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必修4课时训练:4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docx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一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doc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一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doc

《寡人之于国也》(一)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兵刃既接(已经) B.弃甲曳兵而走(拖着)C.数罟不入洿池(密) D.涂有饿莩(野菜)2.选出加点词属于古今词义转移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四体不勤,五谷不分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其臭如兰3.下列“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斧斤以时入山林C.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不赂者以赂者丧4.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B.请以战喻——请让我用打仗来作说明C.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D.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头按时进入山林(二)一、给加点字注音:移其粟.()于河内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不可胜.()食衣.()帛.()然而不王.()者谨庠.()序之教二、翻译句子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一、选择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逃跑)C.养生..不王者(这..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样却)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敬爱兄长)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②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寡人之于国也+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寡人之于国也+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10】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没有 B .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C .养生丧.死无憾 丧:办丧事 D .然而不王.者 王:称王 【解析】 A 项,无:同“勿”,不要。

【答案】 A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B.⎩⎪⎨⎪⎧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材木不可胜用也.非我也.,兵也 【解析】 C 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

A 项,“然”,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也可不译。

B 项,“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的介词,可译为“跟”“同”。

D 项,“也”,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

【答案】 C3.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11】例句:树.之以桑 A .谨.庠序之教 B .则移.其民于河东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固而近.于费 【解析】 C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A 项,形容词作动词;B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C4.名句默写。

(1)或百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申之以孝梯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或五十步而后止(2)鱼鳖不可胜食也(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翻译下列句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4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4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

4寡人之于国也◎语林撷英孟子名言集锦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诗海拾贝孟子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视孟子为精神寄托、精神支柱,暗示了诗人要继承孟子的事业,推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变法革新的抱负。

最后一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

◎作者档案【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提出“仁政”的口号,同时又主张“民为贵,社稷【作品】《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走近孟子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

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

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

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6分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昔者以为..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东蒙主 D.王无罪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6分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6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与“忌不自信”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6分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文中“之”字出现多次,下列对“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6分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树之.以桑④寡人之.于国也⑤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6~9题。

24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与“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的“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 B.可以乘虚直.抵其城C.系向牛头充炭直.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7.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义项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8.翻译。

最新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时训练: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试卷及答案

最新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时训练: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试卷及答案

专题一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D.斯天下之民至.焉至:到达解析:至:归顺。

答案:D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宾语前置。

答案:B3.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

魏惠王曾进行改革,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定新法。

B.“填然鼓之”中的“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具体来说,“序”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而“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D.“孝悌”中“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解析:“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答案:B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的百姓归顺的条件”。

答案:B5.(2017·舟山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②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③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时跟踪检测: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时跟踪检测: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D.斯天下之民至.焉至:到达解析:选D至:归顺。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选B例句和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3.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

魏惠王曾进行改革,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定新法。

B.“填然鼓之”中的“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具体来说,“序”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而“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D.“孝悌”中“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解析:选B“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滥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选B 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的百姓归顺的条件”。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②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③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1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1 Word版含答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粟.(sù)弃甲曳.(yè)兵数.(cù)罟B.铠.(kǎi)甲供.(gòng)养老人洿.(wū)池C.鸡豚.(tún)狗彘.(chì)庠.(xiáng)D.饿莩.(piǎo)孝悌(tì)牲畜.(xù)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填充(l)《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

《孟子》是记载时期思想家言行的书,共篇,每篇分上下,由编成,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孟子设喻,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的这段话中含有的两个成语是和。

前者的含义是,后者的含义是。

4.名句填空(l),社稷次之,君为轻。

(2)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

5.对“其”和“岁”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A.两个“其”指代的内容相同,两个“岁”含义相同。

B.两个“其”指代的内容相同,两个“岁”含义不同。

C.两个“其”指代的内容不同,两个“岁”含义相同。

D.两个“其”指代的内容不同,两个“岁”含义不同。

6.“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另一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下列例句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是A.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D.王好战,请以战喻。

7.加点的词古今词义不一的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衣帛矣 B.王无罪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东蒙主 D.养生二、语段精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四学案 专题一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四学案 专题一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重点 1.归纳积累“数、直、发、兵、胜”等实词的义项,翻译重点句子,背诵全文。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文本名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曳.兵( ) ②数罟.( ) ③洿.池( ) ④鸡豚.( ) ⑤狗彘.( ) ⑥庠.序( ) ⑦孝悌.( ) (2)多音字①莩⎩⎪⎨⎪⎧ 饿莩.( )苇莩.( ) ②畜⎩⎪⎨⎪⎧ 畜.养( )牲畜.( ) ③丧⎩⎪⎨⎪⎧养生丧.死( )丧.魂落魄( ) 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勿夺.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③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兵⎩⎪⎨⎪⎧ 弃甲曳兵.而走: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⑤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⑥于⎩⎪⎨⎪⎧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古今异义①河内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养生..丧死无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王无罪..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动词用作名词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形容词用作动词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动用法养生丧.死无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本课话题——民生为本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强调只有发展生产,才能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推而论之,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民之疾苦,国之要事”。

李克强说,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并指出,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贾谊2.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

——陈天华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程颐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王廷相5.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粟.( ) 曳.兵( ) 数罟.( )洿.池( ) 衣帛.( ) 鱼鳖.( )鸡豚.( ) 狗彘.( ) 饿莩.( )庠.序( ) 孝悌.( ) 五亩之宅.( )【答案】sùyèɡǔwūbóbiētún zhìpiǎo xiánɡtìzhá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1)“无”同“勿”,不要(2)“颁”同“斑”(3)“检”同“敛”,收敛,积蓄(4)“涂”同“途”,道路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兵.刃既接(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可汗大点兵.( ) 穷兵.黩武( )(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故木受绳则直.(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系向牛头充炭直.()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日出江花红胜.火(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学案:专题一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学案:专题一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

文本4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重点 1.归纳积累“数、直、发、兵、胜”等实词的义项,翻译重点句子,背诵全文。

2.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文本名句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曳.兵( ) ②数罟.( ) ③洿.池( ) ④鸡豚.( ) ⑤狗彘.( ) ⑥庠.序( ) ⑦孝悌.( ) (2)多音字①莩⎩⎪⎨⎪⎧ 饿莩.( )苇莩.( ) ②畜⎩⎪⎨⎪⎧ 畜.养( )牲畜.( ) ③丧⎩⎪⎨⎪⎧养生丧.死( )丧.魂落魄( ) 2.理解词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勿夺.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③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兵⎩⎪⎨⎪⎧ 弃甲曳兵.而走: 穷兵.黩武: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寡人之于国也+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寡人之于国也+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10】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没有 B .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C .养生丧.死无憾 丧:办丧事 D .然而不王.者 王:称王 【解析】 A 项,无:同“勿”,不要。

【答案】 A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B.⎩⎪⎨⎪⎧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材木不可胜用也.非我也.,兵也 【解析】 C 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

A 项,“然”,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也可不译。

B 项,“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的介词,可译为“跟”“同”。

D 项,“也”,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

【答案】 C3.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11】例句:树.之以桑 A .谨.庠序之教 B .则移.其民于河东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固而近.于费 【解析】 C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A 项,形容词作动词;B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C4.名句默写。

(1)或百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申之以孝梯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或五十步而后止(2)鱼鳖不可胜食也(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翻译下列句子。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时训练: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时训练:专题一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跟踪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B.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的D.斯天下之民至.焉至:到达解析:至:归顺。

答案:D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宾语前置。

答案:B3.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

魏惠王曾进行改革,根据“去尊”的思想,主张限制奴隶制残余较重的“巨室”“大族”,制定新法。

B.“填然鼓之”中的“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

具体来说,“序”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而“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D.“孝悌”中“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解析:“鼓”是名词作动词,敲鼓。

答案:B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的百姓归顺的条件”。

答案:B5.(2017·舟山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②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③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4训练: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4训练: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弃甲曳.兵(yè)饿莩.(fú)养生丧.死(sānɡ)B。

鸡豚.(tún)畜.养(chù)不入洿.池(wū)C.数罟..(shù gǔ)狗彘.(zhì)不可胜.食(shēnɡ)D。

衣帛.食肉(bó)孝悌.(tì)庠.序之教(xiánɡ)项,“莩”应读“piǎo”;B项,“畜"应读“xù”;C项,“数”应读“c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说“(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收敛”。

检:同“敛”,收敛,积蓄。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项,以:均为介词,拿,用。

A项,然:形容词词缀,……的样子/代词,这样。

C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之:代词,代五亩之宅/助词,的。

4。

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

⑤⑦⑧ B.①③⑤C。

③⑥⑧D。

②④⑤;②王,名词作动词;③树,名词作动词;④衣,名词作动词;⑥生、死,动词作名词。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_学业分层测评4_寡人之于国也_word版有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_学业分层测评4_寡人之于国也_word版有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练习:第1单元_学业分层测评4_寡人之于国也_word版有答案学业分层测评(四)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解析】B项,“无”同“勿”;C项,“颁”同“斑”;D项,“检”同“敛”。

【答案】 A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B.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D.申之以孝悌.之义悌:孝敬父母【解析】D项,悌:敬爱兄长。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王无罪..岁【解析】D项,无罪:古义是“不要归罪于”,今义是“没有罪过”。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非我也,岁也D.树之以桑【解析】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答案】(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便使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

(2)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如果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曾有过的。

(3)(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4 寡人之于国也 落实应用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4 寡人之于国也 落实应用案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曳.兵(zhuài) 洿.池(wū)无憾.(hàn)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áng)C.孝悌.(dì) 衣.帛(yì) 畜养(xù)D.饿莩.(piǎo) 数罟.(gǔ) 王好.战(hào)解析:选D。

A项,“曳”应读yè。

B项,“庠”应读xiáng。

C项,“悌”应读tì。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直.不百步耳直:向前B.树.之以桑树:种植C.河内凶.凶:收成不好,荒年D.兵.刃既接兵:兵器解析:选A。

直:只是,不过。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选B。

A项,“无”同“勿”,不要;C项,“颁”同“斑”,花白;D项,“涂”同“途”,道路。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答案:赐宴不到场,这就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我们的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你能安心吗?(“锡”是通假字,同“赐”,赐予)[参考译文]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皇帝)让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

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就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我们的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你能安心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同“已”。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练测课后巩固再提升:专题1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练测课后巩固再提升:专题1 第4课 寡人之于国也 Wo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第4课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巩固再提升一、语基扩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罟:渔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敛”,收敛,积蓄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憾:缺憾D.谨.庠序之孝,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郑重解析:选D 谨:认真从事。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选B A.无—勿;C.颁—斑;D.涂—途.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错误!B.错误!C。

错误!D.错误!解析:选D A项①是“细密”,②是“几”。

B项①是“大王”,②是“称王”。

C项①是“没有”,②是“不要”。

D项都是“年成”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尚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解析:选D D项中的《尚书》应为《大学》。

5.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4寡人之于国也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yè)饿莩.(fú)养生丧.死(sāng)B.鸡豚.(tún)洿.池(wū)畜.养(chù)C.数罟..(shù gǔ)狗彘.(zhì)不可胜.食(shēng)D.孝悌.(tì)衣帛.(bó)庠.序之教(xiáng)解析:A项,“莩”应读piǎo;B项,“畜”应读xù;C项,“数”应读cù。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谷不可胜.食也胜:尽B.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直.不百步耳直:直接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衣服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D.王无罪.岁罪:过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戴:顶在头上解析:B项,直:不过;C项,衣:穿;D项,罪:归罪。

答案:A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B项,均为介词,拿,用。

A项,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

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项,代词,代五亩之宅/助词,的。

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谨.庠序之教D.然而不王.者解析:C项,谨:形容词用作动词。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D.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解析:C项,“兵刃”古今同义,都指“兵器”。

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

B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指保养身体。

D项,“以为”古义为“把……当作”,今义是“认为”。

答案:C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非我也,兵也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是亦走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D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是判断句。

答案:D7.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译文: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让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

当黄河以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采取同样的做法。

B.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而我的百姓并不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教导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富贵人家的)狗猪吃人所吃的食物,(人们)却不知加以收敛,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帮着发丧;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解析:D项中的“发”是“开仓救济”的意思。

答案:D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一)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二)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

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不餍.餍:满足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D.汤放.桀放:流放解析:B项,修:学习。

答案:B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斯.天下之民至焉B.晋国,天下莫强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故余与同社诸.君子D.于.传有之龟玉毁于.椟中解析:D项,都是介词,在。

A项,代词,这些/连词,那么。

B项,兼词“于之”/陈述语气词,可不译。

C项,兼词“之乎”/各位。

答案: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解析:第(1)句翻译重点是“遗”,遗弃;“后”,把……放在后面,引申为“轻慢”;“仁”和“义”都是动词,讲求仁义。

第(2)句翻译重点是“行政”,施行政治;“率”,驱赶;“恶”,疑问语气词。

第(3)句翻译重点是“及”,等到;“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东败于齐”,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和被动句,“于”表被动。

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3)(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

11.请结合文本概括文段(二)的主旨。

解析: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以及由此造成百姓的不同反应。

“结合文本概括”要有文本内容的体现。

答案:与民同乐,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参考译文:(一)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尽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他们的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二)孟子谒见齐宣王。

齐宣王说:“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像这样的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

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

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像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