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妙解_论语_
陈来: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
陈来: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作者简介陈来(1952—),男,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儒家哲学。
摘要《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还有一小部分记载了孔子弟子的言行。
在战国孟子时代,《论语》大概已经辑定。
西汉以来,《鲁论》《齐论》以后,《张侯论》成为最为流行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论语》文本。
汉代《论语》的单注本,《鲁论》有郑氏注,《古论》有孔氏注、马融注,《张侯论》有包氏注、周氏注,等等。
曹魏时期何晏主持编纂的《论语集解》保存了大量的汉魏古注,同时开始以《易传》注《论语》。
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扩大了集解的文本,同时大量玄学思想加入到了《论语》的注疏文本里。
北宋邢禺的《论语注疏》注重儒家本来的义理旨趣,为程朱义理派的解释开了先河。
朱子的《论语集注》用道学体系的义理系统贯穿其对《论语》的解释,既广泛吸取汉唐古注,又彰显出义理派的优长。
历代重要思想家对《论语》的注解,塑造了孔子和《论语》的生命,缔造了中华文化的文化生活,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构成了浩浩荡荡孔子文化的景观,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流也是这样传承和发展的。
《论语》长久不断地渗透进几千年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人民大众中,成为中华美德教育的根本堡垒。
该文刊载于《东岳论丛》2021年第10期,全文及注释请查看本刊纸刊原文。
一、《论语》的书名对《论语》一书的内容,汉儒有一些解释。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论语》之“论”被解释为“辑而论纂”,“语”是孔子和他弟子讲的那些话。
[ 关于《论语》的相关介绍,可参看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的导言、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的前言、孙钦善《论语说略》(收入《经史说略之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在战国时代,应该说在孟子和《礼记》的时代,《论语》这本书应该已经辑定了。
崔述的《洙泗考信录》对《论语》里面的篇章提出了一些质疑。
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1.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解释: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篇》解释: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解释: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篇》解释: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解释: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白天和黑夜都不会停止。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解释: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解释: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篇》解释: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篇》解释: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篇》解释: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考虑的是利益;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远程研修之《论语》解读篇
关键词 : 远程研修 ; 《 论语》 ; 教 学感悟 ; 问题追踪
我们在研 修的过程 中也一直 在思考 :英语 课堂教 学过程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一年一度的远程研修无疑是教师充电 、 再学习的有效途径 。每次研修都有一个核心内容贯穿其 中, 始 中, 教 师会提 问许多问题 , 这些 问题是否都真实有效 , 是否能引 发学生有意义的思考 , 是否能通 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理解来 促进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嘉峪关学校英语 团队一直致力 于提高 课堂提问技巧的探索 , 我们提出了两个 问题 。 问题一 : 英语课堂
掉 。” 一个人在真正实现 成功之前要积 蓄足够的力量 。力量 的 源泉就 是学 习 , 因为学无 止境 , 所 以教师要树 立终 身学 习观 。 与之相反 的态度 是不思进取 , 不思进取 的突出表现是不读 书 、
精诚合作中提升了教研能 力和协作能力。 从相约远程研修 的第
一
天起到今天 , 我们共 同经历了太多太多 , 期 间有付 出的艰 辛 ,
感悟。
一
如何实现优质提问?问题二 : 如何通过优质提问实现英语课堂 教学效率最大化?基于这样的思考 , 我们发现 , 在课 堂教学中 , 虽然课堂提问的主体是教 师, 改革课 堂提问方式的主体也是教 师, 但是预想 达成高效 、 优质的课堂提 问行 为 , 并 由此提 高学 生
的思 维能力和学业成绩 , 在这个 过程 中, 需要教师 和学生共 同 合作 。因此 , 我们提 出了将优质提问概念转变为 以学生 为中心 的合作过程 , 而不 是以教师为 中心 、 教师为主导 的课堂行为 。 这 是我们对英语课堂新的理解 。 四、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孑 L 子在河边叹息说 : “ 那些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呀 , 日夜 不停 地流走。” 孔子一方 面感叹时光 易逝 , 往事难再 , 另一方 面
尘封的历史:《甲骨文》中的陈梦家
尘封的历史:《甲骨文》中的陈梦家作者:张卫东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甲骨文》是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
该书以中国文化符号——古文物A-Z为叙事主线,穿插了维吾尔族人波拉特的移民故事,穷尽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敏感话题的所有想象。
该书所叙述或者记录、采访的人和事对丰富历史史料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在《甲骨文》中,他从一个异域文化“他者”的角度,书写了新月派诗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的历史事实,包括他的诗学思想、反对汉字拉丁化事件以及他死亡的历史细节,为包括中国读者在内的世界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陈梦家及其历史的新线索。
关键词:《甲骨文》;陈梦家;汉字;新月派一、引言彼得·海斯勒的《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Oracle Bones:A Journey Trough Time in China)是其“中国三部曲”(1)中最厚实、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部。
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佳图书奖”,同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作品奖”。
《华尔街日报》认为该书奠定了海斯勒的地位,使他成为描写中国当代最有深度的西方作家之一;《经济学人》刊文指出该书感性十足、鞭辟入里,充满了善意的幽默,而《卫报》则认为该书“感人至深又饱含知性,它所达到的叙事张力,通常在小说中才可看到。
对于中国这个快速转变的社会中,作者绘制了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画面。
”(2)不过到目前为止,国内时贤尚未有专门对该作品作出深刻的评论,仅有一些介绍性的文字见诸报端。
然而,该书的影响力和内涵要远远大于另外两部,值得国内学者从内容或形式上作进一步探究。
形式上,该作品采用交叉叙事的策略,将一些散乱的历史事件和对人物的采访穿插其中,看似散乱,但仍能看出其精心构思,如同玄学派诗歌中的有一根阿涅德的线。
该书命名为《甲骨文》,很明显其兴趣点在于中国历史文化。
书中以编号为不连续的A-Z的古文物为叙事主题,将一些作者想传递的意指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①焉:是兼词“于之、于此”的意思,这可理解为“在其中”。
②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从:追随、跟从。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读】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
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
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解读】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
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
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
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3.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集解(一)
论语集解(一)论语集解[魏]何晏等撰(元盱郡覆宋本中华民国二十年故宫博物院影印)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校,户教反;向,舒尚反。
)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大子大傅夏侯胜、(大,并音泰。
)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於《鲁论》。
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故有《鲁论》、有《齐论》。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坏,音怪。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於《鲁论》二篇。
《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之训说。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凤麟按:宋邢昺疏:“周生烈,燉煌人,《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
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
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凤麟按:《晋书》列传第三《郑冲传》:“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
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
”则《论语集解》又非何氏一人之力也。
其《序》末已自标明,而今人独归功于何,以其驸马官贵欤?〇此为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前有序目,今略。
今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同治陈立刊本)作校。
】——盱郡重刊廖氏善本——注者传略[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
论语新解八则
论语新解八则第1 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 1 篇解释远,距离越远,时间越长,孔子说,家来了久别重逢的朋友,不也是特别高兴吗?注。
远,不亦乐乎,明显说明了好久不见。
第 2 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2 篇原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巩固。
做事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注。
这种方式交友,天下还有朋友吗?解释,君子不注重礼节,就得不到别人尊重。
学习会使人变灵活聪明,以忠信道德为主的人。
不会说朋友不如自己,有过错也会敢于承认与改正。
第 3 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3 篇解释,子夏说,一个人,各方面都很出色,对父母竭尽全力,为国可奉献生命,对朋友言而有信。
第 4 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 4 篇原解,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解释,孔子说,君子,有任务需要他时,经常饭还没吃饱,睡眠未够就去做事。
而且做事动作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就具备仁道的浩然正气,可以说好学生了。
第5 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第5 篇原解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注,人间好像没听过,射箭要穿透靶子。
解释,孔子说,射不同料的靶子,所用的力量也不一样,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第 6 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6 篇原解,”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解释,孔子说,一个人在家孝顺,去学习敬老爱幼。
论语(带拼音版)
论语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yuēxuããr shíxízhībùyìyuâhūyǒupãng zìyuǎnfāng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yìlâhūrãn bùzhīãr búyùn búyìjūnzǐ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ǒuzǐyuēqíwãi rãn yěxiào tìãr hào fàn shàng zhěxiǎn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hào fàn shàngãr hào zuîluànzhěwâi 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lìãr dào shēngxiào tìyězhěqíwãi rãn zhīběn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zǐyuēqiǎoyán lìng sâxiǎnyǐrãn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zēng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wâi rãn mïuãr búzhōngh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yǔpãng yǒujiāoãr búxìn hūchuán bùxíh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zǐyuēdǎoqiānshâng zhīguïjìng shìãr xìn jiãyîngãrài rãn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shǐmín yǐshí使民以时。
《论语》读解7.28章—7.38章
《论语》读解7.28章—7.38章7.28学⽽知之,多闻多见⼀、原⽂⼦⽈:盖有不知⽽作之者,我⽆是也;多闻,择其善者⽽从之,多见⽽识之,知之次也。
⼆、古今各家解南怀瑾《论语别裁》:这节话,孔⼦是说,“不知⽽作”有些⼈⾃⼰⽆知,⼀切不懂,却冒充内⾏去做了,他说他绝对不做这样的事。
“不知⽽作”,⾃⼰不知道,⼜硬充内⾏,那就更严重。
“多闻,择其善者⽽从之。
”这个“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
所谓学问,⼀边学要⼀边问,多请教⼈家,听⼈家的意见。
听来的不⼀定对,还要有所选择。
“多闻,择其善者⽽从之,多见⽽识之,知之次也”。
这是求知识学问的第⼆等⼈才。
第⼀等就有天才,反应灵敏,如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张良为什么帮助汉⾼祖?他最初⾃⼰要出来反抗秦始皇,⾏刺不成,最后遇到刘邦。
有⼈问张良,为什么愿意帮助刘邦?张良说,我所有的意见,别⼈都不懂,只有刘邦懂,所以愿意帮助他。
刘邦也的确有领导的天才,像韩信有⼀次不出兵,派⼀个⼈来见刘邦,要求封韩信为假王——三齐王。
刘邦⼀听⽓了,桌⼦⼀拍,正要⼤骂。
张良、陈平在桌⼦下踢了他⼀脚。
刘邦本已骂出⼝了:“他妈的……”可是被他轻轻⼀踢,⽴即改⼝。
从这件事看,张良不⽤说话,轻轻踢他⼀脚就懂了。
可是像我们,别说轻轻踢⼀脚,就是把屁股打烂了,还是不懂。
⾃⼰不是天才,⼜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作”的,那就完了。
不是天才,学问怎么来呢?多听⼈家的,多看、多经验、多跟⼈家学,这就是“知之次也”。
多闻,择其善者⽽从之,多见⽽识之。
三、译⽂1、辜鸿铭译:有—次,孔⼦说:“有些⼈或许会提出他们⾃⼰都不甚理解的理论。
我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情。
⽆论读什么、学什么,我总是选择并采纳最优秀的东西;⽆论看到什么,我总是把看到的记下来,这或许是次⼀等的智慧。
”2、杨伯峻译:孔⼦说:“⼤概有⼀种⾃⼰不懂却凭空造作的⼈,我没有这种⽑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知之’的。
试论语用解释的全释条件
中国・广州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4期(总第94期):378-389 试论语用解释的全释条件*陈新仁由Verschueren倡导的语言顺应理论提出语用学研究应该致力于探讨语言的运行机制,即考察交际者在特定语境里如何通过顺应性语言选择来满足其交际需求、实现其交际目的。
因此,解读话语的意义就需要对话语背后的语言顺应作出完全、充分的解释。
就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解而言,全释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相关语境中对话语所有层次上的语言顺应特征做出合理解释,二是在相关语境中析出这些语言顺应特征所表达的全部语用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
笔者认为,语用解释要实现全释至少必须基于以下假定:存在原型言语行为方式,存在无标记行为方式,存在理想交际者,存在共享语境。
本文认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对各种语用现象做出完全、充分的理论解释,完备的话语理解理论应该具有描写上的充分性和解释上的充分性,建立在这两种充分性基础之上的全释条件是衡量语用理论成熟与否的基本依据。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产生了一些有关话语理解的理论,然而,参照全释条件,它们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相比之下,对于言语交际这一涉及社会、认知、心理、情感等各种因素的活动而言,全方位、动态考察语用现象、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语言顺应理论最有希望提供满足全释条件的语用解释。
关键词: 语用解释、全释条件、话语理解、语言顺应、语用意义1. 引言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话语理解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
揭示自然语言理解的奥秘,不仅具有(语言)哲学意义,而且也将昭示人机对话必将取得关键突破。
各种语用学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增进了人们对这一日常现象的认识。
我们认为,对于语言交际中的话语作语用解释,从理论上讲必须满足完全解释条件(full interpretation requirement)(下文简称为全释条件),即对话语的全部交际特征所表达的全部语用意义做出充分的解释。
《论语》十二章
理想在远方,梦在脚下
2020年9月3日
(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
【注释】
“质”,内在的本质,或者解释成质朴或朴实。
“文”,华饰也,即文采文饰。对于人来言固有的好品质是
质,礼乐的修养属于文。
“野”,粗陋,鄙俗,粗野,粗俗。
“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史,掌文书,多闻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 礼。复礼,归于礼。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 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理想在远方,梦在脚下
2020年9月3日
(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
【解读】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
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 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赏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
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剩实际 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 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 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理想在远方,梦在脚下
2020年9月3日
相传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无 不显示了《论语》的重要。
理想在远方,梦在脚下
2020年9月3日
(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 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
《论语》7.30陈司败问。昭公知...
《论语》7.30陈司败问。
昭公知...下面我们看《论语》第三十章:【陈司败问。
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
知礼。
孔子退。
揖巫马期而进之。
曰。
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
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
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
丘也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
】这一章是讲孔子遇到有一个人来问他,这个人叫『陈司败』,陈是陈国,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陈蔡绝粮,陈是陈国。
陈国有一个人是个官员,他官职是司败,司败就跟司寇是一类的,那是很高的官职,如同像宰相一样的高官。
他来问孔子,说鲁昭公,这是鲁国的,孔子是鲁国人,鲁『昭公知礼乎?』这样问孔子。
他也是想要考考孔子,看看孔子怎么回答,甚至他也有点想刁难孔子的味道。
因为孔子是鲁国人,而鲁昭公确实有干过一次违礼的事情,所以陈司败提出鲁昭公来问孔子,说你们这个国家的国君知不知礼?要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属地,周公制礼,那周公后代应该最知礼才对,所以你看陈司败问这个事情。
鲁昭公是周公之后,他曾经娶了吴国泰伯之后,这是吴家小姐,他娶了这个小姐,其实这个小姐跟他同姓。
按照《周礼》,同姓,姓氏相同的不能够结婚,这是《周礼》规定的。
所以这里《雪公讲要》讲,「鲁昭公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泰伯是周公伯祖」,泰伯是周公的爷爷的哥哥,叫伯祖,因为什么?周公的父亲是文王,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个兄长,泰伯是他的其中一个哥哥。
王季的父亲看到文王,就是自己的孙子有帝王之相、有圣人之相,所以很想把王位传给王季,将来能够文王继位。
那么王季两个哥哥知道了,于是就为了帮助父亲实践他的愿望,两个人走了,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所以很自然的王位就传到王季那里,这是什么?孝悌,很难得!孔子很赞叹,说王季两位哥哥能以天下让,这个礼让达到了极处。
如果他们不走,可能父亲不好意思传王位传给王季,现在他们一走了,王位很顺利传给他,才有后来文王和武王,文王生武王、生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盛世。
所以泰伯是周公的伯祖,当然都是姓姬的,姬姓。
论语 关于门的比喻
论语关于门的比喻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门的比喻,以下是其中几个:
1.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这句话以门为喻,说明如果不能得到老师的指引,就无法领略到知识的美妙和丰富。
2.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这句话以门为喻,说明子路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3.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这句话以门为喻,说明人们出门必须经过门,同样,做事情也必须遵循一定的道理和方法。
这些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用门来比喻学习、修养和做事的道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这些比喻也反映了孔子对于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2024年丹讲座论语心得(2篇)
2024年丹讲座论语心得国人都在学习《论语》,今年年未过完月未尽,医院就组织全院职工,从正月初八开始,集体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电视录像,长达一周之久。
说实话,沉醉在春节乐乎气氛中尚未全醒的人,心里还是有些怨言,医院为了收心,为了赶时髦,把我们从酣假中拖到医院。
中学时候学习《论语》八句,什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对这些谈话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触,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不经意的。
于丹在《论语心得》讲座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论语》讲座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也不是孔子和学生那么不经意的谈话记录,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于患者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在宽容中获取喜悦和快乐,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
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
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1有幸拜读了陈家昌教授撰写的《论语》导读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那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在生活如何去寻找快乐。
苦中作乐我以为古来善苦中作乐者莫过于孔子。
试观孔子一生,虽心怀天下而不得用世,虽才华绝代而无人能识,先后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在适楚途中始得一觉悟,乃自卫返鲁,删诗正乐作春秋以终世,其经历可以说是辛酸悲苦极了,然而孔子始终没有过怨言。
他抱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信念;安于“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和弟子燕居闲谈悠然论道以为乐。
这种“嶷巍荡荡,随之自然”的雍容气度,“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广阔胸襟,真足以为万世师表。
既然吃苦在所难免,我们就应该乐着吃,而不是苦中吃。
换一种态度对待苦难,生活会少一分苦难,多一分容易;少一分忧愁,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
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数十年,若经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么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应该学会苦中作乐。
有的人感叹教师的工作又苦又累,钱又少,但是若能帮这项工作看成一种享受,学生的进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们的工作会开展的更好。
苦中作乐,是做人的积极态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乐的姐妹。
助人为乐儒家以“仁爱”为中心,助人为乐当然是儒家所奉行的。
在《论语》中关于这些言论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也记载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孔老夫子提倡助人为乐,并称之为君子之行。
孔子也说“大德必寿焉”,这是至理名言。
一个人常年行善积德,身心就会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别人尊敬,由此产生心灵的慰藉,就会拥有知足长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喜悦心情,免疫功能就会大大增强,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陈鼓应论语译注
陈鼓应论语译注
(实用版)
目录
1.陈鼓应的《论语译注》简介
2.《论语译注》的内容概述
3.对《论语译注》的评价与反思
正文
陈鼓应的《论语译注》是一部关于《论语》的注解和翻译的著作。
陈鼓应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这本书旨在对《论语》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儒家经典的精髓。
《论语译注》的内容概述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论语》的原文进行注解,包括对生僻字、难懂句子的解释,以及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梳理。
第二部分是对《论语》的内容进行翻译,把古文的语言转换成现代白话文,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对《论语译注》的评价与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陈鼓应对《论语》的注解非常详尽,有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
其次,他对《论语》的翻译也非常精准,能够传达出原文的韵味和意境。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陈鼓应的注解和翻译过于简单,可能无法满足一些深度研究者的需求。
第1页共1页。
论语注音版
zēng zǐyǒu jízhàoméndìzǐyuēqǐyǔzúqǐyǔshǒu shī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诗yúnzhànzhànjīng jīng rúlínshēn yuān rúlǚbóbīngérjīnérhòu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wúzhīmiǎn fúxiǎo zǐ吾知免夫,小子。
zēng zǐyǒu jímèngjìngzǐwènzhīzēng zǐyányuēniǎo zhījiāng sǐqímízhěsān dòchūcíqìzēng zǐyuēshíruòxzēng zǐyuēlíndàjizēng zǐyuēwéijǐrènbùyìzhònghūsǐérhòuyǐbùyìyuǎn hū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zǐyuēxīng yúshīlìyúlǐchéngyúyu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zǐyuēmínkěshǐyóuzhībùkěshǐzhīzh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zǐyuēhàoyǒng jípínluànyěrénérbùrénjízhīyǐshèn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luànyě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