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经济学: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

12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四)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 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 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13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5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 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16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20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最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及。 (一)区域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
新经济地理学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认为一 体化经济对区域经济活动和财富空间分布的影响将 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对大小、运输成本的降低 以及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
杜能确定了围绕一个城市市场出 现的6个同心环状的农业地带:
三林六 圃业个 农带农 作、业 带轮地 、作带 畜农分 牧业别 带带为 。、: 如谷自 右草由 图农农 作作 带带 、、 响经 农 影 方 农营 场 响 式 杜 业者 的 集 出 能 的本 自 约 发 之 收身 然 度 来 后 益的 情 的 研 , 和特 况 因 究 布 土征 、 素 农 林 地等 社 有 业 克 利, 会 农 区 曼 用集 经 场 位 从 方约 济 的 布 集 式度 发 交 局 约 。的 展 通 。 度 高水位他和 低平置认经 影和、为营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摘要产业布局理论是阐述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经济现象的理论。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1、杜能的《孤立园》。
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
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
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产业布局理论-发展1、成本学派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胡佛。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
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
10.1 古典区位理论

有河流的农业 分布
河流航道交 通成本是马 车的1/10 ,河流的存 在导致农业 空间分布特 征的变化。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基本思想与框架:认为运输费用最小化决定工 业的布局。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劳动 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区位三角形
M—市场 R1、R2-原材料 X-区位
积大的东西、易于腐烂的东西(以便节省运费) ;远郊应该种植相对于其价值来讲,相对价值来 讲,只需要较少运费的东西。
杜能的地租函数
经济假设: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不同作物运费率 不同;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
地租函数:R=PQ-CQ-KtQ=(P-C-Kt)Q 其中,P是到岸价;Q是产量即销量;C是单位
产量生产成本;K是运输距离;t是运费率,即单位 产量单位距离的运输费用
杜能的土地利用结构图
R
蔬菜
粮食
杜能农业圈层结构图
对每一农产品而言 ,都有一条地租曲 线
自由农业圈:蔬菜 、鲜奶;
林业:薪材等 轮作:谷物、饲料 谷草:谷物、牧草 三圃:大麦、休闲
、轮作
畜牧:草地粗放畜 牧
劳动力费用与集聚因素
劳动力指数=单位重量产品的劳动费/区位重,区 位重代表每吨产品运输的原材料的量,劳动力指 数越大,对劳动力成本敏感,倾向于迁至低劳动 成本地区。
集聚因素:工厂大规模生产的集聚优势,如批量 购买的节约;专业化设备提供等。
分散因素:集中布局导致地租上升。
企业区位的一般表述:运输费用最小化
多原料产品生产企业最优区位条件: n
MinF f min( miri rk ) i1 F,总运费;f,运费率;mi,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料、燃料 比重;ri,i原料、燃料运距,rk,产品运距。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实例:越南辰星水泥厂,位于越南境内建江省,它与瑞士霍尔德班克公司联合投资建了一座新厂即Ho Chong水泥厂;在距新建的Ho Chong水泥厂5-6公里处有三座石灰石矿山,一座粘土矿和一个海运港口,该水泥厂使用的石灰石来自于靠近该厂的三座矿山,其它的原料成份,粘土来自于工厂附近的粘土矿;根据韦伯区位论这是接近原料地,使原料运费最小化;其它的原料例如铁矾土年用量70000t来自于东南省Bien Hoa城氧化铁年用量70000t的石膏来自泰国和来自越南本国北部150000tph的煤,这些原料都是用船运抵现场的; 由于靠近海运港口,原材料运费也较低,同时生产的水泥运到港口运费也低;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二、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农业区位论杜能的理论模型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2.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3.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4.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运用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 农业区位论还存在着巨大的适用空间;首先, 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 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 农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例如城市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禽蛋、水果乃至肉类大都来自城市郊区或周围的农村, 跨区域的农产品在城市的市场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孤立国的假设;特别是中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 由于交通闭塞,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 农产品只能供给就近的城镇;而农村的日用品和工具则通过城镇获得有城镇生产的, 也有外部供应的 ;在这些地区, 城乡的距离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这种情况与杜能所处的19 世纪初的德国农业状况极为相似, 农业区位论在这些地区会普遍适用;其次, 从市场特点来讲, 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信息不灵通, 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每城每镇的小农贸市场却异常发达, 参加交易的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现在一些地方还有赶集或者赶墟的习惯, 所谓“集”或“墟”实际上是资源分布在周围的点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再次, 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 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 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 多山地和高原, 交通运输相对落后, 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 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 不同高度要求种植不同作物 , 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要减少成本必然要考虑土地的天然特性、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种类等因素;东部地区虽然水陆交通发达, 但运输手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 特别是大型运输能力差, 运输途中的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低, 如果运输距离和时间过长, 途中的损耗可能较大;因此, 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来看, 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三、中心地理论一产生背景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在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二中心地理论概念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性:是指对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中心商品的数量,即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与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C=B1-B2;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称为需求门槛,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间范围;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中心地的等级性: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B级为周围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K级中心地来实现的,;因此,每个K级中心地同时接受3个B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有,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3=2,即2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其自身还有1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每个B级中心地共有3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K=3序列,即在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公式为K=3n-1;而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2,6,18,54……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影响明显的地区,交通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各级中心地都应位于高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上;但从均衡模式看,两个B级中心地间的连线不能包括K级中心地,这不符合交通原则,需要调整模式;从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出发,克氏把六边形6个顶点的各级中心地都布局在六边形六条边的中点上,这样任何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都可以把低一级中心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式;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个,形成K=4的序列,公式为K=4n-1,其等级序列为1,4,16,64……;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3,12,48……;3.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等级系统:在行政职能作用明显的地区,行政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克氏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到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在一个六边形中有7个行政单位,其中1个高级行政区单位行使对6个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从而形成K=7序列,公式为K=7n-1,行政区的等级序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6,42,294……;三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资源变形:克氏理论假定:所有城市只履行一种职能,即中心地职能;事实上,许多城市都是在特殊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承担着特殊的职能;如;工矿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宗教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海港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等;由于区域城市体系是在一、二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长期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布局实践中,总是先把那些严格要求满足某些地理条件的城市固定下来,然后,再围绕这些固定城市点,在其市场区范围内,布局层层的城镇体系;2;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交通变形:中地论假定:区域内存在均一的交通面;事实上,交通线多是呈放射状的,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顺着交通线掌长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此外,中地论认为: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会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事实上,在短距离内,也可出现高等级的中心地;不过,其扇面的对接则由菱形改为亚铃型,并随着城市化而扩展,最终形成大城市连绵带;3;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集聚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内人口分布绝对均匀;事实上,愈接近首要城市,人口密度愈大,居民购买力愈高,各级城市所占据的最小销售范围也相应缩小,城市分布的密度便会提高,从而导致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4;原有城镇分布基础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时滞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原先没有任何城市;事实上,在已开发的区域中,大都存在着一批城镇和居民点,而且,其位置已经固定;因此,在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中,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城镇格局加以利用和改造,增补中间环节,而不能机械地按中地论模式另搞一套;即使是按规划新建的增长中心,在选点上,也须考虑利用原有的城镇基础,以求投资少,收效快;四中心地理论在区域规划工业布局中的应用1;经济因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经济因素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经济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其表现为;产品价格、供求关系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地区生产要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和运费率的差异,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产品市场价格的差异;价格上升,市场区缩小,价格下降,市场区扩大;影响产品价格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动和工业布局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异也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形;技术革新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超额利润的产生;若一个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改进工艺流程,其市场区便会扩大,新产品占据老产品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老企业被淘汰;产品的差别化也会导致市场网络的变形;若空间的价格差使市场区的缩小成为可能,那么,产品差别化则对这种影响起反作用;差别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可以重合,但每一种商品的市场空间则在扩大,这就是超级市场形成的区位原因;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企业竞争的战略之一便是产品差别化战略;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为区域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是绝对均匀的;事实上,其存在着地区差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资源指向性工业的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其分布的不均衡还通过生产率的地方差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差,影响着市场区的扩大或缩小,从而打破了中心地理论的均衡模式;3;人的因素的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人的因素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个别企业企业家团队的差别和国民性的差别两个方面;能力高的企业家可以扩展其市场区,延伸到必要境界以外的所有边界;而能力低的企业家则要缩小其市场区;国民性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空间经济意义,其通过国民的素质和消费习惯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的境界往往也是各种财货地区网络组织的境界;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一个当地诞生的企业家,必须要使其解决方案更密切地与国民性或种族的特性相适应,即生产的本土化;4;政治境界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在国家封闭的条件下,境界地带往往是一片荒废地,因为,政治边界可以通过税收、地理、语言等因素打破正常的市场网,使其在边境地区发生变形甚至消失,因此,政治界线切割市场网络会导致经济的损失;但是,政治边界往往也是地理梯度较大的地带,故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边境地区如海港城市、陆界边境城市往往是经济活跃的地区,工业在此布局可以得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使其市场区由国内扩展到世界范围,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区位理论

3、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由对中心商品的 需求所限定的。
下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必须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从供给角度所规 定的边界。又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 量。
往往容易和中心辐射范围混淆
4、中心地的等级:具有高级中心地职 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 低级中心地。
第三章 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中心地理论 四、零售业区位理论
本章重点: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 提出者、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
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普劳德伍特的零 售业空间分布类型,霍伍德和博伊斯德中 心边缘模型;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
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通道 扩张、邓宁折衷理论;多部门企业空间扩 张规律以及空间演变四种模型的区别和相 同点。
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如果单位产品的劳动费用大,则工厂从最小 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大;
如果劳动费和区位重量之比即劳动系数越大, 则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越大,劳 动系数越小,运费指向越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 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工厂区位选择有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
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
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工业区位论强调运输费用最小和集聚效益最大都 是最优区位。表现为运输成本下降后,集中带来 的成本节约大约运费增加时,公司会在一些地方 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此处可以看成是利润
经济地理(1)——经典区位理论

距CBD距离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
• 近城区以从事园艺型农业,如蔬菜、鲜果和花卉等的生 产以及工厂式的养殖业为主,为北京市场提供鲜奶和奶 制品、鲜菜及蛋、肉、鱼等畜产品等;
• 中部属于平原粮牧区,为北京市重要的粮食、蔬菜、果 品等的生产基地;
• 外围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相对较少, 但林、草地资源丰富,属于京郊平原粮油牧区。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开始重视区位论的研究, 如克鲁格曼。
——研究方向基本相同。
2. 区位论与地理学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的研究主体大致相同,即空间问 题。但区位论是追求空间规律性的科学,而地理科学是强调 空间差异性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更多采用的是描述、归纳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区位论更多采用的是抽象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
------市场为“点”,区位也为“点”的区位模型
2、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以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三个因子组成一般的 区位因子体系,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的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 局。 •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 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工业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从区
域的角度。 • 区位因子: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
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经济的角度。
二、经典区位论
(一)区位成本学派
• 区位目标: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 成本
•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 杜能的孤立国(1826年)和韦伯的工
第六章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市场原则上的中心地系统K=3
各级中心地从上到下组成一个有规模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数量关系 特点 适用范围
市场区域数量关系:K=3 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低级中心地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中心地之间的距离关系:上一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下级中心地距离的根号3倍。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基本概念 理论前提 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合理性 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实践与应用
中心商品、中心职能与中心地 中心性 补充区域 门槛值与商品服务范围 中心商品的等级、中心地职能的等级 中心地的等级
“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 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克里斯塔 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 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
在交通原则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上的中心地系统K=4
各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 一条交通线,那么在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数量关系 适用范围
适用于19世纪交通大发展的时期以及开拓新殖民地的国家; 适用于新开发区、有重要交通线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克氏还认为,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
市场原则上的中心地系统K=3
各级中心地从上到下组成一个有规模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数量关系 特点 适用范围
适用于联系方便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内部; 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情形。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第11章 产业空间布局

比重,Pj为区域第2要素(如人口)占全国或全区的比重。
作用
利用这一指标评价区域产业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区域 布局前后的地理联系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集中度降 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3)区域集中度及其变化
含义
区域集中度也是反映经济现象在全国或地区集中程度的指标, 用全国或地区构成中比重居前3位或前5位的区域的比重之和来 表示 。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1)区位熵(产业地区集中度)
含义
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也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的地区 集中程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产业地区集中度。
公式
LQij
eij eit
Enj Ent
LQ是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作用
C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则反之。此指标只能用于两个 地区间的对比,不能从总体上反应区域内经济分布的均衡度。 当然,为了说明均衡度的变化,也必须计算区域布局前后的静 态不平衡差,如果C0<C1,说明均衡度降低;反之则反之。
区域产业布局

第章区域产业布局第一节区域产业布局的含义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一、区域产业布局的含义二、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三、区域产业布局的要求第二节区域产业布局理论一、区位理论:早期区域产业布局理论二、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三、以后起国为出发点的产业布局理论四、区域产业布局中的效率与公平选择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实现机制一、区域产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二、区域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三、区域产业布局机制第四节区域产业布局的定量分析方法一、产业布局的指标分析法二.产业布局的模型分析法第章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在区域或空间上的配置和分布问题,包括产业在区域的集聚、扩散、分化和组合等问题。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产业空间分布规律,为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提供规划方案和政策等。
对区域产业布局的研究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
产业在区域或空间上的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发挥,并进而影响到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区域产业布局的含义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一、区域产业布局的含义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这种空间分布与组合不只是局限于地理学意义上,更主要的是在经济学意义上所揭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要素及环节在区域或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
任何一个区域的产业系统都存在一个如何布局的问题,不同的产业空间组合与分布方式,将带来不同的区域产业运行效率。
为了避免产业布局的盲目性,提高区域产业运行效率,就有必要对区域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方式方法等进行研究,由此即产生了研究区域产业布局的理论或学科,有的称为“产业布局学”,有的将其归于“区位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的范围。
但不论归于哪一学科,产业布局理论的基本内容都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同样也是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
二、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层面的问题,是从产业的区域空间布局和配置角度对区域经济进行的研究。
产业经济学 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2
•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论是地 区组合还是企业规模,无不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制 约。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农业 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土地的情况;矿业则取决于 矿产资源的分布。
• 第二产业的产品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它的分布 因此出现多种情况。从传统形式上看,工业接近 原料地和消费地,就近取得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这是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影响的最直接体现。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 现代的区位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结合起 来,从区域的总体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区位选择, 即把区域发展的经济目标、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 实现,作为产业选择的最后的目标,上述三个标 准成为实现目标的途径。
2020/2/28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 • 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自然环境,对三次产业的布局都有很
大影响。 • (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农业的区位选
往往能够决定某种农产品的布局区域。 • (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工业企业对用水、用地及一些特殊环境的要求上。 地质、地貌条件,气候的干湿度情况,以及光照、风向等, 都能够决定某些工业部门能否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布局。 • (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
• (2)在工业社会,处于资源经济时代,资源的有 效供给决定着企业的命脉,而知识经济时代,自 然资源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惟一需要,产业发展更 多的需要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在有限的 自然资源衰竭和减少的同时,智力资源和社会资 源变得更加丰富,企业区位选择的自由度更大
区位理论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位理论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三、区位理论的分类第二节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一、主要区位因子二、企业的区位指向类型本章讨论——谈谈你对区位理论的认识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区位理论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区位主体不同而区位条件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主要区位条件与次要区位条件之别。
“区位条件”教学资料——➢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
➢显然,不同行业,同一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门。
4、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如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因子分类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5、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特性。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1、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中心地论、市场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及行为决策论为代表。
2、内容扩展性:第一阶段以第一、二产业为对象;第二阶段涵盖三大产业及行为领域为对象。
3、研究方法差异性:第一阶段寻求一种静态的局部均衡,属于微观领域研究(考虑单个经济单元和几个直接的影响因子);第二阶段寻求一种综合的动态均衡,属于宏观领域研究(考虑总体的最佳经济空间结构和所有影响因子,并且注意因子间反馈作用)。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农业圈层是:(1)自由农作圈 (提供鲜菜、牛奶等);(2)林业 圈(提供薪炭);(3)轮作农业圈 (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 作);(4)谷草轮作圈(提供谷物 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是 圈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5)三 圃式轮作圈(提供畜产品为主,1/3 土地种燕麦,1/3种稞麦,1/3土地休 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 或种植牧草)。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三、产业布局的环境与生态学理论
如何在产业布局与优化过程中,充分满足和适应 环境承载力的基础性需求,促进产业布局生态化,实现 和谐发展,成为许多产业布局理论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 acity)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维 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 能力的阈值。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
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 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 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 最优。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贸易边界区位理论(费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一种,在各种市场区的集结点,随着总需求 的滚动增大,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城市,而且所有市 场网又都交织在大城市周围(见图11-3)。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图11-3 三层市场网络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二种,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 用。距离交通线近的扇面条件有利,距离交通线远 的扇面不利,工商业配置大为减少,这就形成了近 郊经济密度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从而构成一个广阔 的地域范围内经济景观(见图11-4)。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1、市场区位学派
核心内容:主张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子,并 尽量将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市场区位。 德国,奥古斯特·廖施,1939年,《经济的空间分析》 , 认为:工业布局的根本原则是寻求最大利润。
11
2、地理区位学派
德国,克里斯塔勒,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系统地阐述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首次建 立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方论或中心地学说)。
1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置,是指产业在一定 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狭义的产业布局:仅指工业布局 广义的产业布局:指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 的所有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2
二、区位分工协作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和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9
二、经济因素:
1、区域分工 – 区域分工: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在地域空间的表现 形式。 – 根据区域之间存在产业梯度和经济交换关系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类型: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混合 型分工
2、经济发展水平 3、生产要素禀赋
– 劳动力因素、能源、资本等 4、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
– 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竞争 5、基础设施条件 6、集聚(集中与分散)
20
三、技术因素:
– 技术决定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 技术影响着产业结构 – 技术影响交通运输
四、社会因素:
– 人口、政治、产业主体的行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和法制环境、历史传统
五、地理位置因素:
– 经济区位、特殊地理环境
21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7.1 521.7.1 5Thursd ay, July 15,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 6:20:45 06:20:4 506:20 7/15/20 21 6:20:45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7.1506:20: 4506:2 0Jul-211 5-Jul-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20:4506 :20:450 6:20Th ursday, July 15,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 7.1521. 7.1506: 20:4506 :20:45July 15,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1年7 月15日 星期四 上午6 时20分4 5秒06: 20:4521 .7.15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7月 上午6 时20分2 1.7.150 6:20July 15,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年7 月15日 星期四 6时20 分45秒0 6:20:45 15 July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20 分45秒 上午6 时20分0 6:20:45 21.7.15
产业布局区位

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要求用一个案例来分析具体产业或者企业是如何布局的,为什么?如何理解区位选择(区位选择)?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经典的区位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的。
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称为区域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就是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它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1)成本最低区位选择要达到最低,首先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其次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当劳动费的影响增大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的最低点,转向去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
(2)市场份额最大廖什:把占有市场作为生产的目的,区位选择为占有市场服务,是实现生产的利润最大的原则。
市场因素、竞争因素、历史因素和政府作用也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3)聚集效益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在有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费用。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1、自然因素(1)自然环境: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对用水、用地及一些特殊环境的要求上。
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
(2)自然资源:1)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与自然资源,它的分布必须与自然资源完全一致。
2)第二产业的产品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
从传统形式看,工业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地,就近取得所需的原料和燃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对工业布局的约束力越来越小。
原因: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产品中的智力资源含量增加。
3)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开始摆脱资源的制约,使其自由度增大。
2、社会经济因素(1)人口和劳动力;(2)资金;(3)市场;(4)运输。
chap5-区域产业布局祥解

案例:义乌的小商品产业聚集
案 例
10 立足于发挥市场优势,浙江义乌逐
步构筑起“小商品、大产业、小企 业、大集群”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 培育了服装、针织、饰品、彩印、 拉链等优势产业和产品。
义乌纺织行业是国内四大衬衫生产基地之一,以袜 业为主的针织行业,生产总量占全国的40%;以饰 品、装饰、相框为优势的工艺品行业,从业人员7万 余人;拉链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销量占全国市 场三分之一强;充气、塑胶、毛绒等玩具产品畅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毛纺行业则是国内两大毛纺织 品生产基地之一。
企业规模效益的分类
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
33
企业的关键设备能否达到合理规模,对企 业合理规模影响很大。 判断标准:企业工人人数、固定资产价值 和产品产量。
企业规模效益的分类(续)
34
联合化的合理规模
指把彼此有联系的各种工业部门联合在一 起,以降低基建的总投资、运费、原材料的 储备和消耗,并且加速生产,提高劳动生产 率。
经典的区位论
4
杜能:《孤立国》,农业区位理论,研究距离对农业 布局的影响。
韦伯:《区位的纯粹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以最低 成本点确定企业最佳区位。
廖什:《经济空间秩序》,总结了杜能和韦伯的理论, 并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 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2. 经济因素(续)
• 4)运输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距离因素在产业区位选择 中的作用减弱。 量的方面:交通设施改进,使运输时间缩短, 地球“变小”; 质的方面: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 的生存空间。 但是,运费的高低、运输线路的构成和走向、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
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
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
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
1.一般区位理论——俄林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
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
通过自由竞争,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产业市场区,构成整个区域以六边形地域细胞为单位的市场网络。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第二章区位理论

燕麦
第五圈境为三圃式轮作区
距城市最远最 粗放的谷物生产区。 主产各种经过加工 的畜产品和少量谷 物商品。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 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环绕RM1和RM2的费 用等值圈表示生产 1个 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 需用原料的运费。
⑶不同的费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等费线。 从运费最小点出发 向外移动,可以形 成运费逐步增大的 无数条等费线;从 劳动力费用最低点 向外推移,可以画 出无数条工资逐步 提高的等费线。
最低工资 加1单位 加2单位 加3单位 加4单位
韦伯根据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原理”,假定某 企业的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分布在平原上的三 个不同地点,企业的最优区位应在三角形的中间。
区位三角形原理
消费市场
企业最 优区位
原料产地
燃料产地
4.其他学者提出的完善措施
韦伯模式舍弃 了一些不容忽视的 重要因素,缺乏实 用性。针对这种情 况,胡佛和艾萨德 等学者提出了改善 办法:
原料 产地
能源 基地
企业
消费 市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
⑴分析对象是一个单 一的单位、一个孤立 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 地区。只讨论影响工 业区的经济因素,而 假定区域内各地的气 候条件、地质地貌条 件、种族及技术熟练 程度等都是相同的, 不在讨论之列。
英国维多利亚海上的人工岛
⑵一些自然资源遍布各地,而另一些自然资源包 括能源在内的原料,只分布在特定地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
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
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
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
1.一般区位理论——俄林
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2.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
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
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
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
通过自由竞争,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产业市场区,构成整个区域以六边形地域细胞为单位的市场网络。
经济景观:上述网络在竞争中不断调整,会出现两种地域分异。
(三)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
形成了增长极理论、点轴布局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和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为代表的新理论体系。
1.增长极理论
其理论核心内容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极。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
2.点轴布局理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该理论将区域经济看成是由“点”和“轴”构成的网络体系。
“点”是指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心地域或主导产业,“轴”指将各中心地域或产业联系起来的基础设施带。
3.梯度发展理论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萌芽期与成长期产业往往处于发达地区;成熟期产业开始向落后地区转移;衰退期产业往往处于相对落后地区。
4.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提出的。
在后起家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入,使发达地区的经济得以更快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发达地区的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时,规模收益递减,发达地区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而给不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遇。
产业地区发展战略启示:由非均衡走向均衡
三、产业布局的环境与生态学理论
1.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维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
2.产业生态学理论
产业生态学的理论认为,合理的产业布局要使各产业的地域聚集在结构上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各产业主体间相生相克的局面,使产业集聚群落里每个单位都占据一定位置,具有特定作用,各产业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协同进化的局面。
产业集群主要理论
(一)传统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具有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劳动力市场优势
2.专业化服务提供优势
3.知识溢出效应
(二)新产业区理论
1.高度专业化分工,集聚企业在信赖与信任基础上形成长期稳定关系。
2.地方化网络,集群内的企业与相关机构有选择地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长期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具有网络特征的关系模式。
3.植根性特征,集群内企业活动深深根植于企业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四)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五)波特的竞争理论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产业布局要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从而在专业分工合作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以此来
促进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
2.突出生态效率的原则
产业布局遵循生态效率的原则,就是在不损害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
3.追求协调发展的原则
产业区位选择要根据不同产业对区位因素的要求和不同区位所具备的区位因素优势,分层次有序布局产业区位,实现非均衡协调发展。
4.培育新区位因素的原则
注重新型区位因素的培育,保持和提升区域对产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