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纵卷叶螟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农药品种也在不断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虫
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90 年代 年代至 年代中期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
高 产 示 范 田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学防治:长期以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学防治:长期以来,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28℃ 以上。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 ℃,RH90%以上。 以上
暖、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 大,为害严重。 为害严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 幼虫藏身其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编辑本段特征描述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稻纵卷叶螟(6张)编辑本段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C、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猖獗发生。

编辑本段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

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 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纵卷叶螟天敌约80多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一、虫情监测1.1 监测时间:每年5月至9月,每周监测2-3次。

1.2 监测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的稻田。

1.3 监测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株,调查每株水稻上的虫口数。

二、虫害识别2.1 症状识别: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以幼虫吐丝纵卷单叶叶鞘和叶片,形成虫苞,取食叶肉的害虫。

受害叶片出现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白叶,甚至颗粒无收。

2.2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以7-8月为害最重。

幼虫有迁移习性,可从虫苞中爬出转移为害。

三、病情分析3.1 病情调查: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

3.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迁移规律和为害程度,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

四、预警发布4.1 预警级别:根据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代表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2 预警发布渠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农业部门通知、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4.3 预警内容:包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地点、为害程度、防治建议等信息。

五、防治建议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水稻的抗性。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控制虫害。

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5.3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

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品种,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人畜安全。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前胸背板 黑点不明 显
前胸背板
前后缘各 出现2黑 点
前胸背板后 前胸背板前缘2
缘2黑点变
黑点侧出现小
为2三角形, 点组成的括号,
可见中后胸 中后胸斑成黑
斑纹 褐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中后胸背面 有8个毛片, 前排6个,后 排2个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 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4. 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 ➢ 远距离迁飞习性 ➢ 喜群集在嫩绿、阴湿的稻田 ➢ 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
灯趋性较强 ➢ 需补充营养 ➢ 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
品种上产卵,卵产在中、上 部叶片上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幼虫习性 ➢ 取食特点:表面食叶肉→叶尖卷→整叶纵卷 ➢ 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 4龄后食量大增(食叶量占幼虫总食叶量的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谢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6. 螟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 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 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 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是指在稻田中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和危害程度的目标和指标。

以下是常见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1. 螟虫密度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密度是评估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每平方米田面上苗期阶段的稻纵卷叶螟数量应控制在1-3只,成熟期阶段的数量应控制在2-6只以下。

2.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对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如叶面损伤程度、叶片被卷程度等,从而判断防治效果。

3. 药效持久性评估: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时,要评估药剂的持效性和残留期,以确保防治效果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4. 生态环境评估:对防治措施对稻田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等。

5. 经济效益评估:评估防治措施的经济效益,包括减损效益、增产效益、成本效益等,从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防治措施。

综合以上指标,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并及时调整实施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防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 防治时期。
对策一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 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问题二
防治方法单一,效果不 佳。
对策二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
防治效果。
提高防治效果的建议
1 2
建议一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高效的防治技术和药剂 。
建议二
值。
预警发布
03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农户发布预警
信息,指导农户采取防治措施。
05
稻纵卷叶螟与其他水稻害虫的 关系
与稻飞虱的关系
稻飞虱是稻纵卷叶螟的竞争者,两者 在水稻田中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
稻飞虱对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量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因为稻飞虱会吸取水 稻的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间接 影响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 手段来有效控制其危害。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 的种群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在稻田周边设置黑光灯或 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杀了大量成虫,降低了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程度。
数学模型预测
建立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 来的发生情况。
专家系统
集合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和经验,构建稻纵卷叶螟预测的专 家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架构
01
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发布等环节的预警系统

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防治,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

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防治,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

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防治,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稻纵卷叶螟可用甲维盐、杀虫双、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杀螟松、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茚虫威、酰胺类杀虫剂来防治。

可以使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有机硅等混合后喷洒防治,喷洒后见效快,持效时间较长。

还可以亩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50-75克,兑水35-6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明显。

一、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防治1、稻纵卷叶螟可以用甲维盐、杀虫双、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杀螟松、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茚虫威、酰胺类杀虫剂防治。

2、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克,兑水35-50公斤喷雾,或兑水5-7.5公斤弥雾。

用药适期掌握在一二龄幼虫高峰期。

3、亩用甲胺磷乳剂25-50克,兑水35-50公斤喷雾。

对高龄幼虫效果也很好,还能兼治黑尾叶蝉。

安全间隔期早稻20天,晚稻40天。

4、亩用50%杀螟松乳剂60-75克,兑水35公斤喷雾,或兑水7.5公斤弥雾。

用药安全间隔期不少于14天。

5、亩用30%乙酰甲胺磷乳剂50-75克,兑水35-60公斤喷雾,或兑水5公斤弥雾。

6、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有机硅混合后喷洒防治,喷洒后见效快,持效时间较长。

二、稻纵卷叶螟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1、对于稻纵卷叶螟,于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防治效果好。

7月上中旬稻纵卷叶螟初次迁入,7月下旬出现成虫高峰,到8月中旬时出现严重卷叶现象。

2、施药时留浅水层,稻纵卷叶螟是食叶性害虫,稻叶上附着的药液越多,防治效果越好,尤其是施用触杀性药剂,喷雾时要均匀、全面。

根据稻纵卷叶螟有转株危害的习性,应在早上10点前、下午5点后施药,若施药后4小时内下雨,需进行补施。

3、生物防治为通过采取放养赤眼蜂等稻纵卷叶螟在自然界的天敌,控制田间虫害种群,达到防治目的。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

【鳞翅目害虫】稻纵卷叶螟(夜蛾科)稻纵卷叶螟图片,稻纵卷叶螟长怎么样?稻纵卷叶螟怎么防治,稻纵卷叶螟用什么药最有效?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稻纵卷叶螟二、别名: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三、学名:Cnaphalocrocismedinalis四、分部地区: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期坦、斯里兰卡等。

五、危害作物:稻纵卷叶螟的寄主以水稻为主;大麦、小麦、茭白、甘蔗、粟、薏仁上也见为害;杂革寄主有稗草、游草(李氏禾)、双穗雀稗、雀稗、马唐、红茎马唐、狗尾草、蟋蟀草、柳叶箬、芦苇等。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

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八、形态特征:1、成虫: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2~18毫米。

体、翅黄褐色,停息时两翅斜展在背部两侧。

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白色。

前翅近三角形,前缘暗褐色,翅面上有内、中、外三条暗褐色横线,内、外横线从翅的前缘延至后缘,中横线短而略粗,外缘有一条暗褐色宽带,外缘线黑褐色。

后翅有内、外横线二条,内横线短,不达后缘,外横线及外缘宽带与前翅相同,直达后缘。

腹部各节后缘有暗褐色及白色横线各一条,腹部末节有二个并列的白色直条斑。

雄蛾前翅前缘中部稍内方,有一中间凹陷周围黑色毛簇的闪光“眼点·,中横线与鼻眼点,相连;前足跗节膨大,上有褐色丛毛,停息时尾节常向上翘起。

雌蛾前翅前缘中间,即中横线处无。

眼点”,前足咐节上无丛毛,停息时,尾部较平直。

2、幼虫:幼虫头部淡褐色,腹部淡黄色至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橘红色。

前胸背板淡褐色,上有褐色斑纹,近前缘中央有并列的褐色斑点两颗,两侧各有一条由褐点组成的弧形斑。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的发生规律如下:
1.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喜欢在稻叶上钻洞,形成“卷叶”或“折叶”,从而干扰稻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2. 季节规律:稻纵卷叶螟主要在稻季期间活动,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北方地区)或在7月初至8月底(南方地区)出现高峰期,此时幼虫数量极多,容易对稻株造成严重危害。

3. 影响因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气候、田间管理、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高温、高湿的气候有利于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同时稻株的栽种密度和肥料、水分等管理措施也会对害虫的数量影响较大。

抗旱性、生长势强的品种更能抵抗稻纵卷叶螟的侵害。

4. 防治方法: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质苗种、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化学防治等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越冬及虫源
•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 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 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雌蛾在高温条件下卵巢滞育, 成虫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 飞过程,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过程。迁入区域分为主要 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能跨一个发生区 或一个亚区,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高山区还有垂直迁 飞现象。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常伴降雨过程,迁入蛾量大则大 发生。迁出时,雌蛾卵巢滞育,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在当地很 少产卵,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
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两端开口,苞内有与叶脉平行的纵向白条斑,湿润粪 便较多,苞内均有1头幼虫,此为三龄虫在为害。
• 4 四龄虫 虫苞长15~18㎝,苞内绿色部分大多被吃掉,呈现白叶扭曲、叶片失水
干枯,虫粪为颗粒状,苞内多数找不到虫,幼虫频繁转苞为害,虫苞呈枯白 色,这是四龄幼虫为害所致。
• 5 五龄虫 五龄虫多数不在苞内,也很少见到五龄虫为害的虫苞,五龄幼虫以株间
体节膨胀。
• 蛹:蛹体长7~10cm,圆筒形,尾 部尖削,有8根臀棘。初蛹体淡黄白 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翅
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
起,近前缘有2根棘毛排成2纵行。
虫龄辨别
• 1 一龄虫 在盛蛾高峰后2~3d、水稻处于分蘖期时,要认真检查稻株
心叶和稚嫩叶鞘处,若发现针头大小、半透明的小白点,若未结 苞,细找定能找2~3头群居的头黑胴的幼虫,它便是一龄虫。 • 2 二龄虫
与环境关系
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 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稻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 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 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 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 况所引起。

水稻稻纵卷叶螟为害及防治

水稻稻纵卷叶螟为害及防治

2023-11-08•稻纵卷叶螟概述•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目录•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01稻纵卷叶螟概述分布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寄主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寄主植物还包括大麦、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

分布与寄主稻纵卷叶螟幼虫将水稻叶片卷成筒状,并在其中取食叶肉,留下白色条斑。

严重时,全田一片枯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为害特点叶片受害受害后的水稻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最终导致减产。

生长发育受阻稻纵卷叶螟为害还会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品质下降稻纵卷叶螟具有迁飞习性,成虫会从外地迁飞到水稻产区。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较多,随着植株生长,中后期也有为害。

发生时期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湿度较低的地区发生较少。

发生条件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对控制其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天敌发生规律02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直接减少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卷曲、残破,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导致产量直接减少。

间接影响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分蘖、抽穗和结实,进而影响产量。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残破、光合作用受阻,导致稻米蛋白质含量增加,降低稻米的营养品质。

降低稻米品质稻纵卷叶螟为害导致的水稻叶片残破,还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降低市场价值。

影响口感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严重时,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受阻,抽穗期延迟,导致成熟期推迟。

增加种植成本为了防治稻纵卷叶螟为害,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水稻种植成本。

生育期延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VS03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03定期翻耕通过定期翻耕田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越冬场所,降低虫源基数。

农业防治01种植抗虫品种选择种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

02科学施肥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敏感性。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简介稻纵卷叶螟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以幼虫吐丝将叶片缀合成管状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产量损失严重。

图1 危害状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图2)体长7~9毫米,翅展约18毫米,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

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黑色眼状纹和毛簇。

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黑点。

幼虫(图3):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5~18毫米。

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

被蛹长约9毫米,腹部第5~7节近前缘处有1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图2 成虫)(图3 幼虫)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在广东中部一年发生6~7代,在湖南衡阳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

每年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以后约每隔1个月左右发生1代;早稻以第2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大;晚稻则以第5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獗。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一粒至数粒。

每雌能产卵几十粒至一百多粒。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附近嫩叶上取食叶肉,2龄后爬至叶尖附近,吐丝缀叶纵卷成苞,藏身苞内,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白条状;随着虫龄增大,虫苞扩大,为害也越重,可使叶片枯死。

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老熟后多在枯鞘间做薄茧化蛹。

综合防治措施(1)冬季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水稻稻纵卷叶螟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鳞翅目,螟蛾科。

别名刮青虫。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

寄主 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 ,翅展17mm ,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

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

卵长1mm ,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

幼虫5—7龄,多数5龄。

末龄幼虫体长14—19mm ,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4蛹长7—10mm ,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6代,海南南部10一l1代,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

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

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

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

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

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中文名称:稻纵卷叶螟英文名称:Rice case worm中文别名:刮青虫拉丁学名:Chaphalocrocis medina分布区域:1、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2、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3、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形态特征: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小麦、甘蔗、芦苇等。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发病特点:稻纵卷口十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C、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咬食稻叶,导致稻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间杂草:稻纵卷叶螟喜欢在稻田旁边的杂草中滞留,因此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螟虫栖息地,可以有效控制螟虫数量。

2. 建立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包括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合理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增强稻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3. 旋耕翻土:在田间轮作期间进行旋耕翻土,可以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环境,减少螟虫的滋生和繁殖。

4. 捕捉成虫:利用使用灯光、黄板等诱捕器具捕捉稻纵卷叶螟成虫,以减少其繁殖数量和危害程度。

5. 农药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和防治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遵循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卷叶损害稻株,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稻米季节,特别是稻米生长期间。

蛾的成虫体长约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翅膀前缘呈红褐色,翅膀后缘为白色,整体呈灰褐色。

成虫喜欢在稻田附近的杂草、草丛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一旦春天来临,它们就会飞到稻田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钻进稻叶中卷成卷叶捕食。

这种卷叶行为导致稻叶受损,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在重度受害的情况下,稻株会出现倒伏和减产。

幼虫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后,会结茧成蛹,然后在茧中度过静止期。

大约10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文化防治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首先要选择优质耐病虫的稻种进行种植,以增加稻株的抵抗力。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也有助于稻株的健康生长,减少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一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蚂蚁、蛞蝓和天牛等,可以有效地吞食稻纵卷叶螟幼虫。

寄生蜂也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会寄生在螟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注意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稻田的稻米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

采取综合管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提高稻米产量。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一、形态特征
成虫—卵—幼虫—蛹世代循环,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叶肉为害。

二、为害症状
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的为害,主要以幼虫取食稻叶片叶肉(仅留下表皮);一头幼虫一生取食5—10片叶子。

三、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为迁飞性害虫,先自南向北而后自北向南迁飞;全国稻区自南向北一年发生11—1代不等。

四、影响发生的条件
气候条件:稻纵卷叶螟是随季节性气流往北(夏季)往南(秋季)迁飞性的害虫。

栽培条件:稻纵卷叶螟喜生长嫩绿、湿度大的稻田;多施氮肥或迟施氮肥的稻田发生量大,为害重。

五、调查方法
在田间见到稻纵卷叶螟蛾子10天后,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丛水稻;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六、防治技术
1、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

2、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3、可选用的防治药剂有:①每667㎡用“甲杀”或“宇蛙”70—100毫升;②每667㎡用“赛燕”或“宇旺”70—100毫升。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轮换使用。

七、防治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1、见虫打药,等到卷叶很严重甚至白叶时才去防治。

2、追求速效性,期望上午用药,下午就死虫,或者是死虫速度越快越好。

3、喷水量不足。

防治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前一亩地喷水量不低于30公斤,后期喷水量不得低于45公斤。

4、错过最佳防治适期,虫龄多、虫龄大,造成难打难治。

5、农户总是认为要一虫不留,打药频繁;即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敌敌畏:
速效广谱性磷酸酯类杀虫杀螨剂。

对高等动物毒性中等,挥发性强,易于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高等动物体内。

对鱼类和蜜蜂有毒。

对害虫和叶螨类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以及胃毒、触杀作用。

具有高效、速效、持效期短、无残留等特点。

可用乳油配成高浓度药液喷洒在仓库害虫、害螨、密闭3~4天后再通风散气,气温较高时药效更好。

药液喷洒在棉仓墙面上熏蒸,可防治水稻褐飞虱、棉红铃虫。

毒土或毒糠田间撒施熏蒸,可防治粘虫。

药液喷洒,可防治稻纵卷叶虫等隐蔽性害虫。

敌敌畏施用后能迅速分解,持效期短,无残留,可在作物收获前很短的时期内施用,以防治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虫,故适用于苹果、梨、葡萄等果树及蔬菜、蘑菇、茶树、桑树、烟草上,一般收获前禁用期为7天左右。

对高梁、玉米易发生药害,瓜类、豆类也较敏感,使用时应注意。

纯品为无色至琥珀色液体,微带芳香味。

制剂为浅黄色至黄棕色油状液体,在水溶液中缓慢分解,遇碱分解加快,对热稳定,对铁有腐蚀性。

对人畜中毒,对鱼类毒性较高,对蜜蜂剧毒。

毒死蜱的作用特点有哪些?
毒死蜱是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不具内吸性但具有渗透性,在叶片上残留时间不长,但在土壤中残留期则较长,因此适合于防治地下害虫。

对作物上的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害虫和螨类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线虫有一定效果,还可
南方竹柳新叶畸形的原因和防治
2014-5-30 浏览:9
南方基地竹柳在生长发育期间,常因病虫危害或药害、肥害造成叶片畸形。

由于被害症状非常相似,好多种植农户很难对症下药,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而且延误了防治时机,造成大量的落叶,严重影响了竹柳的产量和品质。


据症状特点,正确诊断发生原因,是防治竹柳新叶畸形的关键。

一、症状的相同点
一是危害部位均发生在上部2~4片新叶上;二是受害叶片均表现窄小细长;三是植株矮小、生长不良,严重时落叶;四是叶片边缘卷曲、叶面凹凸、皱缩。

二、症状的不同点
1.新叶边缘卷曲的方向不同。

病毒病叶缘向上卷曲;茶黄螨危害的叶缘向下卷曲;叶面肥中激素过量或除草剂飘移药害,叶缘上下起伏,叶尖向下卷曲,严重的卷曲成圆形或半圆形。

2.新叶背面光泽不同。

茶黄螨危害的叶片背面发亮,有灰褐色或黄褐色光泽;病毒病和激素危害的叶背面没有光泽。

3.叶面凹凸不同。

病毒病危害的叶面凹凸不平,略有皱缩;茶黄螨和激素危害的叶面不皱缩。

4.叶脉畸曲不同。

激素药害易造成叶片主脉呈多三角折曲;病毒病和茶黄螨危害的叶脉不变形。

5.发生特点不同。

病毒病一般气候干旱发生较重;茶黄螨发生初期多为点片发生;激素飘移药害时常沿一个方向由轻到重。

6.病源不同。

病毒病是由蚜虫或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病害;茶黄螨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昆虫在危害;激素药害多是人为使用药剂不当引起的。

7.生理性缺锌小叶病。

辣椒缺锌时顶端发展迟缓,发生顶枯,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部小叶丛生,叶畸形细小,新叶片失绿,发生黄斑、叶片卷曲或皱缩,甚至枯黄或脱落,还易感染病毒病。

三、防治方法
1.人工剪除畸形病叶。

2.病毒病发生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并注意蚜虫和灰飞虱的防治,以减少病害发生。

3..茶黄螨防治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主要防治叶片背面。

4..激素药害应在追施速效氮肥和浇水的基础上,叶面喷施芸苔素、叶霸、霍元钾或赤霉素2~4次,每隔7天喷1次,使用剂量和浓度可根据商品说明进行应用。

*5.应用效果:据近日电话回访邹小文站长反馈,已经长出新芽,恢复正常长势。

24小时服务电话:400-0558-122
41稻纵卷叶螟编辑昆虫名,螟蛾科。

是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稻区。

除为害水稻外,还可取食大麦、小麦、甘蔗、粟等作物及稗、李氏禾、雀稗、双穗雀稗、马唐、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

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

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中文学名稻纵卷叶螟拉丁学名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别称稻纵卷叶虫,刮青虫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纲昆虫纲目鳞翅目科螟蛾科分布区域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期坦、斯里兰卡等。

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湖北省京山县文章来源:湖北省京山县点击数:1915 更新时间:2010/8/16
近几年来稻纵卷叶螟发生很严重,而且很难防治,总结这几年来的防治经验,我认为稻纵卷叶螟在防治的过程中只要防治措施得当,就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为何水稻“卷叶虫”发生严重?
随着季风、雨季的持续,“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不断迁入,
当水稻陆续进入分蘖盛期,禾苗长势嫩绿,雨量充沛及湿润的田间小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滞留本地繁殖为害。

为何农药打不死水稻“卷叶虫”?是不是农药销售商卖“假药”?
根据多年从事水稻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的经验,稻纵卷叶螟难治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防治时间(适期)没掌握准:近年稻纵卷叶螟迁入代的迁入峰次明显增加,有时一代多达有4次成虫迁入,造成田间幼虫盛孵期持续时间长(如各代幼虫盛孵期长达20天以上),而30天左右发生一代,这样好不容易把这代防治下去,下代又开始发生了。

无形中增加防治次数和难度,也就难治了。

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段,达标的稻田要及时(低龄若虫、幼虫期)用药防治,而农户往往在防治适期时没引起注意,总是在幼虫进入大龄期即三龄以后已经形成白苞并开始转苞这为害时才会收起重视,此时幼虫已进入高龄,抗药明显增强,喷药就好比是为其“洗澡(淋浴)”,这是“打不死虫”的主要原因。

因此,应根据当地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发布的《病虫情报》,选准每代的主要发生峰期的低龄幼虫期进行用药(即适时用药),而当幼虫盛孵时间较长时必须连续用药两次。

(2)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很多年份由于连续降雨,使农户在防治适期不能及时施药防治,等天气转晴时,稻纵卷叶螟幼虫已进入高龄,此时用药防治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应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抓住雨停间隙及时施药,雨后再用能有效防治高龄幼虫的对口药剂补喷防治一次,以巩固防效,确保万无一失。

(3)药剂选择不当,造成防效下降: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五花八门,其中大部分是复配剂,仅适宜防治1~2龄幼虫。

许多农户因贪图便宜而购买和使用有效成份含量偏低的复配药剂进行防治,结果防治效果很差,当再购高含量药剂进行防治时,因虫龄已进入高龄便难以防治了。

有些农户喜欢使用老品种药剂防治,由于稻纵叶螟对此类药剂已产生抗性,也致使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上要有所改进,具体如下:
一方面,改变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更换传统的用药方法,一方面加大施
药时亩用水量,农户习惯上总是亩用喷雾器一背桶水,根本达不到防治的效果,在生产中最好是用水量要达到2-3背桶水。

另一方面应注意选用高效、优质、对口新农药,运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

同时要注意及时检查防治效果,一旦防治效果欠佳,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现在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最好选用含阿维菌素类型的药剂。

另一方面,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合理选择防治方法。

由于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而且有代数重叠的现象,农户很难掌握防治时间,因此在防治的同时可以考虑用长效药剂与短效药剂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起到即防好螟虫又可以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
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俗称刮青虫、白叶虫、包叶虫等,是水稻生长期的主要害虫。

该害虫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啃食上表皮及叶肉,症状是受害叶片仅留白色下表皮。

当稻田虫口密度大时,可见白叶满田,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轻则导致减产2—3成、重则可达5—6成。

因此,必须加强药剂防治,方能有效减轻危害。

近年来,各地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及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安全高效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可供各地参考使用,现介绍如下:
防治药剂: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或5%锐劲特悬浮剂25毫升+20%三唑磷乳油60毫升或35%穗丰乳油80毫升或35%纵卷清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20%绿得福微乳剂50毫升或98%巴丹可湿性粉剂40克或40%搏乐乳油60毫升或40%毒死蜱乳油75—100毫升(在卵孵高峰使用)或40%新农保乳油60毫升等。

同时,要注意掌握好防治指标,即凡在分蘖期,每百丛水稻有幼虫20条或每667平方米(亩)3000个新虫苞、孕穗期前后有幼虫15条以上的田块,就要及时用要喷防。

另外,药剂的使用方法是,在低龄幼虫高峰期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稻田。

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均为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新型酰胺类杀虫剂,具有杀虫机理独特、杀虫活性高、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可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主要推荐药剂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单一的使用某种药剂会加大害虫产生抗性的风险,因此,生产上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