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策略

合集下载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下腔中聚集所形成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一般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常见于脑震荡、头部撞击或跌倒等情况下。

以下是硬膜下血肿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1. 病因: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头部外伤所致,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2. 症状:一般头部外伤后,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3. 诊断:一般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
就医很重要。

4. 治疗:对于较小的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观察等保守治疗。

而对于较大的硬膜下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预防:避免头部外伤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意识等。

6. 注意事项: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并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同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疲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 心理支持: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及其家人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指导。

请记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常常发生在头部遭受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后。

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个或多个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造成血肿形成。

硬膜下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风险因素:- 高龄:年龄越大,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会增加。

- 颅脑创伤:一次头部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并引发硬膜下血肿。

- 使用抗凝血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增加血液凝固能力降低的风险,进而增加硬膜下血肿的患病风险。

- 其他疾病:高血压、血液病等疾病也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症状:- 头痛:可能是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创伤后出现。

- 恶心和呕吐:由于颅内的压力增加,可能引起这些症状。

-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 瞳孔异常: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应的变化可能表明硬膜下血肿。

治疗方法:- 紧急治疗:一旦怀疑患有硬膜下血肿,应立即就医。

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CT扫描或MRI,以确诊。

-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病情严重的硬膜下血肿,可能需要手术来减轻颅内压力,并清除血肿。

- 其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选择给予止痛药、利尿剂等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措施:- 避免头部创伤:在进行激烈活动、驾驶车辆等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减少头部受伤的可能。

- 合理用药:如果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持血压稳定、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可以降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总之,对于硬膜下血肿这种严重的颅脑损伤,早期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这种疾病给我们造成的危害。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怎么办?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怎么办?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怎么办?
一、概述
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伤害的病症。

根据伤者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其中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十分危险的,多数是被由头部外伤引起的。

这病症如果没及时予以治疗,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一旦患上硬脑膜下血肿该怎么办呢?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
1、硬脑膜下血肿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而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

②骨窗或骨瓣开颅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人。

③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

2、而对于硬脑膜下血肿也有非手术治疗的,然而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无否,均必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在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

虽然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很少,事实上,也只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3、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是十分急重的,尤其是特急性病例,死亡率很高。

一经诊断,刻不容缓,应争分夺秒,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而在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即应改行手术治疗,任何观望、犹豫都是十分危险的。

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血后难 以自凝 ; ③老年人颅骨硬化骨折相对较少 , 颅骨硬膜 附着 紧密 , 不易分离 , 很少 出现硬膜外血肿。
功能上不 可逆 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致 残率高 , 病死率 高。 本组 资料 分析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并发症 以肺 部感染最常见 , 其次为应激性溃疡 i , 0例 全部死亡 , 以对 所 术前 昏迷程 度较 深 , 估计术后 2 能苏醒者都应 尽早行 4h不
1 %, 出现颅 内压增 高的征象。又因为脑代偿 能力低下 , 5 才 一旦 出现脑受压很快 失去抢 救机 会, 临床 上表现 为一侧 瞳 孔散大 , 另一侧 也随之散 大 , 出现 呼吸衰竭 而死 亡 , 早 并 故
期诊断十分重要 。 ‘
例 , 后由清醒变为 昏迷 者 8例。入院时按 格拉斯 格 昏迷 伤 计分法( C 评分 ,~8分 者 2 G S) 3 0例 , ~1 9 5分者 3 0例。②
2 讨

的细胞承担负荷过重 , 且常有不同程度血循环 障碍 , 各种修
复功能减退 , 即使在损伤病 因解除后 , 也因生理老化而发生
2 1 发病率 : . 老年人颅脑损 伤发病率 占各年龄组 的 8 %~
l %, 5 老年 急性 颅脑 损伤 中又 以急性硬膜下血肿最常 见, 占 6 . %, 67 本组 占同期 老年 人颅脑 损 伤 的 7 %, l 造成 该 发病 率高的原因 : ①老 年 人应 急能 力差 , 自然保 护 和防 御 能力 低 ; 老年人均 有不 同程 度 的脑萎缩 , ② 常伴 有血管 硬化 , 出
事故 l , 5例 碰伤 1 2例。受伤着力点 : 顶枕部 3 O例 , 额部 1 0 例, 部 l 。 颞 0例 12 临床表 现 : . ①伤后 意识 变化 : 伤后一直清醒者 8例 , 有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导读:本文简单介绍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

……一、急诊室的急救和诊断1 急诊室的急救包括保持呼吸道畅通,制止大出血, 纠正休克,心肺复苏,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避免“二重损伤”。

此外急诊室的急救必须包括正确合并伤的诊治。

2 急诊室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复合性还是单纯性和合并性的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确定有无需要立即手术的指征。

为伤员的伤情用GCS分类,决定是否收入院或留观察。

二、正确、及时和合理的手术1 手术指征:一旦发现血肿有占位效应,应立即开颅手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尤其是有脑疝形成的情况下更应尽一切努力缩短术前准备的时间。

杨开勇等报道术前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大。

2 手术方式常用为骨窗或骨瓣开颅术。

多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人。

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适用于伴有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或并发脑肿胀的病人。

3 术中应针对不同情况恰当处理①多发伤灶的处理: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常见的出血来源是损伤的脑实质血管。

脑损伤的范围明显影响治疗结果。

受伤范围越大,伤灶越多,治疗效果越差。

伴有多发性脑伤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后,可能因为颅内压力下降或血管性原因,而出现迟发性或多发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如果挫碎组织没得到妥善处理,易发生术后创腔再出血。

碎化脑组织特征是组织颜色呈暗灰色,吸除时不出血,质地松脆,易于吸除。

如果存在双侧血肿,应根据临床症状和血肿体积综合考虑是否需要同时手术。

若必须同时手术应先清除硬膜外血肿,后清除硬膜下血肿,这样既可尽快缓解颅内压,又能避免硬膜下血肿清除后颅内压力下降使硬膜外血肿体积增大而加重脑错位。

若双侧均是硬膜下血肿,应先清除体积大造成中线移位者,以免加重脑移位。

②内减压(或外减压)应充分:术中内减压不满意的常见原因是清除血肿后脑肿胀。

血肿和脑伤灶位于优势半球或邻近重要功能区也常影响内减压。

遇到这种情况,去骨瓣外减压不失为弥补手段,但效果较差,故术中应充分内减压。

硬脑膜下血肿预防和治疗

硬脑膜下血肿预防和治疗

硬脑膜下血肿预防和治疗硬脑膜下血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那么会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很大伤害,甚至会诱发其他疾病,所以很多出现这种疾病的患者,为了不让这种疾病诱发其他疾病,想全面了解一下治疗和预防,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就来一同看看预防和治疗有哪些吧。

预防加强安全意识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防止意外创伤;有癜痫发作的人嘱其按时服药不做危险性活动以防意外如果发生了就应及时到医院治疗防止血液积聚产生血肿。

治疗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急重尤其是特急性病例死亡率高达50%~80%一经诊断刻不容缓应争分夺秒尽早施行手术治疗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中有部分原发性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较缓的病例亦可在严密的颅内压监护下或CT扫描动态观察下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成功但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即应改行手术治疗任何观望犹豫都是十分危险的。

(1)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理及着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若属对冲性损伤应首先在颞前部钻孔其次额部然后顶部;若系直接冲击伤则先在着力部继而于对冲部位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如为液状血肿又无活跃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此时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脑搏动良好即可终止手术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持续引流24~48小时分层缝合头皮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囱门未闭者可经前囱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若属固态血肿则需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

②骨窗或骨瓣开颅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人;经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呈凝块状难以冲洗排出者;于钻孔冲洗引流过程中有鲜血不断流出者;或于清除血肿后脑组织迅速膨起颅内压力又复升高者均应立即扩大钻孔为骨窗或行骨瓣开颅在良好暴露的前提下充分清除血肿及挫碎糜烂的脑组织妥善止血必要时应行脑穿刺排除脑内血肿并行脑窒穿刺引流或行脑基底池引流术毕如常缝合硬脑膜及头皮各层硬膜外置橡皮引流24~48小时若在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一度好转旋又增高时应于可能存在颅内多发性血肿的部位试行钻孔及探查特别是额颞底部及脑内深部必要时应借助于术中B型超声超声行脑扫描检查在确定无其他血肿后可行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并应作脑室穿刺引流及/或小脑幕切开脑基底池引流仍有怀疑时尚须行CT扫描检查或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排除遗漏血肿或迟发血肿的可能。

急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护理

急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护理

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康复训练指导
肢体功能训练: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关节活动、肌肉收缩等
认知功能训练:通过记忆训练、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语言功能训练:针对老年人语言障碍的情况,进行口语表达、听力理解等方面的训练,提高语言能力
诊断方法:CT检查、MRI检查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与效果
治疗方法:钻孔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治疗效果: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
术后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量等,预防颅内感染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和心理辅导
03
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特点
并发症预防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预防电解质紊乱,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康复训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对性康复训练: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早期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
02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形成的血肿位于硬脑膜下腔
发病机制:常见于外伤后,出血来源多为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破裂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颅内疾病相鉴别,如脑震荡、脑挫裂伤等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恶心、烦躁不安等
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
通过检查病人的神经功能表现来评估病情。
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症状或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保守治疗可能足够。
2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手术治疗通常是必需的。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钻孔或开颅的方式将血肿排空,减轻颅内压力。
术后护理和恢复
1 监测
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状态和生命体 征。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外伤,它可以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并可能 危及生命。本演示将介绍该疾肿是指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聚集形成的血肿。它通常是头部外伤或颅内血管破裂引起的。
病因
1 外伤
颅脑外伤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病因,如车祸、跌倒或运动中的头部撞击。
2 脑血管破裂
动脉或静脉破裂导致血液渗入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症状
1 头痛
剧烈的头痛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 意识障碍
3 神经功能缺失
可能出现混乱、昏迷或意识丧失。
可能出现一侧面瘫、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
常规诊断
1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扫描和MRI可以显示硬膜下血肿的位置和范围。
2 神经功能评估
2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和日常 生活活动。

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下血肿一、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

二、分型(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日内出现血肿症状者。

多数伴有较重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和皮质的小动脉出血,伤后病情变化急剧。

(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

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

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三、诊断(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1.头部外伤病史2.临床表现(1)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伤后仅1-2小时即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病理性呼吸的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变化中有中间清醒或好转期者少见,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

(3)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较多见,呈进行性加重。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不久,对侧瞳孔亦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偏瘫、失语、癫痫等(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及某些脑功能区);若是在观察过程中有新的体征出现,系伤后早期所没有的或是原有阳性体征明显加重等,均应考虑颅内继发血肿的可能。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了解应激状况。

2)血气分析在迟缓状态可有血氧低、高二氧化碳血症存在。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可能有红血球或血性脑脊液。

(合并脑挫裂伤时)(2)神经影像学检查1)头颅X线平片半数病例伴有颅骨骨折2)头颅CT扫描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有助于诊断。

(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头部外伤病史2.临床表现(1)病史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症。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引言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H)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颅内损伤,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头颅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段。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偏瘫等。

头颅CT扫描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方法,可清晰显示硬膜下血肿的位置和大小。

MRI对于一些复杂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 - 密切监测:对于血肿较小且无严重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头颅CT扫描,以评估血肿的吸收情况和出血的控制。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急性硬膜下血肿引起的症状。

例如,使用镇痛药物控制头痛,使用抗呕吐药物缓解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大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开颅减压术开颅减压术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手术方法。

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开颅:通过切开头皮和颅骨,进入颅腔。

常见的开颅方式包括钻孔开颅和经双侧减钻开颅。

2. 血肿清除:找到血肿的位置,将血肿彻底清除。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对脑组织造成进一步损伤。

3. 排除原因:在清除血肿的同时,还需要寻找出血的原因,尽可能止血或修复出血源。

4. 恢复颅盖:手术结束后,将颅骨修复并恢复颅盖,完成手术。

开颅减压术可以有效缓解硬膜下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少神经系统损伤,但手术本身风险较大,需要严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

穿刺排血术穿刺排血术是另一种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

其主要适用于血肿较小、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二)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二)
新书连载( 三)
第二章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二)
刘伟国
(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北京 100049)
4.4 年 龄 和 抢 救 价 值 年 龄 增 大 是 一 个 强 烈 预 示 严 重 颅脑创伤 预 后 的 独 立 因 素 , 当 年 龄 大 于 60 岁 , 患 者 疗 效 明 显 变差。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中, 老年患者也有疗效变差的 趋势, 尤其是那些 GCS 评分低的患者。在昏迷、GCS 评分小于 9 分、接受开颅术的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中, Wilberger 等发现年 龄 大 于 65 岁 与 疗 效 较 差 有 统 计 学 联 系 。 在 GCS 评 分 小 于 10 分 、 接 受 手 术 治 疗 的 硬 脑 膜 下 血 肿 患 者 中 , Kotwica 和 Brzezinski 发现年轻的 患 者( 18 岁  ̄30 岁 , 病 死 率 为 25%) 和 年 老 的 患 者( >50 岁 , 病 死 率 为 75%) 在 3 个 月 时 的 疗 效 有 统 计 学 上 的 明 显 差 异 。 3 组 小 样 本 的 研 究 特 别 关 注 70 岁 ~ 100 岁 的 患 者 , 他 们( 1 组 研 究) 入 院 时 的 GCS 评 分 或( 另 外 2 组研究) 手 术 前 的 GCS 评 分 等 于 或 小 于 9 分 。 来 自 3 组 的 49 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48 例患者死亡以及 1 人疗效差 ( 重残或植物生存) 。没有一位年龄大于 75 岁, 术前强直状态、 对疼痛刺激没反应、或者单侧或双侧瞳孔固定散大的患者恢 复良好的( GOS 3 ̄5 分) 。在年龄大于或等于 66 岁的 23 例急 性 硬 脑 膜 下 血 肿 的 昏 迷 患 者 中 , Howard 等 发 现 17 例 死 亡 而 其他患者呈植物生存状态或重残。

图文解析: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步骤及注意要点

图文解析: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步骤及注意要点

图文解析: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步骤及注意要点今日,笔者为大家呈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整个手术过程、手术中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或思考,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病例介绍83 岁女性患者,因摔倒致头外伤,GCS 评 9 分。

临床查体:双重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散大固定。

头颅 CT 扫描:左侧急性硬膜下血肿、左侧钩回疝。

图 1. 患者不同层面的颅脑 CT 扫描,可见左侧额颞顶枕广泛新月形高密度影,中线结构明显右偏此例为典型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满足了:头外伤病史、颅脑 CT 典型的新月形高密度影。

这种广泛的出血,与硬膜外血肿鉴别不难(硬膜外血肿影像形态为凸透镜形)。

患者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GCS 评 9 分,CT 证实为左侧脑出血,中线结构明显右偏,这种情况下,最佳治疗方案就是手术了。

尽管患者已 85 岁高龄,国外的医生们依然予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步骤1. 首先是切口,患者血肿广泛,故切口要足够大。

图 1. 手术切口图 2. 掀开头皮暴露足够大的范围此处可见患者头皮较薄、松软,这是老年人头皮的特点,术中需注意保护,避免长时间用力压迫等造成头皮缺血、坏死。

术毕缝合头皮时也应注意缝合技巧,需控制打结拉扯力度。

2. 打开颅骨图 3. 颅骨钻孔、铣刀铣开颅骨骨瓣发生脑疝的病人,其抢救要争分多秒。

在拿下颅骨骨瓣之前,只有通过药物(快速静滴甘露醇等)来降低颅内压,其效果是有限的,因而这一过程要尽可能地快速。

在铣刀铣下颅骨的过程中,高速摩擦会产生大量热,注意要多用水来冲洗、降温。

图 4. 掀开颅骨骨瓣掀开颅骨的过程要小心,避免拉扯撕破硬膜、小血管、甚至造成颅内出血。

仔细看,硬膜是不是有点发蓝,这说明下方有血块。

此时,可以用手感受下脑压高低了,如果硬邦邦,脑波动不明显(科普:脑波动即脑组织的跳动,经历过脑外科开颅手术的应该都见过),赶紧再来一瓶甘露醇快速静滴。

3. 剪开硬脑膜图 5. 弧形剪开硬脑膜剪开硬脑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下方的脑组织。

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与治疗PPT

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与治疗PPT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头痛、 恶心、呕吐、意 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CT 扫描显示硬膜下 血肿
实验室检查:血 常规、凝血功能 等
治疗方案:手术 治疗、药物治疗 等
急性硬膜下血肿 的病因与危险因 素
病因
头部外伤:如交通事故、 跌倒等
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
抗凝血药物使用:如华法 林、肝素等
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清 晰显示血肿范围、位置和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可准确判 断血肿的性质和程度
血管造影:可显示血肿来源和 出血部位
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血肿的 性质和程度,但准确性较低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CT扫描、 MRI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 血功能等
预后越差
血肿形态:血 肿形态越复杂,
预后越差
患者年龄:年 龄越大,预后
越差
患者基础疾病: 治疗方案:治
基础疾病越多, 疗方案越及时、
预后越差
有效,预后越

转归与康复情况
预后:取决于 血肿的严重程 度、位置和患 者的年龄、健 康状况等因素
治疗方法:包括保 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 治疗、物理治疗等, 手术治疗包括开颅 手术、微创手术等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等
诊断方法:CT扫描、MRI等 影像学检查
定义: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 内出血积聚在硬膜下腔,形成 血肿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 治疗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分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急,症状明显,病情严重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慢,症状不明显,病情较轻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所形成的血肿称之为硬膜下血肿。

该部位血肿占颅内血肿60%~70%。

其中多发者约占30%,两侧者占15%,极易突然恶化。

且具有一定特征性变化,必须注意此种伤员的救治。

1临床表现与诊断1.1 临床表现此类血肿与急性硬膜外血肿症状基本相似,而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显著且严重。

伴有迅速恶化的特点。

伤后1~2h进入濒死状态。

多数患者就诊时朦胧及浅昏迷,迅速进入昏迷,且持续时间长,昏迷加重。

中间清醒期极少见。

颅内压增高症状比较明显,同样有呕吐、误吸等。

可有局灶性轻偏瘫等,经常发生天幕切迹疝或枕骨大孔疝或中心疝。

当发生一侧天幕疝时,先由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很快出现双侧瞳孔散大。

同时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一侧或双侧锥体束征阳性。

生命体征不稳产生较早,尤其血压偏低甚至休克。

1.2 特殊检查(1)颅骨X线片:约有50%有颅骨骨折,明显少于硬膜外血肿者,因此无骨折的颅内血肿,应该考虑为硬膜下血肿。

骨折与血肿部位不一致者亦应考虑硬膜下血肿。

(2)脑超声波:由于双侧性血肿较多见,中线波可不移位或轻度移位。

(3)脑血管造影:正侧位均见无血管区,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而正位显示不清,个别病例也可有大脑前动脉明显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

(4)CT扫描:见颅骨内板下方半月状高密度或混杂密度阴影。

一般不允许行脑血管造影。

1.3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其他检查,诊断应以如下几条为依据:①头部外伤史;②伤后神志迅速恶化,少数病侧有中间清醒期;③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或双侧瞳孔散大;④可有癫痫发作;⑤单侧上下肢瘫或双侧上下肢瘫,伴巴宾斯基征(+):⑥急性高颅压综合征:⑦X线片示颅骨骨折:⑧CT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凹陷状占位;⑨可有生命体征不稳。

2治疗与预后治疗必须争取时间,除极个别病例采用非手术疗法外,均应急症手术。

术前的迅速准备和足量备血是争取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伴有休克者应边抗休克边进行手术,若遇呼吸道梗阻应先行气管切开术或气管内插管后再开颅手术。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②血肿<30毫升,而且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局灶损害症状的病人可以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行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

2.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应该按照血肿部位取常规骨瓣开颅,完全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

不应该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

通常情况下,应该颅骨应该同期还原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去除颅骨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行再次行去除颅骨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要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有条件单位,所有GCS评分< 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③对于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国内外主流观点应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毫升,应该立刻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⑤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如何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如何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如何治疗引言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脑外伤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确诊与评估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确诊通常依靠临床症状、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一旦确诊,应立即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非手术治疗对于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观察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减缓脑组织的水肿和压力,以促进病情的好转。

1.利尿剂:使用利尿剂可以减少体液潴留,降低颅内压力。

常用的利尿剂包括呋塞米、甘露醇等。

2.渗透剂:渗透剂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减少脑细胞内的水分,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水肿。

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渗透剂。

观察治疗对于一些轻型和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治疗。

在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神经系统状况、脑功能、颅内压等指标。

观察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监测颅内压。

手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中度和重度病例。

开颅手术开颅手术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常用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恢复颅内压力平衡。

1.颅骨开窗:手术中,医生会在患者颅骨上选择一个适当位置进行开窗,以便清除血肿。

通常选择位于血肿上方、且远离脑组织的位置进行开窗。

2.血肿清除:手术时,医生会小心地将血肿逐渐清除。

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医生会尽量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以减少手术损伤。

穿刺引流术穿刺引流术是另一种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

相比于开颅手术,穿刺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便于操作等优点。

1.定位穿刺:手术前,医生会借助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合适的穿刺位置。

通常选择位于血肿上方、离脑组织远的位置进行穿刺。

2.引流血肿:手术时,医生会通过穿刺管将血肿引流出来。

1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1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1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郭楷;郑德林;姚书耽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8)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的外科治疗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血肿清除术18例.结果:术后功能完全恢复6例,一侧肢体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高龄患者疗效好,高龄、心肺疾病是术中、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
【总页数】1页(P32-32)
【作者】郭楷;郑德林;姚书耽
【作者单位】贵州省武警总队医院外一科,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武警总队医院外一科,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武警总队医院外一科,贵州,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2
【相关文献】
1.急性硬膜下血肿应用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预后探析 [J], 郭均胜
2.标准外伤骨瓣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观察 [J], 杨琳
3.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分析 [J], 叶党华;黄俊红;全建波;桂志勇;谭占国
4.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策略 [J], 郭庆雷;邹积典;于卫红
5.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J], 刘建平;邵峰;裴小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颅脑CT分别采用3种不同手术方式,包括开标准大骨瓣清除血肿、行小骨瓣清除血肿、钻孔引流术。

结果良好29例,轻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2例。

结论根据患者的意识、中线结构的移位程度不同及脑干周围池是否受压,分别采用不同术式,是治疗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较恰当的治疗方法。

高龄患者脑外伤后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较常见,占颅脑损伤的66.7%[1],死亡率高,有文献报道达52.0%~75.0%[2]。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共治疗的70岁以上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62例,均为外伤后72 h内CT检查为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CT或MR影像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策略,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19例;70~80岁39例,81~85岁13例,86~90岁8例,91岁以上2例,平均(78.5±5)岁。

均有外伤史,其中车祸伤36例,坠落伤10例,摔伤8例,被人打伤4例,原因不明4例。

均为受伤后72 h内入院,其中53例受伤后6 h内入院。

入院时查体情况:GCS评分8分以下21例,9~12分22例,13~15分19例。

瞳孔一侧散大19例,双侧散大1例,肢体瘫痪24例。

颅脑CT:均为额颞顶硬膜下血肿,伴有明显脑挫裂伤者31例,单纯性硬膜下血肿27例。

血肿量(用多田式公式计算):12例30~40 ml;12例41~50 ml;17例51~60 ml;10例61~70 ml;11例大于71 ml,平均(55±5) ml。

该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者38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4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6例,腔隙性脑梗死36例,陈旧心肌梗死18例。

1.2手术方法分为3种:(1)72 h内有意识障碍、中线移位大于1 cm、环池消失者,急症手术清除血肿,伴或不伴去骨瓣减压术20例;(2)对伤后至72 h一直清醒、中线小于1 cm、环池存在者,给予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期间头疼难忍,或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肢体活動障碍者,行小骨瓣开颅清除血肿24例;(3)保守治疗超过15 d行钻孔引流术,血肿腔内应用或不应用尿激酶18例。

1.3GOS预后评分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状态,3分为严重残疾,4分为轻度残疾,5分为恢复良好。

2结果
良好29例,轻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2例。

3讨论
由于老年人脑组织的特点之一是脑萎缩,脑实质减少20.0%~40.0%[3],导致颅腔代偿空间大,所以患者往往在硬膜下血肿达到颅腔容积的14.0%~15.0%[1]时才表现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另外,脑萎缩导致在受到外力时,脑组织与硬脑膜间的相对移动大,桥静脉易撕裂,因此导致单纯性硬膜下血肿较常见,如果没有症状,将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当血肿增大到导致颅内压增高明显、脑组织受压严重时才被发现。

高龄患者伤前常存在导致重要器官和系统功能下降的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重要器官的功能下降导致急症手术时全麻的风险大大提高。

以上高危险因素增加了手术及麻醉的困难度,外伤更易诱发其他病理过程的发生。

有时手术成功了,但术后发生并发症如呼吸衰竭、肾衰、心肌梗死、中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甚至比术前及术中更严重,最终患者因其他因素死亡,这也是神经外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术前风险评估所需考虑的。

有资料显示,仅强调对硬膜下血肿进行早期手术并不能提高疗效[2]。

为降低或规避手术风险,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采取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1)入院72 h内有意识障碍、中线移位大于1 cm、环池消失者,急症在全麻下开颅清除血肿,开标准大骨瓣,伴或不伴去骨瓣减压。

由于此时患者有严重的脑组织受压,多为混合性硬膜下血肿,即伴有脑挫裂伤,皮层血管破裂出血,不手术的风险要比全麻下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大。

对伴有严重脑挫裂伤者,评估术后脑水肿的严重情况,是否能被脑萎缩创造的空间所代偿,由此来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

该组20例患者入院时,GCS评分8分以下20例(32.3%),死亡12例,占急症开颅患者的60.0%(12/20),比Mosenthal等[4]报道的年龄>65岁者,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达74%稍低。

占本组19.4%(12/62),比Hanif[5]报道70岁以上死亡率大于50.0%低。

患者术后有迟发颅内血肿6例,4例再次开颅清除血肿,这可能与高龄患者高血压、动脉硬化、凝血机能障碍有关。

(2)对伤后至72 h一直清醒、中线小于1 cm、环池存在者,暂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变化。

检查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如有异常,给予相应治疗,改善患者的器官功能。

如果出现头疼难忍,或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者,特别是动态CT复查显示中线移位持续加重、环池变小者(必要时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对鉴别是混合性硬膜下血肿还是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有益),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行额颞小骨瓣(4 cm×4 cm大小)开颅血肿清除术。

因为该类血肿以单纯性硬膜下血肿多见,即使伴有脑挫裂伤,也多为额颞极的小面积挫伤,往往小的骨窗就能达到直视下血肿清除及止血的目的。

由于脑萎缩已经为手术造成一个潜在的空间,通过术者头位的改变可完全达到大骨瓣开颅的暴露目的,同时减少了大骨瓣开颅导致的损伤,节约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全麻持续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

本组行此术式者24例(38.7%),无死亡病例。

(3)对保守治疗超过15 d的患者,可在局麻下行钻孔引流术。

局麻对高龄患者的风险较小。

另外,此时血肿已大部分液化,钻孔后林格氏液反复冲洗,多能将血肿大部分清除,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不必强求彻底清除血肿。

术后复查颅脑CT,如有残留,可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以利引流。

对于该类患者,术前颅脑核磁检查对血肿的液化程度的评估非常有价值。

本组行此术式者18例(29.0%),无死亡病例。

总结以上3种术式,由于患者不同程度脑萎缩形成的代偿空间的大小各异,故血肿的大小不是术式的决定性因素,患者的意识、中线结构的移位程度及脑干周围池是否受压是选择不同术式的依据。

另外,加强术后的管理非常重要,特别
是控制高血压,防治电解质紊乱、肺部的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术后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肺部感染是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前、术后最常见并发症[6],本组共有25例(40.0%)患者伴有肺部感染,死亡的12例患者均伴有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 樊兵志,侯杰.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7):4684.
[2] 梁维邦,孙剑涛,李强,等.老年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1996,12(5):329.
[3] 严书德,张勇,顾建华,等.老年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延迟小骨窗开颅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117.
[4] Mosenthal A C, Lavery R F, Addis M, et al. Iso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ge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nd early outcome[J]. Trauma,2002,52(5):907-911.
[5] Hanif S, Abodunde O, Ali Z, et al. Age related outcome in acute subdural haematoma following traumatic head injury[J]. Ir Med J,2009,102(8):255-257.
[6] 张文瑜,黄忻涛,郝解贺.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0):888.
(收稿日期:2012-01-10)(本文编辑:李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