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优秀3篇】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优秀3篇】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优秀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这次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寓言二则》教学反思》,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篇一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两则寓言。

寓言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

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特点,让学生学文体会道理很重要。

在上课伊始,我出示课题——寓言,让学生说说对寓言的了解,通过与神话传说、童话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

在具体学习《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时,我基本采用相同模式。

首先,在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的基础上,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为题,让学生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课上,学生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问题:语句太啰嗦、对故事概括不完整等,在我出示一些关键词帮助引导后,内容基本概括完整。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如“巴望、天天、焦急”等让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焦急的心情,抓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一句中“一天,两天,三天”时间的叠加,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漫长,种田人的焦急,并结合课后“读读想想”,问学生“去掉句子中的‘好像’一词可以吗?”让学生明白禾苗不是没长,只是看不出来,从而更突出种田人焦急的心情;“筋疲力尽”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学着种田人的动作“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让学生体会辛苦,自然就能明白“筋疲力尽”的意思,比直接出示词语意思更能让学生记住。

《守株待兔》中的“乐滋滋”、“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等,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白捡了一只野兔后高兴的心情,更看出他心存侥幸的内心。

寓言中的道理的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反复说教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我注重在理解课文时对寓意的理解渗透,让学生在课文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体会和朗读,认识到寓言中人物的愚蠢和可笑,再抛出问题——“种田人可笑在什么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我从旁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白《揠苗助长》中种田人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守株待兔》中种田人指望不劳而获的可笑……总觉得,课堂缺憾还有很多:词语找出来,但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练得还不够,只是叫了一两个读,就齐读了;在思维拓展时,我没有事先准备事例,因而让学生说说身边类似的事例时,学生说不上来,有些冷场,课堂上只能跳过。

《寓言二则》的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的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的教学反思《寓言二则》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二则》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言二则》的教学反思篇1寓言故事学生虽然有所接触,但还理解不深。

从读懂寓言内容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阅读理解的提升,也是寓言教学的难点。

于是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本身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同时剖析寓意,让学生理解寓言的本质,最后将它的寓意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引导学生对实例中人物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

比如:学习了《亡羊补牢》后,你觉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亡羊补牢还不晚?有的说“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我们亡羊补牢还不晚。

”还有的说“当我们现在学习成绩不太好时,我们亡羊补牢,努力学习现在还来得及。

”也有的说“当我们得了一些小病时,我们要赶紧引起重视,免得小病引起大病。

”看来学生对寓意已经理解透彻并能运用了。

寓言是用一个浅显的故事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这个深刻的道理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寓言二则》的教学反思篇2《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

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

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本册的《寓言两则》,一则是《揠苗助长》,一篇是《鹬蚌相争》。

教学中,我主要让同学充分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在朗读中体会寓意。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采纳不同的朗读方式。

如教学初始,我让同学自由读,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同学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不是很难。

通过沟通,同学了解了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那个人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尝、消化、汲取,我让同学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同学读得比较有味道,说明他们能体会当时的农夫的心理。

最终,我让同学进行表演读,通过表演读,再次感受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说说寓意就不会显得难了。

- 1 -。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分析和解读寓言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 、教师点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体 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和人生智慧,培 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01
知识与技能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寓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并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学反思的总结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寓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和分析寓言中的道理和人物形象,达到了预期的教 学目标。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丰富,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寓言的内涵和寓意。同时,通过引导学生 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活和恰当。
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 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以丰 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但在使用过 程中,需要注意适度、适量、适
时。
个性化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 尝试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如分 层教学、小组合作等。但在实施 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到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与计划
寓言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如何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应用于实际
生活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教学效果评估
要点一
课堂氛围
本节课的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参 与度高,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点二
学生表现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认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但在合 作探讨环节,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 合作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寓言两则》课后反思(四篇)

《寓言两则》课后反思(四篇)

《寓言两则》课后反思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

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 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 重在感悟, 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 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但是,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 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 就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

因此, 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 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特别是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 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 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 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 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 可是,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 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

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寓言两则》课后反思(二)与凌云版主和三备的许多老师一同研备, 对寓言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突然产生了成都大学的陈大伟教授所说想上课的愿望, 想尝试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到底效果如何。

自己最了解自己, 也最了解我们的学生, 到底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就在这样的忐忑与期待中开始了我的寓言尝试课。

要突破的难点:因为第一课时只是侧重于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 基本了解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然后就是写字, 这样, 我的第二课时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既要精读感悟, 又要理解寓意, 还要拓展延伸, 对于一项比较慢节奏的我, 是一个挑战。

要在___分钟之内, 尽可能地完成预定目标。

最大的收获:呵呵, 这个大家可能意想不到, 就是第一次独立地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 设计制作课件。

因为我们学校的电脑老师是半路出家, 又忙于教学, 我们的教室也没有多媒体, 所以, 这方面我们接触的少, 上公开课基本就是从网上下课件, 然后改一改。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寓言两则》_ 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寓言两则》_ 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2个生字,能够书写9个生字,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先生结合生活实践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和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难点】在浏览中领悟寓意。

【教学方法】合作、探求、交流。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成语故事吗?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图片介绍)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两个成语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

2. 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师:甚么是寓言呢?就是用风趣的故事来阐明一个深入的道理。

师:这两则寓言会告诉我们甚么深入的道理呢?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在浏览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经过熟字加偏旁识字:贝——则、木——宋、皮——疲、力——勃、心——闷、古——枯。

教师指点先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寓”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留意下边的笔画按次。

“焦”上下结构。

上大下小。

“弱”摆布结构,摆布字形一样。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寓言两则的内容是甚么?揠苗滋长鹬蚌相争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妨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jiāo bàng pí zhuó kū mēn sòng bó ruò焦急鹬蚌疲惫啄食枯死闷热宋国兴味勃勃毫不示弱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理解词语:兴致勃勃:描述兴头很足。

筋疲力尽:描述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得意洋洋:描述称心如意、洋洋得意的模样。

毫不逞强:一点也不表现出脆弱的模样来,不甘心表示本人比别人差。

喜笑颜开:描述心里非常高兴,满面愁容。

三、精读领悟1. 品读:第一则《揠苗滋长》(1)农夫“焦急”甚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农夫心情很焦急?禾苗长得太慢。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3下24《寓言两则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巧妙引领活化思维——《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学反思《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双方争狠斗气,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利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用上图片,小黑板等普通的教学措施,让学生在朴实简单的课堂中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跟在我后面读课文,学课文,理解课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多个环节中体味课文,玩味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让孩子们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一、利用各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抓住了课文中“威胁”“毫不示弱”这个重点词语。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对鹬和蚌心态的理解,总之,只要是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为学生充分理解相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讲故事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

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

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

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丰富拓展知识。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由寓意联系到生活实际中也有这样的事情,两者相争,让第三者获利。

同时,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鹬蚌相争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评价不够充分,环节设置还欠考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研讨,让学生有一个更生动的课堂。

苏教版三年级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反思-精品

苏教版三年级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反思-精品

【关键字】力气、主意、方法、认识、问题、主动、充分、发展、加深、基础、利益、重点、设置、激发、引导、指导、帮助、推动、推进、主动性苏教版三年级寓言两则:《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教学反思《鹬蚌相争》教学反思《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

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

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

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

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苏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苏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苏教版今天我们两校聚焦语文,听了两堂优质课,均充分体现了本色课堂、智慧课堂的学校理念,使我们受益匪浅。

现就陈文英老师的《鹬蚌相争》这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我觉得,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陈教师执教的《鹬蚌相争》这一课,就是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本色导入。

在本节课中,陈师采取了恰当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投入其中。

先是课前用猜成语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丢掉了刚刚进入课堂时的紧张感觉,一下子进入学习的情境。

接着陈老师巧妙地引用了严文井的一句话让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有初步的感知,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

2、本色理解。

审视陈老师的阅读理解过程,课一开始,陈老师紧扣课题让学生提问,然后抓住“鹬和蚌为什么争?”“它们是怎样争的?”“争的结果如何?”这三个大问题贯穿全文教学。

陈老师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争”切入课文;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学生阅读和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抓住关键词“啄”、“夹”、“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

课堂上,陈老师尤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例如,出示鹬和蚌的课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它们各自的特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地抓住了主要特点:鹬的嘴巴特别长,特别尖;蚌有坚硬的外壳,有非常肥美、鲜嫩的肉……为下文鹬蚌相争埋下了伏笔。

整堂课陈老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读书,每次学生都读得津津有味,有姿有彩;她无时无刻不在引导学生如何学好语文,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好书。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寓言两则》_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寓言两则》_  苏教版

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1500字

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1500字

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1500字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第24课是讲述寓言的两则故事,分别是《切勿贪图外物》和《写东西的猴子》。

这两则故事通过动物形象,以平易近人的语言,给孩子们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下面是我对本课教学反思的详细内容。

首先,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些引导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提问学生们:你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你们听过哪些寓言故事?请你们来说说这两则寓言故事都讲了些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们对寓言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我通过故事的音、形、意和手法等多种途径,为学生传递了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例如,我给学生们播放了寓言故事的视频,让学生们通过动态图像和声音更直观地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我还通过图片展示和描述故事情节,帮助学生们形象地理解故事。

此外,我还让学生们动手制作寓言故事的手偶和卡片,通过手工制作的过程,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然后,我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比如,我设置了小组讨论的环节,鼓励学生们就故事中的问题和道理进行思考和交流。

同时,我还通过提问的方式,主动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互动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在课后进行了巩固和拓展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们根据故事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们编写自己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些练习和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寓言故事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揠苗助长》语文教案1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学习第24课,抬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看认真,写在心里。

(教师板书寓言两则)要特别看清寓的最后三笔的写法,竖、提、点(用红笔标示)。

由这个字俺们想到和它写法相同的是什么字?生:遭遇的遇。

师:请同学们在语文纸上把这字写正确。

生写字。

师: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又告诉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则相当于(同学说篇)。

今天俺们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教师板书揠苗助长)生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揠苗助长”故事中的主人公吗?你知道故事的大致内容吗?生:故事中的人物是宋国的农夫。

生:故事说一个农夫想禾苗长快些,就到田里去拔,结果禾苗全枯死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俺预习了课文。

师:预习课文是个好习惯,你真不错。

大家从不同的途径了解了这个寓言故事,那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打开课文,小声朗读,要读通读准。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生字词一定难不住你们。

出示生字词。

生:宋国。

师:宋是平舌音,读得准。

谁再读?指名三人读。

生:盼望。

师:读出了特别希望的样子。

俺们读词语除了要读准,还要学会读出词语的意思。

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指名三人读。

生依次读好焦急、揠苗助长。

生:筋疲力尽。

师:尽是什么意思?生:用完了。

师:俺们一起来读筋疲力尽。

生:兴致勃勃。

师:这个词很有特色,你能说出和它一样结构的词语吗?指名十人左右回答。

生:纳闷。

师:你会记住闷字吗?生:外边是门,里面是心。

师:边板书边描述:心被门关起来了,就会觉得不舒畅。

这时候闷读第四声。

出示闷的第二种读音。

师:纳闷是表示心情的词语,再读一读,找找还有表示心情的词语了?生:盼望、焦急、兴致勃勃。

师:打开文书,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里,看看农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生一边读一边想。

师:农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生:农夫很焦急。

师:出示: 宋国有个农夫,他盼望着自身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寓言》教学反思《寓言二则》教学反思(精选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二则》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1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效果较理想。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我只是让学生把每首诗中的每句话及整首诗进行了解释,对于每首诗中重点字的解释落实的还不够牢固,对于重点字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或设计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山中杂记》教学反思本文词语丰富,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易于理解,得到了学生的喜爱,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还了解了什么是杂记,知道了这种文体的写法,教学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等,总体看来,同学们对本文的学习是比较成功的`。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1、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借助译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充分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排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2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

在课文中整体认读。

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

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有效的。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2篇)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2篇)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按照本单元要求: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我决定以本课为例,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在自由读课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内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同学都是基本上把课文读一遍,没有详略没有概括,这是很让我头疼的问题,于是,我在课件上打出课文的提纲,引导学生按照顺序将内容说完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先……后……最后……终于成了……有了这个提纲,学生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指名说,同桌互说,用多种方式让孩子说,并一再强调这是按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概括的主要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好好地使用这种方法。

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段的孩子来说,概括文章大意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等到五六年级就会遇到更到的困难,所以,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2)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以动物或其他拟人化的形象传递出一定的道理或教训。

它既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又能在畅快阅读之余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下面,我将分别从《狐假虎威》和《乌鸦喝水》这两则寓言故事中,进行反思和教学。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假扮老虎,借助虎的声势威胁其他动物。

虽然它没有实际的力量,但是它们却害怕它,遵守它的命令。

这样一来,狐狸便得到了其他动物的尊重和崇拜。

但是,最终真正的老虎出现了,它没有被狐狸的伪装所迷惑,看透了狐狸的真面目,狐狸便逃跑了。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伪装虽然能够暂时蒙骗他人,但最终真相总会浮出水面。

从这个寓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思和教学。

首先,它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伪装所迷惑,我们要善于辨别真假、善恶。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利用伪装来蒙骗他人,获取自己的利益,而我们作为读者,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人。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_苏教版《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明白,故事尽管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通过、有结果。

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杰出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明白得“鹬”与“蚌”是如何争的,我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如何“威逼”的?“毫不示弱”、“中意洋洋”是如何样的?等等问题差不多上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

在揭示寓意时依旧是以读为主,如何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竞赛,看谁“斗”得过谁?第一次是同学们站着“斗”,一部分学生读完,另一部分学生赶忙站起来接上。

大伙儿“斗志昂扬”。

第二次是坐着“斗”,第三次是扒着“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得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力倦神疲了。

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

”“我就如此夹住你的嘴不放。

”它们为利益斗狠——“干死你”“饿死你”。

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面环节设计好以后,我想让学生在学完这篇寓言后,我想让学生能更进一步体会鹬蚌相争的后果,进而体会出故事的寓意。

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如何想?鹬蚌又会如何想?学生差不多上能说到:渔夫专门快乐,平白捡了个廉价。

而鹬蚌则专门后悔,早明白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辩,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

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如何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后引出历史故事:赵攻打燕国,燕王派说客苏代去说服赵王,请他不要攻打燕。

苏代会如何说呢?让个别学生扮演苏代,自己扮演赵王,其他同学做大臣。

扮演苏代的学生就把那个故事讲给了赵王听,然后让大臣判定,还打不打,并说明了理由。

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小孩关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_苏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_苏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_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4寓言两则揠苗助长苏教版4月30日早上,本校的王小君老师和来本校调研的曹老师就《揠苗助长》这一课题,给我们上了两堂生动精彩的课。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王老师的课精致活泼,曹老师的课大气实在,这两堂课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特色。

让我这个听课者深觉教学,教学,边教边学。

在教学方面我还需多学习,多探索,多反思才是。

下面我就这两堂课谈谈我的一些听课感受。

一、低段教学生字为重《揠苗助长》是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

而该课的生字有几个挺难写的。

王老师对生字的教学重点是“望、焦、算、费”这四个字,在教学方法上,她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且很注重范写,在每次指导书写过程中,很注重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书写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写字环节,王老师上得很扎实,学生写得也很扎实,可谓是“踏踏实实教,扎扎实实写”。

而曹老师在生字教学的处理上跟王老师的完全不同,整堂课下来,他只让学生写一个“焦”字,在教学这个生字时,先问学生“焦”什么结构?再对“隹”这部分做了重点介绍,他先出示象形字形“隹”,让学生明白隹是短尾巴鸟的意思,读zhuī。

在出示“焦”的象形字,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小鸟在火上一烤就焦了,并追问:假如你是小鸟,心里一定非常(急)。

在书写时,曹老师强调了四点底的写法:左点、右点、右点再右点。

“焦”这一生字教学环节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并牢牢地掌握了“焦”的音、形、义。

相信这个字会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低段语文生字教学一定要有重点,一篇课文的生字很多,而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2)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2)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篇4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语言都出自《战国策》。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解释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有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加学生对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寓言的方法。

一、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地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

(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

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中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重视课后思考题。

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但是不要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

思考练习题到最后。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篇5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

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3下24《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3下24《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一、角色体验,真情对话。

《揠苗助长》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故事结构简明清晰,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却深刻理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

但这寓意比较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但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

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

所以本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个活动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想像“焦”字的四点像什么,或者是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二、以读为本,深层对话。

古人有“因声求气”说,“声”指文句的音韵、节奏,“气”指文章表达的精神、气势。

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孩子积累语言,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引导孩子形成语感,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深刻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意,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促情、读中悟理。

三、编写寓言,深化理解。

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新的寓言,这是寓言教学要求中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活动和情境中,在引领学生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后,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内部言语,他们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在这些语言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了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四、内外结合,丰富积累。

教学中我补充了成语,让孩子感悟汉字的形象性,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多国家、多民族寓言的丰富性等等,把语文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目的是让孩子从小接受文化熏陶与感染,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分别是《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那么老师在教学后都反思了什么呢?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篇1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

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

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篇2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

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
解读文本。

但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二,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

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三,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

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篇3 《鹬蚌相争》是我到实小后准备的一节汇报课。

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有点紧张。

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

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动画,不仅内容重复。

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

(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

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