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统编教材《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文本式教案(含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文本式教案(含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fdf6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b.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诗的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能力,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1)学会生词和词组,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巩固记忆。
(2)向学生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古诗三首》,注意停顿和语气。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可以分组进行比赛。
3. 生词学习:(1)讲解诗中的生词和词组,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词的学习。
4. 内容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辅助理解。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板书设计:(1)在黑板上画出诗的板书,包括题目、作者、诗句和关键词。
(2)用粉笔标注重点字词和意境,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复习古诗《古诗三首》,并尝试默写。
2.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3. 请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写一首简短的诗歌,培养对自然的感悟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等。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bee1187c1cfad6185fa740.png)
《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8f4d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b.png)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悯农》【课程目标】1.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2.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现象;3.学习文言实词和比喻的运用。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2.学习文言实词和比喻的运用。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现象;2.理解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悯农》课文,黑板、彩笔。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先向学生了解农村的生活,例如:今天早晨过早、放学后帮爷爷奶奶活动等等。
2. 学习课文印发课文《悯农》,老师和学生共同朗读和解读课文。
注重学习文言实词和比喻的作用。
3. 理解课文学生就文中的描述进行探究,了解文中所描述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4.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比喻,然后交流分享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课后作业】1.背诵《悯农》;2.思考为什么古诗中会用到比喻。
二、《小石潭记》【课程目标】1.了解唐代的文学风气;2.能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教学重点】1.了解唐代的文学风气;2.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教学难点】1.理解唐代文学风气的独特性;2.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石潭记》课文,黑板、彩笔。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先向学生介绍唐代的文学风气及其特点。
2. 学习课文印发课文《小石潭记》,老师和学生共同朗读和解读课文。
注重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3. 理解课文学生就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探究,品味文字中的诗意,理解他们表达的含义。
4. 体验古人的诗意通过阅读,让学生体验古人的诗意,尝试模仿唐代的古诗写作。
【课后作业】1.背诵《小石潭记》;2.尝试模仿唐代诗歌写作。
三、《江南》【课程目标】1.了解江南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2.了解唐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南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2.了解唐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江南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诗意表达;2.理解唐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8ec68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1072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2.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案】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之一,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悯农》和《小螺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3)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三首古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播放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相关的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2.新课呈现(1)引导学生观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图片,并进行描述;(2)介绍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悯农》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2)学生自主朗读《悯农》,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
4.拓展延伸(1)播放与《小螺号》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联想;(2)讲解《小螺号》的背景和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演《小螺号》的情景。
5.巩固提高(1)集体合唱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2)进行整体复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总结(1)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97443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0.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f19a56b551810a6f524869c.png)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春光图()春光图()春光图()春光图2.从内容上看,第2段与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3段文字的意见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写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描绘春天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写出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春》这篇课文,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田畴河畔天空果园2.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地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3.春天是一只铃铛,唤醒了在沉睡的动物。
4.春就像妈妈的手,轻轻的抚摸着大地。
5.喜爱春天的思想情感。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给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读第2自然段,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3.读第3自然段的拼音,把词语写在括号里。
4.用波浪线画出小男孩说的话。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疑惑不解:深思:6.给文章加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zhīděi tiáo2.得意征服炫耀3.飘落脱险可怜4. 哈!小蚂蚁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哟!小蚂蚁越过太平洋啦!唉,真可怜,连这么个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5.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深思:认真思考,深入考虑。
6.小蚂蚁的故事五、课堂练习(一)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A.崇拜(chóng)蒌蒿(hāo)B.苏轼(shì)芦芽(yá)C.优惠(huì)河豚(tén)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 它急着发芽生长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3. 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eedf9ce53a580217fcfe14.png)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16165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e.png)
《古诗三首》教案【9篇】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预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头局部组织教学二、根本局部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教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教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漂亮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观察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严寒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熟悉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教师朗读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读)(3)教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读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完毕局部1、总结:小朋友们今日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刚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教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急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得意。
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季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欢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季节荷花池的情景。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ec4c4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8.png)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
2.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3.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3. 理解: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4. 分析: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5. 修辞手法:讲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6.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古诗,并进行展示。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课题: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3. 课题要求: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古诗:要求学生在课后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2. 理解古诗: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写在笔记本上。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8f31a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5.png)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dc38b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7.png)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身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清晰透彻的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篇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017b0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1.png)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古诗:《山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3. 教学难点:古诗中某些生词和诗句的理解,对古诗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词的读音和诗句的节奏。
(2)讲解生词和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3.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有关自然景色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中自然景色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
2. 写一篇关于古诗《山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能力。
3.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0c1b1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3.png)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3篇)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3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模板,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ac3f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b.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王勃、辛弃疾、杜甫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古诗中的意象、情感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诗人简介、历史背景等,方便学生学习。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诗歌材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于诗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ee051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1.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理解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 理解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 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2. 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古诗三首》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古诗《古诗三首》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古诗《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和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古诗三首》,注意停顿和韵律。
(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3. 生词和诗句解释:(1)解释古诗《古诗三首》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注释理解句子。
4. 韵律和修辞分析:(1)分析古诗《古诗三首》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2)引导学生识别和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讨论和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思考。
(2)提供相关的古诗或背景资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等。
2. 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学生对古诗《古诗三首》的生词和诗句的理解程度。
3. 技能运用情况:评估学生对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fcf7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e.png)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认识“径、斜”等生字,会写“寒、径”等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古诗了,谁能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笔下的美景和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
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古诗。
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教师指导书写,学生观察后练习书写。
理解古诗(1)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图片和诗句,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感悟(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
(3)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古诗。
(3)全班齐背古诗。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2)教师推荐几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学生课后读一读。
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教师总结: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同时,要结合图片和诗句,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教学()分钟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1】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
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新安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有丰乐、新安江两座水库。
解放前其航运由屯溪直达杭州,解放后水库截断航线,航运几乎停顿。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
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新安江水库等胜迹。
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位于断桥东少年宫广场西侧,傍湖而建。
又名看经楼、先得楼。
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
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望湖楼也因此而名重天下。
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
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西湖名楼,让人流连忘返。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