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7)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第4章种群和群落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种群是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在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而且可以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还可以为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打基础。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要求知识方面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本章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的。

因此,本章的教学在处理不同知识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章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

本章的两个“探究”,一个在室外进行,一个在室内进行,二者各具特点,应当鼓励学生完成。

如果条件不具备,至少要完成其中的一个。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2.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教学策略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阐明从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是生物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种群的特色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a.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

b.列举种群的特色,概括种群特色之间的关系。

c. 联系实例说明估量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2.能力目标试试用样方法检查种群密度。

3.感情目标经过认识种群特色,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看法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二、教课重点种群的密度特色。

三、教课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立。

四教课流程教课教师活动学生活设计意流程动图环节1. 章导入:从教材章首页导入本章商讨的中心问题:从种群和群察看、思情形导一:落的水平看,生命系统拥有生命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考。

入。

课程导入呢?2. 节导入:从教材章首页题图企鹅种群,联系题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导入本节课题。

环节一、种群思虑、呼从生命二: 1. 指引学生解析种群看法应。

系统是解说指生活在必定地区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从三个方面一个统新课理解种群看法:(1)同一地址;( 2)同一物种;( 3)所有个体。

一整体2. 指引学生从生命系统是一个一致整体角度认知种群角度认( 1)种群是物种的详细存在单位、生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知种( 2)往常一个物种包括好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群,为离 ,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生殖。

种群的( 3)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形成种内斗争和种内竞争的关系。

特色教( 4)同一地区的多个种群形成一个互相依靠、互相限制的集体学做铺——群落。

垫。

【典型例题】操练、回例 1. 以下描绘属于种群的是()答。

A. 实验中学两口池塘中的鲫鱼B. 一片稻田里的杂草稳固对C. 一片稻田中的所有幼蚜种群概D. 实验中学里的细叶榕念的理【答案】 D 解。

例 2.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 个池塘,此中 6 个池塘养的是鲫鱼,此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

那么,这 8 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做 ( )A .两个群落C .八个物种B.一个生态系统D.八个种群【答案】 D二、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色—种群密度(一)种群密度1.将 50 个圆形(红色)和 50 个三角形(绿色)随机摆列的图案纸张,每二人一张,提出“问题商讨”议论题1,让学生报告估经过课算的结果,介绍如何进行估量。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b5E2RGbCAP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案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案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p1EanqFDPw五、教案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教案过程:那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前人体的稳态,知道人体或一个生物体要有一些基本的特征来维持人体或是生物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单位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有它的各项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知道了种群的中心特征是种群密度,其它任务,同时通过这样的协作探究过程,要很好地完九、板书设计由于本堂课是在课外完成,因此在准备好图板来完成本节的板书设计:教案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1《种群的特征》同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1《种群的特征》同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图甲是增长型,从图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2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设疑:我国人口分布不均除了与历史、经济有关,还有什么影响因素?提示:每个城市都有暂住人员。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的影响。

引导学生对三种年龄组成类型进行分析。

总结: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 教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 教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

2、使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使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

教材分析:1、回顾种群从“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出发,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面对环境,来引入课题:种群。

2、种群特征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和同学一起探讨,一起分析各项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

既有利于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J”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教材中“J”、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K值。

根据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与引言相呼应,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渔业和害虫防治的意义。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阅读教材P60~63) 1.概念要素(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P60~62)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写出图中各序号的含义:①单位时间,②种群个体总数,③出生率,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⑥迁出率。

2.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教材P63)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共研探究]1.理解种群的概念(1)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不属于)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不属于)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③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

(不属于)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

④一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

(不属于)理由:不是全部的所有个体。

(2)个体、种群、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①个体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

②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根据概念,下列对种群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②。

①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④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所以,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2019-2020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2019-2020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及举例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举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1)(2)。

(1)池塘中全部鲤鱼。

(2)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

(3)被污染培养基上生长的多种细菌菌落。

二、种群密度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2)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3.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②步骤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选择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并记录↓计算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②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计算种群密度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1)概念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高三某班教室中全部师生可看成一个种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5,则将 N3 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参考答案: 1~4 CBBA 5、BCD 6、(1)A、B、C 水 A 草原(2)① 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 的最小面积 100cm×100cm。 ②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 B 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 对种群密度 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 值。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概念:
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程 1、年龄结构的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 (1)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型 (2)稳定型:老成幼年个体比利适中
(3)衰退性:老年个体多
典型例题
例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回顾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引入: 要检测某种新型除草剂的锄草效果,在两块农田中做了对照实验。现对这两块农田中
杂草的数量进行统计。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的获得统计数据?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教 2、方法: (1) 样方法 (2) 标志重捕法 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D.图甲、图乙、图丙都是稳定型
5、(多选)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 )
A.种群处于稳定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种群迁出率超过迁入率
6、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 A、B、C 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 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A、B、C 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2019-2020 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 3 教案:第 4 章第 1 节 种群的特
征(7) Word 版含答案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 重点 材 难点 分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方 讲述与学生练 法 习、讨论相结合
种群的特征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本题正确答案是 C。
过 【目标检测】
1.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
捕获并标志 39 只,第二次捕获 34 只,其中有标志鼠 15 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
程 一项是不正的
()
A.种群数量可用 N 表示
B.种群数量大约为 88 只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教 解析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
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
学 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
。如果将 A 草原与我国东
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2)调查 B 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 40cmX40cm 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 5 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 N1、N2、N3、N4、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 100 只 D.N=39×34÷15
2、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主要由下列哪一项预测
A.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A. 图甲是增长型,从图丙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 图甲、图乙、图丙都是衰退型
C. 图乙是典型的稳定型,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