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燕歌行》精编教案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燕歌行》诗歌,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景、全文朗诵、诗句解析、主题探讨。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领悟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场的氛围,引出《燕歌行》。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高适和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情境。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进行讨论交流。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家国情怀。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的阅读理解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燕歌行》中的家国情怀。
2. 答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诗句分析,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高适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主题探讨中的家国情怀的领悟。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高中语文:燕歌行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燕歌行》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士兵的深切关怀,培养爱国情怀。
(2)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2.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分析。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合作探讨。
3. 实践法:朗读、默写、分析。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 参考资料:关于《燕歌行》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作品《燕歌行》。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战争场景描绘。
(2)解读诗歌中的战士形象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燕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主题分析短文。
3. 收集其他描写战争的诗篇,进行比较阅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高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适的《燕歌行》,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字词句,熟读并背诵全文;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3. 掌握高适的创作背景,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燕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燕歌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2. 学具:教材,《燕歌行》字词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诵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解析:对《燕歌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艺术特色;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详细讲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解读其他句子;7. 背诵与复习:让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燕歌行》,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风光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等5. 主题思想:边塞战士的忠诚与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同时对战争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 课后练习:熟读并背诵《燕歌行》,默写其中的生僻字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诗歌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2024年(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边塞诗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完整版《燕歌行》。
本诗为唐代诗人高适所作,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领悟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3. 掌握古代边塞诗的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雄浑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高适及其创作《燕歌行》的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讨论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7.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燕歌行》2. 板书内容:诗人:高适背景:边塞诗结构:起、承、转、合韵律:平仄、对仗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简述《燕歌行》表达了哪些方面的爱国情怀。
2. 答案:(1)意象:大漠、长云、孤城、燕然等。
作用: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壮美风光,突显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
(2)爱国情怀:对国家的忠诚、对家乡的思念、对敌人的蔑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讲解诗句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
该诗出自《全唐诗》中的“边塞”章节,详细内容描述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及壮烈牺牲,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忠诚与坚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燕歌行》,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分析,诗句的背诵。
难点:对边塞文化的理解和诗歌背景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例,分析其表达的忠诚与坚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重点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 诗歌意境: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忠诚与坚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燕歌行》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边塞文化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边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古代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坚守。
如《燕歌行》中所描述,边塞将士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心系国家,为保卫家园而英勇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的了解。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边塞遗址,增强对边塞文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燕歌行》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诗人高适的生平介绍。
《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介绍诗人高适的生平。
1.4.2 介绍《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1.4.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第二章:《燕歌行》诗文朗读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悉《燕歌行》的诗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燕歌行》的诗文内容。
2.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引导学生朗读《燕歌行》。
2.4.2 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4.3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燕歌行》诗文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
3.4.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意。
第四章:《燕歌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4.4.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5.4 教学步骤5.4.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4.2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燕歌行》优秀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盛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主旨。
2.掌握《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诗歌情感的深层理解。
四、教学准备1.《燕歌行》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边塞诗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燕歌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高适的生平事迹。
四、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燕歌行》。
2.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拓展1.讲解《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
三、诗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边塞诗。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课后作业1.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燕歌行》的理解。
高二语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燕歌行》的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让学生思考“燕歌行”的含义。
2.阅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如“燕山雪花”、“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
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如“燕”、“月”、“花”等,探讨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抒情技巧。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进行讨论,分析其象征意义和抒情效果。
5.诗歌鉴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燕歌行》的鉴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抒情美。
6.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燕歌行》。
以“燕歌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向学生介绍高适的其他诗歌,如《塞下曲》、《渔家傲》等。
引导学生关注唐代边塞诗的特点,进行诗歌比较阅读。
本节课通过分析《燕歌行》,让学生领略了唐代边塞诗的韵味,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燕歌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浓厚兴趣。
家长反馈:孩子在学习《燕歌行》的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故事,引入《燕歌行》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内容(10 分钟)-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 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15 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诗人的情感(10 分钟)-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
- 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5. 总结(5 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
6. 布置作业(5 分钟)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从《燕歌行》中体会到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这首诗,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边塞诗》中的《燕歌行》。
本诗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 培养学生朗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鉴赏,以及背景、作者和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戍卒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边塞诗的背景,讲解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
4. 诗歌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意象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边塞诗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岑参3. 背景及内容:边塞诗,戍卒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
4. 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5. 例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a. 意象的描绘:描述诗句中的自然景观,分析其特点。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意象、对比、排比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难点:诗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准备- 教材:《燕歌行》全文。
- 辅助材料:唐代历史背景资料、高适生平简介、相关诗词作品。
-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黑板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唐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为学生理解诗歌背景打下基础。
-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名边疆士兵,你会有哪些感受?”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 教师首先朗读《燕歌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内容解析(20分钟)- 逐句逐句地分析诗歌内容,讲解生词难句,确保学生对诗句的基本理解。
- 讨论诗中的主题思想,如何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士兵的同情。
4. 艺术手法分析(15分钟)- 分析《燕歌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 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如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5. 历史背景联系(10分钟)- 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讨论《燕歌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历史观。
- 通过对比其他时期的边塞诗,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特点。
6.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燕歌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文。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燕歌行》。
- 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 考虑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词的朗读与解析:逐句解读诗词,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3. 诗词的赏析:从文学、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燕歌行》进行深入剖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的掌握,诗词的深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3.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4. 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诗词,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5.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背景介绍:边塞诗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赏析:意境、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朗读《燕歌行》,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诗词意境;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谈谈你对《燕歌行》的感悟。
2. 答案:诗词意境:边塞风光、战士豪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感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多元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边塞诗其他作品;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激发创作热情。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的第三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意象解析、韵律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培养他们的文学常识。
2. 通过对诗歌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解析和韵律分析。
重点:《燕歌行》的背景、内容解析和情感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进而引入《燕歌行》的学习。
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平。
3.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意象解析: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
5.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背景及作者简介3. 诗歌内容解析4. 意象解析5. 韵律分析6. 重点知识标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燕歌行》中意象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古诗文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高中语文:燕歌行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高适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3)提高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边塞风光。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高适及其作品《燕歌行》。
(2)提问:同学们对边塞诗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分析诗中的情感,如对边塞风光的赞美、对将士们的敬意等。
(3)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无常、忠诚事业等。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齐读《燕歌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背诵《燕歌行》。
2. 结合课内学习,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进行鉴赏分析。
3. 思考:如何评价高适的《燕歌行》在边塞诗中的地位?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程度、朗读和背诵能力,以及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2. 适用年级:高中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品味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高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燕歌行》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课堂讲解(1)深入剖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2)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3. 小组活动(1)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尝试模仿《燕歌行》的风格。
(2)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4.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燕歌行》的深入思考。
三、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诗意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等。
2.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提高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燕歌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以及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燕歌行》教案简编
《燕歌行》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高适的基本信息。
(2)能够分析并欣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燕歌行》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利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高适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及主题。
(2)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
(3)背诵《燕歌行》。
2. 教学难点:(1)把握《燕歌行》中的意境与情感。
(2)深入剖析《燕歌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高适及其《燕歌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燕歌行》,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燕歌行》的主题与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燕歌行》中的意象与意境。
(2)剖析《燕歌行》的艺术手法,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5.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背诵《燕歌行》。
(2)随机抽取学生默写《燕歌行》中的名句。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燕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3. 推荐一位唐代诗人,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鉴赏文章,评估其对《燕歌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战场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燕歌行》所描绘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教案教学参考0918 0852《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2.了解本诗对战争的表现手法3.对唐代边塞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2.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段(对比手法)三、唐代边塞诗1.边塞诗派的产生唐朝的边塞战争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
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始,边塞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5.唐代边塞诗举例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四、高适及其边塞诗1.高适的生平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早岁家贫,长期落拓失意。
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梁、宋间。
直到48岁,才受人推荐,中“有道科”,被任命为封丘尉。
不久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他反对分封诸王,有利于肃宗李亨的皇帝巩固,得肃宗赏识,官职屡升。
历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2.高适的边塞诗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很有政治抱负,虽然长期所求不遂,但豪气不减,他在诗中始终表现慷慨激昂的气度。
这一特点在他写的那些表述个人理想,慨叹遭遇蹭蹬的感怀、咏史一类诗中尤为突出。
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
但边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
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高适的边塞诗音响浏亮、语言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
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
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
五、《燕歌行》题解“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首创于曹丕。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六、《燕歌行》赏析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
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1.背景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
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
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
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
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的感慨。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赞颂戍边将士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表现他们因战争失利而长期戍边的艰苦和苦闷,抨击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八句):写边关告急,唐军奉命出师增援。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开门见山,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第二部分(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道尽了边境的荒凉萧杀,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悲剧环境。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得触目惊心,诗人用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反映了诗人的愤怒,暗示了战斗必败的原因,笔墨极为沉痛。
第三部分(八句):写战斗结束后战场的凄凉和唐军士兵的思乡怀亲之情,幽怨凄楚。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第四部分(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可与屈原的《国殇》媲美,战士以身许国,视死如归,令人肃然起敬。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是吊古伤今的评论。
这两句重提李广,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是对时下指挥者的无能和残忍的讽刺;第二,是对朝廷给予建立军功的人奖酬太薄的批评,也是对“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叹;第三,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要效仿李广,以战止战。
追求武功的结果,使战争连年不断,何时才是个尽头?这是对战争的质疑!本诗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的反映,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
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
4.艺术特色诗歌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
悲愤与感慨之情笼罩着全诗,形成了诗歌的基本情调。
⑴词句鲜明,意韵深远诗中选用了大量形象鲜明的词句来表现塞外风光和战斗生活,如孤城落日、大漠穷秋等,体现出苍劲雄浑、慷慨悲壮的诗风。
选用的词语意韵鲜明。
例“忆李将军”等⑵对比强烈,深化主题敌我对比官兵对比征夫思妇对比战前战后对比汉唐将军对比⑶围绕“燕”字选材、构思和铺排诗中的“东北”、“榆关”、“碣石”、“狼山”、“蓟北”无不在燕地。
诗人仅仅扣住燕字作诗,矛头始终是针对张守圭,使诗的内容,主题高度集中。
六、相关评论《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见《史记。
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