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21课教案

初中历史21课教案

初中历史21课教案课题:第21课:中国现代史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划分;2. 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3. 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 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划分;2. 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3.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讲清楚近代史和现代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讲清楚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方向。

教学准备:1. 教科书、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2. 准备好教学课件和课堂互动环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现代史的探索欲望。

二、概述近代史和现代史(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概念,并讲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三、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片介绍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

五、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中国现代史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史的文章,或者就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表现,评价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课件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课件

2.右边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 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集权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
( C )
天下第一贪——和珅府邸
上层奢靡之风盛行,各级官吏无官不贪腐, 无吏不行贿。他们普遍敷衍塞责,不求进取。
《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中的清朝“官府宴席”
清朝官吏行酒令图
清仁宗颙琰[yó ng yǎn]嘉庆帝
1760.11.13~1820.9.2 1795~1820在位
和珅
1746~1799.2.22 纽祜禄氏 字致斋 原名善保
清朝饥荒造成的流民
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 并,使整个社会日益动荡不安。18世纪末,各 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川楚白莲教起义(1795年-1804年),指中国清 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 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清起义的事件。最早参加者多为白 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 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 一次农民战争。 这次大规模起义,使得清政府耗费了十六省的数 十万军队,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 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 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 为之一空。川楚起义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在 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说法。
乾隆后期,由和珅带头贪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官僚大肆兼并土地,贪官污吏横行。川楚教乱标志着 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川楚教乱平乱不久,直隶、河 南、山东诸省又发生天理教领导的癸酉之变。 一系列的统治危机说明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日 薄西山。
一 三 探究点:闭关政策
清初为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片板不准下海”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板书设计
清朝中期 后的社会 危机
吏治败坏 人口膨胀与耕地不 足的矛盾
闭关政策
巩固练习
1.清朝初期40年的对外政策是( A )
A.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百姓擅自出海贸易 B.四口对外通商,但有严格限制 C.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D.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 )
4、古老的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忧外 患危机开始于( A)
A.乾隆后期 B.康熙时期 C.嘉庆时期 D.雍正时期
5.探讨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
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 )
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
B.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读读 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 —清朝谚语
巨贪和珅
二、人口膨胀与耕地不足的矛盾
1、议议人口增长曾是清初经济恢复发展的重 要表征.为什么到清朝中期以后却成为制约社 会发展、加深社会危机的原因呢?
清朝中期以后,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 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 势。到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均耕地面积下 降2.25亩,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尖锐。
1、说说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1)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 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 商民出海,违禁者处以死刑 (2)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 清王朝又施用“海禁”旧招。乾隆帝下令加强 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了严格限制 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 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此后,清朝长期 推行这一政策。
5、议一议我们在理解清朝的闭关政策 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 国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包括诗词、戏曲、绘画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脉络,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掌握其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魅力。

2.案例教学法:以代表作品为例,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清朝前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和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呈现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如诗词、戏曲、绘画等。

同时,简要介绍各位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_1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_11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认识我国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分析总结明清文化时代特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

二、教学重点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教学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欣赏】播放视频《北京故宫建筑动画》提问: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呢?过渡:以故宫为中心的北京城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它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走进第21课,请大家翻开课本121页。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1、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1)北京城明成祖时开始修建北京城,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成为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专家点评】北京城的布局特点看到这一幅《明朝北京城平面图》,请一位专家给大家分析一下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布局严整,街道笔直宽广,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为中心纵贯南北中轴线穿过,将北京城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过渡:看完雄伟的北京城,我们进一步走进其中最为精华、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紫禁城。

【导游介绍】紫禁城重点介绍: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慈宁宫教师补充介绍:各宫殿用途、讲究(九五之尊、门桥限制)【合作探究】故宫反映的明清时代特点是什么?皇权至上君主专制(2)明长城【视频讲解】《长城》【游客访谈】话说——明长城提问: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修建于什么时候?“孟姜女哭长城”是这个长城吗?万里长城始建于何时?其目的是什么?请你比较一下秦长城和明长城?请你评价一下明长城?过渡:明清时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集物质、精神于一身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2、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自主学习,书目推介】《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教师补充:(1)《本草纲目》记载,李时珍精神列举医药学家:战国——扁鹊东汉——华佗汉末——张仲景,医圣唐朝——孙思邈(2)《天工开物》图片(3)《农政全书》图片,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探究】分析明清科技巨著的特点从内容、价值和影响、部分内容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力和情感共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社会危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理解社会危机中蕴含着历史机遇,激发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
2.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其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过程:
(1)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相互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思路。
(3)教师对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重点知识。
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问题驱动,引导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3.史料教学,实证分析:运用丰富的史料,指导学生进行实证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4.课堂讨论,互动交流: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分析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利用案例分析、史料解读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思维能力。
3.重难点:社会危机时期民族矛盾的加剧及其影响。
设想: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民族矛盾在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中的作用,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是一篇介绍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的课文。

课文主要从政治腐败、经济困难、思想保守、军事衰弱等方面阐述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清朝中期后的社会状况,认识社会危机的严重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清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清朝中期后社会状况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关系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中期后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社会危机,认识社会危机对国家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克服危机、追求进步的过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及其原因。

2.难点:分析社会危机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社会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与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强大的清朝会陷入危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朝中期后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社会危机。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ppt课件3PPT26页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ppt课件3PPT26页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 中期后的社会危机》ppt课件3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
26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初中历史:第21课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教学课件(最新版)

初中历史:第21课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教学课件(最新版)

沿途官吏假借:接圣驾为 由巧立赋税名目,对百姓 横征暴敛!趁机捞一笔!
沿途傾家当产的百姓
我的理念就是:贪!
自学提示阅读教材P121---12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二、人口膨胀与耕地不足的矛盾
1、原因:清朝中期以后,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 人口的增长 ① )速度, 人均耕地面积呈( ② )趋势。 下降 2、影响: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再加上剧烈的( 土地兼并 ③ ),致使整个社会 日益动荡不安,18世纪末,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第21课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清帝国危机四伏
观看视频清乾隆皇帝对世界先进科技文化一无所知,你感受到什么?
盲目自大,对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发展毫不知情。 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自学提示阅读教材P120---121,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一、吏治败坏
1、背景(
清初
严厉海禁
目的与办法:
打击郑成功等 ① 沿海抗清力量 商民出海,违者处死
统一台湾后
放宽海禁 ②
开放港口
广州、泉州、宁波、松 ③ 江等地多口对外开放
乾隆帝时 ④
闭关锁国
措施
广州一口开放, 严格限制外商活动 ⑤ 和国内商民出海
乾隆皇帝盲目自大
同一时期中英对比
英国君主立宪制后英国议会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英国迈进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时期
川楚起义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 也否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说法。
三、闭关政策
自学提示阅读教材P121---12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原因: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抗清势力,实行严厉的“ 海禁 ① ”政策;乾 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王胃广州十二行朝又施用“海禁”。 2、过程:统一台湾后,“海禁”一度放宽;乾隆年间,只准开放( 广州 ② ( 闭关锁国 ③ )政策。此后,清朝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一处,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内容、地位.理解把握其思想艺术特色.2.了解清朝时期戏剧的繁荣情况;3.掌握昆曲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的艺术价值;4。

知道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红楼梦》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结合课件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视频文化的繁荣,清代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清代的戏剧剧种有什么新的发展?(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读取信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1.《红楼梦》(1)教师展示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一乾隆中(一七六五年),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历五六年而盛行,然皆写本,以数十金鬻语言庙市。

其本止八十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学习与探究:《石头记》即《红楼梦》,它的作者是谁?据材料一指出《红楼梦》以何种版本流传民间的.曹雪芹。

手抄本.(2)教师展示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二《红楼梦》起于梦,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非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21课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案 川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21课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案 川教版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清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理解清朝中期的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了解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分析其影响,培养一分为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思考学习清中后期日趋腐朽的统治的背景和表现,合作探究闭关锁国的过程及评价,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就上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日趋腐朽的统治教学难点:闭关锁国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史治败坏的表现?探究点二: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探究点三:“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探究点四:探究:“闭关锁国”政策利弊谈四、课堂小结请结合本课课件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思维导图素材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思维导图素材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
。 消极:中国逐步 落伍于世界历史
发展进程
3/3
清朝中期后社会危机
思维导图
1/3
16世纪以 来,欧洲 殖民者在 海外进行 殖民侵略
背景

1533年, 葡萄牙殖 民者攥取 在我国澳 门居住权
概况
葡萄牙 占据澳

近代前 夜危机
17世纪中叶, 沙俄势力侵入 我国黑龙江流

康熙帝两次组 织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侵
略者
1689年,中俄 签署《尼布楚
条约》
背景 概况 意义
清朝抗 击沙俄
清朝内 部危机
官场整体腐败 军队腐败之风
蔓延 财政危机 土地吞并严重 ,农民破产
2/3
闭关锁 国
原因
统治者认为天 朝物产丰富, 无需同外国进 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主权 受到侵犯,危
及本身统治
表现
清初颁布“禁 海令”到开放 四个通商口岸 再到只开放广

影响
主动:对西方殖 民者侵略活动起 到一定自卫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清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理解清朝中期的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了解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分析其影响,培养一分为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思考学习清中后期日趋腐朽的统治的背景和表现,合作探究闭关锁国的过程及评价,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就上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日趋腐朽的统治
教学难点:闭关锁国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史治败坏的表现?
探究点二: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
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点三:“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探究点四:探究:“闭关锁国”政策利弊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