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研究述评
课题研究论文: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124699 教育理论论文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xx年清政府开办学堂,废除科举;次年公布了《钦定小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1905年设学部,次年承认女学地位并列入学部;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承认其合法地位。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的热潮。
“到1907年,全国有428所女学堂,15 498名女生”[1]。
黑龙江处于边疆,开发较晚,与其他地区教育相比较为落后,女子教育更是滞后。
自1904年始,黑龙江女子教育开始缓慢发展。
当时的黑龙江副都统程德全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放在其他事务之上,1905年奏请创办幼女学校,“黑龙江程雪帅日前具摺奏请,以江省教育尚难普及,非急设女学不足以固根基,现筹定的款设立女学校,一区招考幼女入堂肄业,庶为矫正母教入手之基,籍收他日改良社会之效,已奉旨允准。
”[2]开创了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先河。
1906年―1907年间,程德全前后在齐齐哈尔、呼兰府、巴彦州等地设幼女学校。
此外,一些热衷教育事业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支持女子教育。
其中林氏家族对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林传甲1906年调至黑龙江,虽是官员,但热衷于教育事业。
1907年林氏夫妇创办了黑龙江最早的女子学堂――黑龙江第一幼女学堂;妻子祝宗梁“志在普及女子小学教育”[3],1911年在此兴办了女子师范学堂;1912年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其母刘氏1911年创办私立奎垣蒙养园。
他们的行为受到政府高度赞扬,为其颁发奖章、匾额。
至此黑龙江女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二、清末至九一八事变期间的黑龙江女子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着手于女学的创办;在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到,初小男女同校,女子高小以上设女子中学,这样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办女学。
浅析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 初期, 适应 民国 为 社会的 进步、经济的
民国建立后, 经济取得 了一定发展 , 对教育提出了新要 求。 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发展职业教育成 了教育的主 题。蔡元培、黄炎培和张謇等人初步提 出职业教育的思 想 ,并 深刻认识 到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蔡元培认 为,“ 女 子不学 ,则无以自立 , 而一切依男子以生存” 。就如何兴办女子 职业教育 ,蔡元培认为女子职业教育可设置工业 、农业、商业 和家政四类,但 “ 女子职业教育之较切要者 ,莫如手工及 家事 两端” ;张謇认为课 程教材应适应世界发展趋势 ,同时又应兼顾 本 国国情 ;黄炎培认为应把学校所学与 回家所做 结合起来 。女 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为民国时期 的女子职业教育事业 的兴 起和发展提供了理论 基础。 11 年 ,教育部颁布 的具有资产阶级 性质 的新学制—— 壬 93 子・ 癸丑学制 ,主张男女受平等 的教育 。特别是其中的 《 实业 学校令》 明确规定 :“ 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 宜, 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 标志着女子职业教育从 法律 , 上取得了合法地位。11 年通过 《 97 职业教育进行计划案》中的 第四条明确规定 “ 促进女子职业学校 ” 并倡导各省依据 《 , 实业 学校令》规定 ,从速 筹办女子职业学校 。这为发展女子职业教 育奠定了基础 。 晚清设置的女子实业 学堂 ,虽大多徒有虚名,但其各项制 度较 为健全。①办学 宗旨明确。上海女子中西 医学校 明确其宗 旨为:“ 贯通 中西各科医学,而专重女科 ,使女子之病 ,皆由女 医诊治 ,通悃而达病情 。 ”②实行分科教学。③管理 制度严格 。 ④招生、考试 、毕业制度均有所规定 。扬州女工传习所规定其 招生条件 :身家清 白、心性灵敏、体格强健 ,年在 8至 1 岁女 6 工;年逾 1 岁 ,专 习针黹、机械者亦可 。上海女子 中西 医学校 6 规定 :考试 时 “ 聘请 中东西著名 医生莅院 ,按照科学考试 ,合 格者给予文凭 , 准其行医” 。晚清女子实业教育 为民国初期女子 职 业 教 育 的 兴 起 与 发 展提 供 了 经验 基 础 。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提倡女子教育。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通常将 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 , 这些内 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 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 值得探讨。 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 一般认为是 实, 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 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 的解放, 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是妇女进 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 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 取得了许多新 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 , 的成就, 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 出了突出贡献, 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 题, 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 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 一、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 几经曲折, 其 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 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 — —经正女学的 制, 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 诞生才有所突破。 据《礼记 》 记载, 西周时期女子 , 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 ” 也是 教育由家庭承担, “毕业的学校 ” 。 自西周以降, 家庭始终是女子受 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种抱残守缺、 凝滞不变的形式, 束缚女子教育达2 000 年之久。
· 60· 二、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 女子学校教育。
新疆地方志
2011 年第 1 期
1925 年增加到7 956 名, 1928 年达 年增加到3 249名, 24 870名, 前后短短 12 年, 增加 33 倍有余④ 。除教 1922 年全国入高等学校的女生已达 665 会学校外, 1925 年增加到 972 人, 1928 年达到1 835人⑤ 。 人, 3. 留学教育。 20 世纪初, 女子留学教育也出现了。 开始是 女子以个人自费形式出现。民国成立后, 美日为了 达到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 利用庚款等形式发展 同时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 急需向 中国留学教育, 外国学习, 这样中国女子留美留日人数便有所增 加。由学校派遣女子留学也规范化了, 如 1914 年 清华学校开始利用美国庚子退款每隔 1 年选派 10 名女学生留美。随着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及留法 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女子留学欧洲的人数也不断 成为一支与国内女子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教 增加, 育队伍。 ( 二) 女子社会教育。 从 19 世纪末期报刊等印刷媒介的兴起与繁 荣, 到 20 世纪初期广播等新媒介的出现及其不可 大众传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 遏制的发展势头, 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 不仅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精神 食粮, 而且其信息传递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也已经 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改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 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自戊戌维新中国第一份《女学报 》 问世, 经辛 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妇女报刊的创办在中国历史上 1898 ~ 1922 年所出版的妇女报 第一次掀起高潮, 刊就有近 80 种 ⑥ 。 这主要是指以妇女理论、 妇女 生活、 妇女解放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性妇女报 刊, 若将 1898 ~ 1949 年整个民主革命阶段创办的 妇女报刊, 以及其他各类报纸和期刊开辟的有关妇 女的副刊、 专栏、 专页、 专号, 各女子学校创办的校 刊、 校报都计算在内, 数量就更为可观。 综观各妇 女报刊的出版宗旨, 尽管其侧重和篇幅各不相同, 但整体而言, 大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传 播新思想、 抨击旧观念、 传授科学知识、 探讨妇女问 题。 ( 三) 女子家庭教育。 此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以传统教育为主 , 其目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
对未来女子教育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推动性别平等教育
未来女子教育的发展应该继续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确保女 性在教育领域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未来女子教育的发展应该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 康教育和辅导机制,帮助女性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 质。
培养女性领导力和创新精神
秋瑾与女子革命教育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革命家和教育家,她积极倡导女子革命教育,主张女子 应该接受和男子一样的教育,培养女子的独立精神和革命意识。
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这是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旨在宣传妇女解放和女子教 育的重要性,鼓励女子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
秋瑾还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组织女子留学生会,推动女子留学运动,为女子争取 更多的教育机会。
加强民国时期女子教育与其他社会领 域的互动关系研究,探讨女子教育对 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借鉴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经验教训, 为当今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 借鉴和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代表人物和事件
何香凝
作为画家、政治活动家的何香凝,也是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她曾留学日本, 并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革命。同时,她也关注女子教育问题,提倡女子应有平等受教育 的权利。
燕京大学女生事件
1919年燕京大学发生女生入学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促使燕京大学最终决定 招收女生,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01
02
03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女子教育使得女性具备了 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 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 响力。
推动社会进步
女性通过接受教育,具备 了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
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评述近代女子教育在中国是一个充满坎坷与曲折的历程。
在古代社会,女子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无用之举,女性只能在家中相夫教子,缺乏与男性平等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的来临,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逐渐走向了公共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女子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反对旧传统的思潮。
他们认为传统的封建荒谬思想束缚着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于是,他们便开始主张女子教育的普及,认为给女性提供教育机会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观点为中国的女子教育发展铺平了道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女子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推动。
国家开始制定法规来保障女性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例如,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凡公立学校均应于男女别校”。
同时,一批私立女子学校也在这一时期相继成立,如燕京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这些学校为女性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女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家缺乏投资和支持,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一直不如男子教育。
其次,儒家思想对女性仍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认为应该“贞洁”“柔顺”,如小姑娘如果出门不慎“失了节”,就会为家族招惹麻烦,这使得女性在受教育和社会工作方面面临很大的阻碍。
但是,女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趋势。
例如,随着现代传媒和大众教育的兴起,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平等和自由,女性角色的多样化也在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此外,女性教育也得到了一些支持,例如一些妇女组织开始慢慢承担起女子教育工作,为一些缺乏受教育机会的女性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挫折,但是女性的受教育权利逐渐地被社会所认可和保护,女性角色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增加,这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
个时期,不同地域的女子职业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地区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早。
早在清朝末年,北京就有设立女子职业学校
的先例,户部衙门中素贞女学堂就是北京地区最早设立的女子职业学校之一。
此后,随着
时代的变迁,北京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职业学校,复
兴女子职业学校、北华女子职业学校等。
这些学校不仅教授了传统的女子技能,比如织布、刺绣等,还开设了现代的课程,如文秘、会计等,为女子投身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南京、广州等地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也值得一提。
南京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其
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早,并且较为系统。
南京女子职业学校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女子职业
学校之一,设有多个专业,如织布、造纸等。
广州是中国南方经济中心,也有许多女子职
业学校,其中以英华女子职业学校最为有名。
这些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民国时期不同地域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各有特色,但都注重结合传统的女子技能和现
代的专业知识,为女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不仅致力
于传承传统文化,更重视提高女子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民国时期,不同地域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以下是对于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简要论述。
华北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早。
在清末时期,北洋政府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在北京等地设立了一些女子学校,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职业教育机会。
1907年,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女子职业学校——清华女子职业学校,为女性提供了诸如裁缝、刺绣、洗染等实用课程的教育。
还涌现出一批以培养女性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学校,如烟台女子职业学校、东兴女子职业学校等。
西南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四川、云南等地,女子职业教育受制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直到民国时期,四川妇女会创办了四川女子职业学堂,开设了厨艺、洗染、刺绣等职业课程,才有了一定的发展。
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性。
华北地区发展较早,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次之,西南地区起步较晚。
这些差异主要受制于当地社会环境、政府引导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在各地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妇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状况探析
收稿 日期 :0 1— 1 2 2 1 0 —1 作者简介 : 贝贝, , 赵 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硕士研究生 。
・
6 ・ 0
占大学 生 总数 的 2 1 l ; 据 中华 教 育 改 进 社 的 .% 2 另
to i n, a d p i t u u sinsi hi e o n on s o tq e to n t s p r d. i
Ke r s: a l e r fRe u l fCh n y wo d e ry y a so p b i o i a;t e d v lpme to me S e u ain;q sin c h e eo n fwo n’ d c to ue to
时期
类别 全 国女生
男生 总Βιβλιοθήκη 11 9 8~11 初 小 l0 8 99 9 82
表 1 民国 初 年 接 受 初 等 教 育 的 男 女 生 数
调 查 , 国受 高 等教 育 的女 性 ( 会学 校 除外 ) 全 教 已达
6 9人 , 布如 下 : 6 分 国立 大 学 : 京 大 学 1 北 1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1 北 5 人, 北京 法政 大学 7人 , 京农 业 大 学 4人 , 京 女 北 北
民 国初 期 女 子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探 析
赵 贝 贝
( 国人 民 大学 , 京 中 北 107 ) 0 8 2
[ 摘要 ] 民国建立后 , 子教 育进一 步发展 , 女 但是女 学在发展 的同时也存在 众 多问题 。对 民国初年 ( 9 2~ 11
浅析民国前期的女子教育
浅析民国前期的女子教育民国成立以来,新事物层出不穷,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同凡响的变化,女子教育成为新的课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女子教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一是开放大学女禁,二是实现了中学男女同校。
女子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促进了妇女的解放,使中国女子能走出家庭,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婚姻上的自由。
教育使妇女完成了从依附到独立的历史性转变。
标签:女子教育;男女同校;开放大学女禁;新文化运动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从各个方面对近代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部分学者在分析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时认为,民间创办女校与政府新政的推行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出现以及女子教育制度的制定。
同时,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及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也在女子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试就民国前期(1912—1928年)女子教育的发展与成就等问题作以分析,以观女子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艰难起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组成了以孙中山为临时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政府非常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讲演时说:“凡为中华民国之人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
中国人数四万万,此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
”“因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正少,处于今日,自应认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
”“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以望平权。
女界平权,然后养成真共和民国。
”[1]388在孙中山的高度重视下,教育家蔡元培被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并设立教育部。
1912年3月,临时政府颁布《国民教育部官职令》,规定教育部分为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六个教育司,并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教育作了重要的改革。
然而随着北洋军阀的上台,封建传统势力占据了上风,女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对现今女子教育的影响分析
国民时期 , 女子教育思想 的传播 者包括各个阶层 、 各种 信 仰的人士 , 有资产 阶级 , 有清末开 明的人 , 也有共产党人 ,
Ed u c a t i 0 n/ / Z h u Mi n
Ab s t r a c t T h e r i s e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f e ma l e e d u c a t i o n p r o mo t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R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 a n d e v e n t h e d e v e l o p —
化 的开始 。其后 , 在国民政 府时期 , 尤其 是国民党全 国第二
次代表大会 中, 明确提 出了女子 教育的重要性 , 同时提出要 求各行各业尤其是政府行政开放职务 , 容纳女子就业 。一直
P e r i o d o f he t Re p u b l i c o f Ch i n a o n Co n t e mp o r a r y F e ma l e
2民 国时期 女子教 育特 点分 析
2 . 1民国女子教育传播者 多样化
t h e e n l i g h t e n me n t o f f e ma l e e d u e mi 0 n i n t h e R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o n Ch i n a ’ S c o n t e mp o r a y r f e ma l e e d u c ti o n .
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对现今女子教育的影响分析
朱
中图分类号 : G4 0 — 0 9 文献标识码 : A
试析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试析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影响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政治理论、价值观念不断渗入中国。
女子基础教育随之兴起,到民国时期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的条件成熟,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影响。
女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促进了平等意识的觉醒,她们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不再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更多的是通过从事社会职业来实现理想,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
标签: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影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师范教育归属于一个特殊的教育形态。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为了方便传教,在中国创办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民间女校也纷纷出现,从而促使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女子师范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完善。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影响。
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一)男女同校学习与民国之前相比,此时女子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教会创办的高等学校外,还通过男女同学方式得以实现。
男女同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
男女同校学习是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是近代教育的结果。
1906年6月,上海《申报》已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1911年,学部已经规定了男女同学办法,但因辛亥革命的发生而没来得及实施。
1912年,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小学男女同学,高小以上依然分校。
1915年,《国民学校令》规定:只允许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同校学习,三年级以上男女只能同校不能同班。
1919年准高小男女同学,1920年之后推及全国。
五四运动前,小学男女同学已成风气,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男女同学实现的也算较早。
在高等学校是男女分设的,男性大学向来是不招收女生的。
1919年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写信给蔡元培,要求北京大学能够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
但五四运动正值高潮期,蔡元培辞职离开了北京大学,邓春兰的愿望未能实现。
9月,蔡元培返京恢复北京大学校长职位后,明确表示同意女生入学。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女子教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女子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对教育的需求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以及女子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入手,探讨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剖析。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不断的战争和外侵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动荡,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现代化的推进。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其中一个方向便是教育的改革。
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最为明显的便是女子教育的落后和缺失。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都极为有限,女性往往在家中忙碌于家务事务之中,而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脱离。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女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时刻关注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同时,教育问题也成为了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20世纪初,中国女性主义者开始积极参与女子教育的运动,呼吁加强女子教育,增加女子从事知识性工作的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开了教育改革的大门,即将诞生的民国政府很快就开始了教育改革。
民国初期,各地相继创办女子学校和女子大学,标志着女子教育的逐步兴起。
同时,各种女子教育的组织也迅速崛起。
1912年,清华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恶劣的战争环境造成了校舍的老化和设施的破损,但这个时期的学校师资不错,并且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1919年,女权主义者宋庆龄创立了妇女教育研究会,更加突出了女性教育的意义。
在其他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各种女子学校和教育组织,为女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女子教育的现状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方面,女子教育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女子大学和普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女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普及率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等。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述评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述评[摘要]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是民国时期公立女子高等教育的代表,是民国时期女子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
这一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可从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制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其具有女性特性、师范特性、自立意识三大特色。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子专门人才师范教育[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24-03民国成立伊始,女子师范教育便被纳入了法律与制度的轨道。
1912年 7月10日,“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
会上,关于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案》经初读成立,交付审查。
同年9月28日,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十三条,“女子高等教育”议题正式列入政府规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
同年颁布《壬子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女子可获得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的教育,女子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正式获得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途径(一)公立大学1918年,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和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就实现女子高等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两条途径:一是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及女子大学;二是大学开“女禁”。
1919年4月23日北洋政府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高师),女高师是第一所专门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公立机构。
之后,国立女子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相继设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将高等师范教育的职能归并于普通大学呼声的影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后来经过几次变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的男师大合并。
其他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相继并入普通大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系科。
公立大学男女同校始于1920年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联袂首开“女禁”。
1920春天,北京大学始招9名旁听生。
民国初期成人女子教育研究
民国初期成人女子教育研究作者:胡若雪邵晓枫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22期摘要:民国初期,成人女子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表现为:开始形成新的成人女子教育观,即开始由“贤妻良母”观嬗变为更加重视女子自立自强的“养成完全之人格”和“超级贤母良妻”的教育观;成人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受教育对象走向平民化;成人女子留学教育兴起并逐渐规范化;成人女子社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丰富化。
与此同时,在成人女子教育中,还存在着在教育观上传统色彩较严重,在职业教育上发展不平衡,在留学教育上发展缓慢,在社会教育上内容仍不够丰富等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民国初期;成人女子教育;教育观;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社会教育作者简介:胡若雪(1988-),女,重庆北碚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邵晓枫(1967-),女,重庆永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及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92-0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近代中国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急剧转变,新的社会政治形态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态,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主张振兴女学。
他指出:“教育既兴。
然后男女可望平权。
女界平权,然后可成此共和民国”[1],同时“教育上的平等为一切平等的渊源”的思想开启了成人女子教育的新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后,女性问题得到关注,妇女解放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内容,女子教育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变革对象,成人女子教育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做较多的研究,但总体上关注的是女子学校教育,对成人女子教育研究有所涉及但不多,更不够系统。
因此,本文拟对民国初期,即1912年到1927年间成人女子教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利于人们了解和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成人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动因探析
括} 京师、 直隶、 奉天、 黑龙江、 山东、 山西、 陕西、 、 河南 江宁、 江苏 等2 个省区。 从中可 以看出, 1 西方女权屉想的传人掀起了2 0
足于科学试验、 商品经济以及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人文精神、 以
自由主义为 动力 的批 判精神 、 以经济 为最 高利益 的功利 主义导
向。
西方在 民主 、 科学思想 的指导下 , 女可以同校学习 , 以接 男 可
受相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这种指导思想在五四前后深刻地影 响着中国教育界, 为中国男女同学树立了榜样。11 年, 95 资产阶 1 世纪末期 , 9 清政府迫于外界的压力对女子教育给予了必 级开始宣扬“ 男女平等”“ 、 婚姻 自由”“ 、妇女解放” 等思想 教育界 要的重视, 但这种改革仍然以传统的封建教化为中心, 而现代化 开始接受西方的男女同学观念 , 并且风靡一时。 的教育体系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可有可无。因此, 这一改革体 陈独秀在《 青年》 创刊号中发表发刊词说 :以科学与人权并 “ 现了时代发展 给民国政府带来 的历史 推动。 重. ” 打破“ 忠孝节义” 奴隶道德”发展“ 的“ , 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 8 清朝的覆灭把落后的教育这一历史难题留给了刚刚兴建的 【 并相继在各种报刊专栏发表了关于女子教育问题的深刻见 国民政府。一方面, 旧官僚、 军阀、 地主乡绅 、 新军阀势力要求恢 解, 认为教育耍面向全体国民, 全体国民才是施教的对象 , 当然这 复 旧有 的教育制 度 , 尊孔读 经 , 提倡 复古 的道德形 态 ; 而另 一方 些施教的对象包括女子在内。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期说 :现代 “ 面, 则是新教育培养的社会成员及中国的工业化趋势, 要求不断 民主主义的精神” 在教育上“ 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 , 这 完善 民主共 和政体 , 在精神方面要求 民主 、 等与科学 。所谓 民 平 种人人均等的机会不仅仅包括男女平等 , 而且包括男女社交上的
[民国,初期,女子,其他论文文档]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学者们已从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文章通过分析归纳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得出了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对当今女性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嬗变特点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女子教育在曲折中求发展1.政治经济的限制。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是在清政府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造的。
因此,清朝末期的教育必然影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
清末女子教育是在进步人士舆论压力下展开的,而且从清政府着手进行女子教育工作开始,就对女子教育在课程设置、修业年限、教育权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限制,给女子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经济上,教育经费不足成为困扰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可从清末杭州贞文女学堂校长因经费短缺难以维持而自杀的事件反映出来。
由于资金缺乏,规模小、设施简陋,师资不合格和师资短缺成为限制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束缚。
中国封建女性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一方面,一些民众由于受观念的限制,又因为苛捐杂税的沉重而捣毁学堂,以致时人感慨清末毁学竟成“风气”,这加重了兴学的困难。
另一方面,女性自主意识不强。
由于多数女性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导致女性不乐于进入女学堂学习。
因此,女性主体意识不强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此外,女性求学目的不纯及缺乏信心也是女子教育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
有些受过教育的所谓“新女性”,整日在消费上讲究,有些更以出嫁为职业,则女子求学便是女子“求夫”的准备或手段了。
她们之所以受教育乃是为了婚姻而受的。
(二)受外界影响,女子教育的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1.民国前期女子教育的产生是外界影响的产物。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所以在女子教育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诸多限制。
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可编辑)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姓名:马婉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学原理指导教师:刘虹20090606摘要清末至民国前期是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滥觞和初步发展时期。
此时的中国社会正是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特殊历史时期,政权更替、军阀混战、经济结构变化加剧。
从清末的国开到中华民国建立后吐故纳新,中国的女子职业教育做为连接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纽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极少到有一定规模的发展过程。
教会女学首开女禁,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大大的促进了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清末和民初的兴女学热潮,为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清末的实业教育救国思潮和民国建立后的职业教育思潮,极大的推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萌生和发展;再加上清末以来倡导女子经济独立的呼声高涨和女性职业意识不断觉醒,逐步认识到女子除了家庭责任外,还有做为社会一份子的社会责任,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设立女子职业学校、对女子进行职业教育,使女子学得一技之长,摆脱昔日对男子的依附,养成自立人格,最终成为近代女子解放的重要前提。
本文试图从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对这一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所取得成效与制约因素进行探究,从而认识到女子职业教育对女性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就业范围的扩大,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妇女解放进程方面的重大意义;反思出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创办适合女性特点和女性需要的专业和办学形式对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末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 锄,,.毹,,,.锄’ ;, :;,,, . ,,, .’,,,,.,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清末至民国前期女子职业教育探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试论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启示
试论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启示[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已不再是男尊女卑的时代,时代女性在教育、社会地位及就业等方面已与男子取得了平等的地位。
这一地位的确立有着历史缘由。
早在民国初期,随着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女子职业教育作为两者结合的特殊形式应运而生。
在职业教育发展及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法律化,吸取了清末实业教育的经验,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颇丰,为今天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启示一、教会女校的建立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西方传教士在华宣传西方文化与教育成为女子教育的发端。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陆续在福州、厦门、广州等五个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创办了一批教会女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开放口岸的增多和教会势力的扩张,教会女校有了较大发展,数量急剧增加,1876 年,仅基督教教会就办有女校 121 所,招收学生 2101 人。
到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
1895年,有女子小学225所,女学生4262名;女子中学69所,女学生2096名;女子书院及培训班14所,有女学生416名。
教学环境开始向女生提供与男校接轨的教学内容。
传教士不仅在中国创办了数量较多的女子学校,还资助女子留学,促进了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会女校提倡女子教育思想言论的宣传及开办女子学校对中国传统女子教育的冲击。
郑观应、梁启超等思想家将教会女学作为在中国发展女子教育的蓝本并付诸于实践。
清末民初,中国人创办的女子学校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相继出现,为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二、晚清女子实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的经验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始全面接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男女平等、天赋人权等理论广为宣传,在中国沿袭几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发展女子教育成为救国救民的有效途径之一。
略论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局限性
一 民国初期 的女学 带有 不平 衡性 民初 女学 沿袭 清末 女学 的特 点 ,不平衡 性依 然存 在 。其 主要 表现 在男 女学 校规 模及 受教 育人 数之 间 的差异 、地 区之 问女 学 的差 异 、女 子受 教育 程 度上 的差 异 。 据统计 ,“1918年 2月 一1919年 12月 ,当时全国有国 民小学学校学生 4842683人 。其中,男生共有 4634501人 , 占总 数 的 95.5% ,女生 有 217137人 ,占总 数 的 4.5%,男生 数是 女生 数 的 21倍 。按 照 当时 我 国的人 口比例 计算 ,全 国 的学 龄女 子 数大 约为 2000万 人 ,而实 际仅 有 21万女 生 ,这 意味着平均 100个女子中将有 99个不能接受教育。山西是 当时全 国推 行 义务教 育成 绩最 突 出 的省 份 ,据统 计 ,全 省共 有 学生 645148人 ,其 中女生 数 是 80583 人 ,只 占总数 的 10.8%。” “1922~1923年度 ,云 南有 中学 校 21所 ,其 中 男 校 20所 ,女校 仅有 1所 ;云南 中学 生总 数为 2940人 ,女 生 为 157人 ,女生 仅 占 中学 生 总数 的 5.34%。”②我 国其他 省 市也呈 现 出这 种状 况 。此 外 ,民 国年 间女子 学校 主要 集 中在 省 会及 经 济发 达地 区 ,女 学潮 流并 未深入 到 广大 的农 村和 边 远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少数 民族地区,根本没有开设 女学 。女 子学 校 的学 生也 主要 是官僚 士 绅之 家 的女孩 子 。“以 省 立 大理 女子 中学 为例 :该 校 出身 于地 主家 庭 的 占 30%,商 人 家庭 的 占 33.4%,军 政家 庭 的 占 23%,其他 的 占 6.5%, 工农家庭出身的只占 7.1%。” 在接受教育程度上同样存在 不 平衡 性 ,女 子 只有 少 数能 够接 受 中等乃 至高 等教 育 ,大多 数女 子 只能接 受初 等教 育甚 至无 法得 到 应有 的教 育 。 二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女子服务于家庭的封 建主 义色 彩 如在女子 中学教育方 面:民国政府 的教育政策 的制定 者,关于中学男女学生的学习待遇是建立在男女有别的基础 上的。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之间的体质 、智力方面承认有天然 的 区别 ,而且没 有完 全 消除封 建 时期 的女 子教 育是 服务 于家 庭 生 活 的影 响 。免 授兵 式体 操 和数学 、物理 等课 时 少于 男生 属于前 者 ,而加 授 家事 园艺 即属 于后 者 。笔 者认 为 男女 在生 理上存在着区别是肯定 的,但在智力方面是一样的。我们不 能 因为 男女 有别 而减 少女 生某 些科 目的课 时 ,这 不利 于女子 的学 习 。另 外 ,家事 园 艺也 不能 把它定 义 为女 性 的工作 ,男 子也应 该 学 习这方 面 的知识 。当然 ,如果从 家 政学 的角 度来 看无 可厚 非 ,其 真正 的原 因是 受封 建 主义 的 “女子 主 内”思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前言民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尚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女子教育更是缺乏发展。
然而,在黑龙江省的局部地区,女子教育却已经开始缓缓发展起来。
本文将就此展开简述。
一、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现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黑龙江省辖区内的女子教育非常有限,主要以汉族城市和部分满洲族部落的女子教育为主,其中以长春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和伊春市为代表。
这些地区所开设的女子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居多。
不难发现,女子教育在“海峡两岸地区”,即讲汉语的城市和满洲族聚居的地区,相比于在满洲及内蒙古的女子教育来说较为发达。
在满洲及内蒙古地区,女子教育非常缺乏资源,只能依靠传统民间教育来维持。
二、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家的支持。
在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以下人物和事迹的支持:1.杨世杰杨世杰是长春市的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
他于1919年,在长春市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先河,建立了长春女子文高等学校,为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贺德因贺德因是以发展内蒙古和满洲地区教育为己任的教育家。
1921年,他在伊春市建立了贺德因师范学校,为教育内蒙古和满洲地区的女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三川一园三川一园是黑龙江省当时著名的女子学校。
在其创办者方树柏等人的努力下,该校迅速成为了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的一所女子教育明珠,其教育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备受好评。
4.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女子教育的发展要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
在黑龙江省,20世纪20年代后期及30年代初期,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上升,教育投入逐渐增多,这为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影响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中主要包括:1.推进了社会进步通过女子教育的发展,在当地推进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进步。
女子们能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观,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规划,这为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研究述评
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年级:2012级2班
学号:201221012531
姓名:何媛媛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研究述评
通过对一些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与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我发现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启蒙、萌芽、肇始、繁荣发展四个阶段。
而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繁荣阶段。
在清末萌芽的基础上,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呈现出学校、社会教育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教育价值观、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对变革社会风气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我国许多历史学家对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有深入的研究,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我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近代新式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但总体上都大同小异,其中“西学东渐”和“民族危机”是他们大多数的共同点。
余丽芬在《西学东渐和近代女学》中写到:“近代女学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治内容,近代中国的新旧递殖无不带有外力冲撞、浸渗的痕迹,女子教育的兴办即是由西学东渐触发的近代化运动之一”。
程利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女子教育的发展》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
商业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开始,接踵而来的民族灾难、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刺激着国人寻求救亡图强的道路因此,争取国家独立富强,实现社会进步,学习发达国家的文明习俗,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执著追求。
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正是伴随着这一社会变迁而产生、发展的,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
二、中华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繁荣发展
李春宜认为:“这一时期全国兴办了大量女学,学校类型增多,有政治、军事方面的女子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女子中学和女子高等学校。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女子教育的思想家和实践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见解和主张,推动了女子教育在形式、内容、体制上的发展完善,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女子教育体系和新的女子教育理念。
”
徐晶讲师则指出,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对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的整体文明和进步,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催化因素之一。
到这个时期为止,我国近代女子教育才真正进入到了成熟与繁荣阶段。
三、我国近代女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梁启超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作用。
他说:“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
女学次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
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
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其是也。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
这是从价值观层面上对女子教育意义的解读。
他认为女子教育有四个作用:自养强国、家庭和睦、教育子女、进行胎教。
张素玲从女性经济地位方面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独立自养的思想,并认为教育是实现此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女界钟》指出,要从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女子教育, 超越戊戌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局限,获得了理解女子教育问题的新视角,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女子教育价值的重新界定。
由于近代中国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新旧思想混杂的大变革的时代,所以,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及其实践也不免存在许多局限。
近代女子教育的思潮已成为历史。
然而回望历史却可以使我们得到诸多启示:首先,一定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亦不例外。
古代的小农经济只能产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教;近代化的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张扬女性独立的“自养、自知、自强”的女子教育思想,因此环境的再造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参与是理论付诸实践同时也是女性获得解放的关键因素。
这些无疑对新时期的女子教育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2.司德敷:《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1)(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
二、期刊类:
1.余丽芬. 西学东渐和近代女学[J].浙江学刊.1996年03期.
2.程利.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女子教学的发展 [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李春宜.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
期.
4.徐晶. 论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曲折发展及其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