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转型时期的西方文化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1.试比较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西方的理论,中国人没有一个本质上的神,这是儒家思想代表的皇权所决定了的,中国历来是皇权大于神权,不象西方中世纪就出现神权大于王权的,所以你所谓的宗教精神中国就不曾发生过。

只有每一个教的教理,教义。

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这类宗教带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因为东方人喜欢求人办事先送礼,所以佛道教的寺院香火比较旺盛,求神保佑的信众都购买大量的香烛元宝以及各类贡品,先上贡,然后磕头拜神,进而提要求。

西方的宗教没有送礼一说,一般就是像西方的交往一样,去了先认错,然后请求谅解,再提出庇佑。

西方人信宗教那是心的归依,而中国人总要的点实际的好处,不管是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根本不信神。

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

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摘要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强调神对人的拯救, 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 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

第二, 在对人生的关注上,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 注重实际; 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 强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

第三, 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 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2.为什么当代西方会出现“基督教复兴”。

一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基督教有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化的两个层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质层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

基督教作为宗教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模式,她针对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没有国界的。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有着强烈的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等级森严,封建的统治阶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但是,在19世纪末,国内外的种种事件和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变革。

其次,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失败不断,失去了民心。

光绪年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政府开始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一度给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希望,但随着改革的失败,变法的势头逐渐减弱。

不过,即使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开始。

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不一定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文化转型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文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被重新评估。

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挑战传统的现代派文艺人才。

同时,更在其后,自由翻译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

现代派文艺人物认为“白话文是百姓文学,是别过了世故的文学”,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辈,注重礼节,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培养出了一个善于虚伪、固步自封、排斥这个世界的民族性,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学的普及,也成为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
革的历程
1、鸦片战争的启蒙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一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文化技术的强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维新时期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思想家群体走在了时代前列。

维新派文化自觉的关键词是“变”。

“变法”是维新派的政治理想,也是文化抉择,体现了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

3、辛亥革命时期
他们的文化自觉是对中国传统性和西方现代性予以双重反思后的产物。

一方面,他们吸收和继承了人类当时最为进步的思想学说,孙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就集结了中西文化的精华。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文化自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

扩展资料: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其基本含义是指中国文化由古代转化到近代。

具体来说,是由基本封闭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

从定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压抑个性的古代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与近代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自由与兼容的,鼓励个性发展的近代文化。

对于像中国这样有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个转化过程是相当长期和复杂的。

中西文化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差异比较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孰优孰劣问题。

重要的是从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而发生深刻的文化自觉。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在19世纪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场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被渐渐的传入了中国。

通过近代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变革的诸多方面——从海运到洋务,从远东到近东,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这场历史进程拥有着丰富而又多彩的内容。

满清时期海运传递西方文化满清时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探索西学东渐的时候。

康熙年间,西方绘画技术被海运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绘画风格有了一定的改变。

又如雾满楼、曾子曰这些名著,被快速的传播到了中国。

而康乾时期,清朝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增长,产生了大量海运。

途中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贸易增加,西方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等渐渐传播至中国,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近代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是中国政府在19世纪末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加快中国国内现代化进程而启动的。

随着西方文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西方的强大。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国家对工业化、科技提升、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投资,大大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踏上了走向现代化的征程。

革命思潮——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一场近代化运动,由思想家严复发起,旨在借助西方的力量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运动的兴起把中国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了中国所需的改革医药、工业等方面的改革,这场运动带给了中国人民更多信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西学东渐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国的道德标准、社会制度以及政治观念的推进。

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年轻一代西方风掀起的潮流,对中国的文化道德标准提出挑战。

在中国革命中,民主、社会主义等的思想也被广泛传播。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中文093班09321103金香莲从文艺复兴经古典主义到启蒙主义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从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

应该说,笼统地将这一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无论是狭义地理解为文学艺术的复兴,还是广义地理解为学术与艺术的复兴,并不准确、全面。

首先,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转型,并不只限于学术与艺术这一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域,而是广泛涉及到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的变革。

其次,这一时期的变革,并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再生,而是以复兴古典学术为动力和契机,并在此口号下对中世纪专制、愚昧、迷信、落后的思想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冲击和变革。

这是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历史起点,是一个崭新的“现代性”逐步走向历史前台的历史性跨越。

不过,这一历史时期呈现在历史表层的最为显著、突出的时代征候,的确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与艺术为标志的一场全面的思想解放运动。

所以,“文艺复兴”便被人们作为表征这一历史时期的词语而广泛使用。

在文艺复兴这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文学和艺术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时代的先锋和代表。

其中,文学(诗歌、小说、戏剧)更是扮演了先驱者的角色,仅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便诞生了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这样三位文学巨人和人文主义先驱。

后来,在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则分别出现了拉伯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一大批人文主义文学巨匠。

在人文主义文学空前繁荣的同时,文学理论与批评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与文学创造的伟大实践交相辉映,成为中世纪文学理论向现代文学理论演变的一个关键性的过渡与中介环节。

但丁(Alighie Dante)这位“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创作了《神曲》这一不朽的长篇叙事诗,而且在文学理论上成为该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文论著作有两篇:一篇是《致斯加拉亲王书》(1319年);另一篇是《论俗语》。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一、洋务运动与物质文化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之中被迫仓促展开的。

所以有人将这次转型比喻为“中西文化的一场遭遇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经形象地说,“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文化的国家,他一切以…安足‟为目的,现在他骤然遇见了西欧一个以…富强‟为目的之商业文化,相形见绌了。

”身处此“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逐渐放弃传统的文化中心主义和自大心态,放眼世界,认识和学习当时人认为先进的西方文化,这便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实质。

从文化的内在结构来看,这次文化转型首先从物质层面入手,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最终到达思想层面。

在历史实践中,这次文化转型大致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少数政治精英们在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双重困境下作出的艰难抉择。

1861年初,奕忻、文祥等人在一封奏折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困境:“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终于结束了,但是英法联军攻陷京城而遗留给清廷的深刻震动无疑还将持续存在。

不过,这也意味外国军事势力带来的威胁已经退居次席,而南方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此时成为满清政府的关注焦点。

在当时人眼里,为了应付清政府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和社会危机,最简捷的方法便是创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李鸿章所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这种思想来源于魏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名洋务思想家冯桂芬进而将此主张分为三个阶段,“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特别强调道,“且用其器,非用其礼也,用之乃所以攘之也”。

由于物质文化的具体感知性,中国人在近代认识西方的过程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五单元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五单元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二种观点,认为拿破仑担负着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应被看作是法国革命的代 表。拿破仑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反法同盟”的复辟阴谋,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 果,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总之,拿破仑战争代表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战争, 对欧洲社会转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如抢劫和 征发被占领国家的物质财富,具有掠夺性;镇压或破坏其他民族的资产阶级革命,具 有民族自私性。
| 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转变及作用
情境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 。但是,有一件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
——拿破仑
问题 材料中“一件东西”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拿破仑战争如何促使 欧洲文化重构。 提示:《拿破仑法典》。 过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 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 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 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 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局限性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⑤ 自由女神像 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⑥“ 混血社会 ”
形成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过程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pone(玉米饼)、woodchuck(土拨鼠)等。 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等。这体现了美国文化 的多元特征。 ( √ ) 2.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了毫无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许多重大转型的时期,这些转型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其中几个重要的转型。

1. 政治体制的转型
在近代,中国从封建王朝逐渐转向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

清朝末年,推翻封建统治的思潮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转变。

2. 经济模式的转型
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转型。

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传统经济的落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困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3. 社会结构的转型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社会的崩溃使得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市民社会的兴起,使得社会地位和财富不再完全依赖于出身。

4. 文化观念的转型
近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观念,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思想。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

这些转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及文化上的表现、借鉴与创新。如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
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
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 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从中国维护封建制度的 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得出答案。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5
57
2
32
24
321
7
123
38
533
7.1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专业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 均须开设的课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 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 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 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 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
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以反洋教斗争为例基督教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早在明代就已开始,而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则是在清中后期,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权力越来越大,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但中国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和儒教思想对外来宗教无疑有着很强的排斥性,当双方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这些冲突统称为教案。

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国境内牵涉基督宗教教会的社会事件(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

早先中西之间的宗教文化冲突集中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崇信拜上帝教,虽然这是一种和基督教原始教义已有明显偏差,并融合了许多传统封建思想在内的宗教,但还是给中国传统的儒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就明确指出洪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湘军的主要目的,“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

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

”可见在当时的封建士大夫心中,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就是中西文化之间在宗教方面的一场殊死搏斗。

太平天国运动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并未受阻,随着《天津条约》给予西方殖民者更大的传教自主权,基督教势力开始向中国内陆渗透发展,因此,各地的反洋教斗争也随之愈演愈烈。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教案、反洋教斗争到本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其间经历了四十年,无论从其斗争目的或动力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次数显著增加。

仅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期间,大小教案就发生约400余起,较为重大的教案便有25起,依照其重要程度和影响力来划分,1870年的天津教案、1891年的长江流域教案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代表了反洋教斗争的三次高潮,也是整个晚晴时期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代表性事件。

西方文化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讲解

西方文化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讲解

宗教宽容
1618—1648年,新教与天主教两大阵营发 生了三十年战争。最终签订了一个妥协性 文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此之 后,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
理性主义
十七世纪的时代精神是怀疑主义和经验主 义,普遍的怀疑主义精神是那个时代所有 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经验洲文化的又一源头,其中所蕴含 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后来 的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伯莱民族信仰上帝,认为世间的万物是上帝创 造的。这种宗教自然观、宇宙观直接影响着希伯 来民族关于“人”的观念。他们强调人对上帝的 绝对服从;尊重灵魂,主张人的理智抑制肉体的 欲望;轻视人的现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重视来 世天国的幸福。
人的观念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所蕴含 的“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化对后来欧 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与该民族人的自然 观、宇宙观有密切联系。古希腊人同自然分离后, 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时,作为主体的人就处 于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 会的征服和改造,主体与客体呈分立态势。
启蒙运动和基督教的转型
法国启蒙运动摧毁了上帝赖以立足的超自然的奇 迹基础,基督教转而在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世界 中找到新的栖息地——上帝从外在的自然界的主 宰转变为人类内在的道德良心和情感生活的支柱。
卢梭、康德、施莱尔马赫等人完成了这一转化。 从此后,基督教信仰在西方人那里成为一种与科
共产主义萌芽表现在托马斯·摩尔的《乌托 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地理大发现
获取黄金、香料、丝绸和其他奢侈品的动 机驱使发现了新大陆,结果为西欧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后,海洋逐渐取代陆地成为国际联系的 主要途径。世界为西方所控制。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在近代中国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而西方的科学、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创新,成为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照。

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探索与借鉴的重要方面。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兴办了许多近代化的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培养科学人才创造了条件。

许多西方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来到中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了力量。

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通过对西方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吸收,不断推动着中国在航空航天、核能、数学等领域的进步。

同时,近代中国还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引进了西方的机器、机械和工业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例如,在上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开始起步,铁路、煤矿、纺织、轻工等行业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近代中国也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军事技术,提升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二、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不仅局限于科学与技术领域,还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等方面。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探索西方的政治体制,倡导共和制度。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法治原则,试图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社会进步。

在经济领域,近代中国也开始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试图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

中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吸收了西方的商业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融入。

三、文化艺术与思想观念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与借鉴还涵盖了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这是中国青年开始探索和借鉴西方思想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近代转型

西方文化的近代转型

• (二)政治上,封建政治结构开始发生 质的变化,教皇权威衰落,君主权力加 强,贵族地位下降,市民阶级上升。
• (三)思想文化上,服务于封建秩序的 神学与经院哲学出现了危机,要求改革 教会的异端运动与神秘主义思潮蓬勃兴 起;另一方面,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在西 欧社会形成,适应新生活需要的世俗文 学、教育与法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这种新兴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大大激发了人 们努力向上、发挥个人才能及追求现世幸福的 积极性,使社会出现一片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的局面,有利于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 渡。
• 2、人文主义教育
• 杨·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 他被称作近代教育科学之父。
• 3、世俗生活的文明化
律的重视和研究间接主张了意大利知识分子的 世俗化倾向。学者们援引古罗马的范例来讨论 案例,这样就形成了运用古代知识来评论和抨 击时政的风气,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已经具备人 文主义精神性质了。 • 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兴起, 为这种精神提供了社会和阶级基础,借助古典 文化复兴来进行反封建的斗争的条件基本成熟, 文艺复兴便在意大利蓬勃发展起来。
• 1、文学 • 弗兰西斯科·彼特拉克是意大利真正意义上的
第一个人文主义的文学家。代表作:《歌集》 • 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批判教会所宣言
•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 的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政 治思想等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 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的初步确立奠 定了基础。——西方近代第一次解放思 想运动。主要目标是反对封建思想。
• 这一运动的发展并非仅仅局限于人文学 科领域,它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们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大大推进了欧洲社 会的近代化转型。

近代中国在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传播中的位置

近代中国在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传播中的位置

近代中国在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传播中的位置近代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的传播,这是一场历史上的重要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及科技,并试图将其融入中国社会中。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变得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讨论近代中国在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传播中的位置,并探究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一、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逐步认识到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重要的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如民主、科学、人权等。

这些西方思想及价值观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思想是科学。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学习现代科技。

作为对传统文化的反应,大量的科学研究开始涌现出来。

这一时期,我们看到了一些伟大的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开始从西方哲学及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

此外,西方思想还包括了民主和自由。

这些思想自19世纪以来一直被传播到中国,并且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

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民主和自由,要求政府改革,并以此来对抗封建主义和帝制主义。

这些思想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引导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的艺术、文学和哲学也受到了影响。

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了审美标准的改变、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制度的转型。

在文学方面,一些西方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重要部分。

这些作品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学风格。

例如,《唐吉坷德》就是一部受到中国读者喜爱的西方小说。

在艺术方面,西方艺术的影响可以从印象派艺术家郝维和林风眠中看出来。

这两个艺术家都在欧洲接受过艺术训练,将西方艺术手法与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有机结合。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文化变革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文化变革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文化变革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变革的历史,其中文化领域的变革尤为显著。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强行打开,西方文化开始大量涌入。

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也促使了一系列文化变革的发生。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是早期文化变革的重要表现。

魏源等思想家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列强的侵略。

这一思想虽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但为后来更广泛的文化变革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和设备,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这些学堂开设了外语、数学、物理等课程,传播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形成了冲击。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同时也倡导文化观念的更新。

他们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

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校,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

运动倡导者们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他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重大变革。

鲁迅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对旧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使得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的书面语言,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五四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变革的深入发展。

这一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文化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

在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西方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互交融。

例如,在绘画方面,出现了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新风格;在音乐方面,学堂乐歌的兴起,传播了新的音乐观念和形式。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关系的变化进行概括。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1一、政治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威慑和侵略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这些条约规定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此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政治干预,支持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镇压中国的革命运动。

因此,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预,导致中国主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

二、经济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剥削。

他们强制中国开放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资本,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和封锁,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经济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掠夺和剥削,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和停滞。

三、文化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列强通过传教、教育、文化输出等方式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同时,中国也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因此,文化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2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容概括如下:1.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逐渐从鄙视西方转变为接受西方。

这一转变的原因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等。

西方文艺复兴

西方文艺复兴

西方文艺复兴概述:西方文艺复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大规模艺术和文化复兴的总称。

它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现代的转型,富有创新,积极向外开放,进一步展示了人类视野的扩展和创造力的惊人力量。

本文从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结构等角度来探讨西方文艺复兴。

一、文化西方文艺复兴的文化表现是关注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关注人类价值和个体优秀品质的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主张“人文主义”,认为应以人文精神为中心,尊重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天国一定是在这个世界中。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文艺革命”波及欧洲,文化思潮由意大利扩散至欧洲各个国家。

二、科学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激重了16~17世纪以来的“科学革命”。

这段时期,自然科学在思想上和方法上与中世纪或其他欧洲文化之间的断裂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涵养,反思了中世纪关于世界观和现实的复杂系统,对现实的尝试引领了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超越。

文艺复兴时期的物理学家,如劳伦斯篮球场、加利略、爱因斯坦等,他们的大发现和形成具有崭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独立思考、发明创造方面也有很大启迪意义。

三、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经典”世界的新再现。

人们在这个时期集中注意从经典时期创作和制作艺术品的文化和美术理论,使得这些经典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来源。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重点在探索人性。

人的艺术描述变得更为准确、真实和感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涵养,引领当代世界美学的发展和接受,其心理定义和思维方式,对今天我们理解艺术达成美学观感有重要意义。

同时,艺术产品还引发社会人文色彩,催生全新的社会花朵和道德标准。

四、社会结构文艺复兴导致了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义务性感和人类主义思想对社会体制、社会制度,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年代,富有资本的中产阶级之间的分工已经开始产生。

废除了以前的封建主义,被民族主义文化取代,这样的文化特色更符合了一个新的市民经济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 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 (1509—1547)
凯瑟琳
安妮.博林
是英国国王用行政手段推行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 1534年11月,英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
“至尊法案”,英王是“英国教 会—安立甘教会在尘世的唯一最高 元首”,成立国家教会——圣 券
中世纪对死亡的恐惧 善功库 赎罪券
台彻尔 “钱箱一响,灵魂升天”


宗教改革的标志 1517 《九十五条论纲》 Ninety-five Theses

《九十五条论纲》
台彻尔 I 罪人要受到炼狱
的惩罚
I 罪人所受的惩罚不是炼狱的 痛苦,而是人的良心的折磨, 而且只是针对活人。
II 罪人的悔改应该是内心的悔 II 赎罪券可免去活 在的行为, 人和死人的罪过。 改,而不是外 是伴随一生的, 而不是买 赎罪票。
III 上帝已将赦罪 的全权交给教皇 III教皇并无赦免罪过的权力, 了。 赦罪的恩典 在上帝。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 《论基督徒的自由》三大论著。 标志他与罗马教廷的公开决裂。
玛丽一世 (MaryI, 1516年-1558年),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 主,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 反对者。
BloodyMary在英语中就成 了女巫的同义词。
“血腥玛丽”(BloodyMary)
伊丽莎白一世 (1533---1603 “童贞女王”)
1563年制订了兼顾天主教和 新教教规,即《39条教规》,吸 收了路德教“因信称义”和加尔 文教的“预定论”,教会的组织 形成和制度以及圣事均保留原天 主教传统,这样,英国国教—— 安立甘教(Anglican,“英格兰 的”,其教会称圣公会)最终形 成。
路德派
Lutheranism
圣公会
Anglican Church
一、文艺复兴 the Renaissance (14---16世纪)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一词最早由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 1550年首先使用。
原意是“艺术再生”
(Sua rinascita)。
后来更多指“古典文化学术再生”。
1453年君士坦丁 堡的陷落造成了辉 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遗产向西欧主流社 会的大量流归,使 古典文化重放光彩, 并进入了新的研究 领域。
出生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 斯经商,后大部分时间住在 佛罗伦萨。 彼特拉克的好友。

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 短篇故事集等。
薄伽丘(Boccaccio1313-1375)
个人主义膨胀
艺术天才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主
要并不是君士坦丁堡 逃亡者带来的一份礼 物,而是意大利人的 个人主义和艺术天才 相结合的产物。
西斯庭教堂内景
体态健壮,气魄宏伟, 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
《创造亚当》
《原罪·逐出乐园》
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 1483年---1520年
《披纱巾的少女》
又名 《冬娜· 薇拉塔》
圣母的婚礼
《圣母子》 1504—05年 板面油画 58 x 43厘米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金翅雀圣母
草地上的圣母
《 西 斯 廷 圣 母 》
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 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 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 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 驾临人间。 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 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 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 深思之中。
《椅中圣母》
这幅画的圆框直 径为71厘米。 现藏佛罗伦萨 庇蒂美术馆。
意大利“商籁体” (Sonnet,意即短歌)十四行诗
《歌集》汇集366篇诗歌, 主要歌颂现实人生的爱 情、幸福和快乐,开创 了“十四行诗”体裁。
{弗兰西斯科 彼特拉克} Francesco Petrarca) 、 意大利学者 诗人 早期的人文主义者 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之父”
此刻万籁俱寂 【彼特拉克 意大利 钱鸿嘉 译】 此刻万籁俱寂,风儿平息, 野兽和鸟儿都沉沉入睡。 点点星光的夜幕低垂, 海洋静静躺着,没有一丝痕迹。 我观望,思索,燃烧,哭泣, 毁了我的人经常在我面前, 给我甜蜜的伤悲; 战斗是我的本分,我又愤怒,又心碎, 只有想到她,心里才获得少许慰藉。
伏尔泰(1694-1778) 是启蒙运动的旗手和最重要的思想家, 被誉为“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
雅各布 布克哈特 (Jacob Burckhardt) 1818年---1897年 十九世纪瑞士杰出的 文化史、艺术史学家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意大利诗人 长篇史诗《神曲》 The Divine Comedy (1307—1321)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 开拓人物之一

路德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它通过对信仰的强调,而把宗教的基础从 天上搬到了人间,从教会搬到了个人的内 在体验中。路德打破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 森严壁垒。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 变成了僧侣。” “人人皆祭司。”
2.安立甘宗(圣公会):
为王权的壮大和民族国家的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安立甘宗或圣公会)。
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 新教protestantism, 神学思想:“因信称义”
“公义”最初取之于一个拉丁词,罗马时代 的一个法庭用语“公义”(Justice)-Justification.法庭上的意义上的公义是法官判 你无罪。
因信称义---ustification by faith.
我只是从一个清冽而富有生气的源泉 汲取养分, 而生活又苦涩,又甜蜜, 只有一只纤手才能医治我, 深入我的心房。 我受苦受难,也无法到达彼岸; 每天我死亡一千次,也诞生一千次, 我离幸福的路程还很漫长。
《十日谈》的开端叙述10个青 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 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 故事,故名《十日谈》。
改革内容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主
要涉及在教会组织,教 会权利方面,并没有涉 及到基督教的教义、神 学、教仪。 一是确立英国国王对于 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 二是剥夺修道院的土地 和财产 有利于加强王权
客观上导致了英国
资产阶级的产生
爱德华六世 (英文名Edward VI, 1537年~1553年7), 英国国王,1547年1月 28日到1553年7月6日 在位。亨利八世独子。
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
文主义。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追求快乐的人间生活, 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国理想;
用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负罪感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
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 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 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历史背景
罗马教会对信仰的亵渎, 堕落的道德状况,对北方民 族的长期欺压愚弄,以及与 日耳曼诸侯们所结下的历史 夙愿,共同促成了北部欧洲 的宗教改革运动。
1.路德宗---信义宗 以“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与罗马教会相对 抗, 开创了注重内在精神自由的路德教
马丁· 路德1483---1546
德国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
原则:勤奋节俭

多工作、少消费,鼓励一切生产性的活动; 反对奢侈性消费:酒坊、看戏、妓院。
历史意义 1.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根据。
基督教
Christianity
东正教 Greek Orthodoxy
天主教
Roman Catholic
新教
Protestant
1353年《十日谈》 (英文第1版 ) 原版插图
《十日谈》---“人曲” 欧洲近代短片小说之先河
拉伯雷《巨人传》
英国乔叟《坎特布雷集》
莎士比亚作品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1.批判天主教,把人从天主教那 里解放出来,还原人的本来欲求。 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 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 除思想障碍。

1521年,路德应查 理五世之召,前往沃 尔姆斯帝国会议陈述 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就在这里” 1525年,路德与原修 女凯瑟琳· 冯· 波拉结婚, 为废除神职人员独身制 做出了表率。
“抗罗宗”—新教 “新教徒”—“抗议宗”

1529年斯科耶宗教会议上,城市和诸侯代表 与罗马天主教意见分歧,退出会议,

1536年流亡瑞士日内瓦开始实施宗 教改革。期间发表了神学著作《基督 教原理》,核心是“预定论”,认为 一个人的成败与是否得救,不在忏悔、 善功与圣事礼仪,而是由上帝预定的。 否定了教皇与神职人员的作用。
宗教思想---双预定论

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就预先设定 了哪些人将被得救,哪些人不被得救。 信仰是灵魂获救的内在确证, 善功则是灵魂获救的外在确证。 (纯朴、友爱和勤奋、节俭等美德)
文艺复兴的特点 人性的苏醒
《蒙娜丽莎》意大利 达 ·芬奇画 木板油画 77 × 53厘米1503 - 1505年巴黎卢浮尔宫博物馆藏
米开朗琪罗(1475-1564)
雕塑家,绘画家,建筑师,诗人。
《哀悼基督》云石雕像,高175厘米, 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创作时间: 1498年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局部 梵帝冈西斯廷教堂藏 1508年--- 1512年
人称义是因为上帝的宽容仁慈,只 有信仰是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称义的 唯一根据,一个人在称义之前是没 有任何善功而言的。 路德宗(Lutheran church) ---信义宗
路德的贡献

他把《圣经》翻译成德语。 批驳神权教权至上,取消烦琐礼教,教徒只 要“信仰,并且有效地运用圣经,就可得 救”,不必通过教会教士中间媒介。 (洗礼和圣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