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后自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含详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
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
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A.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B.票拟使内阁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D.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2.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
这主要是由于A.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B.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C.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D.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3.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
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A.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B.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C.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D.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4.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
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
清朝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治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5.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A.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6.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题1(人教版必修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2.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的做法是A.设置内阁 B.设三省相互制约C.设军机处跪受笔录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3.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尚书台 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4.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
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①西汉设刺史制度②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宋代增设参知政事④清代设军机处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②③④5.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6.(2010浙江海盐)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设置处理国政的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7.(2010安徽合肥)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习题精选_1
单元测评1.《荀子》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①西周初年民族间隔阂严重②利用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周的封国中,周的亲属做诸侯的较多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思路解析:关键信息是“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周朝是由姬姓建立的。
同时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由此回扣教材,不难判断B项是正确的。
答案:B2.(2006江苏南通调研,1)导致商朝灭亡的事件是()A.盘庚迁殷B.国人暴动C.牧野之战D.葵丘会盟思路解析:盘庚迁殷是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年;葵丘会盟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事件;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C项。
答案:C3.(2006江苏连云港调研,1)史书记载的“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最符合()A.禹建夏朝 B汤灭夏建商 C.西周分封制 D.春秋诸侯争霸思路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封诸侯”,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酹金助祭,以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这则材料说明了()A.列侯献酹金的金子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思路解析:“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只是借口,最重要的是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5.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思路解析: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对政令进行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故D项正确。
答案:C6.下列有关唐朝三省六部制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B.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了中央机构思路解析:唐朝的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材习题点拨
教材习题点拨
一、本课测评(教材P19)
点拨: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为适应政务需要而设立的参与机密事务的机构,都必须遵从皇帝的旨意。
内阁首辅虽然在事实上几乎享有与宰相一样的权力,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被采纳均取决于皇帝。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二、学习延伸(教材P19)
点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绵延不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远古起,中原地区的各族先民,通过相互交往、迁徙和通婚等,逐渐融合,促进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形成。
以后经过多次融合,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多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族。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自夏商奴隶制政治制度诞生,中华民族在建立自己政治制度的大道上已经跋涉了4000多年。
4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史从未间断,脉络分明,浑然一体,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少见的。
为了借鉴前辙,巩固政权,历代统治者都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兴衰和当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完整,内容庞博,自成体系,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一、单选题1.明成祖朱棣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
这一规定有利于()A. 建立权力制约机制B. 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 维护皇室独尊地位D. 保持中央政令畅通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 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3.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4.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A. 队形操练B. 武艺训练C. 阵法演练D. 习惯养成5.明清县级政府中领取俸禄的朝廷命官人数有限,不领取俸禄或只领取少量津贴的辅助人员众多。
这些人员包括国家明确设立的书吏和差役,正印官自行雇佣的幕友和长随。
这反映了A. 乡绅阶层主导县级治理B. 县级政府管理人浮于事C. 国家治理权力向县下延伸D. 中央对县的控制渐趋削弱6.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A. 成为明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 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批红”C. 在按察使司,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D. 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的官吏7.雍正四年(1726年),云南巡抚鄂尔泰上书说:“云贵大患…….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 1(人教版 )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增强基础达标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宣宗D.清顺治帝答案: A2.(2013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 )中国古代建立军机处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代答案: D3.明成祖期间如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状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门路是 ()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C.通政使司→内→皇帝D.通政使司→中省→皇帝答案: C4.《明史·宰年表》:“成祖翰林官直文渊,参机,有升至大学士者。
⋯⋯ 至仁宗尔后,地居近密,而言批答,判决机宜,悉由票,之重偃然、唐宰。
” 段资料表示 () A.内成法定的决议机构B.明仁宗期内开始出C.内地位和力逐提高D.大学士完整得宰相答案: C5.清代机草拟的旨,常常不内,由机封密,直抵地方督。
种做法()A.加了内的力B.加了皇帝的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系答案: B6.明朝的内距离皇帝寝 1 000 米,清代的机距离皇帝寝只有 50 米。
政中心逐渐凑近皇帝寝的一程,从本上体了()A.皇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率不停提高C.中央集的不停加D.君主制的不停化分析:本考理解剖析能力。
政中心凑近皇帝寝有益于及皇帝达信息,本上反应了皇帝政控制的能力,故D。
答案: D7.资料,回答有关。
资料一下。
资料二机名不古,而出,居密勿。
⋯⋯国大,罔不,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而于机,盖然政之府矣。
——《清史稿》(1)据资料一,剖析中所示政府构架演的及原由。
分析:第(1)要仔察片,一中皇帝下边有丞相,而二中无丞相,合所学知可知,是明太祖期除丞相所致;原由要从取销丞相的目的下手来答。
答案:明太祖期间。
增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据资料二并联合所学知识,剖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课后跟踪训练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内阁”是( )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的工具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明朝朱元璋废丞相后,规定后世不得设丞相。
朱棣设立内阁制度后,人们还是把明代内阁之职比作古之丞相。
这主要在于内阁( )A.统领了六部行政权B.获得了票拟权C.限制了君主专权 D.遏制了宦官弄权3.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4.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5.明成祖时特选拔杨荣、胡广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关于对明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阁的设定为法定的决策机构B.六部逐步沦为内阁下属机构C.内阁的票拟意见为最终决策意见D.内阁的地位有变但职责基本未变6.“洪武皇帝……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处理国家大事。
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7.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C.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8.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
高中历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
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A.宰相的废除 B.实施八股取士C.内阁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置答案 A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皇权高度集中,全国重大政务都要由其决断,因而会发出材料中的感叹,故A项正确。
八股取士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置于清朝,故D项错误。
2.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答案 C解析材料表明,明朝没有善治,是从明太祖废丞相开始的,这说明黄宗羲认识到宰相制度对君主权力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误解,故排除。
3.黄仁宇在《万历五十年》中说:“一人乾纲独揽,如果没有过人的精力,绝顶的记忆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对政务的练达以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权力的痴迷,根本无法做到。
”因此,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势必要寻求某种制度补偿性替代。
其所寻求的“制度补偿性替代”是( )A.设立中朝 B.设立殿阁大学士C.设立内阁 D.设立军机处答案 B解析明太祖废丞相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皇帝负担过重,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B项正确。
汉代设立中朝,故A项错误;内阁正式设立是在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故D项错误。
4.“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
”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D.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事咨询机构”是指内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自我小测: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纵观古代中国的历史,明朝是太监乱政较为严重的朝代,其根源在于()A.明代皇帝大多昏庸无能B.明代皇权过于集中C.明代封建制度趋于衰落D.明代政治异常腐败2.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3.明朝初年,在中央机构的设置问题上曾经进行了自秦汉以来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那就是废除了丞相一职。
当时的办事机构六部的运行方式是()A.直接向皇帝负责B.受命于内阁C.隶属于军机大臣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4.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一统山河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5.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逐步建立了内阁制度。
在明代,控制阁臣选任权和罢黜权的是()A.皇帝B.六部C.内阁大学士D.宦官6.清初一度出现“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的局面。
这种局面() A.是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结果B.是清朝统治仿照明朝制度的结果C.使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D.使清初政治凸显一定的民主特色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清代,重要奏折皆归,外廷无预闻,更无参与意见之余地。
”其中看不清的文字应是()A.内阁B.军机处C.议政王大臣会议D.六部8.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这样做的结果是()A.军机处变为行政机构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和六部C.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D.保障了皇帝更加专制独断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事无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达标训练(附答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太祖________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________宣告废除。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A.元世祖B.明太祖C.明神宗D.明成祖3.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当时天下动荡,事务繁多B.新设官员很多,这增添了很多事务C.丞相被废除,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了六部,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4.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________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____________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_。
5.(2010浙江嘉兴一中高三摸底,8)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这里的“我朝”是指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6.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7.清初,________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________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________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8.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最高峰的象征是A.设参知政事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皇权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10.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作业
课时达标训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明初,中枢机构的设置结束了1 600多年的宰相制度。
此后,“六部”的运行方式是()A.直接对皇帝负责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C.隶属于军机大臣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2.自秦代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3.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4.《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5.“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这种情况的影响是()A.强化了皇权B.限制了皇权C.被历代沿用D.提高了行政效率6.军机处成立后,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称为廷寄;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
这表明()①内阁已形同虚设②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③行政效率有所提高④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8.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新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一、选择题: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废丞相B、在中央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D、设军机处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4、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明神宗时5、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7、当东方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B、开辟新航路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8、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9、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A、皇帝直接统领六部B、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C、清初军国重务一般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D、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10、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离全国政务11、关于明清时期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B.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以辅助丞相C. 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D.清初时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存12、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思维导图】【微试题】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2.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此设置() 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3.下列关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设置军机处用来取代内阁制度B.内阁无权向六部发令,军机处则有权发令C.两者都无权向六部或各省发布命令D.内阁首辅等于宰相,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答案:C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
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
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后同步练(带答案) (2)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A.君主专制的加强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2.【题文】《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在1376年和1377年开始增长,而且已经把他的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并且开始驱逐他认为不太会支持他的人。
这促使浙江人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两个盟友,他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帝权力。
材料意在说明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在于A.君相权力矛盾与派系斗争B.宰相与军机处的矛盾激化C.明朝初社会矛盾的激化D.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3.【题文】《明代政治史》中记载:“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
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
”造成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B.设立军机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明初社会矛盾激化,政务繁忙D.内阁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4.【题文】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5.【题文】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自测
基础达标
1.我国古代的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唐朝时期
B.
C.元朝时期
D.
解析:本题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
参考答案:D
2.清朝军机大臣的最基本职责是(
A.
B.
C.
D.
解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符合题意的是D
参考答案:D
3.“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上述材料反映的
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
A.清初内阁
B.
C.军机处
D.
解析:
参考答案:C
4.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
B.
C.
D.
解析:本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
明初废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权分给了六部,从而提高
参考答案:A
5.“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
B.
C.
D.
解析: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据有效信息“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可得正
参考答案:D
6.明朝时掌管地方行政权的是(
A.都指挥司
B.
C.按察司
D.
解析:考查明朝地方三司的各自权限范围。
而D项是元朝时设立的管理边远民族地区事务的
参考答案:B
7.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在(
A.战国、清朝
B.
C.隋朝、明清
D.
解析:
参考答案:B
8.清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
B.
C.选调翰林等学士入南书房当值
D.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四个答案都是古文句子,比较难于解读。
而这种问题的解题关键偏偏不在于把每个句子都翻译成现代汉语,而在于找准句子中的关键字词。
如A中的“议政王大臣会议”、B中的“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中的“南书房”、D中的“内阁”“军机处”。
因此,本题的考查本意还是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继续加强,以至于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置是标志。
故此D
参考答案:D
9.《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
B.
C.
D.
解析:题干中一开始就已经点明了主题:元朝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元世祖之雄武;而其灭
参考答案:A
10.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出现丞相专权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B.
C.
D.
解析:丞相专权或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都要从社会制度本身去思考,即封建专制制度是产生
参考答案:D
11.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
——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目是以探讨历史观点或现象及其原因为主的题目,有关历史观点或现象的原因在材料中都可以找到,重要的是读懂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出必要的信息。
第(1)问中的“直接原因”可以从“雍正年间,用兵西北”等信息处获得答案;第(2)问中的“职能变化”从材料二、三归纳总结出来——变为一个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第(3)问要求概括“主要特点”,需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和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点综合做答。
参考答案:(1)为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
探究创新
12.
解析:此问题需要探究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一点最容易忽略)、消极影响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不管您的答案坚持哪一方面的观点(主要是积极的
参考答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压制了明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阻碍了社会进步;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和被动挨打的局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至今残留在人们思想中的一些封建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