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
5. 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旋转变换,加深对旋转变换的理解和掌握。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旋转变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旋转变换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旋转变换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交流意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变换现象,让学生感受旋转变换的存在。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旋转变换,加深对旋转变换的理解和掌握。
3. 注重学生的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三旋转教案
初三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旋转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学会计算围绕不同轴进行的旋转。
3.能够应用旋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PPT和投影仪。
2.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3.白板和黑板笔。
4.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一幅旋转体的图形,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旋转吗?”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再通过导入旋转的一些常见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旋转的概念和基本特性,包括旋转中心、旋转轴、旋转角度等。
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
2.教师展示示意图,并引导学生探讨旋转图形的性质。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旋转前后,图形的面积、周长等性质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
三、计算旋转1.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围绕不同轴进行旋转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旋转公式的构成和计算步骤,深入了解旋转的数学运算。
2.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练习,提供一些简单的旋转计算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题目,教师逐一点评,纠正错误。
四、实际应用1.教师出示一幅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例如建筑物的平面图或电器的外观图,帮助学生分析并计算该图形的旋转后形态。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通过旋转计算方法解决。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
五、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一些与旋转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建筑设计中的旋转体、机械加工中的旋转操作等。
激发学生对旋转知识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认知领域。
2.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经验,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氛围。
六、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复习重点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旋转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剩余题目。
2.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旋转实例,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初中数学旋转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旋转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2)能够运用旋转变换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2)利用图形旋转,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旋转的定义及性质(1)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旋转变换的性质:①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②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③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2. 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旋转变换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时钟、大风车、电风扇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旋转的定义及旋转变换的性质;(2)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旋转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旋转变换的性质,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2)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变换的性质。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有关旋转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旋转变换的性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有关旋转变换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年级数学旋转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旋转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定义、性质及运用,能够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旋转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实例分析: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如图形变换、物体运动等。
四、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问题驱动: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旋转的基本知识,提高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创新实践:让学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创新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发现不足,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参与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旋转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圆的性质、坐标系中的旋转等。
2. 探索旋转在艺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九年级数学旋转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旋转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应用,能够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旋转的定义及性质2. 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旋转变换与坐标轴的交点4. 旋转变换与图形的大小、形状5. 旋转变换与图形的位置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旋转变换与坐标轴的交点,旋转变换与图形的大小、形状,旋转变换与图形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旋转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旋转变换与坐标轴的交点,旋转变换与图形的大小、形状,旋转变换与图形的位置关系。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解决存在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讲解,梳理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选择一道与旋转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
3. 总结旋转变换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准备课堂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 练习巩固评估:检查学生在练习中的正确率,分析其错误原因,及时进行针对性讲解。
3.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复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旋转变换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旋转变换的性质。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旋转复习课教案
旋转期末复习教案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旋转的特征,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
2、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了解它们的联系。
3、掌握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教学重点: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坐标系中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和旋转有关的综合题目的分析过程。
一、 知识点归纳:1、 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角度。
旋转的基本性质:(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2、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
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2)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中心对称是针对两个图形而言的,而中心对称图形指是一个图形。
联系:把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成为中心对称图形。
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两个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中心对称。
3、点(x ,y )关于x 轴对称后是(x ,-y )点(x ,y )关于y 轴对称后是(-x ,y )点(x ,y )关于原点对称后是(-x ,-y )二、 例题讲析例1、(2005.哈尔滨)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 等边三角形B 、等腰梯形C 、平行四边形D 、正六边形例2、(2006.武汉)有四个图形绕其中心分别至少旋转旋转下列角度才能与自身重合,其中不可能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15B 、︒18C 、︒45D 、︒48例3、(1)点(2,-3)关于x 轴对称后为( , ),关于y 轴对称后为( , ),关于原点对称后为( , )。
初中关于旋转的教案
初中关于旋转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识别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3. 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的识别。
教学难点:1. 旋转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
2. 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
2.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讲解旋转的基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 通过几何模型演示旋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转。
4. 引导学生总结旋转的性质,如旋转前后的图形大小和形状不变,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的关系等。
三、例题解析(15分钟)1. 出示例题,如:一个矩形绕着其中心旋转90度后,求旋转后的矩形的长和宽。
2. 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分步骤进行解题。
3.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技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进行观察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几何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转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同时,通过例题解析和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旋转初中综合题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要素,如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能够识别图形旋转后的变化,并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旋转后图形的变化和计算。
教学难点:1. 旋转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复杂图形的旋转计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旋转图形教具。
3.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钟表、风车、螺旋桨等,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旋转?旋转有哪些基本要素?二、新课讲授1. 旋转的概念:物体绕固定点按一定方向和角度转动的现象。
2. 旋转的基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
3. 旋转的性质:a.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b. 旋转中心到图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不变。
c. 旋转角度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4. 旋转计算:a. 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和大小。
b. 旋转角度的计算。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件中的例题,巩固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和大小。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旋转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分析其旋转性质。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18年中考复习旋转的基本概念与真题演练教案
2018年中考复习旋转的基本概念与真题演练教案《图形的旋转变换》-旋转的基本概念与真题演练一、基础知识1.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其所在平面内的某一定点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到达另一位置,这样的图形移动称为“旋转”。
2.旋转的三个要素(1)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变);(2)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3)旋转角度(一般小于360°).3. 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图形和原图形是互相重合的全等形。
我们把互相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互相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互相重合的角称为对应角。
4.旋转的特征(1)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方向和角度;(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对应线段相等;(4)对应角相等;(5)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变;(6)图形顶点字母的排列顺序的方向不变。
二、解题步骤第一步:点D绕点A顺时针旋转180°得到点D1;第二步:点D1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点D2;第三步:点D2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回到点D.(1)请用圆规画出点D→D1→D2→D经过的路径;(2)所画图形是对称图形;(3)求所画图形的周长(结果保留π).4.(2019•徐州)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点B的坐标为(1,0)①画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1B1C1;②画出将△ABC绕原点O按逆时针旋转90°所得的△A2B2C2;③△A1B1C1与△A2B2C2成轴对称图形吗?若成轴对称图形,画出所有的对称轴;④△A1B1C1与△A2B2C2成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成中心对称图形,写出所有的对称中心的坐标.【分析】(1)将三角形的各顶点,向5. (2019•温州)如图,P,Q是方格纸中的两格点,请按要求画出以PQ为对角线的格点四边形.(1)在图1中画出一个面积最小的▱PAQB.(2)在图2中画出一个四边形PCQD,使其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且另一条对角线CD由线段PQ以某一格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注:图1,图2在答题纸上.6.(2019•南充)如图,矩形ABCD中,AC=2AB,将矩形ABCD绕点A旋转得到矩形AB′C′D′,使点B的对应点B'落在AC上,B'C'交AD于点E,在B'C′上取点F,使B'F=AB.(1)求证:AE=C′E.(2)求∠FBB'的度数.(3)已知AB=2,求BF的长.7.(2019•宁波)如图,在△ABC中,∠ACB=90°,AC=BC,D是AB边上一点(点D与A,B不重合),连结CD,将线段CD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CE,连结DE交BC于点F,连接BE.(1)求证:△ACD≌△BCE;(2)当AD=BF时,求∠BEF的度数.。
旋转初中教案
旋转初中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旋转的概念及其性质2. 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旋转?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旋转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旋转的概念: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讲解旋转的性质: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3. 讲解旋转的特点: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前后的图形位置关系。
四、巩固练习1. 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器按键的旋转、手表指针的旋转等。
2. 讲解如何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1. 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六、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旋转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解题思路等。
3. 学生拓展延伸活动表现: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备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旋转变换》-旋转的基本概念
与真题演练
一、基础知识
1.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其所在平面内的某一定点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到达另一位置,这样的图形移动称为“旋转”。
2.旋转的三个要素
(1)旋转中心(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变);
(2)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3)旋转角度(一般小于360°).
3. 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图形和原图形是互相重合的全等形。
我们把互相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互相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互相重合的角称为对应角。
4.旋转的特征
(1)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方向和角度;(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对应线段相等;(4)对应角相等;(5)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变;(6)图形顶点字母的排列顺序的方向不变。
二、解题步骤
1.找旋转点,得等边、等角;
2.证全等或相似;
3.利用全等或相似得到边、角关系。
三、例题精讲
四、真题演练:
1.如图,O为坐标原点,△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AB=90°,点B的坐标
为(0,2),将该三角形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Rt△O′A′B′,此时点B′的坐标为(2,2),则线段OA在平移过程中扫过部分的图形面积为.
2.(2018•枣庄)如图,在4×4的方格纸中,△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1)在图1中,画出一个与△ABC成中心对称的格点三角形;
(2)在图2中,画出一个与△ABC成轴对称且与△ABC有公共边的格点三角形;(3)在图3中,画出△ABC绕着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三角
形.
3.(2018•吉林)如图是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8×4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点A,B,C,D均在格点上,在网格中将点D按下列步骤
移动:
第一步:点D绕点A顺时针旋转180°得到点D1;
第二步:点D1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到点D2;
第三步:点D2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回到点D.
(1)请用圆规画出点D→D1→D2→D经过的路径;
(2)所画图形是对称图形;
(3)求所画图形的周长(结果保留π).
4.(2018•徐州)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的正方形,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点B的坐标为(1,0)
①画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1B1C1;
②画出将△ABC绕原点O按逆时针旋转90°所得的△A2B2C2;
③△A1B1C1与△A2B2C2成轴对称图形吗?若成轴对称图形,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④△A1B1C1与△A2B2C2成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成中心对称图形,写出所有的对称中心的坐标.
【分析】(1)将三角形的各顶点,向
5. (2018•温州)如图,P,Q是方格纸中的两格点,请按要求画出以PQ为对
角线的格点四边形.
(1)在图1中画出一个面积最小的▱PAQB.
(2)在图2中画出一个四边形PCQD,使其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且另一条对角线CD由线段PQ以某一格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注:图1,图
2在答题纸上.
6.(2018•南充)如图,矩形ABCD中,AC=2AB,将矩形ABCD绕点A旋转得
到矩形AB′C′D′,使点B的对应点B'落在AC上,B'C'交AD于点E,在B'C′上取点F,使B'F=AB.
(1)求证:AE=C′E.
(2)求∠FBB'的度数.
(3)已知AB=2,求BF的长.
7.(2018•宁波)如图,在△ABC中,∠ACB=90°,AC=BC,D是AB边上一点(点D与A,B不重合),连结CD,将线段CD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CE,连结DE交BC于点F,连接BE.
(1)求证:△ACD≌△BCE;
(2)当AD=BF时,求∠BEF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