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讲解学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病因病理】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 —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
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
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
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
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
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
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
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4 康复训练
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恢复功 能。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包括:
感染
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并注意伤口的清洁。
脑水肿
使用利尿剂和控制液体摄入来减轻脑水肿。
手术出血
定期检查血常规,及时处理手术出血。
神经功能损害
根据情况进行神经康复治疗。
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和家族病史等。
影像学检查
如头部CT或MRI扫描,以确定血肿的大小和位置。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手术过程
1
麻醉
使用全身麻醉将患者置于无意识状态,
头部定位和消毒
2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将患者头部固定在手术台上,并进行皮
肤消毒,准备手术区域。
3
切开硬脑膜
预后和康复措施
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的预后和康复过程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 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措施包括:
1 规律的康复锻炼
根据康复医师的建议进行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
2 定期复查和随访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在头部定位后,医生会切开硬脑膜,暴
血肿清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修复血管
4
露出血肿。
医生使用专业的工具和显微镜,小心地 清除血肿并修复血管。
手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接受一系列护理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康复进程顺利。
1 监护观察
包括血压、体温、意识状态等。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ppt课件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包括呼吸、心
率、血压、体温等。
引流
放置引流管,引流出术 区的积血和脑脊液,以
降低颅内压。
抗感染治疗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并定期进行伤口换药。
康复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和 功能训练,促进患者的
康复。
04 手术效果与并发症
手术效果评估
治愈率
出血
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可能发生 出血,严重时需要再次手术止
血。
脑组织损伤
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脑组织,导 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癫痫发作
手术后癫痫发作的可能性虽然 较低,但仍有可能发生,需要 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与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术后护理
只有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才应该进行 手术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硬膜下血肿概述 •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 手术方法与步骤 • 手术效果与并发症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硬膜下血肿概述
定义与分类
硬膜下血肿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脑膜和蛛 网膜之间的血肿,通常由脑表面 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引起。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部位,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诊断
通过颅脑CT或MRI检查可确诊硬膜下血肿。CT扫描常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 度影,MRI可显示更清晰的血肿范围和形态。
02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01
02
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概述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是指出血积聚在硬脑膜下腔。
常合并有严重的脑挫裂伤,特别是对冲性脑挫裂伤。
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72小时以内)、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到3周之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超过3周)。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根据是否伴有脑挫裂伤分为复合性和单纯性。
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1)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2)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蛛网膜下腔。
此类血肿多是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引起,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单纯性血肿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广泛的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
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
血肿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大多覆盖于额顶部大脑表面,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完整包膜。
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由于外伤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剂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凝作用使血肿腔失去凝血机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再扩大。
慢性压迫使脑供血不全和脑萎缩加重,造成此类病人的颅内压增高程度和血肿大小不一致。
早期包膜较薄,如病情继续进展,包膜可增厚、钙化或骨化。
临床表现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与继发脑水肿同时存在,症状较重。
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速度快,则脑挫裂伤引起的昏迷和血肿所致的脑疝昏迷重叠,表现为意识杂烩能够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后很快出现血肿侧瞳孔散大,不久对侧瞳孔也散大,肌张力增高,呈去皮质强直状态。
护理硬膜下血肿病人护理ppt课件
04
用药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和可 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05
随访与复查
告知患者定期随访复查,如有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心理护理评估与措施
情绪状态评估
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如焦虑 、抑郁、恐惧等,以及产生的 原因和程度。
心理干预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心 理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安 慰、支持等,以缓解患者的负 面情绪。
如果病人出现意识障碍或病情加重,应立即报告医 生并协助处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80%
预防肺部感染
保持病人口腔清洁,鼓励咳嗽和 深呼吸,以预防肺部感染。
100%
预防压疮
定期为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80%
处理颅内高压
如果病人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 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 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等。
护理措施
术后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预防出血、预防感染等。
案例三:儿童硬膜下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总结词: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 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儿童硬膜下血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 好心理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 活动,如进食、洗澡等 ,以减轻其不适感。
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活 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 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减 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病情观察与处理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脉搏、 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注意观察硬膜下血肿的情况,如肿胀程度、疼痛程 度等,以及是否有新的出血迹象。
硬脑膜下血肿的科普知识课件
目录 概述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 总结
概述
概述
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 病,发病率较低但有较高的死亡率 。 它通常是头部外伤后出现,症状严 重且需紧急处理。
概述
本课件将介绍硬脑膜下血且逐渐加重。 意识丧失:可能出现短暂昏迷 或昏迷的状况。
症状
呕吐:频繁且持续性的呕吐。
运动与感觉异常:出现运动或感觉障碍 ,如肢体无力或麻木。
诊断
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病人头部的 肿胀、瘀伤等征象。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观察瞳孔反应 、肢体运动等。
诊断
影像检查:通过颅脑CT或MRI检查来确 认诊断。
治疗
治疗
手术:使用开颅术或硬膜外血 肿清除术来切除血肿。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凝 血药物和利尿剂。
总结
预防头部外伤和定期体检可以 降低发病风险。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治疗
支持性治疗: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维 持血压稳定等。
预防
预防
避免头部外伤:注意安全,如佩戴 头盔、避免高风险运动等。 定期体检:对有头部外伤史的病人 ,定期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
总结
总结
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 症状严重且需要及时治疗。
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手术是治疗硬脑膜 下血肿的关键。
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PPT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严 重病例可能出现昏迷或呼吸衰竭。
诊断
通过头部CT或MRI扫描可以确诊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以显示血肿的位置和大 小,而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颅内结构信息。
02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01
02
03
评估病情
总结词
康复训练指导对患者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需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详细描述
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以促 进功能恢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进行 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 有效性。
06 展望与总结
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硬膜下血肿概述 •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 护理查房流程 • 护理查房案例分析 • 护理查房常见问题与对策 • 展望与总结
01 硬膜下血肿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脑膜和蛛 网膜之间的血肿,通常是由于脑 部外伤或脑部手术引起的。
如发现颅内出血并发症,立即报告 医生,遵医嘱给予紧急处理,如止 血、降低颅内压等。
03 护理查房流程
查房前的准备
确定查房时间
通知相关人员
选择合适的时间,确保所有参与查房 的医护人员都能到场。
提前通知参与查房的医护人员,确保 他们了解查房的目的和要求。
准备相关资料
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
硬膜下血肿护理研究进展
护理理念更新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PPT
硬膜外血肿的成因
外伤
头部外伤是硬膜外血肿的 主要原因,如车祸、跌落 、打击等事故。
颅内手术
颅脑手术可能导致硬脑膜 与颅骨分离,引起硬膜外 血肿。
凝血障碍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导致 凝血障碍,增加硬膜外血 肿的风险。
02
硬膜下血肿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的现象。
特点
通常与脑挫裂伤、脑表面静脉撕裂有关,可伴随脑挫伤或颅 内血肿。
硬膜下血肿的分类
按时间分类
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和慢性硬膜下血肿。
按出血来源分类
特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进展性硬膜 下血肿和慢性进展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的成因
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的相关知 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指导日常生活与工作
为公众提供关于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与工作的 指导,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降低发病风险 。
心理疏导
针对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专 业的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 对疾病。
THANKS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常规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或异常情况,如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等,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可能导致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合理饮食与运动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 力,预防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的发生。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一.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自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种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至 3 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周以上)。
二.症状、体征(一)急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痛、失语多见。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于伤后 1-3 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三.护理问题(一)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颅内血肿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四)自我照顾能力缺失与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能力障碍有关。
(五)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七)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
(八)有受伤的危险(管道滑脱)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洁净温暖、通风良好。
2、手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3、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安全防护,如安置床档等。
(二)饮食加强营养,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
(三)病情观察颅内血肿病人多数可因血肿逐渐形成、增大而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
在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一旦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内压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对于术后病人,重点观察血肿清除效果。
(四)用药护理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五)引流管护理1、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2、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3、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引流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打折,外出检查时先夹闭引流管。
硬脑膜下血肿护理查房
随访内容
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度、功能恢复 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等,及时调整 康复计划。
重要性强调
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定期随访的重 要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相应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麻醉前需保持空腹,避免佩 戴金属饰品,如有假牙、隐形眼镜等 需提前取出。同时,向患者解释麻醉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应对措施 。
04
术后护理重点关注
CHAPTER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
意识状态
观察患者是否清醒,意识是否逐渐恢 复,评估定向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 。
瞳孔变化
肢体活动
肺部并发症
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 通畅;加强口腔护理以减少肺部感染 机会。
05
药物治疗管理与注意事 项
CHAPTER
药物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来自止血药物01如氨基己酸、氨甲环酸等,用于控制血肿扩大,需根据病情调
整剂量和使用时长。
脱水药物
02
如甘露醇、速尿等,用于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需密切监
测电解质和肾功能。
神经营养药物
03
如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等,促进脑功能恢复,需按照疗程规
范使用。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
01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肝 肾功能损害等,应及时停药并报告医生。
02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药 物的安全性。
03
对于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如抗凝药物、激素等, 应加强监测和观察,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
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偏瘫、 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 射是否灵敏,以判断颅内病情变化。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科普知识PPT
目录 1. 什么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2.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症状 3.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4.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预防措施 5.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康复 6. 结论
1. 什么是慢 性硬脑膜下血
肿?
1. 什么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脑 膜下聚集并逐渐形成的情况。 它通常发生在头部外伤导致的血管 破裂或出血不止。
心理支持: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对患者的 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提供心理 支持和帮助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
6. 结论
6. 结论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需要引起 重视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 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预防头部外伤和控制高血压可以降 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6. 结论
对于已经患上这种疾病的患者,综合的 康复措施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更好的生活 质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Biblioteka 2.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症状
运动功能受限: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 导致患者运动功能的损害,如肢体无力 、步态异常等。 认知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 、思维迟缓等认知方面的问题。
3. 慢性硬脑 膜下血肿的诊
断和治疗
3.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头部CT或 MRI扫描来确定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的存在和程度。
手术治疗:对于较严重的慢性硬脑 膜下血肿,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手 术通常包括切除血肿并修复血管破 裂的部位。
3.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症状的慢性硬脑膜 下血肿,医生可能会采用保守治疗措施 ,如观察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4. 慢性硬脑 膜下血肿的预
防措施
硬脑膜下血肿健康宣教PPT
什么是硬脑膜下血肿?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外力撞击、跌倒、交通事故等。
老年人和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这 一情况。
什么是硬脑膜下血肿?
症状
症状包括头痛、意识模糊、癫痫发作、肢体无力 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就医,以防病情恶化 。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儿童以及有脑部疾病或外伤史的人 群。
如何治疗硬脑膜下血肿? 后续康复
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 语言治疗。
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谢谢观看
这些人群的运动员、建筑工人等从事高风险活动的人群 。
在这些职业中,头部受伤的风险更高。
谁会受到影响?
其他因素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也属于高风险群体 。
这些药物会影响血液凝固功能,增加出血风 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
硬脑膜下血肿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硬脑膜下血肿?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预防硬脑膜下血肿? 5. 如何治疗硬脑膜下血肿?
什么是硬脑膜下血肿?
什么是硬脑膜下血肿?
定义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在硬脑膜与大脑表面之间发生 的血液积聚。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引起的,可能会导 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通过社区活动、医疗宣教等方式提升大家的 健康意识。
如何治疗硬脑膜下血肿?
如何治疗硬脑膜下血肿? 保守治疗
小型血肿可能采用观察和定期监测的方式处理。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
如何治疗硬脑膜下血肿? 外科手术
对于大血肿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 术清除血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脑膜下血肿
【概述】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
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
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
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诊断】
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
嗣后,当血肿增大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时,病人早已忘记头伤的历史或因已有精神症状,痴呆或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所以容易误诊。
因此,在临床上怀疑此症时,应尽早施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以往多采用脑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等方法协助诊断。
近年来依靠CT更提高了早期诊断水平,不仅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
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至8.2周时则为等密度。
但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必要时尚需采用增强后延迟扫
描的方法,提高分辨率。
此外,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治疗措施】
目前,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
因此,即使病人老年病笃,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
现存的问题主要是术后血肿复发率仍有
3.7%~38%(古贺久伸等1983)①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
于局麻下,先于前份行颅骨钻孔或采用颅锥锥孔,进入血肿腔后即有陈血及棕褐色碎血块流出,然后用硅胶管或8号尿管小心放入囊腔,长度不能超过血肿腔半径,进一步引流液态血肿。
同样方法于较低处(后份)再钻孔或锥孔引流,放入导管,继而通过两个导管,用生理盐水轻轻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变清为止。
术毕,将两引流管分别另行头皮刺孔引出颅外,接灭菌密封引流袋。
高位的引流管排气,低位的排液,约3~5日拔除。
最近,有报道采用单纯锥颅冲洗术,可在床旁直接经头皮锥颅,排出陈血,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每隔3~4天重复锥颅冲洗,一般2~4次左右,在CT监测下证实脑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复位后为止。
②前囱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前囱未闭者,可行前囱行硬膜下穿刺抽吸积血。
选用针尖斜面较短的肌肉针头,经前囱外侧角采45度角斜行穿向额或顶硬膜
下,进针0.5~1.0cm即有棕褐色液体抽出,每次抽出量以15~
20ml为度。
若为双侧应左右交替穿刺,抽出血液常逐日变淡,血肿体积亦随之减小,如有鲜血抽出及/或血肿不见缩小,则需改行剖开术。
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适用于包膜较肥厚或已有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
剖开方法已如前述,掀开骨瓣后,可见青紫增厚的硬脑膜。
先切开一小孔,缓缓排出积血,待颅内压稍降后瓣状切开硬膜及紧贴其下的血肿外膜,一并翻开可以减少渗血。
血肿内膜与蛛网膜多无愈着,易于分离,应予切除,但不能用力牵拉,以免撕破内外膜交界缘,该处容易出血,可在近缘0.5cm处剪断。
术毕,妥善止血,分层缝合硬脑膜及头皮各层、血肿腔置管引流3~5天。
对双侧血肿应分期分侧手术。
术后血肿复发的处理
无论是钻孔冲洗引流还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血肿复发的问题。
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
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时,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窗开颅,彻底清除。
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同时经腰
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作动态的CT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病因学】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
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
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过去有许多假说,如血肿腔内高渗透压机理,现已被否定。
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据电镜观察,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到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说明有漏血现象。
Yamashima等(1985)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
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则逐渐减少,不
过外伤并非唯一的原因,有作者观察到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素质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本病。
出血来源多为大脑表现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所致,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所致硬脑膜血管通透性改变之故。
【病理改变】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致病机理主要在于:占位效应引起颅内高压,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痫发生率高达40%。
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
甚至有困难再出血内膜破裂,形成皮质下血肿的报道。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
老年人则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体征阳性为多,易与颅内肿瘤或正常颅压脑积水相混淆;小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顶骨膨隆、囱门凸出、抽搐、痉挛及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
Bender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四级: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又称硬脑膜下水瘤,多数与外伤有关,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甚至有作者诊断硬膜下水瘤就是引起慢性血肿的原因(Yamada,1980)。
鉴别主要靠CT或MRI,否则术前难以区别。
2.大脑半球占位病变:除血肿外其他尚有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变,均易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混淆。
区别主要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确诊亦需借助于CT、MRI或脑血管造影。
3.正常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这两种病变彼此雷同又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似,均有智能下降及/或精神障碍。
不过上述两种病变均无颅内压增高表现,且影像学检查都有脑室扩大、脑池加宽及脑实质萎缩,为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