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510cb85a0116c175f0e48d7.png)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d4597e2b8f67c1cfad6b8bc.png)
营造 良好的区域竞争环境 ,强化 区域竞争优势是增 强经济实力的关键 ,产业集群理论是适合 中国国情
的新兴区域发展理论 。 蔡宁和吴 结兵 ( 0 2 2 0 )基 于 资源 的企业 理论
( BV)与 “ R 结构一 行为~绩效 ”( C )的分析框 SP 架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认为特 定的资源和能 力是竞争优势 的来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 中间组织 形式构成了新 的竞争单位,其竞争的优势来源于资 源禀赋和产业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的扩大 , 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 ,为了减少交易费用 , 增加报酬,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集群应运而生,
并伴随着分工 的发展而发展。同时,集群 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 了专业化分工 。 向世聪 ( 06 20 )系统回顾总结 了不同理论渊源 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 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 本理论做了简要综述与评价。他认为,作为产业布局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主要经历了
国外对产业积聚的研究起步较 早,从马歇尔首次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 的三个 原因以来,经济学者
和经济地理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 了不懈地探索。与 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相 比,我国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 直到 2 0世纪 8 0年代中后期学界才开始对产业集聚现象予 以关注 ,而比较系统 的研究则始于 2 世纪 9 年 0 O 代。这种现象与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改革 开放 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 场在资源 配种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各类 资源和要素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向高效率的地区和产业流动,形成 了特定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 。纵观我 国对产业集聚的研 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介 绍和阐释 ;二是对产业集聚 的分析框架和形成机制的研究 ;三是对我 国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bc883ac284ac850ad024219.png)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t向世聪摘要: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兴趣。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不同理论渊源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本理论作了简要综述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1-092-07一、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1.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第一个阐述产业集聚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1890)。
他在5经济学原理6中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后人称之为马歇尔集聚。
这个概念不仅反映了企业和产业集聚的地理特征,也反映了/一业为主0的产业结构特点。
早期对产业集聚概念的界定,较为关注与产业相关的生产联系,而忽视了地理接近性。
熊彼特(1934)在早年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创新集群和增长非周期性要素也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由于熊彼特的/创新集群0概念是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对创新集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长波相联系。
这与后来学者所关注的地理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存在着一定差异。
当集聚演化到呈现出高度地理集中时,产业集聚概念便与地理特征结合到一起,于是地理接近性就成为界定集聚的基本特征之一。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
这个概念突破了产业区理论所热衷的投入产出系统概念。
但是,由于地理规模和内在社会经济机制的巨大差异,不同研究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表述这层含义,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304922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2.png)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聚,研究,述评]产业集聚研究述评
![[产业集聚,研究,述评]产业集聚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2d95c0fd453610661fd9f48e.png)
产业集聚研究述评摘要: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自马歇尔以来,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对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说明产业集聚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聚灵活的积累灵活的专业化植根性外部性有关产业集聚研究涉及众多的内容 ,某一具体内容又涉及各种各样的观点。
比如某些作者根据提高效率和灵活性的机制,追溯产生集聚模式的作用力;而其他的学者则根据提高动态的进步、学习和创新,将着重点放在集聚的利益。
某些学者模拟公司彼此接近可能产生的金钱收益,而其他学者则强调社会文化结构和制度结构在产业集聚的作用。
有些学者根据经营战略来理解产业集聚,将集聚看作是改进的公司绩效的媒介;而其他学者则根据空间发展战略来理解产业集聚,将空间集聚看作是可被解释的现象。
有些学者认为集聚力作用的空间规模局限在地方;而其他学者则认为集聚力作用的空间规模可能在区域乃至国家。
就研究内容而言,有的时间界限非常清晰,但大多数内容是交叉和重叠的,贯穿于各个时期。
因此,本文就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加以评述。
一、产业集聚的界定与影响因素马歇尔(1890/1916)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众所周知的原因。
他认为空间集聚(即他所谓的地方化):第一,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第三,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集聚经济根植于生产过程,某一地理区域中公司、机构和基础设施间的联系引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专业化技能的集中、地方供应者和消费者间增加的相互作用、共享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的地方化外部性等(Dicken&Lloyd,1990;Enright,1994;Hoover,1948)。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第一个原因集中在产业集聚出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
第二个原因强调地方联系对相联系的活动的集聚绩效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14f8835bb4cf7ec4bfed068.png)
产业集聚及其分段的理论综述和启示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引入,产生了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将集聚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产业集中、集合、集聚和衰退阶段。
顺着以往的研究脉络,将其中闪亮的理论进行梳理,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很多启示。
[关键字] 产业集聚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衰退产业升级一、产业集聚理论综述1.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综述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产业集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代表理论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钻石理论、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
2.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企业群、产业区等概念的纷争目前围绕着集群内企业间是否形成网络,企业在地域上是否集中,集聚形成是自发的还是政策性的,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企业群与产业区等概念应区别对待;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指的是同一事物。
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下,产生产业集聚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当我们对微观主体企业进行研究时,则这些概念都可以作为外部环境,并且可以不予区分。
二、关于产业聚集划分阶段和产业衰退理论的研究Tichy G借鉴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Tichy G,1998)。
在集群从产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过程中,面临着结构风险和周期风险,对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针对不同阶段集群特征进行相关政策引导,可以使集群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并在集群衰退期实现产业升级,并进而避免对地方经济产生冲击,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结合产业升级理论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集群的良性发展应该如下图所示:三、由已有研究得到的启示1.集群建模中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较少传统的对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强调了地区环境的力量,忽视了经济个体战略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818720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e.png)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1b1c1b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6.png)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5fe2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5.png)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90103471eb91a37f1115c6b.png)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d828f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5.png)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意产业集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潜力,正逐渐成为全球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探讨产业集聚理论,并以创意产业集聚为例,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一定数量相关的企业在某一地域或某一特定领域的集中分布。
产业集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及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该理论包括以下主要观点:1. 资源优势观:企业集中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竞争与合作并存观:企业间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促进,形成产业生态链。
3. 创新驱动观:产业集聚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创意产业集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政策支持政府政策对创意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政策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集聚。
(二)人才集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
人才集聚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高校、科研机构等人才聚集地是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基础。
(三)产业链完善程度完善的产业链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上下游支持,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协作。
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包括产业链的完整度、上下游企业的配套程度以及产业内部分工的细化程度等。
(四)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创新氛围、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
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以某创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政策支持、人才集聚、产业链完善程度和创新环境等因素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7296b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0.png)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探索一、引言在当今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和组织发展模式,日益凸显出其独特的影响力。
尤其是创意产业集聚,其发展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科技和创新的融合。
本文将深入探讨产业集聚理论,特别是针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现象,它通过共享资源、促进创新和优化产业链等方式,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主要包括外部经济理论、创新环境理论和区域竞争优势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产业集聚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创新的重要性。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特殊性创意产业集聚是指创意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现象。
与传统的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集聚更强调创新、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融合。
创意产业集聚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文化融合,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合和交流;三是知识密集,依赖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四是网络化,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互动。
四、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1. 政策支持:政府政策对于创意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政策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创意产业的集聚。
2. 人才集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
人才集聚包括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人才结构和人才流动等方面。
人才集聚可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3. 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基础。
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文化设施等。
这些设施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4. 产业链完善:完善的产业链是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保障。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2c21e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e.png)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尤其在创意产业领域,这种现象显得尤为明显。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其在促进经济活动空间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本文以创意产业为例,深入研究产业集聚的理论和应用,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众多关联性强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制度等相互集聚,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创意产业中,产业集聚是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包括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了地理集中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以及企业间相互合作和竞争的互动关系。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创意产业的集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人才资源、产业链条等。
1. 政策环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政策环境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政府还通过建设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创新等方式,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2. 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创意产业集聚的硬件保障。
包括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文化设施如艺术馆、博物馆等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人才资源: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
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包括设计师、程序员、艺术家等。
因此,人才资源的聚集对创意产业的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4. 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完善也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在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企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和竞争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四、创意产业集聚的应用创意产业集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意产业的集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f2001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1.png)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尤其在创意产业领域,产业集聚更是被视为推动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产业集聚理论,特别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
这种集聚现象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认为,这种空间集聚能够产生正外部性效应,从而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特点及重要性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产业,如影视、音乐、设计、广告等。
创意产业集聚是指这些相关企业在某一地域的集中。
创意产业集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强、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等特点。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创意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四、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1. 政策支持:政策是推动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能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创意产业的集聚。
2. 人才集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
人才集聚能够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交流平台等为创意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 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创意产业集聚的硬件保障。
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4. 产业链整合:产业链的完整性是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够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5. 文化氛围:文化氛围是创意产业集聚的软环境。
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77d9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d.png)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产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压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产业集聚成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其中,创意产业集聚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特性,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理论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并分析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现象。
这一理论基于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外部经济等原理,通过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创意产业中,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创新生态,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1. 政策支持与引导政策在推动创意产业集聚中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吸引企业、机构和人才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
2. 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环境能够激发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加入。
此外,文化氛围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不同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能够为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灵感和资源。
3. 人才聚集与流动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
一个优秀的创意人才往往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因此人才聚集对于创意产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人才的流动也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4. 产业链的完善与协同完善的产业链和协同机制能够促进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此外,协同创新还能够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产业集聚理论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集聚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9fe8ce1b6edb6f1aff001fe1.png)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24973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c.png)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
尤其是在创意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产业集聚理论及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这种集中可以带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创新等优势,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是空间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新古典主义理论等多元的理论基础。
三、创意产业集聚现象及其特征创意产业集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产业集聚现象,它主要以创意为驱动力,以知识创新为发展核心。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丰富、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等方面。
创意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从而形成创意产业的集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企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
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因此,人才资源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创意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各地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的聚集度,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完善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完整度也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
而完整的产业链则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05 10:27 共60人浏览[大] [中] [小]一、产业布局与集聚问题的研究线索和理论渊源研究产业布局与集聚问题的空间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
在经济学产生之初,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糅合在一起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各门分支经济学。
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各门具体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才逐渐产生出来。
因此,如果我们要探寻产业布局理论或者空间经济学的起源,就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
在每一门与空间理论有关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产生的源头和发展的节点上,我们都可以找到研究这一问题的早期渊源。
为了探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有必要对空间经济理论的各条研究线索进行一番梳理。
(一)国际贸易理论对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经济学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由李嘉图(Davi d Ricardo)所创建的,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以致人们一谈到国际贸易的有关问题,就必谈李嘉图。
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依然在国际经济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也正是这一理论将空间因素从主流经济学中驱除出去(Ekelund and Hebert,1999)。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其一是李嘉图模型对运输成本问题考虑不当。
在该模型中,运输成本是以作为与其他成本毫无差别的方式并人模型的,也就是说,运输成本仅仅“暗含在生产成本之中”。
这种方法显然不恰当,因为按照这一理论,任何地区或国家总是会在一些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因此,国际或地区间的贸易就总是必要和可能的。
然而,实际上,如果我们引入运输成本,国际或区域间的贸易并不是必然的。
当运输成本大于通过贸易和分工所获得的收益时,贸易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时各国或各地区倾向于各自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自给自足)。
通常,一个地区运用贸易方式发展其优势产业的边界是通过贸易获得的额外收益正好足以补偿其运输成本。
李嘉图用比较利益替换了空间运输成本,这样空间问题就从李嘉图的模型中给删除了。
其二是他的地租理论。
李嘉图模型所定义的经济空间是一种基于土地自然属性差异的异质空间,他所提炼出的区位差异仅仅表现在一般土地生产力上(Ekelund and Hebert,19 99)。
因此,李嘉图的地租就是基于土地肥力而产生的地租。
李嘉图运用地区之间土地肥力的差异复活了在替换运输成本概念时所遗失的空间问题。
这种基于土地肥力的地租与比较优势结合在一起,决定了产业的区位必然是依土地和劳动力的自然属性而分布的。
20世纪30年代,比较优势理论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要素禀赋论,该理论认为,一国贸易优势和产业分工取决于要素禀赋。
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奥林(Ohlin,1933)证实:国际贸易理论仅仅是一般布局理论的一部分,为此,该书对价格的空间或区域方面给予了充分考虑,对在国内生产要素的供应和运输费用方面的地区差别的影响也给予了适当的考虑。
然而,要素禀赋论与比较优势学说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要素禀赋论充其量就是用要素禀赋的生产力差异替代了李嘉图的土地生产力差异,由要素禀赋所引致的产业区位分布仍旧是由要素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奥林首先在商品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无运费)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讨论了要素的丰歉如何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
这实际上就是李嘉图所讨论的情形,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意味着不同的地点在生产力上存在着差异。
然后,奥林放弃了商品流动无运费的假设,讨论了进口税和运费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最后,奥林甚至放弃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讨论了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和生产布局的影响。
奥林的进步在于将运输成本和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引入到国际贸易和产业布局理论之中。
然而,囿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假设的束缚,奥林仍旧只能在完全竞争框架下处理其产业布局模型。
由于完全竞争框架与规模报酬递增不能兼容(Sraffa,1 926),因此,尽管奥林反复声称大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的重要性,但要素禀赋论的一个基本假设仍然是规模报酬不变。
这样,奥林最终还是只能通过外生的要素禀赋(自然属性)来解释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和生产布局。
20世纪70年代后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受到了新贸易理论的挑战。
该理论认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并不依赖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国际贸易中的很大一部分常常发生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
这种基于相似需求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之上的。
国内规模需求为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为了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好处,厂商的理性决策是大量出口这种具有规模优势的产品。
规模报酬递增暗示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Krugman,1979),正在这时,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1977)发表了他们的垄断竞争模型,这样,新贸易理论就可以将其理论建立在美丽的D-S模型(加以适当改进)基础之上。
新贸易理论的一个直接推论就是产业布局与集聚可以不必依赖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二)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与集聚问题的研究屠能(Thunen,1826)可能是最早将区位引入产业布局经济学框架的先驱者之一。
他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土地是完全可分的,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在事先存在的中心市场进行。
这样,屠能就推断出了一个产业沿中心市场环形分布的生产布局。
由于屠能模型是在完全竞争框架下推导出来的,因此由它所衍生出来的各种模型都可以纳入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w)框架。
但是,由于这一模型依赖于一个外生的中心市场,因此它并不能解释现实经济中产业布局演变的内生机制。
此外,屠能还创造了一种基于运输费用的内生地租理论,此种地租对产业布局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消极影响,屠能的这些非凡的思想被冷落了一个多世纪。
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理论前提是: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
在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中,影响集聚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运输成本和生产密度。
企业家寻求费用最小的生产区位,除了考虑运输费用和工资成本之外,还需要考虑生产密度(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实际上有相通之处。
韦伯放弃了屠能的外生中心市场假设,而代之以由集聚经济所引起的规模经济。
企业家选择区位的原则是,对运输费用与从集聚经济中获得的额外收益进行权衡。
韦伯这一深刻的洞见显然被后来的新经济地理学派所继承。
30年代,产业区位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胡佛(Hoover,1936)考察了更加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和规模经济对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提出用“中心地区理论”来解释城市为什么存在,决定城市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它们在区域中的次序排列是如何产生的。
克里斯塔勒假设有一块均质平原,资源、人口均匀分布,运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
这时,厂商定位需要考虑两个因素:需求界限和市场范围。
在这种定位原则下必然形成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布范围,形成大小不等的“中心地”。
受上述各种区位理论的启发,1939年,廖什(kosch)出版了《经济空间秩序》一书,在书中,廖什以简洁的描述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经济空间。
他认为,工业布局不仅受到竞争者的影响,而且受到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影响。
为了寻求整个区位系统的平衡,廖什构建了五组区位的一般方程,分别描述五组区位均衡的条件。
廖什主张将贸易流量和运输网络中“中心地区”服务区位问题也纳入到区位理论中进行研究,并提出把最优区位定义为总收入与总成本的差额最大的区位。
按照他的观点,现实的经济区有三种类型:市场区、地带和区域。
市场区是供给区域和需求区域的结合,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都遵循距离的原则。
选择企业区位就是寻找最有利的生产中心、消费中心和供应中心。
城市是企业区位的点状集聚(源于大量生产或联合生产的各种利益)。
大城市布定以后,一些地点会演变为专门化的集聚区(地带)。
经济区是各种纯经济力(或集中,或分散)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第一类力以专业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为主,第二类力以运输费用和多样化生产为主。
在这些力的作用下,经济区就形成了。
1956年,美国科学家艾萨德(Isard)发表了他的产业联合体理论。
根据这种思想,产业联合体可以看作在一个特定区位上的一组相关经济活动,由于在这些活动之间存在着技术、生产、分配等多方面的联系,因而联合体必然是有效率的。
产业联合体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联系,其原则是企业之间可观测的空间交易成本最小化。
产业联合体理论中所包含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产业联合体理论的企业区位选址行为是基于可观测的空间交易成本,然而,按照西泽修的成本冰山理论,交易成本是一座冰山,可观测的交易成本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实际上隐藏在水下面的那一部分更大;其次,产业联合体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稳固的、正式的投入产出联系,这实际上是把联合体看作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这种封闭的投入产出系统割裂了地区与全球的联系;其三,由于产业联合体强调企业之间垂直的产出联系,这必然导致联合体内企业之间横向联系和竞争不足,从长期来看,这将导致地区产业的衰退。
(三)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以完全竞争为基础的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能否反映空间体系的运转,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展开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争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空间问题可以通过界定商品的物理属性,或凭借区分商品的制造地点而加以处理,一旦我们有了这些标准化的商品,经济学就可以根本忘记时间和空间。
这代表了阿罗(Arrow)、德布鲁(Debrew)、麦可尼茨(Lionel Mackenzie)等人的观点。
另一方面,从艾萨德(Isard,1949)、廖什、库普曼斯(Koopmans,1957)、斯塔雷特(Starrett,1978)、克鲁格曼等人的观点来看,仅仅依靠完全竞争的价格接受模型是无法同时解决城市和贸易问题的。
如果空间是均质的,并且运输是有成本的,那么竞争均衡的任何结果都会是:没有运输行为发生(Starrett,1978)。
在空间关系中,总是会出现垄断性因素,因此,经济空间分析必须从不完全竞争或寡占模型人手。
空间竞争的本质是寡头垄断,必须在一个决策互有影响的框架中进行研究,这正是霍特林(Hotelling,1929)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对空间竞争问题阐述更深刻的是卡尔多(Kaldor,1935)。
按照他的观点,空间竞争天生就是策略性的,无论有多少个厂商,他们的竞争都是局部性的:每一个厂商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与离他最近的对手所进行的竞争上,而不会去关注离他较远的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