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背诵《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并能正确朗读。
3.能够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掌握《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2.背诵和朗读古诗。
3.能够熟练使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整首古诗并具有感情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MP3或CD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在黑板上板书《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内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4.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第二课时1.继续复习《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进行古诗背诵,分段逐句进行。
3.听音乐,配合朗诵古诗,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
4.学生分组,展开古诗朗诵比赛。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
2.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作者和背景。
3.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魅力。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背诵古诗,还理解了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背诵和朗读,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情感表达和诗意浸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情感传达。
未来可以加强诗歌创作与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美丽和诗歌的韵律。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详细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首:《春晓》孟浩然- 词语解释:春晓、鸟鸣、风雨。
- 背景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二首:《静夜思》李白- 词语解释:静夜、明月、故乡。
- 背景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描述夜晚思乡的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第三首:《寻隐者不遇》贾岛- 词语解释:隐者、松下、问童子。
- 背景介绍:贾岛及其创作背景。
- 诗歌解析:叙述寻找隐者而不得的经历,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意境。
难点1. 对古诗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2. 对古诗情感的深入体会。
3. 将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本、作者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导入-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 展示古诗,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其韵律。
诗歌解析- 分析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 讨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 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朗读与背诵- 学生集体朗读古诗,体会其韵律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内容1. 教材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2.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2.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4.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悉古诗鉴赏方法。
2.掌握《登鹳雀楼》、《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3.掌握合理分组、朗读古诗的技巧。
教学难点1.掌握合理分组的技巧。
2.理解《将进酒》中含蓄的表达方式。
3.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二. 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1.精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2.制作PPT课件,模仿各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展示图片,介绍中国敦煌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背景。
2.通过对敦煌画展开简单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听课兴趣。
步骤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自行阅读三首古诗,收集生词,解释观点。
2.整合具体意见,小组内,学生轮流主持讲解,提高学生表达、论证能力。
步骤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自主分工,通过研读《将进酒》、《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课文,充分讨论古人的诗意和文化特征。
2.学生在自主小组中,记录寻找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这些句子是课文的精华,也是学生们进行诗意诠释和分析的重要来源。
步骤四:学生合作练习1.学生重新阅读三首诗,合理分组,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学生自由创作,模仿课文的写风,用诗歌表达所见所闻的美好事物。
步骤五:总结反思1.教师对于整节课的讲解总结。
2.教师提问,解答学生一些感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将诗文的语言转化为对生活的理解。
三.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体会:1.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比较富有创意,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2.在教学核心环节和认识积累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多元方法,通过讨论、演讲、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很活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课前解析】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憋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
《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
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从而吟成了清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
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宋代诗人卢钺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
【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背诵和理解《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较好地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朗读。
2.听写+填词练习。
3.听课后问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口胡一段飘雪江河的美景,引出古诗《江雪》。
2.让学生画个画,勾勒出你的江雪江河的美景。
3.学生看图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学习《江雪》1.教师现场讲解《江雪》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让学生朗读整首《江雪》。
3.让学生理解整首《江雪》的意境,并借助画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点评。
第三步:学习《登高》1.听教师朗读《登高》。
2.分组朗读《登高》,搭配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
3.教师讲解《登高》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学生理解整首《登高》的意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师点评。
第四步:学习《悯农》1.看动画片《悯农》,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
2.跟教师一起朗读《悯农》。
3.画一个农村场景,表达诗句中的意境。
4.教师点评。
第五步:总结1.教师简单总结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家庭作业1.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古诗,或者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演讲、表演或朗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学生作业本或其他写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例如,可以播放《泊船瓜洲》中所描述的江南水乡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产生对古诗的期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含义,能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古诗三首》的诗句含义,能够流畅朗读其中一首古诗。
2.难点: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抽象意象,培养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儿童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播放一段中国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请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诗歌中的句子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思想。
4. 诗歌赏析(20分钟)•请学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从诗歌的音韵、意象、抒情等方面进行赏析,深入挖掘诗歌的文学价值。
5. 扩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想或评论,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6. 总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本节课学习情况的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对中华诗歌文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古诗三首》•诗歌内容要点•诗歌抒情五、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对诗歌的误解并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六、教学资源•《古诗三首》课文•音乐播放器•小组讨论讲解材料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并完成一篇感想或评论。
•练习其他两首古诗的朗读,并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诗三首》中的诗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在这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以提问方式引入课堂话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意识到问题的设置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语言表达也非常重要。我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同时,我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与背诵: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景物描写理解: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理解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情感。
-重点词语掌握: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篱落”(指篱笆)、“银河”(比喻夜空中的星光)、“夜凉”(夜晚的凉爽)等。
此外,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的部分,我发现学生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有时可能会过于关注时间分配,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思考。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对某些内容不理解。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篱落”、“银河”、“夜凉”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如意象与情感的关联,我会通过对比现实中的相似情景和诗人的生平背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文学成就,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3. 学生对古典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朗诵示范。
3.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授:逐首介绍《山行》、《江雪》、《枫桥夜泊》,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朗诵练习:学生分组或个别朗诵古诗,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如节奏、语气等。
5. 总结:回顾三首诗的内容,强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并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感想。
板书设计- 《山行》:描述登山所见,表现诗人高洁的志趣。
- 《江雪》:描绘雪中江景,反映诗人的孤独感。
- 《枫桥夜泊》:叙述夜泊枫桥的景象,透露诗人的忧愁情绪。
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江雪》、《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内容包括对诗的理解、感受和联想。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避免机械记忆。
同时,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增加学生对古诗背景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蕴。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字和注释。
2.黑板、彩色粉笔。
3.课堂活动准备:朗读比赛、分组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三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分段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比赛(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具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的学生,激励全班同学。
5. 总结反思(10分钟)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们在理解《古诗三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部分学生的朗读中缺乏情感表达。
为提高教学效果,下节课可以加强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升朗读表达的技巧。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朿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研究诗歌三首,了解古代文化;
2. 能背诵《将进酒》诗句;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将进酒》的诗意理解;
2. 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诗人李白的画像,介绍李白的简介和他的诗歌创作,引发学生研究古诗的兴趣。
2.新课研究(35分钟)
1. 首先研究《将进酒》:听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讲授词语的词义、音、形、义,辅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朗读和吟
唱技巧;
2. 研究《悯农》和《秋风词》:学生阅读课文,发现课文的端倪,领悟诗歌的意义,学生读课文朗诵,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朗
读和吟唱技巧。
3.课外拓展(10分钟)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唐朝的图书或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
代文化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四、作业
结合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写出一篇200字以内的心得体会,并
在下节课朗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习古诗。
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
在后续教学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诗人简介等。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古诗三首教案(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9.古诗三首(教案)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目标: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9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9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课前解析】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
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篱、仞、岳”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换旧符。
...,总把/新桃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
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
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板书设计】清明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不足之处: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
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课时目标】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
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
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的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关于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1.描写春节: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描写元宵的:元宵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3.描写七夕的: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4.端午的: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描写中秋的: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其他资料】“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诗佛”是指王维,字摩诘,河东人。
工书画。
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
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
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21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
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课后作业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兄(xiōnɡ xōnɡ) 魂(hún húi) 屠(fú tú)苏(shū sū) 异(yìì) 欲(yù yǜ)二、结合诗句,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A.太阳落山时B. 天刚亮时C.傍晚时分2.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倍三、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牧童要遥杏花村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四、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一、兄(xiōnɡ) 魂(hún) 屠(tú) 苏(sū) 异(yì) 欲(yù)二、1.B 2.A三、连线。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牧童要遥杏花村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四、我喜欢春节。
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