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案

合集下载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背景。

2.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探讨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幽默的方式介绍阿Q这一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阿Q吗?他在小说中是怎样的一个人?2.阅读与感知分组让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部分章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与讨论(1)阿Q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描述阿Q的主要特点,如自卑、自尊、自私等。

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何通过自我安慰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

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2)小说的社会背景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旧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矛盾等。

分析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如对科举制度的调侃、对封建礼教的揭露等。

4.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经典案例,如阿Q的“革命梦”、“被打事件”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阿Q人物形象的影响。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

2.搜集其他关于鲁迅的作品,阅读并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阿Q正传》这部经典作品,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和精神胜利法,同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阿Q的自卑与自尊交织,他总是在失败中寻找胜利的感觉。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阿Q正传》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作品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特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3 教学内容1.3.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2 阿Q形象分析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作品对其的讽刺意义。

第二章:阿Q的性格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阿Q的性格特点。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2 教学内容2.2.1 阿Q性格概述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健忘、侥幸等。

2.2.2 阿Q性格形成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阿Q的人生历程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概括阿Q的人生历程及其命运变化。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梳理,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阿Q人生历程概述梳理阿Q的人生历程,包括童年、成年、死亡等阶段。

3.2.2 阿Q命运原因分析从个人品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4.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赵晓华张红霞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

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二、亮点探究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

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

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

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

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

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

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

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

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鲁迅的文学创作意图。

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3.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阿Q正传》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

2.提问:同学们对阿Q这一人物有什么印象?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阿Q。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

四、拓展延伸1.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如何避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出现?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三、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阿Q正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人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阿Q正传》,谈谈自己对人性、社会的认识。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掌握《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创作背景;(3)分析阿Q这一典型的闰土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阿Q形象与闰土形象的异同;(3)学会从社会历史背景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鲁迅先生揭露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的良苦用心;(2)认识阿Q形象所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剧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阿Q形象的分析;(2)《阿Q正传》的思想内涵;(3)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阿Q形象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2)从文本中挖掘出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民主启蒙思想;(3)如何联系现实,对阿Q形象进行时代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概述《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自行解决字词、句式等问题;(3)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Q形象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对比闰土形象,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2)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反馈:(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2)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3. 单元测试:(1)设计单元测试题,测试学生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根据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现实。

二、教学内容1. 精讲《阿Q正传》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2.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3.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阿Q的形象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阿Q正传》。

2. 参考资料:有关《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精讲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1) 阿Q的名字由来及其性格特点。

2) 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思想观念。

3) 阿Q与吴妈的感情纠葛。

3.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1) 封建社会的压迫与束缚。

2) 阿Q的自卑与自尊。

3) 阿Q的逃避现实与自我安慰。

4.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1) 讽刺手法的运用:对比、夸张等。

2)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封建思想、人性的丑恶等。

3) 作品对现实的启示:自我反省、敢于面对现实等。

5.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阿Q的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Q形象的意义和作品的价值。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以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和思想的理解。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2. 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理解其象征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地位,了解其文学成就;2. 感受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鲁迅《阿Q正传》全文2.2 教学重点:1. 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2. 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的理解;3.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及其意义。

2.3 教学难点:1. 对阿Q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2. 对小说象征意义的解读;3.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2课时3.2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2.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鲁迅及其时代背景,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4.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小说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5.3 课程总结:学生对《阿Q正传》的整体理解,以及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1. 鲁迅《阿Q正传》全文;2.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3. 与《阿Q正传》相关的研究文章;4. 教学课件和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设计

《阿Q正传》优秀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理解《阿 Q 正传》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夸张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难点◆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及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引出《阿Q正传》。

◆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

2、作者简介◆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文学成就。

◆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作品概述◆简述《阿 Q 正传》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特点。

4、人物分析1)阿 Q 的形象特点◆卑怯:在强者面前胆小怯懦,如被赵太爷打后不敢反抗。

◆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如被打后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麻木:对自己的悲惨处境缺乏自觉,如对革命的盲目向往。

◆狡猾:善于投机取巧,如在赌钱时作弊。

2)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社会环境: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使阿 Q 处于社会底层,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化传统:封建礼教和旧思想的影响,使阿 Q 形成了自卑、自欺的性格。

◆个人经历:阿 Q 的贫困生活和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逐渐失去了自信和勇气。

5、主题探讨◆批判国民性弱点:通过阿 Q 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卑怯、麻木、自欺等弱点。

◆反映社会现实: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呼唤人的觉醒:鲁迅希望通过小说唤起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

6、写作手法◆讽刺: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对社会现实和人物进行讽刺,如对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如阿 Q 的癞头疮被夸张地描写。

◆白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和场景,如对未庄的描写。

阿q正传优秀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及实质。

3.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

2.难点: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出《阿Q正传》。

-展示一些与《阿Q正传》相关的图片或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作品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3.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阿Q的外貌、性格特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头上有癞疮疤,身材矮小。

他性格懦弱、自欺欺人、麻木不仁,具有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如被人打了,就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当他在赌场上输了钱时,便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认为是“打自己,就等于打别人”。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和无奈。

-情节分析-阿Q的主要经历:阿Q做过短工,参加过革命,但最终被当作替罪羊而被处死。

-情节发展的线索:以阿Q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他在未庄的种种遭遇和命运的起伏。

-环境分析-未庄的社会环境:未庄是一个封建、落后、封闭的农村社会,等级森严,人们的思想保守。

-社会环境对阿Q的影响:这种社会环境造就了阿Q的性格和命运,使他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

4.主题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民的苦难,批判了国民性的弱点。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当代社会是否仍然存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形象。

1.3 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2.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

3.2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3.3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展现故事情节的脉络。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

4.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探讨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人性弱点等主题。

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阿Q正传》。

5.2 学生通过绘画、表演、写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的文学技巧。

6.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作品中的象征、讽刺等文学手法。

6.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技巧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章:对比阅读7.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阿Q正传》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7.2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比较其与《阿Q正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7.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第八章:文化背景探究8.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创作时的文化背景。

8.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9.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

9.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

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经典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阿Q正传》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1.4 教学步骤:1.4.1 播放鲁迅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

1.4.2 教师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

1.4.3 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1.4.4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阿Q正传》第一章。

第二章:《阿Q正传》第一章阅读指导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阿Q正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2.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第一章的故事情节,阿Q的形象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2.4 教学步骤:2.4.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的故事情节,总结阿Q的主要经历。

2.4.2 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狭隘、自私等。

2.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2.4.4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阿Q正传》第二章至第四章阅读指导3.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阿Q正传》第二章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阿Q形象的发展变化。

3.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第二章至第四章的故事情节,阿Q形象的发展变化。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至第四章的故事情节,总结阿Q的形象变化。

3.4.2 分析阿Q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如趋炎附势、麻木不仁等。

3.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3.4.4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阿Q正传》第五章至第七章阅读指导4.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阿Q正传》第五章至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阿Q形象的变化及其社会意义。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了解《阿Q正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简介。

《阿Q正传》的背景介绍。

《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简介。

组织学生讨论对《阿Q正传》的初步印象。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开始阅读《阿Q正传》。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阿Q正传》中的主要人物阿Q的性格特点。

分析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阿Q的性格特点分析。

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分析。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人物描写。

组织学生讨论阿Q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阿Q正传》中的主要情节。

理解情节发展对展示阿Q性格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主要情节的梳理和分析。

情节发展对阿Q性格的展示作用。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情节的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情节对阿Q性格的展示作用。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情节对阿Q性格的展示作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理解阿Q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探讨。

阿Q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阿Q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阿Q正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学生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

反思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方法和策略。

5.2 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收获的总结。

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策略的反思。

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学习收获。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描绘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1.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阿Q正传》情节梳理2.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第三章: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性格特征,如自卑、自大、狭隘、自私等。

3.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章:探讨《阿Q正传》的主题意蕴4.1 教师引导学生从阿Q的形象出发,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

第五章:创意写作练习5.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

5.2 学生通过创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5.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第六章:阿Q性格的普遍性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如何体现在不同人群和情境中。

6.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类似阿Q性格的案例,分析其普遍性原因。

第七章:《阿Q正传》中的社会批判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的社会批判元素,如封建主义、人性弱点等。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八章:比较阅读8.1 教师布置比较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取另一部与《阿Q正传》主题相似的小说进行阅读。

8.2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比较两部小说的异同,探讨不同作者对相似主题的处理方式。

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阿Q正传》教案笔记

《阿Q正传》教案笔记

《阿Q正传》教案笔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国民精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2)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人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阿Q性格的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 鲁迅笔下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阿Q正传》,掌握文本内容。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等。

3. 制作PPT,展示文本重要内容和图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3. 人物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2)探讨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4.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体现作品主题的语句或段落。

(2)组织讨论,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2)选择一个与阿Q类似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比较《阿Q正传》与其他鲁迅作品的异同,如《狂人日记》、《药》等。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讽刺手法,分析其在《阿Q正传》中的运用和作用。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小说 、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主要内容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Q的 故事,描绘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愚昧。阿Q是一个 贫穷的农民,他以“精神胜利法”自娱自乐,面对压迫和剥 削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畸形的乐观和满足。
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 视频,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组织小组讨论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参 与度;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 品内涵。
缺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阿Q正传的 背景和鲁迅的思想体系了解不够深入;部分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 思考;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01
02
03
学生参与度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 与,对阿Q的形象和故事 情节有较深的理解。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阿 Q正传的基本情节、人物 程中能够感 受到阿Q的悲惨命运和社 会的不公,对鲁迅的思想 和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
时间
30分钟
课堂讨论
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方法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 自己的观点。
时间
15分钟
总结归纳
目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通过总结、归纳和回顾,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阿Q正传 》精品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阿Q正传〕样板教案设计2-教学教案阿Q正传〔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 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安排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言语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纳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媒体设计〕1.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

2.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阿Q正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阿Q正传》教案、教学设计
要求: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标注疑惑之处,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2.写作作业:以《从阿Q看人性》为题,结合作品内容,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人性弱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800字。
提示:可以从阿Q的自卑、自大、自私等方面入手,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阐述。
3.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课后研究性学习,以《阿Q正传》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要求每个小组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内容包括:主题、研究方法、分析过程、结论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收集相关资料,从历史、文化等多维度去探究鲁迅先生的启蒙精神。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表现社会现实,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情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把握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难点: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性弱点,理解鲁迅先生所倡导的启蒙精神,以及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入手,探讨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初衷,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艺术特色:分析小说的叙述手法、讽刺手法等,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讨论。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

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

《阿Q正传》教案笔记

《阿Q正传》教案笔记

《阿Q正传》教案笔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2)分析《阿Q正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把握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2)认识个体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处境与抉择;(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2)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意义;(3)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联;(2)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3)如何从小说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阐述《阿Q正传》在鲁迅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3)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2)分组讨论,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阿Q矛盾性格的片段;(2)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等;(3)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2. 选取一部与《阿Q正传》风格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3. 思考阿Q现象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阿Q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性格特点;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阿Q正传》与其他作品在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异同;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5.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备课笔记中学语文赵晓华张红霞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

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

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

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

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

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

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

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

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

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

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

前。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

(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

)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

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

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

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

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

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

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

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

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

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探究学习: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

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

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

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

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

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

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

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

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

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

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

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

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

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研究方法:(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1)鲁迅《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h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研究方法:(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

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

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

③扩充想像法。

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阿Q正传》备课笔记由教案频道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