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城镇化比较研究_80年代中国的人口城镇化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3352c1d04a1b0717ed5ddb8.png)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作者:刘贤腾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5期摘要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科学理性规划城市。
采用上海市第三、四、五、六等4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计算不同圈层的居住人口总量及其人口密度,并全过程地分析3个10年期的演变特征和趋势,发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层次,人口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1980—199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在1990—201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边缘区和外围区,核心区的人口外迁而呈持续下降态势,在1990—2000年间边缘区人口增长快于外围区,但在2000—2010年间,外围区的人口总量增长幅度快于边缘区。
其后,针对持续扩大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及其变化,采用负指数函数模拟其分布曲线,发现在1990年代以来,体现距离衰减速率的参数b值持续在下降且速度较快,人口密度曲线持续趋于平缓,这潜在地说明居民克服空间阻力的能力在增强。
最后,对上海城市居住活动在过去30年间的集聚和扩散所表现的规律性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口密度 | 空间分布 | 演变 | 负指数函数模型 | 上海0 引言在中国迈向城市社会的过程中,“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①。
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和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规划城市的前提。
城市是人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
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不仅能认识城市的空间扩张及其结构嬗变特征,而且其中体现出的规律性能给予规划师许多启示,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极大地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影响。
自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方向的持续改革逐步放松了对城乡人口流动的管制,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有着更高生产效率的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迁移人口。
一方面,城市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也随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发挥,而必然会出现空间结构上的嬗变。
19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研究举要
![19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研究举要](https://img.taocdn.com/s3/m/dcc59ecaa58da0116c1749ff.png)
t r a n s f o r me d i n t o n e o — — l i b e r a l i s m wh i c h e mp h a s i z e s o n ma r k e t
f o r c e s a n d e xc l ud e s s oc i a l f unc t i on o f c o unt r y.U nd e r t he e fe c t
2 美国
美 国 是 当今 世 界 上 最 发达 的 国 家 ,城 市 化 率 非 常 之 高。 美 国 的城 市 化 也一直 被 认 为是 世界 城市 化 的样 板
中图分类号 : C 9 1 2
文 献标 识 码 :A
和 典 范 。 一 般 认 为 , 美 国 的社 会 分 化相 当 严 重 ,这 充 分体 现 在 美 国的 “ 内城 ” ( i n n e r — c i t y)上 。随着 富人 和 上 层 中产 阶 级逐 渐 迁往 市 郊 ,以 及 “ 白人 们 离 开 市
ari s on o f C hi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C i t y I C F o o r mp e i g
n
“d
An c i entci t i e s
1 9 8 0 年代以来发达 国家城市化研究举要
叶攀
摘
要 :1 9 8 0 年代 以来 ,各 个发达 国 家陆续转向 强调
,
a n d T o k y o i n J a p a n a l s o a p p e a r e d
s i mi l a r s i t ua t i on.Suc h s i t ua t i on i m pe ded t he ha r m oni ous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fe3db5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5.png)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184f06e0b1c59eef8c7b4b3.png)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作者:蓝庆新郑学党韩雨来源:《社会科学》2013年第09期来摘要: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需要加快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依据2001—2010年相关的平均数据,以全国及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协调关系、生存能力、发展质量、生活质量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同时滞后于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东向西呈现明显的高—中—低分布,同时区域内部质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
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应从推动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业化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空间差异中图分类号:C922;F29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5833(2013)09005012作者简介: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郑学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韩雨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29)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程的重要标志。
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变为城市地区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迅速,人口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972%上升到2012年的5127%,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如增长方式粗放、污染问题突出、发展效率低下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成为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各地区之间在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地区之间的人口城镇化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较大,发展失衡现象严重。
19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2)
![19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2)](https://img.taocdn.com/s3/m/84ed0242c850ad02de804151.png)
9【摘要】综述了关于我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研究成果,运用差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研究发现全国省际城市化水平的相对差异一直在缩小,但2000年后发生了变化——全国分省的相对差异加速缩小,而三大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变得更加显著,并主导了全国的区域城市化差异。
不仅如此,三大区域的绝对差异也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历史、地理和区位因素外,区域政策、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全球化、行政区划调整和省际人口迁移影响了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趋势。
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未来城市化区域差异演变趋势的判断,并阐述了缩小城市化区域差异的现实政策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差异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since 1980s. Th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census publications, which are prov-ince-based and corrected for consistency. Three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 Theil index are used for analysis.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ies in urbanization narrowed in the studied period.But, since 2000, it has been reduced greatly. In contrast,inter-regional disparities in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Further analysis illustrates that regional policies,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g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effect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urbanization besides the factors of the history, geography and location.Finally, it presents the estimation of the future trend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the policy signification of narrowing the disparities.KEYWORDS: urbanization; regional disparity1 引言区域发展差异贯穿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始终,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到20世纪中期的法国、日本以及美国均无一例外地实施过“区域发展政策”。
本期主题:城市化: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期主题:城市化:1980年来国内城市化研究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5af5610a8114431b90dd8ab.png)
开始反思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何为城市化 以及 中
国的城市化道路该如何走 的问题
我固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粗敢型城市化模式 其原因何 在 不同
地区其城市化进程有何差异 政府剐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7 城市 化过程中. 土地利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 本刊特组织本期主
题对城市他部 分问题进行探刮 我国在从 汁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 程中. 在高速的经济增长阶段 . 城市化的动力走向多元化 城市化申的新问 题也 不断出现. 本刊也欢迎继续来稿进一步探讨我图城市化进程 中的发
展 规律. 解决问 提出 埘的办法. 台理引导 我国城 市化的速 规模 度. 和节奏
研究方向为城市 地理
研究 回顾与展望
c o U b n z tol n h n h n r a ia jl C ia i
城市化理论研究是城市学科的研究
1 城市 化基 础理 论研 究 回顾
哭友仁在1 7 年在《 9 9 城市规划》 发最 中国}会主义城市化道路 为全国第一 士
热点 改革2 多年来 . 0 城市化理论研究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少学者先后从不同侧
面对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 了系
统总结和述评 . 城市化研究作为城市地理 学的重矍组成部分. 在这些综述中部有不
篇研究城市化的论文 揭开了中国城市化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区域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区域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a92b3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3.png)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区域模式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逐步提高。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
本文将从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城市化水平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城市化水平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经济条件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更好的城市化基础,更多的资金可用于城市化建设。
同时,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条件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的城市化建设。
2.外来人口流动外来人口流动的规模和结构对城市化水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一些发达城市,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这些人口的到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城市化率的提高。
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流动较少,城市化率相对较低。
3.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政策的不同对区域城市化水平产生了直接影响。
政府在经济发达地区着力支持城市化建设,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则相对较少。
二、城市化水平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城市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
1.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资金和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城市化,企业可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同时,城市化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销售、贸易和运输渠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城市化,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好县域经济,才能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不断深化。
中国的人口地理与城市化发展
![中国的人口地理与城市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45ab0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0.png)
中国的人口地理与城市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人口地理格局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中国的人口地理与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人口分布中国幅员辽阔,拥有多元的地理环境,因此,人口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是国内外人口密集的地方。
而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尤其是青藏高原等地区是我国人口稀疏的地方。
此外,人口密集的区域也往往与河流、海岸线、交通枢纽等各类资源的分布有密切的联系。
二、人口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种形式。
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使得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加,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压力。
此外,人口流动还导致了乡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的加重。
三、城市化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城市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种种问题,例如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地理与城市化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研究,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人口、城市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口地理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和均衡,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0c7f26b90d6c85ec3ac630.png)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
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
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
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
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49f4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3.png)
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浪潮。
这场浪潮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趋势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一、农民工与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大规模地涌入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推动力量。
这些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技能劳动,如建筑、制造等行业。
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度较低,往往被视为“外来者”,面临着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此外,他们的家庭在农村地区,他们与家人的分离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
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促进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
二、城市扩张与资源压力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中国的城市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也不断增大。
这给城市所带来的资源压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城市扩大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导致了农田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城市扩张还需要更多的能源和水资源,这对于能源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进程应该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三、城市化与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失业、住房困难等。
一些人们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希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在城市中却遭遇到就业困难,生活条件恶劣等问题,从而滋生了城市贫困。
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人陷入失业的困境,这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由于城市住房价格上涨等原因,住房困难也日益凸显。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早期规划好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及稳定的住房保障。
四、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发展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c46d9b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2.png)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一、人口增长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技术得到了飞跃性发展,人类对自身生育率的控制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全球人口数量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营养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的总人口超过了14亿人。
尽管中国人口数量巨大,但其人口增长率已经逐渐下降并逐渐趋向平稳。
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年出生率为10.5‰,而死亡率为7.2‰,形成自然增长率为3.3‰,这一数字与20年前相比相对下降了近一半。
二、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显得尤为独特。
特别是在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转型速度和规模在全球城市化史上都是空前的。
从1978年初期,中国城市化的全过程持续了40余年,城市人口从不到1亿人迅速上升到超过8亿人,城市人口比重从17.9%提高到59.6%,这是全球城市化中速度快、规模大的典型案例。
城市化对中国人口和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
城市能够为人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服务,主要是工作、商业和教育。
此外,城市化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增强创新、文化和创意力。
不过,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活成本的增加、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等。
三、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对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差异。
城市中的年轻人往往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往往更容易找到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于城市中的年轻人更多,因此城市老年人口数量会迅速增加,城市经济和社会就必须妥善处理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四、人口与城市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问题影响着全球经济和环境变化。
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中国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巨大,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化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路线会对全球城市化进行指导。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区域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差异区域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4740202af90242a895e552.png)
1 0 0 0 7 0 )
[ 摘要 】 利用1 9 8 2年 、 1 9 9 0年 、 2 0 0 0年和 2 0 1 0年人 口普查数据对 中国人 口城 市化 水平的区域模 式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分
析。研究发现 : 最近三十年来 , 人I ; 2 城 市化水平一直是 东部 高于西部 , 而且 区域差距 不 断拉 大 ; 从 人 口城 市化 的增 幅来看 , 在
差异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 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人 口 城市化平稳发展具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
一
、
1 9 8 2 -2 0 1 0年 中国人 口城市 化水 平 的 区域 差异 模式
( 一) 1 9 8 2 年 中国人 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 纵观 1 9 8 2年中国各省区人 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 , 可 以发现中国人 口城市化水平存在鲜明的地
人 口城 市化 水平 南北 差异 非常 著 。 ( 二) 1 9 9 0年 中 国人 1 2城 市化 水平 的 区域差 异模 式
由于城 市 化 的惯 性 , 1 9 9 0年 中 国人 口城 市化 水平 与 1 9 8 2年 基本保 持 一致 , 主要 表现 为 :
第一 , 人 口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依然在东部。人 口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 区主要是京津沪三大直辖市
不 同的 时间段有所差异 , 在2 0 0 0年 以前 , 东部的增幅 高于 中西部 , 进入 2 0 0 0年以后 , 中西部后 来居上 ; 人 口城 市化 阶段 、 经济
发展 水 平 和 统 计 口径 变化 共 同造 成 区域 人 口城 市 化 水 平 及 其 增 加 幅 度 差 异 。
[ 关键词 ] 城 市化 ; 区域 ; 中国; 统计 口径 ; 城 市化 发展 阶段 [ 中图分类 号] F 2 9 1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5— 3 4 9 2 ( 2 0 1 4 ) 0 2— 0 0 8 9— 0 6 [ 收稿 E l 期] 2 0 1 3—1 0—1 1
研究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
![研究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b8038a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4.png)
研究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城市化也成为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文将从人口问题和城市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人口问题1.1 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高速增长到21世纪初的人口红利期,再到如今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例如,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达到了13.97亿,相当于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然而,近年来人口增速逐渐放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2 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职业分布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养老保障、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挑战。
此外,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人口流动的巨大差异,给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二、城市化2.1 城市化的定义和背景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
参与城市化的农村人口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居住条件,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2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供给带来了压力,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其次,城市化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一些中小城市的萎缩和人口外流现象,同时也加剧了城市间的差距。
另外,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还未跟上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后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2.3 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镇化率仍将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将继续改善。
二是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通过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是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将得到更多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民权益的保障将是未来城市化的重要任务。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5c6053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0.png)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进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许多人口变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城市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 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估计超过13亿。
多年来,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
然而,近年来政策逐渐放宽,人口增长再次加速。
据统计数据显示,尽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依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
这意味着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庞大的人口数量。
2.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中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迅猛,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农村劳动力的流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振兴。
其次,城市化带动了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
3.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城市化不仅对经济有影响,也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吸引了年轻人和家庭迁往城市。
然而,城市生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医疗资源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这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感构成了挑战。
4. 对人口与城市化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面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首先,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以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鼓励农村发展的政策,帮助农民在家乡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总结: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从城镇人口变化看中国城市化进程
![从城镇人口变化看中国城市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ce8200f3a76e58fafbb00362.png)
从城镇人口变化看中国城市化进程
从城镇人口变化看中国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在稳步的发展中,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点从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比例就能够看得出来.
从1980年的19140万人,到2010年的66978万人,中国城镇人口以平均每年4.27%的速度在不断增长着。
然而从1980年的79565万人,到2010年的67113万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平稳期的增长期后,中国乡村人口数却在不断下滑,平均下滑速度达到1。
63%。
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已经仅有135万人的差值.那么中国城镇人口数未来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呢?我们运用指数趋势法对2011年至2015年城镇人口数和乡村人口数进行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这一预测结果显示,从2012年开始,中国城镇人口的数将超过乡村人口数,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历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完成了欧美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
预测结果也显示了未来3年中国的人口流动趋势,数以亿计的人口将涌向城市,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和质量更好的生活,这给中国未来20年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然而,在此同时,中国城镇将面临着人口迁徙所带来的住房、交通、福利、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将增加,对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体系,和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制度的呼声会越来越高.中国新一届的领导人将怎样面对这些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EPS数据平台。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c927702172ded630a1cb63a.png)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在中国特殊的二元户籍制度背景下,中国的人口流动轨迹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别,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人口城乡与区域流动现象。
也正是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流动现象,我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
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城镇化的起点,但我国的城镇化开始迈入初级阶段是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流动人口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
本章首先对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经济增长下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历程,厘清了我国不同阶段政策下的人口流动轨迹,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动态机制与新特点,并预测了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人口流动与城镇化一人口流动与流动人口的界定本章的研究对象之一是“人口流动”,但对“人口流动”的研究不得不提到“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人口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人口流动”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流动人口”是在中国特殊户籍制度下的产物,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没有统一的定义。
按照我国人口普查时下的定义,并根据已有研究,本研究“流动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域与现居住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而且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进一步将“流动人口”限定为“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人口,其中不包括流向户口所在市/县”。
本章研究在对人口流动预测上涉及“常住人口”,现将“常住人口”界定为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二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是伴随着非农产业发展而发生的要素用途转换、流动与聚集的过程。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以及原有城市不断扩张和新城市不断诞生成长。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生计,并最终滞留在城市成为市民,这是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过的历程,也是城镇化的普遍规律。
关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定量分析和展望
![关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定量分析和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1ed2b2447f1922791788e862.png)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和展望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jection of China population after 1980摘要以LESLIE矩阵构建人口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80年以来中国人口的数学模型,并用人口普查的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所含假设的合理性。
利用该模型可推算82年至98年的逐年的以岁为单位的年龄构成。
通过调整模型中有关参数及输入的条件,定量地分析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两胎”这一政策将在未来15年内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所建模型有很好的移植性,理论上来讲可推测很长一段时期内任一年的年龄结构,并可通过调整参量定量分析一部分人口政策及社会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可供有关研究及政策制定部门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LESLIE Matrix as the dynamic function, we built up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hina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adoption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 few assumptions are made and justified by the Census Data. With this model, we could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yearly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a population from 80 to 98. By modifying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input, we further alculate the population age distribution in 2015 with and without adoption of “a spouse can have two children if the two parties of the spouse are both the only child in their family”. This model could be used , through adapting its parameters , to calculate and projec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under some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的规划都必须考虑人口这一重要因素。
中国人口与城市化
![中国人口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5ee97fb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a.png)
中国人口与城市化1. 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与城市化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这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人口与城市化的历史背景、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2. 中国人口与城市化的历史背景2.1 计划经济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受到政府政策的严格控制,但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总量仍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
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城市人口占比不高,城乡差距较小。
2.2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我国人口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活力的释放,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占比持续提高。
3. 当前中国人口与城市化现状3.1 人口现状截至2020年,我国总人口约为1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受政策调控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保持在千万级别。
3.2 城市化现状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60%,城市化进程进入成熟阶段。
城市类型日益丰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
4. 中国人口与城市化的影响因素4.1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在我国人口与城市化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同时期的政策调整,如计划生育、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战略等,都对人口与城市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人口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需求发生变化,促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同时,城市化为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
4.3 社会因素教育、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也对人口与城市化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人 口 城镇化 比较研 究
—
0 年代 中 国的人 口 城 镇化 8
・
李
一
、
南
・
背
景
,
区 域 人 口 城 镇 化 是 指 人 口 城镇 化 水 平 的 上 升 过 程
, ,
而 描 述人 口 城 镇化 水 平 的 常 用 指
。
标 是 城 镇 人 口 率 PU 即 城 镇 辖 区 常 住 人 口 与 区 域 总 人 口 之 比
,
“
一 般 ” 是 指它 既 可用
,
“
于不 同 区 域 比 较
,
也 可 用 于不 同 时 间 比 较
。
,
对特 征 比 也 只 有形式 要 求
1
形式 ” 是 指 对
_
特 征 比 的 内 容 尚无 讨 论而 言
表
1
此方 法 可 总 结 如下 (见 表
口
)
。
几 种 区 域人
城镇 化 水 平 的 含 义
区 域 人 口 城 镇 化水 平
,
而
程度
”
即 是 成 文 标准 中 的 度 量 规 定
例
12 5 0 。 勿
人等
。
城 镇 特 征 是 用 来 描 述 城 镇共 性或 城 乡差 异 的
口 这 一 方 而 的 城 镇化 程 度
。
。
这 些 特 征 存在 于 许 多 方 而
某个 方 面 它决 定 人
,
一
人 口 活 动 中 这 种 特征 的 度 量 与 此 方面 人 口 活 动 的 度 量 之 比 称 为 此 方 面 特 征 比 别 于 城 镇人 口 的
L
u 二
尸
:
。
。
/尸
:
(尸 U
,
=
尸
。
,
/ 尸)
“
(
7
)
其 中 尸 为 区 域总 人 口
“
。
L
u
比 尸U 可 比 性 强
‘
因它清除 了
。 :
特征
‘
”
差异
;
但 它 还 未 解决
,
程度
”
差 异 问题
“
,
即 一 般 地 增加 尸
”
,
总 会增加 尸
。
,
,
而 尸
”
J
是 由程 度 决 定 的
。
所以
L
。
中仍 存 在 由
,
同 时 间 或 区 域 的 人 口 城 镇化 水 平 是 否 可 比
。
即 在 什 么意 义
。
完 备 的 可 比 是 城 镇 辖 区 及 其 中 常 住 人 口 彼 此 在 各 方面无 差 异
,
得到
完 备 的 可 比 性 是 不 可能 的
区 域 或 时 间的 市
、
但 寻 求较 好 的 或 较 强 的 可 比 性 则 是 可 行 的 和 有 意 义 的
程度
差 异 引 起的 不 可 比
。 ‘
.
而
“
程度
在这 里 已 可 以 描 迷
这 就 月: 可
(
以 定 义 区 域 中 城 镇 人 口 的 城 镇 化水 平 L
L
: :
:
:
,
=
P
,
。
,
/
P
。
:
,
。
)
这 是 一 个 非常 重 要 而不 突 破 城 镇人 口 尸 到 程度 L
。 。 :
:
的 概念 无 法 使 用 的 概 念
,
其人
口
“
活 动 中 具 有城 镇 特 征 的 部 分 增加
”
这种 增 加 达 到 一 定 程 度就 被 称 为城 镇 人 口 多 而 这 些 特征 与
如就 PU 而 言
“
“
“
程 度 ” 就 决 定 了 区 J或人 口
.
其 特 征 ” 即是 成 文 标 准 中所 涉 及 的 方 而
,
例 如 居 民点最 少
“
,
于 是 可 以 用 多方 面 的 特征 比 来确 定人 口 城 镇 化程 度 来 定 义 区
” :
城 镇化人口
。
每个 城 镇 人 口 具 有 自己 的 城 镇 化系 数 C
、
。 ‘
( 。 妞C “ 燕 l )
因 而 是 C 琳 个 城 镇化 人 口
而
Cu
o
、
:
=
F (R
。 ‘
‘,
R
:
i
,
一I ) L
L
L
:
,
变为
一 指 定值 L
。 ,
则
( 9 ) )
:
,
。
=
(P
。
。
:
+
j D
・ ・
P )/ 〔 了 P
+
D P)
。
。
=
:
(P
,
+
j D
: 。
・
P )/ P
(
xo
由(9 )
、
(1 0
) 消 去D P 则 有
L
。 。
=
PU
.
L
。 。
(L
。
:
一
f ) 八L
:
。
。
。
一
j)
: :
(
‘
rz
)
(1 ) 说 明 城 镇 轶 区 在 可 比 ( 而 不是 合 理 ) 的 意 义 下 扩 大过 快 即 导 致 L
及 其 中常住 人 口 的 概 念
即 城 镇 人 口 概念
三
、
方
,
法
,
区 域 人 口 城 镇 化 可 以 从 多 方面 描 述
如 从人 口 的 地 理 分 布 可 描 述 为 人 口 数 较 多
:
密
,
度较 大 的 居 民 点 的 增 多 城 镇 化水 平 人
口数
。 。
。
一 般 而 言可 描 述 为
一 方 面 问 题 的 提 法 不 应 是 寻 求 合 理 的 人 口 城 镇化 水 平 指
,
而 应 是 寻 求 可 比 的 人 口 城 镇 化水 平 指标
, ,
即 不 应 问 1 9 8 5 年 美 国 或 日本 或 1 9 8 9 年 中 国
,
的 合理 的 人 口 城 镇化 水 平 是 多少 的 人 口 城 镇 化水 平 是 多少
20
.
,
又如
。
19 8 4
.
年 中 国 建立 市
。
镇 标 准 的 显 著 变化
º 导 致 尸U 从
19
2 年的 8
5%
上 升 到 19 8 9 年 的 5 0
%»
尸U
的 这 种 弱 可 比性 使 得 寻 求
更 好 的 描 述 人 口 城 镇 化水 平 的 指标 成为 必 要
二
在人
口 城 镇 化 问题 上 我 们所
它 可 以 在此 时 此 地 合 理
;
。
,
而 在他 时 他
因 而不 可 能 有 一 成 不 变 的 放 之 四 海而 皆 准 的 市镇 建 制 标 准
、
3)
即使实现了 固
定的 标
,
、
) 而 仍 存在 市 统 一 的 建 制 标 准 也 由于 事 实 l
,
镇 辖 区 的 差 异 问题
由 以 上 事 实 可 得 的 结论 是
。
.
,
调 整 到 一 个 统 一数 值
,
这 一调 整是
,
将 乡村 人 口 这 一 扩大 或
1
划 为城 镇 人 口 则 L
或很 少 影 响 L
, :
“
一
,
下 降 而反 之 则 上 升
由于 迁 移 将 改 变 人 口 城 镇 化 系 数 因而 不 影响
,
,
,
所 以这
一 划 入 划 出 对 应 于 城 镇 辖 区 的 假想 扩 大 或 缩 小
尸
: : 。
则
( G )
,
一
,
艺尸
。
“
・
C
尸,
,
比尸
。
:
具 有更 强 可 比性
它 在 所 涉 及 的 方面 是 城 镇 化 了 的 因 而 是 可 比 的
K
!一 乡 并「 红
可 比 性 将随 所 涉 及 的 方 面 的 增 加 即
的 增 大 而趋 于 完 备
。
‘: 有 了 城镇 化 人 口 就 可 定 义 区 别 子 尸U 的 一 般 的 人 口 城镇 化 水平 尔
< L
。
.
,
。 ,
因
:
而 它 导 致 的 尸U 上 升 不 完 全 反 映于 L
L
:
:
。
上 升中
,
当这 扩 大 在 可 比 的 意 义 下 恰 当 时 L
。 。
。 :
二
, 。 ,
因 而 尸U 上 升 与L
。 。 。
:
。
上 升 只 差 常数 L
口 概念
, 。 。
‘。 ;
当 L
:
,
。
,
< L
。 。 ,
。
,
“
潜 在 意 在说 明 它 并 不 表 明
_
个 乡 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