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纵卷叶螟性诱剂测报试验初报
132 安全 。药后 3 7d, .. 、 观察各处理有无药害症状及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 1 防治效果 .
药后 3 d
6 3 6. 3 6 1 7. 7 8 .0 22 8 2 3. 3 6 .2 8 9 5 .2 3 3
6 1 9. 3
表 1 水稻稻飞 虱药剂防治示范试 验结果
7.5 19
药后 i 4d
9 9 4. 5 8 2 6. 6 9 .9 2 3 9 3 4. 9 8 .9 2 1 6 .7 00
6 .3 1 7
( 6 7 m 用量) 每 6 1%强基 A O g 0 s 3 全灭乐 E 0 mL C6 2 %异 ・ WP 6 5 毗 0 g 2 %吡蚜酮 wP 2 5 0g 2%噻嗪酮 wP 6 5 0g 4%别样红 E 0 0 C 10 mL
型诱捕器 ( 胶性 诱捕器 ) 诱芯 、 粘 , 诱捕器均 由宁波纽康 生物
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
1 2 试 验 地 点 与 方 法 .
. 一
b 葛 葛 巷 蕃套
:
.
图1
四 ( 2)代纵 卷叶 螟 赶蛾 量 、黑光 灯诱 集 量 、
性 诱 剂 诱 捕 量 比 较
试验在奉 贤区庄行镇穗 轮村进行 。选择较空旷的水稻 田 作为试 验田 , 面积为 0 2 h , . m0 放置诱捕 器 3 , 个 相距 t I 01, 1
由图2 可知 , 纵卷叶螟性 诱剂在五 ( ) 3 代诱捕数量上升 明显 , 表现 出一 定诱 蛾能力 , 性诱剂诱 蛾高峰期集 中在 8 月 2 ~8日, 峰次表现 明显 , 略滞后于赶蛾蛾 峰 , 与黑光灯 下蛾
峰基本一致 。 2 3 分析 .
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药效报告
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药效报告一、试验目的稻纵卷叶螟是稻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对稻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试验旨在评估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稻田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对象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为试验对象。
三、试验方法1. 试验地点:选择位于农田的两个相邻小区域作为试验地点。
2. 试验设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
对照组使用水作为对照,处理组使用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喷洒。
3. 处理方法:按照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的使用说明进行喷洒处理,对照组喷洒同等体积的水。
4. 试验时间:在稻田叶片出现害虫后进行处理,连续观察处理后的叶片情况。
四、试验结果经过连续观察后,得到如下试验结果:1. 对照组:叶片受到严重的稻纵卷叶螟危害,叶片出现被蛀、卷曲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2. 处理组:经过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的喷洒处理后,叶片的卷曲现象得到明显缓解,植株的生长情况得到了改善,产量有所提高。
五、结论1. 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以有效缓解稻田叶片受害的情况。
2. 在农田实际推广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量喷洒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提高稻田产量和质量。
六、注意事项1. 喷洒药物时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来操作,避免过量使用对植物造成损害。
2. 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天气条件进行喷洒,提高药物的防治效果。
3. 定期检查田间情况,及时发现害虫情况并进行处理。
七、参考资料1. 陈之悌,胡树元,刘昌德. 3%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03):21-23.2. 黄仁和,孟涛,朱正明. 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J]. 植物保护,2011(06):99-101.以上为本次试验的报告内容,仅供参考。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一、虫情监测1.1 监测时间:每年5月至9月,每周监测2-3次。
1.2 监测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的稻田。
1.3 监测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株,调查每株水稻上的虫口数。
二、虫害识别2.1 症状识别: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以幼虫吐丝纵卷单叶叶鞘和叶片,形成虫苞,取食叶肉的害虫。
受害叶片出现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白叶,甚至颗粒无收。
2.2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以7-8月为害最重。
幼虫有迁移习性,可从虫苞中爬出转移为害。
三、病情分析3.1 病情调查: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
3.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迁移规律和为害程度,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
四、预警发布4.1 预警级别:根据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代表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2 预警发布渠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农业部门通知、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4.3 预警内容:包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地点、为害程度、防治建议等信息。
五、防治建议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水稻的抗性。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控制虫害。
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5.3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
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品种,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人畜安全。
单季直播稻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的改进
( 责任 编辑 :阮义理 )
固
澎 学一 学 21第 期 J 0 年 3 : 种 1
期 与 实际 防治适期 基 本吻合 ( 1 。 表 )
1 2 大 田 定 点 赶 蛾 法 .
广 力度 ,使 广大 农 民能 够方情 况 ,接 受 网上农 药 使 用 技 术 培 训 ,
掌握 生 物农 药 的使用 技 能 ,提 高使 用 生物农 药 的积
极性 和 主观 能动性 。 4 小 结
[ ] 徐 先 炉 . 我 国 生 物 农 药 现 状 分 析 及 研 究 对 策 [ ] 安 徽 化 2 J.
工 ,2 0 ( :2—4 0 3 5) .
随着 杭州 市经 济 的高 速发 展 ,人们 生活 水平 大 幅度 提高 和环 保意 识 的 E益 增 强 ,对无 公 害农 产 品 t
[ ] 杨 泽 敏 ,关 故 章 ,孙 金 才 . 我 国生 物 农 药 的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3 策 [ ]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2 0 , 2 ( :5 6— 5 . J. 0 4 3 3) 5 5 8 [ 张锡 贞 ,张 红 雨 . 生 物 农 药 的 应 用 与 研 发 现 状 [ ] 山东 4] J.
抓 住 时机 ,加 强对 农 户和农 药 销售 人员 的生 物农 药 相 关 知识 和使 用技 术 的培训 工 作 ,加快 生物农 药 的 推 广应 用 。 加 快 和健 全生 物农 药 网络建 设 。对 于农药 推 广 部 门来 说 ,要充 分利 用 网络 手段 ,加 大生 物农 药 知 识 、使 用技 术 、药效 、销售情 况 等方 面 的宣传 及推
理 工 大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2 0 ,1 ( ) 6—10 0 4 8 1 :9 0.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螟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螟虫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螟虫田间调查。
本报告总结了调查过程、结果以及所得到的启示,以期对农业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调查内容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水稻田的螟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调查内容包括螟虫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调查采用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调查点,通过人工抽样进行统计。
3. 调查结果在螟虫田间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以下主要结果:3.1. 螟虫种类调查中发现了多种螟虫种类,包括稻纵卷螟、稻纵卷螟、斜纹夜蛾螟等。
不同种类的螟虫在不同地区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发生规律。
3.2. 螟虫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螟虫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通常在水稻生长期间,螟虫数量逐渐增多,到了成熟期则逐渐减少。
3.3. 螟虫分布情况螟虫的分布主要受到温度、湿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位的水稻田中,螟虫的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
3.4. 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螟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和湿度是螟虫大量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而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则对螟虫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反思和启示通过本次螟虫田间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螟虫发生情况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4.1. 采样点选择不够全面本次调查采用了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在采样点的选择上,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可能没有涵盖到所有可能发生螟虫的区域,这可能对调查结果的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调查指标不够全面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螟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但对于与螟虫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调查并不充分。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调查
20 0 6年系统 田赶 蛾 8月 1 3日进 入第 5 3 代 () 发 蛾 始盛 期 , 8月 2 日为发 蛾 高 峰 1 ,为 4 3 O 0 3 1
头/ 6 6 7 m 。第 5 3 代 累计 蛾 量 为 2 0 . () 0 5 05头/
67 i , 6 n 8月 1 9日田问调查 , 系统 田有 卵 1 0粒/ 4
LI U Yu u —h i
(a gu G nu A r utr ar col inu gn i gu 2 2 0 , hn) J ns ay gi l a C de Sho,Lay nagJa s 2 10 C ia i c ul n
Ab t c :T e f e e s n o h u b e k o h p ao o i d n l w r u s r t h v ra o s f r t e o t r a f c a h lr c s me i ai e e s mmaie a o g p a d rt n f t re a i s r d s ln e k u a i o h e z o
简 报
堡
球稻
V1 2 o 9 No. 3
.
稻 纵 卷 叶螟 大发 生调 查
刘 玉 惠
( 苏 省赣 榆 县 农 业 干 部 学校 , 苏 连 云港 2 2 0 ) 江 江 2 10
水稻稻纵卷叶螟
我国东半部稻 纵卷叶螟迁飞 途径(1977) 途径( ) Ⅰ终年危害 区;Ⅱ 岭南 代区; 6~8代区;Ⅲ 江岭5 代区, 江岭5~6代区, 岭北亚区, 岭北亚区,江 南亚区; 南亚区;Ⅳ 江淮4 代区; 江淮4~5代区; 北方2 Ⅴ北方2~3代 区。M1~M2各 次北迁( 次北迁(月/旬)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明显的回迁过程: 三次明显的回迁 回迁过程: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和江 淮区北部中稻地区向江岭区和岭南区迁入,有些 地区仅过境停留。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自9月下旬起,长江以南迁出,随副热带高压南 退,藉助高空的东到东北风,南移至大陆以外, 也有过境降落在南方的现象。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死亡因素的 ki值
虫期 作用因子 第二代 失踪 k1 卵 寄生 k2 不孵化 k3 1~2龄 1~2龄 幼虫 3~5龄 3~5龄 幼虫 蛹 失踪 k4 寄生 k5 失踪 k6 寄生 k7 失踪 k8 寄生 k9 总K值 0.1914 0.0021 0.0311 0.2449 0.0324 0.1336 0.0062 0.2507 0.0542 0.9466 各世代 ki值 第三代 0.2277 0.0177 0.0240 0.5409 0.0177 0.4011 0.0114 0.4800 0.0248 1.7093 (1977~1982) 第五代 0.2734 0.0867 0.0219 0.3583 0.0537 0.3825 0.0443 0.5251 0.0669 1.8128 第六代 0.2374 0.0357 0.0210 0.8864 0.0113 0.5386 0.0180 0.7278 0.0179 2.4941 相关回归 系数 bi 0.0663 0.0343 0.0065 0.3450 -0.0156 0.3331 -0.0038 0.2602 -0.0260 ∑Bi ≈ 1 K与ki的 相关系 数 ri 0.8502 0.6946 0.4769 0.9337 -0.6418 0.9770 -0.1846 0.9860 -0.7835 –
水稻病虫发生情况调查表
预计下代发生程度:浙南填四代,浙北填三代
水稻病虫发生预测表
单位:填报日期:
病虫
名称
预测
发生面积
主要依据
发生程度
防治适期
查期
病叶率
株病率
发病面积
预测发生程度
今年
去年
0
常年
注:空格填当地发生较重地其它病虫。
水稻二化螟调查表
单位
调查日期
二 代 虫 量
蛾峰
预计下代发生程度
当前发生情况
备 注
治后残虫量(头/亩)
比去年增减百分率
比常年增减百分率
三代蛾峰
比去年早迟(天)
比常年早迟(天)
调查日期
田间虫量
丛为害率
株为害率
枯鞘 率
一峰
水 稻病虫发生情况 调 查表
单位:填报日期
年份
至7/30诱虫量
稻飞虱
备注
白背
褐飞虱
查期月/日
总虫量
(万头/亩)
总卵量
(万粒/亩)
其中:褐飞虱
其中:白背飞虱
褐飞虱成虫比例
白背飞虱成虫比例
预测下代发生程度
虫量
卵量
虫量
卵量
今年
去年
常年
注:①总稻虱为白背稻虱、褐稻虱、灰稻虱之和;
②稻虱卵量指田间有效未孵卵,不包括卵壳、被寄生卵、死卵。
年份
稻纵卷叶螟
备注
五代一峰高峰
五代二峰高峰
五代三峰高峰
四代防治后残虫量
查期
月/日
虫量
(头/亩)
卵量
(万粒/亩)
预测下代发生程度
日期
蛾量
日期
稻纵卷叶螟发生流行特点、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控技术试验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5.016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作为优质水稻高产区,当地稻纵卷叶螟问题较为严峻。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当地水稻总产值,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应基于稻纵卷叶螟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虫害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南丹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提出有效的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凤凰山脉的余脉,是中低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472mm,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无雨,春、秋季干旱频繁。
年平均气温17.2℃,最低气温-2℃。
≥10℃的年活动积温为5233℃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257h,由于气候特点所致作物病虫发生比较严重。
水稻作为南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培育优质水稻,并在栽培中运用绿色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切实要求。
基于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不断深入,各生产区水稻产量与品质直线上升,但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
南丹县水稻种植经验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水稻主要培育地区,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病虫害问题越发严重,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南丹县示范稻区作为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项目”试验地,针对当地常发的稻纵卷叶螟虫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旨在降低虫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切实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目标,进而有效提升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一、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南丹县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寒山区中稻区,4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水稻和育期在150d以上,水稻生长期受到2代以上稻纵卷叶螟为害。
境内稻纵卷叶螟是稻田常见害虫,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会直接影响水稻栽培种植产量与质量。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呈爆发性发生,年发生面积在8万亩次以上。
主要表现为:来势猛、发生量大、为害严重、主迁峰提前、田间世代重叠严重、为害虫时间拉长、常规杀虫剂防治达不到应有效果。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摘要总结了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以期对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预测预报;方法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东南深丘地带,海拔180~1 980 m,立体气候明显,每年种植水稻3.33万hm2。
涪陵区农作物病虫害是全国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常年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9.42万公顷次,累计防治9.92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0 915 t,大发生年病虫害发生14.01万公顷次,累计防治19.65公顷次,挽回损失16.19万t。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每年可对农作物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能及时地指导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产品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无公害[1-2]。
因此,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虫害,加强水稻病虫田间调查,搞好病虫测报,对创建绿色、安全、无公害水稻生产,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加速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
1水稻病虫田间调查方法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方法就是运用平行取样调查法、5点取样调查法、拍打法等进行田间病虫调查。
1.1水稻流行性病害的调查方法1.1.1稻瘟病的调查方法。
叶瘟调查从插秧后秧苗返青开始,每5 d调查1次,查到穗期止。
系统观察田选择感病品种早、中、迟类各2~3块,在观察期内不施药防治。
定点田在田埂内第2~3行定2点,每点查2丛绿色叶片,分0级,1~5级填写各级病叶片数,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共计普查20块田以上。
大田普查,查200穗,5点取样,每点40穗,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
1.1.2稻纹枯病的调查方法。
一是稻田翻耕前或水稻收割后进行。
根据当地发病情况,选择重、中、轻类型田各1块,5点取样,每点0.1 m2。
将1 cm厚的表土连同作物残渣一并铲起(在越冬后应取5~10 cm厚的表土)置于缸内,然后加水充分搅拌,捞出水面浮渣,计算菌核量,推算每公顷菌核残留量。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广西稻纵卷叶螟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
广西稻纵卷叶螟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作者:巫琴仙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6期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分析了广西昭平2008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15%安打悬浮剂120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喷施7d后防效可达93.81%,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田间调查;药剂防治;广西昭平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13-02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广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与稻飞虱合称为水稻的“两迁”害虫。
广西是“两迁”害虫从境外迁入我国的第1站,也是“两迁”害虫主要危害区和虫源地。
因此,广西成为“两迁”害虫境外虫源迁人中国的“桥头堡”和源头增殖地Ⅲ。
稻纵卷叶螟在广西年发生6~8代,是广西发生面积最大的虫害之一。
常年发生面积超过种植面积的40%,大发生年份可达80%以上,尤以第3代发生为害较重。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呈中等偏重程度发生,近4年每年发生面积超过100万公顷。
2006~2007年连续2年偏重发生,年发生面积分别达128.2万公顷和134.5万公顷。
对于广西稻纵卷叶螟发生的特点及原因,刘建文等做过简要的分析,唐洁瑜等对广西全区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原因也做过一些报道。
2008年,受虫源、气候因子和种植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广西第3代稻纵卷叶螟在水稻上大发生,发生面积75.6万公顷,其中桂东北、桂西北、桂中、右江河谷的大部和桂东南沿海局部稻区特大发生,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年份。
笔者于2008年对广西昭平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进行了田间调查,并有针对性的在当地开展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研究。
以期为广西水稻生产寻找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型药剂。
1材料与方法1.1药剂种类与配制1.1.1供试药剂。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1.种类及分布
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 全国均有分布,以南方稻区发生重。 稻显纹纵卷叶螟,发生于两广和四川。
2.寄主与危害
2.1 寄主
主要寄主是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玉米、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2.2 危害
以幼虫为害叶片,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形成“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一般减产2~3成,重的甚至颗粒无收。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不同龄期幼虫为害造成的虫苞
6.螟虫的测报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发生期短期预测
物候指标:水稻破口期(抽穗始见期)
灯诱:
诱蛾始盛(或高峰)日+产卵前期=卵始盛(或高峰)日再+卵历期=幼虫孵化始盛(或高峰)日
性诱剂: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4.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吡虫啉和杀虫单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
《吡虫啉和杀虫单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吡虫啉和杀虫单混配的原理和特点•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世界性水稻害虫,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威胁吡虫啉和杀虫单是两种广泛用于水稻害虫防治的药物,但是长期使用单一药物可能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混配使用不同药物有可能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测定吡虫啉和杀虫单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比较不同药物浓度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挑选健康的稻纵卷叶螟成虫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死亡率计算不同药物浓度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设定吡虫啉和杀虫单的不同浓度组合,包括单一药物和不同比例的混配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涂抹在稻叶上,分别在24、48和72小时后观察稻纵卷叶螟的死亡率02吡虫啉和杀虫单混配的原理和特点吡虫啉是一种新型的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
吡虫啉的化学结构与传统的烟碱类杀虫剂类似,但进行了修饰和改进,使其具有更强的杀虫活性。
杀虫单是一种有机硫化物,也称为硫代葡萄糖苷,是植物源杀虫剂中的一种。
杀虫单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可用于防治多种害虫,包括水稻稻纵卷叶螟等。
吡虫啉和杀虫单混配后,可通过干扰昆虫的神经传导和影响昆虫的生理机能,协同增效,提高防治效果。
混配药剂的作用机理是利用吡虫啉和杀虫单在作用机理上的差异,相互补充,从而增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混配药剂的作用机理和协同增效作用VS03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采集自水稻田,经鉴定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稻纵卷叶螟吡虫啉原药杀虫单原药溶剂纯度为95%,购自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纯度为90%,购自江门市大光明农化有限公司。
丙酮、无水乙醇、吐温-80。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气浴恒温振荡器、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容量瓶、三角瓶等。
试剂丙酮、无水乙醇、吐温-80。
水稻害虫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稻害虫的种类及危害;2. 掌握水稻害虫检测的方法;3. 提高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场地:水稻田;2. 实验工具:放大镜、捕虫网、记录本、尺子、剪刀等;3. 实验试剂:酒精、水、蒸馏水等;4. 实验对象:水稻植株、害虫样本。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1)选择一块水稻田作为实验场地;(2)观察水稻植株的生长状况,了解害虫的发生情况;(3)准备实验工具和试剂。
2. 害虫检测:(1)观察水稻植株:观察水稻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寻找害虫的痕迹,如虫孔、虫蛀等;(2)使用捕虫网捕捉害虫:在水稻植株附近,用捕虫网捕捉害虫;(3)观察害虫:使用放大镜观察害虫的外部形态、颜色等特征,确定害虫的种类;(4)记录数据:记录水稻植株受害虫危害的程度,以及害虫的种类、数量等。
3. 害虫样本处理:(1)将捕捉到的害虫放入装有酒精的容器中,固定害虫形态;(2)使用剪刀将害虫的头部、尾部等部位剪下,分别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容器中,以便后续观察;(3)将固定好的害虫样本进行分类整理。
4. 害虫种类鉴定:(1)根据害虫的外部形态、颜色等特征,结合相关资料,确定害虫的种类;(2)对鉴定出的害虫种类进行记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通过实验,共检测到以下几种水稻害虫: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等。
其中,稻飞虱和稻螟虫的危害程度较重,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2. 害虫检测方法:通过观察水稻植株和捕虫网捕捉害虫的方法,成功检测到水稻害虫。
此方法操作简便,适合在田间进行。
3. 害虫防治措施:针对检测到的害虫种类,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栖息地;(2)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昆虫,如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等;(3)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检测到水稻田中的害虫种类,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依据;2. 害虫检测方法操作简便,适合在田间进行;3. 针对检测到的害虫种类,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害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2_种智能监测评价
652㊀㊀2024年第65卷第3期收稿日期:2023-02-25基金项目:桐乡市重点科技计划(202201068)作者简介:方云峰,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E-mail:415961308@㊂通信作者:姚张良,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工作,E-mail:zlyao513@㊂文献著录格式:方云峰,姚张良.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2种智能监测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24,65(3):652-656.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914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2种智能监测评价方云峰1,姚张良2∗(1.桐乡市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桐乡㊀314500;2.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嘉兴㊀314016)㊀㊀摘㊀要:2019 2020年,对桐乡市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进行性信息素智能监测,比较黑光灯诱智能监测和传统监测效果㊂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监测过程中,黑光灯智能监测优于性信息素智能监测和白炽灯传统监测,与传统的人工赶蛾相比,趋势较一致,黑光灯智能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工赶蛾监测㊂同时我们发现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多,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少,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少,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多㊂2年对二化螟的监测中发现性诱和黑光灯监测均可以较好地监测到二化螟种群动态,二化螟种群动态年度间差异较大,但同一年份各区域二化螟种群动态基本一致,而诱捕数量差异较大㊂综上,黑光灯智能监测可以应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监测,二化螟性诱监测和黑光灯监测都可以较好地监测二化螟种群动态,两者互补可以很好地用于监测二化螟㊂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性信息素;黑光灯;白炽灯;智能监测中图分类号:S435.11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4)03-0652-05Two kinds of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rice leafroll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nd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FANG Yunfeng 1,YAO Zhangliang 2∗(1.Tongxiang Shimenwan Grain and Oi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Tongxiang 314500,Zhejiang;2.Jiax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axing 314016,Zhejiang)㊀㊀Abstract :From 2019to 2020,a study in Tongxiang Cit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intelligent pheromone monitoring,black light lamp monitoring with traditional monitoring methods for two pest species: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nd Chilosuppressal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monitoring C.medinalis ,black light intelligent monitoring was superior to bothpheromon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traditional incandescent lamp 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ual mothchasing,the trend was more consistent,and black light intelligent monitoring,to some extent,could replace manual monitoring.Additionally,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number of adult C.medinalis of fourth (2)generation in the fields was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black light,while the opposite was true for the fifth (3)generation.Over the past two years,both pheromone and black light monitoring effectively track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suppressalis .For C.suppressali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but within the same year,the dynamics were consistent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despi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pture numbers.In conclusion,black light intelligent monitoring can be applied to monitor C.medinalis ,and both pheromone monitoring and black light monitoringcan effectively track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suppressalis ,with the two methods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for effective monitoring.Keywords :rice;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Chilo suppressalis ;pheromone;black light lamp;incandescent lamp;intelligent monitoring㊀㊀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 e)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重要的水稻害虫[1]㊂浙北桐乡市稻纵卷叶螟常年中等偏重至大发生[2]㊂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机插杂交稻栽培下播种时间的提前,二化螟的发生越来越重㊂病虫测报是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近些年智能测报技术快速发展[3]㊂但是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诱和黑光灯诱捕等智能测报在全市大范围内(多个乡镇)与传统白炽灯人工监测及稻纵卷叶螟赶蛾分析比较还鲜有报道㊂为此,笔者对2019和2020年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诱捕器材及监测方法1.1.1㊀性信息素诱捕设备及监测方法㊀㊀2019和2020年稻纵卷叶螟的性信息素诱捕试验设置在桐乡市大麻镇永丰村和乌镇西浜村2个监测点,性信息素诱捕设备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装,对稻纵卷叶螟全年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可以从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读取㊂2019和2020年二化螟的性信息素诱捕设置在桐乡市凤鸣街道建胜村和乌镇南庄桥村,每个村设置2个监测点,共4个监测点㊂性信息素诱捕设备同样为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装,对二化螟全年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同样可以从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读取㊂1.1.2㊀黑光灯诱捕设备及监测方法㊀㊀2019和2020年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黑光灯(波长256nm,功率20W)诱捕设备共4台智能测报灯,分别在桐乡市崇福镇联丰村㊁屠甸镇荣星村㊁石门镇春丽桥村和乌镇西浜村,由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装,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开灯时间为光控,每30min至少拍照1张,测报灯自动识别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在智慧农业云平台可以远程遥控和查看每一张照片,并且直接读取数据㊂1.1.3㊀白炽灯诱捕设备及监测方法㊀㊀2019和2020年的5月1日至9月30日进行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灯诱监测㊂以200W白炽灯作为诱虫光源,每日开灯时间为光控,翌日早晨调查并记录灯下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成虫的数量㊂1.2㊀稻纵卷叶螟赶蛾方法㊀㊀杂草赶蛾监测点在崇福镇联丰村,2019和2020年每年6月1日至7月27日,每隔1d调查1次杂草(空心莲子草)田间蛾量㊂采用赶蛾的方法调查成虫,即手持3m长的竹竿逆风沿着田埂拨动杂草,目测并记录蛾量㊂稻田赶蛾监测点设置在崇福镇上莫村和乌镇西浜村2个监测点,上莫村监测点2019和2020年每年7月1日至9月13日,每隔1d调查1次田间蛾量㊂也采用赶蛾的方法调查成虫,即手持3m长的竹竿逆风沿着田埂拨动稻草,目测并记录蛾量㊂每次调查3块田,每块田调查面积为33.3m2,为方便计算及与各地交流,数据转换算为每667m2蛾量㊂田间蛾峰期,为蛾量比前一时期数倍或者数十倍急剧增加的开始日期至急剧下降的开始日期之间的一段时间㊂西浜村监测点2019和2020年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每隔1~2d调查1次田间蛾量㊂采用赶蛾的方法调查成虫,2019年每次调查7块田,2020年每次调查5块田㊂1.3㊀数据处理㊀㊀将原始数据输入Excel,两样本差异采用t检验㊂峰的划分标准参考褐飞虱峰划分标准[4]㊂根据诱捕或者稻纵卷叶螟赶蛾结果,从出现成虫突增日到高峰后突减日为止,为一个峰期,峰期虫量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前一峰的突减日和后一峰的突增日之间相距3d以内(含3d)的,则计入同一个峰期㊂整个峰期内,累计诱虫量达总虫量的16%时为始盛期,50%为高峰期,84%为盛末期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多种诱捕监测的数量比较㊀㊀2019年对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发现,白炽灯诱捕的数量最少,黑光灯和性信息素诱捕的数量较多,并且在不同区域诱捕数量差异较大(表1)㊂2019年稻纵卷叶螟黑光灯诱捕初见在5月30日,比白炽灯人工监测的6月10日早,准确性更高㊂不同监测方式诱捕数量比较,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相似,同样是白炽灯诱捕的数量最少,黑光灯和性信息素诱捕的数量较多,并且在不同区域诱捕数量差异较大(表2)㊂2020年性信息素诱捕二化螟时,凤鸣街道建胜村和乌镇南庄桥村间诱捕数量差异明显,实地调查发现乌镇南庄桥村今年水稻种植以杂交稻为主,播种时间明显较凤鸣街道建胜村早,田间二化螟为害严重㊂2.2㊀稻纵卷叶螟监测动态㊀㊀2019年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发现没有明显的蛾峰,诱蛾在8月10日出现,每个诱捕器最大平均值为11.5头(图1中A)㊂黑光灯监测到几个小654㊀㊀2024年第65卷第3期㊀㊀表1㊀2019 2020年桐乡的7个稻纵卷叶螟监测点诱捕情况Table 1㊀Trapping of 7monitoring sites fo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in Tongxiang from 2019to 2020监测方式地点2019年2020年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2020与2019年比值性诱1大麻镇永丰村15571.6151999.42 3.35性诱2乌镇南庄桥村41990.9346297.40 1.10黑光灯1崇福镇联丰村47299.5862898.89 1.33黑光灯2屠甸镇荣星村179100154499.948.63黑光灯3石门镇春丽桥村237100204499.958.62黑光灯4乌镇西浜村87100127099.9214.60白炽灯乌镇西浜村683244.76表2㊀2019 2020年桐乡的9个二化螟监测点诱捕情况Table 2㊀Trapping of 9monitoring sites for Chilo suppressalis in Tongxiang from 2019to 2020监测方式地点2019年2020年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诱捕量/头白炽灯开灯期占全年比重/%2020与2019年比值性诱1凤鸣街道建胜村23387.1289685.71 3.85性诱2凤鸣街道建胜村15387.5846297.40 3.02性诱3乌镇南庄桥村51288.87308992.72 6.03性诱4乌镇南庄桥村25490.55505192.4719.89黑光灯1崇福镇联丰村177061.1325288.490.14黑光灯2屠甸镇荣星村59548.0717780.790.30黑光灯3石门镇春丽桥村116884.8589994.770.77黑光灯4乌镇西浜村28472.8913193.130.46白炽灯乌镇西浜村801291.61的蛾峰,7月19日至8月2日历期15d 总平均诱蛾量85.75头,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23日,盛期在7月27日,盛末期在7月29日㊂其中7月24日诱捕蛾量最多,平均为9.25头㊂8月8 9日诱捕量略有增加,8月12 23日出现持续12d 的小峰,蛾峰的始盛期在8月14日,盛期在8月16日,盛末期在8月21日(图1中B)㊂白炽灯监测也没有发现明显的蛾峰(图1中C)㊂当稻纵卷叶螟诱捕量较少时,黑光灯诱捕相对较优㊂同时,尽管性诱和白炽灯没有出现明显的蛾峰,但是黑光灯诱捕出现蛾峰期间也是性诱和白炽灯诱捕的虫量在全年诱捕最多的期间(图1)㊂2019年乌镇西浜村监测点稻田赶蛾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12 30日,8月8 20日和9月1 7日;崇福镇上莫村也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13 29日,8月9 19日和8月27 31日(图2)㊂稻田赶蛾2个监测点监测到前2个蛾峰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第3个蛾峰有不到1周的时间偏差㊂黑光灯监测的2个蛾峰在稻田赶蛾的前2个蛾峰之中,稻田赶蛾监测更加敏感㊂图1㊀稻纵卷叶螟在3种监测方式下的监测动态Fig.1㊀Monitoring dynamics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under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㊀㊀2020年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发现7月14 31日出现1个蛾峰,诱蛾在7月25日每诱捕器出现最大平均值37.5头(图1中A)㊂黑光灯监测到4个蛾峰,6月14 18日和7月9 15日2个蛾峰相对较小,7月18 26日蛾峰相对较大,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9日,盛期在7月20日,盛末期在7月23日㊂其中7月19日诱捕蛾量最多,平均为57.5头㊂8月5 25日是黑光灯下诱蛾最大的峰,蛾峰的始盛期在8月10日,盛期在8月14日,盛末期在8月17日,蛾峰持续21d,平均诱捕量1 002头,8月14日单日平均诱捕量164.75头(图1中B)㊂白炽灯监测发现2个蛾峰,第1个蛾峰是7月10 26日,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3日,盛期在7月19日,盛末期在7月23日,诱蛾在7月19日出现最大值28头;第2个蛾峰较小,出现在8月11 15日(图1中C)㊂当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㊁诱捕量较多时,性诱剂㊁黑光灯和白炽灯均可以出现诱捕蛾峰,但是黑光灯诱捕出现蛾峰大且峰次多,黑光灯诱捕仍然优于性诱和白炽灯诱捕㊂2020年乌镇西浜村监测点稻田赶蛾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6 21日,8月3 17日和9月10 16日;崇福镇上莫村也出现3个蛾峰,分别是7月3 5日,8月17 27日和9月3 7日(图2)㊂稻田赶蛾2个监测点监测到的蛾峰时间上有偏差㊂黑光灯监测的2个蛾峰在稻田赶蛾的前2个蛾峰之中,稻田赶蛾监测更加敏感㊂A 乌镇西浜村稻田赶蛾;B 2019年崇福镇赶蛾;C 2020年崇福镇赶蛾㊂图2㊀稻纵卷叶螟的赶蛾监测动态Fig.2㊀Moth monitoring dynamics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2.3㊀杂草赶蛾与稻田赶蛾的比较㊀㊀浙北桐乡地区灯下监测初见稻纵卷叶螟常常在水稻播种期(6月上旬)前后,2020年灯下初见更是早在5月15日㊂在8月以前杂草赶蛾可以清楚地监测到稻纵卷叶螟的蛾峰㊂2019年杂草赶蛾试验中,7月3日达到蛾峰(667m21950头),蛾数是同日稻田赶蛾(667m2195头)的10倍,是7月7日稻田蛾峰蛾数的4.62倍㊂7月27日杂草赶蛾时蛾数仍然是稻田赶蛾的1.89倍㊂2020年7月23日杂草赶蛾高峰日蛾数是稻田7月21日赶蛾高峰日的2.05倍(图2)㊂说明杂草赶蛾在当地8月以前监测稻纵卷叶螟是最敏感的,可以很好地监测稻纵卷叶螟的动态㊂2.4㊀二化螟多种监测方式的比较㊀㊀2019年二化螟性诱监测无明显的蛾峰(图3中A)㊂黑光灯监测到6月28日至7月13日有蛾峰,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日,盛期在7月7日,盛末期在7月11日㊂7月23日至8月2日,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27日,盛期在7月29日,盛末期在7月31日㊂8月9 28日,蛾峰的始盛期在8月12日,盛期在8月17日,盛末期在8月26日(图3中B)㊂白炽灯监测没有发现明显的蛾峰(图3中C)㊂2020年二化螟性诱监测发现6月15日之前一直有较高的二化螟蛾量,7月7日至8月2日出现第2个较为明显的蛾峰,第2个蛾峰的始盛期在7月13日,盛期在7月21日,盛末期在7月28日(图3中A)㊂黑光灯监测的蛾数比2019年明显减少(图3中B)㊂白炽灯监测没有发现明显的蛾峰,且数量依旧极少(图3中C)㊂二化螟的监测比较结果表明,白炽灯诱捕数量极少,不适合用于二化螟的动态监测㊂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捕均可以较好地监测二化螟的种群动态,二化螟同一年份发生趋势一致但数量差异较大㊂不同年份间二化螟发生时间差异较大(图3)㊂2.5㊀稻纵卷叶螟代次影响灯诱数量㊀㊀2020年,黑光灯诱捕稻纵卷叶螟的数量还与稻纵卷叶螟的代次有关,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656㊀㊀2024年第65卷第3期㊀㊀㊀㊀A 性诱监测;B 黑光灯监测;C 白炽灯监测㊂图3㊀二化螟在3种监测方式下的动态Fig.3㊀Dynamics of the Chilo suppressalis under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虫田间数量多,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少,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数量少,但是黑光灯下数量多(图4)㊂图4㊀黑光灯诱捕法和稻田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Fig.4㊀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hilo suppressalis monitored by black light trapping andnumber of moths in rice field3㊀结论与讨论㊀㊀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智能监测可以在基层推广应用㊂首先,通过对2年监测结果比较,我们发现智能监测比白炽灯传统监测数据可以更好地明确害虫的种群动态㊂稻纵卷叶螟的监测中,智能监测㊀㊀能更早地监测到稻纵卷叶螟迁入的初见日,更加准确㊂第二,智能监测比传统白炽灯监测更加节省劳动力,不用每天调查数据,依靠电脑或者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数据,数据获取可靠且方便㊂通过2a监测,发现田间虫口数量越多,监测诱捕数量越多;而监测诱捕数量越多,害虫种群动态越明晰㊂相反,传统的白炽灯诱集数量很少时,不能很好地明确害虫的种群动态㊂我们认为害虫监测中,诱集数量或许可以成为评价一种监测方式好坏的标准㊂另外,田间害虫上灯数量还与害虫的代次有关,如我们监测的稻纵卷叶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一定的代次信息下可以通过智能监测诱虫数量预测田间实际虫口数量㊂那么智能监测不仅仅可以监测害虫的种群动态还可以预测田间实际的虫口数量,这应该成为智能监测的发展方向㊂参考文献:[1]㊀洪晓月,丁锦华.农业昆虫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㊀姚张良,李红艳,陈轶,等.浙北桐乡地区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虫量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9):44-48.[3]㊀刘万才,黄冲.我国农作物现代病虫测报建设进展[J].植物保护,2018,44(5):159-167.[4]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GB/T15794 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王新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稻纵卷叶螟越冬、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幼虫发育及残留虫量、大田虫量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
2 术语和定义2.1 越冬区hibernating area稻纵卷叶螟能安全度过冬天的区域,通常指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
……3 越冬调查3.1 调查地区在以本地越冬虫源为翌春主要虫源的地区进行。
3.2 调查时间冬后成虫羽化前。
3.3 调查方法选取稻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等主要越冬场所,共取样20m2以上,调查稻桩、再生稻、落谷稻、冬稻及杂草上的幼虫和蛹的越冬情况1-2次,统计死、活幼虫和蛹数及被寄生数,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1。
4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4.1 田间赶蛾4.1.1 调查时间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常年始蛾期前一周开始,至当代蛾盛期结束为止。
4.1.2 调查方法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块,每块田调查面积为50-100m2以上,手持长2m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用计数器计数飞起蛾数,隔天上午9时以前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表A2。
4.2雌蛾卵巢解剖4.2.1 调查时间在主害代及其上一代蛾的主要峰期,结合田间赶蛾进行,4.2.2 调查方法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采集雌蛾20-30头,带回室内当即解剖,镜检卵巢级别和交配率,剖查2-3次,如迁出代成虫迁出时期内遇多阴雨天气时,再剖查1-2次,结果记入附录A表A3。
5 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5.1 调查时间在各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大田防治结束后,四龄幼虫盛期进行一次。
5.2 调查方法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50-100丛,剥检所有卷叶虫苞,记录各虫态数量和被寄生虫数,计算各虫态百分率、虫口密度、卷叶率、寄生率,结果记入附录A表A4。
6大田普查6.1 卵量调查6.1.2 调查时间各主害代发蛾高峰期6.1.3 调查方法选取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10丛,目测所有叶片有效卵、寄生卵、干瘪卵数,调查1-2次,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6.2 幼虫发生程度调查6.2.1 调查时间在主害代施药防治前2龄幼虫盛期,田间普遍发生卷叶时进行。
6.2.2 调查方法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2,采用大田巡视目测法,目测稻株顶部3片叶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幼虫发生级别(参考附录C表C1),结果记入附录A表A6。
6.3 稻叶受害率(程度)普查6.3.1 调查时间主害代防治结束,危害基本定局后进行。
6.3.2 调查方法抽样同6.2.2,目测稻株顶部3片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稻叶受害程度(参考附录C表C2),记录各级别所占田块数及比例,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7。
7 预测方法7.1 发生期预测7.1.1 世代划分法世代以成虫为起点,命名方法如下:用中文数字标出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出相应的地方称呼世代,如:统一世代为第四代,地方相应世代为第二代,写成“第四(2)代”,适用于除海南南部以外的所有非周年繁殖发生区,全国稻纵卷叶螟世代划分参照附录C表C5。
7.1.2 历期法预测由田间赶蛾查得发蛾高峰日,加上当时的产卵前期(外来虫源为主的世代或峰次不加产卵前期)、卵期和一龄幼虫历期,预报二龄幼虫期。
7.2 发生量预测7.2.1 发生趋势预测根据虫源地的残留量及发育进度,结合本地雨季和高空大气流场的天气预报,分析迁入虫源多少。
如虫源地防治后残虫量多,羽化盛期当地气候对迁入有利,则迁入量可能偏多。
在本地虫源为主时,可根据残留量多少,分析下一代发生趋势。
7.2.2 根据蛾量预测根据田间蛾量,结合雨季的长短、雨日、雾露、温度、湿度情况,结合水稻生育期和长势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
7.2.3 根据卵量作短期预测根据卵量,考虑气候、天敌等影响因子,运用稻纵卷叶螟生命表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作出预报。
8数据汇总和传输8.1 主要传输工具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
8.2 模式报表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
其中,发生程度分别用1、2、3、4、5表示。
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迟)、减、少、低用“-”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9 调查资料表册全国制定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的样表一份(见附录A),供各地应用时复制。
用来规范各区域测报站测报调查行为,保证为全国数据库积累统一、完整的测报调查资料。
其中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各项调查内容须在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
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纵卷叶螟(年)测报站名盖章站址(北纬:东经:海拔:)测报员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表A1 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表表A2 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调查记载表表A3 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记载表表A4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表表A5 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调查表单位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地点世代类型田品种生育期调查丛数总卵粒数其中百丛有效卵量寄生率%干瘪率%孵化率%备注有效卵数寄生卵数干瘪卵数孵化卵数表A6 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普查记载表表A7 稻纵卷叶螟危害情况普查记载表表A8 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附录B(资料性附录)稻纵卷叶螟模式报表表B1 稻纵卷叶螟模式表注:汇报时间从灯下或田间开始查见稻纵卷叶螟至水稻收割,华南、江南稻区4月初,长江、江淮稻区5月初开始,每月逢1、6、11、16、21、26日收集。
每逢1、6日汇报。
附录C(资料性附录)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划分指标表C1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级别分类表稻飞虱发生程度分五个级别标准。
一级(轻)程度为百丛虫量(头)<500,二级(中偏轻)程度为百丛虫量(头)500-1000,三级(中等)程度为百丛虫量(头)1000—2000,四级(中偏重)程度为百丛虫量(头)2000-3000,五级(重)程度为百丛虫量(头)>3000。
水稻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日期:2011-09-23 来源:字体大小:大中小分级标准叶瘟:1级零星发生,仔细调查方可见病2级发病稍多,病叶集中在下部3级发病普遍,病叶集中在中、下部4级发病较重,病叶集中在中、上部,出现少量落塘5级发病严重,有明显落塘穗稻瘟:1级零星发生白穗,全田损失率在5%以下(不含5%)2级全田损失率在5―10%(不含10%)3级全田损失率在10―25%(不含25%)4级全田损失率在25―50%(不含50%)5级全田损失率在50%以上防治方法: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原。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56℃温汤浸种5分钟。
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
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5)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
抓住叶瘟,狠治穗瘟。
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
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
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
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
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
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
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
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
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
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
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
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1)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
早抓叶瘟,狠抓穗瘟。
防重于治,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时期。
(2)主要农药要交替使用,喷药应选择在早晚,(早上露水干为宜或下午4点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