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句和古人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诗句和古人的看法大全
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秋天的诗句和古人的看法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
1.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诗人与古人有何不同
1、秋夜唐代:王建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
(.)
卧多骨髓冷,起覆旧绵衣。
译文秋天夜里叶子露水滴,秋季虫子在房间里飞。
躺久了感觉全身寒冷,只能起身走动穿棉衣。
2、立秋宋代: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1枕新凉1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译文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孤独地立着。
突然间起风了,秋风习习,吨觉枕边清爽凉快,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1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3、秋夜宋代: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3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凉爽。
剪了许多次烛花了立刻就到了3更天了。
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旧是那么光明。
4、秋夕唐代: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
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凉爽如冷水,静坐寝宫注视牛郎织女星。
5、浪淘沙·1叶忽惊秋宋代:贺铸1叶忽惊秋。
分付东流。
殷勤为过白苹洲。
洲上小楼帘半卷,应认归舟。
回首恋朋游。
迹去心留。
歌尘萧散梦云收。
惟有尊前曾见月,相伴人愁。
译文发现叶子落下突然惊觉秋天到了,这秋色交给了东去的流水。
流水殷勤地流过白苹洲,沙洲上有帘幕半卷的小楼,楼中的人应当在识别返回的小舟。
回望之前和友人出游心里依旧怀恋,出游的痕迹消逝了那份心情却保存了下来。
悦耳的歌曲消散了,美人也不见了,只有饮酒时发现的月亮和以前1样,和人交相愁苦。
诗人与古人的不同之处1、诗人,就1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1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古人是指过去的人,随着时间向后的迁移,只要到人世间来过1趟的人都要成为古人。
差别只在于时期或时代不同。
2、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鞭挞社会丑恶,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
古人是指过去的,在社会上有1定影响的名人。
如:孔子,老子,李时珍,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
3、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属于文学家1类。
古人是指古人类,猿人。
2.秋的诗句及点评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大风、急流写出了秋天的大气、高远,空旷,寂寥,读后如临其境,荡气回肠。
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从前的风光与漂亮已不在,所能留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而到秋雨来临,叶残枝败,却让我们听到了生命的坚韧直立和对生命执著的喜爱。
枯荷表现的是荷之残存生命的1刻,在秋气的严逼中傲然直立,为生命的瞬间抗争着,仍以它瘦弱的身躯承接着雨滴,奏诞生命的最终乐章。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2月花。
:满山的红叶1扫古诗中的肃杀凄凉,写出了秋天的另外1种风景。
3.古人写的描写秋天的诗句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9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孤独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9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
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6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寒城1以眺,平楚正苍然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
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密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时维9月,序属3秋维:语助词,无义。
序:季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1色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1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1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挂林风景
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青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落,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2首•山中》秋声万户竹,寒色5陵松唐•李颀《望秦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5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1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1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5侍御饮筵送殷6参军归沣州觐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旧。
唐•杜甫《秋兴8首》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8首》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5首》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 8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3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仆人》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1片荒芜孤独景象。
4.写秋的诗和评论
震落了早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嬉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
《秋天》是何其芳早年创作的1首诗,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奇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高深厚重;也不像他以前拘守个人的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盼,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一般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1派明朗纯洁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纳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好像简洁、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深长。
诗中透出那么1种氛围,那么1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1句诗都是1幅画面,3节诗又组成3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淌又整合的特别氛围。
第1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了普遍的农家活动。
有两个场景:1是山谷伐木,1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凉爽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1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
《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
何其芳早年诗中常消失,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方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1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视象化了,制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2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其中“雾”、“霜”及上1节的“露”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消失的,传达出凉爽、冷寂、朦胧的气氛。
画面还包括1系列活动:撒网,收鱼,摇桨。
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
“轻轻”1词常在何诗中消失,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闲适与得意的心情。
或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安静、悠远吧。
第3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
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
大自然喧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后变得清静了。
人在安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
牧羊女听了1夏的“牛背上的笛声”,突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1角落开头萌动起来,真是如他自己在《夏夜》中所说的那样:“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惊泥土”。
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
这1节才5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1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纯洁、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别眼神。
而且比较这3节诗我们可以发
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3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
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制造了1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这1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1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情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
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1不和谐地统1;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1不达于极致。
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二0岁左右的高校生!
5.有关秋的诗句及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1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珍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1反过去文
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绝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发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怜悯他们的遭受和境况,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绝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强健凌厉,奋勉有为,大展鸿图。
明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独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坚韧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1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1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1赞秋气,其2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明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2首的前2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照实地勾画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颜色,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1望,便使你感到清亮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肤浅,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奇妙。
这是两首抒发谈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亮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考,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
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赐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抱负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