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1-24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王小惠
导读] 该病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精神不集中、过分活动、任性冲动、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小惠(晋中市中医院儿科030600)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精神不集中、过分活动、任性冲动、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患病率很高而又缺乏治愈的方法,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国内外均受到很大的重视。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脑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是心脾两虚、肝肾阴亏的阴阳失调所致。而临床上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型为多见,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2007年10月,66例病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患儿,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剔除病例除外,共观察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孩30例,女孩6例,男女之比为5:1。对照组男孩25例,女孩5例,男女之比为5:1;年龄分组:治疗组6-8岁儿童8例,8-10岁儿童19例,10-12岁儿童7例,12岁以上2例。对照组6-8岁儿童6例,8-10岁儿童17例,10-12岁儿童6例,12岁以上1例;病程:治疗组发病6-12月5例,1-2年14例,2-3年9例,3-4年5例,4年以上3例,其中病程最短者发病7个月,病程最长者发病9年。对照组发病6-12月4例,1-2年13例,2-3年7例,3-4年4例,4年以上2例,其中病程最短者发病8个月,病程最长者发病4年。顺产者治疗组10例,对照组9例,剖腹产治疗组26例,对照组2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治疗组与对照组主要临床表现:注意力涣散者分别为33例、28例;多动者(上课小动作不停,日常活动过多,坐立不安)分别为32例、26例;易受激惹、情绪冲动者分别为32例、25例;任性、乱发脾气者分别为30例、25例;学习成绩差者分别为24例、21例;精细及协调动作(指指试验、翻手试验、实体认知试验)笨拙不协调者分别为30例、26例。
1.3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4 纳入标准
1.4.1 符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
1.4.2 中医诊断标准:1.注意力涣散,上课是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做小动作,活动过度。
2.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一般低于同龄同学,但智力一般正常。
3.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1.5 排除标准
排除神经发育迟滞,儿童精神病,品行障碍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六味地黄丸丸剂,药物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用法:将丸剂炖服,6-8岁,每次1/2丸,每日2次;8-12岁,每次2/3丸,每日2次;12岁以上,每次1丸,每日2次。
对照组口服利他林,起始剂量均从5mg/次,日二次,于早饭及午饭前服用,以后根据
疗效调整剂量,每周递增5-10mg,一日总量不超过60mg。
2组连续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15天后继续服用,连续服用3个疗程,停药后随访。
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学习成绩基本达到同龄儿童水平。有效:动作减少,静坐时间较长,注意力稍集中,学习成绩有所上升。无效:症状与学习成绩无明显改善。
4.2 临床疗效
表1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1.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对注意力涣散的治疗效果,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经X2检验,P﹥0.05;对多动与情绪冲动的治疗效果,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经X2检验,P﹤0.05。
4.4 远期疗效
对两组治疗的患儿随访1年,排除治疗无效的8例,对治愈、有效的患儿重新进行疗效判定(见表3)
表3显示远期疗效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4%,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5 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儿童多动症,大多以利他林等中枢兴奋剂为主,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患儿因不良反应如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入睡困难等,而不能坚持用药。一旦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本病在古代文献中无专门记载,根据情绪不稳、多动不安等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之“脏燥”相似;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学习困难与“健忘”等症有关。其发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他病导致脏腑功能受损,阴阳失衡。表现为阴静不足,阳躁有余。多以脾肾不足为本,心肝火盛为标,表现多以虚为本,本虚标实的症候。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而临床上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型多见。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之阴精不足,脑髓失充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肝藏魂,肝阳亢旺,魂失所藏,则见冲动任性,多动不安。六味地黄丸原本出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儿科补肾之专药,而被医家广泛应用,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的代表方剂。方中有六味药组成,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
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另一方面我们用六味地黄丸成药,充分发挥了丸剂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方便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