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授课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教学授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科知识)。
2.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语、问题、情景等)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知识讲解:步骤1:介绍(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定义。
步骤2:解释(学科知识)的内涵、原理。
步骤3:通过实例、案例分析,展示(学科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步骤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2: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步骤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巩固练习:步骤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2: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满足教学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024年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二、指导思想:全面____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教改措施: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2、过程和方法: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高中物理教案怎么设计
高中物理教案怎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力的性质和分类;
3. 能够应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内容:
1. 力的定义和作用;
2.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4. 力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力的定义和作用;
2.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物体运动和停止的视频,引出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力;
3. 讲解力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讲解力的分类,介绍各种常见的力;
5. 分组讨论并解决力的计算问题,让学生熟练应用力的公式;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力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对力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学生对力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后续:
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力的知识;
2. 介绍力学其他相关知识,如牛顿三定律等。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一、培养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学会对电子元件的判别、测量、学会对逻辑电路、数字电路的分析、学会洗衣机、电冰仃、电冰柜、彩电、VCD,DVD的维修,掌握维修技巧和理论知识,成为家电维修技能领域的技术骨干。
二、学制及课程设置:1、学制:初级技能员:63学时中级技能员:63学时2、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原理图与流程图维修技巧、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1、基础理论课:掌握电阻、电容、电感、RLC网络、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的符号、测量、图形、功能。
2、洗衣机的原理与维修了解洗衣机的原理,机械部分、电控系统、以及维修程序3、电冰箱、电冰柜的原理与维修了解电冰箱、电冰柜的原理、制冷系统及电控系统原理,以及维修程序。
4、冰箱、冰柜维修技巧课:讲解一些特殊的、有代表性的、以及一些国产机、进口机的故障维修技巧。
5、收音机制原理与维修:讲解收音机的基本原理:输入回路、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以及低放级电路的维修。
6、黑白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讲解黑白电视机的原理:高频头、中放级、伴音机、视放级AGC电路、行场扫描电路以及稳压电源电路的维修。
7、彩色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讲解彩电的原理:高频头、中放级、伴音级、扫描电路、以及色度解码电路的原理维修等。
8、VCD、DVD、录像机的原理与维修:VCD、DVD的CD电路、解码电路的原理与维修。
录像机的机械部分,电控系统的原理与维修。
9、整体维修技巧课:讲解一些特殊的、有代表性的、以及一些国产机、进口机的故障维修技巧。
10、课时安排四、教学原则坚持教学为社会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
1、教学工作要贯彻加强基础理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和难点,讲究时效。
2、技能训练,要从学员的实际程度出发,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秩序渐进,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训练,要善于引导,举一反三,提高学员独立维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科学。
学习物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初中物理课程教案。
二、教学目标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思维层面。
在知识层面,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物理概念和原理;在能力层面,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思维层面,学生应该培养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应包括力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领域的知识。
在力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力的概念、质点运动、牛顿三定律等内容;在光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在声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声的传播、声音与物体的关系等内容;在电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物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课堂练习,还可以采用实验演示、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在实验演示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验原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实践探究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五、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的教材、教辅书和参考书。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实验器材、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提升教学效果。
六、课堂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教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速度、能量等;(2)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如测量、数据分析等;(3)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动能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如力、质量、速度、能量等;2. 基本物理实验技能的培训,如测量、数据分析等;3. 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动能等;4. 物理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如观察、实验、探究等;5. 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基本物理实验技能的掌握;(3)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物理学探究方法的学习;(5)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物理学基本概念的深度理解;(2)复杂物理问题的解决;(3)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3.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 评价反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2. 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报告、探究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 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0篇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0篇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10篇高一物理教学计划,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规范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依据学生和教材的知识特点制订教学计划,狠抓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搞好基础知识、基本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物理内容简单,课堂容量较小,涉及的知识大多数直观形象,记忆内容多,理解性的知识点比较浅显通俗易懂,定量计算的问题较少,知识点单一,综合性不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要求较低。
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时学习方法单一,以记忆为主,不习惯于思考与归纳,停留在形象思维上,学生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没有初步形成。
而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多,公式多,条件要求苛刻,问题的过程复杂,同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记忆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一上高中学习物理物理心理上很不适应,找不到学习方法。
为此,在开学初期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三、教学目标1、学习方法目标: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学习方式上转变,包括课堂上看书自学方法、相互学习讨论方法指导,记笔记、答题规范性的要求,一切从严要求学生,一切从规范做起,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5)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利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实验器材的责任感;(4)教育学生树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集体观念。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力的作用效果;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推力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作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吗?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2.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三、实验探究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讲解1.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目的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目的《光的传播与反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依据课程标准,坚持科学探究过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动脑获取知识,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
2、依据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差异,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学生实际水平。
3、依据教材特点,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把科学探究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二、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使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型演示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反射现象,会使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使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现象,会使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难点:(1)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光的传播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光的反射。
2、学习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通过模型演示法,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反射现象,会使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3、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8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5、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教学方案
物理教学方案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因此,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二、课程目标设定物理教学方案应明确课程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目标设定应具有可量化和可实施性,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
三、知识结构与认知层次物理教学要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设置不同难度的知识点。
将基础知识、原理及应用等内容进行有机串联,有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整体理解。
四、实验教学的应用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和知识水平,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五、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是以发现和探究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通过举例、提问和讨论等形式实现。
六、多媒体教具的利用在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具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展示物理实验和现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内合作、角色分工和互相协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小组合作学习。
八、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教学。
可以通过组织不同难度的练习、设置个别辅导和提供个性化反馈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九、实践环节的安排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设置实践环节,并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物理课程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物理课程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问题和探究事物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技能。
2.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较好的物理学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认真钻研,动手实验、观察、思考、研究和实践,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科学态度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2. 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3. 物理学实验方法及实验技能4. 物理学中的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5.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示范实验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
3. 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思考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要突出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及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示范实验教学3. 讨论教学4. 案例教学5. 问题教学6. 实验教学7. 计算机辅助教学六、教学评价1. 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解决学习困难。
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
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老师,常常要根据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编写教案,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篇1一、指导思想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视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知道,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实行实验教学,现计划以下:二、教材分析本学期一共有三章,内容为主要功和机械能、比热容、及物理与社会。
分组实验比较少,主要时间用来复习,准备迎接中考。
三、学情分析经过八年级、九年级上半期的学习,带学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从实验基本操作来看,已经从本来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完成,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实验进程中,仍旧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熟悉,能利用所学解决在实验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控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视察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教学措施让学生熟悉并掌控每一个分组实验,能按要求操作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依照课本上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进行实验的终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之后,能对实验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并对实验提出改进方法与意见,在认真分析实验原理步骤之后,能自主设计一定的实验,这才是实验教学的难点。
1.对所有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实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展开情势多样的实验比赛活动。
六、具体安排分组实验(根据常德市20__年度初中学生实验考核物理实验操作要求随机安排)1.天平测物体质量2.凸透镜成像规律3.研究电磁铁4.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篇2一、学情分析:根据本学期的安排,我担负九年级3个班的物理教学,每周15课时。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教学重点:
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出物体运动的规律性。
二、讲解: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进行解释。
然后详细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强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四、练习:给学生几道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讨论:组织学生就实验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六、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升其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物理教学设计中知识目标设定的原则
物理教学设计中知识目标设定的原则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中的知识目标定位十分重要,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会陷于无序或者低效。
具体地说,教学的知识目标能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介的选择和运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当前,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进行知识目标设定时,普遍出现将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的现象。
教学要求是针对教师的行为,它说明教师在课堂巾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而教学目标则是学生应取得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学习后应实现的行为变化:当两者被混淆时,就会Ⅲ现缺乏明确的教学主体,知识目标含糊不清,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指向,可操作性差,无法进行观测和评价,令人无法捉摸等问题。
例如,有个教师在初中物理《杠杆》一课中确定的教学知识目标是:1.知道杠杆;2.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3.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这样设定的知识目标就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教学活动的主体。
“知道杠杆”,“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是谁知道?是教师还是学生?怎样才是知道?2.缺乏具体的学习要求和指向。
目标中的行为动词“知道”、“了解”指义模糊,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进行判定。
3.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不知教师设计哪些教学活动,也不知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4.缺乏层次性和可观测性。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目标要求“一刀切”,没有层次,教师无法据此观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为了使该课题的教学目标更直观、更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作者建议将该课题的知识目标调整如下:1.通过实例说明使全体学生能说出杠杆的定义,辨认生活中的杠杆;2.通过实例说明使全体学生能在具体问题中指出杠杆的“一点二力二臂”;3.大多数学生能在具体问题中画出力臂;4.大部分学生在实验中会调节杠杆的平衡,能正确使用钩码,读取数据;5.约一半学生能从实验中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调整后的目标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求和教师需开展的活动序列,其中的行为动词“叙述”、“辨认”、“指出”、“画出”、“会调节”、“归纳”等更细化、更精确,避免了“知道”、“了解”等模糊的提法,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达成要求,甚至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上也提出应达到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方便授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生成。
物理课教师教学计划
物理课教师教学计划背景介绍: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物理课教师,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既要满足学科知识的要求,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物理课教学计划的制定。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明学生将学会什么和达到什么水平的指导性目标。
物理课的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包括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学生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实验技能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物理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既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基本领域,也包括天体物理、核物理等前沿领域。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将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和深入拓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物理课教学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讨论法和探究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物理课的教学计划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实验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并进行合理编排和解读;实验设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机会;多媒体课件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策略:物理课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的相应策略和方法。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情景教学等。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初中物理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物理问题;2.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掌握功、能量和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了解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规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解决运动问题;2.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力的作用问题;3. 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能量转换问题;4.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证,善于合作,勇于创新;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物理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复杂物理问题的理解还需加强,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力与运动- 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力的分析。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材章节:第二章 力的合成与分解- 内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衡条件。
3. 功、能量和功率- 教材章节:第三章 功与能量- 内容:功的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4. 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物体的运动- 内容: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运动学公式;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设计表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设计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物理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内容:直线运动、力的作用和运动、平衡力与力的合成、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教学重点:牛顿三定律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问题、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第二单元:声音与光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颜色与频率等。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光的颜色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理解和掌握。
3. 第三单元:电和磁内容:电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磁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电能与电功、电磁感应等。
教学重点:电路的搭建和分析、电能与电功的理解。
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示例和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3. 阶段性考试评估:组织阶段性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使用相关初中物理教材作为教学主要参考资料。
物理教学计划
物理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物理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质量、力、运动、能量等,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学的整体认识。
2. 力学,包括运动学和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关系。
3. 热学,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能转化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热量的传递和利用。
4. 光学,讲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学器件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特性和应用。
5. 电磁学,介绍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电磁现象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电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示范和举例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
2.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物理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辅助工具,提供物理模型、图表、实物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五、教学评价。
1. 学习成绩,通过考试、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 学习态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 综合能力,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和综合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安排。
本教学计划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安排,合理安排物理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原则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原则引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习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原则,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评价学生的物理作业。
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作业设计,促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原则1. 渐进性原则: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应从易到难,由简单的计算和应用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和实践性任务,使学生逐步提升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 巩固性原则:作业设计要注重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目标,通过反复练习和应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3. 情境性原则:作业设计应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放性原则: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
5. 个性化原则: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设计,提供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作业。
6. 可操作性原则:作业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完成作业,同时注重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结论: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原则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
通过合理制定作业的目标和遵循相应原则,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物理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差异化设计,注重情境性和开放性,提高作业的可操作性,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新颖的实验、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确实增添了课堂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笔者注意到,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却忽视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诸多的误区,如课时教学目标可有可无、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预期效果等。
因此,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物理课时教学目标实质上是物理学习目标,也称学习行为目标,是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的具体化,即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1]。
案例:“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体会物理模型”课时教学目标之一使学生在探索自然规律中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这个理想化的模型。
问题分析:“使学生”“让学生”反映了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行为结果指向教师教授的效果,不是学生学习的效果。
课时教学目标行为主体的认识误区带来的弊端就是教师的关注点放在“教的怎样”,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定和思考问题。
物理教学过程构成要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媒体”。
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能够收获什么,有什么改变,学习效果达到什么程度等。
二、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一)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学情和课程标准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即对学生学习起点情况进行分析。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已有的经验等。
教师要在物理课程目标总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发展需要,贴近学生认知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不过于强调知识的难度与深度,不能与课标的基本要求相背离。
防止要求过高,更要防止目标指向少数尖子生,要切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
当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个性特征设计课时教学目标,使目标呈现一定的阶梯性[2]。
如此,学生既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能在挫折中成长。
(二)基于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能够开发的潜在重要智能)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
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构成。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做了说明。
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物理教学通常以知识为线索展开,教师往往把教学的焦点集中在使学生获得知识上,而忽视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为防止这种倾向,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把核心素养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要求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活动中[3]。
(三)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教材出发,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挖掘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补充或开发教材,合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学是以观察、逻辑思维、实验相结合的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建立物理知识结构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中心,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4]。
《物理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突出物理学科特点,使物理课堂成为学生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园地,实现学以致用,在巩固、深化、活化已有的物理知识中形成物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一)学习者起点分析教师要清楚学生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要清楚学生“物理现实”,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实验探究能力、解题策略及有关的物理知识结构等,从而准确找到学生的学习知识起点,使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更有针对性。
例如:摩擦力(高中物理必修1)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在初中接触过“摩擦力”的概念,实验探究过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高中阶段又深入学习了重力、弹力、二力平衡的知识,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掌握了一些物理分析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这为学习摩擦力这节课奠定了基础。
但生活中摩擦力往往在阻碍物体运动上体现很明显,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及初中所学的作者简介:杨奥颀(1994—),女,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并从学习者起点、学习任务、学习水平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表述四方面分析了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最后介绍了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时教学目标;行为主体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8)18-0223-02物理教学中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杨奥颀(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知识并没有强调相对的思想,对摩擦力产生很多错误认识。
(二)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在这里指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学什么,是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内容指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怎么学,指的是教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又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又通过怎样的环境和教学手段的支持来完成学习。
例如:摩擦力(高中物理必修1)主要学习内容的任务分析———静摩擦力学习的内容:①概念;②产生条件;③方向: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方法:④大小:0<F ≤F max 。
学生需参与活动:观看大屏幕推箱子等生活实例及动手实践感受静摩擦力的存在;毛刷实验感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利用二力平衡验证静摩擦力方向;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学习内容:①概念;②产生条件;③方向;④大小: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即F =μF N ;⑤动摩擦因数μ。
学生需参与活动:课前调查生活中利用和避免摩擦力的实例,理解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观察演示实验了解什么是滑动摩擦,得出概念,分析产生的条件及方向;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的关系。
(三)学习水平目标确定学习水平目标是指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学习者从学习起点出发,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而到达的学习终点目标。
终点目标可以说是期望目标,是教师在分析学生起点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希望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达到某种学习水平。
例如:摩擦力(高中物理必修1)学习水平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究摩擦力相关知识,针对不同运动状态,探究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认真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形成摩擦力相关知识的观点,熟练探索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一般把课时教学目标作为行为目标来描述,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学习水平四个要素。
在这里,笔者把物理课时教学目标归为三个要,即A 行为主体、B 行为条件、C 学习水平(行为效果,在这里包含行为动词)。
在表述上可以用ABC 的形式表述。
上述分析可知,课时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在课时教学目标具体叙述中,行为的主体可以是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
如90%学生根据串联电路图的要求,能独立连接电池、插座和开关,使灯泡发光,10%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行为条件是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通俗的表达为“在什么条件下”。
一般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也指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设计…探究…”“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总结…”“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等。
学习水平,即是上述所说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例如:摩擦力(高中物理必修1)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行为主体)通过课前调查生活中的摩擦力(行为条件),了解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行为效果)。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静摩擦力的现象和演示实验,总结静摩擦力的定义,分析其产生条件和方向,会用假设法和二力平衡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得出静摩擦力随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增大而增大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范围。
(3)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现象和演示实验,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分析其产生条件和方向;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的关系,并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计算公式F=μF N (其中F N 表示压力的大小,μ是摩擦因数);学会用公式F=μF N 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学生在本节学习中提高猜想、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形成相关知识的观点的探究能力,熟练探索物理问题的方法;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参与、实验、思考中养成严谨、细致的学科素养。
四、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第一,明确该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目的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
第二,根据学情展开教学,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第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
第四,落实实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实验开展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
落实实验探究教学,避免虚假探究,要创设问题情境,真正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第五,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也是教育创新的工具。
第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教学活动和解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会学习,实现甚至超越课时教学目标中的期望。
五、结语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的实施要从物理学习者的需求出发,要把培育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这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1]丁玉祥.物理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典型案例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9):7-11.[2]陈旭元.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孟昭辉.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