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细胞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邓老金福安汤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吴玉生贾建伟李丹青李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510405)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08)02摘要:目的观察邓老金福安汤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

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病例90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将病例分成化疗组(Ⅰ组)、单纯中药组(Ⅱ组)、中西医综合组(Ⅲ组),各组均治疗2个疗程。

然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瘤体变化、免疫指标变化、血液流变学、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体重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所致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毒性反应, 并进行比较。

结果中药组肿瘤缩小效果欠佳,但临床症状改善较明显,各项免疫指标增长较明显,血流变学也有改善,且无明显毒性反应。

结论邓老金福安汤确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血液粘稠度,配合化疗时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关键词:肺肿瘤;金福安汤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在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断升高,大中城市则尤为显著。

肺癌起病隐匿,到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发展为中晚期肺癌。

目前,针对Ⅲb及Ⅳ期的中晚期患者,多以内科治疗为主,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采用中西医各有偏重的人性化治疗方案,将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福安汤是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方,笔者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金福安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编写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的肺癌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参照按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的(UICC)编写的TNM分期,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符合《现代中医肿瘤学》(陈锐深主编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肺癌的临床分型,分为肺热痰瘀、脾虚痰湿、阴虚痰热、气阴两虚四型;②年龄18~80岁;③Karnofsky评分在60分以上;④不宜或病人不愿意行手术治疗者;⑤估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⑥一个月内未接受有效抗肿瘤治疗;⑦病人愿意接受此方案治疗、依从性好。

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92Internal Medicine,Feb.2021,VoL16,JVb・]•调查与分析•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结果分析麦春平唐慧妍林丽湘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广东省肇庆市526000【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关系,为肺癌的临床诊治和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2016年7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根据CT检查结果,参照RECIST 标准评定患者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肺癌患者CTC数量增减与疗效的关系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比较CTC阳性和阴性患者的1年及2年生存情况。

结果60例肺癌患者中,CTC阳性41例,CTC阳性率为6&33%。

CTC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和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化疗1个月后,CR患者5例、PR患者19例、PD患者28例、SD患者8例;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CTC数量变化与其疗效呈负相关(r=-0.412,P<0.05)。

CTC阳性和阴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C阳性患者的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肺癌患者的CTC数量及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均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临床治疗和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预后【中图分类号】R563;R734.2【文献标识码】DOI:10.16121/45-1347/r.2021.01.28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存活者预后较差,是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⑴。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加重、吸烟人群的增加,人群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一定的年轻化趋势,肺癌防治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加强对肺癌的早期检测,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⑵。

外周血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外周血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论外周血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唐兴.蒋东,赵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江苏苏州215006摘要: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叶酸受体阳性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 T C s)水平变化,探讨外周血叶酸受体阳性C T C s在非小细胞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6例为肺癌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10例为良性病变组,健康志愿者54例为对照组。

3组均采用以叶酸受体为靶点的免疫磁珠阴性富集+实时荧光定量P C R法检测外周血叶酸受体阳性C T C s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 E A)、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 A)125、C A724、细胞角蛋白19 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 Y F R 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 S E)水平。

比较3组C T C s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 T C s水平;绘制R O C曲线,评价C T C s及血清C E A、C A125、C A724、C Y FR A21-1、NSE 5项指标联合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

结果肺癌组C T C s水平[11. 21 (8. 58,15. 30) F U/3m l j高于良性病变组[7. 55 (5. 23,10•25)F U/3m L]和对照组[4.95(3•55,7•62)F U/3m L](;:)<0•05),良性病变组高于对照组(P<0•05)。

T N M分期I、II、丨H、W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Cs 水平[11. 00(8. 58,13. 30)、13. 25(10. 48,16. 88)、14. 77( 11. 47,16. 55)、17. 89(17.07.19.22)F U/3m 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幵=〗6.443./3<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丁分期、分化等级、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 T C 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 O 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 T C s以8. 70 F U/3m L为最佳截断值,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A U C为0. 953(95%t7:0.926〜0. 979,P<0.05),灵敏度为79.40%,特异度为98.10%,诊断效能优于〔[六、(:八125、(:八724乂'丫?1^21-1、>«£联合检测。

恩度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恩度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恩度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张永红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9期张永红(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湘潭 411228)【摘要】目的探讨恩度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毒副作用。

方法 11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采用单纯化疗,长春瑞宾25mg/m2第1天、第8天给药,顺铂80mg/m2第2~4天给药,3周为1个周期。

治疗组60例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并于每周化疗第1天开始给予恩度15mg,静脉滴注,连用14d。

2个治疗周期结束后对其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8.33%,对照组为31.03%,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

治疗组3例出现皮肤瘙痒,5例出现消化道反应,无一例出现肾脏损害、心电图改变。

对照组3例出现心悸表现中途停药,5例出现皮肤瘙痒,6例出现消化道反应,1例出现肾脏损害。

结论恩度治疗癌症患者副反应轻,对患者伤害小,提高疾病缓解率。

【关键词】恩度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3(c)-0087-01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20万肺癌新发病例,75%~80%为非小细胞肺癌。

恩度是国家一类新药,组成成分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它并不直接杀死肿瘤,而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赖以生长和扩散的血管。

因此,恩度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阻断肿瘤细胞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最终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目的[1]。

我科运用恩度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60例,效果满意,副反应轻,对患者伤害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18例,均经病例证实,其中鳞癌46例,腺癌59例,腺鳞癌13例。

全部为初治患者。

心、肝、肾功能正常,预计存活期>3个月,近2个月体重下降<5%者,均有胸部CT、肝CT、脑CT或MRI、血清肿瘤标志物等资料。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的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指南,以便他们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

共识内容涵盖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推动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医疗同仁共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一共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VEGFR TKI:此类药物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阻断VEGF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常见的VEGFR TKI包括帕唑帕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等。

抗VEGF单克隆抗体:这些药物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贝伐珠单抗是最常用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之一,已经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2024年射频消融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射频消融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范文

《射频消融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肺癌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射频消融术(RFA)联合化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晚期非小cell肺癌患者100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射频消融术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

射频消融术通过精确的能量引导,将电极插入肿瘤内部,利用射频能量破坏肿瘤组织。

化疗则采用常规的化疗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肿瘤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等。

三、实验结果1. 生存期分析实验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生活质量评估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食欲、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肿瘤大小变化实验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明显缩小,且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4.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程度较轻。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同时减小肿瘤大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这可能与射频消融术的局部治疗作用和化疗的全身治疗作用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肿瘤组织有关。

射频消融术能够精确地破坏肿瘤组织,减少肿瘤负荷,同时化疗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进一步杀灭肿瘤细胞。

两者的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论综上所述,射频消融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NP方案序贯、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对比研究

NP方案序贯、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对比研究

应, 延长 了患者无 瘤生 存期 , 该方法 治疗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值得 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吴德林 , 赵作 银 , . 等 同步 放化疗 与序 贯放 化 疗 治 疗 局 部 晚 期 非 小 细 胞 肺 癌 疗 效 比较 [ ] 现代肿瘤 医学 ,09, 2 7— 7 . J. 20 2:7 2 9

要 目的 : 比较 N 方 案 放 、 疗 同 P 化
步 与 序 贯 治 疗 中晚 期 非 小 细 胞 肺 癌 的 } 临 床 疗 效 及 不 良反 应 。 方 法 : 择 6 选 8例 中 晚 期 非 小 细 胞 肺 癌 患 者 , 机 分 为 2组 : 随 组 为 序 贯 组 ( 4例 ) 一 组 为 同步 组 (4 3 , 3
疗 效 好 , 经 对 症 治 疗 后 , 耐 受 不 良反 且 可
N P方 案
序 贯 治 疗
非 小 细 胞 肺 癌 同步
di 1. 9 9 j sn 10 —64 . 00 o:0 3 6/.i . 07 s 1x 2 1 .
35. 2 01
近年 来 , 国肺 癌 发 病 率 逐 年 上 升 , 我 N C C确 诊 时 绝 大 多 数 已 为 中 晚 SL 期, 已失 去 了 手 术 机 会 。近 年 来 N P方 案 非 小 细 胞 肺 癌 占所 有 肺 癌 2 3以上 , 中 / 其 中晚期非小 细胞 肺癌 就诊 时 多已失 去手
2 0 eY. e o a o ̄e yf rl n a c r h Ch m r di mp o u g c n e :
化疗 已取得 了很 多研究 成果 。为进 一 步 提高 N P方 案治 疗 的 有 效 率 。2 0 0 7年 3 月 ~ 0 9年 3月 以 盖诺 加 顺铂 化 疗 , 20 同 步、 序贯放疗 , 比研 究治疗 中晚期 非小 对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在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减毒增效作用。

方法: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组,综合组在常规化疗中加服中药扶正增效。

常规组只采用西药化疗。

结果:两组临床受益率综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远期疗效综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单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化疗加用中药,可以提高患者受益率,延长其中位生存时间,将活血化瘀中药与扶正培本中药合用,是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增效;中药;扶正增效方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于局部晚期的非小组胞肺癌通常的治疗手段是以铂类为基础的全身化疗加放疗,对于已经远处转移的肺癌病人一般只单用化疗。

虽然化疗近20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总体疗效仍不满意[1]。

晚期肺癌对化疗的不敏感及其副作用成为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2],如果与服用中药相结合,可使晚期肺癌病人获得更多的收益。

近年来我们对比观察了单纯化疗与中药联合化疗治疗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综合组:2008年7月—2010年10月采用中药联合多西他塞+卡铂化疗治疗晚期肺癌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0—76岁,平均54岁;肺腺癌15例,肺鳞癌18例,组织学未能分类的非小细胞肺癌2例,临床分期:ⅲb期13例,ⅳ期22例。

所有接受中药联合常规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均具备以下条件(1)不能手术的ⅲb期及ⅳ期非小细胞肺癌。

(2)已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

(3)年龄18—80岁。

(4)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5)凝血功能正常。

(6)一般状况:kamofsky评分大于60分。

(7)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

常规组:选择同期采用常规多西他塞+卡铂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者作为常规组,共25例,患者资料齐全,符合综合组上述7个条件。

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pA 监控 优 于 F DG—E / T 检 查 。2 1 在 一项 关 于 种 阳性捕 获法使 用是 基 于上皮 源 的 E C M 抗体 , P TC 00年
pA 转移性乳腺癌 C C与骨转移关系研 究中, T 大量数据 利用磁微粒直接在血液中抓取 E C M 抗原表达的 PA 可见 C C ≥2 个/. m1 者 中 9%有 骨转移 , T s 1 75 患 6 且 肿 瘤 细胞 ,部分 E C M 抗体 表达低 下或 下调 的肿 前 全部为多处骨转移。C C计数越 高, T 越与多处骨转 瘤细胞可能未被检测到,目 尚未发现特异性特别 所 T 移 或 多器 官转 移相 关 。 由此可 见 , T 的检 测 可作 高 的肿 瘤标 志 物 , 以 C C检 测 的敏感 性及特 异性 C C
・3 67 ・
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以及血 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 根据 相对于有创操作 , 通过 C C来监测, T 可行性及可操 WH O或 R C S 标准来评价药物疗效 , E IT 但仍缺乏足 作性较强。F h 等通过 C C检 测 7 例原发肿瘤 em T 7
够 敏 感性 及特 异性 。 目前发 现 C C 检 测 可有效 预 H R- T E 2阴性 或 不详 的 复发 乳腺 癌 患者 的 HE . R2突
测肺癌药物治疗疗效, 为临床方案选择提供有力证 变 状 态 ,发 现 l 5例检 测 出 HE . R 2阳性 。并且 在 据。Ma hw G t e .K es t rb 等对 1 1 I 期或 I 0例 I I V期 HE 一 R 2常规检 测 阴性 而 C C检 测 阳性 患者 中, T 使用 NS L 患者在标准化疗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抽取 针对该基 因过度表达 药物 曲妥珠单抗治疗仍有一 CC 血标本检测循环肿瘤细胞 , 结果发现 I S L V N C C外 定疗效。可见通过 C C 检测基 因水平有一定临床 T 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个数明显高于 IB或 I A期患 意义 。 目 Gere rnos el c中心 已开展 一项 I I I I ogs aciL ce F r

GN 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GN 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GN 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沈维敏【摘要】目的:观察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 GN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的影响。

方法将68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GN方案和紫杉醇+顺铂化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检测血清CEA、CA125、Cyfra21-1。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57.58%、疾病控制率为84.85%,对照组分别为34.29%、74.28%,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均>0.05;治疗后半年,两组血清CEA、CA125、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 GN方案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000)030【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细胞角蛋白片段19【作者】沈维敏【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医院,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目前,对于晚期或已有远处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多采用化疗,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1~4],但其疗效有降低趋势。

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们采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 GN方案)治疗晚期NSCLC患者33例,观察其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糖类抗原125( CA125)、细胞角蛋白片段19( Cyfra21-1)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选择上海市华东医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68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预期生存期大于半年。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赵聪;侯东东;王胜【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1至2017-06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96例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吉西他滨+顺铂组(GP组)和培美曲赛+顺铂组(AP组),每组48例,GP组给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AP组给予培美曲赛+顺铂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疗效及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后,AP组ORR(29.17%)和DCR(81.25%)均显著高于G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GP组与AP组的癌胚抗原水平分别为54.6 ±7.9、23.5±5.9,CA125分别为87.8±7.2、50.4±8.3.治疗前两组CEA和CA125水平相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CEA和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AP组各指标下降程度大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晚期NSCLC患者AP方案化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明显降低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值得推广.【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8(029)005【总页数】4页(P504-506,510)【关键词】化疗;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标志物;疗效【作者】赵聪;侯东东;王胜【作者单位】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科;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肿瘤科;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经济管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已经成为我国肿瘤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位的肿瘤,且确诊断时已有70%的患者属于晚期,由于肿瘤病灶的扩散,手术效果不佳,因而晚期NSCLC需尽早化学治疗[1]。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及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及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及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指从原发肿瘤中脱落的癌细胞进入血液
循环,并在其他器官形成转移瘤的细胞。

CTC的检测可以反
映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为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CTC检测方法
及其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1. CTC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CTC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磁珠分选法、流式细
胞术、聚合酶链反应等。

其中,免疫磁珠分选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中。

该方法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与磁珠偶联,经过样品预处理后,磁珠上的肿瘤细胞被磁场分选出来,再通过细胞形态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和分子分析等方式进行检测和鉴定。

2. 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易发生转移和
复发,预后较差。

CTC检测作为SCLC治疗中的监测手段,
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研究显示,采用CTC检测可以提高SCLC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尤其
对于无法取得组织样本的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同时,CTC 检测还可以预测SCLC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监测计划。

总的来说,CTC检测是目前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SCLC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CTC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的相关性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疗效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的相关性

ai f op yyl t eay J . m ug 19 6 ( ) 19—14 t no rhr ci t rp [] A Sr ,94,0 3 :6 o p a ch 7. [ ] 江基尧 , 3 朱诚. 颅脑创伤临床救 治指 南[ . 1版. M] 第 上海 : 二军医大 第 学 出社 ,0 2 1 3 2 0 :5 . [ 重症监护病房 内上消化道出血 的临床分析. 4] 吴金, 陈启. 中国临床保 健 杂志 ,0 9年 8月第 1 20 2卷第 4期 :7 . 36 [ ] He adD G fi G i t ,t 1FrteC nda ri lC r Ti 5 yl K, an rfhL e a. o aai Cic ae r n A, f i h n ta —
4 小 结 .
S B是危重病 人 特别 是 颅脑 损 伤的 重要 并发 症 , 内感 染也 是 发 生 U 院 S B的一个 原因 , 出现 的 S B以及与感染并行 的 S B都会导致 高的死 U 越早 U U 亡率 , 应当在 临床治疗 中加 强抗感染 的治疗 以及对感 染 的防护 , 同时也可 以 在 I 床上作 为患者病情变化 的一个重要指标。 l 缸
参 考 文 献 [ ] R usr G r Shiegr Popci n ocpcs d rs — 1 e s y c e ge D.rsetee dsoi t yOf t se e P, K, d v u se
r so s a d u c r n c i c l l n u o u gc lpai n s C re ti c d n e o in n l e s i rt al i e r s r i a t t u r n n i e c i y l e
发感染伴有 S B, U 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达 8 . % , 23 有呼吸及相关性 肺炎 的患者 , 发生 S B情况有 显著增加 , U 病死率显著 感染 特别 是 呼吸 机 相关 性 肺 炎增 加 了上 消 化道 出血 的 发生 率 和 病 死 率。

恩度不同给药方式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演示课件

恩度不同给药方式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演示课件

联合化疗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按照给药计划,按时、按量给予化 疗药物。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联合化疗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01
注意事项
02
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感染。
03 2. 密切观察患者化疗反应,及时处理毒副作用。
联合化疗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研究目的和假设
研究目的
评估恩度不同给药方式联合化疗在中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研究假设
恩度联合化疗能够提高中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且不同给药方式可能对疗效和安全性 产生影响。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恩度给药方式,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02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并发症
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静脉组和胸腔组的并发症发生 率分别为23.3%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恩度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 果
通过对比不同给药方式,发现恩度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 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3. 定期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肿瘤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5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患者基本情况和分组情况
01
患者总数
共纳入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120例。
02
年龄分布
患者年龄范围在40-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8岁。
03
性别比例
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2例 ,男女比例为1.86:1。

肺癌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

肺癌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

肺癌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肺癌作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癌症,对于全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治疗肺癌,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工作。

本文将介绍肺癌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进展,并探讨这些进展对于肺癌治疗的意义。

一、靶向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基因或蛋白的药物治疗策略。

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特定信号途径,靶向治疗可以更精确地攻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在肺癌的临床试验和研究中,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药物替尼、厄洛替尼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类药物能够抑制EGFR活性,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此外,针对ALK(异源性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二、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突破免疫治疗是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和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是其中的代表性药物。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PD-1和PD-L1的结合,从而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三、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手段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肺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传统的肺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胸片和CT扫描,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液体活检和肿瘤标志物等新兴技术逐渐应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

液体活检指的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来筛查和诊断肺癌。

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技术能够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此外,肿瘤标志物如CEA(癌胚抗原)和CYFRA21-1等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辅助肺癌的早期诊断。

四、放疗和化疗在肺癌治疗中的进展放疗和化疗作为传统的肺癌治疗手段,在肺癌的临床试验和研究中也有所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赵建华【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尤其作为“液体活检”的主要贫源用于肿瘤精准医疗备受关注.然而,CTCs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极为稀少,灵敏度一直是CTCs检测及应用的主要瓶颈.目前,CTCs分离、富集、体外原代培养技术,获得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都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对它们的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分析将有助于指导并推动CTCs的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7(035)008【总页数】3页(P561-563)【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精准医疗;生物学特征【作者】赵建华【作者单位】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91肿瘤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部分远端转移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完成的,因此血液中存在的肿瘤细胞,即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被认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1]。

然而,CTCs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非常稀少,一般每106个白细胞中仅夹杂1个至几个CTCs,灵敏度一直是CTCs 检测及其应用的主要障碍。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项CTCs分离与检测技术能全面满足临床需求,CTCs分离、富集、体外原代培养、分子表观遗传特征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都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对它们的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分析将有助于指导并推动CTCs的临床转化及应用。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CTCs的计数来预测肿瘤患者的复发、转移和生存。

现阶段普遍使用的CTCs分离技术大致分为两类:基于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的生物分离技术和基于肿瘤细胞物理学特点的物理分离技术。

第一类技术中,以CellSearch平台为代表的阳性磁分离法使用最早且较广泛。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肺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_赵元辰_秦英刚_花宝金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肺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_赵元辰_秦英刚_花宝金
目前用于 CTCs 检测的主要方法有细胞富集技 术和分析技术两大类。富集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 CTCs 的被检出率,其主要方法为免疫磁珠分选法、密 度梯度离心法和上皮肿瘤细胞大小分离法( 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ISET) 等。Allard 等[6] 利用免疫 磁 珠 阳 性 富 集 法 结 合 细 胞 化 学 染 色 法 对 964 例肿瘤患者的 CTCs 进行检测,前列腺癌患者的 CTCs 检出率为 57% ,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检出率均为 37% ,结直肠癌患者的检出率为 30% ,肺癌患者的检 出率为 20% 。Krebs 等[12]比较 CellSearch 和 ISET 两 种方法对于 4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患者 CTCs 的检测,结果 ISET 法 检 测 的 阳 性 率 ( 80% ) 显 著 高 于 CellSearch 法 ( 23% ) ,因此两者的结果存在不一致性,阳性结果不 一定均具有 临 床 意 义。 分 析 技 术 包 括 免 疫 荧 光 技 术、反转录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流 式 细 胞 分 析 等。 Xi 等[13]运用 RT-PCR 方法检测肺癌等其他 6 种恶性 肿瘤中的 CTCs,发现把相关肿瘤特定的 mRNA 标志 物组合起来可提高 CTCs 的检测率。此外,近年来又 推出了基于微流控分析芯片技术的 CTC-chip 法,提高 了检测的敏感性[14]。以上多种检测方法均可应用于 检测肺癌 CTCs,但各有利弊,因此在短时间内尽快研 究出针对肺癌 CTCs 的规范检测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 CTCs 与肺癌的复发转移

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富集技术及其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富集技术及其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59CARCINO GENESIS ,TERATO GENESIS &MUTAGENESIS2024年3月第36卷第2期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富集技术及其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霍迟未,合思甜,丁丽华,吴拥军*(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收稿日期:2023-11-03;修订日期:2024-01-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273685)作者信息:霍迟未,E-mail :****************。

*通信作者,吴拥军,E-mail :*****************.cn【摘要】癌症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肺癌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于首位。

由于肺癌患者随着病程进展生存率降低,因此肺癌的筛查与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液体活检具有微创、便捷、可重复的优点,是肺癌早期诊断与筛查的有力手段,其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重要的液体活检标志物。

CTCs 作为转移病灶的“种子”,在癌症的早期诊断、转移监测、预后评价以及患者的个体比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CTCs 在血液中含量稀少,需要将其从血细胞中分离富集出来,再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对目前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富集技术,以及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富集技术;肺癌;临床应用;肿瘤诊断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616X(2024)02-0159-05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2.014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估计,每年有2200万肺癌新发病例和1790万肺癌死亡病例,其中中国分别占全球肺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37.0%和39.8%[1]。

中国肺癌总体生存率低于20%[2],且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因此筛查和早期诊断对于降低原发性肺癌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

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是指对在血液或任何其他体液中循环的肿瘤来源物质的分析。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基因表达量的临界值研究及验证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基因表达量的临界值研究及验证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基因表达量的临界值研究及验证王雷;李爱国;刘庆熠;贾金明;栾艳超;杜媛鲲【摘要】目的检测200例非小细胞肺癌FFPE样本中ERCC1的相对表达量,确定判别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回顾性验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FPE样本中ERCC1和内参基因的表达量,并通过2-ΔCt法计算ERCC1的相对表达量.以其中位值为判别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并通过患者应用铂类化疗药物的短期、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验证.结果 200例FFPE样本中,ERCC1和内参基因均可检出的检出率为89.0%.ERCC1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型、分期及有无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表达、低表达ERCC1患者在应用药物后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2.0%、53.7% (P <0.05).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RCC1表达量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ERCC1高表达、低表达患者接受铂类化疗药物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14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18);ERCC1高表达、低表达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15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 =0.028).结论判定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适合进行后续验证,为相关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8【总页数】5页(P895-899)【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量;临界值【作者】王雷;李爱国;刘庆熠;贾金明;栾艳超;杜媛鲲【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石家庄050011;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胸外科,邯郸0562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石家庄050011;新乐市医院胸外科,新乐0507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临床荟萃编辑部,石家庄05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国民健康[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个案分析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个案分析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个案分析王柳春;刘竹君;肖建宇;袁静;李凯【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09(036)015【摘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佳,总生存期为5~6个月,1年生存率为20%~25%,常规化疗延长2~3个月,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出现了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手段,如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及靶向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病理类型、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及生存益处.现介绍1例经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该患者经常规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后效果较佳.并通过CT灌注成像及检测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水平进行多角度疗效评价,为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建立基础.【总页数】5页(P891-895)【作者】王柳春;刘竹君;肖建宇;袁静;李凯【作者单位】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天津市,300060;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天津市,300060;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天津市,300060;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天津市,300060;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天津市,30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直肠癌术后同时性肝肺转移个体化治疗的个案分析 [J], 陈平;尤健;黄鼎智;袁智勇;肖建宇;张连郁;郭志;曹付亮;宋天强2.ERCC1、RRM1、TS蛋白表达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J], 赵美玲;蔡小华;杨方方;向琪;曹小飞3.ERCC1、BRCA1、RRM1表达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前瞻性研究[J], 丁剑午;唐罗勇;艾素芬;张峰皓;黄龙;胡蓉环;熊强4.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 [J], 周文静;臧建华;高翔;;;5.检测多西他赛血药浓度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J], 蒋侃;黄诚;林根;吴标;郑晓彬;陈胜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肿瘤细胞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车凯军;查国华
【期刊名称】《江西医药》
【年(卷),期】2021(56)12
【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
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共纳入2019年07月至2020年07月在我院确诊晚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在化疗前、2疗程化疗及4疗程化疗后分别使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及免疫荧光杂交(FISH)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数;并收
集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比较化疗前后CTCs数变化与影像学结果之间的关系。

结果22例首次CTC≥3个,20例首次CTC≥1个,8例首次未发现CTC;化疗后CTC
数目增加者4例,无变化者16例,减少者30例。

CTCs变化与影像学检查变化结果基本一致,CTCs改变与影像学检查在评估化疗疗效方面一致性良好
(kappa=0.578,Tb=5.064,P<0.001)。

结论CTCs检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评价与影像学评价效果一致性良好,能更好预测化疗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4页(P2351-2353)
【作者】车凯军;查国华
【作者单位】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循环肿瘤细胞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联合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2.循环肿瘤细胞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监测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研究
3.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在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4.循环肿瘤细胞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化疗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5.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EGFR合并TP53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代EGFR-TKI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