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2小题,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D.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3分)
A.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B.关西又落木,心事复如何。(贾岛《原上秋居》)
C.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
D.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本题共2小题,7分)
突然的陌生——语义饱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不认识。小时候抄写课文,重复写某个字很多遍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突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写了N遍的东西是什么。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怎么现在还是它?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识别文字,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再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已经疲劳的神经元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这样我们先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的结构对语义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如“衡”“明”等;而独体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生语义饱和,如“日”“月”等。“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认读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陌生人。
当然,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倦”是暂时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取材于王若雅的同名文章)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脑的同一地方接受持续相同刺激会产生神经疲倦,出现“语义饱和现象”。
B.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的连通性短暂缺失,是造成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原因。
C.“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识别汉字时,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
5.有同学为了快速记忆某些知识,在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来加深印象,但效果并不好。请你用文章所介绍的“语义饱和现象”的原理,劝说他今后不要用这种方法学习。(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