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曲曲式思维在赋格中的开拓性应用——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b3ac192b160b4e777fcf45.pn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 小调赋格曲分析作者:薛慧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就《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进行了作品主题运用、曲式结构以及调性布局等多个方面的音乐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赋格(fugue)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最活跃的一种创作手法,其名字起源于拉丁文fuga (飞行),本意上是指音乐主题从一个声部“飞行”到另一个声部,各声部彼此模仿、对答,你追我赶,你逃我找,此起彼伏却又互为和谐的对位作品。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出现在17世纪,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18世纪上半叶,它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顶峰。
巴赫的赋格作品主要收录在《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赋格的艺术》中。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被汉斯·冯·彪罗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
这部《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册,各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用所有的大、小调写成,两册乐曲共48首。
其中,第一册第16首g 小调赋格曲(BWV861)是一首典范之作。
下面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首不可多得的复调作品进行分析与探究。
1 乐曲分析g小调赋格是一首四声部赋格曲,庄严深沉。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这首赋格最大的特点在于,乐曲的对题与间插段乃至全曲的每个细节均来源于主题材料,都是“主题”这个核心细胞的产物。
在该曲中,巴赫通过倒影、逆行、增值、卡农式模进、调性游移等对位技术手法的运用,将一个简单的主题材料,发展成一首复杂和谐、平衡紧凑的复调作品。
(1)主题与对题的分析。
这首四声部赋格包含一个主题与一个对题。
主题(1-2小节)蕴含着一个内部对称的“倒影”结构。
主题的两个动机以g小调Ⅲ级音bB音为中轴,向上、下两侧对称展开。
这种主题内部的对称,使得乐曲一开始便给人以稳定、平衡和庄重的心理感受。
对题(第3-4小节)的材料来源于主题,是由主题与答题的曲调、节奏因素发展而来的。
音乐鉴赏:感受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魅力
![音乐鉴赏:感受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629374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c.png)
音乐鉴赏:感受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魅力1. 引言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创作的一部重要音乐作品。
本文将深入探索这部作品的魅力,介绍其中一些经典的钢琴曲,以及了解其对音乐世界的深远影响。
2. 巴赫与《平均律钢琴曲集》概述
•简要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解释《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什么,它包含了多少首曲子,并解释其命名的由来。
3. 巴赫的音乐艺术特点
•描述巴赫音乐风格以及他在管弦乐、合唱和键盘音乐方面的贡献;
•强调他对和声、对位法和复调式写作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性;
•解释为什么他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4. 《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经典作品
•分别介绍几首重要的钢琴曲,如C大调前奏曲、C小调赋格和D大调前奏曲;
•对每首曲目进行解读和分析,包括其形式结构、旋律特点以及表达的情感。
5. 《平均律钢琴曲集》对音乐世界的影响
•讨论该作品对音乐理论、作曲技巧以及后世作曲家的影响;
•引用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和评价。
6. 结论
总结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并强调这部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提醒读者去欣赏和深入了解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着巴赫卓越音乐才华。
论巴赫赋格艺术中的间插艺术——以《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为例
![论巴赫赋格艺术中的间插艺术——以《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2b510d0a58da0116c1749a1.png)
毫无疑问, 这是 间插段最重要的作用 。 如谱例 4 中,从一开始的 C大调通过 。 E大调和 d小调逐步
论 巴赫 赋格 艺 术 中的 间插艺 术
— —
以《 平均律钢琴 曲集》 赋格 为例
●郭红喜
[ 摘
要 ] 巴赫的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 中, 在 他的赋格 艺术可谓其 中最为璀璨 的明殊。以他 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共
两集 ) 中共有四十八首赋格为例 , 了其 中 除 有性格 鲜明的主题和严 密而流畅的对题之外 , 最值得让我们 关注的是他 的间插段的处理和运 用。因此 , 真研 究其赋格 中的间插段就显得 更有意义。 认 [ 关键词 ] 间插段 ; 用; 作 类型 ; 术处理 技
・ ・ .. 。,
l .儿 , ’f.. ’.’ . - ,.『 . . ’】 . :- .
・, -I = I .
一 J J 寻
l - I 【 #
j:
l
含 了两个动机 因素 : 首先是最上层和 中间层 的长气 息节奏 , 这主要取 自主题 当 中; 其次是低声部 的三 连音动机 , 这均含在 主题 和对题 当中 , 也是 与主题 的二等分节奏形成对 比。第二个预设环节主要运用
趋 势。正如上示谱例 , 我们从视觉上 已经能够感觉 到音乐进行 中的那种川流不息 的运 动效果 , 对音乐 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 四 其作 用主 要 充 当 乐 曲的 过渡 作 用
2模仿模进式。 _ 这种形式不仅在前后形成 了, 而 且在纵 向上也形成 了模仿 。 相对而言较模进要难一 点。如 B 8 7第一册第 2 ) WV 4 ( 首 中所示 , 谱例 3 :
力。在小 间插 中, 主题 A材料代表 了紧密流畅的因 素, 而对题 B材料则代表 了较宽松节奏和不平稳 的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https://img.taocdn.com/s3/m/1bf941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7.png)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段雪【摘要】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本文通过对BWV854前奏曲和赋格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从而更加熟悉了解这首平均律作品的创作规律.【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1页(P78)【关键词】巴赫;平均律;BWV854【作者】段雪【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本曲是巴赫《平均律第一卷》第9首前奏曲与赋格套曲。
乐曲是三声部,E大调。
该曲开始的两小节都有一个带延音线的数字低音(主音)。
在第二小节的后半部分转到属调上,直到第8小节。
这一部分呈了示前奏曲的主题。
从第9-14小节又转回主调,是乐曲的插段,从第10小节开始转入下属调,直到最后一小节的全音符和弦落加主和弦,调性回归至E大调。
这个前奏曲的旋律是分解和弦构成,八分音符的织体稳定感很强。
其5-11小节,多了变化音,使旋律变为急进状发展。
在这段前奏曲中没有大跳间和。
全曲以模仿、模进的形式发展,如第4-6小节、9-12小节。
其次是固定低音的使用,还有15-16小节、21-24小节这些音都通过延音线连接起来,构成不间音断的音乐旋律。
这个前奏曲的曲式是A-B-A’,第三部分是变化再现主题。
A段式是1-8小节,第9-14是A段的变形,第15-24小节是乐曲的再现部分。
该曲的调性变化是主—属—下属—主的典型样式。
赋格部分是三声部音乐,全曲共有29小节。
该曲的调性与前奏曲统一。
乐曲中间有多次转调、离调,但最终结束在主调上。
旋律线条由上、下行的急进音符构成,音符节奏与空拍结合组成稳中求进的织体形式。
从1-12小节是全曲的呈示段落,第7-12小节高声部、第8-10小节的中声部、13-15小节的高声部、22-26小节第二声部,这些段落由模进构成,是插段。
全曲的发展动机是急进的旋律音簇,乐曲开始由第1—小节的第二声部呈示主题。
巴赫平均律第一首赋格
![巴赫平均律第一首赋格](https://img.taocdn.com/s3/m/58f011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0.png)
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是一部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巴赫创作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充满了复杂的对位和旋律,其中第一首赋格曲(BWV846)更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巴赫的赋格曲是一种复杂的音乐形式,它由一个主题和几个对题组成,通过各种技巧和变化来展示音乐的力量和深度。
第一首赋格曲的主题是一个简单的旋律,它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分为两个小节。
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被反复使用,并通过对位和和声等技巧来展示音乐的复杂性和深度。
在呈示部中,主题首先在低音声部出现,然后逐渐在高音声部重复。
这个过程中,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中被赋予了不同的音色和节奏,使得整个乐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都非常强烈。
此外,在呈示部中还有两个对题,它们与主题形成了对比和呼应,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展开部是赋格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使用主题的材料来展示音乐的技巧和深度。
在这个部分中,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中被展开和变形,同时新的元素也被引入,使得整个部分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化。
展开部的技巧非常复杂,需要对位、和声、节奏等技巧的熟练掌握才能完成。
再现部是呈示部的重复,但是调性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部分中,主题首先在次中音声部出现,然后在高音声部重复,同时两个对题也分别出现在高音和次中音声部。
整个部分充满了对比和呼应,使得乐曲的表现力和深度更加突出。
总之,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首赋格曲是一首充满技巧和深度的音乐作品,它通过复杂的对位和旋律来展示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这部作品不仅是巴赫创作的杰作之一,也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意义及弹奏要点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意义及弹奏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70bc1b43323968011c92b5.pn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意义及弹奏要点作者:严琦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6期【摘要】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
这部曲集首次在创作上完整第运用了十二平均律,在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弹奏要点【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意义(一)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创作于1722年至1744年,曲集的名字是由巴赫自己所起。
《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
各包括24首前奏曲与赋格,共包含了48首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上、下两卷的调性安排一致,都以C大调开始,将十二种大调和十二种小调按照调性发展排列。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创作巅峰的代表之作,是他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被彪罗比作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
(二)前奏曲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各个前奏曲与赋格在主题上没有直接的联系,靠调性和内在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相互补充。
每一种调性都被充分拓展了自身的内涵,各自的发展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变化无穷。
前奏曲形式自由、流动,赋格形式严密。
前奏曲作为小型器乐曲之一,诞生于十五六世纪,一直是声乐曲之前的引子,并无确定的形式。
前奏曲大多是和声性音乐。
有的以和弦为基础展开,有的具有复调风格,有的类似小型练习曲,有的属于法国序曲风格,有的是意大利大协奏曲风格。
巴赫将前奏曲放在赋格曲、组曲之前,作为与后面的主要乐曲形成对比的序奏,赋予了其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前奏曲的意义不仅因为体裁、织体、风格与赋格形成对比,还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赋格在巴赫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展现了巴赫高超的创作技巧和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
赋格是单一主题的发展,巴赫赋格中的主题性格有的悲痛,有的是世俗舞曲,有的节奏富于动力,有的抒情歌唱,有的英勇雄伟。
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以《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为例
![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以《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0f8ae2e53a580216fcfe73.png)
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以《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为例谷雨桐(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摘要】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曲集内容之庞大,总共有48首作品,分为上、下两卷,各24首作品,总共有24个大小调。
作品BWV.846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首作品,可谓是开篇之作,也是最被人熟知的曲子,这部作品曾被莱曼评价——“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
本文主要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如何更好地演奏巴赫的作品。
【关键词】赋格;前奏曲;和声;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7 【文献标识码】A一、巴赫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的复调音乐更是堪称“绝技”,《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集复调音乐之大成,是巴赫器乐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48首作品当中,处处体现着巴赫高超的复调作曲技法,也影响了后世无数伟大的钢琴家。
这部作品首次证实了平均律这一崭新的理论概念,支持了管风琴家维克梅斯特“把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级”的设想,每首作品都有着严谨的结构布局,旋律流畅自如,可谓创造了复调写作之巅峰。
通过研究BWV.846这首看似简单却复杂的曲子,分析其中的和声及曲式,来探究巴赫是怎样集复调技巧之大成及他的演奏风格。
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曲式分析及和声分析(一)前奏曲的曲式分析及和声分析根据这首前奏曲,我们从乐谱中可以获知,这部分音乐整体上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如果我们将前四小节主—属—主的进行,看作是对主和弦的初次强调,也就是说,从第1小节到第 4 小节就是一个和声功能圈进行,首先第1小节主和弦平静地开始,主音保持到第2小节SⅡ2时的不稳定,再到第3小节D56和第4小节主和弦的解决,这种和声的功能性推动了音乐的进行和展开。
《当代音乐》期刊杂志
![《当代音乐》期刊杂志](https://img.taocdn.com/s3/m/a385be8251e79b896902260b.png)
《当代音乐》期刊杂志刊名:当代音乐Modern Music主办: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周期:半月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7-2233CN:22-1414/J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当代音乐创刊时间:1985《当代音乐》原《轻音乐》杂志创刊于1985年1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审批的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当代音乐》杂志社编辑出版。
2014年3月改版后拟更名《当代音乐》。
刊物将依托全国各个大学音乐学科优势,强化学术性和研究性,以质取胜;不断探索音乐艺术学科的基本规律,促进我国音乐学科的建设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已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当代音乐》杂志期刊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当代音乐家、名家视点、对话与争鸣、音乐美学、高等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民族音乐研究、声乐艺术、钢琴艺术、器乐理论研究、外国音乐研究、作曲技术理论、流行音乐研究、舞蹈艺术、研究生论坛、书评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我们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董老师Q/微信:993383282或者Q:1366273999;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前奏曲与赋格主题之同源性
![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前奏曲与赋格主题之同源性](https://img.taocdn.com/s3/m/1d8c5d4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7.pn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前奏曲与赋格主题之同源性胡宝帅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键盘音乐方面最伟大的功绩是1776年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曲集按半音关系自C大/小调开始依次排列并由24首大小调复调前奏曲与赋格套曲组成,共二卷.本文通过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一)》的研究分析,探寻前奏曲的创作与赋格主题之同源性,分别从和声、线条以及节奏三方面来剖析作曲家作品中前奏曲与赋格主题的创作思维,以期获得二者深层次之内在联系.
【总页数】5页(P89-92,95)
【作者】胡宝帅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
【相关文献】
1.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意义及弹奏要点——以《C大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BWV846)r为例 [J], 严琦
2.找寻巴赫键盘音乐中的"魅力"——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研究 [J], 王铁红
3.巴赫《赋格的艺术》与《平均律钢琴曲集》中赋格曲主题的调性运用和主题形态
之比较 [J], 张升浩
4.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分析 [J], 诸葛若琰
5.主题倒影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中的运用 [J], 周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音乐史考试题
![西方音乐史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f91819844769eae009ed45.png)
西方音乐史习题库(第一学期)一、填空题1、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织体是(单声部);采用(托洛斯体系(调式))调式;用(希腊字母、符号两种方式)记谱。
2、古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称(荷马史诗),当时弹唱史诗的人称(行吟诗人)。
3、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4、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中)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
5、中世纪兴起的复调音乐形式主要有(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
6、公元9—11世纪,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兴起,一些骑士们经常饮酒唱歌,歌曲内容多反映战争、爱情,这些人在法国称为(游吟诗人),在德国称为(恋诗歌手)。
7、人们习惯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当时意大利兴起的世俗音乐体裁主要有(牧歌)、(巴拉塔)、(狩猎歌)。
8、文艺复兴时期声乐的主要体裁有(牧歌)、(尚松)、(利德)、(比良西科)等。
9、文艺复兴发源于北方的(勃艮第地区),即今日的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等地。
音乐史上称为(勃艮第)乐派。
10、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由(马丁.路德)发起。
11、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帕莱斯特里纳)、(托马斯.路易斯.维托利亚)、(加布里埃利叔侄),其中威尼斯乐派成功培育出(宏伟壮观)的音乐风格。
12、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代表人物有(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
1、(数字低音)是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沿用整个巴罗克时期。
2、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歌剧(《尤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
3、巴罗克时期的组曲是由不同国家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的,分别是(德国阿列曼德)、(法国库朗特)、(西班牙萨拉班德)、(英国吉格)。
4、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它同歌剧一样,产生于17世纪初的(意大利)。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ac1ff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2.png)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是世界钢琴史上最重要、最漂亮、最优美的钢琴作品之一。
《平均律》由两部分组成,即《平均律前奏曲与赋格》和《平均律后奏曲与赋格》。
这两部分共包括48首作品,其中每一首都涉及到复调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赋格。
《平均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被广泛地用于钢琴学习和教学。
本文将对《平均律》进行教学研究,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和教师理解、学习、演奏和教授这部作品。
一、历史背景巴赫的《平均律》是根据1680年代法国音乐家安德烈修订后的“平均律”体系而作。
在这个体系中,半音间隔被分成了12等份,而不是以前的中间音律系。
这种分割方式使每个键位的音高之间的差异更为均匀,提高了音乐表现的自由度。
巴赫使用这种新颖的调弦方式,在一系列前奏曲和赋格中进行了实验,用音乐形式来证明这种体系的优越性。
《平均律》作品成就了巴赫在赋格创作领域的顶峰,使其在作曲史上的地位更为稳固。
二、结构和形式《平均律》的每个部分都由24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
在每一部的前奏曲和赋格中,巴赫都对不同的调进行了探究和演绎。
整部作品的形式十分紧凑,每个赋格都有其独特的主题,而每个前奏曲则是赋格主题的预览和导入。
这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学习和教授赋格的清晰框架,同时也展示了巴赫对这种音乐形式的独创性创作。
三、技术考虑在演奏《平均律》时,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技术。
首先,必须准确地掌握音符和节奏。
其次,赋格的演奏需要注意音色和强度的变化和掌握动态乐感。
学生应该着重于技术上的练习和掌握,以使其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教授《平均律》,教师应该采取更为系统和有机的教学策略。
应该从调弦体系、作品作为整体的结构、不同赋格的特点和创作背景等角度来探究这部作品。
推荐的教学方法包括:仔细研究音乐分析和历史文献,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强化技术训练,加深学生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赋格主题的创作和演奏。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赋格的研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赋格的研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2ef4c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c.pn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及第二首赋格的研析
巴赫作为古典音乐的重要创作者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全世界的赞赏。
其中以“巴赫钢琴曲集”最为人熟知,体现了乐谱形式上的巴赫特色。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首和第二首的赋格。
第一首《降A大调晚安曲》,是巴赫作为Mathis der Mahler的作品给它做的陪衬。
这首
曲子有着很浓重的莎士比亚意象,由动态激增入夜的思考以及节奏性议和色彩戏仿组成。
很特别的是,在巴赫写这首曲子的时候,他还为其加入了独立的主题,以及提高和抑制节奏,利用转位和弹性琶音达到优美的效果。
第二首《B小调昧安曲》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也是巴赫著名的钢琴曲。
曲子的主题重
复了一遍,在同一节奏的基础上,加上“六音步进”的旋律线创造出多变的节奏,让曲子变
得更加活泼,这里也出现了不少的琶音效果,为曲子添加了更多的色彩,这也给我们带来
了欢愉与快乐。
总的来说,巴赫的这两首赋格曲充分体现了他对节奏、旋律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也充分表现出了他令人惊叹的音乐表达力,这也是他作品中最精彩的地方之一。
巴赫《平均律》BWV871分析.doc
![巴赫《平均律》BWV871分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9cbfc6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1.png)
巴赫《平均律》BWV871分析这首作品由前奏曲与赋格构成,前奏曲与赋格都为c小调,前奏曲部分旋律明朗欢快,赋格主题优美而略带灰暗色调,富有哲理。
前奏曲,四分之四拍,二声部,在写作上广泛地运用了主题多次模进、重复的手法,颇有几分二部创意曲的意味。
它的特点是节奏轻快,听起来仿佛一首即兴演奏的曲目。
前奏曲部分被分为两段,第一段又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c小调(第1-9小节第2拍),第一部分的开头先是两手的织体互换,轻快的八分音符仿佛舞者的脚步,而互相交换的织体又像两位舞者分别自跳一段,然后又一同演绎接下来的舞步。
乐曲之后的部分也多次出现这种双手互换织体而后共同进行的情况。
在第3小节出现的中音区二度上行、每次的琶音上行与二度下行的织体,并伴以每两拍为一组的模进,增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仿佛文章中的排比句,最后以第5小节为排比句的完结。
至第9小节时由第二拍的终止式进行到平行大调降E调,随即进入第一段的第二部分(第9小节第3拍-第12小节)。
值得注意的是,双手织体交换的情况再度出现,仿佛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但是这一部分较之前的部分稍显短小,左右手刚交替完就进入了终止式,好像一个短小的再现部。
第二段从平行大调开始,这一段也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降E调从弱拍进入(第13-24小节),与开头一样左右手交替呈示,与之前不同的是,交换后的右手稍微添加了一些装饰、与之前的一板一眼的脚步相比更丰富了些。
第17-18小节旋律的线条有一个起伏的对比,左手的低音也隐藏了一组半音下行。
而在之后的两小节里每两拍就有一次起伏对比,左手也隐藏了两组二度下行音阶。
随着第22小节的终止式的出现,乐曲进入了第二段的第二部分(第23-27小节)。
第二部分第23小节虽然以f小调开头,但调性并没有得到确立,而是通过下行模进很快回到了c小调。
在第26小节处突然加入了一个声部,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下一个小节就消失了,直至结尾时声部慢慢增多,最后以四个声部结束了全曲。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8c8806af1ffc4fff47ac27.pn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分析作者:诸葛若琰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7期摘要: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本文通过对巴赫人生经历、创作活动及音乐作品的体裁、结构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出《平均律钢琴曲集》诞生的必要条件及其历史地位和音乐特点。
分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各曲结构:由前奏曲和赋格构成。
对《平均律钢琴曲集》ⅡNO.2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作了演奏提示。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创作地位;特点;作品分析;演奏提示1 作曲家生平简介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
1685年3月21日,他出生于图灵根偏远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平民家庭。
艾森纳赫的祖先几代以来都在从事音乐工作。
15岁时,巴赫在卢内斯堡的一个教堂附属合唱团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1700年),在魏玛公爵的管弦乐队演奏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新教堂(1703年)和穆尔豪森教堂(1707年)演奏管风琴,之后又担任魏玛公爵的侍从。
这位管风琴家和宫廷音乐家(1708)是卡尔顿一个衰落的小宫廷的乐队指挥(1717年),最后是莱比锡圣多玛教堂的合唱团指挥和附属于该教堂的歌唱学校教师(1723)。
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音乐创作,创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作品。
他于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逝世。
巴赫的作品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形式,包括管风琴音乐、钢琴音乐、小提琴音乐、大提琴音乐、长笛音乐、康塔舞、管弦乐和许多宗教和器乐作品。
他信仰宗教,把路德教新教的赞美诗和教堂的管风琴作为他创作素材和美好观念的核心,但他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教义,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的创作以复调为主,具有严格的概念、内在的情感、哲学和逻辑的性质。
虽然他的音乐风格与复调音乐的古老传统密切相关,但他积极发展了主调和声思想,使复调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巴赫复调音乐创作技法探析
![巴赫复调音乐创作技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1dd70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4.png)
对于复调的高级形式赋格来说,不仅包括主题还包括答题,主2、变奏手法作品的发展还包括变奏,通过对其时值、节拍、速度等的改变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21以下是三连音的快速变奏:除了以上手法,旋律的发展手法还包括逆行、扩充、紧缩、模进或者卡农式模进来进行模仿,这些手法让旋律更丰富,织体更高级,让主题不断发展发展在发展,却又从来没有脱离主题。
所有作品都是运用这些发展手法进行发展,这些手法是音乐作品创作的先驱。
(二)对位手法巴赫的写作用到的复对位技术,是巴赫每首曲子的点睛之笔,首先巴赫的对位处理是完全严格遵循音乐对位法则的,不仅如此,巴赫通过对音符音程上下关系的控制,使得曲子变得更生动,更多彩,更缤纷绚丽,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色彩。
1、二声部复对位以上为常见的八度二重原位对位和转位对位,我们可以看出音程还是严谨的以三度和六度为主处理,运用了延留音,当然延留音的使用是有道理的,延留之后必须下行进行级进解决,从而体现出从不协和到协和的处理,也给人一种满足的心理感受。
这种手法也一直沿用到现代作品之中,现在学习钢琴的孩子们练习的车尔尼599中好多曲子都是运用这种复对位处理来写作。
2、倒影对位以上为巴赫运用比较多的倒影对位,通过以第三级音为轴,从而使得乐曲中的主功能音和属功能音交换位置,这是一种对位手法,同时也是一种优秀的发展手法,可以在主题节奏不变的情况下,让听者聆听主题旋律上下声部互换,功能对置的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这种倒影对位也对现代作品做出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手法可以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作品中,更加完美的实现功能转换和扩展。
(三)和声的运用巴赫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七和弦、九和弦,并擅长运用离调和弦巧妙地进行离调或转调,巴赫在赋格曲的写作中,没有直接单单地运用主调思维,但是其中还是包括主调元素的。
[7]巴赫用的最多的就是留音技法了,体现了和声风格的大胆创新,甚至影响到了古典主义的几个音乐家。
其实现在好多作品的和声都非常的和谐,不敢采用一些复杂的和弦,巴赫的和声技法的运用真的需要我们好好借鉴,不仅是在钢琴曲领域,在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的和声中也可以好好运用这些七和弦、九和弦和离调和弦,使得作品的和声变得更加的灵活和多彩。
主题倒影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中的运用
![主题倒影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64e7d7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6.png)
主题倒影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中的运用周姝【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11页(P134-144)【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赋格曲; 主题; 倒影【作者】周姝【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四川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
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音乐为特征,构思严密且富于哲理性、逻辑性,成为后来西方音乐一个取之不尽的伟大源泉,他本人更被世人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移居莱比锡时期创作的钢琴作品,是复调音乐的典范,被人们称为钢琴上的《旧约全书》,与贝多芬的32 首钢琴奏鸣曲合称为“音乐圣经”。
《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两卷共48 首,由前奏曲和赋格组成,创造性地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律制,在24 个大小调上依顺序作曲,为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转换开拓了广泛的自由空间,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巴赫采用了各类复调音乐技法,主题倒影技术就是其中一种。
通过笔者的分析和统计,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48 首赋格曲中,共有19 首赋格曲采用了主题倒影技术。
其中Ⅰ6、Ⅰ8、Ⅰ14、Ⅰ15、Ⅰ20、Ⅰ23、Ⅱ2、Ⅱ3、Ⅱ4、Ⅱ6、Ⅱ8、Ⅱ22 一共12 首赋格曲采用了较为完整的主题倒影,用于主题段落及非主题段落(连接部分或间插段);另外的Ⅰ11、Ⅰ21、Ⅰ24、Ⅱ10、Ⅱ11、Ⅱ14、Ⅱ19①罗马数字Ⅰ与Ⅱ分别指《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册与第二册,阿拉伯数字为赋格曲序号。
这7 首赋格曲可见局部主题材料作倒影用于非主题段落的情况。
本文共分为4 个部分。
第1 部分研究了主题倒影的转位轴,主要从其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中的使用概况和同一主题采用不同转位轴所形成的色彩差异两方面进行论述;第2 部分例举了带紧接模仿和固定对题倒影的两种主题倒影的运用分类;第3 部分以主题倒影在赋格曲中的结构功能为核心,阐述了主题倒影作为第二主题、用于副呈示部、用于非主题段和作为结构节点的4 种结构功能;第4 部分为结论,是本文论证观点的总结。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711e9883d049649b66587b.pn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东川清一)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概述:在《平均律钢琴曲集》手稿第一面巴赫写到:“平均律钢琴曲集(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式及大小调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
这是为渴望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帮助,也希望对已完成学习的人们有所慰籍与裨益,由现任安哈尔特-柯滕公爵宫廷乐长及室内乐团指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出版。
1722年。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
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
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
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
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
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
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
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
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
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
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
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关于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与赋格”,有时也称为“幻想曲与赋格”,并非是古老的曲种,也非巴赫首创,菲舍尔的曲集“Ariadne musica”可能是这种体裁的开山之作。
关于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主题音乐赏析
![关于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主题音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03d74b33687e21af45a95d.png)
关于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主题音乐赏析姓名: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12级物理一班201209211摘要:本文从作者巴赫的简介入手,对《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风格,等方面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赏析,最后总结了笔者欣赏后所获的感悟。
关键词:管风琴曲;主题;赏析一、作品及作者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
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受家庭影响,巴赫从小就热爱音乐。
在他10岁那年,父母都相继去世了,他成了孤儿,跟着哥哥约翰·克里斯托一起过活,哥哥也就成了一家之主,并接管了父亲许多乐谱和音乐书籍,认为弟弟巴赫小,不愿意让他翻阅。
小巴赫只好在哥哥不在家时,偷偷抄一些,因为是在微弱的烛光或月光下抄写的,使巴赫从小就得了近视眼。
后来被哥哥发觉,惩罚了他,并将小巴赫抄的乐谱都撕毁,就这样小巴赫并没有气馁,对音乐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在巴赫15岁那年,由于他的歌喉动人,获得了圣米歇尔教堂唱诗班领唱职位。
在这里他经常彻夜不眠的学习古钢琴和古风琴。
管风琴师伯姆见他努力学习并有天赋,就把他介绍给自己在汉堡的老师莱肯那里学习。
巴赫没钱乘车,经常都是徒步到汉堡,甚至于更远的地方去听管风琴和古钢琴家们的演奏。
功夫不负有心人。
18岁的巴赫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
1707年,巴赫和他的表妹玛丽亚·巴巴拉结为夫妻。
婚后生有七个孩子。
由于巴赫的许多作品在当时还不能为更多的人们所赏识,加上子女多,开支大,晚年巴赫家境比较困难。
后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解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二重赋格的创作特征r——以BWV887与BWV892为例
![解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二重赋格的创作特征r——以BWV887与BWV892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108f3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c.png)
解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二重赋格的创作特征r——以
BWV887与BWV892为例
潘逸筱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8(000)013
【摘要】本文以德国作曲家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平均律钢琴曲集》(Wel-Tempered Clavier)中的两首二重赋格——II 18#g小调赋格(BWV887)与II 23 B大调赋格(BWV892)为研究对象,力求从作品整体结构、主题核心素材、音乐情绪发展等研究视角来进行深入解析,意图探寻出巴赫在二重赋格这一复杂赋格体裁中的均衡性原则.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潘逸筱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套曲曲式思维在赋格中的开拓性应用——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Ⅱ卷第18首为例 [J], 翟纬经;
2.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意义及弹奏要点——以《C大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BWV846)r为例 [J], 严琦
3.论巴赫赋格艺术中的间插艺术——以《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为例 [J], 郭红喜
4.纯音乐作品的精神解读--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I》Nr.4之赋格为例 [J], 冯
存凌
5.万变不离其宗的巴赫赋格——解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No.1之赋格曲[J], 孙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1da0c1f61fb7360a4c650a.pn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分析音乐家编选音乐曲集的原因有很多:有作为系统的教学用途的,比如车尔尼的系列钢琴练习曲集; 有作为宗教用途的,比如弥撒或清唱剧。
作曲家经常为特定的目的将一些曲目放在一起形成曲集,这些曲集往往描写一个特定的情绪,很少有作曲家为了三个目的而去汇集成一个曲集,然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却做到了,对于演奏家与教育家来说,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即是钢琴演奏者进入高级阶段的试金石,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是学生规范技巧,理性思维养成的集大成教材; 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其作品无疑是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 《平均律钢琴曲集》还首创了调性色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作品凸显了教学、情感与宗教性三位一体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一、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价值1722 年巴赫在科腾写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第二卷是二十二年后在莱比锡完成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对音乐科学的创造,是将十二平均律理论上的所有调性开创性地付诸实践。
巴赫在《平均律钢琴曲集》手稿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愿意学习的年轻音乐家,也为了那些已经成熟的音乐家的愉快享受”这表明他认为这些作品主要是作为教学用途,其次是为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的继续学习。
巴赫的教学方法是先教学生触键的方式,前 6 个月他只让学生练习手指的灵活性,目的是要弹奏出清楚纯正的声音来。
同时巴赫也会让学生在颤音等装饰化音型上加强练习,因为每一个巴洛克音乐家的曲目中都包含这些,这方面的练习对于教授学生作曲也是相当有益的,能够为他们创作多样化风格的作曲提供了一个跳板。
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许多作品都来自巴赫的教学片段。
巴赫将许多的小前奏曲重新改编成较完整的音乐作品之后,再把它们收集到《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去。
《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中的 C 大调、c 小调、D 大调、d 小调,降B 大调、G 大调等前奏曲均涉及此类情况。
此外,《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一些前奏曲是二部或是三部创意曲,这些也来自传统的教学片段,这些作品的大部分最初是写给巴赫的长子威廉·弗里德曼练习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 面按 照铺 排的顺序 对这首 二重 赋格 的结构 进行 详细
分析:
联结” 。这个定义的依据主要 体现 在内部结构 的铺排特性 方
面 。巴赫将这首在“ 曲集 ” 的四十八首赋格 中排位第 一 的庞
赋格 I 呈示部 ( 1 — 2 3小节) 赋格 I 是以T l的原始 体 为基础 , 与, I 2交 汇融 合式 陈 述、 展开 、 再现而共同构建 的完 整赋格。
变奏构成 的连接句 , 调性 转入 g小调 , 以功 能性衔接 主调 g 小调 的完 整 T 1 进入 。此 次进入 的 T 1 结 束点在第 1 7小 节。
与之直接相连 的 1 7— 2 3小 节是经 过变 奏 的 1 、 2与补 充呈示 的T 1在 g主调的纵向结合陈述。赋格 I的呈示部 结束于第
赋格 I 展开部( 2 3~ 4 5小节)
关 于“ 变奏式二重赋格联结 ” 的整体结 构特征先 以简括
[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0 7 — 1 0 [ 作者简介 ] 翟纬经( 1 9 8 3 一 ) , 女, 辽宁沈 阳人 , 博士 、 沈 阳音乐学院
作曲系讲师 。( 沈阳 1 1 0 0 0 3 )
赋格作为 复调音乐 中达到顶峰 的体裁 , 其结构 布局是属
于无定型规则 的结构类型 , 它 可以随着 艺术表现 的需 要进行 创造性 的设计 。但从赋格的深层结构 , 也就是能够 构成赋格 体裁 的核心原则基本都具有三步性特 征 , 即呈示 性 、 展 开性 、
变奏式二重赋格联结 : 套曲曲式思维 )
T 1 单独 陈述后 , 第 5小节 d小调完全答题 与 原始体 部分对 比结合进入 。第 9~1 3小节是 由两个 主题 交汇 融合
大结构按照套曲的原则设 计成 三首相 对完 整的二重 赋格 联
结体 。三首赋格各 自均有其 呈示部 、 展 开部与 再现部 , 由此 显示 了作为赋格的典型特征 ; 而当它们联结 为一个有 机整体 时, 又体现 出套 曲的结构特征 。 三首相对完整 的赋格 中两个 主题是 共 同的。巴赫运 用
1 1 6
赋格 I 的展开 部开 始于第 2 3— 3 3小 节的第 一 间插段 。
间插 段 的调 性 为 c 一 g 一 d五 度 关 系 发 展 逻 辑 。运 用 卡 农
加对 比的三声部复调结构作为载体 , 对两个 主题 进行交汇 融 合式变 奏发展 。间插段 与其后 紧密相 连的 F大调 T l的进
与之结合 的低声 部在 他 进入后 的两小节 时间距离以 d音为 轴, 由 A音开始上行等音程 的半 音级进 构成倒 影式 紧接 段 。 中声部 以 g小调 的 自然调 式为 基础 起 着调 性 的支 持作 用 。 正因为此次 的进入所具 有 的多元 化综合 调式 特性 , 才使
其成为展开部的结构成分 。
第8 3— 9 7小节 , 这个 长达 l 4小节 的结 构成分 是 由固定 低音与两个主题交汇融合而成 的变奏式 紧接段 。
赫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 Ⅱ卷 中的第 1 8首 《 g 小 调赋 格》
是将 套曲的曲式思维与赋格 的结构原则相融合 的实例 。
奏技法陈述 、 展 重叠式呈示 、 展
展 开、 再现 开
、
再 现
开、 再 现
一
、
套 曲式 二 重 赋 格 的 整 体 结 构 特 征
《 g 小调赋格》 其整体结 构的设计 十分独 特。根据对 音
当代 音 乐 2 0 1 5年 8月 号
M oDERN M US I C
套 曲 曲式 思 维 在赋 格 中 的开拓 性应 用
以 巴赫《 平 均律 钢 琴 曲集》 第1 I 卷第 1 8首 为例
翟 纬经
[ 摘
要] 与套曲曲式相 融合 的赋格 , 是 将套曲的 曲式思维与赋格 结构 原则及 陈述方式 融为一体 的综
合 形式。本 文以巴赫的《 平均律钢琴 曲集》 第 Ⅱ卷 第 1 8首《 g小调赋 格》 作为研 究对 象, 通过 对其 整体 结构
特征及具体创作手 法的分析 解读 , 以阐释 巴赫如 何将 两种 结构原 则加 以结合 , 旨在 开拓赋 格 写作 的应 用
领域 。
[ 关键 词] 巴赫 ; 赋格 ; 套曲式; 变奏式二重赋 格联 结 ; 综合调 式 中图分类号 : J 6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l O O 7 — 2 2 3 3 ( 2 0 1 5 ) 0 8 — 0 l l 6 — 0 5 图式加 以归纳 :
赋格 I 赋格 I I 赋格 l I 1 结 尾
再 现性 。正是 由于这一体裁特征 , 赋格 常与其他体 裁融合形
成综合形 式 , 这种融合的因素包含 了两种体 裁的特性 。如 巴
T l原始体 为基 他 原 始 体 为 础 交 汇融 合 的 基础 T l 为基础 变奏 技 法 陈 述 、 源自交 汇 融 合 的 变 , I 2
翟纬经 : 套 曲 曲 式思 维 在赋 格 中 的开 拓 性 应 用
人, 在第 3 3小节开端处相重叠 。其后 与 T 1紧密相 连的第二 间插段在 B大调 自然调 式基 础上 , 将两个主题材料 交汇融合
变奏发展 , 进一步强化 了调式对 比的展开性功能特质 。 赋格 I 再现部 ( 4 5~ 6 1 小节 ) 紧接第二间插段延伸 出的向属调 d 小调 的转 调环节 , 第 4 5~ 4 9小节 高声部进 入的属调 d小调答 1 , 从结 构平衡角 度
交汇融合的方式陈述 、 展开 , 于是又形成变奏性 特征 , 使这首
宏大 的赋格呈现 出另 一鲜 明特性——这就 是运用 高度 集 中 的两个 主题材料进行 丰富 多样 的变化 , 发 展出形象 鲜 明、 感 情深厚 的音乐语 言及创新性 的复调技法 。
2 3小节 V 一I 的结构功能划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