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体性事件诱因分析

合集下载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汇报人:2024-01-06•引言•农村群体事件概述•农村群体事件原因分析目录•应对农村群体事件的措施•结论01引言背景介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矛盾加剧。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社会关系受到冲击,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

农民权益保护不足农民在土地征收、拆迁安置等方面权益保护不足,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引发群体性事件。

农村群体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农村群体事件需要从经济、社会等方面入手,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

促进农村发展农村群体事件的发生与政府治理能力密切相关,研究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而聚集在一起,通过集体行动表达诉求或发泄情绪的事件。

力冲突。

农村群体事件类型- 经济型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保等不公,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由于农民对政府政策或官员腐败的不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政治型社会型农村群体事件的参与者多为自发聚集,组织程度较低。

组织程度低情绪化明显诉求明确由于农民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情绪高涨,容易引发过激行为。

农村群体事件的参与者诉求明确,多涉及经济利益、社会公正和政治参与等。

03020102农村群体事件概述经济因素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导致农民对自身处境的不满。

土地征收与流转土地征收和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和补偿不足问题,引发农民的不满情绪。

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民对子女教育的不满。

医疗保障不足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

社会因素民主参与不足农民的政治参与渠道有限,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较低。

官员腐败问题部分基层官员的腐败行为引发农民的不满和抵制。

浅谈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浅谈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利益的调整,一些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群体性事件在一些地区呈上升势头,在农村尤为突出,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容易使人民丧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甚至使群体性矛盾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演变为政治性矛盾。

当前,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稳定面临着新的形势,及时解决好群体性事件,化解社会矛盾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一、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形成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事件。

(一)因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各种税费的征收、计划生育罚款的追缴、义务工的摊派等工作中,不注意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善于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遇到个别一鸣惊人对立升格,造成多数人参与,酿成群体性事件。

(二)因农村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所酿的群体性事件当前有相当部分群众认为二轮土地承包前村集体所发包的土地承包期过长,面积过大,价格过低,在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煸动下,认为可以随意更改合同,而乡、场一级政府无权解决从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因农村金融组织不规范经营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大量吸收群众存入人股金,而基金会在经营中不规范或违法经营,导致股金单到斯不能兑付。

群众手持股金单却不能兑付为现金,也存在强迫农户入股现象或变相强迫农户入股,即不入股者不发放贷款等手段,从而侵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群众则往往聚集在一起上访,甚至冲击基金会或有关部门闹事,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四)因企业转制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部分乡镇企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存活的能力,大量职工下岗,生活没有保障,特别是离、退休的老职工失去生活依靠,加上个别企业负责人违法乱纪、挥霍浪费,使得许多职工聚集起来上访,遇到煸风点火的或有关部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化,也极易使工人集体上访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浅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和预防对策

浅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和预防对策


农 村 群 体 性事 件的 特 征
1 .效仿 性、 多发性 。近些年 , 些农 村群体性事件 一
发生后 , 当地党委 、 政府都相应解决了部分问题 , 对缓和
矛盾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 了积极作用 , 但客观上也助长
了一些群 众“ 闹大解决 , 闹小 解决 , 闹不解决 ” 大 小 不 的 错误 观念 , 在遇 到问题 时 , 往往 以聚众 的方式来 寻求尽
3 .非政 治性 、 难处理性。尽管有些农 村群体性事件 表现激烈 , 当事人的请求大多与经济利 益有关 , 但 他们 并不具有反对社会政 治制度 的目的 。 农村群体性事件大
多是 由于矛盾长期 没有得到妥善化解 而导致 的 , 解决这
3 .制定相 关政策、 措施 时考虑不周全 。一些基层部
快解决 , 使农村群体性 事件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 2 利益性、 . 反复性。相 当多的农 村群体性事件涉及

部分人 的切身利益 ,其提出的要求都是请求党委 、 政
的问题 , 一旦所反映 的问题得不 到解 决 , 事件就会重 复
府解决诸如移 民搬 迁安 置 、 征地补偿 、 劳资纠纷等方 面
级组 织的少数村干部素质低 、 法律 意识差 , 工作方 法简 单、 粗暴 , 一旦群众对立情绪 升格 , 极易 引起 共鸣 , 导致
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 , 甚至个别 村干部还成为农村 群体 性事件的组织者 和策划者 。 2 群众法制观 念淡薄, . 遵纪守法意识差。农民法制 观念虽然 有所增强 , 但在 一些偏远 村落 , 普法还 存在死
手段 , 威胁他人采取一致 行动 , 而妇女和 老人首先成 为 被利用对象 。
从源头上预 防农村 群体 性事件 的发生 ,做到防患 于未

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评述

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评述

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评述【摘要】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集体性事件,涉及到农民、村民等群体的利益冲突和集体行动。

本文从概念、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应对策略以及研究现状和趋势等方面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全面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农村群体性事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强调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了研究评述的主要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

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评述、概念、特点、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应对策略、现状、趋势、重要性、研究方向、观点总结。

1. 引言1.1 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评述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评述是当前社会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农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围绕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方法、应对策略、现状和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深入剖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和规律,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把握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脉络和重点,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不断深化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特点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并涉及多个群体或个体的事件,通常包括农民、村民、政府机构、企业等各方参与。

这些事件可能与土地征收、环境污染、资源分配等问题有关,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关注度。

1. 复杂性:农村群体性事件通常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解决起来较为困难。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泰民安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民主意识的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正常秩序构成威胁,对地方政府管理形成挑战。

群体性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波及面越来越广,破坏性也越来越强,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导致政府与群众之间关系恶化。

一、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一是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诸多群体性事件发轫于某些地方政府政治系统的“输入性故障”。

在政治宣泄渠道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话语表达方式单一、制度保障不足的语境下,一种“堵塞型社会”便容易形成。

当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变得迟钝或是缺失时,容易使群众对现存体制感到失望和不信任,当无法借助这一机制来维护自身利益时,部分群众往往会通过不当形式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二是公共政策有失公平、弱势群体被剥夺感较强。

经济快速发展让人们在收入分配上不断产生差距。

社会上相继出现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群体之间存在着贫富差距,在面对社会各种变革时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

以经济收入为主要参考标准,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大致可以分为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三类。

以低收入群体为例,国内处于收入“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群体在7亿人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这一群体面对社会变革的承受能力是相当弱的,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被剥夺感”,在复杂的利益结构和急剧的利益分化过程中,这种被剥夺感会转化成为复杂的社会心态,形成负面情绪和社会心理失衡,从而激发非理性的越轨行为。

三是政府信息不透明导致谣言散播。

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许多群众不明真象,易被谣言蛊惑,引起群众情绪失控。

地方政府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与人民群众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作为事件的管理主体没有主动意识,常常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对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不透明的。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防治:理论阐释与策略分析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防治:理论阐释与策略分析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防治:理论阐释与策略分析【摘要】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防治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了几起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从中总结出治理建议。

最后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村环境问题的本质,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促进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防治策略、理论阐释、案例分析、治理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涉及环境问题并由群体性力量参与的事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发展进程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也频繁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带来挑战。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

研究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对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意义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农村地区集体性发生的涉及环境问题的事件,如污染事件、资源争夺事件等。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研究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损害了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

加强对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工作心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工作心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工作心得: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全面的社会转型期,至今这一进程仍在深化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往往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重要的抉择关口,这一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涌现。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中,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无疑是最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在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中,群体性事件尤其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尤为值得关注。

如果说在新千年之前大多数人对此还缺乏了解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爆发的几件大规模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则使其逐渐向人们揭开了群体性事件曾经神秘的面纱。

一、农村群体性事件概述(一)概念分析对于这个概念,本文在采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概念的基础上这样界定: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是与农村或农民有关但事件发生地点不一定在农村的群体性事件,指在我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的转型过程中,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者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经过长期积淀而积累、激发,由一定数量的公众参与,有一定的组织和目的,采取静坐请愿、群体上访、阻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围堵党政机关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群体性事件。

(二)性质分析在性质上,农村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在多数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农民的行为在出发点和目标诉求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据公安部调查发现,目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有80%的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合理的。

浅析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111

浅析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111

浅析沙湾县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对策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把握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在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法律的角度采取措施,防范、控制、处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概念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定性,我国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

例如由于海子湾水库泄洪通道开挖所引起皇渠庙村、新户村、沙门子村村民联合上访导致此项工程延误等问题。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当前,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多发、高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看,它根源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总体上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和过程上讲,是不可避免的;就农村具体而言,大到农村财务、征地拆迁等引起的,小到邻里纠纷、环境污染等,在过去看来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如今均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其中以征地拆迁、土地互换及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村务公开不到位,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等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

从近年的情况来看,这几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在整个群体性事件中的比例最大,概括起来,农村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村务公开不到位是导致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重组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因素。

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

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

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摘要】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成因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收入分配不均、就业困难等是主要原因;文化传统因素如封建思想、保守观念也在事件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政策法规因素主要是相关政策执行不力或存在漏洞。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建议,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力度、推动文化传统的改革、加强政策法规的实施等。

结语中总结了对策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改善方向,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和预防工作。

【关键词】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应对措施建议、对策总结、未来展望、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发事件,如群体性冲突、示威游行、暴力抗议等。

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地位的提升,农村群体性事件也日益频发,给当地政府和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这一现象,加强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如社会经济问题、文化传统、政策法规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化解农村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本文将围绕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展开研究,旨在为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农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1.2 问题意识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涉及较多人员和较大规模的社会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具有严重的影响和后果,不仅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也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民群体意识的觉醒,农村群体性事件数量和频率逐渐增加,给社会治理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问题意识就在于我们要认识到农村群体性事件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大量人群出现某种集体行为或情绪表达的现象。

这类事件通常涉及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和行动,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既有其特定的生成原因,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治理机制来遏制和化解。

本文将从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和治理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1. 社会矛盾的激化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当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群体性事件就有可能出现。

这种情况下,一些民众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得应有的权益而聚集一起,通过大规模的行动来表达维权诉求,甚至升级到挑战社会公共秩序的程度。

2. 社会事件的发酵一些特定的社会事件可能会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政策的实施或变革可能会激起群众的不满和抗议,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大规模的群体行动,甚至演变成暴力事件。

3. 社交媒体的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和影响力的扩散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一些舆论事件、热点话题很容易在网络上引发热烈的讨论和共鸣,进而形成线下的实际行动。

一些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也容易引发一些非理性的集体行为,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探究1. 加强社会矛盾的化解为了预防和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社会需要加强对各类矛盾和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

这包括完善社会调解机制、加强社会公正建设、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让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才能有效地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 加强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话题,政府和社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和规范舆论的发生和传播,避免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的传播。

也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对一些不法分子和机构进行监管和打击,净化网络空间。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影响多个个体或群体的事件,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群众集体行动。

收入分配不公、就业机会缺乏、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催生群体性事件。

2. 不公平待遇:当群体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形成集体情绪,并通过群体行动表达不满。

公职人员贪腐、企业不正当竞争、政府不公正行为等均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3. 信息传播不对称:信息传播不对称可能导致群体误解和不合理行动。

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失实,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虚假谣言和不实信息引发的群体恐慌。

对于治理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机构的建设,提前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涉及群体性事件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3. 加强信息传播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传播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查证和处置,减少信息传播不对称的可能性。

4. 促进公平公正: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社会矛盾的积累,提高社会公正感和满意度。

5.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群体情绪的扩散和集体行动的发生。

6. 提升社会信任度: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恶意破坏和造谣行为的发生。

要减少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从源头着手,预防控制为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和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五模版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五模版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一、事件背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由于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经常会发生各种群体事件,如土地纠纷、村务管理不公、民生问题等。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压力和难题。

因此,分析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事件的主要原因1.经济原因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好的生活保障。

许多农民与土地、资源等问题相关的纠纷也可能由此诱发。

另外,农村贫富差距加大,致富门路狭窄,造成了一些群体事件。

2.社会原因乡村社会的变革、村务管理不透明、自治水平低、民主参与程度低等社会问题成为了农村群体事件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群体事件在乡村社会存在时常和规模上的不确定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机关的治理能力。

3.环境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染和破坏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造成的问题成为了引发群体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类事件问题广泛,蔓延面广,持续时间长,情况十分危急。

三、应对措施针对以上原因,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与处置农村群体事件,降低事态升级的风险。

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注重农村社会治理。

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2. 改进社会治理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和村务公开,提高村级干部的治理能力,并多样化群众参与途径,增强对农村社会的把控力度,保障农民的经济、社会权益。

3. 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定期监测环境质量,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4. 快速反应及妥善处理事件政府应及时派遣工作人员走访和调查当地群众,了解情况和心理因素,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的风险,同时加强对事件的调查,依法处置违规行为,维护农村稳定。

5. 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宣传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措施,可以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涉及多人或多方的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

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往往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团结,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消除社会不平等、根除种族歧视、稳定经济发展、解决政治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解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公平,民族团结,经济状况1. 引言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集体性地出现的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体行为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群体性事件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罢工罢课、暴动骚乱等,也可以是由特定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冲突、群体事件等。

这些事件通常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包括:规模大、影响深。

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较多的人群,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持久。

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消息可以在瞬息之间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操纵,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1.2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类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五篇范例)

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五篇范例)

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五篇范例)第一篇: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农村群众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而且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并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而,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努力探索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提高预防与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对于做好新时期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工作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正确了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正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管理体制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时期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型期社会引发的不同矛盾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根源。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及群众的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而这些转变必然会引起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反应,群众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逐渐由单一趋于多元,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宗旨观念利己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对党和政府不信任。

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采取闹事、聚众上访、阻断交通、围攻基层政权机构等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过分要求。

群众合理诉求未能及时得到解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强烈要求解决现实中包括农村财务不清、土地承包争议、政府有关部门承诺不能兑现及有关部门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征地、毁青苗等强制性行为等问题。

农村群体性事件

农村群体性事件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农村群众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而且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并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而,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努力探索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提高预防与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对于做好新时期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工作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正确了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正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管理体制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时期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型期社会引发的不同矛盾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根源。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及群众的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而这些转变必然会引起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反应,群众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逐渐由单一趋于多元,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宗旨观念利己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对党和政府不信任。

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采取闹事、聚众上访、阻断交通、围攻基层政权机构等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过分要求。

群众合理诉求未能及时得到解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强烈要求解决现实中包括农村财务不清、土地承包争议、政府有关部门承诺不能兑现及有关部门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征地、毁青苗等强制性行为等问题。

以及农村群众需要的对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合理诉求。

如果基层组织和政权未能及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在事实未查明、问题未解决、承诺未兑现、利益未实现的情况下,相同心理状态下的农村群众很容易聚集在一起,并出现集体上访形式,而多起群体性事件也告诉我们,农村群体性事件也大多是由群体性上访发站成群体性事件的。

新时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新时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新时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变革使得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农村突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认真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妥善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群体性事件不断,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深入研究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缓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一、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由于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农村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与日俱增。

从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农村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主体呈多元化纵观我国当前的群体性事件,参与的人数由过去的几人发展到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几百人,更甚者几千人,总体上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就会不断增加,规模较大,对抗性增强,破坏程度日趋严重。

以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主要是单纯的涉及自身利益的农村群众,近年来参与者除了农民之外,一些教师、学生、基层干部也加入到了群体性事件当中,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还有公务员、城市无业人员等等参与者,使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难免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经济诉求为主,政治诉求不断增强农村的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和冲突的焦点都集中在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的问题上。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数与农民的负担问题、土地和矿产资源承包与开发问题、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与分配问题、失地农民的就业与保障问题等有关,这些问题都是与农民的经济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的。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的开题报告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结构持续变化,同时农村群体性事件也愈加频繁。

虽然针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其成因和对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定期开展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理解农村社会的面貌和特征,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预防、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探究,从而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2. 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3. 农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4. 如何有效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案例,系统地梳理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四、预期研究成果本文的预期研究成果如下:1. 系统地梳理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2. 提出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相关建议;3. 为社会管理、政策制定及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五、工作计划本文的工作计划如下:阶段一:文献调查和资料收集。

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包括政策文件、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案例等,并进行分类整理。

阶段二: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

借助理论分析和实证案例,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讨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阶段三: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结合实证案例从社会影响、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阶段四:提出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分析防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症结和难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以期能对管理部门在实践中提供借鉴和帮助。

阶段五:论文撰写。

逐渐完善本文,不断优化研究思路,完善内容和结构,并进行修订和审校。

透视农村群体性事件(第四组).

透视农村群体性事件(第四组).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4 --缺少公平、有效的沟通平台基层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农民是弱势群体,往往缺少平等的交流平台,即使可以通过某个平台交流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那么这样的交流结果必然不是公平的,必然仍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建议及对策行政决策者,应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

当地政府做出决策时,必须第一考虑村民的利益。

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建立平等、有效的交流平台。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谢谢观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群体性事件诱因分析作者:周延飞李志强谢懋金来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受综合因素影响,由某个导火索引发的。

综合政治系统模型理论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剖析农村群体性事件,并从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策执行、政治监督和政治控制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农村群体性事件警示地方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要在决策、维护群众利益和处理冲突等方面转变理念和改进方式,如此才能有效减少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农村群体性事件;诱因;政治系统模型理论;政治机会结构理论[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63(2014)02-0009-07[收稿日期]2014-01-10[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调控机制研究”(11SH25);2013年江西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决策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周延飞(1986-),男,江西南城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与公共管理;李志强(1976-),男,江西余干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谢懋金(1973-),男,江西南康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受综合因素影响,由某个导火索引发的。

本研究从政治学角度,运用政治系统模型理论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剖析农村群体性事件诱因。

一、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剖析(一)政治系统模型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群体性事件政治系统分析框架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分析的框架》和《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两本书中提出来的。

该框架适用于全部政治生活,而当它被应用于公共政策学时就被称作决策的政治系统模型。

[1] (P284)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简化模型如图1[2]所示。

从政治系统简化模型图可以看出,这一模型假设政府等决策主体构成的政治系统是一个黑箱,政治系统之外的人对政治系统的内部运行和操作不熟悉。

政治系统的环境,即社会、文化和政治等环境向政治系统输入要求和支持,输入要求是指构成环境的个人和团体为获取一定的利益或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向政治系统提出的政策倡议或政策主张;输入支持是指构成环境的个人或团体服从法律,遵守制度,纳税并接受政治系统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1](P284)。

政治系统在综观要求和支持状况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做出决定和行动,决定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即是模型中的输出。

环境对政治系统的输出会做出反馈,从而形成新的要求和支持,如此反复循环。

因此,要保证政治系统的稳定发展,必须保证各子系统的和谐发展,否则政治系统出现紊乱现象,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图1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简化模型美国学者迈·罗斯金认为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简化模型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的一种工具,在许多问题方面很有解释力。

但是罗斯金认为这一模型也有它的缺陷,因为在政府作用较强的社会,很多政策都是由政府等决策主体做出之后,才由公民接受政策并对政策提出反馈意见。

基于这一思想,罗斯金提出了政治系统修正模型[3]。

图2迈·罗斯金等的政治系统修正模型政治系统简化模型和政治系统修正模型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对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政策系统模型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策执行和政治监督。

这四个方面在图中分别体现为输入、决策、决定和行动以及反馈环节,并且不和谐因素综合影响农村的社会状况,由此可能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群体性事件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形成于对新社会运动的研究过程中。

在政治过程论①这一研究范式下,社会运动被认为是典型的政治现象,其发生、发展与其所处的宏观政治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环境能够对社会运动提供机会或者施加限制;这种环境可以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概念之下,即政治机会结构。

[4] (P34)政治机会结构成为政治过程论的核心概念,用来从总体上概括和描述对集体行动的可能性产生制约和影响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条件的组合情况。

因此,农村群体性事件作为体制外集体行动的一种类型,运用政治机会结构来解释其形成原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当然政治机会结构只能从宏观上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而且政治机会结构只是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着提供机会或限制的作用,而不是决定的作用。

这一机会结构中的因素互相联系和制约。

农民生存状态和政治机会结构与农民群体性事件存在密切联系,分别如图3和图4(图中的虚线为笔者添加,以更好地说明问题)所示[4](P89,126)。

农民生存状态与政治机会结构作为两个变量加速或限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除这两个变量之外,还存在其它未知或潜在变量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农民生存状态与政治机会结构基本概括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

农民生存状态的恶化促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始动因,但并不是说农民生存状态恶化严重时,群体性事件一定会发生,事件的发生还受特定制度环境下的政治机会结构的限制。

图3表明:农民生存状态较好时,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概率比较小;而生存状态非常差时,群体性事件的概率也并不是最大,但比较好时更高;农民的生存状态处于较好与最差之间时,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概率最大,如虚线所示。

这是因为生存状态较好和非常差时,农民没有多大必要发动群体性事件,风险较大,收益与成本不协调,收益较小,成本较大。

图4表明:政治机会结构非常封闭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而非常开放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也不是最大,只有处在两者之间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大,如图中虚线所示。

这是因为,政治机会结构非常封闭时,政治控制较为严厉,农民很难组织起来;而政治机会结构较为开放时,农民可以通过制度内途径,表达和维护利益需求,没有多大必要发动群体性事件。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把图3和图4整合成图5,仍然保持其原意。

当农民生存状态处于好与差之间,并且农民面对的政治机会结构处于封闭与开放之间时,爆发群体性事件的概率最高(大)。

图3农民生存状态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图4政治机会结构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图5农民生存状态(政治机会结构)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当然诱因只是从宏观上说明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背景,某一具体事件的发生与农民“气场”(应星,2009)的扩散才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各种诱发因素在农村社会形成一股对社会的不满,即“气场”,而消除气场的力量(包括制度和人员)又不够强大,从而由小事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群体性事件乃“民怨堰塞湖”,是转型社会中的参与性危机,同时亦表明政府机制的不完备和政治系统的不和谐。

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展现公共政策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公共政策是一个系统过程,由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策执行和政治监督构成。

公共政策价值导向的错位以及执行的梗塞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因此,从这四个方面可以探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因素。

另外,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态度和方式,即政治控制也构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政治因素之一。

(一)政治参与低效。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从性质上看,政治参与分为制度内政治参与和制度外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表达利益的重要渠道,如果制度内的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公民则可能偏向制度外参与渠道。

政治参与的动机来自利益表达。

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形式主要体现在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和投票活动上面,如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和罢免、村民代表的选举和罢免、村民委员会选举,村党支部选举、党支部候选人推选投票、村规民约和发展规划的表决、参加村民会议、听取及表决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来信来访、座谈或民主恳谈实现与各级干部的联系和接触,以及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护自身权益等形式。

从政府层面讲,在我国农村,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选举难、反映问题难和告状难。

由于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他们抹杀和藐视农民的基本权利,对农民的需求冷淡处理,而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他们要求行使合法权利,这就产生了矛盾。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典型的现象是农民不能有效地行使村民自治权,如村民委员会选举等。

从农民层面讲,农民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政治参与的有效感不强,导致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成为部分基层干部抹杀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的借口。

从社会层面讲,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权威与地方权威的错位,即基层政府丧失权威性,无力控制社会局面,导致农民依靠土生土长的地方权威,或是农民精英,或是地方恶势力来解决问题。

农村社会利益组织的缺乏使得很难把农民组织起来和形成凝聚力,以表达共同的利益。

一旦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处理不好,农村地区就会从社会稳定的根基,转变为社会动荡的根源。

(二)政治决策失真。

政治决策是公共政策的关键环节,政治决策的价值导向决定了公共政策的性质,如果政治决策的价值理念是以民为本,即民生导向,那么,公共政策的效益就已经发挥了一半,否则农民的利益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等税费后,一些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地区,基层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为了弥补财政上的空缺,一些基层政府的“经济人”色彩更浓,变成经营型政府,不切实际地招商引资,不管企业对环境是否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只管能否创造税收。

而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却置之不问。

近年来,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和征地拆迁等问题成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常见诱因。

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决策的不透明也为暗箱操作提供了温床,决策不透明和农民政治参与度的不足,不能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公共政策很有可能成为某个人或某些团体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

云南“孟连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政府、镇政府与橡胶企业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不能有效维护群众利益,导致群众对基层政府和党委失去信任。

基层政府的决策依据更多的来自上级政府下达的指标和任务,而不是农民的利益与农村实际情况,政策的制定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与听证。

在村民自治方面,村级事务往往由村民委员会或村党支部的少数人决定,而不是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村民委员会成为村党支部的辅助性组织,村级行政受乡镇行政的干预,村民自治制度行政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些现象与治理理念严重不符,治理理念强调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其基本原则是协商。

(三)政策执行不力。

一项政策的效益大小取决于政策执行,如果政策的执行与政策的目标相违背或出现偏差,都将影响政策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