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k12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_7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重温诗歌的赏析方法鉴赏技巧。
2、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重点赏析诗歌的名句,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的平淡质朴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背景介绍(PPT显示相关资料)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2、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4、全体学生齐读。
(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三、诵读课文1、听示范朗读(多媒体)2、自由朗读。
3、指名读。
4、齐读。
四、理解诗意。
1、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2、“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3、“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_5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默写)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的句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的句子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使至塞上》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习并掌握“使至塞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经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描绘诗歌中的边塞景象,感受诗歌的壮丽意境。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唐朝边塞诗的了解,如《《静夜思》、《出塞》等,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边塞诗的氛围。
2. 介绍作者王维,强调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强调韵律。
2. 提问学生对诗歌初步的理解,如诗歌的主题、情感基调等。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歌的每一句,理解其含义,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 讨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出画面,感受边塞的壮丽与孤独。
3.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四、深度探讨1. 讨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出的身世之感。
2. 探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如何通过描绘边塞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比较《《使至塞上》与其他边塞诗,如《《出塞》、《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2. 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和解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中对仗、夸张、用典等手法,如“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夸张手法,以及“黄鹤楼”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因登高望远而产生的怀古之情和离愁别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兴趣相当浓厚。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古建筑的思考,这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挖掘诗歌的内涵。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_2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使至塞上》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苍凉雄浑的美学意境。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课将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苍凉雄浑的艺术特色,并尝试在“大唐气象”的背景下解读本诗,领略阳刚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品味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尝试在“大唐气象”的背景下解读本诗,领略阳刚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屏显图片)去年5月,我有幸远赴新疆伊犁送教,我见到了深邃的湖泊,不死的胡杨,漠漠的黄沙,也接触到了边疆独有的风土人情,非常难忘的一次行程。
一路上不禁吟诵起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千古绝唱,想着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形出使塞外的。
二、背景介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三、初读诗文(感诗意)1、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2、正音候.骑jì燕.然 yān3、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属国:“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举例: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李白的豪放洒脱。
(3)唐诗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其现实意义。
举例:通过《春望》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ຫໍສະໝຸດ 唐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美和意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唐诗艺术魅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唐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举例:如何理解杜甫在《春望》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4)文学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唐诗的文学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举例:如何使学生认识到唐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诗句中的美好景色或情感体验?”比如,看到美丽的夕阳,是否会想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唐诗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黄鹤楼》
一、教学重点
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
二、教学难点
欣赏古代的建筑艺术。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 学生简介作者及黄鹤楼。
2. 集体朗读全文。
正音:隅祎憩倚闼邑
【目标展示】
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欣赏古代的建筑艺术。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新知研习】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学课文。
(教者打出投影,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要字词的意思。
)
师生共同讨论,注意重要字词的释义。
(完成教学目标一)
州城西南隅:角尝驾黄鹤返憩此:曾经、休息
遂以名楼:命名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耸立
上倚河汉:靠四闼霞敞:门、高敞
坐窥井邑:城乡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最好、最美
2.了解特殊句式。
遂以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有黄鹤楼者。
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3.讨论课文层次,赏析古代建筑艺术。
黄鹤楼:a.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b.黄鹤楼的命名由来。
c.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d.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二)集体朗读、背诵诗和课文。
【预习指导】
预习《于园》,完成探究•练习二、三。
四、板书设计
黄鹤楼
a.地理位置
b.命名由来
c.特点感受
d.地位价值
五、教学反思。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 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还不够自信,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
-意象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描绘边塞风光。
2.教学难点
-情感分析与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诗歌韵律与格式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律诗的韵律和格式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五言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意象和韵律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使至塞上》是王维以边塞为题材的五言律诗。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以及边塞风光的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使至塞上》,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诗句,理解王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边塞景色相结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_6
《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把握诗作的叙事内容,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读、诵读、咏唱的方式,加深诗歌的理解,特别是对诗人所抒情感的体味。
2、抓住关键字词和名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自主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教学重点1、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全诗的情感。
2、品读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诗中复杂情感的准确把握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在流传中愈加丰厚,新世纪的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唐朝有三大诗人,想必大家不陌生吧?他们是谁呢?后人对他们有什么美称呢?(生答后师明确),今天我们将有学习一位琴诗画篆刻几乎样样精通,后人亦称之为“诗佛”的人,想不想认识他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
1.走进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因精通佛教,受禅宗影响很大,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第二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代表皇帝去慰问和犒劳战士们,察访军情,还委任他为河西节度使判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新人教版(new)
黄鹤楼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野望》中的自然景色描写,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展现的秋日山野之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使学生掌握诗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从诗歌中提炼人生哲理,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野望》的基本内容、意境创造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并思考了如何将这些美的元素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在展示环节显得有些紧张,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课堂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语: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野望”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歌结构:剖析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构传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与哲理:从“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中,探讨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情感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
四、教学流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我发现这个环节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野望》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小组讨论中,大家积极分享观点,探讨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应用到生活中。这让我深感欣慰,觉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深的感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新人教版
12. 《唐诗五首》导学案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学习《野望》和《黄鹤楼》。
1.读准字音。
属.国 塞.上 征蓬. 候骑. 都.护 燕.然 荆.门 贾.亭西 没.马蹄 白沙堤. 2.了解诗歌背景。
(1)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2)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
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3.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关于黄鹤楼的诗文吗?请写下一、两首。
4.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课时要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一、品读赏析《野望》1.概述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赏析诗句(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案新人教版
12 唐诗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野望》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唐诗五首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骑马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
【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前线统帅已在燕然。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诗人以“蓬”“雁”自喻,抒发了自己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体现出空间的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三、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慨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