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数学书141页答案

合集下载

【教育资料】初二(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北师大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初二(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北师大版)学习专用

初二(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北师大版)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很重要,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是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跟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书练习题答案对过后您做的对吗?八年级上册数学课后练习题答案(北师大版)第一章勾股定理课后练习题答案说明:因录入格式限制,“√”代表“根号”,根号下内用放在“()”里面;“⊙”,表示“森哥马”,§,¤,♀,∮,≒ ,均表示本章节内的类似符号。

§1.l探索勾股定理随堂练习1.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25;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44。

2.我们通常所说的29英寸或74cm的电视机,是指其荧屏对角线的长度,而不是其长或宽,同时,因为荧屏被边框遮盖了一部分,所以实际测量存在误差.1.1知识技能1.(1)x=l0;(2)x=12.2.面积为60cm:,(由勾股定理可知另一条直角边长为8cm). 问题解决12cm2。

1.2知识技能1.8m(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10m,一条直角边为6m,求另一边长).数学理解2.提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一个梯形的面积:联系拓广3.可以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随堂练习12cm、16cm.习题1.3问题解决1.能通过。

.2.要能理解多边形ABCDEF’与多边形A’B’C’D’E’F’的面积是相等的.然后剪下△OBC和△OFE,并将它们分别放在图③中的△A’B’ F’和△D’F’C’的位置上.学生通过量或其他方法说明B’ E’F’C’是正方形,且它的面积等于图①中正方形ABOF和正方形CDEO的面积和。

即(B’C’)2=AB2+CD2:也就是BC2=a2+b2。

,这样就验证了勾股定理§l.2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随堂练习l.(1) (2)可以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2.有4个直角三角影.(根据勾股定理判断)数学理解2.(1)仍然是直角三角形;(2)略;(3)略问题解决4.能.§1.3 蚂蚁怎样走最近13km提示:结合勾股定理,用代数办法设未知数列方程是解本题的技巧所在习题 1.5知识技能1.5lcm.问题解决2.能.3.最短行程是20cm。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后练习题答案(北师大版)第一章勾股定理课后练习题答案说明:因录入格式限制,“√”代表“根号”,根号下内用放在“()”里面;“⊙”,表示“森哥马”,§,¤,♀,∮,≒,均表示本章节内的类似符号。

§1.l探索勾股定理随堂练习1.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25;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44。

2.我们通常所说的29英寸或74cm的电视机,是指其荧屏对角线的长度,而不是其长或宽,同时,因为荧屏被边框遮盖了一部分,所以实际测量存在误差.1.1知识技能1.(1)x=l0;(2)x=12.2.面积为60cm:,(由勾股定理可知另一条直角边长为8cm).问题解决12cm2。

1.2知识技能1.8m(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10m,一条直角边为6m,求另一边长).数学理解2.提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一个梯形的面积:联系拓广3.可以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随堂练习12cm、16cm.习题1.3问题解决1.能通过。

.2.要能理解多边形ABCDEF’与多边形A’B’C’D’E’F’的面积是相等的.然后剪下△OBC和△OFE,并将它们分别放在图③中的△A’B’F’和△D’F’C’的位置上.学生通过量或其他方法说明B’E’F’C’是正方形,且它的面积等于图①中正方形ABOF和正方形CDEO的面积和。

即(B’C’)2=AB2+CD2:也就是BC2=a2+b2。

,这样就验证了勾股定理§l.2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随堂练习l.(1) (2)可以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2.有4个直角三角影.(根据勾股定理判断)数学理解2.(1)仍然是直角三角形;(2)略;(3)略问题解决4.能.§1.3 蚂蚁怎样走最近13km提示:结合勾股定理,用代数办法设未知数列方程是解本题的技巧所在习题1.5知识技能1.5lcm.问题解决2.能.3.最短行程是20cm。

4.如图1~1,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解得x=12,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为13尺。

完整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 勾股定理含答案

完整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 勾股定理含答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勾股定理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如图,由4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面积是9,小正方形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为a,较短直角边为b,则ab的值是()A.4B.6C.8D.102、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AB=17,BD=15,DC=6,则AC的长为().A.11B.10C.9D.83、如图,在△ABC中,AB=AC=13,BC=10,点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点E,则DE等于()A. B. C. D.4、下列各组数,可以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A.8,12,20B.2,3,4C.5,12,13D.4,5,65、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和∠BCD的平分线交于AD边上一点E,且BE=5,CE=4,则AB的长是()A. B.5 C. D.3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的半径为1,则直线y=x- 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B.相切C.相交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7、如图,在△ABC中,∠BAC=90°,AD⊥BC于D,AD=3,cosB=,则AC等于( )A.4B.5C.6D.78、如图,以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O为端点,引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分别与正方形的边交于E、F两点,则线段EF的最小值为()A.2B.4C.D.29、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2和5,则第三边为()A.13B.13或C.13或5D.1510、若菱形的周长为24cm,一个内角为60°,则菱形的面积为()A.4 cm 2B.9 cm 2C.18 cm 2D.36 cm 211、如图,AB是的直径,点C是圆上一点,连结AC和BC,过点C作于D,且,则的周长为()A. B. C. D.12、分别以下列五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①6,8,10 ②13,5,12 ③1,2,3 ④9,40,41 ⑤3 ,4 ,5 .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组.A.2B.3C.4D.513、如图,AB为某河流的宽,为了估测河流的宽,在笔直的河岸上依此取点C,E,B,F,使DE⊥CF,且DA∥CF,测得CE=2米,EB=4米,BF=7米,且∠C=∠FDC,则AB的长为()米A. B.6.9 C. D.714、如图,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4,高是6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 点,那么它所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A.9B.10C.4D.215、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10cm,两直角边之比为3:4,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A.17cmB.15cmC.20cmD.24cm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如图,已知点A(8,0),sin∠ABO=,抛物线经过点O、A,且顶点在△AOB的外接圆上,则此抛物线的表达式为________.17、如图,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3,∠C=135°,若AB⊥BD,则圆的直径为________18、如图,我国古代数学家得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密铺构成的大正方形,若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为1、13,则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和a+b=________19、甲、乙两船同时从港口A出发,甲船以12海里/时的速度向北偏东35°航行,乙船向南偏东55°航行.2小时后,甲船到达C岛,乙船到达B岛,若C、B两船相距40海里,则乙船的速度是________20、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是第一象限角平分线上的两点,点C的纵坐标为1,且,在轴上取一点D,连接,,,,使得四边形的周长最小,这个最小周长的值为________.21、如图,等腰△ABC的底边BC=20,面积为120,点F在边BC上,且BF=3FC,EG是腰AC的垂直平分线,若点D在EG上运动,则△CDF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22、如图,为直角三角形,其中,则的长为_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北师大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北师大

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北师大做八年级数学课本习题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北师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北师大(一)复习题第16页1.解:由勾股定理分别求得AB,BC,CD,的长为5cm,13cm,10cm,所以折线的长为5+13+10=28(cm).2.解:(1)因为8²+15²=17²,所以8,15,17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2)因为7²+12²≠15²,所以7,12,15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3)因为12²+15²≠〖20〗^2,所以12,15,20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4)因为7²+24²=25²,所以7,24,25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3.解:如图1-4-11所示,设帆船的始点为A先向东方向航行了160km到点B,再向正北方向航行了120km到点C.在Rt△ABC中,∠B=90°,AB=160,BC=120,由勾股定理,得A C²=BC²+A=120²+160²=200²,所以AC200.因此,这艘船此时离出发点200km.4.解:在Rt△ABC中,∠B=90°,所以AC²=AB²+BC²=4²+3²=25,所以AC=5(cm).在Rt△FAC中,∠FAC=90°,所以FC²=FA²+AC²=12²+5²=169.所以S_正方形CDEF=FC²=169(cm^2 ).5.解:如图1-4-12所以,设小明家位于点C,先向正北方向走了150m到点A,再向正东方向走了250m到点B,在Rt△ABC中,∠A=90°,由勾股定理,得A B²=BC²-AC²=250²-150²=40 000(m²).所以AB=200m.故小明向正东方向走了200m远.6.解:一两直角边为直径的两个半圆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的面积.7.解:两图的面积相等,前者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边长为C 的正方形组成,后者由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正方形组成,因此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正方形组成,因此边长为c 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为a,b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即c²=a²+b².8.解这样做实际上得到了一个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因为3²+4²=5²,所以由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可知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9.解:(1)面积为53个平方单位,可以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为AB,直角边长分别为2个单位和7个单位.由勾股定理,得AB²=2²+7²=53,即正方形的面积.(2)可利用5=2²+1²,10=3²+1²,13=2²+3²构造正方形(图略).10.解:(1)如图1-4-13所示.(2)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为4cm².(3)如果一直画下去,可以想象出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图形,如果取出图形的任意部分放大后与原图形形状相同.(4)若原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1.解:(1)设梯子的顶端距底面xm(x>0),根据勾股定理,得x²+7²=25²,解得x=24,所以梯子的顶端距地面24m.(2)不是,设梯子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ym(y>0),此时梯子顶端距地面24-4=20(m).由勾股定理,得20²+(7+y)²=25²,解得y=8.所以梯子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了8m,而不是4m.12.解:将长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所求的爬行距离就是线段AB的长度,线段AB的长度有3种可能,示意图如图1-4-14①②③所示,在图1-4-14①中,由勾股定理,得AB²=20²+15²=625=25²,所以AB=25;在图1-4-14②中,由勾股定理,得AB²=25²+10²=725;在图1-4-14③中,由勾股定理,得AB²=30²+5²=925.因为925>725>625,所以图1-4-14①中线段AB 的长度最短,为25,即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为25.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北师大(二)第27页练习1.解:因为6²=36,所以36的算术平方根是6,即√36=6;因为(3/4)^2=9/16,所以9/16 的算术平方根是 3/4 即√(9/16)=3/4;因为(√17)^2=17所以17的算术水平根是√17,因为0.9²=0.81,所以0.81的算术平方根是0.9,即√0.81=0.9;因为(10-²)=10-⁴,所以10-⁴的算术平方根是10-²,即√(10-⁴)=10-².2.解:在Rt△ABC中,∠C=90°,由勾股定理,得AB²=AC²+BC²=5²+3²=34,所以AB=√34.3.解:在Rt△ABC中,∠B=90°,由勾股定理,得AB²=AC²-BC²=8²-6.4²=23.04,所以AB=√23.04=4.8(m).所以.帐篷支撑杆的高是4.8m.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北师大(三)第29页练习。

八年级上数学课本答案参考

八年级上数学课本答案参考

八年级上数学课本答案参考注意:本篇文章为参考答案,内容结构以及表达会按照数学课本的章节进行划分。

Chapter 1: Rational Numbers1.1 Understanding Rational NumbersRational numbers are numbers that can be expressed as a fraction, where the numerator and denominator are both integers. Examples of rational numbers include 3/4, -5/6, and 2/1. Rational numbers can be positive, negative, or zero. They can also be converted into decimals by dividing the numerator by the denominator.1.2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Rational NumbersTo add or subtract rational numbers, we need to ensure that the denominators are the same. If they are not the same, we use the concept of finding the least common denominator (LCD) to convert the fractions to a common denominator.1.3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of Rational NumbersWhen multiplying rational numbers, we multiply the numerators together and the denominators together. For division, we multiply the first fraction by the reciprocal of the second fraction.Chapter 2: Exponents2.1 Understanding ExponentsExponents are a shorthand representation of repeated multiplication. In an expression like 3^4, 3 is the base and 4 is the exponent. It means 3 multiplied by itself four times, resulting in 81.2.2 Simplifying Expressions with ExponentsTo simplify expressions with exponents, we apply the properties of exponents, such as the multiplication property, division property, power of a product property, and power of a quotient property.2.3 Negative Exponents and Zero ExponentsNegative exponents represent the reciprocal of the base raised to the positive exponent. For example, 3^-2 is equivalent to 1/3^2, which is 1/9. Zero exponents always equal 1.Chapter 3: Linear Equations and Inequalities3.1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Linear equations are equations that can be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x + b = c. To solve linear equations, we use properties of equality and isolate the variable on one side of the equation.3.2 Graphing Linear EquationsGraphing linear equations involves plotting points on a coordinate plane and connecting them to form a line. The slope-intercept form, y = mx + b, is commonly used for graphing linear equations.3.3 Solving Linear InequalitiesLinear inequalities are similar to linear equations, but instead of an equals sign, they contain inequality symbols such as <, >, ≤, or ≥. Solving linear inequalities requires determining the solution set, which can be represented on a number line or as a shaded region on a coordinate plane.Chapter 4: Geometry4.1 Geometric Figures and TerminologyIn geometry, we study shapes and their properties. Examples of geometric figures include points, lines, line segments, rays, angles, and polygons.4.2 Perimeter and AreaPerimeter is the distance around a two-dimensional shape, while area is the measure of the space inside the shape. Different formula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erimeter and area of various geometric figures.4.3 Volume and Surface AreaVolume is the measure of the space occupi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while surface area is the measure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object's outer surfaces.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volume and surface area vary depending on the shape of the object.Chapter 5: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5.1 Collecting and Displaying DataCollecting data involves gathering information, while displaying data can be done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bar graphs, line graphs,histograms, and pie charts. Data can be analyzed using measures of central tendency like mean, median, and mode.5.2 ProbabilityProbability is the study of the likelihood of events occurring. The probability can be expressed as a fraction, decimal, or percentage. It ranges from 0 (impossible) to 1 (certain).5.3 Statistical MeasuresStatistical measures include range, varianc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The rang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in a data set, while varianc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measure the spread of data around the mean.Conclusion: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s covered in the eighth-grade mathematics textbook is crucial for students'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various chapters, including rational numbers, exponents, linear equations, geometry,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By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these concepts, students will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in mathematics.。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第24页1.1x=65;2x=60; 3x=95.2.六边形3.四边形第28页1•解:因为S△ABD=1/2BD.AE=5 cm²,AE=2 cm,所以BD=5cm. 又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DC=BD=5 cm,BC=2BD=10 cm.2.1x=40;2x=70;3x=60;4x=100; 5x=115.3.多边形的边数:17,25;内角和:5×180°,18×180°;外角和都是360°.4.5条,6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八边形的内角和.5.900/7°6.证明: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1+42°=180°.又因为∠A+10°=∠1,所以∠A十∠A+10°+42°=180°.则∠A=64°.因为∠ACD=64°,所以∠A= ∠ACD.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7.解:∵∠C+∠ABC+∠A=180°,∴∠C+∠C+1/2∠C=180°,解得∠C=72°.又∵BD是AC边上的高,∴∠BDC=90°,∴∠DBC=90°-72°=18°.8.解:∠DAC=90°-∠C= 20°,∠ABC=180°-∠C-∠BAC=60°.又∵AE,BF是角平分线,∴∠ABF=1/2∠ABC=30°,∠BAE=1/2∠BAC=25°,∴∠AOB=180°-∠ABF-∠BAE=125°.9.BD PC BD+PC BP+CP10.解:因为五边形ABCDE的内角都相等,所以∠B=∠C=5-2×180°/5=108°.又因为DF⊥AB,所以∠BFD=90°,在四边形BCDF中,∠CDF+∠BFD+∠B+∠C=360°,所以∠CDF=360°-∠BFD-∠B-∠C=360°-90°-108°-108°=54°.11.证明:1如图11-4-6所示,因为BE和CF是∠ABC和∠ACB的平分线,所以∠1=1/2∠ABC,∠2=1/2∠ACB.因为∠BGC+∠1+∠2 =180°,所以BGC=180°-∠1+∠2=180°-1/2∠ABC+∠ACB.2因为∠ABC+∠ACB=180°-∠A,所以由1得,∠BGC=180°-1/2180°-∠A=90°+1/2∠A.12.证明: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A+∠C=360°.因为∠A=∠C=90°,所以∠ABC+∠ADC= 360°-90°-90°=180°.又因为BE平分∠ABC,DF平分∠ADC,所以∠EBC=1/2∠ABC, ∠CDF=1/2∠ADC,所以∠EBC+∠CDF=1/2∠ABC+∠ADC=1/2×180°=90°.又因为∠C=90°,所以∠DFC+∠CDF =90°.所以∠EBC=∠DFC.所以BE//DF.第32页1.解:在图12.1-22中,AB和DB,AC和DC,BC和BC是对应边;∠A和∠D,∠ABC和∠DBC,∠ACB和∠DCB是对应角.在图12. 1-23中,AB和AD,AC和AE,BC和DE是对应边;∠B和∠D,∠C和∠E,∠BAC和∠DAE是对应角.2.解:相等的边有AC=DB,OC=OB,OA=OD;相等得角有∠A=∠D,∠C=∠B,∠AOC=∠DOB.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北师大版本篇文章是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查阅。

第1章1.4第1课时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答案课前预习一、1、分母;分子2、f±h/g二、1、分式的基本性质;同分母2、积课堂探究思路导引答案:1、不相同;互为相反数2、相同解:A+B=x/x²-y²+y/y²-x²=x/x²-y²-y/x²-y²=x-y/x²-y²=x-y/=1/A-B=x/x²-y²-y/y²-x²=x/x²-y²+y/x²-y²=x+y/x²-y²=x+y/=1/x-y变式训练1-1:D变式训练1-2:x+5思路导引答案:1、30;a²b³c²2、因式分解;通分课后提升12345ABDAD6、a-2、10a²b²c;2a²;5bc;ab²8、x+3/x和x/x9、解:∵三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为,∴2m/m²-9=2m/m²-9,3/m+3=3/=3m-9/m²-9, m+1/m-3=/=m²+4m+3/m²-9.10、解:原式=x²+2x+1/x+1=²/x+1=x+1.当x=-2时,原式=-2+1=-1.第1章1.4第2课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答案课前预习一、1、同分母;加减课堂探究思路导引答案:1、不相同;a²-12、1/a+13、通分;约分解:法一原式=a/+a-1/a²-1=a²-a+a-1/a²-1=a²-1/a²-1=1.法二原式=a/a+1+1/a+1=a+1/a+1=1.变式训练1-1:1/a²-1变式训练1-2:解:原式=2x/-x+2/=2x-x-2/=1/x+2思路导引答案:1、括号里面的;除法;化简到最简形式2、乘法;乘法的分配律解:原式=[6/+4/]•x-1/3x+2=6x+10/•x-1/3x+2=6x+10/当x=2时,原式=12+10/24=11/12.变式训练2-1:1变式训练2-2:解:原式=•x+2/x-1=-2/x+2•x+2/x-1=-2/x-1.课堂训练1~2:B;D3、a+2/a4、x-15、解:÷x+1/x²-2x+1=•²/x+1=x+1/x-1•²/x+1=x-1,当x=2时,原式=2-1=1.课后提升12345DBAAD6、二;1/x-2、x-18、m9、解:原式=x+1-x+1/•=2/x+1当x=2时,原式=2/310、解:原式=x-2+1/x-2•/²=x-1/x-2•/²=x+2/x-1当x=3时,原式=3+2/3-1=5/2.第1章1.5第1课时分式方程的解法答案课前预习二、1、最简公分母3、不等于0;等于0三、0课堂探究思路导引答案:1、未知数方程2、①④⑥;⑤;B变式训练1-1:D变式训练1-2:④⑤⑥思路导引答案:1、分母整式2、x²-4解:去分母得x+2=2,解得x=0,经检验x=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该分式方程的解为x=0.变式训练2-1:D变式训练2-2:x=1思路导引答案:1、12、为0;A变式训练3-1:A变式训练3-2:2或1课堂训练1~2:D;C3、无解4、35、解:依题意可得1-x/2-x=3,去分母得,1–x=3,去括号得,1-x=6-3x,移项得,-x+3x=6-1,解得x=5/2,经检验x=5/2是原方程的解.故x的值是5/2.课后提升12345BDACC6、x=-9、m>-6且m≠-48、-0、5或-1、59、解:能,根据题意,设1/x-2=3/2x+1,则有2x+1=3,解得x=7.检验:把x=7代入≠0,所以x=7是1/x-2=3/2x+1的解,所以,当x=7时,代数式1/x-2和3/2x+1的值相等.10、解:∵方程x-3/x-2=m/x-2有增根,∴x-2=0,∴x=2,∴原方程的增根是x=2,由x-3/x-2=m/x-2两边同时乘以,得x-3=m,∵x=2是整式方程x-3-m的根,∴2-3=m,∴m=-1.第1章1.5第2课时分式方程的应用答案课前预习二、1、工作时间2、时间3、售价;进价;利润/进价课堂探究思路导引答案:1、2、1/x;1/x-5;1/x+1/x-5;1/6解:设乙队需要x个月完成,则甲队需要个月完成,根据题意得1/x-5+1/x=1/6解得x=15,经检验x=15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答:甲队需要10个月完成,乙队需要15个月完成.根据题意得15a+9b≤141,a/10+b/15=1,解得a≤4,6≥9,∵a,6都是整数,∴a=4,b-9或a-2,b=12.答:有两种施工方案,第一种:甲做4个月,乙做9个月.第二种:甲做2个月,乙做12个月.变式训练1-1:D变式训练1-2:200思路导引答案:1、x;1.5x2、大货车时间一小轿车时间解:设大货车的速度为xkm/h,则小轿车的速度为1.5xkm/h,由题意得180/x-180/1.5x=1,解得x=60,经检验x=6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则1.5x=90,答:大货车速度为60km/h,则小轿车的速度为90km/h. 180-60×1-120km.答:当小刘出发时,小张离长沙还有120km.变式训练2-1:A变式训练2-2:A课堂训练1~2:A;D;B4、5/x-5/2x=1/65、解:设乙队每天绿化xm²,则400/x-400/2x=4,解得x=50,2x=100、经检验,x=50符合题意.答:甲、乙两工程队每天能完成绿化的面积分别是100m ²、50m².设应安排甲队工作y天,则0.4y+1800-100/50×0.25≤8.解得y≥10.所以至少应安排甲队工作10天.课后提升1B4A2B5B3A6C、=128、45/x+4+45/x-4=99、解:设特快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km/h,则动车的速度为kw/h,由题意,得360/x+54=360-135/x,解得x=90,经检验x=90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x+54=144.答:特快列车的平均速度为90km/h,动车的速度为144km/h.10、解:设小李所进乌梅的数量为xkg,根据题意得3000/x•40%•150-•3000/x•20%=750,解得x=200,经检验x=200是原方程的解.答:小李所进乌梅的数量为200kg.。

八年级上数学书答案

八年级上数学书答案

八年级上数学书答案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1.1.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

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1.1.2 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加法:对于有理数a和b,它们的和表示为a + b。

有理数的减法:对于有理数a和b,它们的差表示为a - b。

有理数的乘法:对于有理数a和b,它们的积表示为a × b。

有理数的除法:对于有理数a和b(b不为0),它们的商表示为a ÷ b。

1.2 有理数的比较与排序1.2.1 有理数的比较当两个有理数a和b满足a - b > 0时,我们认为a大于b;当a - b < 0时,我们认为a小于b;当a - b = 0时,我们认为a等于b。

1.2.2 有理数的排序对于给定的多个有理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大小进行排序。

可以使用数轴来表示有理数,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排序。

第二章整式与分式2.1 整式的加减2.1.1 整式的定义整式是只包含常数、变量及其乘积的代数表达式。

整式可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2.1.2 整式的加法对于两个整式a和b,它们的和表示为a + b。

2.1.3 整式的减法对于两个整式a和b,它们的差表示为a - b。

2.2 分式的概念与运算2.2.1 分式的定义分式是整式的除法运算形式,包含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

其中,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

2.2.2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对于两个分式a/b和c/d,它们的和表示为(a×d + b×c) / (b×d),差表示为(a×d - b×c) / (b×d)。

第三章一次函数3.1 一次函数的概念与表示3.1.1 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是指具有一次项和常数项的函数。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 = kx + b,其中k和b是常数。

3.1.2 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可以通过两个点来确定一条直线。

苏教版八级数学上教材答案

苏教版八级数学上教材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材答案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1练习 1、略 2、略 3、5条;1条;1条1.2练习 1、略2略 3、AB=A’B’,AP=A’P,BQ=B’Q;平行,因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习题 1、①④ 2、AB=A’B’ AO=A’O OB=OB’;对称,AA’,A’B’O,A’OB 3、略 4、略 5略1.3略1.4练习1、相等连接OA OB OC ,因为OA=OB,OA=OC,所以OB=OC,故0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2、略3、作图略;相等(P19)练习1、过O点分别向CD AB CE作垂线,垂足分别为R S T,有OR=OS,OS=OT,故OR=OT,而O为∠C内的一点,∴O在CF上 2、略(P21)习题 1、一定,因为顶点到底边两短点的距离相等 2、略 3、7 4、略 5、作图略1.5习题1、(1)3;(2)2;(3)2或3.52、略3、30°;80°4、DA与CB垂直5、35°;20°;30°;40°6、40°或70°7、∠1=∠2=36°;△ABC,△ACD,△ABD为等腰三角形8、90,90;10;5,勾股定理9、45,22.5;45;AD,∵△ABE≌△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10、略11、∠ABC ∠ACB ∠BAE ∠DAC,∠AED ∠DAE ∠EDA;是,有一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30,1,有类似结论212、AD=BE,证明过程如下:∵AC=BC,CD=CE,∠ACB=∠DCE=60°∴∠ACD=∠BCE∴△ACD≌△BCE∴AD=BE1.6习题1、50°,50°,130°,130°2、略3(1)∠C=90-x,∠ABD=90-2x,∠ABC=90-x,∠A=90+x,∠ADB=90-2x,∠ADC=180-2x或90+2x(2)180-2x=90+2x,x=22.54、略 5略 6略7略复习题1、作图略2、略3、不是,补图略;可以4略5、AC,AB,A和C6、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1)50,20,80(2)2.5,AB是腰则BC=3或2,BC是腰则BC=3或28、作图略 9、(1)相等,原因如下:AB ’=AP+PB ’,而,PB=PB ’,∴AB ’=AP+PB(2)AQ+QB>AP+P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者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0、36,18,剪纸略11、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顶角的平分线重合,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12、解:设∠B=x,∵AC=BC ,∴∠BAC=x, ∠BAC=180-2x又∵∠B+∠BAD=180, ∴∠BAD=180-x, ∠DAC=180-2x, ∠D=4x-180 而AB=DC, ∴∠B=∠BCD, ∠D+∠BCD=180 ∴4x-180+x=180 ∴x=7213、AB=AC ,证明如下:连接AO ,在△OBE 和△OCD 中,∠EOB=∠DOC, ∠BEO=∠CDO=90°,OB=OC ∴△OBE ≌△OCD ∴OE=OD∴OA 为∠BAC 的角平分线∴∠BAO=∠CAO,而∠EBO=∠ACO,AO=AO ∴△AOB ≌△AOC ∴AB=AC 14、(1)可以由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剪成 (2)略 15略 16、(1)∵△BA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45, ∠BCA=45° 又∵CE=CA ∴∠CAE=22.5 而△BAD 为等腰三角形 ∴∠BAD=67.5°∴∠CAD=22.5°∴∠DAE=∠CAD+∠CAE=45° (2)不会改变∠DAE=45° ∠DAE=∠BAD-∠E=01(180-)2B E ∠-∠ 而∠E=12∠BCA ∴∠DAE=90°-12(∠B+∠BAC )=90°-12(180-∠BAC )=12∠BAC(3)∠DAE=12∠BAC第二章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2.1练习1、25,30,102、h=2m3、略4、略2.2练习 1略2、是直角三角形,由222c a b =-得222c b a +=3、=∴222+AC AB BC =∴△BAC 为直角三角形 ∴∠BAC=90°2.3习题1、±13,±15,±12, ,±0.4, 67±, 1.2±2、7,123233、4±,57±,92±4、13,55、d 136km<230km ==2.4习题1、-0.1,3-4,0.3,1,11 2、1.2,-6,-5,123、-12,32,-1,34、4倍5、4r R =≈2.5习题略2.6习题1、223.310⨯,83.610⨯ 2、2.2(2个有效数字),2.24,2.236,2.2361 3、(1)0.01,3个有效数字 (2)0.1,2个有效数字 (3)0.1,1个(4)0.1,2个有效数字2.7习题1、AB2、17.0m AB =320 3.354=67.1⨯,面积为(2m ) 4、设折断处离地面距离为x,则有9+22(10)x x =-,9120x =丈 5、连BE,设BG 与EC 的交点为M11=3282422BEG BDM S S S EG GF DE BC ∆∆-=⨯⨯-⨯⨯=-=阴影 其中,GF=8,BF=12 而CM BC GF BF =,83CM =,84433DM CD CM =-=-=5.657BD ==BG =周长为L=BD+BG+EG+EM=5.657+14.422+4+1.333=25.412≈25.4复习巩固14π,2略,3略,4略,5略 6、是;不是7、2.2,3.2 8、略9、(1)BC (2)1122ABC S AB AC AD BC ∆=∙=∙∴15201225AB AC AD BC ∙⨯=== 10、设甲地为A ,乙地为B,丙地为C ,则∠B=45°过A 向BC 作垂线,垂足为D ,则AD=BD=56.58 CD=43.42,∴AC =11、16,BC ==2.24, AC = △ABC 的周长为3.16+2.24+4.12=9.529.5≈12431+41+21=3.52ABC S ∆=⨯-⨯⨯⨯()12、略第三章 中心对称图形(一)3.1习题1、45n(其中n 为1,2,3···)2、(1)A,(2)90°(3)略3、略 3.2,3.3习题略3.4习题 1、4对2、是。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 认真做⼋年级数学课本习题,就⼀定能成功!⼩编整理了关于⼈教版⼋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答案,希望对⼤家有帮助!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 第41页练习 1.证明:∵ AB⊥BC,AD⊥DC,垂⾜分为B,D, ∴∠B=∠D=90°. 在△ABC和△ADC中, ∴△ABC≌△ADC(AAS). ∴AB=AD. 2.解:∵AB⊥BF ,DE⊥BF, ∴∠B=∠EDC=90°. 在△ABC和△EDC,中, ∴△ABC≌△EDC(ASA). ∴AB= DE.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 习题12.2 1.解:△ABC与△ADC全等.理由如下: 在△ABC与△ADC中, ∴△ABC≌△ADC(SSS). 2.证明:在△ABE和△ACD中, ∴△ABE≌△ACD(SAS). ∴∠B=∠C(全等三⾓形的对应⾓相等). 3.只要测量A'B'的长即可,因为△AOB≌△A′OB′. 4.证明:∵∠ABD+∠3=180°, ∠ABC+∠4=180°, ⼜∠3=∠4, ∴∠ABD=∠ABC(等⾓的补⾓相等). 在△ABD和△ABC中, ∴△ABD≌△ABC(ASA). ∴AC=AD. 5.证明:在△ABC和△CDA中, ∴△ABC≌△CDA(AAS). ∴AB=CD. 6.解:相等,理由:由题意知AC= BC,∠C=∠C,∠ADC=∠BEC=90°, 所以△ADC≌△BEC(AAS). 所以AD=BE. 7.证明:(1)在Rt△ABD和Rt△ACD中, ∴Rt△ABD≌Rt△ACD( HL). ∴BD=CD. (2)∵Rt△ABD≌ Rt△ACD, ∴∠BAD=∠CAD. 8.证明:∵AC⊥CB,DB⊥CB, ∴∠ACB=∠DBC=90°. ∴△ACB和△DBC是直⾓三⾓形. 在Rt△ACB和Rt△DBC中, ∴Rt△ACB≌Rt△DBC(HL). ∴∠ABC=∠DCB(全等三⾓形的对应⾓相等). ∴∠ABD=∠ACD(等⾓的余⾓相等). 9.证明:∵BE=CF, ∴BE+EC=CF+EC.∴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SS). ∴∠A=∠D. 10.证明:在△AOD和△COB中. ∴△AOD≌△COB(SAS).(6分) ∴∠A=∠C.(7分) 11.证明:∵AB//ED,AC//FD, ∴∠B=∠E,∠ACB=∠DFE. ⼜∵FB=CE,∴FB+FC=CE+FC, ∴BC= 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AB=DE,AC=DF(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12.解:AE=CE. 证明如下:∵FC//AB, ∴∠F=∠ADE,∠FCE=∠A. 在△CEF和△AED中, ∴△CEF≌△AED(AAS). ∴ AE=CE(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13.解:△ABD≌△ACD,△ABE≌△ACE,△EBD≌△E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BAE= ∠CAE. 在△ABE和△ACE中, ∴△ABE≌△ACE(SAS). ∴BD=CD, 在△EBD和△ECD中, :.△EBD≌△ECD(SSS).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三) 习题12.3 1.解:∵PM⊥OA,PN⊥OB,∴∠OMP=∠ONP=90°.在Rt△OPM和Rt△ONP中,∴Rt△OMP≌Rt△ONP(HL). ∴PM=PN(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OP是∠AOB的平分线. 2.证明:∵AD是∠BAC的平分线,且DE,DF分别垂直于AB ,AC,垂⾜分别为E,F,∴DE=DF.在Rt△BDE和Rt△CDF中,Rt△BDE≌Rt△CDF(HL). ∴EB=FC(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3.证明:∵CD⊥AB, BE⊥AC,∴∠BDO=∠CEO= 90°. ∵∠DOB=∠EOC,OB=OC, ∴△DOB≌△EOC ∴OD= OE. ∴AO是∠BAC的平分线. ∴∠1=∠2. 4.证明:如图12 -3-26所⽰,作DM⊥PE于M,DN⊥PF于N, ∵AD是∠BAC的平分线, ∴∠1=∠2. ⼜:PE//AB,PF∥AC, ∴∠1=∠3,∠2=∠4. ∴∠3 =∠4. ∴PD是∠EPF的平分线, ⼜∵DM⊥PE,DN⊥PF,∴DM=DN,即点D到PE和PF的距离相等. 5.证明:∵OC是∠ AOB的平分线,且PD⊥OA,PE⊥OB, ∴PD=PE,∠OPD=∠OPE. ∴∠DPF=∠EPF.在△DPF和△EPF中, ∴△DPF≌△EPF(SAS). ∴DF=EF(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6.解:AD与EF垂直. 证明:∵AD是△ABC的⾓平分线,DE⊥AB,DF⊥AC,∴DE=DF.在Rt△ADE和Rt△ADF中,∴Rt△ADE≌Rt△ADF(HL). ∴∠ADE=∠ADF.在△GDE和△GDF中, ∴△GDF≌△GDF(SAS). ∴∠DGE=∠DGF.⼜∵∠DGE+∠DGF=180°,∴∠DGE=∠DGF=90°,∴AD⊥EF. 7,证明:过点E作EF上AD于点F.如图12-3-27所⽰, ∵∠B=∠C= 90°, ∴EC⊥CD,EB⊥AB. ∵DE平分∠ADC, ∴EF=EC. ⼜∵E是BC的中点, ∴EC=EB. ∴EF=EB. ∵EF⊥AD,EB⊥AB, ∴AE是∠DAB的平分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第一章实数1.1 实数的概念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包括整数和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0。

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和√2。

1.2 实数的运算实数的加减法遵循交换律和结合律。

实数的乘法遵循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实数的除法需要注意除数不能为0。

实数的乘方和开方运算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则。

1.3 实数的应用实数可以用于表示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物理量。

实数可以用于计算速度、加速度、密度等物理量。

实数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计算利息、规划预算等。

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3(2) 2(3) √2(4) 1/3(5) 0.5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单项式是只包含一个项的代数式,例如x^2和3y。

多项式是包含多个项的代数式,例如x^2 + 3x + 2和2y^2 5y + 1。

2.2 代数式的运算代数式的加减法需要将同类项合并。

代数式的乘法需要掌握分配律。

代数式的除法需要注意除数不能为0。

2.3 代数式的应用代数式可以用于表示函数关系。

代数式可以用于解决几何问题。

代数式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1) x^2 + 4x + 4(2) 3y^2 2y 1(3) x^3 + 3x^2 2x(4) 2x^2 + 5x 3(5) 3y^3 4y^2 + 2y 1第三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概念。

函数可以用解析式、表格、图像等方式表示。

函数可以分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3.2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 = ax + b,其中a和b是常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一次函数的斜率表示函数图像的倾斜程度。

3.3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 = ax^2 + bx + c,其中a、b和c是常数。

2022年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习题答案

2022年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习题答案

2022年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习题答案1、如图1,菱形ABCD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2和5,P是对角线AC上任一点(点P不与点A、C重合),且PE∥BC交AB于E,PF∥CD交AD于F,则阴影局部的面积是_______.2、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假如将该矩形沿对角线BD折叠那么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是 .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且AC⊥BD,AF是梯形的高,梯形面积是49cm2,则AF= ;4、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2和1,以D为圆心,AD为半径作AE弧,再以AB的中点F为圆心,FB长为半径作BE弧,则阴影局部的面积为;5、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添加的条件:理由:6、如图,一个长方形被划分成大小不等的6个正方形,已知中间的最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7、如图,请写出等腰梯形∥特有而一般梯形不具有的三个特征: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8、如图,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1) 若AD=5, BC=11,梯形的高是4,求梯形的周长.(2) 若AD=a, BC=b, 梯形的高是h,梯形的周长为c.则c= . (请用含a、b、h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要求证明.)9、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AD=3cm,BC=7cm,则梯形的高是_______cm.10、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高为4㎝,则此梯形的面积为㎝2.11、有一个直角梯形零件ABCD,AD∥BC,斜腰DC的长为10cm,∠D=120°,则该零件另一AB的长是 cm(结果不取近似值)12、正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080°,那么这个正n边形的边数n=_____.1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5倍,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14、菱形的一个内角是60,边长是5cm,则这个菱形的较短的对角线长是cm;15、顺次连接一个任意四边形四边的中点,得到一个四边形 .16、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5,AB=6,BC=8,且AB∥DE,△DEC的周长是()A、3B、12C、15D、1917、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设有以下条件:①AB=AD;②∠ DAB=900;③AO=CO,BO=DO;④矩形ABCD;⑤菱形ABCD,⑥正方形ABCD,则在以下推理不成立的是 ( )A、①④⑥B、①③⑤C、①②⑥D、②③④。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习题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习题答案

三一文库()/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习题答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课后练习题答案说明:因录入格式限制,“√”代表“根号”,根号下内用放在“()”里面;“⊙”,表示“森哥马”,§,¤,♀,∮,≒,均表示本章节内的类似符号。

§1.l探索勾股定理
随堂练习
1.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25;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44。

2.我们通常所说的29英寸或74cm的电视机,是指其荧屏对角线的长度,而不是其长或宽,同时,因为荧屏被边框遮盖了一部分,所以实际测量存在误差.
1.1 知识技能
1.(1)x=l0;(2)x=12.
2.面积为60cm:,(由勾股定理可知另一条直角边长为8cm).
问题解决
12cm. 2
1.2
知识技能
1.8m(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10m,一条直角边为6m,求另一边长).
数学理解 2.提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一个梯形的面积:
联系拓广
3.可以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随堂练习
12cm、16cm.
习题1.3
问题解决
1.能通过.
2.要能理解多边形ABCDEF’与多边形A’B’C’D’E’F’的面积是相等的.然后
剪下△OBC和△OFE,并将它们分别放在图③中的△A’B’ F’和△D’F’C’的位
置上.学生通过量或其他方法说明B’ E’F’C’是正方形,且它的面积等于图①中正方形ABOF和正方形CDEO的面积和。

即(B’C’)=AB+CD:也就是BC=a+b。

, 222222
这样就验证了勾股定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总4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3页习题答案1. 2010年为+108.7mm; 2009年为-81.5 mm; 2008年为+53.5 mm.2.这个物体又移动了-1 m表示物体向左移动了1m这时物体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第4页习题答案1.解: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ABC,△BEC,△BDC,△EDC.2.解:(1)不能;(2)不能;(3)能.理由略第5页习题答案:1.解:图(1)中∠B为锐角,图(2)中∠B为直角,图(3)中∠B为钝角,图(1)中AD在三角形内部,图(2)中AD 为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图(3)中AD在三角形的外部.锐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2.(1)AF(或BF) CD AC (2)∠2 ∠ABC ∠4或∠ACF第7页习题答案:解:(1)(4)(6)具有稳定性第8页习题11.1答案1.解:图中共6个三角形,分别是△ABD,△ADE,△AEC,△ABE,AADC,△ABC.2.解:2种.四根木条每三条组成一组可组成四组,分别为10,7,5;10,7,3;10,5,3;7,5,3.其中7+5>10,7+3=10,5+3<10,5+3>7,所以第二组、第三组不能构成三角形,只有第一组、第四组能构成三角形,3.解:如图11-1-27所示,中线AD、高AE、角平分线AF.4.(1) EC BC (2) ∠DAC ∠BAC (3)∠AFC (4)1/2BC.AF5.C6.解:(1)当长为6 cm的边为腰时,则另一腰长为6 cm,底边长为20-12=8(cm),因为6+6>8,所以此时另两边的长为6 cm,8 cm.(2)当长为6 cm的边为底边时,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20-6)/2=7(cm),因为6+7>7,所以北时另两边的长分别为7 cm,7cm.7.(1) 解: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时,三角形的三边为5,5,6,因为5+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5+5+6=16: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时,三角形的三边为6,6,5,因为6+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6+6+5=17.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2)22.8.1:2 提示:用41/2BC.AD—丢AB.CE可得.9.解:∠1=∠2.理由如下:因为AD平分∠BAC,所以∠BAD=∠DAC.又DE//AC,所以∠DAC=∠1. 又DF//AB,所以∠DAB=∠2. 所以∠1=∠2.10.解:四边形木架钉1根木条;五边形木架钉2根木条;六边形木架钉3根木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页练习答案1.解:因为∠CBD=∠CAD+∠ACB,所以∠ACB=∠CBD-∠CAD=45°-30°=15°.2.解:在△ACD中,∠D+∠DAC+∠DCA=180°,在△ABC中,∠B+∠BAC+∠BCA=180°,所以∠D+∠DAC+∠DCA+∠B+∠BAC+∠BCA=∠D+∠B+ ∠BAD+∠BCD=180°+180°=360°.所以40°+40°+150°+∠BCD= 360°. 所以∠BCD=13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页练习答案1.解:∠ACD=∠B.理由:因为CD⊥AB,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BDC=90°,所以∠B+∠BCD=90°,又因为∠ACB= 90°,所以∠ACD+∠BCD=∠ACB=90°,所以∠ACD=∠B(同角的余角相等).2.解:△ADE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因为∠C=90。

新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

新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

新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习题13.11.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略,提示:只考虑图形几何特征,不考虑其颜色.2.如图13-1-45所示3.有阴影的三角形与1,3成轴对称;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共有2条对称轴.4.∠a'b'c'=90°,ab=6cm5.△abc≌△a′b′c′;如果△abc≌△a′b′c′,那么△abc与△a′b′c′不一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6.解决方案:∵ 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cm,∴ad=cd,ce=ae=3cm.周长∵ △ abd为13厘米,∴ab+bd+ad=13cm,∴ab+bd+cd=13厘米∴ab+bc=13cm,∴ab+bc+ac=ab+bc+ae+ce=13+3+3=19厘米。

故△abc的周长为19cm.7.它是一个具有两个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如图13-1-46所示8.直线b,d,f9.证据:≓ OA=OC,∠ a=∠ C∠ AOB=∠ 鳕鱼∴△aob≌△cod.èob=od∵be=de,∴oe垂直平分bd.10.AB线垂直平分线与公路交叉处为公交车站所在地11.ab和a'b'所在的直线相交.交点在l上;bc和b'c′所在的直线也相交,且交点在l上;ac和a'c′所在的直线不相交,它们所在的直线与对称轴l平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如果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相交,交点一定在对称轴上,如果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不相交,则与对称轴平行.12.解决方案:发射塔应建造在两条高速公路的M和N形成的角和平分线与ab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如图13-1-38所示,P点为待找到的位置13.1证明:∵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 点P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pb=pc.∴pa=pb=pc.解决方案2:点P位于AC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在与三角形三个顶点等距的点处相交第70页练习第77页练习1.172°,72°;230°,30°.2.解决方案:∠ B=∠ C=∠ 坏=∠ DAC=45°ad=BD=CD,ab=AC3.解:∵ab=ad,∴∠b=∠亚行。

八年级上数学书答案

八年级上数学书答案

八年级上数学书答案第4页1.解决方案:有五个三角形,即△ 安倍,△ 美国广播公司,△ BEC,△ BDC,△ EDC2.解:1不能;2不能;3能.理由略.第32页1.解:在图12.1-22中,ab和db,ac和dc,bc和bc是对应边;∠a和∠d,∠abc和∠dbc,∠acb和∠dcb是对应角.在图12.1-23中,ab和ad,ac和ae,bc和de是对应边;∠b和∠d,∠c和∠e,∠bac和∠dae是对应角.2.解决方案:等边有AC=dB,OC=ob,OA=OD;相等得角有∠a=∠d,∠c=∠b,∠aoc=∠dob.练习12.11.解:其他对应边是ac和ca;对应角是∠b和∠d,∠acb和∠cad,∠cab和∠acd.2.解决方案:其他对应边为an和am、BN和cm;相应的角度为∠ anb和∠ AMC,∠ 禁止和∠ 凸轮3.66。

4.解决办法:1。

因为△ EFG≌ △ NMH,最长边FG和MH是对应边,其他对应边是EF 和nm,eg和NH;相应的角度为∠ E和∠ N∠ EGF和∠ NHM2由1可知nm=ef=2.1cm,ge=hn=3.3cm.所以Hg=Ge eh=3.3-1.1=2.2cm5.解:∠acd=∠bce.原因:≓△ 基础知识≌ △ 12月,∴∠ac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基本性质∠ ACB-∠ ace=∠ DCE-∠ ace方程6.解:1对应边:ab和ac,ad和ae,bd和ce.相应角度:∠ A和∠ A.∠ 阿布德和∠ 王牌∠ 亚行和∠ A EC2因为∠a=50°,∠abd=39°,△aec≌△亚行,所以∠adb=180°-50°-39°=91°,∠ace=39°又因为∠adb=∠1+∠2+∠ace,∠ 1 = ∠ 2,所以2∠ 1 + 39 ° = 91 °,所以∠1=26°。

数学书八年级上册答案 (3)

数学书八年级上册答案 (3)

数学书八年级上册答案第一章:整数的概念与运算1.1 整数的引入整数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负数的概念和运算。

1.1.1 自然数和整数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正整数,即:1,2,3……整数是整体,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0。

1.1.2 整数的比较与大小对于两个整数a和b,如果a大于b,则记作a > b;如果a小于b,则记作a < b。

1.1.3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个整数的加法运算,可以通过数轴上的移动和数列的推导来理解。

例子: 1. 计算 -3 + 5 -3 + 5 = 22.计算 -3 - (-5) -3 - (-5) = -3 + 5 = 21.2 整数的运算律整数的运算律包括加法和减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以及乘法的相反数律等。

1.2.1 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加法的结合律:对于任意三个整数a、b和c,有(a+b)+c = a+(b+c)。

加法的交换律: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和b,有a+b = b+a。

加法的分配律:对于任意三个整数a、b和c,有a(b+c) = ab+ac。

1.2.2 减法的简便计算法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即a-b = a+(-b)。

例子: 1. 计算 -5 - (-3) -5 - (-3) = -5 + 3 = -22.计算 -7 - (-10) -7 - (-10) = -7 + 10 = 31.3 整数的乘法与除法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是在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3.1 乘法的概念和运算乘法的概念是多次相加的简写,即a \cdot b = a + a + a + … (共b个a)。

例子: 1. 计算 -2 \cdot 3 -2 \cdot 3 = -2 + (-2) + (-2) = -62.计算 -3 \cdot (-4) -3 \cdot (-4) = (-3) + (-3) + (-3) + (-3) = 121.3.2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和b,有a \cdot b = b \cdot a。

初二上数学书练习题答案

初二上数学书练习题答案

初二上数学书练习题答案1. 课后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A
2) 第二题答案:C
3) 第三题答案:B
4) 第四题答案:D
2.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12
2) 第二题答案:24
3) 第三题答案:18
4) 第四题答案:36
3. 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28
2) 第二题答案:20
3) 第三题答案:10
4) 第四题答案:35
4. 第四章练习题答案:
2) 第二题答案:18
3) 第三题答案:30
4) 第四题答案:60
5.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25
2) 第二题答案:42
3) 第三题答案:16
4) 第四题答案:30
6. 第六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50
2) 第二题答案:24
3) 第三题答案:36
4) 第四题答案:72
7. 第七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28
2) 第二题答案:35
4) 第四题答案:49
8. 第八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10
2) 第二题答案:18
3) 第三题答案:26
4) 第四题答案:34
9. 第九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12
2) 第二题答案:15
3) 第三题答案:18
4) 第四题答案:21 10. 第十章练习题答案:
1) 第一题答案:22
2) 第二题答案:6
3) 第三题答案:15
4) 第四题答案:14
这些是初二上数学课本的练习题答案。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请按照题目顺序查找对应的答案,愿你取得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