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 82 •Modem Practical Medicine, January 2019, Vol.31, No. 1•诊治分析•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杨力军,宋光太,杨凯,胡居恒,李剑,郑博坤,王海龙,吴慧【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中药联合高压氧三联穿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因各种原因行保守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5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复元活血汤加减联合高压氧三联疗法,对照组给予其中一种或两种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1周、2周及1个月的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1周及2周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个月时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

结论三联疗法能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不同机制出发,相互协同,相互补充,为保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阿托伐他汀;高压氧;中药;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l671-0800.2019.01.036【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19)01-0082-02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 科常见疾病,多有外伤病史,好发于老年 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发病率逐年增 高[1]。

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症多,手 术及麻醉风险高,部分患者首选保守治 疗。

近年来他汀类、中医药及高压氧治 疗CSDH的报道日益增多,笔者博采众 家之长,采用三者结合的治疗方案,取得 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至 2017年12月在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 首选保守治疗的CSDH患者65例,均通 过头颅C 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单侧 血肿45例,双侧血肿20例;其中53例 有明确顯脑外伤病史,28例曾住院治疗,出院时均存在硬膜下积液,12例外伤史 不明确,5例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合并其他疾病26例(高血压病15例,冠 心病5例,陈旧性脑梗死4例,糖尿病9 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下腔中聚集所形成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一般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常见于脑震荡、头部撞击或跌倒等情况下。

以下是硬膜下血肿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1. 病因: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头部外伤所致,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2. 症状:一般头部外伤后,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3. 诊断:一般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
就医很重要。

4. 治疗:对于较小的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观察等保守治疗。

而对于较大的硬膜下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预防:避免头部外伤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意识等。

6. 注意事项: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并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同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疲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 心理支持: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及其家人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指导。

请记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健康宣教

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健康宣教
随访:对于已经患有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 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避免外伤:尽量避免头部外伤,如摔倒、撞击等,以 降低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 肿的心理支持
心理压力和应对策略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治疗、言 语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 身体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等待:对于病情稳定、症 状轻微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 等待的策略,定期复查,监测 病情变化。
心理治疗:对于患者可能出现 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 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患者 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 肿的预防
手术治疗方法
01 钻孔引流术:通过钻孔将血 肿引流出来,减轻颅内压
02 开颅血肿清除术:通过开颅 手术将血肿清除,恢复脑组 织功能
03 内镜下血肿清除术:通过内 镜技术将血肿清除,减少创 伤
04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通过 立体定向技术将血肿清除, 提高手术准确性
非手术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减少出血 和血栓形成。
习惯。
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提供 心理安慰和帮助
社会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的心理 支持和帮助,如心理咨询、互助小组等
医疗支持:医疗机构提供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如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教育支持: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的心理支持和教 育,如心理辅导、特殊教育等
心理康复和治疗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多吃 蔬菜水果,少
吃油腻食物
04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

室 一腹腔分流术后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所有患者 尾端带注满温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
均行颅脑 CT或 MRI检查确诊.其 中单侧血肿 79 颜 色 变 浅 .引 流 管 置人 血 肿 腔 的最 低 处 ,引 流管 可
例 ,双侧 24例 ,根据 CT多 田公式 计算 血肿量 ,最 自切 口引 出或 在距 切 口 2-3cm 处 ,并行 戳 口引 出.
(5)对 血 肿 未 完 全 机 化 者 ,可 用 尿 激 酶 1Wu,
颅排气后治愈 ;硬膜下积液 6例 ,量不多 ,改善饮 用 生 理盐 水 配置 成 3-5mL液体 ,由引 流管 注 入脑
食 ,变换体位 ,高压氧等治疗后 消失 ;手术后 出现脑 内血肿腔 ,溶解血凝块 ,并可适 当延长引流管放 置
一 107—
2 结 果
注满血肿腔 ,将血肿腔内气体排出 ,可避免或减少
术后 6—24小 时 复查 CT,了解有 无 继 发血 肿 , 气 颅 发生 .
拔除引流管前复查头颅 CT,了解血肿引流情况 ,并
(4)术 中冲洗液应用温盐水 ,可减少的对脑的
可适 当延长引流管放置时间.出院前可根据病情再 刺激 ,避免脑血管痉挛.冲洗不能过急 ,以免血肿包
膜下血肿病理过程复杂 ,有其独有特点 ,术后仍有 1.2.3 手术 治疗 方法
一 些并发症出现.现将我科 2004年一2012年收治
103例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 ,多采用局部浸润
的 103例 慢 性 硬膜 下 血 肿 患者 的治 疗 体会 总结 如 麻醉 ,部分不配合或患者一1、5'理紧张害怕者 ,采用全
关键 词 :慢 性硬 膜 下血肿 ;钻孔 外 引流 术 ;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2—0107—02

高压氧等综合方法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高压氧等综合方法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术 。结 论 :对 于症 状轻 ,血 肿厚 度 薄 、发病 时 间短 的慢 性硬 膜 下血 肿 患者 ,如 果 没有 严重 脑 中线 结构 移 位或 明显 的局灶 病损 征 象 ,可 在 C 随访下 宜高 压氧 等保守 治疗 。 T
[ 词】 关键 高压 氧 ;保 守 治疗 ;慢性 硬膜 下 血肿
a io ye yhg —a it oeo GL, L, dAMP J. J dp c tsb ih ft e: l f d r AT HS a n K[] Am P y il 0 ,9 () 6 . h so, 2 84 : 21 0 91 []Laoa L n i Lioy i a dl i bl aini u n 5 f tnM,a gn D. p lss n i dmo iz t nh ma p i o a ioet s eJ.rgLpdRe,0 94 () 7 . dp s su [] o ii s 0 ,85: 5 i P 2 2
吉 林医学 2 1年 1月第3 卷第 3期 00 1 l 3
5 69 9
B 多数 未达 到 国外 研 究时 选择 的B >3 gm 有关 ,如果 在 MI MI 0 k /
Ausr laPt mie ,00 26 tai yLi t d2 0: .
今后 的 实验 中能扩 大样 本量 ,选 择 更肥胖 的对象 ,将 可 获得更 可
a d iste t n [ .y n yAu tai: at mmu iain n t rame tM] d e , srl He l Co S a h n c to s
[ 收稿 日期 :2 1 —0 1 编校 :王军长 ] 001—5
高压 氧等 综合方 法保 守治 疗慢性 硬膜 下血肿

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

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

不同种类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脑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血肿主要位于硬膜下腔,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他汀药物治疗。

不同种类的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有所不同。

他汀药物是一类降脂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起到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

他汀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血管炎症和血管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中,他汀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抗炎作用: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血肿形成以后会引起炎症反应,造成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他汀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对脑组织的损伤,从而促进血肿吸收。

2.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他汀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

这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非常重要,因为血栓的形成会导致血肿扩大,加重病情。

3. 促进血管生成作用:他汀药物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血管网络,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养分,加速脑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不同种类的他汀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的临床效果有所不同。

目前常用的他汀药物主要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临床应用中,研究发现普伐他汀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面的效果较好。

普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脑组织的炎性损伤,促进血肿吸收。

普伐他汀还可以改善血管功能,提高血管弹性,有利于血栓的溶解和吸收。

除了他汀药物,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还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炎药物、降低颅内压的药物等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有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等。

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他汀药物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他汀药物的临床效果有所不同,普伐他汀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他汀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保守治疗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体会

保守治疗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体会

保守治疗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体会作者:王鹏姚敏李旭崔勇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

结果回顾我科2005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有5例患者因病情特殊等各种原因进行非手术治疗,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5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结论少部分病情特殊的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非手术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8~62岁,平均52岁,病史3~6周,其中>50岁3例,有明确外伤史4例,占80%,病程3周~3个月,平均约2个月。

1例是患者为二尖瓣换瓣手术术后,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凝血时间极度延长。

1例是少量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保守治疗,4周后出现双侧少量硬膜下血肿。

3例是少量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拒绝手术治疗。

1.2 临床表现主要以轻微的头痛、头昏、恶心为表现,伴有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肢体无明显偏瘫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全组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

其中CT呈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均一略高密度3例,等密度1例,混杂密度1例。

单侧血肿1例,中线移位较明显(此为二尖瓣换瓣手术术后患者,CT表现为混杂密度),侧脑室受压明显。

双侧血肿4例,中线移位不明显,表现脑室略有受压。

1.4 治疗方法除1例因凝血时间明显延长,手术风险较大,未进行手术外,其他4例均为患者症状不重,血肿不多,患者拒绝手术,要求非手术治疗观察。

治疗期间进行头CT监测检查,同时治疗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慎用脱水剂,适当应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促进血肿吸收。

瞩患者头低位,多卧向患侧,可多饮水。

2 结果5例患者在2周后复查CT,均显示血肿密度变低,血肿略减小。

1个月后复查头CT,显示血肿为低密度,血肿减小明显。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颅内常见的两种类型的脑出血。

它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都有所不同,因此正确地鉴别两者非常重要。

以下是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1.发病机制: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的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血液从颅外血管渗漏入硬膜外腔内。

而硬膜下血肿则是血液在硬膜下腔内形成的血肿,通常由头部内伤引起,血液从颅内血管渗漏入硬膜下腔内。

2.临床表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意识障碍或局部头皮肿胀。

而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较为缓慢出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昏迷或局部脑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是常用的鉴别两种血肿的方法。

硬膜外血肿通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高密度区域,且边缘清晰;而硬膜下血肿通常表现为半月形或弧形的高密度区域,且边缘不完整。

4.治疗方案: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首要措施是手术切除血肿,以减轻颅内压力。

而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则因血肿大小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观察、手术切除或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正确地鉴别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对于治疗和预后都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头部外伤或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 1 -。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1.病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出血在硬膜与骨质之间的腔隙,多数由
颅骨骨折引起,如颅底骨折、颅顶骨折等。

2.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在意识清醒时较轻,但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常有局部脑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
瞳孔异常等。

3.影像学特点:
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见椭圆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位于颅骨外
侧和硬膜内侧,血肿范围相对模糊。

4.治疗方法:
硬膜下血肿: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颅骨开窗引流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压力,恢复正常脑功能。

总结来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

不论是硬
膜外血肿还是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都非常关键,可避免严重
的脑功能损害和危及患者生命。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一)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一)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一)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但病情严重,及时治疗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面介绍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相关知识。

一、定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指的是由于小脑幕硬膜下腔内血管破裂,血液向硬膜下积聚,压迫脑干、小脑及其血供,并引起脑受损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二、病因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常由于以下原因引起:1.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是一种血管扩张、壁薄的病变,易于破裂,而出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2.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病变,脑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因此是引起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高危人群。

3.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暴力撞击,容易造成脑内出血,将血液压迫至小脑幕硬膜下,最终导致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三、症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发展迅速,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后期症状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1.头痛: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常会引起剧烈头痛。

2.恶心、呕吐:脑内出血会引起脑压增高,进而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

3.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典型表现,包括昏迷、谵妄等。

4.肌力减退: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会引起肌力减退等症状。

五、诊断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诊断需要进行头部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及其他相关检查,医生通过观察血肿的位置、大小以及有无出血灶等判断病情。

六、治疗方案目前对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1.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主要是通过切开硬脑膜或置入排液管等方式排除血肿,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保守治疗:对于小的血肿,可以通过吸氧、降低颅内压等保守治疗方式,来缓解症状并促进恢复。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罕见但危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发病,需要及时就医,同时加强预防,合理管理血压、避免暴力行为、注意安全等,以减少发病率。

创伤性性硬膜下积液保守治疗策略

创伤性性硬膜下积液保守治疗策略

创伤性性硬膜下积液保守治疗策略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性硬膜下积液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颅脑外伤后并发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腰椎穿刺或者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高压氧疗等治疗。

结果:60例病人复查颅脑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或者接近于基本完全消失。

16例病人复查颅脑CT存在硬膜下积液量较少,病情不再持续进展,对病人基本无影响。

其中2例病人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腰椎穿刺或者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高压氧疗是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保守治疗手段。

关键词: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阿托伐他汀钙;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高压氧疗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DE)是颅脑创伤,尤其是中、重度颅脑创伤后常见合并症或并发症之一。

大多数继发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部分病人外伤后立即出现。

临床表现为头胀痛、眩晕、恶心,严重时呕吐。

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以及大小便失禁等。

临床发现如果不经过及时的系统性治疗,部分病人,由其是中老年人会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

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TSDE病人,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同时给予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或腰大池置管释放脑脊液,以及采取高压氧疗等治疗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颅脑外伤后采取保守治疗的病人78例。

其中男 53 人,女 25 人。

年龄 38-89 岁,平均(56 ± 13)岁。

所有病人经过颅脑CT检查或者颅脑磁共振检查最终确诊有不同程度硬膜下积液,其中大部分病人初始影像学检查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逐渐转变成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

赵永烈主任医师运用活血化痰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证经验

赵永烈主任医师运用活血化痰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证经验
目前,桃红 四 物 汤 临 床 应 用 广 泛,可 用 于 治 疗 慢性萎缩性 胃 炎、痛 经、脑 梗 死、缺 血 性 脑 损 伤、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偏头痛、眩晕、骨折等疾 病;抵当汤可用于治疗脑卒中[13]、动脉粥样硬化、前 列腺相关疾病、膀胱癌、糖尿病、外伤后便秘等疾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能够降低脑 外伤患者血剩余量 /总出血量比值,促进脑瘀血的 吸收,并可缩 短 病 程 [14];能 够 降 低 血 瘀 模 型 大 鼠 的 血液黏度,抗 凝 血 [15];能 增 加 血 虚 血 瘀 模 型 大 鼠 的 脑部血流量,加速血流,改善脑部微循环[16],具有活 血化瘀的作用;可加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功能 恢复,诱导血管生成,调节神经递质的表达,减少神 经细胞凋亡[17],可抗痴呆;还可抗缺血、促进骨折愈 合。此外,川 芎、当 归 药 对 可 抗 氧 化、抗 血 栓、抗 血 小板凝聚、抗 炎、镇 痛、抗 血 管 平 滑 肌 痉 挛、改 善 微 循环、保护 神 经;当 归 可 调 节 造 血 微 循 环 及 免 疫 功 能;桃仁可镇痛、抗炎、营养神经、抗凝血;红花可抗 凝血、抗缺血、抗氧化、增加脑血流量、抗细胞凋亡; 赤芍可抗血 小 板 凝 聚、扩 冠 脉 血 管、抗 心 肌 缺 血 及 改善微循环[18];共同发挥活血化瘀、镇痛抗炎、抗血 管生成、抗疲劳、抗痴呆、神经保护及促进骨折愈合 的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19-20],抵当汤可促进局部 血肿吸收,改 善 脑 循 环。 综 上,桃 红 四 物 汤 合 抵 当
2 治法与组方依据
2.1 基本治法 慢性硬膜 下 血 肿 为 恶 血、瘀 血 所 致,针 对 这 一
核心病机,赵师认为治疗当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运 用,以祛除 脑 中 瘀 血 为 要,通 补 兼 施,气 血 兼 顾,使 瘀血祛而新 血 生;同 时 利 湿 化 痰 通 络,如 丹 溪 所 言 “痰一化,窍自开,络自通”,使邪去而正安。有研究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结果表 明活血祛瘀法可以加速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 吸收,促进脑循 环,改 善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8,10];化 痰 利 湿可以改善 患 者 眩 晕、肢 体 麻 木 等 临 床 症 状,缩 短 病程,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复发率[11-12]。调和脏 腑功能,通畅脑络气血,保护并荣养脑窍,使瘀血得 去,新血得生,痰湿渐除,脑窍得清,而见思维清晰, 记忆改善,肢 体 便 利。 因 此,针 对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瘀血阻络,水湿内停”的病机,赵师总结出了“活血 祛瘀,利湿通络”之治疗方法,予桃红四物汤合抵当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在颅内硬膜与大脑皮层之间形成的血肿。

它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血液从颅骨骨折或撕裂的血管中渗出,积聚在硬膜与大脑之间形成血肿。

硬膜下血肿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症状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因患者年龄、血肿大小、位置和速度而异。

一般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和呕吐,晚期症状可能会出现昏迷、偏瘫、癫痫和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也可能会感受到局部头部肿胀及压痛。

诊断诊断硬膜下血肿通常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MRI。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肿的位置、大小及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程度。

此外,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做出诊断。

治疗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监测患者症状和神经状态的变化,如果血肿在不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吸收,可能不需要手术干预。

对于那些血肿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力,防止进一步神经组织损伤。

预后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血肿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早期干预等。

早期确诊和治疗通常能提高患者的预后。

对于一些较小的血肿,及时的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其逐渐吸收,预后较为良好。

然而,对于一些较大或病情严重的硬膜下血肿,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并可能需要长期康复和治疗。

结语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患者及家人应保持警惕,一旦出现与硬膜下血肿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也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适应症:适 用于慢性硬膜下 血肿患者,尤其 是血肿较大、症 状明显者
手术方法:通过 开颅手术,直接 清除血肿
手术风险:手术 风险较高,可能 引起脑损伤、脑 水肿等并发症
术后护理:术后 需要密切观察患 者病情,及时处 理并发症,促进 患者康复
脑室镜下血肿清除术
01
手术目的: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 缓解症状
0 3
饮食限制:避 免食用高脂肪、 高糖、高盐的 食物,以减少 身体负担。
0 4
其他非手术治疗方式
添加 标题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抗炎药物等
添加 标题
物理治疗:使用超声波、电磁波等物理手段进行治疗
添加 标题
饮食调整: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提高免疫力
添加 标题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药 物治疗
止血药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氨甲环酸、氨甲苯酸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抗炎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布 洛芬等,用于缓
解疼痛和炎症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 松、泼尼松等,用于减
轻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他克莫司等,用于控制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V1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V1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V1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指在小脑幕下硬膜与小脑表面之间产生的血液积
聚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常由于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其严重程度与深度有关,
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导致昏迷、脑干受压等严重后果。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病理机制是因为颅内血管的破裂或撕裂,导致血
液流入脑膜下腔,血液积聚后对小脑幕产生挤压而引发的疾病。

在早期,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症状并不明显,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步加重,甚至出现昏迷、脑干受压等情况。

因此,对于该疾病需要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治疗方案通常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给予
患者利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方面来治疗患者。

手术治
疗则是在确定诊断后,通过开颅清除血肿以减轻对小脑幕的挤压。


择不同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预防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也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脑部
受伤,如避免从高处跳下、进行高风险运动等。

也可以通过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脑疾病,发病机理复杂,需要及时发现与治疗。

此外,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生活中
的安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尽可能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

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 例报告

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 例报告
作者单位 ’ 兴义市黔西南州中医院普外科 # 贵州兴义 %$,’+&&$
" 结 果
手术组平均年龄 #,%5(, 9$5+ $ 岁 " 中药组平 均 年 龄 #,’56(9’5,$ 岁 %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7&5&$ $" 手术 组血肿大小平均为 #,%5$’ 9,5’ $12 % 中药组血 肿 大 小 平均为 #$656(9+56 $12%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7&5&$$" 治疗时间手术组平均为 #’%5)$9$5$$0% 而中药组均为
. %当归 %& .%生地黄 %$ .% 川芎 %& . % 赤芍 %& .% 牛膝 %$ .% 桔梗 %& . % 柴胡 %& .% 枳壳 %& .% 干草 $ .% 天麻 %& .% 璇复花 %& . & 用法 ’ 水煎服 %) 次/0& 在服上汤药 的同时 % 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 ’$& 12 %% 次/0 & 治疗时间 ) 周 &
$%#(#%+’$ ,*-./01 23456789:/344;<4-;<=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 血肿机理 " 中药治疗 " 手术 【文章编号】 1//231456 #’&&$ $&’*&%+,3/’ 【文献标识码】 ! 【中图分类号】 7 ,$%8%-$
’&&% 年 % 月至 ’&&’ 年 ) 月我 院 运 用 中 药 血 府
逐淤汤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硬膜下血肿除了手术治疗之外,也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非手术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征基本正常的患者。

1、非手术治疗: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无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

虽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甚少,不可存侥幸心理,事实上仅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为: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征基本正常,症状逐渐减轻;
我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机能受损表现;CT扫描脑室、脑池无显著受压,血肿在40ml以下,中线移位不超过10mm;颅内压监护压
力在3.33~4.0kPa(25~30mmHg)以下。

2、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理及着
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

若属对冲性损伤应首先在颞前部钻孔,其次额部,然后顶部;若系直接冲击伤,则先在着力部,继而于对冲部位钻孔探查。

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

如为液状血肿,又无活跃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

此时,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脑搏动良好,即可终止手术。

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持续引流24~48小时,分层缝合头皮。

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囱门未闭者可经前囱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若属固态血肿则需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

3、术后血肿复发的处理:无论是钻孔冲洗引流还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血肿复发的问题。

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

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时,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窗开颅,彻底清除。

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
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作动态的CT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