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丝绸之路》,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与贸易以及丝绸制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丝绸之路在世界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意义,掌握关键的交通要道和主要的沿线国家。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的能力,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源进行解读和分析。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地考察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和实地考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和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丝绸之路的相关教学资料,包括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具,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我将通过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丝绸之路吗?你们知道它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二、地图解读,探究丝绸之路。

我将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沿线国家。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交通要道和关键地点,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和推测,提出问题和疑惑。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

环节三、视频观看,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讲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讲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集体备课记录学科:历史主讲:李成南时间:10月25日一.教材(一)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这将是本课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识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努力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

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四)1、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我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学生模拟导游、播放视屏等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二、教法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丝绸之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同时利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图中所画的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猜测给予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答案,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张骞通西域1、西域在何方?2、到西域去!(1)为何去?(2)谁来去?(3)怎么去?(4)能去吗?(5)成功否?3、西域都护多媒体展示秦和西汉的疆域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疆域的拓展,对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初中历史七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

初中历史七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

初中历史七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范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p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局部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根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四,教法采用和学法指导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讲授新课一张骞通西域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根本可以解决.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到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评价张骞通西域"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开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缺乏,同时可以提快乐趣,增强动手能力.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比方: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开展的生存观.三,班超经营西域这一局部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稳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奉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课堂小结一丝绸之路二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166年,大秦使臣来东汉三张骞,班超,甘英探究学习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根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课?收复?说课设计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p 、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3.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6课,内容分三局部: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表达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本课还与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前后照应,在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处于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根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开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难点:张骞通西域。

依据:学生对西域的地理概念陌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且地名多;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两次出使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

总之,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二、说学情在网络迅速开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拟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1[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3、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 、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篇2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二、教法与学法: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照片、地形图等),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三大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

例如: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有关本课的物品,可以是葡萄、石榴、丝绸、瓷器等实物,还可以是其中的人物故事、诗句;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我还设计了“演一演”“想一想”“论一论”“找一找”“画一画”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大特色是,我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行分组教学法,每组定好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还设计了课堂活动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我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加分,既鼓励了学生,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第三大特色是,我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通过设计一些交融式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结合地理学科中有关地球面貌探索的内容,来深化张骞出使西域的深远意义;又如我在讲西域的含义时,利用唐诗来加深学生印象等等。

三、教学过程分析:(一)复习提问首先我充分发动学生当复习小导师,自己设计问题带大家对上节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进行复习,以巩固上节课学的知识点。

(二)导入新课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我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指出:两汉时之所以能打败匈奴,原因之一就是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开始讲授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共有三大部分:1.张骞通西域本目内容是课文的重点。

要讲清三个方面:①西域的含义;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阔的疆域”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朝对西域的通商和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汉通西域,包括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治理;第二部分是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史实来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通西域的背景和过程,掌握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汉通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难点: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形式展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教学内容(1)汉通西域①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②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及意义。

③分析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丝绸之路①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②讲述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③分析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小组讨论(1)汉通西域对汉朝有哪些影响?(2)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桥梁?(3)丝绸之路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5.课后作业(1)熟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本课重点掌握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汉朝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的交通、贸易等方面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加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作用。

2.难点: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的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朝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作用,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进行汇报。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作用。

5.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布置拓展作业。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安乡县深柳中学杨晖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地位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对内的西部大开发和对外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重点内容)2.丝绸之路(重点内容)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感,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教学理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学习;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起点,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3、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_0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_0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地位本课从人们积极地利用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人类是如何改造自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从而提高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提问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坎儿井开凿和利用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法●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展示坎儿井的剖面图,播放坎儿井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并让他们合作讨论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说课稿范文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含三局部: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表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发。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效劳。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开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拟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肯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累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拟模糊。

三、本课目标:依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发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效劳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发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感情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开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奉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加强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比照,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加强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X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放开等〕。

四、本课重点: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本课在教材的地位作用、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学习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

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⑴张骞通西域⑵丝绸之路2、本课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五、说教法学法:1.创设情境,以西汉初期和东汉末期的地图的显著改变导入新课。

2.出示图表,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演绎历史。

3.关于丝绸之路,观看《丝绸之路》的地图4. 预习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信息。

5.借助图表锻炼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海洋比陆地更重要,这在当今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情,之所以讨论一番,是因为罗马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他们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些,而我们的祖先没有给以足够的认识,我们的历史也只是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才给以我们这些证明。

当然,这之间的差别纯粹可以说是由地理所决定的,可是难道人类的思想都须依赖环境的刺激,而不能高瞻远瞩吗?对于那些那些敏感而有远见的民族显然是不成立的。

(一)说教材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
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
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

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

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

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

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评价思考法、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总结反思法等。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
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

(展示课件任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

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

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

可以弥补初一学
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

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

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


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思考探究: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

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票特征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