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关于对人的行为与道德的教育约束有着很丰富的研究,这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推崇道德并以德治国的一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

从科学的角度对人性以及人的需要做了深刻的剖析并探讨德育对人的重要性。探

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容性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发展思想

政治教育学科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这一方向同时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

华优秀文化与青年教育”等。这些名称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研究侧重面上的差异,但实质上研究主题都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要集中在三大论域,并且每个论域的研究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学者们解答这一问题的

前提和方法基本上一致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佛道文化为补充的中国传统文

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并一致主张以批判继承的原则研究中国传

统文化的价值。但对于所谓资源性意义的具体解释,学界却有大致如下三种分歧。其一,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意义。一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纳入德育学科的认识,从宏观层面讨论了德育

学科借鉴中国传统德育发展成果的理由。有学者认为,坚持在德育课中揉进传统

德育思想成果,不但可以提高德育内容的人文性,而且可以发挥我国传统美德中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二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

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在宏观层面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

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的讨论

已经开始深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学派的某种具体思想的价值评估。如有学

者总结了道家伦理智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其二,有学者认为,中国传

统文化典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观点的提出基于两点理由:一

是历史传统的延续。儒家的道德教育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典

籍教育人为其重要特征。二是社会现实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经被排斥在

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

治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其三,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

化本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力”,并以其为中国传统文

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力就是:以塑造圣贤人格为目标、

培养整体观念为内容、以言传身教为原则、以知行合一为方法,这些思想对当代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内容整合、原则确立、方法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当代中国大学德育肩负着双重的责任: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有文化主体性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大学本身需要

将自己建设成一个体现中华民族德性文明精神的载道和弘道之“器”以自身的教育

体系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德性文明之“道”。因此,要实现这一使命所包含的任务,大学需要在改造大学本身和教育青年一代这两个方面复兴古典儒家的“大学之道”。今天,中国的大学深受资本主义拜物教文化与现代西方所谓“普世”文化的影响。现代大学本身很大程度上是“理性”文明而非“德性”文明的象征和载体。中国

的大学也不可避免地被这种精神所沾染。然而,中国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德育为先”,这是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一脉相承的。这意味着中国大学的育人宗旨是“道德”教育为体,“真理”教育为用,两者合一。这意味着大学需要将道德

人格置于优先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地位,并且用道德养成的教育来统率探究真理

的教育。很显然,当代中国尚有不少大学背离了这个办学方向。即使是那些遵循

这个办学方向的大学,其“德性”文明主导“理性”文明的程度也还有待提升。大学

本身如何使知识技能的传授、真理的探究都渗透道德精神、道德文化与道德价值

的内涵?这是当代中国大学在德育上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意味着中国大学本身

需要完成一种“德性”文明的转型,将其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轴心”从作为科学

和技术知识的“真理”,转换成有文化根基的德行意义上的“道德”。大学的“德性”

文明转型或改造,需要大学整体性地贯彻古典儒家“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与此同时,在直接教导青年的这个层面,古典儒家“大学之道”

的复兴,其重点当在“游于艺”,即全面地恢复传统文化经典与艺能的教学和研习,让大学生通过门类众多的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使

每一个人都能具备坚实的中国文化的根柢。唯其如此,我们的大学德育才能培养

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青年人才。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学者们基本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支援性资源,因此解释性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趋势。当前

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

的内在关系。一是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

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

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

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二是立足

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个侧面阐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性意义。有

学者阐述了儒家仁道价值中蕴含的四种相存并生的价值原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构的积极意义。三是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传统“大一统”的国家观、“为群乐群”的民本观、“尊崇智慧”的科学观、“自强不息”的劳动观、“人伦和谐”的发展观、“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行己有耻”的法纪观、“生荣死哀”的生活观分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的文化渊源。

也有学者认为“忠、敬、勤、友、信、良、俭”八种美德是“八荣”的中国传统文化

底蕴。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启示。学者们认为,儒学教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其某些教化内容,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

众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学者提出借鉴儒家伦理普及教化经验、探索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也有学者提出了汉代儒学社会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的启示。这不仅仅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我国发展思想政

治学科以及传播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