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 考点3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习题
全国中考历史真题 世界现代史(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内容标准】(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一、选择题:●(2012·湖北岳阳)18.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2012·四川雅安)2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B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2012·四川攀枝花)21. 《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A.斯大林体制 B.二战的影响C.与美国军备竞赛 D.西方国家封锁二、非选择题【内容标准】(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一、选择题:●(2012·江苏连云港)28.“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2012·贵州黔东南)14.“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苏联●(2012·四川自贡)30.某论文把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八一九事件”等作为重要证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苏联的解体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赫鲁晓夫下台D.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2012·四川雅安)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A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12·山东东营)25.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中考历史提分训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含解析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选择题1.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A. 国家四分五裂B.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 执政党失去了政权2.“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冷战消失了”的标志性事件是()A.杜鲁门主义B.苏联解体C.美苏争霸D.马歇尔计划3.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A. 列宁新经济政策B. 罗斯福新政 C. 邓小平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4.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
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B.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D.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5.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A. 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 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C. 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 主张“多党政治"6.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B.赫鲁晓夫改革C.苏联解体D.东欧剧变7.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
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A. 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 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D. 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强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8.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B.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C.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D.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局部倒退和反复,不会改变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9.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中考历史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专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世界历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为推动经济发展,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但都成效不大。
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裁B. 推行多党制导致国内政局不稳C. 突出农业而忽视了工业建设D. 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结合本课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指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改革是在斯大林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B. 改革中曾大规模开垦荒地C. 改革开始时曾提出反对个人崇拜 D.改革摆脱了斯大林模式3.引起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发展商品经济B. 实行农业集体化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4.“赫鲁晓夫先生,你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
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
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从1958年赫鲁晓夫走访英国期间丘吉尔说过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丘吉尔()A. 告诫赫鲁晓夫改革不要急于求成B. 希望赫鲁晓夫改革不成功C. 嘲笑赫鲁晓夫的改革 D. 预见到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会成功5.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②社会主义彻底失败③西方国家不会放弃“和平演变”战略④苏联模式失败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6.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7.右图中的人物曾经是苏联最高领导人,他举起了苏联改革的大旗,因特别热衷于玉米的种植,被人送上了“玉米”的雅号,“他”是()A. 列宁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8.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 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 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 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9.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正确的说法是()A. 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B. 始终坚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C. 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D. 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世界局势的变化10.在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但有一个国家却在这次剧变中的得到了统一,它是()A. 苏联B. 匈牙利 C. 德国 D. 英国11.现在的你如果去欧洲旅游,你不可能到达的国家是()A. 英国B. 法国 C. 德国 D. 捷克斯洛伐克12.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A. 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 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C. 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 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13.(2016•陕西)由如图中数据可判断出当时苏联正处于()A.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 “一五”计划实行时期C. “二五”计划实行时期 D.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1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精题分解】中考复习34: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苏联”己成为历史名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事件是A.赫鲁晓夫改革B.戈尔巴乔夫改革 C.东欧剧变D.欧洲联盟成立2.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失误,需要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回答和探究。
(13分) ZXXK](1)[建国前的回顾]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革命和红军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我党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挽救了她?(2分)该事件的作用怎样?(2分) ZXXK](2)[建国后的曲折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严重失误?(2分)为了扭转这一局势,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伟大历史意义?(3分) Zxxk (3)[对比探索]〖HT〗20世纪80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试探究分析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任你答对2点以上给满分) Zxxk(4分)答案:(1)遵义会议(2分)。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含文化大革命也可)(2分)。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会议揭开了序幕(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3分)。
(3)从本国实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等。
(4分)3. 导致苏联解体最主要、最直接的人物是()A.叶利钦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4.“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
”材料生动地描述了A.美国的历史 B.英国的历史 C.法国的历史 D.苏联的历史5.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C.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D.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苏联进行改革并因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导致苏联解体的是A.列宁B.斯大林C.戈尔巴乔夫D.普京7.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90年代初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C.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含解析) 新人教版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选择题1.东欧剧变后,分成了五个国家的是( )A. 苏联B. 罗马尼亚 C. 南斯拉夫 D. 保加利亚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953年后的苏联改革都没有成功。
这些改革都()A. 都放弃了公有制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 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3.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在欧洲一个“同盟”走向了解体,另一个“同盟”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解体”的“同盟”指的是()A. 华沙条约组织B. 欧洲共同体C.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关于苏联改革,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B.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D. 执政党失去了政权5.1930年,一位环球旅行的美国人在中国、苏联和英国分别看到的景象是()A. 中国战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B. 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 中国进行国民大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 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6. 以下三幅新闻图片(图五: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图六:推倒柏林墙;图七: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 两极格局B. 政治多极化 C. 苏联东欧剧变 D. 经济全球化7.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A. 勃列日涅夫B. 赫鲁晓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8.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土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A. 罗斯福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的危机。
湖南中考历史 教材梳理 第三十二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练习(含解析)
第三十二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命题点一改革1. (’14邵阳19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美国罗斯福新政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匈牙利卡达尔改革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①③②D. ②③①2. (’13郴州15题) “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改革有()①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②日本的明治维新③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④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⑤俄国废除农奴制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③④⑤命题点二苏联解体3. (’15娄底49题)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十月革命B. 匈牙利事件C. 东欧剧变D. 苏联解体4. [’14郴州34题(4)](节选)(4)请写出苏联解体的时间。
苏联的解体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4分)命题点三时间计算5. (’14怀化18题)因国内政局动荡,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举行公投后宣布重新并入俄罗斯。
对此,乌克兰代总理亚采纽克指出:俄罗斯总统普京重建苏联的梦想是本世纪最大的灾难。
历史上的苏联从建立到瓦解一共维持了多少年?()A. 68年B. 69年C. 70年D. 71年命题点四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6. (’14株洲18题)小敏同学用口诀法记忆非洲历史:“南方古猿叫露茜,金字塔有木乃伊。
三角贸易失上亿,非洲终不为欧(洲)役”。
口诀中的“非洲终不为欧役”指的应该是()A. 埃及共和国建立B. 纳米比亚独立C.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D. 尼日利亚独立7. (’14怀化22题5分)把下列时间的序号填入右边相应内容前面的括号里。
A. 14~16世纪①()郑和下西洋B. 19世纪中后期②()文艺复兴运动C. 1684年③()纳米比亚独立D. 1405~1433年④()第二次工业革命E. 1990年⑤()清朝设置台湾府命题点五中东地区的矛盾与冲突8. (’13株洲18题) “二战”以来,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因素是()A. 民族矛盾B. 领土争端C. 教派冲突D. 大国干涉9. (’13郴州28题) 判断题:“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沙特阿拉伯等国迈入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行列。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选择题1.在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但有一个国家却在这次剧变中得到了统一,它是()A. 苏联B. 匈牙利C. 德国D. 英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东欧剧变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夏季,在专家们的激烈争论下,东德引进西德马克,从而导致双方的经济及货币大联盟。
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
同年10月3日,全德人民一同欢庆德国重新统一。
故选C。
2.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指的是A. 东欧剧变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俄国十月革命D. 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
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纠正,产生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于12月25日晚宣布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并把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了叶利钦,苏联被俄罗斯所取代,故选D。
3.赫鲁晓夫改革之所以最终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 未能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B. 未在政治上采取改革措施C. 未改变两极格局的局面D. 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主要原因是()A. 没有土地改革B. 没有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C. 没有有对工农业进行改造D. 忽视本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湖南省中考历史提分训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含解析4
学习资料汇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选择题1.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A. 国家四分五裂B.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 执政党失去了政权2.“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冷战消失了”的标志性事件是()A.杜鲁门主义B.苏联解体C.美苏争霸D.马歇尔计划3.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A. 列宁新经济政策B. 罗斯福新政 C. 邓小平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4.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
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B.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D.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5.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A. 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 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C. 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 主张“多党政治"6.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B.赫鲁晓夫改革C.苏联解体D.东欧剧变7.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都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
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准确的是()A. 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 列宁的改革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D. 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强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8.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B.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C.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D.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局部倒退和反复,不会改变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9.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教育最新K12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含解析) 新人教版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选择题1.东欧剧变后,分成了五个国家的是( )A. 苏联B. 罗马尼亚 C. 南斯拉夫 D. 保加利亚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953年后的苏联改革都没有成功。
这些改革都()A. 都放弃了公有制B.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 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3.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在欧洲一个“同盟”走向了解体,另一个“同盟”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解体”的“同盟”指的是()A. 华沙条约组织B. 欧洲共同体C.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关于苏联改革,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B.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D. 执政党失去了政权5.1930年,一位环球旅行的美国人在中国、苏联和英国分别看到的景象是()A. 中国战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B. 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 中国进行国民大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 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6. 以下三幅新闻图片(图五: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图六:推倒柏林墙;图七: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 两极格局B. 政治多极化 C. 苏联东欧剧变 D. 经济全球化7.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A. 勃列日涅夫B. 赫鲁晓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8.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土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A. 罗斯福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的危机。
初三历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练习题
时
讲授
内容
教学
重、难点把握
例题设计
中考典型题解读
社会主
义国家
的改革
与演变
重点:
1、赫鲁晓夫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2、匈牙利改革。
难点:
1、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的
原因。
1、开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步伐的是()
2、苏联从它正式成立到解体共存在了()年。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较为突出的是()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东欧剧变后,中国为什么还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对赫鲁晓夫评价正确的是()
A使资本主义在苏联解体
B改变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D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的和平演变C民族矛盾年久日深
D斯大林模式僵化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
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经济制度的变化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D国与国关系的变化
3、20世纪初到90年代,镰刀斧头红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据此回答:
(1)红旗升起又降落分别指什么事件?
(2)说说红旗升降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由红旗的升降你有什么认识?
1、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九下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复习试题
第五单元 HY的HY与演变1. 理解赫鲁晓夫HY。
2. 知道戈尔巴乔夫HY和苏联解体,评价苏联解体。
3. 以匈牙利为例,理解东欧HY的HY运动及东欧剧变。
一、苏联的HY与解体1. HY名称赫鲁晓夫HY戈尔巴乔夫HY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HY和国家HY,开场HY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开展面临的停滞场面开场HY内容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进展HY 首先,把经济HY作为重点,但没有获得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程度进一步下降,于是又把HY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影响HY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形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20世纪60年代,HY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HY制转变为多HY制;国家权利分散;各加盟HY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2. 苏联的解体(1)“八一九事件〞时间是1991年8月19日(2)苏联解体二、东欧HY的HY与演变3. 东欧HY的HY(1)背景:第二次世界HY后,走上HY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形式进展经济建立,弊端日益显露。
(2)匈牙利HY世纪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4. 东欧剧变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开展的要求。
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原因会危机;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过程从1989年下半年开场,东欧各国执政的一共产HY丧失政权,HY制度发生改变幅员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变化本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认识HY开展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开展形式,要走合适本国国情的建立道路1.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HY有何异同点?这两次HY都是在国内经济政治陷入困境时进展的,两次HY都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措施,都没有获得成功。
赫鲁晓夫的HY是浅薄的,更多地注重形式的改变而缺乏主要内容,这次HY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形式,并没能消除苏联国内固有矛盾。
初三历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试题
初三历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试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国扩大为个国家。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模式进行经济改革,走了不少弯路。
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中,的改革较为突出。
【答案】一十几斯大林匈牙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匈牙利的改革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初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一子目匈牙利的改革中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中,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可知,故填一十几斯大林匈牙利。
【考点】匈牙利的改革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匈牙利的改革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时间、内容、影响。
2. 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
【答案】经济管理体制社会危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初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二子目东欧剧变中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可知,故填经济管理体制社会危机。
【考点】东欧剧变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东欧剧变的原因、时间、概况、性质、影响。
3. 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进行改革,又被苏联镇压的国家是()A.波兰B.罗马尼亚C.捷克斯洛伐克D.南斯拉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初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一子目匈牙利的改革中的内容:“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考点扫描】
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2.苏联解体
3.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真题演练】
1.(2016•娄底)20多年前,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引发这位老年妇女感慨的事件是()
A.十月革命
B.东欧剧变
C.华约建立
D.苏联解体
2.(2016•福州)20世纪30年代,领导人民将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3.(2016•扬州)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宣告苏联解体,这标志这()
A.雅尔塔体系的结束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C.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4.(2016•南昌)“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冷战消失了”的标志性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复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是指( )
A.不能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改革难以使苏联重工业得到发展
D.改革在理论上不能取得重大突破
2.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3.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西方的经济封锁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情况不包括( )
A.不顾苏联自然条件,强行开展“玉米运动”
B.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
C.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但不彻底
D.盲目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超美国
5.《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机。
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开展工业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D.西方国家的封锁
6.1991年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落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
该结局是由于()
A.经济危机爆发
B.“冷战”局面形成
C.欧共体建立
D.苏联解体
7.1992年底,四个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苏联”,后来,它发展到了15个国家。
在半个多世纪的中,苏联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它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然而,随着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错误领导使国家出现了混乱局面,苏共一些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
A.签署明斯克协定公布
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C.发动八•一九事变
D.签署《阿拉丁图宣言》
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不够成熟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适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9.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B.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C.只有中国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局部倒退和反复,不会改变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10.捷克斯洛伐克与20世纪60年代末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现了人人关心政治民主和社会改革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A.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B.布拉格之春
C.莫斯科寒流
D.跛足的巨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 多万吨。
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 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
苏联 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材料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当时苏联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2)为改变这种困境,赫鲁晓夫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请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看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材料二东欧各国的经济建设,大多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
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束缚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请回答:
(1)根据两段材料回答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困难导致了哪些危机的爆发?这些危机直接导致了哪些事件的发生?
(3)你对这些事件的发生有何认识?
考点33参考答案
【真题演练】
1.D
2.B
3.A
4.D
【复习检测】
1.B
2.C
3.A
4.B
5.A
6.D
7.C
8.B
9.C 10.B
11.(1)农业落后,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经济、政治两个方面。
(3)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2.(1)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束缚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的发挥。
(2)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事件:1989年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解体,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1991年苏联解体。
(3)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制度的失败,是由于僵化的管理模式造成的,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