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社会价值 个别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如某生产酒的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计算,1个工人1小时生产1箱酒,1箱酒耗费 的原料及机器损耗为20元,工人1小时新创造 的价值为1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则每箱 酒的社会价值为 20+10=30元。资本家可以从每箱酒中获得的 剩余价值是5元。如果1个工人1天劳动10小 时,则资本家一天就可从1个工人身上获得50 元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 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 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 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 值。 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所有者阶级及其 代表者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关系。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 现实经济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如货 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原材 料、能源、辅助材料等。但是这些客观实体本身 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 余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是资本。 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 占有,以价值的形式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 系。
现在该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决定改 进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不变的前提下,该企业工人一小时可以生产2箱酒, 每箱酒转移的价值仍是20元,但是商品在的市场价 值仍为30元,工人1小时生产的2箱酒在市场上能卖 30*2=60元,除了转移的价值20*2=40元,则6040=20元为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如果资本家付给工人 的每小时的价值仍为5元,资本家可以在工人1小时 劳动中无偿得到15元价值。比其他没有提高技术的 资本家多得了10元,1天仍按劳动10小时计算,就可 从1个工人身上多得100元。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三、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具体社会历史 条件的差异,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与英美等国资本原始积累相比较,有 明显的不同。 一是经济基础不同。英美等国是以工商业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中 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二者资本原始积累的经济基础不同。 二是积累的手段不同。英美等国资本原始积累既有和平手段(即 税收手段),又有暴力手段。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和平手段,暴 力手段极少。二者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有所不同。 三是积累的范围不同。英美等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范围既有国内条 件,又有国外条件。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只有国内条件,没有国外条件。 四是积累的程度不同。英美等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较为迅速而充分,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极为缓慢而不充分。这可以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 业发展缓慢(即数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的事例中找到 大量例证。
以上五点说明,清政府创办军工企业的主要性质是封建 性的。
3、如何理解清政府创办军工企业带有若干资 本主义性? (1)在军工企业创办过程中,有些单位个 别产品进入了市场交换。如江南制造总局生 产的轮船、铁器等。 (2)在某些产品的销售上,资本主义的剩 余价值规律起了支配作用; (3)有些军工企业使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即雇佣劳动制。
二、清政府创办民用式业的主要 形式
1、清政府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形式:
一是官办:是政府直接投入资金和管理人员,创办近代企业。 二是官督商办,就是政府出面招揽商股,以私人资本创办企业。 三是官商合办,就是政府和私人两方面共同出资,共同创办企业。
2、十九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民用工业的主要创办形式是官督 商办和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区别,主要有两 点:
第二节 清政府创办军用工业
一、清政府创办军用工业的原因 二、清政府创办军用工业的概况 三、清政府创办军用工业的性质 四、清政府创办军用工业的作用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历程讲授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聚敛的实质与剩余代价产生的源泉,阐发剩余代价理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为的实质。
讲授要点钱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代价的生产历程;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为。
讲授时数6课时资本与剩余代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两个最根本最主要的领域。
“只是由于劳动接纳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接纳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根本生产要素接纳这种奇特的社会形式,——代价(产物)的一部门才体现为剩余代价,”社会经济才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子的社会经济制度。
钱币岂论从理论上照旧实际上都是资本的起点。
第一节钱币转化为资本一、作为钱币的钱币与作为资本的钱币1.钱币是资本的最初体现形式。
2.作为钱币的钱币与作为资本的钱币有着本质的区别1)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钱币互换。
2)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把这个凌驾原代价的余额叫剩余代价。
当钱币能够带来剩余代价时,钱币就酿成了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代价的代价。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的总公式G——W——G′综合反应了所有资本包罗商业资本、财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运动形式,所以把这个公式称之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中、在流通中要实现代价的增值,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在。
然而,这同商品、代价、钱币的性质,同商品经济的代价纪律是矛盾的。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具体体现在2) 剩余代价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3)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差别其他商品所有者打仗,也不会使代价增值。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底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上问题的要害,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底子条件。
只用马克思揭露了这个秘密。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成为雇佣劳动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根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根据一定时间出卖,而不是终身出卖成为奴隶。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三、劳动力商品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二、资本的本质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第四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及相对过剩人口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 础上产生的。 础上产生的。 在工业中,13世纪以后 拥有进步技术条件的手工业者( 世纪以后, 在工业中,13世纪以后,拥有进步技术条件的手工业者(行 首先冲破封建行会的限制,发展出新兴的雇佣劳动关系。 东)首先冲破封建行会的限制,发展出新兴的雇佣劳动关系。 在商业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人资本的发展, 在商业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人资本的发展,商人包 买主中出现了工业资本家。 买主中出现了工业资本家。 在农业中,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在农业中,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地主和农民建的人身依 附关系逐渐变为契约关系,大部分农民成为农业雇用工人。 附关系逐渐变为契约关系,大部分农民成为农业雇用工人。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预定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预定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任何社会, 劳动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任何社会,都要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结合起来,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结合起来,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劳动过程又总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不同的生产关系下, 劳动过程又总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劳 动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动过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 动者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才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间接地结合在一起。 动者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才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间接地结合在一起。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第3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另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生产资料 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的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 马克思根据这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把资本区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 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 中去,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即不增殖价值, 所以叫不变 中去 ,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 即不增殖价值 , 所以 叫不变 资本( ) 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C)。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只是工人劳动的吸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 使原有的价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V)。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 叫可变资本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资本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工人所支出的活劳动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也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如果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达不到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这样的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毫无意义。
实际上,生产过程不会到此结束。
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实现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
假定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工人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来,但这并不能限制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4小时以上,假定让工人再继续劳动4小时,这继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提供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复习-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实现条件: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3.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VS.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和基础.4.从再生产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1)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之外也是从属资本的.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2.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4.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率来决定的.(2)在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和的积累比率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决定。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它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4.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与消费
不 变 资 本 可 变 资 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 部分资本。即资本家为生产 购置的原材料及机器、设备、 厂房等。用“c”表示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那部分资本。它以工资形式 被支付给工人,用于工人的 个人消费。用“v”表示
预付资本价值 新产品价值
c+v
c+v+m
• 二、剩余价值——量上的分析 • 1、剩余价值率 • m′=m/v
• 3)超额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个别价 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 计算题: •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 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 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 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 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 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 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 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 增加。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 (三)资本主义的灭亡 • (1)资本主义积累准备了物质基础(生产
社会化) • A、生产社会化达到极高程度 • B、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所有权
与经营权的分离) • C、资本社会化达到最高限度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 (2)资本主义积累准备了资本主义制度的 掘墓人(无产阶级)
• 1、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又称“集约增长”, 指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使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结合更加优化, 导致要素产出率的提高,以实现更多更优 产品的产出效应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 主义积累
• 2、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称“粗放增长”。 是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都不变的情况 下,由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实现生 产规模的扩大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 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资本的 有机构成
• A、实际上,资本的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有三种 关系:价值构成近似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价值 构成的变化并不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技术 构成并不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
• 只有价值构成近似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结构 才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2、二者区别: • A、资本积聚是借助剩余价值转化而来,促
使社会总资本增加;资本集中是资本的重 新组合和分配,并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 • B、资本积聚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集 中单纯改变现有资本的分配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二 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 •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者的供求超过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三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一)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资本积累增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3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四章社会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填空题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和阶段。
2、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从形式上看,资本经过运动过程带来价值增殖与是矛盾的。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4、通过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和。
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6、资本家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二是。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的结果。
8、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是确定工资水平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9、社会再生产从内容上说,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从规模上说,可分为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看,可分为和。
10、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和。
41、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原因是;前提条件是;导致的主要社会后果是。
二、单项选择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C、劳动者失去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D、剩余价值产生2、分析解决总公式矛盾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A、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过程无关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3.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对它的消费()4.12A.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只能再生产出和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D.能生产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4.通过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的本质是( )A.货币,货币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资本B.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资本C.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以货币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5.价值增殖过程不同于价值形成过程的地方在于,在价值增殖过程中()①具体劳动不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只创造新价值②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③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④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6.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后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B.前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C.前者是靠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D.前者是以技术进步为条件的,后者是以技术不变为条件的8、超额剩余价值是()A、个别企业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B、一个部门的所有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获得的D、劳动力价值下降带来的9.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 )A.劳动全部表现为有酬劳动B.劳动全部表现为无酬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空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10.资本集中( )A.既能扩大个别资本,也能增大社会总资本B.只能扩大个别资本,不能增大社会总资本C.只能提高个别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D.只能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个别资本有机构成11、资本积聚()A、是通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通过把分散的单个资本集中合并成大资本实现的C.不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D.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1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1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1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D.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1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三章 试题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力3.剩余价值4.必要劳动时间5.剩余劳动时间6.不变资本7.可变资本8.剩余价值率9.绝对剩余价值10.相对剩余价值11.超额剩余价值12.工资13.计时工资14.计件工资15.名义工资16.实际工资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①生产资料②劳动资料③劳动力④货币2.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①资本家手中的纸币②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③价值的代表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①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②能从流通中产生③不能离开流通产生④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生产资料可以买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5.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因为()①它具有使用价值②它是为别人提供的使用价值③它耗费了人类劳动④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①降低劳动的价值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③获取绝对剩余价值④获取相对剩余价值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①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③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①绝对延长工作日②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④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9.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①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②工人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③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④工人生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①生产力决定论②劳动价值论③剩余价值论④人口论11.二战后,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①延长劳动时间②提高劳动强度③压低工人工资④提高劳动生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①工人的必要劳动②工人的剩余劳动③绝对价值④相对剩余价值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④工人必要劳动过程和剩余劳动过程的统一14.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C是()①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③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①不变资本的比率②可变资本的比率③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④所费资本的比率16.机器的出现说明了()①剩余价值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②机器人能比雇佣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③机器人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④雇佣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17.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①从100%下降至50% ②从100%上升至200%③从100%上升至300% ④从100%上升至400%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③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①供求规律②价值规律③竞争规律④剩余价值规律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②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③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矛盾④需求过旺和生产不足的矛盾2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①表现为劳动的价值②是劳动力的价值③是劳动力的价格④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22.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①劳动力所有权的完全放弃②劳动力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的放弃③劳动力使用权的完全放弃④劳动力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的让渡2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①工人工资的高低②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③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④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多项选择题1.作为资本货币的流通()①形式是先买后卖②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相交换③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④是无限的⑤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①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②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生产者③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④劳动力具有价值⑤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①维持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家属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全面发展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④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⑤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用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①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②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③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④是价值的源泉⑤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特点,它能够()①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②转移自身的价值③生产新的使用价值④创造出新价值⑤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①劳动属于资本家②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③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④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工人支配⑤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所有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能够()①生产出使用价值②再生产出已耗费的原材料价值③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④生产出剩余价值⑤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8.资本是()①本身不是资本②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③作为生产要素时才是资本④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⑤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①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②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比③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比④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⑤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根据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可分为()①不变资本②固定资本③可变资本④流动资本⑤流通资本11.商品流通过程与资本流通过程的区别表现为()①运动的目的不同②运动的限度不同③运动的起点与终点不同④运动过程中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⑤运动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12.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②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⑤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13.不变资本包括()①厂房②机器设备③工具④原材料⑤辅助材料14.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③工人人数的多少④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⑤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5.超额剩余价值()①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②是个别企业采用新生技术产生的③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失④采用更新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⑤是暂时的16.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①增加工人人数②压低工人工资③延长工作日④提高劳动强度⑤提高劳动生产率17.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因为()①它的价值无法确定②它在出卖之前不能独立存在③它不是劳动力的支出④劳动属于资本家而工人无权支配⑤如果说它是商品就违背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①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②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④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⑤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19.考察计时工资必须联系()①工作日长度②工人的实际生活③名义工资④实际工资⑤计件工资20.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主要是()①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②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变化③工作日缩短④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⑤工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改变21.剩余价值率反映着()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工人创造的价值多少为资本家所占有③所费资本的增殖程度④所用资本的增殖程度⑤工人创造的价值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比例22.工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经济因素④资本家的愿望⑤道德和社会因素四、填空题1.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产生领域。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的结果只会是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作为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但是,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货币永远也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所有者也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剩余价值无从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
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2.马克思指出:“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这说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经济制度,它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和盈利追求来驱动经济增长和创新。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源和生产要素由私人所有者控制和配置,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
这种经济模式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市场的自由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
通过供求关系的平衡,物质和非物质的价值可以通过价格体现出来。
同时,市场由竞争主导,不断激发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动力,推动着经济的增长。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主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们必须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即提高效率和质量。
资本主义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和劳动的分离。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工厂,而工人则只能以劳动力出售的形式参与生产。
这种分离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控制和配置资本来获得利润。
但是,这也导致了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
工人依赖于售卖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而资本家则追求投资回报。
这种利益冲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可能会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也是社会矛盾的源头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现象常常出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可能导致环境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可能忽视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导致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
此外,资本主义生产也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福利的不均衡。
一些弱势群体可能面临着机会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监管和法律制度来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政府还可以采取积极的公共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政府的角色是引导和调整市场经济,以确保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资本的生产过程
同时增大自身资本规模与社会资本规模 只增大自身规模,不增大社会资本规模 两种途径彼此相互促进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3、资本集中的杠杆——竞争和信用 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杠杆
竞争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杠杆 因为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兼并合并不断出现。 信用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杠杆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包括商品买卖时的延期支付 与货币贷款。通过这些贷款融资,有效地促进集中。信用关系的发展, 使企业得以通过融资渠道实现个别资本的增大。
二、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剩余价值 资本化
实现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二、相对过剩人口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界定
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 本的价值构成(C:V)。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 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可用公式C:V来表示。
(1)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使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 素形态上实现量的增大。 (2)资本集中: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区别与联系
资本集聚 资本集中
通过自身剩余价值资本化的途径
受制于自身资本和剩余价值量规模 资本增大速度较慢
通过与其他资本的合并途径
是社会资本的重新组合,不受制于自身规模 资本增大非常迅速
相对过剩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优胜劣汰;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你是怎样理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科学变革,代表作就是《资本论》。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作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围绕着生产的各种因素即生产力要素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会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生产关系也会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3.什么是经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由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条件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经济条件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只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经济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4.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彻底颠倒,是伟大的科学发现,是普遍的宇宙规律。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第一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划时代的革命。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决定
反映
价值构成
有机构成
22
4,资本有机构成的两个约束条件:
(1)假定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完全由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引起 现实中,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完全由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引起, 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但鉴于其对于逻辑分析的 次要性,所以将其排除在外。 (2)假定资本有机构成是一种社会平均的有机构成 现实中,不同生产部门和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不同,资本有机构成是 各不相同的(重/轻工业),为了分析的方便,将其赋予一种同 质性假定。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 三,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决定积累量的因素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回顾: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将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 生产资料或新的生产要素,就不能不断地进行生产”——马克 思
(一)社会再生产的涵义及结构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考察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 怎样转化为资本。通过学习本章,充分认识资 本积累的本质和原因,在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的 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和资 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基础,掌握资本有 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识随着资 本积累发展而出现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 和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发现资本积累的历史 趋势
(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价值的再生产和社会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 • 1,社会再生产是物资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 生产的统一
(1)社会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 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 每一次生产都会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同时生产出一定的物质 资料,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的生活资料,为下一 次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 • 结论: • 社会再生产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不断生产、不断消费)的过 程中交替进行下去,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 有 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 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第 173-174页。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为了攫取剩余价 值。于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 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有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 却发生了价值增殖。有了这一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判断: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 化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换言之, ∆G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作用在于使两种价值相等的商品能够相互 交换,由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货币不会在流通中改变价值。 货币作为资本,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 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几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在中国当前的背景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劳动力商品 属性? 2.如何从劳动力价值的角度理解工资上涨的趋势, 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差异?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
一个案例:制鞋过程 基本假设:日工资——6元 日工作时间——12小时; 生产效率:1双鞋/1小时 市场价值:30元/双鞋 生产资料耗费值:29元/双鞋 产值:12小时*30元/双鞋=360元 生产耗费价值:12*29元/双鞋+6元=354元 剩余价值:360-354=6元
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过程 的两个特 点:劳动力 受监督; 产品归资 本家所有
价值 抽象劳动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工作日的一部分劳动时间, 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叫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个 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 必要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和 必要劳动 劳 动 日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能成 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 力为生。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 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进行 买卖的过程,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利润率VS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利润率=m/(c+v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m’= m/v, 剩余价值率体现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 度。
m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
转变为生产资料 的那部分资本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剩余劳动率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率升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必要劳动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劳动 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劳动率表现为两个价值的比率,即: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m’ =
必需生活资料价值
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 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劳动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就 是剩余劳动时间,这段时间所耗费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以必 要劳动为起点,它必须是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的剩余部分,而不应是打 破必要劳动的正常界限,不应是侵占必要劳动时间范围的“剩余”,因 为那 样会使劳动力萎缩地再生产。由此,剩余劳动的物质基础是一定高度的 生产力,必须有足够的生产力,使可供支配的劳动时间,不致全被直接 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占去,才能使剩余劳动成为可能。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 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实现价值增殖。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 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不能使商品价值增殖。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关键是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到生 产领域,能创造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个问题: 试说明商品流通(作为一般流通媒介的货币)和资本流通(作为资 本的货币)之间的差异及其经济含义: ——它们的流通形式相同吗?两个流通公式在买卖顺序、媒介、 起 点和终点等方面是否相同? ——它们的流通内容和目的相同吗? ——它们的流通期限相同吗?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和 剩余劳动
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 以外的那部分劳动时间,叫 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 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可见,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即为劳动)可以分 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阶段。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或 者说,只是再生产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日的这部分叫必要劳 动时间。这部分时间耗费的劳动叫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之 所以必要,是因为不管社会形式怎样,他总要由此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 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问题:如何理解必要劳动中“必要”的确定基准?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2. 资本流通: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是为了获取增殖。
G (货币) W ( 商品) G’ (G+∆G)
预付价值
∆G-剩余价值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商品成为获取价值增殖的一个桥梁。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货币,但货币数量不同。 3,此流通形式中,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增殖。 4,此流通形式中,两个交换均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但∆G何来?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能 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 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 家生产剩余价值,会使 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
可变资本 (v)
转变为劳动力 的那部分资本
资 本
商品价值表示式: W=c+v+m
这部分资本只是在生产 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 动,将其原有的价值量 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 会改变其价值量
不变资本 (c)
剩余价值率=
v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举例:假设资本家预付资本150元,其中100元用以购置生产资料, 50元用以购买劳动力,经过一轮生产和销售之后,产生的剩余价值量 为 30元。 则利润率=m/(c+v )=30/150=20%; 剩余价值率=m/v=30/50=60%。 显然,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低于剩余价值率,这说 明利润率指标“减缓”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问题:如果缺少c,剩余价值m能够产生吗?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理解劳动力商品的 特殊性。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 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 力商 品的 价值
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 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劳动力商品价值 受到道德、历史因素 的影响。 2,劳动力商品价值不 是固定不变的。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 练所支出的费用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使用 价值的一般性 创造商品和价值的能力(有用性)ຫໍສະໝຸດ 劳动力 商品的 使用 价值
剩余价值 的来源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购买劳动, 通过劳动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形成了价值增殖。
劳动力商品使用 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过程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金
=
可变资本(v )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 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 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 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 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条件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商品流通形式: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W (商品)
G (货币)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 剩余价值率虽然是劳动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但并不是剥削的绝对 量的表现。例如,假定必要劳动=5小时,剩余劳动=5小时,于是, m’=100%,这里的剥削量=5小时。但如果必要劳动=6小时,剩余劳动=6 小时,则m’=100%,但剥削量则增加了20%, 从5小时增加到6小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 第244页的注释30a。
第二节 资本的增殖运动
价值形成过程—— 工人的劳动形成了新 的价值,但仅补偿了 劳动力价值,没有价 值增值。 价值增值过程—— 工人的劳动形成的新 价值超出了劳动力价 值,实现了价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