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辨析大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义词辨析大全

【辨】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

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谓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召招。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报告。“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告诰。“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反复。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驰驱。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如诗经鄘风

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

侵袭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追逐。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

荐祭。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左传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馨香谓黍稷”。后世荐祭不再区别。

无不。“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

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

辨勤劳。“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

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

辨二贰两再。“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就是同用来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

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

辨军士卒兵。“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锋利。“士”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士在战上面卒则徒步。

辨妇女。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辨党党。古代二字不同。虽同都是姓但“党”读zhǎng“党”读dàng今读上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西的别种“党项”的“党”,更不作“党”。

辨城郭。“城”与“郭”并称的时候“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孟子公孙丑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二字连用时也就指一般的城。

辨馆舍。“馆”和“舍”是同义词都是馆驿或客舍。所以“馆舍”二字可以连用。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捐抛弃。捐馆舍婉言指死。当然“舍”字的其他意义则是“馆”字所不具备的。

辨托托。上古没有“托”字。“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

宋代以后“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又有引申义如“榇托”。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

辨去往。上古“去”和“往”的意义大不相同。“来”的反面不是“去”而是“往”。“往”不能带宾语“去”经常带宾语。“去”是离开,“往”是走向目的地可见是迥然不同的。“孟子去齐”这一句话,若依现代汉语解释,是“孟子到齐国去”,而依古代汉语解释则是“孟子离开了齐国”,意义正相反。这是必须严格辨别的。

辨引却。“引”是退却的姿态“却”是退却的行为二者并不相同。“引而去”不能说成“却而去”。

辨冯据。在依附的意义上“冯”与“据”是同义词所以“冯轼”又说成“据轼”。左传僖公五年

上文说“神必据我”下文说“神所冯依”可见“据”就是“冯依”。后代“凭据”变成了双音词当“证据”讲原意是人所依傍作为证明的东西。只有某些习惯用途上稍有不同。例如“据理力争”不说“凭理力争”。

辨解释放。“解”和“释”在某些意义上有相通处。如都有“解开”或“松开”的意思所以冰块消融可以说“解冻”又可说“涣然冰释”又都有“分析”、“解说”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注解”也可说“注释”在其他意义上二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放”不具备“解”和“释”的上述意义。

“放”的一个突出的意义是“使事物向四外扩散”。所以把牛羊赶出去喂养为“放牧”将人赶到边远地方叫“放逐”不守规矩任意而行为“放荡”。这种意思也是“解”、“释”所没有的。在现代汉语中由“解”、“释”、“放”构成的复合词仍有明显的区别。如“解开”和“放开”“解放”和“释放”“开释”和“开放”应用的范围、对象都不一样。

辨与予给。“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给”则和“与”、“予”大有区别。“给”用作动词时不是表示一般的“给予”而是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於供给食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