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的附子“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研究

合集下载

当归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当归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当归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当归四逆汤传统用于营血亏虚、寒邪凝敛、阻滞脉络、血行不畅、手足厥寒、四肢麻木、冷痛、脉微细或沉细而涩。

该方虽年代久远,但现代临床仍应用不衰,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应用。

笔者查阅文献,从当归四逆汤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新用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当归四逆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通草6g,甘草6g,大枣12g配伍组成,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

该方虽属传统方剂,但由于其组方严谨、配伍精良和疗效明确,经后人不断探讨与实践,本方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今在内科、外科、妇科及皮肤科等疾病上都有广泛的临床应用,现将当归四逆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1.1 抗凝及抗血栓形成、扩张末梢血管、增加血管灌流量末梢循环障碍除了与血管本质情况、心肌功能等有关外,还与血液性质状态密切相关。

血小板聚集、高凝及血栓形成等异常状态均为引起末梢循环障碍的主要因素。

当归、芍药、细辛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机体的耐缺氧能力。

因此,当归四逆汤及其组成药物的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抑制血凝、改善循环、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栓溶解及降低血液粘滞度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也可能是本方“温经散寒”功效的药理基础之一。

黄芳[1]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小鼠口服当归四逆汤后,能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复钙时间,表明该方具有抗凝作用;并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及血栓形成试验证明当归四逆汤能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以及大鼠动-静脉旁路的血栓形成。

高雪岩等[2]报道了当归四逆汤中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甘草酸是植物性的凝血酶抑制剂,体内可具有抗凝血活性。

游国雄[3]等证实家兔口服当归四逆汤后,两耳小血管扩张充血,且维持时间较长,表明该方的确能够扩张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1.2 镇痛、抗炎作用阮叶萍等[4]通过对当归四逆汤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对热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所诱发的动物疼痛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一定时效-量效关系。

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

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

医药化工化 工 设 计 通 讯Pharmaceutical and Chemical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90·第44卷第10期2018年10月中药配伍中方剂组成会直接影响其治疗的效果,中药配伍理论为中医药学重点内容[1]。

不同的中药配伍方式下,其化学成本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其整体药物应用的效果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2]。

文章以分组研究的方式,将不同配伍的四逆汤3种有机成分、5种无机元素指标等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分组研究的方式,将不同配伍的四逆汤3种有机成分、5种无机元素指标等进行对照分析。

各组方均取附子10.00g 、干姜8.35g ,甘草取5个不同剂量且获取5个不同的组方,剂量分别为11.13g 、16.78g 、22.26g 、27.82g ,33.42g 及38.97g 。

加去离子水煎煮,制备获得样品液,分离、纯化后对各个样品液。

以PE-43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EXY-I 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样品液中5种无机元素实施测定。

1.2 实验方法按照《伤寒论》[3]中四逆汤原方药味用量进行计算,各个组方附子均取10g ,甘草、干姜按照比例随机设计,获得5个配方。

精确称取乌头碱、中乌头碱以及次乌头碱标注品制备品液以备应用。

2 结果2.1 各类品液中三种乌头生物碱含量对比甘草剂量增加的情况,四逆汤中3种乌头生物碱含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详见表1。

表1 各类品液中三种乌头生物碱含量对比样品液12345乌头碱 3.713 2.742 1.356 3.726 3.642中乌头碱 2.816 1.299 2.5820.963 1.931次乌头碱5.7312.6151.2613.9792.8072.2 不同四逆汤组方无机元素煎出率对比不同配伍方式下四逆汤中无机元素含量未见显著差异,但是煎出率会随着中药味、药量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王晓林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用于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

本方仅由附子、干姜、甘草三昧中药组成,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剂。

本文对作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的附子,和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的干姜及既能缓解附子、干姜的暴烈,又能协助附子、干姜的回阳救逆之功效的佐使药甘草三药的性能与作用、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以及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成方。

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配伍极为精简严谨。

其功效为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病。

症见阳虚欲绝、冷汗自出、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等症。

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并均收到良好的疗效。

其方剂也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首选之一。

1三种中药的性能与作用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m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在四逆汤中为君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用于亡阳虚脱,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拓Rosc.的干燥根茎。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干姜在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为臣;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四逆汤研究进展

四逆汤研究进展

86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40卷第9期四逆汤研究进展**基金项目:云南省联合专项面上项目〔2017FF117( -044)〕;云南省联合专项青年项目〔2018FF001 ( -084)〕;姜莉云昆明市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01408 );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409)作者简介:许云姣(1987 -),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脾胃病。

△通信作者:姜莉云,E - mail :jeah6895@ 163. com许云姣,吴文笛,蔡悦青,周瑞彬,杨翼豪,姜莉云"(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摘要: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少阴病的主方,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

本方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其药简力专,配伍精当,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效&在传统中医治疗中,主要用于治疗阳虚阴盛所导致的恶寒倦卧、呕吐下利、四肢逆 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急危重症患者,被历代医家视为“扶阳的第一要方”。

云南“火神派”代表吴荣祖教授在临证过程中辨治阳虚证时,始终贯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宗旨。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把阳虚证大致分为阳虚证的一般征象及隐潜性阳虚征象,率先提出四逆汤应用于隐潜性阳虚证的辨治,临床应用于许多属于阳虚但又未到真阳衰微、亡阳厥逆的慢性疾病,不但缩短疗程,还使远期预后更佳。

笔者从四逆汤的组成方解及其临床药理研究深入探析四逆汤的组方配伍特色,其附子与甘草、干姜相配即可补土伏火又可增效解毒,证实四逆汤运用于临床隐潜性阳虚证的安全性与广泛性,并就四逆汤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研究该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逆汤;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2349(2019)09 -0086 -03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 的主方,本方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阴盛所导致的恶寒倦卧,呕吐下 利,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症。

四逆汤现代研究论文:四逆汤现代研究

四逆汤现代研究论文:四逆汤现代研究

四逆汤现代研究论文:四逆汤现代研究【摘要】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为急救之方药,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由附子、炙甘草、干姜组成。

自仲景创该方以来的近两千年间,历代众医家均以传统的汤剂形式应用于临床,疗效卓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汤具有强心、抗休克、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等药理作用[1-3]。

而该方的君药为附子,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此类生物碱属于双酯类生物碱,毒性极大。

酯类生物碱分子中的酯键是产生毒性的关键部位,在水中加热易水解,首先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反应产生乌头原碱,两类水解产物毒性极小,但仍有药理活性。

【关键词】四逆汤生物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1 四逆汤的化学成分研究现代对四逆汤在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和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均表明,四逆汤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动物免疫调节、心肌缺血、低氧、降低实验性高血压、保护肠黏膜及脑缺血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附子是四逆汤的君药,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

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除乌头生物碱外,还有醇胺、脂类及多糖等。

生物碱是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5]。

乌头生物碱包括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dda)、脂类生物碱,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

煎煮后c18位酯基水解生成单酯型生物碱(mda),其毒性有明显降低。

mda进一步水解生成相应的醇胺,其毒性降低更明显,药效却没有明显减弱。

甘草酸又称甘草甜素,为甘草的代表性成分之一,具有保肝、抗炎及免疫调节等作用[6]。

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等。

方剂中,甘草所含甘草次酸能与附子中的生物碱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是对抗附子引起心律失常的主要成分,而且能够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增强组织用氧能力。

干姜,主要含姜萜酮、β-没药烯、α-姜黄烯等挥发油成分,还含辛辣的姜辣醇类成分,对附子有解毒作用,但低于甘草。

2 四逆汤的作用机制研究四逆汤方中附子为药中之圣药,具有回阳之效,但毒性极大。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收稿日期:2000202212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陈建萍,谭炳炎,吴伟康,张敏生,李礼娟3,韩超3(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广州 510089) 摘要:目的:观察四逆汤中药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方法:采用串联质谱ESI2MSΠMS及HP 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

结果: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关键词:附子;甘草;ESI2MSΠMS,HP LC,T LC中图分类号:R28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9903(2001)0320016202 四逆汤(S D)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主要用于少阴病,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微细无力等症。

在既往的研究发现,S D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S D方药为研究对象,从方药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出发,以君药附子为核心,对其中药味附子、甘草组成的方药进行药物成分定性定量相关性分析,对S D方药中主要药味配伍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1 仪器和试剂API2365电喷雾离子化2质谱质谱(ESI2MSΠMS)联用仪(Perkin elmer2SCIEX公司);Waters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486检测器,510泵,810色谱工作站;日本岛津CS2930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

中药来源:附子(黑顺片)(Aconitium carmichaeli Debx.)、甘草(G lycyrrhizae uralensis Fisch)、干姜(Zin2 giber o fficinale R osc.)(均购于广州药材公司,经广州中药大学药鉴教研室鉴定);甘草浸膏用上述甘草原药材自制;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硅胶G F254(青岛海洋化工厂);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211 样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称取附子(50g),附子(50g)+甘草(20g),附子(50g),甘草(20g),于4个烧杯中,加入8倍量的水,水浴煮沸2h,过滤,滤液浓缩,醇沉,取醇层,回收乙醇将附子及甘草煎剂混合,上述方法形成附子单煎剂,附子与甘草的合煎剂以及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此三种溶液均以附子量定容至1:1,得供试液,备用。

人参四逆汤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人参四逆汤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人参四逆汤抗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点站,也是导致心血管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高发病、高致死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能量代谢紊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中药复方通过整体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内环境、减少联用西药的毒副作用等优势在临床治疗心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探索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及开发抗心衰的中药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参四逆汤(Ginseng Sini Decoction,GSD)源自《伤寒论》,是由人参、附子、干姜和炙甘草4味药材组成的中药经典方,在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本文拟通过对GSD药效学进行系统评价,并以线粒体能量代谢、凋亡途径为切点,探索GSD发挥抗心衰药效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为其新药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研究中通过处方分析及正交实验确定提取工艺,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评价其用药安全性。

利用尾注阿霉素建立大鼠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模型,通过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检测等实验评价GSD抗心衰药效;通过qPCR等实验研究GSD抗HF机制。

通过戊巴比妥钠建立体外心衰模型研究GSD抗心衰作用的机制及部分物质基础。

实验结果:⑴GSD提取工艺为水提,小鼠最大给药量44.44 g·kg<sup>-1</sup>(相当于临床拟用量的171倍)小鼠无异常反应。

⑵GSD(6.776、13.552g·kg<sup>-1</sup>)能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收缩末压、短轴缩短率等,降低心脏系数、CK、LDH值。

⑶GSD(6.776、13.552 g·kg<sup>-1</sup>)能显著降低MDA、ROS含量,抑制Na<sup>+</sup>-K<sup>+</sup>-ATPase、Ca<sup>2+</sup>-ATPase活性,GSD(13.552 g·kg<sup>-1</sup>)显著上调PGC-1αmRNA的表达量;GSD(6.776、13.552 g·kg<sup>-1</sup>)显著下调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广西高校中医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课题(J 16066)㊀广西中医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K J T 1701207)㊀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16G X N S F B A 380018)㊀广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工程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项目(2018003)ә通讯作者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宋㊀曦,陈㊀晶ә,梁丽英,陈㊀炜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3)㊀㊀摘㊀要㊀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经方,是治疗少阴阳虚阴寒证的主方,具有温中祛寒㊁回阳救逆的功效.集中体现了中医扶阳抑阴㊁扶正祛邪的治则思想,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药效广泛,笔者就近年来关于四逆汤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生物信息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血清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㊁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㊁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进行综述,体现代谢组学研究对追溯药物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作用,是目前研究中药组方作用机制的有效策略.关键词㊀四逆汤;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综述㊀㊀中图分类号:R 289㊀文献标识码:A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000G7369.2019.07.048㊀㊀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经方,它由附子㊁干姜㊁甘草组成,是治疗少阴阳虚阴寒证的主方,具有温中祛寒㊁回阳救逆的功效.四逆汤集中体现了中医扶阳抑阴㊁扶正祛邪的治则思想,也因其用药精炼㊁效验卓著,受到历代众多医家的推崇继而成为千古名方.现代临床中,四逆汤应用广泛.其中,四逆汤运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效果良好,如运用于心肌梗死可保护心肌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因此尤为引人瞩目[1G3].除此以外,四逆汤还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包括治疗急性肝衰竭[4G5]㊁抗肿瘤[6G7]㊁抗休克[8G9]等.经过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成果颇为丰富,但这些研究成果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首先,四逆汤中的君药附子富含乌头生物碱,具有心脏毒性,其治疗量和中毒量较为接近.中药组方理论认为四逆汤中的甘草具有解毒增效的作用,但其配伍的科学性及甘草的解毒机制需要现代药理学的进一步的揭示.其次以四逆汤为代表的中药组方方剂,具有多成分㊁多作用靶点的特点,但就目前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而言,多数限定于一些信号通路中信号因子的改变,难于在整体上全面的反应四逆汤多成分多作用靶点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对四逆汤这种多成分的组方药物进行以网络药理学为代表的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分析,成为研究者深入研究中药组方作用机制的重要策略.以下笔者就近年来关于四逆汤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生物信息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一番综述.1㊀通过血清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揭示四逆汤的量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㊀四逆汤多年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10].四逆汤组方中的附子富含乌头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因其毒性作用与治疗作用接近,故而治疗区间狭窄.但就四逆汤的组方而言,富含乌头生物碱的附子实乃君药,必不可少[11].且研究也表明,四逆汤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也有赖于附子的存在[12].在此情况下,评估四逆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量效关系就变得迫切而重要了.为了确定四逆汤的量效关系,Z h o u 等[13]使用去甲肾上腺素造成S D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分别给予成模动物高㊁中㊁低(四逆汤浓度分别是4.0g /m l ㊁2.0g /m l ㊁1.0g /m l )三个浓度的四逆汤胃饲.动物模型药物干预完毕后分别收集动物模型的外周血清.对动物模型的外周血清进行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 l t r a 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Gp h y c o u p l e dt o q u a d r u p o l e Gt i m e Go f Gf l i g h t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U P L C GQ GT O F GM S ).并对因此获得的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包括主成分分析(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s i s ,P C A )㊁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 a r t i a l l e a s t s q u a r e s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a n a l ys i s ,P L S GD A )在内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组的代谢组学数据更接近于模型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代谢组学数据彼此接近,但低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代谢组学数据更相近.随后对代谢组学数据中确认的潜在生物标记的水平进行方差分析,获得15个有统计意义的潜在生物标记物.这些潜在生物标记物分别参与氨基酸代谢㊁葡萄糖代谢㊁脂质代谢和胆汁酸代谢.其中一些代谢过程已被证实参与了四逆汤保护心肌细胞的过程[14],但有5类胆汁酸尚属首次报道,揭示了四逆汤的量效关系,并初步揭示四逆汤治疗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2㊀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四逆汤的药物作用机制㊀迄今为止,药学的研究模式已经从以往的单一药物作用于单一蛋白因子水平,发展至药物同时作用于多个蛋白标靶[15G16].这种研究模式转变的背景是因为研究者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多种疾病其实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样的研究模式的转变,一方面促使研究者们寻找更多的切合实际的研究㊁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也引导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医学(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T C M ),其内在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用药是多种药物组成的复方方剂,中国传统医学的诊疗理论着眼于整体的 阴阳平衡.289陕西中医2019年7月第40卷第7期在此背景下,以四逆汤为代表的中药组方方剂理所应当的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C h e n等首先就四逆汤及其汤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建立化学结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成分注释.随后使用阿霉素诱导产生心肌损伤小鼠模型,心肌损伤小鼠模型成模后进行分组,在给予不同的药物干预,药物包括四逆汤㊁四逆汤三个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别组合成的方剂㊁三种药物的活性成分的单剂.药物干预完毕,对各组小鼠的心肌组织处理后进行气相/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所获代谢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合该研究团队前期的研究结果,C h e n等获得了四逆汤中186种活性成分,及39种四逆汤的蛋白靶标.随后,对这些药物活性成分和蛋白靶标进行分子链接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最终获得四逆汤活性成分与蛋白靶标之间的网络关系图.四逆汤的这些蛋白靶标分布于氨基酸代谢㊁脂质代谢等生物过程,且这些蛋白靶标中已有部分被其他研究者证实参与了四逆汤保护心肌的过程[17].这个研究结果一方面验证了四逆汤可保护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损伤,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结合运用,深入探讨了四逆汤保护阿霉素诱导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证明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性可必要性.运用类似的思路,C h e n[18]等对四逆汤的化学组学㊁血清药物化学和外源生物代谢组学数据进行了类似的分析研究,从不同侧面完善四逆汤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以血清药物化学分析为例,研究者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分析获得了四逆汤的48个有效活性成分,接着使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获得这48个有效活性成分的61个潜在蛋白靶标.再使用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K y o t o e n c y c l o p e d i a o f g e n e s a n d g e n o m e s,K E G G)获得这61个潜在蛋白靶标所在的10个生物过程,最终得到四逆汤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机理[18].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药理学分析成功的关键在于药物活性成分对于特定疾病有清晰的药物作用,此外也需要对特定疾病的生物靶标有较为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就可将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的生物靶标链接起来,进而分析药物治疗该疾病的作用机制.与四逆汤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已进行多年,累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这也是进一步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基础.3㊀通过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四逆汤的 效G毒网络 ㊀四逆汤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为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提供了丰富且可靠的数据来源.李志勇等[19]首先从T C MGG e n e D I T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挖掘,获得与四逆汤中三个成分(附子㊁干姜㊁甘草)相互关联的基因信息.随后针对这些关联基因在P u b m e d中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获得确定的基因相互关系,并构建附子㊁干姜㊁甘草相互关系的基因生物网络.接着,使用类似方法进行附子 效G毒网络 的构建.最后通过筛选共享基因和通路预测的方法,分别预测干姜㊁甘草调控附子 效G毒网络 的通路.最终李志勇等认为,干姜和甘草可能通过影响免疫G炎症反应信号通路㊁细胞凋亡G自噬信号通路㊁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拮抗附子毒性的作用.尽管这些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但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无疑为今后四逆汤的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的研究预测了方向.吴德坤等[20]则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四逆汤干预心肌梗死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对这些文献中提及的纳入研究的已被证实的代谢产物进行汇总,采用K E G 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获得四逆汤干预心肌梗死的代谢产物谱及代谢通路.这些代谢通路同样涵盖了糖㊁蛋白质的最终代谢通路,如三羧酸循环㊁氨基酸合成等.研究人员因此认为代谢组学可作为揭示代谢通路的工具,通过选择适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中医药的作用机制进行预测和发现.4㊀总㊀结㊀多年来,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方方剂处境尴尬,一方面两千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其有效性,另一方面研究者们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其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的揭示.以四逆汤为例,其回阳救逆的疗效显著,是著名的经方,直至当下,其临床应用堪称广泛.但四逆汤的主要药物附子富含乌头生物碱,又被证明具有明确的毒副作用,因此不免为人诟病.网络药理学于2008年提出[15],主要用于寻找药物有效成分与靶标蛋白之间的联系.而代谢组学研究则对于追溯药物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全面展示药物作用后各器官整体的状态.代谢组学研究的兴起,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着内在的契合.将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合,是目前研究中药组方作用机制的有效策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中药组方的科学性㊁毒副作用将会得到更加清晰的阐述,也将会使得以四逆汤为代表的中药组方方剂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合理.参考文献[1]㊀雷蕊娥,康㊀健.四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4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193.[2]㊀喻少峰.四逆汤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B N P 水平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4,34(5):801.[3]㊀赵小祺,王春光,焦㊀宏,等.四逆汤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590.[4]㊀L u o J,Z h a n g Y,H uX,e t a l.T h ee f f e c t so fm o d i f i e ds i n id e c o c t i o no nl i v e r i n j u r y a n dr e g e n e r a t i o ni na c u t el i v e rf a i l u r e i n d u c e db y DGg a l a c t o s a m i n e i nr a t s[J].JE th n oGp h a r m a c o l.2015,23(161):53G59.[5]㊀李㊀洁,邱建利,许㊀华.加味茵陈四逆汤对肝纤维化小鼠S m a d7及Ⅰ㊁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2016,39(6):1384G1388.[6]㊀陈嘉璐,李湧健,张晓迪,等.四逆汤上调p53蛋白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548G551.[7]㊀陈嘉璐,李湧健,张㊀蕾,等.四逆汤对肝癌细胞P C N A和c y c l i n D1影响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162G1165.[8]㊀孙志祥,郭琳琳,田㊀野.四逆汤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目标导向性治疗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8,13(4):842G845.[9]㊀陈兰英,吴㊀刚,陈㊀卓,等.四逆汤抗失血性休克大鼠肠389陕西中医2019年7月第40卷第7期黏膜损伤及菌群移位药效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121G124.[10]㊀T a nG,L i a oW,D o n g X,e t a l.M e t a b o n o m i c p r o f i l e s d eGl i n e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s i n i d eGc o c t i o no nm y o c a r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i nr a t s[J].P L o S O n e,2012,7(4):e34157.[11]㊀P e t e rK,S c h i n n e r l J,F e l s i n g e rS,e t a l.An o v e l c o n c e p tf o rd e t o x i f i c a t i o n:c o m p l e x a t i o n b e t w e e na c o n i t i n ea n dl i q u i r i t i n i naC h i n e s eh e r b a l f o r m u l a(S i n iT a n g)[J].J o u r n a l o fE t h n o 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13,149,562G569.[12]㊀C a iY,G a oY,T a nG,e t a l.M y o c a r d i a l l i p i d o m i c s p r o f iGl i n g d e l i n e a t e t h e t o x i c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A c o n i t i L a t e r a l i s r a d i x p r a e p a r a t a[J].J o u r n a l o fE t h n oGp h a r m a c o l o g y,2013,147,349G356.[13]㊀Z h o u J,M aX,S h iM,e t a l.S e r u m m e t a b o l o m i c s a n a l y s i s r e v e a l s t h a t o b v i o u s c a r d i o p r o t e c t i v ee f f e c t so f l o wd o s eS i n id e c o c t i o na g a i n s t i s o p r o t e r e n o lGi n d u c e d m y o c a r d i a li n j u r y i n r a t s[J].P h y t o m e d i c i n e,2017,15(31):18G31.[14]㊀L i uY T,J i aHM,C h a n g X,e t a l.T h em e t a b o l i cd i s t u r bGa n c e so f i s o p r o t e r e n o l i n d u c e d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i nr a t sb a s e d o n a t i s s u e t a r g e t e dm e t a b o n o m i c s[J].M o l e cGu l a r b i o S y s t e m s,2013,9:2823G2834.[15]㊀D r e w s J.D r u g d i s c o v e r y:a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J].S c iGe n c e,2000,287(5460):1960G1964.[16]㊀W a n g L,Z h o u G B,L i uP,e t a l.D i s s e c t i o nof m e c h aGn i s m s o 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a l f o r m u l aR e a lg a rGI n d i g o n a t uGr a l i s a sa ne f f e c t i v et r e a t m e n t f o r p r o m y e l o c y t i c l e u k eGm i a[J].P r o cN a t lA c a dS c iU S A,2008,105(12):4826G4831.[17]㊀C h e nS,W uS,L iW,e t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t h e t h e r a p e uGt i c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a c t i v ec o m p o n e n t s i nS i n id e c o c t i o nb y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G C/L CGM Sb a s ed me t a b o l o m i c sa n dn e t w o r k p h a r m a c o l o g y a p p r o a c h e s[J].M o l B i o s y s t,2014,10(12):3310G3321.[18]㊀T a nG,L i u M,D o n g X,e t a l.As t r a t e g y f o r r a p i d a n a l yGs i s o f x e n o b i o t i cm e t a b o l o m e o f S i n i d e c o c t i o n i nv i v ouGs i n g u l t r aG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Ge l e c t r o sGp r a y i o n i z a t i o n q u a d r u p o l eGt i m eGo fGf l i g h tm a s s s p e c t r o mGe t r y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p a t t e r nr e c o g n i t i o na p p r o a c h[J].JP h a r m B i o m e dA n a l,2014,96:187G196.[19]㊀李志勇,鲍红娟,张硕峰,等.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的附子 效G毒网络 交集调控研究[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5,40(4):733G738.[20]㊀吴德坤,郑景辉,张新春,等.基于文献的四逆汤干预心肌梗死模型代谢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7,28(3):400G405.(收稿:2019G01G23)(上接第975页)[3]㊀占小兵.穴位按摩联合抚触在早产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4]㊀杨叶娇.健脾提督推拿法对早产低体重儿神经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7.[5]㊀田㊀丽.中医经络推拿按摩对早产儿临床干预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90G592.[6]㊀蓝裕英.穴位按摩防治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7]㊀黄晓睿,周文姬,陈秀文.点穴疗法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10):1181G1184.[8]㊀刘振寰.益肾健脾按摩法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心身发育的临床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2013:9.[9]㊀L i uL,O z aS,H o g a nD,e t a l.G l o b a l,r e g i o n a l,a n dn a t i o nGa l c a u s e s o f u n d e rG5m o r t a l i t y i n2000G15:a nu p d a t e d s y sGt e m a t i c a n a l y s i sw i t h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Gv e l o p m e n tG o a l s[J].L a n c e t,2016,388(10063):3027G3035.[10]㊀B l e n c o w eH,C o u s e n sS,O e s t e r g a a r d M,e t a l.N a t i o n a l, r e g i o n a l a n d w o r l d w i d ee s t i m a t e so f p r e t e r m b i r t h[J].L a n c e t,2012,379(9832):2162G2172.[11]㊀W o r l d 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WHO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o n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oi m p r o v e p r e t e r m b i r t ho u t c o m e s[M].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2015:1G4.[12]㊀L a p i l l o n n eA,G r i f f i nI J.F e e d i n gp r e t e r mi n f a n t st o d a yf o rl a t e r m e t a b o l i c a n d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 e s[J].J o u r n a l o fP e d i a t r i c s,2013,162(3):7G16.[13]㊀O n g K K,K a t h y K,E u r i d i c eC,e t a l.P o s t n a t a l g r o w t h i n p r e t e r mi n f a n t sa n dl a t e rh e a l t ho u t c o m e s: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J].A c t aP a e d i a t r i c a,2015,104(10):974G986.[14]㊀P a r k e r MG,K o n n i k o v aL,M a r t i nC R.T h eR o l eo fN uGt r i t i o n i nH e a l t ha n dD i s e a s e i nP r e m a t u r e I n f a n t s:C u rGr e n tK n o w l e d g eG a p s a n dD e f i n i n g t h eR e s e a r c hA g e n d a[M].N u t r i t i o n i n I n f a n c y,2013:111G133.[15]㊀B e r a r dA,L eTM,D eV e r a MA.S t u d y o f t h ec o s t sa n d m o r b i d i t i e s o f l a t eGp r e t e r mb i r t h[J].A r c hD i sC h i l dF eGt a lN e o n a t a l E d,2012,97(5):329G334.[16]㊀V i c k e r sA,O h l s s o nA,L a c y J B,e t a l.M a s s a g e f o r p r oGm o t i n gg r o w t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r e t e r ma n d/o r l o wb i r t hGw e i g h t i n f a n t s[J].C oc h r a n e D a t a b a s eS y s tR e v,2004,(2):390G391.(收稿:2018G11G29)489陕西中医2019年7月第40卷第7期。

中药附子减毒与增效以及四逆汤不同配伍药效学比较研究

中药附子减毒与增效以及四逆汤不同配伍药效学比较研究

中药附子减毒与增效以及四逆汤不同配伍药效学比较研究作者:吴文笛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11期关键词:生附子;制附子;四逆汤不同组配;药效学比较;经典名方;回归原创性研究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1-0015-03鉴于中药附子传统减毒防腐的胆巴水浸泡漂洗流程工艺导致总生物碱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流失(有研究统计流失率高达81.3%)从而降低附子回阳救逆的主要药效之弊端,笔者用泥附子1次洗净常压加热水解进行工艺改革,结果所制生附子颗粒质量稳定,总生物碱含量高于传统工艺所制附片13倍,安全性高于药典要求。

药效学试验除保持传统附片的主要药效外,还明显表现部分增效及添效。

在此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医经典方《伤寒论》四逆汤原方以生附子入药配伍的原则用对比研究方法,将创新工艺所制作的生附子颗粒与传统工艺所制附片入药配伍的2种四逆汤(配伍药物等量,药材产地一致)进行临床实验室药效比较。

研究结果反映在以回阳救逆,补命门真火为主要功效的各项相关药效指标显示,生附子入药配伍之四逆汤各项比较指标优于传统附片入药配伍的四逆汤,此研究将为中医临床提供一种回归经典古方原貌的四逆汤新剂型。

1中药附子的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研究1.1回阳救逆的首选药——附子中药附子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云:“附子一名茛。

味辛,温,有大毒。

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后世随着临床的使用、研究积累,对附子辛温大热之药性及回阳救逆,补命门火,通行十二经等功效研究表述甚多,至今该药仍为临床学者所关注。

然而,由于附子显著的药效与其毒性的并存,若使用把握不当,又常出现乌头碱中毒而危及患者生命,为此后世在附子的减毒加工上注入了不少心血,以求提高该药的安全性。

附子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至今仍影响滞碍着临床的合理使用。

1.2附子传统加工工艺的弊端如前所述,目前对中药附子的减毒防腐加工工艺,古今学者均提出了不同的质疑,指出了该工艺存在的弊端。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一、四逆汤类方1、大回阳饮方源: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姜、肉桂、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大补元气。

主治:阳虚重症。

2、潜阳封髓丹方源:郑钦安创立,云南吴氏发挥组成:附子、肉桂、炙龟板、黄柏、砂仁、龙骨、牡蛎、紫石英、骨碎补、细辛、炒白术、甘草。

功效:扶阳潜阳、镇纳收敛。

主治:阳虚,慢性虚火证。

3、吴萸四逆汤方源:云南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吴茱萸、炒小茴香、香附子、炒花椒、乌药。

功效:回阳救逆,温肝顺气。

主治:阳虚肝寒证(水寒土湿木郁),脾肾阳虚证加肝气郁结证。

4、急救回阳汤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组成:附子24克(大片)党参24克干姜12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桃仁6克(研)红花6克功效: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5、椒附白通汤组成:生附子(炒黑)3钱,川椒(炒黑)2钱,淡干姜2钱,葱白3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功效:齐通三焦之阳,急驱浊阴。

主治: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

摘录:要点:腹痛、胃脘痛、大便窒塞、舌白滑,甚则灰滑。

叶天士论肾厥:肾厥,由背脊而升。

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

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

肾厥汤:附子、干姜、花椒、葫芦巴、半夏、茯苓、姜汁。

椒附苓桂术远汤:花椒、附子、茯苓、桂枝、白术、远志。

以上两方治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

椒附乌梅大半夏汤:花椒、附子、乌梅、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

(椒附:治肾气上冲;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通补阳明;乌梅、花椒、人参、干姜、附子:乌梅丸法,治疗厥阴。

)——此方治冲气攻痛,从腹而上者。

6、茵陈四逆汤方源:《伤寒微旨论》卷下。

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的附子"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研究

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的附子"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研究
2 0 1 5年 2 月1 第 4 O 卷 第 4 期
置 盎盎 .
V o 1 . 4 0 , N o . 4 I F e b m a r y , 2 0 1 5
四逆 汤配 伍 环 境 下 的 附子 “ 效一 毒 网络 " 交 集 调 控研 究
李志 勇 , 鲍红娟 ,张硕峰。 , 叶 田园 ,杨策4 ,李彦 文4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 e ic f a c y — t o x i c i t y n e t w o r k ”o f G l y c y r r h i z a e R a d i x e t
( 1 .中央民族 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传 统 医学研 究院,北京 1 0 0 0 8 1 ; 2 .厦 门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 , 福建 厦 门 3 6 1 0 0 8 ;
3 .北京 中 医药 大 学 中药 学院 ,北京 1 0 0 1 0 2 ; 4 . 中国 中I K科 学院 中 医药信 息研 究所 ,北京 1 0 0 7 0 0)
有 5个 , A K T 1 , B A X, HC C, I L 6 , I L 8 , 形成附子 “ 效・ 毒 网络” 交集有 4 7 个 节点基 因 ; 甘草 、 干姜与附子 “ 效一 毒 网络 ” 交集的重合基
因分 别有 2 9个和 2 7个 , 可能调控通路有 2 3 条和 1 7条 。结论 : 在 四逆 汤配伍环境下 , 甘 草、 干姜 可能通过影 响免疫一 炎症反 应

四逆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

四逆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

四逆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研究作者:杨春燕张国升李启照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7期杨春燕,张国升,李启照,薛志红(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摘要:四逆汤出自于《伤寒论》,由炙甘草、干姜、附子三味药物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汤具有强心、抗休克、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增加动脉血流量等药理作用[1-3].附子是四逆汤的君药,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干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二苯庚烷、辣椒素等不挥发性物质.甘草主要含有三萜皂苷和黄酮类成分.本文主要研究四逆汤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四逆汤;化学成分;作用机制;药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9-0012-021 四逆汤化学成分研究通过现代临床试验和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四逆汤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心肌缺血、低氧、动物免疫调节、肠黏膜保护及脑缺血损伤等都具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4],四逆汤的君药为附子.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乌头生物碱、脂类、醇胺及多糖等.其中,乌头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乌头生物碱包括二萜双酯型生物碱和脂类生物碱.二萜双酯型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二萜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经过水解,脱去乙酰基生成单脂型二萜生物碱(如苯甲酰乌头碱),再继续水解单脂型二萜生物碱失去苯甲酰基生成乌头原碱.经过两次水解作用,附子的毒性明显减弱,药效明显降低.中药甘草为多年生豆科植物的根茎,主要成分包括甘甘草酸、甘草次酸、草甜素、甘草黄甙(甘草甙)、甘草素、甘草苦甙、异甘草黄甙、二羟基甘草次酸、甘草西定、甘草醇、5-0-甲基甘草醇等.甘草酸又称甘草甜素,为甘草的代表性成分之一,具有保肝、抗炎及免疫调节等功能[5].甘草中的甘草次酸能与附子中的乌头生物碱形成不溶性络合物,从而抗附子引起心律失常,同时甘草次酸能够改善人体代谢性酸中毒,增强组织用氧能力.干姜主要含有姜烯、水芹烯、姜酮等挥发油,此外含有6-姜辣磺酸、5-外-羟基龙脑-2-O-β-D-吡喃葡萄糖甙、姜糖脂等成分.干姜对附子有解毒作用,但毒性低于甘草.2 四逆汤的作用机制研究四逆汤中君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但毒性极大,能产生嘴唇、两手、胸口发麻,视物花白,全身发麻等症状.中药方剂中,附子配伍甘草用以克其毒,从而“解毒存性”,故有“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之说.附子与甘草配伍后,其作用机制包括:首先是附子中的毒性成分乌头碱与甘草中的解毒成分甘草酸结合成盐,结合盐逐步释放出游离甘草酸和游离乌头碱,同时结合盐释放的甘草酸又能促进乌头碱的水解.乌头碱与甘草酸络合盐起到了缓和毒性的作用,而甘草酸促进乌头碱的水解则起到了解毒的功效,即达到了“解毒存性”的目的.徐姗瑶分别采用单煎附子、合煎附子与甘草、附子与甘草酸、附子与甘草次酸等方式,用动物实验研究四种不同煎液给药途径其所含的毒性大小[6].通过研究表明,甘草与附子合煎较附子单煎能显著减少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煎出量,从而降低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分别将附子与甘草酸、甘草次酸合煎,乌头碱的煎出量较单煎附子显著增加,说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能促进附子中毒性生物碱的溶出.动物实验表明,当注射给药时,附子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合煎液的毒性较单煎液明显增强;当口服给药时,子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合煎液的毒性较注射给药明显减小,研究结果说明甘草解毒机制之一是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与乌头类生物碱结合成盐能减缓毒性成分乌头类生物碱在体内的吸收.3 四逆汤的药用价值3.1 抗休克作用四逆汤对休克的各期均有作用,可有效对抗休克症状的恶化.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具有明显的升压和强心作用,能明显增强离体心肌和在体心肌的收缩力,同时通过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条件、能量代谢及抗自由基等途径保护心肌.3.2 免疫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7].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其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形式对残片细胞和病原体进行吞噬、溶菌作用,并激活淋巴球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使其对病原体作出相应的免疫反应作用.巨噬细胞在发挥作用时,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菌酶在吞噬、消化过程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当机体处在非生理状态时,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四逆汤具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增加血清溶菌酶的调节作用[8].体内的免疫活性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四逆汤能够调节和促进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但对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同时可以促进血清溶菌酶的调节活性,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3.3 保护心肌的作用氧自由基过量生成导致心肌组织损伤[9].四逆汤保护心肌的原理是:抗氧化酶能够有效地清除机体内过量的氧自由基,对心肌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四逆汤煎剂的主要成分乌头类生物碱,能明显升高机体内局部组织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增加心肌局部组织抗氧化酶的含量,从而发挥清除自由基、保护体外循环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10].四逆汤能增加体内心肌细胞的氧利用率,恢复和增强氧化磷酸化功能,并能增加心肌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从而达到保护心肌的目的.3.4 保护脑缺血后损伤作用颜建云等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阻塞模型(McAo),观察四逆汤对脑缺血大鼠丙二醛(MDA)和神经酰胺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逆汤能对局部脑缺血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减轻氧化损伤,减少神经酰胺的生成量[11].3.5 降低血压作用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为体内血管收缩因子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刺激体内大血管、微血管及心脏组织器官的生长和重塑.崇卓等人通过大鼠实验证明,四逆汤可以使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并能使肾入球小动脉壁厚度显著变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显著减小,脑病变显著减轻.四逆汤具有降压作用,能够有效地减轻或者逆转高血压大鼠心血管系统以及靶器官的病理改变[12].3.6 保护肠黏膜作用当人体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分布在绒毛顶部的小肠上皮细胞是小肠组织最先受损的细胞.当机体处在高代谢的状态时,体内线粒体对缺氧异常敏感.尤其在缺血过程中,线粒体比其他细胞器的变化更为显著[13].研究表明[14],四逆汤可使小肠微绒毛、线粒体受损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同时可增加线粒体数目,从而使体内氧供给充足,代谢稳定.刘克玄等[15]研究证实,四逆汤具有抗I/R后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功能,证实与它清除氧自由基、抑制SMase的基因表达、减少神经酞胺的生成、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肠黏膜细胞凋亡有关.4 四逆汤的前景展望近年来,大量医学、药学工作者应用化学分析方法和药理实验等对四逆汤进行研究,尤其对配伍应用和解毒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使四逆汤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现代实验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对组方成分认识有限性,对实验中部分甘草干姜解附子毒的作用机制仍无法明确解释,其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将会使中医药经典方剂的研究迈向新的台阶.参考文献:〔1〕右议向,惠知漫.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1):33.〔2〕商李超,郁保生.四逆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1333.〔3〕窦有业,杜蓉.四逆汤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8,27(1):74.〔4〕刘芳,于向红,李飞,谈钰元,乔延江.HPLC测定附子及其炮制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l160.〔5〕任陪陪,孙国祥,智雪枝.RP-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甘草酸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8,28(5):779—781.〔6〕屈岭.甘草配伍原理初探.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8(19):439.〔7〕王乃平.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5-251.〔8〕葛迎春,马天舒,刘平,等.四逆汤类方提取物对离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2):28-31.〔9〕王振宇,钱瑞琴,关树宏,等.冠心Ⅱ号抗缺血性心肌损伤的自由基机理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结合杂志,2003,5(23):363-364.〔10〕殷胜利,刘子由,张希,等.乌头类生物碱对体外循环缺血心肌Cu-Zn-SOD-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7):782-783.〔11〕颜建云,吴伟康,陆立鹤,等.四逆汤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神经酰胺机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4,4(3):168-171.〔12〕崇卓,杨学伟,刘海霞,等.四逆汤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肾及心脑病变的影响[J].青岛大学院学报,2007,43(6):207-208.〔13〕姜澜,赵秀梅,田牛,等.小肠绒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体外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4):60-62.〔14〕刘克玄,吴伟康,罗汉川,等.四逆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4):636-439.〔15〕刘克玄,吴伟康,朱有凯,等.四逆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神经酸胺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2):240-244.。

生、制附子配伍四逆汤温阳散寒作用对比研究

生、制附子配伍四逆汤温阳散寒作用对比研究

生、制附子配伍四逆汤温阳散寒作用对比研究摘要】目的:为了探讨《伤寒论》中为何以生附子入药而不以制附子入药,观察生附子和附片配伍的四逆汤在药效学上有是否有差异。

方法:通过生附子四逆汤的急性毒性试验和生、制附子四逆汤对常压下对小鼠耐缺氧和抗寒冷的影响。

结果:小鼠最大给药量达80g/kg,按体重系数折算,成人(60公斤)日用量达4800g,为临床拟量的160倍;此是否是《伤寒论》中以生附子入药配伍四逆汤的原因,其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四逆汤;作用机理【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58-021.材料1.1 生、制附子四逆汤流浸,生、制四逆汤颗粒,由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植被化室提供。

1.2 纳石灰,上海五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080212。

2.实验动物昆明种小折鼠,SPF级,体重18-24g,雌雄兼用,由昆明医学院动物科提供,动物合格证号:滇实动证第2003018号。

3.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Precisa XS125A电子分析天平,瑞士产;低温冰箱;秒表。

4.方法及结果4.1 生附子配伍四逆汤颗粒最大给药量测定参照文献方法[1.2]取昆明种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给药组,按小鼠每10克体重灌胃0.4ml受试药物(已达最大体积),一日内给药两次(正常组给等体积生理盐水,药物浓度为1g/ml)。

给药后立即观察6小时,以后每天观察,连续7天,第8天解剖观察。

连续观察7天。

动物被毛光滑、活泼、天然孔清亮、大小便正常,每只动物体重平均增长见表1,对照组和给药组之间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解剖观察各动物各主要脏器均无肉眼可见病变。

小鼠最大给药量达80g/kg,按体重系数折算,成人(60公斤)日用量达4800g。

为临床拟量的160倍。

其高于临床用药用量100倍,是安全的。

4.2 耐寒冷试验参照文献方法[3]取体重为20±2g的昆明种小鼠100只,雌雄各半,小鼠依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生附子四逆汤高、中、低剂量组,附片四逆汤组)每组20只,正常进食和饮水。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目的针对四逆汤组方中所含的有毒中药附子,从毒理学角度研究四逆汤组方配伍的合理性。

方法通过平行比较附子、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四逆汤全方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大鼠心脏毒性和毒性成分,测定小鼠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心脏毒性半数中毒剂量(TD50)和水煎液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从急性毒性、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成分3个方面研究四逆汤组方中不同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结果四逆汤组方中附子配伍甘草急性毒性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高于单用附子与四逆汤全方。

而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的急性毒性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影响不明显。

附子配伍甘草水煎液中主要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于附子配伍干姜。

结论四逆汤组方配伍药物中甘草对附子毒性具有减毒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he toxicological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s a toxic Chinese medicinal herb, combined with the other ingredients in Sini Decoction was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gredients in Sini Decoction from toxicological point of view. Methods Three kinds of experiments, acute toxicity in mice, heart toxicity in rats and aconitines level in water extract of Sini Decoction and its ingredients including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licorice or dried ginger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the toxicological experiments, LD50 values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and TD50 values for the heart toxicity (arrhythemia as a parameter) of Sini Decoction,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licorice or dried ginger were comparatively determined. And levels of individual aconitines of the water extracts from Sini Decoction,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licorice or dried ginger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LD50 and TD50 of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licorice in Sini Decoction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or Sini Decoction, while the LD50 and TD50 of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dried ginger appeared to b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The level of the main toxic compound of the water extract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licorice, and Sini Decoc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lone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dried ginger.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 and licorice can attenuate the toxicity of 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Key words:Sini Decoction;compatibility for attenuation;Aconiti Carmichaeli Radix;animal model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由其加减化裁的一系列类方在临床大量应用[1-2]。

《李可四逆汤标准配方》

《李可四逆汤标准配方》

《李可四逆汤标准配方》李可(四逆汤)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

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

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

李可先生推荐大家服用四逆汤,是看到大多数现代人寒邪入少阴,病得不轻,而发了慈悲心。

四逆汤没有“大剂”、”小剂“之分,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

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

但是,这是药汤,不是菜汤,可“常常”服,不可“久久'服。

也就是说,可以隔三差五地服一两剂,但绝不能误以为这是”养生汤“,而天天喝,一喝就是大半年补气:黄芪为当归的一倍四逆汤标准配方四逆汤标准配方处方一四逆汤的标准配方附子(制) 300g 干姜200g 甘草(蜜炙) 300g四逆汤的做法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干姜通水蒸气蒸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 ,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 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再加水至1000ml,搅匀,灌装,熔封,即得。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处方二四逆汤的组成:甘草2两(炙),干姜1两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一)四逆汤配伍之佐制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教程

(一)四逆汤配伍之佐制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教程

(一)四逆汤配伍之佐制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课时数]4课时[目的要求]通过拆方及组成方剂时的变化现象,明确佐制药物在方剂配伍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并熟悉方剂半数致死量(LD 50)的测定方法,[实验原理]半数致死量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为标志动物急性中毒程度的重要常数,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相伍为大辛大热之品,且附子生用有毒性,故配入炙甘草,减缓烈性,制药毒性,有佐制之用。

[标本、教具]器材:普通天秤(100g),1ml 注射器、6号针头、豚鼠框。

动物:小白鼠30-50只,体重18-24g ,雌雄均可。

或大白鼠30-50只,体重180-250g ,雌雄均可,方药:①四逆汤:生附子30g 灸甘草30g 干姜27g 。

②四逆汤去甘草,生附子30g 干姜27g ,方药制备:干姜提取挥发油,生附子、甘草各水煎2h 、1.5h ,合并药液,将药液浓度制备成每毫升含生药1克即得。

四逆汤去甘草制备方法同上。

[实验方法与技巧] 1.探索剂量;取所选小白鼠称重,以3只为1组,分3-4纽,各纽剂量按等比极数列给与(2:1或3:1),由腹腔或尾静脉分别注射四逆汤原方药液与四逆汤去甘草方药液,观察组动物于给药后24h 内动物死亡时间,死亡率,找出引起100%死亡(LD 50)和0%(LD 50)死亡率剂量所在的范围。

然后按等比级或等差级数插几个中间剂量,按下列公式,求出公比r(r 在0.7—1.4之间之宜)。

r=n-1 2.进行正式实验:把预实验中求出的公比r ,—按等比极数计算出各组间的给药剂量分为a 、ar 、ar2……arn-1,相邻剂量之间呈1:0.8或1:0.7,要求最小剂量组的反应率为0%,最大剂量的反应率为100%,按随机分组法将动物分成几组,每组5或7只动物。

按求出剂量腹腔或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观察中毒症状的表观(兴奋、惊厥、抑制、昏迷、心跳,呼吸停止等)记录动物出现中毒的症状和死亡时间,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药物的lD60及其平均可信限。

李可老对四逆汤的运用经验

李可老对四逆汤的运用经验

李可老对四逆汤的运用经验老中医李可,对附子的运用,令很多中医人士钦佩不已。

但最初触动李老大剂量使用附子的,还是缘于四逆汤的一次偶然“误服”,患者家属将3次的剂量,一次服了下去,却在3小时内收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让李老倍感震撼,李老也从此开启了大剂量用附子的征程。

对于李老来说,四逆汤就像是冥冥中的“贵人”,既成就了他的名气,更为天下苍生谋取了福祉。

这个帮助李老成就事业的“贵人”,到底有何能耐?且看正文!【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歌】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功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虚寒证。

【方解】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

君以炙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

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方证要点】1.少阴虚寒证:以身热恶寒,手足冷,体痛,下利,腹部拘急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四肢厥逆,身体疼痛,恶寒汗出,下利清谷,呕吐,唇指发绀,口鼻气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微迟弱。

2.常用于伤寒阴证、五脏中寒、前列腺炎、哮喘、感冒、便秘、下利、吐泻病、急性食物中毒、呃逆、心脏衰弱、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肠炎等属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

3.体质要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精神萎靡,面带倦容,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肿。

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

【类似方证鉴别】1.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都可治疗下利、厥寒、脉细欲绝者。

四逆汤证无汗或全身大汗,脉沉微而迟;当归四逆汤证是其额间必微汗濈濈,脉虽细而浮数。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黄元御医学研究太阴三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1发热头痛,是为太阳表证,其脉当浮,而脉反沉,不差,确实脉沉,沉为在里,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当先”是为一定之理。

脉沉在里,病在太阴,则以里为主。

2当浮反沉,知已入脏,脉沉为里,再治其表,是为逆治。

一旦脉沉入脏,此与三阳外感先解表,则有区别,病在三阴,则以里为主,先保中气(阳气),见里则知表。

脉沉为在里,是为阴盛之脉。

对比本条脉沉当温其里,是一定之理,此句话通用于三阴之病。

(病在三阳,先解表为主,病在太阴,则先温里为主,对比则知)3脉法三十二,353页,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沉为在里,肾肝之脉俱沉,三阴之脉皆沉。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5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论;研究一下附子;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

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

其功多大,其争议就有多大,因普通人不懂医理,又不懂药性也,只听传说中毒死人,人人畏之,医家用药,也是尽量避之。

无知自用者,又确受其药害。

此处必须说明一下,是药害还是人过,不能冤枉救命良药,必当细研细论。

四逆汤,白通汤,茯苓四逆汤,附子标注,俱是生用,附子泻心汤,真武汤,附子汤,附子标注,俱是炮用,四逆汤是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小火煮大约60分钟以上,约等于240克,分温再服(两次或三次),一次约80到120克,说明控制饮量是可以放心大胆用的。

干姜附子汤和白通汤三升取一升,小火煮也得60分钟以上,取200克,两次分服,一次约100克。

茯苓四逆汤是五升取二升,也得煮一个小时以上,二升400克服七合140克,观此三方也是说明控制服用量和煮药时间,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生附子。

现代没人敢这么用了,李老也是用的炮附子加大剂量用之,偶尔用生附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的附子“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研究[摘要]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对附子作用基因“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的机制。

方法:应用Cytoscape软件和插件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附子、甘草、干姜作用的基因相互关系网络;根据附子抗心衰、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应用插件Clusterviz进行靶标基因聚类,从DA VID数据库中对甘草、干姜调控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可能通路进行预测。

结果:与附子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和抗心衰作用同时相关的基因有5个,AKT1,BAX,HCC,IL6,IL8,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有47个节点基因;甘草、干姜与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重合基因分别有29个和27个,可能调控通路有23条和17条。

结论:在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自噬信号通路、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信号通路等途径调控附子的效/毒效应。

[关键词]四逆汤;效-毒网络;网络药理学Study on intersect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efficacy-toxicitynetwork″of aconite in combination environment of Sini decoctionLI Zhi-yong1,BAO Hong-juan2,ZHANGShuo-feng3,YE Tian-yuan1,YANG Ce4,LI Yan-wen4* (1. 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2. Xiamen Medical College,Xiamen 361008,China; 3.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4.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efficacy-toxicity network″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Zingiberis Rhizoma and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s action gene in the combination environment of Sini decoction with the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method. Method:The gene interaction network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Zingiberis Rhizoma were mined and established with Cytoscape software and 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 plug-in. The ″efficiency-toxicity network″intersection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was formedaccording to its effects in anti-heart failure,neurotoxicity and cardiotoxicity. The target genes were clustered with Clusterviz plug-in. And the possible pathways of the ″efficacy-toxicity network″intersection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Zingiberis Rhizoma and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were forecasted in DA VID database. Result:There were five genes related to neurotoxicity,cardiotoxicity and anti-heart failure function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namely AKT1,BAX,HCC,IL6 and IL8,which formed 47 nodes genes in the ″efficiency-toxicity network″intersection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There were 29 and 27 coincident genes in the ″efficiency-toxicity network″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Zingiberis Rhizoma and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There were 23 and 17 possible regulatory pathways. Conclusion:In the combination environment of Sini decoction,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may regulate the efficiency-toxicity network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by influencingimmune-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apoptosis-autophagy signaling pathway,nerve cell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hypoxia protection signaling pathways. [Key words]Sini decoction; efficacy-toxicity network; network pharmacologydoi:10.4268/cjcmm20150429效毒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特性。

在中医语境下,中药“因毒为能”,“以毒显效”,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炮制、配伍优化组合,能够“化害为利,减毒增效”[1]。

网络药理学建立在疾病-表型-基因-药物的多层次网络基础之上,将药物作用网络与生物网络整合,从整体上预测药物作用靶点、提高药物的发现效率&lt;sup&gt;[2]&lt;/sup&gt;。

在网络药理学范畴,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特征使其所产生的效-毒效应牵涉到生物网络上更多靶点,这些靶点群是映射到人体生物网络上的靶标子集或称为网络靶标&lt;sup&gt;[3]&lt;/sup&gt;。

如将有毒中药的效/毒二重性定义为药物对生物复杂网络的不同映射效应,则配伍减毒对有毒中药的效-毒化学成分、效-毒表型变化的影响最终可表现为其对复杂生物网络的不同映射效应,而药物效毒二重性决定了其映射生物网络和作用靶点的重合性,即“效-毒”网络;中药配伍“减毒存效”即可表征为对“效-毒”网络交集区域关键生物靶标(关键节点)的调控,交集区域大小可以关键节点数量来描述,而关键节点受进入体内中药毒性成分数量或质量动态变化而激活或沉默,即中药“效-毒网络”交集调控效应&lt;sup&gt;[4]&lt;/sup&gt;。

四逆汤为《伤寒论》所载经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功效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方中附子为大毒之品,服用必用生者,“不拘时候”,中病即止[5] 。

因以生附子入药,可避免炮制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利于配伍减毒作用研究,故本文以四逆汤为例,从“效-毒网络”交集调控角度,对甘草、干姜配伍附子减毒的机制进行预测。

1方法1.1获取四逆汤组方中药作用靶点数据从TCMGeneDIT 数据库&lt;sup&gt;[6]&lt;/sup&gt;应用自动文本挖掘获得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甘草(双子叶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干姜(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基因相互关联信息,阅读抽提语句,排除低质量文献。

1.2建立附子、甘草、干姜作用靶点网络应用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2.7.7对附子、甘草、干姜的关联基因Gene Symbol在Pubmed中进行文本挖掘,阅读检索结果,剔除假阳性信息。

将经确定的基因关系导入Cytoscape 2.8.2中,分别实现附子、甘草、干姜作用基因相互关系的复杂生物网络。

1.3形成附子作用的“效-毒网络”交集采用Cytoscape2.8.2的分析工具Network Analyzer进行附子作用基因的网络拓扑性分析,“Degree”值反映网络节点调控关联性,其值越大说明节点在网络调控中的作用越关键,综合考虑文本挖掘发现附子作用基因的数量,选择≥10的基因作为关键节点。

以文献计量学统计附子的主要临床毒副作用是心律失常及神经系统损伤&lt;sup&gt;[7]&lt;/sup&gt;,故本研究以附子对心脏、神经系统的毒性作为附子毒副作用主要观察目标,将附子强心、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作为药效观察目标,使用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 2.7.7,分别对获得的关键基因在神经毒性(neurotoxicity)、心脏毒性(cardiac toxicity)、抗心衰竭作用(heart failure)方面的作用进行文本挖掘,结合Gene ontology 进行关键基因功能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