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第一课时优秀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3fbe5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6.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为第五章《比例尺、旋转和圆》中第三节“自行车里数学”。
我们将通过自行车实例,探究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具。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自行车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是否存在数学关系?2. 例题讲解(1)展示自行车齿轮、链条、轮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齿轮齿数与轮径关系。
(2)讲解比例尺概念,推导齿轮、链条、轮径之间数学关系。
(3)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两道有关自行车数学关系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比例尺?如何应用?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数学2. 内容:(1)齿轮、链条、轮径数学关系(2)比例尺概念及应用(3)例题解析(4)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40,后齿轮齿数为20,前轮直径为2米,求后轮直径。
(2)应用题:小华骑自行车行驶1000米,前齿轮转400圈,求后齿轮转多少圈?2. 答案:(1)后轮直径为1米。
(2)后齿轮转200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自行车里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部分学生对比例尺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11ae7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a.png)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比例、速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自行车的尺寸、比例、速度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讲解法:教师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自行车模型或图片。
2.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3.计算器。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自行车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并提出问题:“自行车有哪些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讲解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包括自行车的结构、尺寸、比例、速度等。
并通过实例展示这些数学知识在自行车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辆自行车,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尺寸,并计算自行车的比例和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自行车相关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1)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9090344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7.png)
标题:六年级下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1)引言:在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将带领学生探索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通过研究自行车的结构和运动,学生将学习到几何、代数和物理等多个数学领域的知识。
本教案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第一部分:自行车结构中的几何知识1.1 轮胎的几何形状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轮胎的形状。
轮胎是圆形的,这是因为圆形具有无数条对称轴,使得轮胎在旋转时能够保持平衡。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圆形的特性,并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1.2 自行车三角架的稳定性接下来,我们探讨自行车三角架的稳定性。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因为三角形的三个角度之和总是等于180度。
学生可以学习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学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第二部分:自行车运动中的代数知识2.1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在自行车运动中,速度和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自行车的速度,并学习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他们可以学会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2 自行车齿轮的数学原理自行车齿轮是代数知识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齿轮的原理。
他们可以学习到齿轮的传动比,并学会计算不同齿轮组合下的速度和力矩。
第三部分:自行车运动中的物理知识3.1 动力学原理在自行车运动中,动力学原理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自行车的运动状态,并学习到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他们可以学会计算自行车的加速度和力的大小。
3.2 能量转换自行车运动中涉及到能量的转换。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自行车的能量转换过程,并学习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他们可以学会计算自行车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并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他们将学会观察、实验和计算,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1)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85405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a.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章《圆的周长和面积》中的第三节《自行车里的数学》。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自行车轮圈与轮胎的关系,理解自行车行驶中轮圈与轮胎的配合计算,掌握圆的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轮圈与轮胎的关系,理解圆的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自行车轮圈与轮胎的配合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一辆,轮圈和轮胎模型,计算器。
学具:圆规,直尺,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自行车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轮圈和轮胎的关系,提出问题:“自行车轮圈和轮胎是如何配合的?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学关系?”2. 例题讲解(1)展示自行车轮圈和轮胎模型,引导学生计算轮圈和轮胎的周长。
(2)讲解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自行车轮圈和轮胎的周长。
(2)讨论:如何通过改变轮圈或轮胎的大小来调整自行车的速度?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自行车轮圈和轮胎,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圆的周长?(2)强调圆的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里的数学2. 内容:(1)自行车轮圈和轮胎的关系(2)圆的周长公式:C = πd(3)计算自行车轮圈和轮胎的周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自行车轮圈和轮胎的周长。
(2)如果自行车轮胎的直径为60厘米,求自行车行驶1公里时,轮胎转动的圈数。
2. 答案:(1)C = πd,其中d为轮圈直径。
(2)轮胎转动的圈数= 1000 / (π × 0.6) ≈ 515.92(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理解自行车轮圈和轮胎的关系,以及圆的周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如计算车轮行驶的距离、速度等。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8d679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c.png)
标题:《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齿轮的传动比、轮径与速度的关系、踏频与速度的关系等。
2. 数学知识的应用:比例、速度、比例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自行车,引导学生发现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探究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齿轮的传动比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齿轮的传动比与速度的关系。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轮径与速度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发现轮径与速度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踏频与速度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踏频与速度的关系。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的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532a5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1.png)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本文主要围绕自行车的车轮周长、速度、时间和路程等概念展开,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和简单的应用题解题技巧。
但是,对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包括车轮周长、速度、时间和路程等概念,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包括车轮周长、速度、时间和路程等概念。
2.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自行车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自行车的图片和实物,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自行车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自行车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包括车轮周长、速度、时间和路程等概念。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37a87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f.png)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十章第一节,探讨自行车轮子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自行车速度、齿轮比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学会使用比例和齿轮原理进行简单数学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齿轮比例计算,速度与距离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掌握齿轮比例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自行车模型,齿轮比例演示仪。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齿轮计算练习题,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行车模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轮子转动一圈,自行车会行驶多远?”引导学生思考。
过程细节:让学生观察自行车轮子,尝试测量轮子直径,计算轮子周长。
2. 例题讲解:讲解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以自行车为例,讲解轮子周长与行驶距离关系;通过齿轮比例演示仪,讲解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比例计算练习。
过程细节: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齿轮比例,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以及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过程细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六、板书设计1. 自行车轮子转动与行驶距离关系。
2. 齿轮比例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自行车轮子直径为60cm,行驶5圈距离。
答案:2820cm2. 作业题目:自行车前齿轮有40齿,后齿轮有20齿,当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答案:2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行车里数学知识。
课后反思:是否还有其他生活中数学现象可以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物体齿轮比例,如钟表、汽车变速箱等,解齿轮比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dae24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d.png)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以自行车为载体,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探索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自行车结构中涉及的几何图形和概念,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比例关系分析自行车各部分尺寸的设计原理,如车架、轮径、齿轮等,并能解释其与速度、稳定性的关系。
3. 掌握自行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将生活实际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教育界共识。六年级数学下册的《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正是基于此理念而设计。本案例以自行车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自行车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其内部蕴含的数学原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适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自行车设计中涉及的几何、力学、比例等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案例注重人性化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入新课,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对自行车的了解和接触,如:“你们骑过自行车吗?”“自行车有哪些部分组成?”等问题,引起学生对自行车话题的关注。
2. 展示自行车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设计中的数学元素。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31607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f.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下册66页—67页,本节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2.教材地位作用《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是比例这一单元后的综合运用,这节课是对圆、比例、排列组合的一个有机整合,也是这些知识的一个巩固练习,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这样的一个基本过程。
3.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如下目标: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建模思想。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认识自行车的运动原理,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的计算方法。
5.教学准备: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本,了解本课相关资料,实际测量蹬一圈车子走多远。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排列组合、比例之后的一个综合运用。
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以前的知识学会多少,能不能灵活运用,是本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我就直接提出:我们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的种类也很多,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几辆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b005895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8.png)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人教版 (1)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行车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圆周率、面积、体积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行车轮子的周长、面积计算以及自行车的其他相关数学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周率、面积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自行车的兴趣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行车轮子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行车轮子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自行车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行车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数学问题的练习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
提问:“你们知道自行车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自行车轮子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轮子的周长和面积与自行车的哪些因素有关?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行车相关的数学问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880d7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2.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与反思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比例知识,了解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做事认真,用数学眼光透视周围事物,增强数学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变速自行车能变速的原理。
教学难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3、教学用具学习单,课件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了解自行车种类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2.了解自行车的已学知识(1)三角形的知识:自行车的车架大多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做成三角形。
(2)圆的知识: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轮子的轴就在圆心上,轮子里的每根钢铁的长就是半径的长。
(3)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2.分析问题。
(1)直接测量生:汇报测量结果。
(蹬一圈得出来的测量结果有:5.7米,4.6米……)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生:直接测量误差较大。
师:误差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2)计算方法师:用什么方法计算?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下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单来研究自行车蹬一圈的路程究竟是多少。
3.小组合作,研究原理师:在小组长带领下,借助修正带的工作原理,研究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填写学习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2014秋)](https://img.taocdn.com/s3/m/5bd89fe058f5f61fb736665c.png)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生:靠脚踏推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车轮前进的。
仔细观察。
(课件转动脚踏,让学生仔细观察。
)推理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环节3教师总结提出结论:通过学生观察回答,①脚趾蹬一圈,前齿轮转一圈,②链条跟着前齿轮转动,后齿轮跟着链条转动,后轮跟着后齿轮转动。
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
前齿轮转多少齿,后齿轮也转多少齿。
③后齿轮转一圈,车轮转一圈。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环节4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①提出问题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自行车行进的原理,哪么谁知道脚踏噔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例题1、求解:⑴如果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⑵②分析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立案。
方案1:蹬一圈,量一下就知道了。
[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方案2: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
③建立数学模师:怎样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呢?怎么办?(学生再观察、讨论)④汇报交流师:蹬同样的圈数,哪辆自行车走的最远?对比⑴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总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车轮直径、前、后齿轮的比值教师在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如果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有关。
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环节5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d692189e31433238689393.png)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材版本课题教材分析人教版自行车里的数学第(1)课时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在第四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自行车里的数学》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实际问题。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学情分析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理念与方法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
”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数据的处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自行车里的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自行车里的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1f222a24f78a6529657d530d.png)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重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1、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哪些同学有自己的自行车的?你们的对自行车有哪些了解?(展示自行车实物)请学生介绍自行车结构及自行车的行进原理。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出示:小红骑着一辆轮胎外直径为60dm的自行车从家去学校,车轮刚好转动了100周,小红家到学校有多少米?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所行路程=车轮周长×转动圈数2、师: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怎么办?预设1: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小结说明:测量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预设2:计算方法。
师:怎么算?(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那么蹬一圈自行车是不是就往前走一圈?(不是)(眼见为实,演示)观察时,想一想: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师:我就奇怪了,怎么前齿轮转动了一圈,后齿轮却转动好几圈呢?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让我们一块看看前齿轮是怎样带动后齿轮转动的?(播放视频)同一条链条上的:前齿轮转后齿轮转1个齿1个齿2个齿2个齿10个齿10个齿n个齿n个齿你发现了什么?前齿轮所转总齿数=后齿轮所转总齿数什么一定?总齿数和什么有联系?什么和什么成反比例?板书:总齿数(一定)==齿轮的齿数×转数也就是前齿轮的齿数×转数=后齿轮的齿数×转数前(大)齿轮有48个齿,后(小)齿轮有16个齿,当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多少圈?怎么算前(大)齿轮有48齿,后(小)齿轮有24,当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多少圈怎么列式那就奇怪了,前(大)齿轮都是48齿,都是前齿轮转一圈为什么后齿轮转的圈数不一样哪?说明什么?(比值越大,后齿轮转的圈数就越多)当脚蹬前齿轮转一圈时,车轮走过的路程=车轮周长×圈数巩固练习前齿轮齿数:48个后齿轮齿数:16车轮半径:25cm蹬一圈,能走多远?蹬一圈能走多远和什么有联系?师:同一链条连上的两个齿轮,就好象互相咬合的齿轮。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d62c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1.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建立解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少米”的数学模型,了解车轮周长和转动圈数之间存在的反比例关系,能解决简单的此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感知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学情分析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有关圆的知识、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排列组合等知识。
内容难度比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特别是在学习“前齿轮齿数×转动圈数=后齿轮齿数×转动圈数”时,学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比较困难。
由于是小学阶段学生首次完整的建立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数学建模构建过程的完整性,合理运用课件解决学生思考的难点。
重点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少米”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师:自行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咱们班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哪些同学有自己的自行车?那么它是怎么行进运动的?(展示自行车实物)请学生介绍自行车结构及自行车的行进原理:人给力脚踏板,脚踏板带动前齿轮转动,前齿轮通过链条传动给后齿轮,后齿轮转动带动后车轮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向前行进。
一生说,师演示,其余生看、听。
同桌互说。
全班齐说师相应课件演示。
2.师:自行车里有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师:打开书66-67页,快速浏览这两页内容,合书,你想研究什么问题?预设问题1: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师:我也很想知道。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一课时(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 一课时(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18beab5acfa1c7ab00cc2e.png)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材第67页。
1. 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当总齿数一定时,齿轮数与转的圈数成反比例。
难点: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前齿轮数÷后齿轮数)圈。
课件。
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教师出示与自行车有关的数据、图片。
2. 自行车里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1. 教学活动1。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①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
②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①蹬一圈自行车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②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代入上述模型,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比较结果。
2. 教学活动2。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①了解变速自行车结构。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②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2种)(2)分析问题,求解,并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自行车里的数学A类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考查知识点:自行车里的数学;能力要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B类一辆自行车的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
六年级下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张晓丽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23
![六年级下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张晓丽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23](https://img.taocdn.com/s3/m/c1198ae510a6f524cdbf85f4.png)
1《自行车里的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主题:自行车里的数学(教科书第67页及相关内容)课时:共1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计教师:张晓丽执教时间:2019年4月10日【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它的活动价值不止是获得某个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若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2、课标解读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不是单纯地解决问题,而是包括“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一代入数据、求解一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环节。
【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比例”之后安排的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自行车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排列组合、比例之后的一个综合运用。
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以前的知识学会多少,能不能灵活运用,是本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目标】21、经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8ec3f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9.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第【1】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4、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行车里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1)车架是三角行,具有稳定性。
(2)车轮是圆形,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运动的?脚蹬——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进。
(4)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有多少种组最新Word合呢?哪种组合能使自行车走的更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自行车里的数学。
活动1.研究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1.师:汇报一下课前布置的测量结果。
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小结:自行车走的距离约是车轮周长的3倍左右。
测量的整个过程复杂,费劲,误差很大。
2:怎样通过自行车内部结构与速度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1).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假设前齿轮20个齿,后齿轮10个齿,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 20 × 1 = 10 × 2 .小结:转的总齿数一定,齿数与圈数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前齿轮齿数是后齿轮齿数的几倍,后齿轮转的圈数就是前齿轮的几倍. 回答问题,填表. 前轮齿数 48 48 36 后轮齿数 16 12 12 后轮转动圈数 48÷16=3 48÷12=4 36÷12=3 最新Word例题讲解.(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48个齿,后齿轮19个齿,车轮直径71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71×(48÷19) ≈564(厘米)小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2). 一辆自行车前齿轮26个齿,后齿轮14个齿,车轮半径33厘米,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惯性除外) 3.14×33×2×(26÷14)≈385(厘米) 三、活动2.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1、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普通自行车里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
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信息化环境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补充教学资源
④汇报交流 师:蹬同样的圈数,哪辆自行车走的最远?对比⑴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总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与车轮直径、前、后齿轮的比值有关。
教师在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②分析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立案。 方案1:蹬一圈,量一下就知道了。[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方案2: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③建立数学模型 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师:怎样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呢?怎么办?(学生再观察、讨论)
环节5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就越远,速度也就越快。而为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师:老师这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它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呢?
了解各种自行车齿轮与轮胎转数的关系,特别是认真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多齿轮
前置作业(可选)
课前预习:网上查找各种自行车图案,并认真观察齿轮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化支撑
(环节上可选)
设计意图
环节1
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行进原理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回答。
课件上出示3辆不同类型自行车
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师姓名
学校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环节2
谁知道自行车是怎么行进的?
生:靠车把推动的。 生:靠车轮流动的。 生:靠脚踏推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车轮前进的。
师:齿轮是怎样带动车轮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转动脚踏,让学生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环节3
教师总结提出结论:
通过学生观察回答,①脚趾蹬一圈,前齿轮转一圈, ②链条跟着前齿轮转动,后齿轮跟着链条转动,后轮跟着后齿轮转动。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前齿轮转多少齿,后齿轮也转多少齿。 ③后齿轮转一圈,车轮转一圈。
课堂评价方式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
理念与方法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数据的处理。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许多教学内容都建立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第65面的表格,并回报情况。 师: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 结论: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最远。
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训,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学情分析
《自行车里的数学》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实际问题。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环节4
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①提出问题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自行车行进的原理,哪么谁知道脚踏噔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呢?
例题1、求解: ⑴如果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⑵如果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哪么蹬一圈能走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