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公开课教案第【1】篇〗《分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实际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推导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由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折纸。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操作情境,尝试计算教学教材第30页例1。
教师: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教师:你会列式吗?(启发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你会计算吗?请你试一试,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预设结果:1.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用算式表示是:。
2.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用算式表示是:。
【设计意图】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的方法,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把自己和同伴的真实想法进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助于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二)借助直观,实现沟通教师: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结果吗?(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纸,先折出这张纸的涂上阴影,然后再把阴影部分平均分成2份。
)预设:学生可能会做出如下两种图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种图示分别对应着上面哪种算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
结合图(1),引导学生说理: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2个,就是。
结合图(2),引导学生说理: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就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数与形》教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操作已经较为熟练。
但是,对于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以及通过观察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2.讨论交流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形素材,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要内容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建筑、车辆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根据呈现的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找出其他图形中的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是本学期的一篇重点课文。
分数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
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五年级的数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混合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够清晰;2. 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灵活运用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3. 对于复杂分数混合运算,学生可能存在恐惧心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 分数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讲解、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2.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3. 准备答案和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混合运算的概念。
例如: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每个苹果的重量是200克,每个香蕉的重量是100克。
请问妈妈买了多少克的水果?2.呈现(15分钟)讲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数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5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复杂的分数混合运算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提问: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列式为什么(板书4/5÷2=)(3)学生讨论:4/5÷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4)让学生交流想法:①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分母还是5。
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算理。
②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升的是多少,所以,4/5÷2就可以用4/5×1/2,结果是2/5。
谁能再说一说,4/5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4/5×1/2来计算1/2是2的什么数(倒数)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4/5÷3)(2)4/5÷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3、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3、做"练一练"第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利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利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利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抽象的“1”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和理解抽象的“1”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抽象的“1”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运用抽象的“1”,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抽象的“1”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和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抽象的“1”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和理解抽象的“1”的概念。
2.引导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自主发现和理解抽象的“1”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1”的概念。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出抽象的“1”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抽象的“1”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对抽象的“1”的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抽象的“1”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7页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特征。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圆的特征。
2、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三角尺、直尺、圆规。
2、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一、实践操作。
1、折一折。
每人准备一个圆,请同学们想办法找出圆心。
2、小组活动:剪几个圆,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都能完全重合。
4、小结: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r=d/2。
二、尝试练习。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长方形:2条等腰三角形:1条等边三角形:3条圆:无数条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二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三题。
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4、练一练第四题。
学生实际测量,集体交流。
5、练一练第五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使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以及圆的轴对称性和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旋转对称性,以及圆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在掌握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公开课教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公开课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圆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3.课件演示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二、操作中认识圆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2.学生画圆,师巡视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谈话:这位同学拿这么长的绳子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大的一个圆,如果我想在操场上画个大圆怎么办呢?圆规画的实投展示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学生动手折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三、交流探究圆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探究成数的奥秘——小学六年级数学《成数》公开课教案三篇
探究成数的奥秘——小学六年级数学《成数》公开课教案三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六年级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深入和复杂。
其中,成数这一概念就是小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成数的概念对于理解数学知识、锻炼逻辑思维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多种方式讲授成数这一知识点,例如分组讨论、制作教具、实地观察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小学六年级数学《成数》公开课教案三篇来深入探究成数的奥秘。
一、教案一:《成数》教学反思教案一主要是通过观察和理解成数的定义以及多种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成数的概念。
教学要点如下:1、定义成数成数是指一个数可以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乘得到。
2、成数的前提是它不能是质数质数是指只能整除一和自己本身两个数的数。
若一个数是质数,它就不是成数。
3、并不是所有的数都是成数仅有一部分数是成数,其中能被整除的数不一定是成数。
教案一的教学反思分析:通过教案一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明确了成数的概念、特征及定义,在理解成数上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仅仅通过定义和实例的方式并不足以让学生对成数的认知更深层次的展开和发展。
在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际操作。
二、教案二:探究成数的方法教案二的主要聚焦点在于探究成数的方法。
通过课前讨论、整体研究、学生自主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并掌握寻找成数的方法。
教学要点如下:1、利用乘法表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寻找成数乘法表有助于学生理解乘法计算以及运用乘法计算得到数字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乘法表中的关系,寻找成数。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成数。
2、学生自主参与寻找成数,通过交流方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反复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寻找成数的方法。
再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从小组或全班的角度交流和分享,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教案二的教学反思分析:教案二中对于成数的探究方法提供了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们参与到思考环节中来。
通过对成数定义、方法的反复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们在不断实践中对成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测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测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3.引入: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1.观察比拟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2.实验操作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方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校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校内公开课,主要围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行教学。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实施解决步骤,并能够对解决结果进行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题经验。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丰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对解决结果进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实施解决步骤,并能够对解决结果进行评价。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练习。
2.准备课件,用于展示问题和策略。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若干个物品,要求学生计算物品的总数。
2.呈现(10分钟)呈现问题和策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制定策略。
小学六年级数学《成数》公开课教案三篇:详解学习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成数》公开课教案三篇:详解学习方法数学是一种运用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学科,是人类最基本的学科之一,也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
为了帮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针对《成数》这个知识点,准备了三篇详细的教案,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且了解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第一篇教案:《成数》的定义1. 知识点简介成数是指两个数的乘积,其中的两个数都是正整数。
成数的英文名称是“product”,中文名字又叫做“积数”。
2. 知识点分析我们知道,数学中有两个非常基本的运算,加法和乘法。
加法是指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数,而乘法则是指两个数相乘,得到另一个数。
而成数就是乘法的结果。
例如,5和6的成数就是30。
3. 学习要点在学习成数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乘法的概念。
成数是乘法的结果,我们需要理解乘法的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成数的概念。
(2)掌握乘法口诀表。
乘法口诀表是学习乘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乘法口诀表,才能更好地计算成数。
(3)多做练习。
只有通过多做乘法练习,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成数的知识点。
二、第二篇教案:如何快速计算成数1. 知识点简介快速计算成数是在之前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
如果我们想要快速计算成数,就需要学会一些技巧和方法。
2. 知识点分析要快速计算成数,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利用乘法口诀表。
当我们需要计算两个较大的数的成数时,可以先使用乘法口诀表计算乘数和被乘数的个位数相乘的结果,再将结果累加起来。
例如,计算13和15的成数,可以先算出3×5和5×1的结果,将结果相加得到195。
(2)利用分配律。
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分配律将两位数拆分为十位数和个位数,分别计算出乘数和被乘数的积,将结果相加即可。
例如,计算8×37的成数,可以先算出8×30和8×7的积,将结果相加得到296。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呈现数据,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1、出示:3/8×8/37/15×15/7 5×1/5 0。
25×42、计算后,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二、交流思辨,抽象概念。
1、汇报。
乘积都是1。
2、你能根据上面的观察写出乘积是1的另一个数吗?3/4×()=1 ()×9/7=1说说你是怎样写得,有什么窍门?你还能写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不过要写得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写出整数、小数)你是怎样想的?如0。
5、1。
73、抽象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可以说谁和谁是互为倒数,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倒数。
4、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用两种说法)。
5、是互为倒数的它们的积是1,这两个数有特点吗?仔细观察这些数。
学生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调了一下位置;师:那么5×1/5 0。
2×5乘积也是1哟!怎么?把整数和小数也化成分数。
6、沟通:分子分母倒一下跟乘积是1有联系吗?7、现在你对倒数有了怎样的认识?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找一个数的倒数。
5/1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4/7,()和15是互为倒数。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说说你的方法。
(从倒数的意义和现象)2、会找了吗?你能找到下列数的倒数吗?3/5 4/9 6 7/2 1 1。
25 1。
2 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1)先说说你找到的这个数的倒数的,你是怎样找的?(2)在找这些数的倒数中,你有什么想说的?3、现在你对倒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0没有倒数,其他的数都有,1的倒数就是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是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科学,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
本教案针对该教材,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通过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掌握常见的数学计算和推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2)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和推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一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小明家的花园里有几棵苹果树,每棵树上有5个苹果,那么总共有多少个苹果?2.新课讲解(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通过一些例题来演示解题方法。
3.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解答。
教师在场指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4.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点评和激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解题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只能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和扩充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人教版)《分数乘分数》公开课优秀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人教版)《分数乘分数》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XXX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抽象概括等丰富的数学活动,运用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思想总结计算法则,并能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法则。
3.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研究的乐趣,通过研究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一张长方形纸,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迁移导入1.温故。
多媒体呈现)XXX家有一块5公顷的地,种土豆和玉米的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和,求种土豆和玉米的面积各是多少公顷?学生回答:种土豆和玉米的面积各为3公顷和2公顷。
反馈交流:大家同意吗?谁来说说列式依据和计算方法?3/5 × 5 = 3(公顷) 2/5 × 5 = 2(公顷)归纳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整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引新。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为了考验大家,老师把刚才练中的“5公顷”换成公顷,那么种土豆和玉米的面积又各是多少公顷呢?学生尝试,教师有选择地请多位学生代表板演,先独立思考、同桌互动,再全班交流。
1)全班裁判:先来看看他们的列式3/5 × 10和2/5 × 10,你同意吗?2)说一说:谁愿意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依据是什么?3)比一比:与刚才的算式3/5 × 5和2/5 × 5比一比,它们的意义相同吗?4)类比揭示: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教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 1/2-1/3 5/9×3/5 2÷1/2 1/4÷418÷1/2 18×1/2 0÷2/5 1-3/4 1÷4/721×3/7 10/7÷15 21÷3/7 1/2×1/3 5/6×36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 )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 )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公开课教案第【1】篇〗扇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教学目标: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扇形。
2.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3.理解扇形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4.感受图形之美,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有关,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它们的名称中都含有一个“扇”字,它们的形状都是这样的(课件抽象出图形)我们把它们称为“扇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扇形。
(板书课题:扇形)二、探究新知师提问:关于扇形,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扇形……师选择性板书:定义,各部分名称,周长,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1.师指出:扇形的定义和它各部分的名称,数学书上有介绍,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打开数学书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生自学,同时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虚线圆和扇形不作标注,另外再画两个圆,标好圆心和一条半径。
2.自学后反馈:自学完了,你知道了什么?生: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师:你能在黑板上找到弧AB吗?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指出。
生: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师:请你上来指指。
他指得对吗?师生共同小结:扇形是由一条弧和两条半径围成的,所以扇形的定义是: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生: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真棒,你能在黑板上指出来吗?我们来看看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特点:一,顶点在圆心。
二,它的两条边其实就是半径。
三,他所对的圆上的部分是所在扇形的弧。
小结:课件演示扇形定义及各部分名称。
3.巩固新知师:我们认识了扇形,弧,和圆心角。
六年级数学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圆的概念,并能准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展示演示和练习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圆的概念,能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有关圆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们都见过什么东西是圆的?- 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之处?2. 学习圆的定义(10分钟)- 展示给学生几个实物,如盘子、饼干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总结圆的特征。
- 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告诉学生圆是一个闭合的曲线,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 将圆的定义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
3. 计算圆的周长(15分钟)- 引导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告诉学生圆的周长是圆上任意一点回到该点所经过的路程。
- 提供几个示例,让学生分别计算圆的周长,并总结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C = πd,其中C为圆的周长,π取近似值3.14,d为圆的直径。
- 给学生几个练习题,巩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4. 计算圆的面积(20分钟)- 引导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告诉学生圆的面积是圆内所有点构成的区域。
- 提供几个示例,让学生分别计算圆的面积,并总结出计算圆面积的公式:A = πr²,其中A为圆的面积,π取近似值3.14,r为圆的半径。
- 给学生几个练习题,巩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5. 实践探究任务(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具有圆形的生活实物,让学生自己测量实物的周长和面积。
- 学生将自己的测量结果汇总,进行交流,让学生发现不同实物的圆周长和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时间:2011年3月9日
班级:三(2)
执教老师:孟凡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P21-2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发现圆柱侧面展形的形状,推导得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够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具准备
上一课学生自己做的圆柱形模型。
教师准备罐头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圆的周长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1)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厘米。
2.圆的面积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1)已知圆的半径是6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分米。
(3)已知圆的周长是62.8厘米。
3.拿出课后做的圆柱形模型。
说出在做模型时你先剪下了什么?圆柱的侧面是由什么样图形的纸片围起来的?那么上底面和下底面呢?4.揭示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新知探索
1.侧面积公式的推导
(1)出示例2场景图:一个圆柱形状的罐头,它的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侧面有一张商标纸,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纸的接头处忽略不计)
(2)教师出示一个侧面围有商标纸的罐头模型。
提问:如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3)根据学生回答后指名操作。
沿着接缝处竖直剪开,得到什么图形?师根据学生操作与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
如下:
(4)观察: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联系?根
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5)圆柱的侧面积可以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
(6)商标纸的面积怎么计算呢?(3.14×11×15)
(7)小结:圆柱形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圆柱的侧面积如何计算?
(8)练习: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32分米,高6分米。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米,高4米。
2.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1)出示例3:把圆柱体侧面展开图画在右边的长方形格子纸中(每个格子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2)学生独立作图然后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图形?长是多少厘米宽又是多少厘米?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3)如果要你把这个圆柱表面的所有面都画下来,你还要怎样作图?(4)总结:圆柱的表面有三个面,分别是两个底面(圆形)和一个侧面。
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5)计算:例3图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6)完成书上P22的练一练的第二题的两个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小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什么?其中的侧面积怎么计算?底面周长怎么计算?底面积怎么计算?
(2)填表:P23第三题。
(3)完成书P23第一、二大题。
解决实际问题:要先说出求的是圆柱的什么,再列式计算。
四、课后练习: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
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