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

合集下载

美的沉思 蒋勋读后感

美的沉思 蒋勋读后感

美的沉思蒋勋读后感《以美的沉思》蒋勋读后感蒋勋的《以美的沉思》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通过对美的探讨和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美的哲学境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蒋勋对美的理解和思考所感染,也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以美的沉思》中,蒋勋首先对美进行了概念的界定。

他认为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事物的情感体验。

在这种理解下,美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对美的理解让我感到非常启发,因为美的确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美的标准。

蒋勋在书中还探讨了美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美源自生活,源自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在日常的琐碎中,我们可以发现美的存在,比如一朵鲜花、一幅画作、一首音乐,甚至是一段文字。

这些都是美的表现形式,而美正是通过这些形式被呈现给我们。

这让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美的存在。

除此之外,蒋勋还讨论了美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美是一种对生活的赞美和追求,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美的存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一种对世界的美好展望。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美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

在《以美的沉思》中,蒋勋还对美的哲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美的概念。

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理解,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美的哲学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总的来说,蒋勋的《以美的沉思》是一部关于美学的精彩著作,通过对美的探讨和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美的哲学境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美的哲学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这部书不仅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
施崇伟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21(19)20
【摘要】蒋勋有许多耀眼的桂冠。

他著书无数,举办画展,开设讲座,推广美育,浓缩起来,可称作美的化身。

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说宋词》之美可见一斑。

如张晓风所言:“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

善于把沉哑暗灭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施崇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走进美的世界--读蒋勋的《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2.平凡的天长地久——读《蒋勋说文学·诗经》
3.以从容的心境悠游于生命的变化中——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4.教师需要一双美的眼睛——读《蒋勋的卢浮宫》有感
5.历史沉思中的探索——读蒋心焕《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沉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美的沉思》引发的再沉思

读《美的沉思》引发的再沉思
类 最 原 始 的 艺 术 形 式 出 现 、 发 展 的 其 丰 厚 的 西 方 艺 术 学 的 背 景 , 但 是 再 细
读 , 我 们 会 发 现 书 中 所 引 用 的 材 料 和 行 文 问 流 露 出 来 的 还 是 有 许 多 中 国 哲 学 的 理 念 , 从 《周 易 》 到 《中 国 哲 学 史 》, 从 董 仲 舒 到 冯 友 兰 , 还 有 许 多 中 国 哲 学 的 元 素 融 汇 在 书 中 。 正 是 这 些 中 国 哲 理 的 精 华 支 撑 对 种 种 艺 术 物 象 、 美 学 思 想 的 阐 述 和 表 达 .
在 中 国 哲 学 与 美 学 的 语 境 下 , 蒋 勋 先 生 运 用 艺 术 通 感 去 理 解 中 国 艺 术 形 式 ,将 艺 术 现 象谈 得 透 彻 深 邃 。 这 也 是 本 书 分 量 最 重 的 部 分
通 感 对 于 艺 术 是 重 要 的 就 像 我 们 谈 论 的 万 物 互 联 的 概 念 , 或 许 是 今 天 流 行 的 一 个 命 题 ,但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来 看 却 是 一 直 就 存 在 于 事 物 内 部 的 彼 此 相 连 的 因 素 ..艺 术 之 问 亦 如 此 , 打 通 联 系 , 将 艺 术 门 类 进 行 统 整 分 析 , 表 面 形 式 与 内 在 本 质 所 联 系 的 或 许 是 不 同 领 域 、 不 同 样 式 , 但 是 其 核 心 的 联 系 是 不 可 断 裂 的 、 艺 术 形 式 从 来 也 都 不 是 孤 立 的 , 艺 术 形 式 之 间 都 会 存 在 着 相 互 联 系 或 相 互 影 响 , 与 时 代 的 发 展 、 时 代 的 思 潮 嬗 变 也 有 着 紧 密 的 关 系 。 于 是 , 以 艺 术 通 感 对 于 某 种 艺 术 、 某 件 作 品 、 某 个 时 代 的 艺 术 , 某 些 看 似 不 同 实 则 有 紧 密 关 系 的 艺 术 形 式 的 解 读 不 失 为 最 合 适 的 方 式 。 如 谈 论 中 国 艺 术 与 美 学 的 上 上 之 境 — — “空 白 ” 、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生命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奠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

”著名的画家、诗人席慕蓉如是说。

《说文解字》里说“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这是在物资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肥硕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所以,这个“美”代表着饱足的喜悦。

《国语·楚语》中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伍举的认为“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

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个“美”是生活安定带来的幸福感。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以《窦娥冤》告诉我们天理昭昭,善恶有报;《罗密欧与朱丽叶》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超越生命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战胜,但不能被打败”。

这个“美”是悲剧用破碎带来的震颤。

魏晋南北朝,中国仿佛渡着一条历史的黑河,一切的价值和意义都被__、践踏、嘲笑。

三四百年间,却在那__人命、践踏道德、嘲弄理想的黑暗滓秽中升起了澄明如泪的生命的发愿。

所以敦煌莫高窟开凿了,“若存托生,生于天上诸佛之所。

若生世界,妙乐自在之处。

若有所累,即令解脱。

”一尊尊沉苦发愿的佛像被树立在中国大地之上,让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阻难,生命都要往光明、善良、美好的世界升去。

这个“美”是带领凡俗摆脱悲苦的救赎。

每个生命体在其生命流转的过程中,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对应的姿态,有欢笑有泪水,有悲苦有快乐,千奇百状,人们只有经过审视、观赏、评比加上创意的心得才能记录下各种生命情态的美感,才能让美穿越时空,始终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

美的沉思读后感蒋勋以美学视角梳理中国艺术脉络,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

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开始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美到底是什么。

直到我读了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美的全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也不是高高在上地给你讲一堆大道理,而是像一位亲切的朋友,拉着你的手,慢慢地引领你去感受美、领悟美。

蒋勋先生在书中提到,美并不仅仅是表面的华丽和光鲜,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

小区的角落里有一块小小的空地,那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是大家都不愿意靠近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奶奶搬来了这里。

老奶奶看起来普普通通,瘦瘦小小的,头发已经花白。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老人,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事情。

她每天早早地起床,拿着一把小锄头,一点一点地清理着那块空地上的杂草和垃圾。

起初,大家都觉得她只是一时兴起,坚持不了几天。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奶奶的身影始终出现在那块空地上。

慢慢地,杂草被清除干净了,垃圾也不见了踪影。

老奶奶又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弄来了一些花种,小心翼翼地撒在土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每天都会给这些花浇水、施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

我那时候年纪小,好奇心重,总是偷偷地跑去看老奶奶干活。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奶奶,您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弄这块地呀?”老奶奶抬起头,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对我说:“孩子,你看这地方,以前多脏多乱呀。

我把它弄漂亮了,大家看着心情也好不是?”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没过多久,那些花种居然真的发芽了。

嫩绿的芽儿从土里钻出来,像是在向世界打招呼。

老奶奶看到这些芽儿,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儿越长越大,渐渐地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整个空地变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美丽极了。

小区里的人们路过这里,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读完《美的沉思》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美的奇妙之旅。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美的世界。

书中提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往,我对于美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觉得那只是视觉上的愉悦或者是一种短暂的情感触动。

然而,通过作者的阐述,我开始明白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精神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去参观博物馆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走进了那座庄严而又神秘的建筑。

刚一进门,一股陈旧而又迷人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古老的壁画。

它静静地挂在那里,岁月的痕迹在它的表面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但正是这些印记,让它显得更加神秘和迷人。

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那细腻的线条,那丰富的色彩,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尊精美的雕塑。

那是一个女性的形象,她的身姿优雅,面容宁静。

她的肌肤仿佛有着生命的温度,每一处肌肉的线条都流畅而自然。

我绕着雕塑转了一圈又一圈,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她的美。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雕塑上,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光影,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美的灵魂在舞动。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陈列着一些古老的陶瓷作品。

那些瓷器的釉色温润如玉,上面的图案精美绝伦。

有的是盛开的花朵,有的是飞翔的鸟儿,每一个图案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拿起一个瓷碗,轻轻抚摸着它的表面,感受着那细腻的质感。

我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用心地制作出这些作品,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书法作品。

那些龙飞凤舞的字迹,充满了力量和韵律。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在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乐章。

我站在那些书法作品前,久久不能离去,被那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在翻开《美的沉思》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美”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竟然蕴含着如此深沉且复杂的内涵。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一个个关于美的历史瞬间和文化脉络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

书中提到了各种形式的美,从古老的岩画到精美的瓷器,从庄严的建筑到灵动的书画。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那是一次对美的深刻体验。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来到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这座古镇仿佛是从岁月的长河中悄悄走来,带着一种沉静而迷人的韵味。

刚踏入古镇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独特的街道所吸引。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光滑而温润。

石板之间的缝隙里,偶尔会长出几株嫩绿的小草,它们顽强地生长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坚韧。

街道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木质的门窗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盛开的花朵,有的是灵动的飞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巧思和用心。

我沿着街道缓缓前行,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路过一家小店,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店里陈列着各种手工艺品,有精美的刺绣,有细腻的竹编,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拿起一个竹编的小篮子,仔细端详着它细密而整齐的纹路,手指触摸着那光滑的竹条,仿佛能感受到制作者在编织时的专注和耐心。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桥边。

石桥横跨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河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

桥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石头的表面已经有些斑驳,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它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沧桑的韵味。

我走上石桥,俯瞰着桥下的河水,只见河水中倒映着岸边的绿树和房屋,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在桥的另一边,是一个小小的广场。

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在空气中回荡。

旁边的老人们则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美不仅仅存在于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和古老的建筑中,更存在于人们平凡而真实的生活里。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这可真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

书里提到的各种关于美的观点和解读,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比如说,讲到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前我就觉得那不过是些古老的、锈迹斑斑的物件。

可蒋勋老师却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的力量和神秘。

那些复杂的纹路、独特的造型,仿佛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美的阐述。

以前我走过那些古建筑,顶多就是觉得:“嗯,挺好看的。

”但从来没有深入去想过为什么好看,好看在哪里。

蒋勋老师就像是拿着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古建筑之美的大门。

他说,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的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像咱们现在的高楼大厦,直挺挺地立在那儿,跟周围的环境好像没啥关系。

古代的建筑呢,会巧妙地利用地形,与山水相依,与花草相伴。

就拿苏州的园林来说吧,那弯弯绕绕的回廊,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还有那一池碧水,几尾游鱼,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我想起之前去苏州游玩的时候,走进那座著名的拙政园。

刚进门,就被那一片绿意给吸引住了。

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路旁的竹子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跟我打招呼。

穿过一个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小巧的亭子立在水中央,周围的荷叶挨挨挤挤的,有的荷花还打着花苞,有的已经绽放,粉粉嫩嫩的,特别好看。

我走进那座亭子,坐下歇歇脚。

微风拂过,带来一阵荷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我仔细观察着亭子的结构,那些精美的木雕,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柱子上的对联,字体苍劲有力,读起来韵味十足。

我就在想啊,当年建造这座亭子的人,得有多么巧的心思,才能设计出这么美的地方。

再往前走,有一座假山。

这假山可不是随便堆堆的,而是有着独特的造型和走势。

我好奇地爬了上去,从山上的小孔里往外看,能看到不同角度的景色,特别有趣。

爬到山顶,整个园林的景色尽收眼底,那种层次感和错落感,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初见《美的沉思》一书,第一印象便是其厚度惊人!随即心中开始盘算,要花费多少时日方能细细品味完此书?若每日仅读一章,恐怕也得耗时二十日之久……可是当一页又一页从指尖划过,便不再想停止这个动作了,一开始就被蒋勋老师优雅舒缓、情深隽永的文字所感染和打动,随后渐渐爱上那种奇思闪烁的随意感,以及娓娓道来的美学,真是浸润了时光!不知道是不是我书读得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惊艳!它异于一般教科书的呆板枯燥,生涩空泛,在体现历史严谨的同时融入了自身细致的情思、观点和思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易懂又动人的视角,加之唯美、精准的文笔,很吸引人读下去,让我们在读懂艺术的同时又看到历史,看到民族性格…非常有趣!贯穿全书有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条是历史时间线:从远古的人类遗迹一直到唐宋元明清,说了中国的雕塑,绘画,陶瓷;一条是材质线: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两条主线像画了一张美学地图,带我们走过了中国历史的每个阶段,简单扼要的介绍了每个历史年代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形成的缘由,及其在美术等各类作品中的呈现,带我们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历史”的美和时代风貌!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追求“审美”,而是无力审美。

当我们站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历史展品前,除了那一声“哇”的惊叹,就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了,看完蒋勋老师的讲解才顿悟,原来艺术的美是可以这样诠释的!譬如形容曲线:连绵,缠绕、勾取,像天上的云,又像大地上的长河;形容北魏的壁画: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使画面产生静定与肃穆的效果;诠释西周中后期青铜造型风格:在简朴中传达的是理性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

西周的人文主义,用那样均衡冷静的气质,平复了商的巫术之美中过分繁丽激情的部分……这些交织了艺术与文学、哲学的讲解…让古代文化充满了活力,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官震撼!也让我意识到,想要理解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器具沉淀的艺术之美,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背景的!有没有发现,蒋勋老师非常善于从器具、人像、线条、雕刻、书法、绘画中讨论美,并将这些和历史、社会、经济、哲学、文化发展融合起来。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读蒋勋的《美的沉思》,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时光旅行。

在这本书里,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亲眼目睹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书中提到,美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从远古时期简单的石器,到如今精美的艺术作品,每一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小镇。

小镇的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的房屋都是古老的砖石结构,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

我漫步在其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古朴。

走着走着,我被一家小店吸引住了。

店面不大,但橱窗里陈列的物品却让我挪不开眼。

那是一些手工制作的陶瓷器具,有杯子、盘子,还有一些小巧的摆件。

每一件作品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色彩,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我走进店里,店主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他正专注地在工作台上摆弄着一块陶土,手法娴熟而细腻。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一点点地将那块陶土塑造成一个精美的花瓶。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热爱,那种神情让我深受触动。

老人注意到了我,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坚持做手工陶瓷这么多年。

他停下手中的活儿,缓缓地说:“孩子啊,这陶瓷里藏着美呢。

每一块陶土都有它的脾气,你得用心去感受,才能把它变成美的东西。

”我拿起一个杯子仔细端详,杯子的外壁上绘着一朵绽放的花朵,花瓣的颜色由浅至深,过渡得极其自然。

我能想象到老人在绘制时的那份用心,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离开小店的时候,我手里多了一个小小的陶瓷摆件。

它的形状并不规则,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

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这个摆件,就会想起那个小镇,想起那位老人,想起他对美的执着。

《美的沉思》中还讲到,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爬山的经历。

那座山并不出名,游客也不多。

我沿着山间的小路向上攀登,一路上,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是一本由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散文集。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自然、生活、人类社会的观察而闻名。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书中对自然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梭罗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的深刻体验。

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加靠近自然,去感受自然的美好,而不是被城市的喧嚣所困扰。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美丽,忽略了大自然对我们的滋养和启发。

通过梭罗的文字,我重新认识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更加珍惜每一次与自然的相遇。

其次,书中对生活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梭罗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他认为,人们应该过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被物质所困扰。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却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通过梭罗的文字,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过上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最后,书中对人类社会的观察让我对社会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梭罗在书中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社会问题,忽略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通过梭罗的文字,我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如何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总的来说,读完《美的沉思》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梭罗的文字,我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美丽,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关注了社会问题。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与自然的相遇,过上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努力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感谢梭罗的文字,让我有了这些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美的沉思

美的沉思

题目:《美的沈思》之阅读心得阅读过《美的沈思》以后,我能总结到的是,这是能够展现“美”的一本书,正如其书名。

凭我以往对中华艺术的了解,中国就是拥有灿烂的中华文化,辉煌历史的代表性国家,但是,我却从未感受到它是能够那么美得让人深思。

直到翻开这本书以后,我竟好奇、惊讶、感叹、沉醉、深思,慢慢的由衷的自豪、满足和拥有归属感,进而变得细腻、宁静、坦诚,享受这感觉,最后我发觉我与“艺术”更贴近了。

因此,我进一步认为,《美的沈思》非常适合想要了解中国艺术,但却对历史词典、仓库般的中国艺术史望而却步的人。

我认为,《美的沈思》是一部入门的中国美术史,从上古玉石青铜,讲到宋元书画,一直到明末清初市民美术的兴起;是可以贯穿中国美术断代的记事,同时也是作者蒋勋对源远流长的美的讯息传递一点个人的沉思,并试图建立起中国美学的几个基本观念,为中国艺术研究发掘一个新的天地。

另一方面,《美的沈思》也可说是一本简约的中国古代艺术思想论。

它论述绘画着墨最多,雕塑、陶艺、青铜、建筑、书法略有论及。

各时代的文化特征、思想流变、艺术要素、心灵意蕴把握得很准,浅显而脉络清晰,读后令我颇有感悟。

失之零散、简约、率性,得之行文隽美,用词精到,透出灵动之气,如读一篇篇艺术散文,深刻而不生涩。

在这里,我把我在《美的沈思》里所领悟到的艺术“美”与修禅的美学做一番的对等。

禅修实际上是一种精巧的技艺,就好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需要相当时间的学习、磨练,辛苦的工作,才能有熟练的技巧而达到极至,也才能达到艺术之美的境界。

然而,“美”是人类长期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自我提升完成的一个典型、而禅也是最有利于生存的修为。

作者蒋勋在《美的沈思》写道:“艺术是通过感官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听觉器官的活动,绘画是视觉器官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中国艺术的“美”都是通过人的感官所体现出来的。

禅修是以自己的身心做为磨练的器材,磨练的基本哲学是求极简单、俭朴,去芜存菁,展现本然的美,即人的本性。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是美国哲学家索伯尔的代表作,该书由漫画家鲍勃·卡恩绘制。

本书运用轻松有趣的漫画形式,讲述了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漫画家的对话,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

该书内容深入浅出,让人受益匪浅。

读完《美的沉思》,让我对美得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将美的概念与哲学思维相结合,让人看到美不仅是外表的形式,而是深藏在事物本质中的一种原则。

哲学家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引导漫画家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他们用简单的语言和常见的例子,解释了美的概念,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哲学家提出了“美何时存在?”这个问题,漫画家通过画面展示了美的存在和消失的时刻。

这种对话的形式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对很多概念和观点都有了深入的理解。

作者引入了美学、艺术和自然等多个领域,以解释美的不同方面和价值观。

他们指出了美不仅是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和构成,而且包括自然界中的景观和生命的存在。

哲学家认为,美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和尊重,是对自然界奇妙和独特的表达。

通过不同的例子,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

例如,画面中的一朵花朵可以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但它们都同样美丽。

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使我们眼前一亮,让我们体会到美的魅力和无穷的可能性。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主观美与客观美的关系。

哲学家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知和体验,每个人对美的认识和评价都有所不同。

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了美的客观存在,它超越了个人的喜好和偏好,是普遍存在的。

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有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品味,但是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人的偏好而改变。

哲学家通过对话的形式,让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美的沉思》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哲学读物,通过漫画的形式,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观点,引导读者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通过阅读,我对美的概念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也能够增强人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读《美的沉思》有感

读《美的沉思》有感

读《美的沉思》有感读《美的沉思》有感《美的沉思》这本书的原稿是蒋勋先生在台湾开授工艺美术史的课程讲义,后在《雄狮美术》月刊上连载,直至1986年结集成书。

《美的沉思》这本书是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台某某《美的历程》”。

《美的沉思》整本书从长达一百万年的石器中的“美”作为开篇,阐述了美是漫长生存的记忆累计起来的经验。

手、物质、观念三者合一构成了先民艺术创作的开始。

从石器、陶器、青铜一直到书法、雕刻和绘画。

蒋先生通过欣赏一件器具、一副作品、一首诗、一幅画分享其心得体会。

通过这种分享来引导我们去触碰,去感受,去思考何为“美”。

读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你会惊叹蒋先生对生活中的万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心。

思维不被固化,每当感遇心得和震撼之时,蒋先生都能迅速地捕捉下细微点,同时能天马行空去畅想并分享这些畅想给我们。

可能这样的一颗心,于行色匆匆的我们,在生活中逐渐麻木的我们所所欠缺的。

我想本书之所以名为《美的沉思》是因为“美”看起来简单,实则很复杂,它不是速食消费,它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它只是需要我们笃定、沉稳、从容地做回自己,与自己对话。

如果从美术史论研究的角度看《美的沉思》,这本书是不够严谨详尽的。

但如果你读过蒋先生的一些作品或对他的个人风格有一些知晓的话,那么不难从他的作品里看出:蒋先生作为一个“美”传播布道者,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寓教于乐,自然生活中美的学习过程。

《美的沉思》这本书不是写给美术专业的师生,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只是做为每一位个体的“你”,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审美意识不强,但只要拥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愿意感受美的心灵,那么就可以跟着蒋勋先生的独特视角在中华朝代更迭的历史文明中去感受“美”,体验“美”进而产生对《美的沉思》。

李某某。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对即使最卑微的草虫的生命亦不放弃、恒久而不断的爱~便使那困顿成为坦途~使惨伤中有温暖~使郁闷与灰暗转成宽阔与亮丽的世界。

我们新时代的“美的沉思”是应该从齐白石再起步的。

以下内容是本站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蒋勋《美的沉思》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1、那山水不同于西方人的“风景画”~它不只是外在客观景象的模拟~而更是从现象的风景中~寻找归纳出山水的本质。

那山水是宇宙本体的探索。

那山水~是洪荒到劫毁~万物赖以托庇的空间。

那山水~是初始到终结~人所行经的途径。

那山水是现象背后永恒的秩序~是困顿挫折的生命向往皈依的理想之国。

中国的山水~经由宋元人的静观沉思~已从绘画升高成为一种哲学。

(P190)2、宋代艺术的动人之处~便是它常常是以一种暗示的方法存在~使存在变成一种理念。

(P200)3、立轴形式的绘画~悬吊在墙壁上~是一个完整的绘画空间~但是~在卷收和展放时~绘画空间的改变是西方硬框式绘画所没有的。

这种绘画空间的卷收与展放~一般人只是从收藏的方便来思考~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中国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反映~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处处主宰着艺术形式最后形成的面貌。

这1 / 17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观念~在长卷形式的绘画中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P217)4、时间无限~一切未完~中国的长卷、章回小说、组重性建筑、戏剧~最后都在指向一个“未完”~希望即使个人声明有限~但文明还可以延续。

(P237)5、古琴里的音~常常是反音的表现的。

它一点也不华丽、悠扬~不使人沉溺于音的煽情性上。

相反地~它拙涩、犹豫~它反复低回。

仿佛使音回到它最初的与物质的多样试探中~是捺、拧、按、抹、拈……试探手与一根弦的各种可能。

而那大量的空白~便使音呈现了它最初始的表情~是洪荒中的初音~使人对音反省沉思。

从感官的刺激升高为对感官的反省与沉思~中国艺术的空白~使各类艺术步向更为观念的、更为哲学的境地。

美的沉思观后感

美的沉思观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一种艺术力量的震撼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第一节课,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对艺术有深刻品味的书—《美的沉思》,经过一两个星期的阅读,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整本书介绍了陶器、青铜器、石雕、石窟、书法绘画等一系列艺术作品的来源、历史以及作者对它们的理解欣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艺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生命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奠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在书的第一句就表示了审美的重要性,生命的活力离不开审美。

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之大不容小觑,从人类进化到石器时代,从氏族部落到封建帝制,从陶器到瓷器,从象形到文字山水画文人画…….我们经历了这么多艺术的进步,产生了这么多艺术结晶,既然他们能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那我们何尝不在那些艺术之上发现美呢?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陶瓷的出现及演变过程,它证明的是人类的智慧能力创造力,从陶瓷那里我们不难发现,陶瓷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方法。

陶瓷艺术创作方法实际上就是美学观念与文化修养的组合;灵感的心态、诗画的意境、唯美的构图、优雅的造型、心灵的发泄。

这些组合使欣赏者不约而同地感觉到一种“美”,这种“美”体现了创作者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就像作者介绍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类型,造型上各具特色、形状不一,不同的样式有着不同的用途,图案上生态各异、巧夺天工,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韵味,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文化。

读过书我才了解到图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画,它还有图腾的内涵,有些彩陶上的纹样还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所有的这些让我深深地沉思到了“美”,深深地感受到了艺术力量的震撼。

书中对山水画的介绍令我印象深刻,山水画属于水墨画,在我国最早产生于东晋,可谓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它是以宣纸为媒介的一种绘画艺术,使用的是水、墨两种材料。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创作了一幅幅流芳千古的名画。

《美的沉思》心得体会

《美的沉思》心得体会

《美的沉思》心得体会
第一次认识蒋勋先生是听蒋勋先生的有声书《细说红楼梦》。

第一本看蒋勋先生的实体书是《孤独六讲》。

《美的沉思》是当时买蒋勋先生书籍的时候一起买的。

买来以后便放在自己的书柜上,一直没有时间去阅读。

后来又有了新书看,便暂时将其忘在书架上。

今天算是闲来无事,想找一本书来看看,怕读长篇小说,怕读鸡汤文,也不想去翻冗长的历史书籍。

这时候《美的沉思》便吸引了我的眼球。

生活当中,很少会听到有人谈美,而美学这一词,我也是从蒋勋先生的文字中慢慢认识到的。

《美的沉思》讲艺术,讲书画,讲建筑。

蒋勋先生说,当一个艺术上的造型不再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而且具备了代表一个共同生活的民族内在的精神时,这个造型,已经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

蕴含了复杂的民族历史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就好比如我们身穿的衣服鞋子,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它们身上的logo就蕴含着它们的历史与文化。

我们谈起苹果手机,大家会联想到乔布斯。

同时我们会发现,手机,衣服,鞋子等等一系列的产品。

我们都不再是满足它们本身的功能。

更多地去关心产品背后的文化,以及产品的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在艺术史的第一章,常常要接触到人类学或考古学,而大部分的造型美术也都是从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开始的。

这些粗糙而笨重的工具,躺在美术馆、博物馆中,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的纪念。

这些简单的“方”“圆”“三角”,是人类再次去估量石器时代初民所创造的造型的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石器时代,辨别和利用石器,主要开发了人的两种感官,一种是触觉,一种是视觉。

手与物质接触,对物质的重量、质地的检查,不断使用,触觉被开发出来;许多触觉上的经验,经有手的无数试炼以后,逐渐累积成一种视觉辨别能力。

大概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泥土。

《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人类从流荡游牧民族的生活变成农业的定居生活,安分于一块土地上。

不但利用这块土地养百谷、牲畜,也利用这块土制作了器物。

陶器正是“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

远离了茫昧的渔猎社会剧烈的生存竞争,史前陶器的形制和纹饰都展现着一种进入缓和的农业社会时的优美心情。

人类造型美术的第一章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到新石器时代的磨润,170万年中,人类视觉和手共同经验了石头形状的改变,也建立起人类造型美术的第一章。

“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在本质上分别代表了两种艺术倾向。

商近于浪漫,周近于古典。

商风格中充满了神秘的幻想,大胆而热烈。

周风格简朴端庄传达的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平复了商的巫术之美中过分繁丽激情的那部分。

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

俑是活人陪葬的替代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卑微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

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是“人群”,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

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

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

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

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

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

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工艺上的百家争鸣毫不逊色于学术思想的活跃西周以典型的农业生产建立了嫡长子的宗法制度,用这一套严密的亲族关系完成了帝国的封建形式。

西周中期以后在青铜器上出现的十分统一的“环带纹”是西周封建形态完成的具体表征。

西周末期,宗法制度一崩溃,封建诸侯各自据地为王,青铜器恢复了它的活泼性,各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造型纷纷崛起。

工艺上的百家争鸣毫不逊色于学术思想的活跃,造型观念的突破,新物质的应用,新技术的创造,手工的精巧,呈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楚器中多木器,许多容器和人俑都是木制,特别是木制的漆器,更是楚文化的典范,在工艺造型上,倾向于抽象的变化,线条刻意夸张,造成飞动轻盈的效果。

在北方黄淮平原一带,强调的是朴拙厚重的造型,特别是人像艺术上。

地处西北的秦是以绝对严格的写实主义做他们工艺风格的基础,兵马俑就是典型代表。

战国时代的工艺地方色彩,不只是自然环境的地方色彩,更蕴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人文上的主观意图。

美学思想,在战国前后,随着工艺美术的百家争鸣,也一起产生了。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汉代是春秋战国各种试验的总集成,汉儒解经之中,实在已与先秦孔学不完全相同,其中掺杂的各家学说,已使“儒家”真正包容了从宇宙到人事的各种先秦诸子的长处。

汉代在工艺上出现民族共同的意识,汉代从镜子当中反映出来的“方”和“圆”不是任何人的发现,而是宇宙间的基本道理。

在人世稳定的秩序中有天道不息的循回,是人间的方正之外有四时的圜动,是在人世的限制与范围外有无限的优游和余地。

汉,的确完成了中华民族最完备的文明世界。

汉的艺术中,没有特殊,没有伟大,是每一日每一月每一年不断的生活,是必须肯定、安分而自得其乐的世界。

农业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变成了典型,是以平凡而伟大,以普遍为典型,汉代在最深最广的民间放下了它文明的基石,两千年来,似乎上面如何动摇,这块基石总是稳定不移。

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更强调的是文化漫长的累积,许多复杂的部落(或民族)共同的经验,逐步凝聚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形式符号上,这些形式符号不但不神秘,相反地,如果我们追溯源头,可以一步一步找回它成形的历史足迹。

这些形式符号如果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是个人特有的现象,而是部落或民族共同心理的情感记忆。

例如:埃及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的三角形,希腊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形成的S形人体姿态及建筑上力的平均布置,以及印度早期极度重心不平稳的造型,都可以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来观察,是不同的民族最主要的造型特征。

唯美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汉代律法中许多对商人的限制,也都明显地说明着这一个新帝国,一方面在努力建立农业经济式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有意的在压抑先秦时期工商业奇巧的报复发展,使百姓安分与土地之上,对人生没有幻想,没有奇迹似的憧憬,也没有巨大的变动和幻灭。

这种日日月月年年的人情之常,便成了“以农立国”的中国人艺术上最牢固的磐石,从汉迄今,在广大民间没有太大动摇。

可是,到东汉末年,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专业化的文人,借助于长期土地兼并形成的庄园,大多脱离了一般大众的生产生活,得以更专注于形式技巧的追求,也产生了更细致敏感的对自然与生活的情思。

表现在艺术上,大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魏晋名士”的风潮。

魏晋的名士造就了一次中国艺术史上空前的“唯美时期”,在对人是的一切失望之后转而专注于美的事业。

他们所找到的生命的理想便是这美与死亡的结合。

魏晋艺术的专业化,使艺术得以离开政治、道德、哲学。

单独以形式美来讨论,这是中国美学独立的一个关键。

在魏晋以前,我们看到散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有关艺术的讨论,很少是单独针对艺术本身来讨论的,至于把形式技巧(如线条、色彩)抽离出来所做的研究更是没有,魏晋艺术在做专业上提高之后,直接到引出南朝各代在文学美学上的大整理,也奠定了中国各类艺术理论的基础。

把文字拆散开来,把点、横、竖、捺。

各部分独立拆散来做美的联想,是文字不只是表意的工具同时还具备本身结构的、线条的、视觉上的美的感动。

中国的文字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高度发展的一种造型艺术。

基于书法线条的大开发,这种线条的成熟也同时是绘画的基础,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素描。

中国的绘画至此已经从形象的模拟中解脱了。

石刻的人像艺术石刻的人像艺术在中国一直未发展,与埃及、希腊、印度相比,中国早期的石刻人像几乎是一片空白。

古代明器中的“俑”大多不是泥塑即属木雕,石刻是很少见的。

原因可有两条线索:1.石器时代以后中国人对石材的崇拜,转而使“石”为“玉”,石材脱离现实应用而成为礼器。

2.国在书法上“线”的高度发展,障蔽了对“体积”或“重量”在艺术上的成长。

石雕艺术在中国的复活应当归功于外来文化的刺激。

在中国的雕刻中似乎有一个欲望是要改变材质的坚硬、沉重。

以石雕人像来说,云岗本尊大佛的体积、量感的巨大或沉重权威逐渐被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更多面带微笑的交角菩萨与思维菩萨。

他们不是以巨大、崇高、权威,对生命的颐指气使来建立姿态;相反地,却是以更多向内心的自省、更多对生命喜悦的自己,更多的慈悲与谦逊来形成另一种动人的力量。

在中国,石雕却特别不往体积、重量等物理性发展,而是以平面绘画的方式来对待石材。

石窟的开凿,动辄数十万人,这些“奴工”,他们身体所受的苦役,恐怕是今日的艺术家难以想象的罢。

然而类似云冈的作品,使人惊讶,不知是什么力量、是什么信念,是经受最大苦难与屈辱的生命,从内心里升起那样真心的欢喜。

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中,北朝的壁画,描写了又痛厉怖惧又崇高庄严的生命情态。

人不在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讨论,而是放在“生物的”“动物的”世界来讨论。

这里哀悯的人生,不再是汉代在儒家人情之常中的人生,而是与虎、鹰、鸽、鹿并列,等同看待“众生”。

儒家的人伦世界被扩大了,人被放置在所有的生命中来重新考察,老庄的逍遥与豁达受到了阻碍,生命不再是肯定与喜悦,而是伴随着无尽的灾难、痛苦。

这些形彩斑斓的壁画,是用最惨厉的方法只只生命的有无,是在大悲哀与大伤痛中要人顿悟生命的空无与幻灭。

中国原有的艺术中很少有这样对生命不安的表达,汉代的美术中大多洋溢着现实的安乐,五代以后,中国的艺术又逍遥于山水之间去了,唯有北朝的壁画,给我们不安、使我们战栗发抖,戟刺我们生命最困暗的底层,要我们迸发生命最惨烈又最华丽的光焰。

西魏壁画明显地流动起来,西魏敦煌是壁画转变的关键时期,出现了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等新的内容也进入了石窟,突破了土红涂地所形成的浓重淳厚的色调和静的境界,出现了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生动意趣。

汉族吸收外来美术,融合、消化,再创民族风格,敦煌壁画提供了中国美术史强韧的生命力。

如果拿敦煌来做中国美术史的观察,一入隋唐,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后,立刻可以感觉到艺术风格上极大的变化。

敦煌的彩塑,脱离了早期佛教宗教性的影响,往事世俗话过度,在过渡期中,有尚未流于宋元之后的现实平庸化,恰恰平衡了理想与世俗的两极,达到最完美的和谐状态。

我们在唐代看到的常常是这样极端不同的对立与矛盾,但是,仔细看,狂放中有收敛,拘谨中有叛逆的向往,这个两者的完美互动才正巧是一个“从心所欲不逾柜”的大唐世界。

三彩器的色彩与花样来源于染缬。

这种颇具外来风格的印染效果,形成了不同于墨绿釉陶的朴厚,也不同于宋瓷素净的美学风格,以缛丽、迸射的色彩在盛堂一枝独秀。

肖像画在唐代达到了高峰,这个情形与门阀世族对自我的肯定炫耀有关,而这时产生的肖像画家,也便围绕着帝王贵族,形成了类似一千年以后委拉斯开兹与西班牙王室贵族的同等关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晚唐的缛丽秾艳之美到了极致,而这缛丽要逐渐为淡雅的美学替代,中国美术要气质的变化,主题从人物转为山水,色彩从秾艳趋于水墨,境界从缛丽变为空灵,技法从晕染转为流动的线。

一切都在变局之中,过度矜持自大的“人物”要重新摆放回到盛大的宇宙山川中区衡量,唐的雄伟、灿烂、繁复,要转成宋的幽眇、内省、静定了。

“空白”出现了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要越少越好,因此“空白”出现了,中国画使世人赞叹的“空白”这样早成熟地出现了,这“空白”只有中国人知道是“虚”,“虚”并不是没有,而是“实”的互动,从北宋哲学的时间与空间演变下来,南宋的山水画,是更有兴趣于抽象的虚实关系,更纯粹地在绘画的布白结构上经营了。

中国的山水,已从绘画升高成为一种哲学中国的山水,经由宋元人的静观沉思,已从绘画升高成为一种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