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9beb3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8.png)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c7291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7.png)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诗三首》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诗三首》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诗三首》教案设计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44bd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8.png)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课程背景《诗三首》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歌,为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中,提高语感、涵养情操、培养诗歌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按兵不动的权力。
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团队合作中理解、分析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体会诗歌的艺术欣赏和人文价值,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结构,把握诗歌内涵,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达成共识,并普及知识和技能。
3.学生能够体验和领悟诗歌的文化魅力和人文价值,培养情感和审美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分组合作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少于3人,选择一首己选好的唐诗,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选中的唐诗阅读多遍,共同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美丽,阅读后讨论诗词中所展示的唐代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文艺风气等等,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小组展示选代表,总结小组中各自的想法和分析,展示出深度的感悟和思考。
4.整合交流教师可以安排小组间交流,介绍各自探讨的诗词,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不同看法,进行思维碰撞和分享,有所启发。
四、教学评估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展示、小组间交流和整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估。
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可着重考虑以下方面: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思维模式受到他人启迪。
2.学生在小组展示中,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持续关注就他人,面-面采纳他人意见。
3.学生在小组间交流中,是否能够借助其他小组的分析和思考,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涵和意义。
五、教学中的注意点1.教师应注意课堂设置,营造课堂共同学习、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的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节奏,根据学生表现,灵活处理教学进程,防止学生丧失兴趣。
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9短诗三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48b82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0.png)
6. 诗歌的文化背景:通过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文化美。
7. 诗歌的欣赏和创作: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和分析三首诗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文化美。
解决办法: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举例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3)通过介绍和分析三首诗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文化美。
九.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诗歌朗诵: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诵练习,录制视频上传至班级群,同学和老师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2)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提交诗歌文本,同学和老师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3)诗歌鉴赏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鉴赏,撰写鉴赏报告,包括诗歌的背景、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提交报告文本,同学和老师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诗歌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诗歌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二、拓展建议
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自己的诗歌或他人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0a0f5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4.png)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短诗三首》中的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色彩,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频播放诗歌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呈现(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意图,增加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理解诗歌更深层的含义。
•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分析,讨论后向全班汇报。
第四步:个人表达(10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是朗读或创作。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家里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1. 教学亮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分组讨论和个人表达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不足•整体时间安排稍显紧凑,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表达。
•个人表达环节有待加强,应该给予更多反馈和指导。
3. 教学改进措施•调整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表达。
•增设个人表达评价环节,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反思,我发现了一些教学中需改进之处,同时也认识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需要持续培养和提升的。
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4cda8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7.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首短诗的内容、主题及作者背景,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4.通过对短诗的欣赏与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请同学们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短诗,互相朗读、鉴赏,感受诗歌的美。可以邀请家人谈谈他们对诗歌的看法,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2.家长协助孩子一起查找并阅读至少一首与课堂所学短诗同一诗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增进对诗歌文化的认识。
3.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短诗,为其创作一首歌曲或编排一段舞蹈,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下节课向全班同学展示,分享你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创作一首以“春”为主题的短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和期待。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短诗进行背诵和鉴赏,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课后请同学们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短诗进行深入学习,尝试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并完成以下作业:
-撰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鉴赏短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画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插图,展现你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讲解:详细讲解短诗的内容、主题及作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9ba1d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8.png)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布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调配等等,下面是的我为您带来的五班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爱并共享出去。
课时篇一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两首诗,同学肯定有许多感受,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同学美美诵读,然后说说本身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同学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布置作业,拓展延长篇二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解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本身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悦耳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味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本身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呈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同学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简单,因此可布置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同学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了解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然得意、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本身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服,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特别满意。
C.你的脑海中显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舒畅、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倘若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宽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漂亮的月夜让人沉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足了随性、自然。
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73258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7.png)
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设计的主题是“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和欣赏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并且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和描述诗;•能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一:《静夜思》教学目标•了解抒情诗的特点;•理解《静夜思》的情感表达;•能够朗读和理解《静夜思》。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静夜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
2.介绍李白和《静夜思》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静夜思》,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学生朗读《静夜思》,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的情感。
5.学生个别或小组创作一首与夜晚有关的抒情诗,可以借鉴《静夜思》的写作方式和意境。
诗歌二:《咏鹅》教学目标•了解叙事诗的特点;•理解《咏鹅》的情节和表达方式;•能够朗读和理解《咏鹅》。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咏鹅》,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2.介绍骆宾王和《咏鹅》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咏鹅》,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节和表达方式。
4.学生朗读《咏鹅》,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中的情节和表达。
5.学生个别或小组创作一首关于动物的叙事诗,可以借鉴《咏鹅》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诗歌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了解描述诗的特点;•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意义;•能够朗读和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步骤1.引入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2.介绍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3.逐句解析《赋得古原草送别》,解释诗句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意义。
4.学生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并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9baca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0.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道客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道客](https://img.taocdn.com/s3/m/16276e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e.png)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道客一、《夜雨》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夜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设计:1. 导入:老师播放《夜雨》相关图片或播放下雨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夜雨的联想和情感表达。
2. 朗读赏析:老师朗读《夜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诗歌的美感。
3. 讨论解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的含义进行讨论,共同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语言技巧学习:通过对诗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技巧,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对《夜雨》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
6. 分享展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展示,展示过程中互相欣赏、批评并给予建议。
7.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夜雨》,学生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春天的猫》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春天的猫》,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关爱,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1. 导入:老师播放《春天的猫》相关图片或展示一些有关猫的资料,引发学生对春天和动物的联想和情感表达。
2. 朗读赏析:老师朗读《春天的猫》,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诗歌的美感。
3. 讨论解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的含义进行讨论,共同解读其中表达的春天的气氛和猫的特点。
4. 语言技巧学习:通过对诗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技巧,如形容词的运用、节奏感的表达等。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猫》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
程中互相欣赏、批评并给予建议。
7.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春天的猫》,学生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关注。
三、《风筝》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风筝》,培养学生对自由和梦想的理解和追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短诗三首(繁星)》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短诗三首(繁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a0b1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d.png)
《短诗三首(繁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繁星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2.教师介绍作者巴金,并引导学生了解巴金与繁星之间的联系。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再读课文,概括每首诗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
问题:
(1)为什么说“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生背诵课文。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短诗或散文,摘抄下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bed75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1.png)
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诗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08057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4.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三首,分别是《宿建德江》、《秋浦歌》和《夜泊牛渚怀古》。
本课主要内容为欣赏和解析这三首诗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三首;2. 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诗的意境和主题;3.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三首,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诗的意境和主题。
难点: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三首的文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引导学生想象秋夜景色的美丽,引出诗三首。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诗三首,然后集体朗读,并引导学生背诵。
3. 生词与句子:让学生自主学习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然后分组讨论,教师解答疑问。
4. 意境与主题:让学生描述诗中的景色和情感,引导他们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5. 表现手法: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对比、夸张等,并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6.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小诗,并分组讨论、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诗三首《宿建德江》《秋浦歌》《夜泊牛渚怀古》七、作业设计1. 熟读、背诵诗三首;2.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试着运用所学的手法进行创作;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与情感”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生词句子学习、意境主题分析、表现手法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对诗三首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今后需要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的情感体验与理解诗歌的情感体验与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a3566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3.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
理解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
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讲解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朗读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 比较阅读法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或几首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诗歌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授新课讲解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
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讲解三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4. 讨论诗歌组织学生讨论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 比较阅读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或几首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体裁、主题、意境、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
感悟诗歌之美——《诗三首》教案设计
![感悟诗歌之美——《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530c8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8.png)
感悟诗歌之美——《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诗三首》教案的背景与意义1.缘起产品教育是当下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启动产品教育,让学生在产业课题、实验研究等实践中锻炼积极心态、实施拆解式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了“艺术产品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而《诗三首》教案就是其中的一份。
2.意义作为艺术产品教育的一部分,诗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检验思维、澄清思路的机会。
此外,艺术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诗歌教学能够在美育和精神培育方面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示。
二、《诗三首》教案的旨在与内容1.教学目标《诗三首》是一份重视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教案,其宗旨在于:(1)培养学生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2)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
(3)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和创作中发掘自身的美感和情感。
2.教学内容《诗三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简洁、富有哲理、成语锦绣的诗歌,分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将进酒》、《水调歌头》。
(1)《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江南春天的美景,借哀思假冒宴乐,褒奖浪漫文人。
(2)《将进酒》:描写韩信饮酒后的豪迈情感,褒奖刚直不阿的英雄意志。
(3)《水调歌头》:反映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感叹时变之几催化了忧思。
以上三首诗歌均富含哲理,诗意深入人心。
“春风”婉转清新,表现江南春的美丽温馨;“进酒”矫健奔放,形象地刻画了歌颂酒和英雄的图景;“水调”激情奔放,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三、《诗三首》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1.教学方法《诗三首》教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他们直观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感和思想。
(2)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激发出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短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短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22e2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8.png)
短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感情和思想。
在教育领域,将诗歌融入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三首优质的短诗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黄鹂》诗歌背景:《黄鹂》是一首让学生感受自然翠绿、清新空气和美妙鸟鸣的短诗。
它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表演的形式体验自然的美丽。
课前准备:收集黄鹂的资料、图片或录音,并预先了解其声音特征。
准备绘画工具和颜色。
教学步骤:1. 为学生播放黄鹂的鸟鸣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黄鹂及其特征,让学生了解黄鹂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3. 结合诗歌,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黄鹂的美丽。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描绘黄鹂的形象。
4. 学生完成绘画后,邀请他们用诗歌形式描述自己绘制的黄鹂,着重表达对其美丽和歌声的感受。
5. 邀请学生逐个展示作品并朗读自己的诗歌。
教学目标:通过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雨中行人》诗歌背景:《雨中行人》是一首描写雨天中行人的短诗,通过表达行人在雨中行走时的情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前准备:播放下雨的音频,并准备一些雨伞作为道具。
教学步骤:1. 向学生播放下雨的音频,让他们感受雨天的环境和氛围。
2. 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在雨天中的行走经历,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3. 以诗歌为中心,让学生分组,模拟行人在雨中行走的情景。
每组选择一位学生扮演行人,其他学生扮演路人,利用道具(雨伞),演示行人与其他路人的互动。
4. 学生完成表演后,回到座位上,写下自己对雨天行走的感受和思考,形成个人独白或小诗。
5. 学生有机会朗读自己的独白或小诗,与其他同学分享个人的表达。
教学目标:通过模拟表演和写作,提高学生对雨天行走的情感和体验的表达能力,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我的梦想》诗歌背景:《我的梦想》是一首表达学生个人梦想和未来展望的短诗,通过写作和分享,鼓励学生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短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短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42557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4.png)
《短诗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短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
2.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短诗三首》是中国古代闻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包括《登高》、《赠卫八处士》和《赠花卿》三首诗。
这三首诗都表现出了杜甫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杜甫的生平宁创作背景,了解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被誉为“诗圣”。
第二步:进修《登高》请学生仔细阅读《登高》,理解诗中描绘的壮美景色以及诗人对于登高遥眺的心境。
然后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比照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意境。
第三步:进修《赠卫八处士》请学生认真阅读《赠卫八处士》,理解诗中对于友谊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相期以桑田,梦想随风尘”中的比喻和“不知转瞬间,已是十年身”中的比照。
第四步:进修《赠花卿》请学生细读《赠花卿》,理解诗中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中的写景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比喻。
第五步:总结请学生总结《短诗三首》的主题和意义,分析诗中的共同特点和文学价值。
并就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1.请学生尝试用摩登语言重新诠释《短诗三首》,体会古代诗歌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2.组织学生进行《短诗三首》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3.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解读《短诗三首》的内涵和价值,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维广度。
结语:通过进修《短诗三首》,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还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培养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进修中能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和力量,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b60d8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f.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短诗三首》。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春晓》和《寻隐者不遇》三首经典古诗的学习与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曾在夜晚凝望星空的感受,引发学生对《静夜思》的兴趣。
a. 学生分享感受。
b. 教师简介诗人李白及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静夜思》,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朗读《春晓》,分析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c. 朗读《寻隐者不遇》,解读诗中的寓意,理解诗人寻找知音的渴望。
3. 例题讲解:a. 分析三首诗的韵律特点。
b. 解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尝试创作以“夜晚”为主题的短诗。
b.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短诗三首》2. 内容:a.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短诗三首》。
b.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韵律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意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a. 邀请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
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a126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c.png)
诗三首教学设计诗歌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抒情的方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的一套教学计划。
本文将针对诗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提供一个有趣、有效的诗歌教学活动。
一、课程大纲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水平。
本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三首诗歌:1. 《静夜思》- 李白2. 《登鹳雀楼》- 王之涣3. 《悯农》- 李时中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三首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押韵和节奏,并加以运用。
3.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创作出与诗歌风格相符的作品。
三、教学活动1. 预读课外诗歌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悯农》这三首诗歌。
学生要在阅读时重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押韵和节奏。
2.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寻找每首诗歌中的情感、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美和独特之处。
3. 朗诵和背诵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诵和背诵。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朗诵和背诵的技巧。
4. 诗歌创作学生以三首诗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例如鼓励学生运用意象和押韵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评估和建议。
四、评估方法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感表达能力和诗歌创作的水平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包括平时的参与和表现评估、诗歌背诵和朗诵的评估以及诗歌创作的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反馈、小组评价和整体评价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以下资源来辅助教学:1. 诗歌文本的复印件或手写稿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教学设计主备教师:晏金成一、内容和解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情人,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用表现。
这首诗歌意境高远、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反映了曹操感伤乱离,叹息时光流逝,渴望贤才辅助功业的思想。
诗歌写出了曹操“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壮志,写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隐居田园的六年。
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她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也写出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以及高远志趣和守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二、目标和解析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点;(2)了解古诗十九首创作的时代特点以及曹操、陶渊明等诗歌风格;(3)欣赏诗歌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熟读并背诵全诗;(2)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意境美。
情感和价值观:了解古人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和他们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问题诊断意境和主旨,一直是诗歌教学的重点难点。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其次要介绍作者生平和思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加强吟诵,反复朗诵。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法。
五、教学过程 基本流程:课时安排:2课时 涉江采芙蓉教学要点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2、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
相关资料:《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作者为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
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为一体,达引题,讲授五言诗的兴起及《古诗十九首》 品味《短歌行》感受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分析《涉江采芙蓉》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讲析《归原田居》感受陶诗意境及其人格追求到了高度的自然和谐,还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
一、情景导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采薇》这首诗歌里,讲述了戍卒采薇充饥,采薇,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这仅仅是一个做动作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这字里行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涉江采芙蓉,这个动作到底又记录了怎样一段心理历程?这个故事是否像《采薇》那样让人刻骨铭心,黯然销魂?二、诵读课文(一)学生读一遍,大体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听录音(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把握诗歌节奏,体味文章情感基调。
1、正音:“采之欲遗谁”,读“wèi”,意思是赠送,送给远方所思念的人。
2、教师指导阅读节奏:诗歌断句(本诗采用二三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上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地延长发音)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 体味文章情感基调: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哪个?(明确:忧伤)诗歌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明确“涉江”前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情感变为“失落”,之后这种感情越来越重。
所以整首诗歌的情感变化是“欣喜”到“失落”到“忧伤”)(三)、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情感。
教师总结:这首诗歌是写远方的游子采摘花草借以表达对亲人及朋友的思念,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喜转为失落,这样的的叹息让人遗憾悲切。
二、研读课文:1、研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问题:这两句中有那几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因此“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样,“兰泽”、“芳草”,也是纯洁、美好的。
)2、研读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问题: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缓和,写出了自己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远道”一词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了一些信息。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3、研读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问题: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动作心理)。
(用自己的话完成)“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写主人公与还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度痛苦,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4、研读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问题: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的忧伤,这多么让人心碎!)。
三: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加强背诵。
四:教师小结:《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比如在《涉江采芙蓉里》一个“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游子“才上眉头,却上心头”的绵绵忧愁;一个“望”字,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了“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相思之情,这简单的动作让我们体味到主人翁的感情是黯然销魂、扣人心弦的。
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
短歌行教学要点:1.学习《短歌行》,体味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
2.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一、新课导入:在初中我们学习过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有几句名句,比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歌的是壮志,抒的是豪情。
而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短歌行》,看一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二、题解:“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就是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体写的新辞,原作两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
三、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四、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在听的时候体会生字词和诗歌的节奏、情感。
生字词:譬如朝露(pì) 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何时可掇(duō)契阔谈宴(qì)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诗歌的情感基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二)、学生齐读,感受全诗的气势。
(三)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画出表现诗歌情感的字词。
五、内容讲解:(一)、请一位学生读第一节,并找出诗歌表现情感的句子和字词?并分析。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思”)分析: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解析:庄子有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作者觉得时间匆匆,像(比喻手法)朝露般的短暂转眼即逝,逝去的岁月太多,言外之意是余年渐少而功业无成,所以可以总结为作者:“忧”:人生苦短,功业未就。
可谓是“烈士多悲心”,而从这种悲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不满于现实而又积极改变现实的壮志豪情,正如《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杜康真的可以解忧吗?(明确:不能,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一说是皇帝时代的人,一是说周代人,这里作为酒的代称,是用了借代这一种手法,)3、除了忧“人生苦短,功业未就”,作者还忧什么?往下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选自于《诗经》,本意指姑娘思念恋人。
曹操借这句话是说自己思念人才。
这就是——用典的表现手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二句,巧妙的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及礼遇贤才的内心诉求。
所以这种“忧”,是一种对贤才的思慕)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个怎样一个场面?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举办一场其乐融融的宴会,在宴请嘉宾,这是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是作者想象的场面,虚写。
“嘉宾”指贤士人才。
写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去迎接人才。
我们可以看出渴望人才的那种心情刻画的感人至深)(二)、全班齐读第二节,并赏析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亮在很多诗歌当中都出现过,作为出现在本诗里的代表着什么?(明确:贤士、人才像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把人才揽入到自己集团之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才的追渴求。
结合时代背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曹操所生活的时代,那时,人心思治,尽快结束纷战的局面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世之雄”,曹操肩负起了统一大业的重任,所以需要多纳贤才。
在这里,明月,代表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更代表着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
所以诗歌接着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为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大业的宏图壮志而忧心不已)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这又是写什么场面?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是作者想象的场面,是虚写。
写作者想象人才从四面八方赶来,和作者相谈甚欢的场面。
再次把思慕人才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乌鸦有什么象征意义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明确:用“乌鹊”比喻人才。
说当时的人才们都在到处寻找自己的寄身之所,当时是三国鼎立,有三个君主,所以有很多贤才不知道哪才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曹操借乌鹊绕树形象的说明了当时贤士人才的现状。
曹操作为一个君王,说这些人才不知道要到哪里出实际上想说都到我这来。
我这可以提供给你们用武之地。
既然如此,就要表达自己对待人才的态度了,是什么态度?往下看)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五.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前面已经提及,简要概括)(一)巧用比兴。
朝露、明月、乌鹊’(二)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周公吐哺(三)借代。
唯有杜康六、再读一次课文七、小结:读这篇诗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曹操是一个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进取的军事家;是一个不畏艰险而又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是一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文学家,这就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