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愚公移山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实现自己移山的愿望而坚持不懈努力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1.故事梗概:愚公和他的家人住在两座大山的中间,因为山的阻挡无法通行,所以愚公决心移山。

尽管有人嘲笑他的愚蠢和不可能的目标,但愚公却深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移山。

他每天和家人一起挖土、运石,坚持了几十年之久。

最后大地神仙感动,派天神二姚将山挪走。

2.主题与寓意:a.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即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功。

b.乐观态度:愚公身上还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他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和嘲笑,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c.集体行动:故事中愚公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和家人一起共同努力。

这种集体行动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价值。

3.历史背景:愚公移山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它承载了中国人对于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和思考。

4.学习内容与启示:a.目标的重要性:愚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是要移山。

这个目标给了他坚持努力的动力,并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和行动去追求并实现它们。

b.努力与勤奋:愚公每天都很用心地挖土搬石头,从不怠慢。

这种勤奋与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就能够逐渐接近成功。

c.乐观和希望:愚公面对困难时并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希望的态度。

这种乐观和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向前,追求更好的未来。

d.团队合作:愚公与家人一起努力,他们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攻克难关,取得成功。

5.现实意义与运用:a.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学习愚公的坚持和勇气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愚公移山》的知识点归纳,详细阐述了其内涵、寓意以及与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内涵与寓意1. 故事背景描述: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愚公家门外有两座庞大的山,深感山体的阻碍,他决定将之移走。

2. 愚公的坚持:愚公采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态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 山神的考验与奖励:愚公的坚持引起了山神的注意,山神想要考验他,然而面对愚公的坚持不懈,山神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愚公实现愿望。

4. 内外因素对比:愚公代表了积极向上的人类,而山则象征了才华的那座桥梁,山体大小与问题的严重性成正比。

5. 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寓意着要有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外界压力,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二、现实意义1. 创新精神:《愚公移山》唤起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探讨,激发了对突破困难的动力。

2. 积极进取:《愚公移山》故事象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启发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追求目标。

3. 共同奋斗:愚公的故事也告诉人们集体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通过合作、齐心协力取得胜利。

4. 人类环境改善意识:故事也让人们意识到,人类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条件。

5. 传承优秀品质:愚公故事中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激励着人们追求梦想和迎接挑战。

三、故事对社会的启示1. 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愚公由个体到集体,最终实现移山的目标,体现了个人努力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

2. 团队合作与协作:愚公不能独自完成移山的任务,需要集体合作与协作,体现了团队的力量。

3. 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愚公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有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不轻易放弃。

4. 环境保护与改善:故事的背景表明,人类应该重视环境问题,积极改善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5. 面对困难,保持积极态度:愚公故事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选自《列子·汤问》。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重点字词: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①惩:古:戒。

←┈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

今:已经。

词语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荷担者三夫。

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译:你太不聪明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和。

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时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2、惩山北之塞塞:3、出入之迂也迂:4、聚室而谋曰室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6、杂然相许杂然:许:7、其妻献疑曰献疑:8、以君之力以:君: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损:丘: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11、且焉置土石且:焉:12、投诸渤海之尾诸: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夫:14、叩石垦壤叩:15、始龀龀: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固:彻: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三、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2、始一反焉“反”通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5、无陇断焉“陇”通四、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五、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险: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六、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里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许:(1)杂然相许5、通:(1)指通豫南七、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三、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四、古今异义词1、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2、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4、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7、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9、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0、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1、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五、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六、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打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体裁。

-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用简短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 “始一反焉”中的“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中的“厝”通“措”,放置。

2. 古今异义。

- 阳。

-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例句:“河阳之北”(黄河的北面)。

- 今义:太阳。

- 阴。

-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例句:“达于汉阴”(到达汉水的南面)。

- 今义:阴天。

- 指。

- 古义:直,一直。

例句:“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 今义:手指。

- 曾。

- 古义:连……都。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 今义:曾经。

- 诸。

- 古义:之于。

例句:“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 今义:各个、许多。

3. 一词多义。

- 方。

- “方七百里”(面积),这里表示纵横,方圆。

- 且。

- “年且九十”(将近)。

- “且焉置土石”(况且)。

- 焉。

-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 之。

- “惩山北之塞”(结构助词,的)。

- “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

- 其。

- “其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

-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三、句子翻译。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3.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4.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理解一、【注释】(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为道家著作。

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如本篇《愚公移山》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有如《杞人忧天》嘲笑不必要的担心;《两小儿辩日》说明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九方皋相马》说明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等。

方,方圆,见方。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之,的。

河阳,黄河北岸。

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2)(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3)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面,作动词,对着。

而:(4)惩:苦于,为……所苦。

(5)塞:阻塞。

(6)迂:曲折,绕远。

(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这里指全家人。

而:表承接。

谋,商量。

汝,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8)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毕:全。

平:铲平。

险,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9)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于:至IJ。

汉阴,汉水南岸。

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10)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杂然,纷纷的样子。

相许,赞成她。

相,指代性副词,代愚公。

许,赞同。

(11)其妻献疑:其,代词,指愚公。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之:的。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

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魁父,小山名。

之:的。

丘,小山。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14)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诸,就是“之于"。

尾,这里指渤海的旁边。

隐士,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16)遂,于是。

率:带领。

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几个人。

荷,挑。

夫,成年男子。

(17)扣:敲、凿。

垦:挖。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复习要点

22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方:指面积。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高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背面叫做阳。

且:将近。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们。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汉阴:汗水南岸。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诸,相当于“之于”。

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荷,扛。

叩:敲,凿。

箕畚(jīběn):簸箕。

这里是用簸箕装土石的意思。

京城:姓。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易:交换。

节:季节。

反:通“返”,往返。

叟:老头。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倒装“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

甚,太,非常。

惠,通“慧”,聪明。

残:残余的,剩下的。

毛:指地面上生长的植物。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顽固、固执。

彻:通。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即“苦何”,愁什么。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苦,愁。

亡:通“无”,没有。

操蛇之神:拿着蛇的神,指神话中的山神。

操,持。

不已:不停止。

之: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感其诚:被动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负:背。

厝(cuò):通“措”,放置。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补充注释1、吾与汝毕力平险2、毕:竭尽险:形-名,险峻大山3、以君之力以:凭杂曰纷纷说道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于是夫:成年男子5、叩石垦壤叩:凿垦:挖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7、而山不加增加:副词,更加增:增高二、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4、一厝朔东厝: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垄三、“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四、“而”的用法1、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2、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3、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五、“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六、“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七、“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八、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九、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一厝(于)雍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10、惧其不已也11、无陇断焉12、何苦而不平三、词性活用: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3.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白话释义:还怕挖不平吗?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出 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例 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昆仑山脚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母娘娘修松山,这两座山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愚公希望能够将这两座山给移开,于是,他带领全家动员起来,决心从事这项艰巨的任务。

尽管一开始大家都感到困难重重,被其他人嘲笑质疑,但愚公一家却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他们利用一家人挖山、扔石的方法,每天干一天夜一夜,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努力着。

终于,在一位神仙的帮助下,愚公一家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顺利地移走了两座大山。

故事寓意:《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传递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

1.坚持不懈: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移山的目标。

他们将目光放得很长远,劳动不辍,最终在反复努力之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2.团结合作:愚公一家人面对的任务非常艰巨,但他们通过团结互助,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工作进展顺利。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相互帮助,才能够达到共同的目标。

3.乐观向上: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反对,但愚公一家人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即使失败了,他们也没有气馁,依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梦想能够实现。

1.追求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有多么艰巨、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去实现,就一定会成功。

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就是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告诉人们只要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2.毅力和耐心:愚公一家人移山的过程非常漫长,虽然遭到了很多的质疑和嘲笑,但他们通过毅力和耐心,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3.合作与团结:愚公一家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愚公移山复习

愚公移山复习

22.愚公移山一、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愚公是这样开始工作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7.写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个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8.表现愚公移山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智叟阻止愚公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0.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13.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问题探究1.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几个方面?明确:(1)山高而且大;(2)愚公年老力衰,劳动力少;(3)运土石的工具很小,简陋;(4)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妻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8《愚公移山》知识点考点梳理巩固背诵

8《愚公移山》知识点考点梳理巩固背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三、问题探究
1.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中可以 看出智叟是什么样的人?
语言描写。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说话刻薄的人。
2.文中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禁止、神的帮助对塑造 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
孙的宏愿。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6)指通豫南
指:直
(7)杂然相许Hale Waihona Puke 杂然:纷纭地许:赞同
(8)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0)且焉置土石
置:放置、安置
(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12)叩石垦壤 叩:敲、打 (13)始龀,跳往助之 始龀:刚刚换牙
始:才、刚 龀:换牙 (14)寒暑易节 易:更替 节:季节 (1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老人 (16)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7)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长叹 (18)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9)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20)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1)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22)操蛇之神 操:抓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3)惧其不已 已:停止 (24)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置 (25)无陇断焉 断:隔绝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一、故事梗概愚公愤恨巍巍,大山挡住去家门。

愚公决心移山,由于山势巍峨,他没有动力也没有机械的帮助,于是只能自己动手。

愚公努力地挖土搬石,不论白天黑夜,四季更替,始终坚持下来。

儿子劝他放弃,愚公说:“不论愚公与我子,还有学生至始至终坚持下来。

”智者闻讯,不以为然地前来。

他告诉愚公:“你已经老了,何必费力去移山”。

愚公回答:“我虽然老了,我的儿子还年轻,我的孙子还小,他们后代还会继续移山。

”智者惊叹愚公的坚持不懈和毅力,决定帮助愚公。

另一天,智者遇到了神仙,把两座山移到了别处。

愚公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要人物形象1.愚公:一个老实的农民,天不怕地不怕,有坚定的信念。

他努力移山,不计较付出。

愚公坚信只要我们有坚持的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2.智者:一个有学识的人,他默不作声地看到愚公后生气地走过去告诉愚公不可能移山。

然而,愚公的毅力感动了智者,给了他鼓舞和帮助。

3.儿子:愚公的儿子劝他放弃,但受到愚公的影响,逐渐理解和支持愚公坚持下来。

4.孙子:愚公的孙子年纪小,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在愚公坚持下来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多教育。

三、寓意与教育意义1.坚持不懈:愚公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哪一个阶段都需要坚持不懈。

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2.力量来自内心:尽管愚公在外界看来是愚蠢的,但他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他不为困难所动摇,不畏惧失败和挫折,最终战胜了困难。

3.同理心和帮助别人:智者看到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被他的毅力所感动,进而帮助愚公移山。

这个寓言故事提醒人们应该秉持同理心,关心并帮助别人。

4.传承与激励的重要性:愚公相信自己的后代会继续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为了后代传承的责任。

四、适用范围和教育价值《愚公移山》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和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适用范围广泛。

它可以被用于教育儿童和青少年要有坚持不懈和毅力的品质;它可以被用于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勇气和决心;它还可以用来教育人们要有同理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互相帮助。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匮(kuì) 亡(wú)以应厝(cuò) 雍(yōng) 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八、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期末复习要点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期末复习要点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期末复习要点一、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重点字词1、一词多义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2、通假字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3、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告之于帝。

倒装句。

状语“于帝”前提。

何苦而不平? 三、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愚公移山》复习资料一、字词疏通:1.应掌握的字。

仞rèn 荷hè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亡w ú厝cuò2.解词。

(除课文注解外的)阴:山南水南为阴。

“汉之阴”指汉水的南面。

阳:山南水北为阳。

“河阳之北”指黄河北岸以北。

杂然相许:“许”解释为赞成。

此指纷纷表示赞同。

◎“高可二粟许”中的许解释为上下、左右。

◎“杂然而前陈者”中杂然解释为错杂的样子。

加:更。

如“山不加增”意为山却不会更加增高。

◎“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加”是程度副词,相当于“更”,修饰动词。

诸:之于。

如“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的边上。

(把它投到渤海的边上)荷:负荷,挑。

如“荷担者三夫”即挑担子的三个人。

易:交换。

如“寒暑易节”即冬夏换季。

已:停止。

“俱其不已”即怕他们不停地干下去。

3. 通假字: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c.汉之阴,无陇断焉。

“陇”通“垄”,垄断指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d.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e.河曲智叟无以应。

“亡”通“无”,没有。

二、大意疏通:1.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老愚公,年且九十——且,将。

智叟——叟,老头。

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

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

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

“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2.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

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三、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四、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五、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六、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七、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考点复习)

《愚公移山》(考点复习)

《愚公移山》(考点复习)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⑴[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⑵[且〕将近。

⑶[惩]苦于。

⑷[塞(sè)]阻塞。

⑸[迂(yū)曲折,绕远。

⑹[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⑺[室]家。

⑻[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⑼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⑽[毕]尽、全。

⑾[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⑿[指],直。

⒀[汉阴〕汉水南岸。

⒁[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⒂[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⒃[杂然],纷纷地。

⒄[许],赞同。

⒅[献疑〕提出疑问。

⒆[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⒇[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1)[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22)[如…何],把……怎么样。

(23)[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24)[且],况且。

(25)[焉]哪里。

(26)[置]放置、安放。

(2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28)[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29)[荷]肩负、扛。

(30)[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31)[叩]敲、打。

(32)[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3)[京城]复姓。

(34)[孀妻]寡妇。

(35)[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36)[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37)[始]才、刚。

(38)[龀]换牙。

(3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0)[易]更替。

(41)[节]季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
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六、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七、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
6、杂然相许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扣:敲,凿
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九、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帝感其诚被动句
3、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十、朗读节奏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泥箕、筐子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5、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某些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2、《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示例: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

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

(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
3、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