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4 二氟二氯甲烷分子轨道的从头算法

合集下载

怎样生产二氟甲烷制作工艺相关技术流程

怎样生产二氟甲烷制作工艺相关技术流程

怎样生产二氟甲烷制作工艺相关技术流程如何加工二氟甲烷技术方法制作提取全新正版二氟甲烷1y1gcnf194865Xy1、(二氟甲烷和1,1,1,2氟乙烷的制造方法).2y1gcns1086491y1、(二氟甲烷的生产方法).3y1gcni193919Xy1、(二氟甲烷的制造方法).4y1gcns1086505y1、(二氟甲烷的合成).5y1gcni1937111y1、(二氟甲烷的制造方法).6y1gcen1019618y1、(催化裂解一氯二氟甲烷制四氟乙烯).7y1gcnz1091286y1、(含溴二氟甲烷的灭火剂组合物、其制法及系统).8y1gcnt1011733y1、(含有二氟甲烷;1,1,1氟乙烷;或丙烷的非恒沸的致冷剂组合物).9y1gcnt1046146y1、(二(氟甲基)酰组合物,制法及其用于制备二氟甲烷).10y1gcnt1108443y1、(二氟甲烷与三氟乙烷或全氟乙烷的基本上恒沸点的组合物).11y1gcnt111463Xy1、(包含五氟乙烷和二氯二氟甲烷的新颖组合物).12y1gcnt1127596y1、(二氟甲烷和四氟乙烷组合物).13y1gcnt1023685y1、(气相氟化制备二氟甲烷的改进方法).14y1gcnt1143877y1、(生产双(氟代甲基)醚以及二氟甲烷的方法).15y1gcnr1061210y1、(二(氟甲基)醚和二氟甲烷的制备).16y1gcnt1131410y1、(二氟甲烷与丙烷组成的基本恒沸组合物).17y1gcni1008595y1、(氟化氢和二氟甲烷的分离方法).18y1gcnf1915263y1、(二氟甲烷的生产).19y1gcnf1915255y1、(二氟甲烷的生产).20y1gcni1173995y1、(二氟甲烷的纯化方法).21y1gcns1019573y1、(基于二氟甲烷和五氟乙烷的假共沸混合物,及其作为制冷剂的应用). 22y1gcns1019565y1、(基于二氟甲烷和五氟二甲基醚的假共沸混合物、及其作为制冷剂的应用).23y1gcns1919620y1、(同时制备二氟甲烷与1,1,1,2四氟乙烷的方法).24y1gcnv1064741y1、(含二氟甲烷的三元近共沸混合制冷剂).25y1gcnv1097542y1、(二氟甲烷制备方法).26y1gcnv1900612y1、(二氟甲烷烃类化合物混合制冷剂及使用该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系统). 27y1gcns1931485y1、(二氟甲烷及二氟氯甲烷的制造方法).28y1gcns1981768y1、(生产二氟甲烷的方法).29y1gcnv1974810y1、(二氟甲烷的制造方法).30y1gcnv1989656y1、(二氟甲烷的制备方法).31y1gcnn1277872y1、(二氟甲烷的干燥方法).32y1gczo1047763y1、(二氟甲烷的精制方法).33y1gczt1023840y1、(二氟甲烷的回收方法).34y1gctf4y1、(采用二氟甲烷为保护气氛的镁合金熔炼方法).35y1gctf3y1、(一氯二氟甲烷的混合工质替代物).36y1gctfXy1、(二氯二氟甲烷混合工质替代物).37y1gczt8295900y1、(二氟甲烷的制备方法).38y1gcti8y1、(分段连续氟化制备二氟甲烷的方法).39y1gctsXy1、(一种超高纯度二氟甲烷的精制方法).40y1gctr9y1、(包含二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传热流体).41y1gcti3y1、(气相法制备二氟甲烷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42y1gcti2y1、(二氟甲烷、1,1,1氟乙烷和1,1氟乙烷的制备方法).43y1gcti2y1、(二氟甲烷和三氟碘甲烷的类共沸组合物).44y1gcts9y1、(一种二氟甲烷生产工艺).45y1gctf1y1、(氯二氟甲烷的制备方法).46y1gctv9y1、(二氟甲烷的制备方法).47y1gcti3y1、(二氟甲烷的共沸状组合物).48y1gctv1y1、(一种气相氟化生产二氟甲烷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49y1gczt8104420y1、(二氟甲烷的纯化).50y1gctv2y1、(包含二氟甲烷和四氟乙烯的非可燃性气体组合物).51y1gcte5y1、(包含二氟甲烷N酰苯胺和一种或多种除草剂的除草组合物).52y1gctn3y1、(含有二氟甲烷和氟取代的烯烃的组合物).53y1gcte3y1、(含有二氟甲烷的组合物).54y1gctn6y1、(包含二氟甲烷(HFC32)、五氟乙烷(HFC125)和2,3,3,3氟丙烯(HFO1234yf)). 55y1gctn5y1、(一种二氟甲烷的测试分析方法).56y1gcts5y1、(一种精制超高纯度二氟甲烷的过滤器).二氟甲烷专题合辑资料详情咨电:孟二氟甲烷操作要点电子文档电子书加工资料280元一套请在办理货款后,及时联系我们并告知您订购资料名称|地址|收件人|联系电话|邮编、快递3-5天到资料付款账号,收款人:孟飞邮政:6221 8849 1001 3222 424建设:6222 8024 3025 1117 928工商:6222 0217 0200 8534 430农业:6228 4807 1073 0111 717农村信用社:622991 116500 551516二氟甲烷如何才能提取分离解析利用技术,二氟甲烷合成配制应用全集正版资料讲解。

二氟一氯甲烷到四氟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二氟一氯甲烷到四氟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二氟一氯甲烷到四氟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二氟一氯甲烷到四氟乙烯的化学反应,听上去就像是一场化学界的舞会,热闹非凡。

想象一下,二氟一氯甲烷,就像一位优雅的舞者,穿着清爽的衣裳,带着两位迷人的伴侣氟,咻咻咻地转起来。

它的舞步轻快又灵活,像是在炫耀自己那特殊的魅力。

二氟一氯甲烷的化学式是CF₂ClCH₃,大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化学就是个这样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好啦,咱们继续说这场舞会。

二氟一氯甲烷可是个大腕,广泛用于制冷剂和清洁剂,真是个全能型选手!但是,化学界的时尚潮流总是变化万千,它的终极目标,没错,就是变成四氟乙烯。

四氟乙烯,听上去是不是像超级英雄的名字?它的化学式是C₂F₄,平时也常被称为Teflon,没错,就是那种能让鸡蛋不粘锅的材质,真是神奇!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反应可不是轻轻松松就搞定的。

就像在舞会上,大家得配合默契。

二氟一氯甲烷首先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就像经历了一场华丽的变身秀。

经过高温和催化剂的催动,舞者们逐渐解开了束缚,氟原子与碳原子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最终组成了四氟乙烯。

哇,这可真是个美丽的化学变迁啊!不过,别小看这场反应,背后可有一番腥风血雨。

你想想,要把二氟一氯甲烷中的氯原子去掉,就像是让舞者们脱掉华丽的外衣,露出原本的姿态。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科学家们就得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各种化学反应,像调酒师一样,把二氟一氯甲烷变成四氟乙烯。

这个过程像是调制一杯完美的鸡尾酒,得有耐心,还得有技巧!反应中,生成的中间产物就像是一段段插曲,有的可能不太动听,但最终的旋律还是和谐的。

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对着各种试剂、小瓶子,简直像是在厨房里忙碌的厨师,一边调配一边兴奋得像个孩子。

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反应像是开了锅的水,冒着热气,气氛越来越热烈。

每一次的气泡和反应都让他们感到无比兴奋,恨不得立刻看到成果。

当四氟乙烯终于诞生时,实验室里就像是派对高兴的时刻,大家欢呼雀跃。

四氟乙烯的出现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它的耐高温、耐腐蚀,简直就是工业界的“超级英雄”。

二氟甲烷操作规程

二氟甲烷操作规程

发放编号: 文件编号:持有者: 控制性质: 版本号:F32装置操作规程编制:修订:核对:审核:批准:F32操作规程目录一、反应岗位操作规程1、岗位任务2、岗位生产原理及流程说明3、工艺指标与操作指标4、开车前的准备工作5、正常开车及操作6、正常操作7、停车注意事项及事故处理二、水碱洗岗位操作规程1、岗位任务2、生产原理3、水洗塔、碱洗塔开车4、水、碱洗停车5、水、碱洗操作指标6、异常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三、精馏岗位操作规程1、岗位任务2、精馏原理及流程简介3、工艺指标和操作指标4、开车前的准备工作5、开车6、正常操作7、正常停车与操作8、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四、灌装岗位操作规程1、岗位任务2、工艺指标3、充装前准备工作4、充装5、安全注意事项五、AHF贮槽卸料操作规程六、AHF计量槽进料操作规程七、各岗位的有关制度一、反应岗位操作规程1、岗位任务将二氯甲烷和氟化氢在氟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控制一定的温度90~105℃和一定的压力1.25~1.35MPa,在反应釜内连续进行氟化反应生成F32,反应气经水洗、碱洗后压缩冷淋成粗品供精馏。

氟化反应是F32生产的关键,反应正常、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产量、质量、消耗,因此必须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

2、反应原理及流程说明2.1生产原理F32是以二氯甲烷和氟化氢为原料,以SbCL5为催化剂,按一定的配比在外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其主要化学方程式:2HF+CH2CL2→CH2F2﹢2HCL氟化反应的关键是催化剂,如果没有催化剂,反应是很难进行的,F32生产选用SbCL5作为催化剂,其氟化过程按下式进行的:2HF+SbCL5→SbCL3F2﹢2HCLSbCL3F2﹢CH2CL2→CH2F2﹢SbCL5上述反应要求原料中的水分及SO2含量要符合要求,因为水分含量高一方面使反应釜受到严重腐蚀,另一方面使SbCL5水解,而SO2含量高易使Sb5+还原Sb3+,使催化剂中毒。

二氯甲烷中的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

二氯甲烷中的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

二氯甲烷中的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二氯甲烷中的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1. 引言在化学研究和实验中,准确测量和确定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化合物的特性可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确保准确的测量结果并进行比较和验证,我们需要有标准物质作为参考。

标准物质是指经过制备和验证的化合物,其组成和性质已经非常准确地测定,并且可以被广泛使用来校准和确认化学分析的结果。

2. 二氯甲烷和二氯二氟甲烷的概述2.1 二氯甲烷二氯甲烷,化学式为CH2Cl2,是一种无色的、可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它在实验室中广泛用作溶剂和提取剂,在工业上被用于清洗金属表面和制造某些塑料。

由于其挥发性和溶解性,二氯甲烷在环境中有潜在的污染风险。

2.2 二氯二氟甲烷二氯二氟甲烷,化学式为CCl2F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它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剂和喷雾剂的生产中。

二氯二氟甲烷也被称为Freon-12,曾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广泛使用,但因其对臭氧层的破坏性而被逐渐淘汰。

3. 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的制备和认证为了确保二氯二氟甲烷的准确测量结果,有必要制备和验证二氯二氟甲烷的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的制备需要先确定二氯二氟甲烷的纯度和组成,并通过各种分析技术进行验证。

制备过程通常涉及纯化、稀释和配制标准溶液等步骤。

4. 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的应用4.1 分析和测量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可以用于校准和验证各种分析技术,例如气相色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等。

通过与标准物质的比较,可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检测到任何潜在的污染或其他问题。

4.2 环境监测由于二氯二氟甲烷可能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对其浓度进行监测非常重要。

标准物质可以用于校准监测仪器,确保准确测量二氯二氟甲烷的浓度,并提供可靠的结果。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检测潜在风险非常重要。

5. 个人观点和总结二氯甲烷中的二氯二氟甲烷标准物质在化学研究和实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校准和验证分析仪器,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二氯二氟甲烷的性质和潜在危害。

二氯甲烷 gcs级别 -回复

二氯甲烷 gcs级别 -回复

二氯甲烷gcs级别-回复二氯甲烷(gcs级别)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H2Cl2。

它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具有低沸点和高沸点的混合性质。

在化学实验室中,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有机合成和分析测试过程中。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二氯甲烷(gcs级别)的含义。

GCS级别(Gas Chromatography Standard)是一种质量标准,用于评估和证明有机物质的纯度和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二氯甲烷(gcs级别)是指该化合物在气相色谱测试中的纯度符合GCS标准。

二氯甲烷(gcs级别)可通过多种方法合成,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甲烷和氯气的反应而得到。

这个合成过程需要严格的实验条件和设备,以确保产物的纯度和质量。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GC)等仪器对二氯甲烷(gcs级别)进行分析和纯化。

为了测试二氯甲烷(gcs级别)的纯度,我们可以使用气相色谱仪。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二氯甲烷标准溶液,其中溶液浓度应与待测试样品的浓度相近。

然后,将待测试样品放入气相色谱仪的样品室中,并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流动条件。

在气相色谱仪中,样品会被蒸发并注入气相色谱柱中。

柱中填充有吸附剂和固定相,可以有效地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

在柱后,不同组分的信号会被探测器捕捉到,并转化为峰形图谱(chromatogram)。

通过测量峰面积和高度,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组分的相对含量。

通过比较待测试样品的峰形图谱与已知标准溶液的峰形图谱,我们可以确定二氯甲烷(gcs级别)的纯度。

如果两个峰形图谱相似并且无杂质出现,则说明待测试样品符合GCS标准。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确定二氯甲烷(gcs级别)的纯度,例如红外光谱(IR)分析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分析等。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提供有关样品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更详细信息。

综上所述,二氯甲烷(gcs级别)是一种在有机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有机溶剂。

通过使用气相色谱仪等仪器,我们可以对其纯度进行测试和评估。

二氟甲烷硫氯合成实验报告

二氟甲烷硫氯合成实验报告

二氟甲烷硫氯合成实验报告一、引言二氟甲烷硫氯合成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实验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在二氟甲烷中加入硫氯化钠或硫氯化铵来实现。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二氟甲烷硫氯合成的实验步骤、原理和实验结果。

二、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二氟甲烷、硫氯化钠或硫氯化铵、溶剂等。

2. 反应体系的组装:将所需的试剂和溶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反应瓶中。

3. 反应条件的控制:控制反应瓶的温度和压力,使反应条件符合实验要求。

4. 反应时间的控制:保持反应瓶中的反应物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反应。

5. 反应结束后的处理:将反应瓶中的产物进行分离和提取,得到二氟甲烷硫氯合成的产物。

三、实验原理二氟甲烷硫氯合成的原理是利用二氟甲烷与硫氯化钠或硫氯化铵反应生成二氟甲硫氯醚。

该反应是一种亲核取代反应,其中硫氯化钠或硫氯化铵起到亲核试剂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二氟甲烷硫氯合成的产物。

通过对产物的分析和鉴定,确认了产物的结构和纯度。

实验结果表明,二氟甲烷硫氯合成是一种有效的有机合成方法。

五、实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二氟甲烷和硫氯化钠或硫氯化铵的反应,成功地合成了二氟甲烷硫氯合成的产物。

该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适用于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反应条件的选择、反应时间的控制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二氟甲烷硫氯合成的产物。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有机合成的研究和应用。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并探索更多的有机合成方法。

七、参考文献[1] Smith, J. G. Organic Synthesis: State of the Art 2011-2013.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4, 79(2): 437-439.[2] Li, X.; et al. A Facile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2,3-Dihydro-1H-pyrrolo[3,4-b]quinolin-1-ones via One-Pot Three-Component Cascade Reactions.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9, 84(15): 9176-9187.[3] Wang, S.;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Sulfur Chlorides in Organic Synthesis.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16): 7899-7935.八、致谢感谢实验中给予我们指导和支持的老师们,以及参与实验的同学们的合作和帮助。

气相色谱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氟二氯甲烷

气相色谱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氟二氯甲烷

气相色谱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氟二氯甲烷劳宝法;周睿;冯芸【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07(043)011【摘要】按照《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中的要求,提出了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氟二氯甲烷的方法,空气中的二氟二氯甲烷用活性碳吸附采样,随后在热解吸仪中使活性碳中的被测物质热解吸,并引入气相色谱中.以氢焰离子化检出器进行检测,二氟二氯甲烷浓度在0~2 000 mg·L-1之间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7,方法的检出限为8.5×10-2 mg·L-1.在3种不同浓度水平(500,1 000,2 000 mg·L-1)进行方法的精密度试验,所得RSD值在2.0%~4.6%之间.根据试验数据算得每100 mg活性碳对二氟二氯甲烷的穿透容量为20 mg,对不同浓度的二氟二氯甲烷的热解吸效率均在90%以上,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氟二氯甲烷的现场监测.【总页数】3页(P922-924)【作者】劳宝法;周睿;冯芸【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0025;上海市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0025;上海市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7【相关文献】1.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辣椒红色素中二氯甲烷的残留量 [J], 李丽君;张泉;岳明新2.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 [J], 常继兵3.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他唑巴坦中二氯甲烷、丙酮、乙醇、乙酸乙酯和甲基异丁基酮量 [J], 唐新萍;魏永红;宋世丘;郭梦姣4.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他唑巴坦中二氯甲烷、丙酮、乙醇、乙酸乙酯和甲基异丁基酮量 [J], 唐新萍;魏永红;宋世丘;郭梦姣5.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氯甲烷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J], 许佳章;陈卫;陈湘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二化学《1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二化学《1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指的是我们在学习有机物时要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要先得到实验式,再能过其它的仪器得出它的分子量从而得出这种有机分子的分子式,其核心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问题。

学生已经学过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工业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因此,必须对所得到的产品进行分离提纯我们在,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是本学科次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和分离原理,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就是要用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的物质分离的四种不同方法得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有机物质的分离方法。

【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2)掌握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3)掌握蒸馏、重结晶和萃取实验的基本技能2.目标解析(1)了解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就是指得出有机物的分子式的步骤,先得出实验式再得出分子式,再根据官能团得出结构式。

(2)掌握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就是指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的三种方法:蒸馏、重结晶和萃取(3)掌握蒸馏、重结晶和萃取实验的基本技能。

就是指在哪种条件下用哪种方法来解决有机物的分离问题。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哪种物质的分离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哪种方法把有机物质进行分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掌握三种对有机物的分离方法应该如何应用。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这三种分离方法,其中关键是蒸馏是对液态有机物进行提纯、重结晶是对固体有机物质进行提纯和萃取是对溶解性不同的物质进行提纯。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节课不用什么支持。

【教学过程】问题一.常用的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问题二、有机物的分离、提纯【阅读】课本P17—P19一、分离、提纯回答下列问题1.蒸馏(1)原理:(2)条件:2.重结晶(1)原理:(2)重结晶对溶剂有何要求?(3)被提纯的有机物的溶解度需符合什么特点?(4)重结晶的步骤:(5)重结晶时,为了得到更多的晶体,是不是温度越低越好呢?3.萃取:(1)原理:(2)主要仪器:分液漏斗:(3)分类:(4)如何选取萃取剂?(5)常见的有机萃取剂有哪些?【注意】:分离、提纯物质总的原则:不增、不变、易分离。

二氟二氯甲烷氟化反应器的改进_施友立

二氟二氯甲烷氟化反应器的改进_施友立

第26卷第5期1998年10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F u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 ol .26No .5O ct .1998 本文收到日期:1998-01-16施友立,男,1955年出生,工程师二氟二氯甲烷氟化反应器的改进施友立(福建省石油化学工业设计院,福州,350001)摘 要 介绍了二氟二氯甲烷低压氟化反应的生产过程,指出和剖析了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外循环加压氟化反应器的改进措施.改进后的反应器具有生产能力大,反应气质量好,催化剂损耗低等特点.关键词 二氟二氯甲烷;氟化反应;反应器中图分类号 T Q205二氟二氯甲烷(F12)是致冷剂、氟树脂、涂料和粘胶剂的重要原料之一.国内外二氟二氯甲烷生产都基于氟化氢对四氯化碳的催化取代反应,其反应机理:HF +SbCl 5※SbCl 2F 3+HClSbCl 2F 3+CCl 4※SbCl 5+CCl 2F 2总反应式: CCl 4+2HF S bCl 5CCl 2F 2+2HCl氟化反应器是二氟二氯甲烷生产装置的核心.即使反应器之后有一些分离装置,反应器性能仍会极大地影响产物的质量和数量.因而,氟化反应器的设计是否合理,是提高产品质量、产量和降低消耗的关键.我院于1988年为邵武氟化工厂设计了2000t /a 氟氯甲烷生产装置,对传统的氟化反应器结构加以改进,采用了外循环加压氟化反应器.自1990年投产以来,经受了生产的考验,已取得较好效果.图1 低压氟化反应器系统流程1 低压氟化反应器系统流程及问题剖析目前我国生产二氟二氯甲烷的工艺,大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低压操作的流程.无水氢氟酸与四氯化碳经计量按比例混合后,由上部进入氟化反应器,在一定的温度和SbCl 5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氟化反应.反应气从冷凝器顶部排出,经减压后至分离系统.低压氟化反应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产能力低,反应气含Sb 量高(见表1),催化剂损耗量大.据笔者与国内有关氟化工厂接触与了解,在二氟二氯甲烷装置中,Υ800m m ×2000mm 的低压氟化反应釜反应温度为(50±10)℃,回流冷凝器冷凝温度0~10℃,操作压力为0.6~0.7M Pa (表压),生产能力仅为1000t /a .表1 低压氟化反应器反应气平均组成组分HCl HF CCl 2F 2CCl 3F CHClF 2CClF 3SbCl 5合计组成/%(wt )36.71.8458.822.230.060.290.061001.1温度对氟化反应速度的影响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1〕,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而低压氟化反应器反应温度较低,导致了反应速度慢.因此,提高反应速率必须适当地提高反应温度.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E +W =■H ,由于反应器中氟化反应在等压条件下进行,故Q p =■H .已知:CCl 4(l ) ■H f 0=-138kJ /g ·mol ,HF (l ) ■H f 0=-299.5kJ /g ·molCCl 2F 2(g ) ■H f 0=-480kJ /g ·mol ,HCl (g ) ■H f 0=-92kJ /g ·mol则:CCl 4(l )+2HF (l )ΔH CCl 2F 2(g )+2HCl (g )反应热效应为:Q p =■H =73kJ /g ·mol由计算可见,氟化反应是吸热反应,根据化学反应平衡理论,对吸热反应,升高反应温度既能加快反应速度,又能提高转化率.1.2传热量对生产能力的影响图2 流体传热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传热方程式:Q =K ·A ·■t上式中,当反应条件确定后,Q 值(传热量)的大小,即代表了设备能力,它与总传热系数(K ),夹套换热器传热面积(A )以及有效温差(■t )均成正比.当总传热系数(K )和有效温差(■t )为定值时,设备传热面积(A )便成了影响设备能力的决定因素.经计算:低压氟化反应釜(Υ800mm ×2000mm ),夹套式换热器传热面积为4.67m 2,仅可传递热量约130kW ,即为生产能力1000t /a 所需的热量.1.3温度对SbC l 5的影响图1中在氟化反应釜夹套内通入蒸气加热釜内的流体,但由于加热表面的约束和流体内部的摩擦力作用,在紧靠加热表面处总有一薄层流体沿着表面作滞流流动,称滞流底层.在滞流底层中,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热量传递以热传导方式进行.因蒸气一侧的传热膜系数很大,釜壁的热阻很小,釜内流体的传热膜系数较小,故传热的主要热阻集中于该处,温差也主要集中在釜壁内侧滞流层中,如图2〔2〕.已知夹套内加热蒸汽p =0.25MPa (表压),温度t 1=138℃,蒸汽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约α=10kW /(m 2·℃),釜内反应温度t 2=50℃,传热面积A =4.67m 2.经计算釜外壁温度t OW =134.6℃,釜内壁温度t IW =125.6℃,可见,壁温总是接近于膜系数较大·98·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一边的流体温度,同时釜壁二侧温度相接近.SbCl 5约140℃分解,在实际生产中,因加热蒸汽压力波动,当壁温升高时,导致SbCl 5分解.图3 加压氟化反应器系统图2 改进措施2.1反应器结构从结构来说,提高反应器的生产能力,降低反应气中的SbCl 5含量,关键在于增加氟化反应传热面和改进反应气分离效果.因此氟化反应器采用外循环加热,并在其上部设有填料分馏塔,如图3.1)外循环加热器.蒸汽在壳程中加热管外流动,使得管内各部分流体密度不同,温度高的流体密度小,上升至反应釜中,反应釜中温度低的流体密度大,下降至外循环加热器管程内,由于系统内部温度的作用,从而形成自然对流传热.以2000t /a 二氟二氯甲烷计,氟化反应需传热量约296kW .总传热系数为930W /(m 2·℃),有效温差为52℃,则传热面积为6m 2.实际采用立式列管式换热器,规格为Υ325m m ×2250mm ,列管为Υ32mm ×3.5,共计37根,传热面为7.2m 2.2)分馏塔.将原空塔改为Υ325m m ×11500mm 填料塔.采用Υ38mm ×38m m ×0.6mm 的钢制鲍尔环,填料高度10m (分为2段,每段高度5m ).并在其上部设有回流冷凝器,保证部分反应气冷凝回流(一般回流比R =2).从而对反应气可起到分馏作用,使反应气的含Sb 量进一步减少.邵武氟化工厂曾经对反应气做过测定,反应气组成如表2.表2 反应气平均组成数据表组分HF HCl CCl 2F 2CCl 3F CHClF 2CClF 3SbCl 5合计组成/%(w t )0.88638.3858.751.8440.050.0740.016100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设了填料塔,对降低反应气中的SbCl 5含量的作用是明显的.比没有填料塔条件下所产生的反应气中的Sb 含量减少了2.75倍,即反应气中含锑量由0.06%降到0.016%.2.2操作条件的确定1)氟化反应温度与反应压力 氟化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既能加快反应速度,又能提高转化率.某厂曾经对氟化反应温度控制范围做过测试,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由50℃提高到75~90℃,反应速率提高一倍.当反应温度>100℃时(反应速率明显变化),碳钢、纯铜、普通奥氏体不锈钢受到比较严重的腐蚀,特别是0C r18Ni9不锈钢,虽然腐蚀速度并不快,但由于氟氯化合物的存在,因而出现了严重的点腐蚀.测定数据如表3.反应釜材质一般采用碳钢,因此反应温度控制范围为75~90℃.邵武氟化工厂生产实践也证实了反应温度控制在75~90℃较适宜,相应的操作压力为1.0~1.3MPa (表压).·99·第5期施友立:二氟二氯甲烷氟化反应器的改进表3 氟化反应釜材料腐蚀速度测定数据表材料名称介质t /℃T /h v 腐蚀/mm ·a -1备注1Cr18Ni9TiSbCl 5,HF ,CCl 4100~1303400.25~0.66有严重点腐蚀蒙乃尔合金SbCl 5,HF ,CCl 4100~1303400.25~0.6610#钢SbCl 5,HF ,CCl 410~1303402~31Cr18Ni9TiSbCl 5,HF ,CCl 480~903400.153蒙乃尔合金SbCl 5,HF ,CCl 480~1303400.16810#钢SbCl 5,HF ,CCl 480~1303400.682)加热蒸汽压力 上述提到氟化反应采用列管加热器加热,蒸汽走壳程.当加热蒸汽压力为0.25MPa (表压)时,饱和温度为138℃,列管外壁温度为134.6℃,内壁温度为131.91℃;当饱和蒸汽压力为0.35M Pa 时,列管外壁温度为143.56℃,内壁温度为140.9℃.也就是加热蒸汽压力大于0.35MPa 时,易引起SbCl 5遇高温分解(其分解温度约140℃),所以加热蒸汽压力应控制在0.25MPa 以下为宜.3)塔顶冷凝温度 因氟化反应操作压力由0.6~0.7MPa 提高到1~1.3M Pa (表压),相应的冷凝温度可提高约15℃,即冷凝温度为15~20℃,可减少冷冻量的消耗,达到节能效果.3 结论二氟二氯甲烷氟化反应器经改进后,采用了外循环加热器、填料分馏塔,并相应改进操作条件,以提高反应温度和压力.实践表明:反应气中SbCl 5含量降低2.75倍,单台氟化反应器生产能力提高了1倍,实现了持续稳定生产,并且具有反应气质量好,产品得率高和节能降耗等特点,经邵武氟化工厂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加压氟化反应器不仅在氟化行业中是一种理想的反应器,而且在其它化工行业中也具有推广的意义.参考文献1霍华德F 拉塞.化学反应器设计:第一卷.华东石油学院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1~242上海化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0.217~288Improvement in Fluorination Reactorfor Production of DichlorodifluoromethaneShi Youli(Fuj ia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Designing Institute ,Fuzhou ,350001)A 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ow pressure fluorination process fo r production of dichlorodi -fluoromethan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prevailing in the process and proposes an improved pro -cess -hig h pressure fluorination reactor with ex ternal circul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ger production capacity ,higher quality of reaction g as ,and low er consumption of catalyst as well ,the improved reactor proved to be ideal .Keywords dichlorodifluo romethane ;fluorination process ;reacto r ·10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

一、质谱分析法简介

一、质谱分析法简介

通过改变外磁场或电场的强度,可以精密的控制 荷正电的质点的飞行轨迹,从而严格地控制通过狭 缝并到达捕集器的质点质量。
质点数则以信号强度的方式记录下来。
通过逐步改变外磁场或电场,可以改变进入捕集 器的质点的质量,并以谱图形式得到所有质点的质 量和它们在体系中所占据比重的信息。
★纯净化学物质分子的相对质量信息(m/z) 可以从谱图的最右方(即m/z值最大者)找到。
练习
4. 下列方法中不能对二甲醚和乙醇进行鉴别 的是( B ) A. 利用金属钠或者金属钾 B. 利用质谱法 C. 利用红外光谱法 D.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质谱法发展
1910年,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研制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质谱仪器。 这台质谱仪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质谱学的开创。
20世纪90年代,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离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 开创了质谱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新领域。
2002年,发明了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电喷雾离子化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 分析法。
质谱学领域的诺贝尔(Nobel)奖
1922年:化学奖
英国实验化学家、物理学家阿斯顿,创制了质谱仪,并用 此仪器检查了50多种元素,由于他发现多种非放射性元素 的同位素而获得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质谱法
在电场和磁场作用下,将运动的离子(带正 电荷的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它们的质荷 比(质量与电荷比m/z)进行分离,并记录成图
后进行检测分析的方法。
质谱图
横坐标为质荷比(m/z),纵坐标为离子峰的相对强度
质谱法用途
定性方面:
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分子组成、结构鉴定
合成化学
药物
天然产物
质谱法基本原理★

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测定(精)

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测定(精)

六、讨论
2.关键因素 粉碎度、抽提时间和温度 3.脱脂不尽使结果偏高
加热蒸馏 4~5hr
取出试样
加热蒸馏回收溶剂
2. 恒重
烘箱温度 初烘时间 冷却时间 复烘时间 恒重条件 102℃ 4hr 30min 1hr △W ≤ 0.01g
恒重操作
说 明
1. 滤纸的处理 2. 试样装放 3. 回流速度及时间: 8~12分钟/次 4~5hr
五、计算
W残渣 = 瓶和萃取物重(g)- 瓶重(g) W残渣 二氯甲烷萃取物(%)= ———×100 W试 平行大-平行小 允许误差= ——————×100% ≤ 0.2% W试
六、讨论
1.溶剂的选择原则: 沸点低、不易燃、毒性小、溶解性合适 (1)石油醚 沸点为40~70℃,易燃 纯油脂 (2)乙醚 沸点84.6℃,易燃为40℃,易挥发、麻醉、不易燃 (4)三氯甲烷 沸点为61.2℃,不燃,有麻醉性 油脂、磷脂、胆固醇 (5)四氯化碳 沸点为76.8℃,不燃,有毒 油脂、90%的硫酸化油、涂饰剂
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测定
一、意义 二、原理 CH2Cl2溶剂 革试样
恒重底瓶
索氏抽提器
蒸馏萃取
蒸去溶剂
油脂底瓶
三、仪器及试剂
1.索氏抽提器 2.滤纸筒 3.烘箱 4.水浴锅或可控温电炉 5.CH2Cl2 (沸点33~40℃)
四、分析步骤
1. 萃取 5~10g革试样 + 滤纸筒
抽提器 + CH2Cl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6-4 二氟二氯甲烷分子结构的从头算法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用位置、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其运动规律遵循牛顿三定律。

但对于质量很小的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等,其运动有两个不同于宏观物体的特点: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这些粒子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其能量和动量是不连续的,作跳跃式增减,经典力学无法反映微观粒子的这些特点。

在20世纪初,为了描述微观粒子的这些运动行为,物理学家们建立了新的科学——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下,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来描述,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是波粒二象性的一个体现,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即粒子的运动规律满足薛定谔方程。

量子力学基本思想的正确性已由各种情况下用此方程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符而得到了验证。

分子结构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原子核和电子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规律,运用量子力学原理,探求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等化学规律。

分子轨道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子结构理论,从头计算方法即是在分子轨道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在理论上的严格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使它在各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

它不仅是理论化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固体物理学、生物学、医药学等领域。

【实验目的】1.了解分子轨道理论和从头算法的基础知识。

2.学习分子构型的建立和优化。

3.掌握分子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相关软件的使用。

【预习要求】1.什么是从头算法?2.什么是Hatree-Fork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什么?3.什么是基组?4.二氟二氯甲烷分子的电子组态如何?哪些是价壳层?哪些是内价壳层?哪些是内层轨道?【实验原理】一、从头算法分子是一个多粒子体系,运动十分复杂。

除了电子运动外,还包括分子作为整体的平动和转动以及分子内各原子核之间的相对振动。

同时还存在电子的自旋和轨道耦合,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之间以及核与核之间的自旋相互作用等。

理论计算上要同时考虑这些方面显然是不实际的,必须分清主次,作合理的近似。

电子的质量较核轻得多,而且电子的运动速度比核的速度大得多,引入Born-Oppenheimer近似,把核运动与电子运动分开考虑,进而引入单电子近似,认为每个电子都在各核和其他电子组成的平均作用势场中独立地运动,做了这样的近似后,电子的运动状态用单电子函数i 来描述,这种单电子函数就称为分子轨道。

从头算法就是在这些近似的基础上,仅仅利用普朗克常数、电子质量和电量三个基本物理常数及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借助于任何经验参数,计算体系全部电子的分子积分,近似求解薛定谔方程。

以下介绍从头算法的Hatree-Fork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

二、Hatree-Fork 方法(HF )考虑到电子是费米子,分子体系波函数必须满足交换反对称要求,则闭壳层分子体系(含2n 个电子)波函数用Slater 行列式表示11(1){(1)(2)(21)(2)}p n n pP n n αβαβψψψψψ=-- (6-4-1) 其中α和β分别表示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P 是置换算符,p 为置换次数, i αψ和i βψ为分子的单电子轨道波函数i ϕ和电子自旋波函数的乘积。

在做了上述近似后,由N 个原子核和2n 个电子组成的闭壳层分子体系的哈密顿量可以表示为(这里取原子单位,此时电荷的原子单位为1个电子所带电量,能量的原子单位为27.2eV )12HH H =+ (6-4-2)22111[]2n i i i i i Z H h r μμμ==-∇+=∑∑∑ (6-4-3)212i i i Z h r μμμ=-∇-∑ (6-4-4)21i jijH r <=∑(6-4-5) 其中,1H 称为单电子算符,是所有电子动能及核库仑势能的和;2H 称为双电子算符,是分子内所有电子两两之间的排斥势能之和;i h 代表了分子内单个电子的动能和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势能之和。

分子体系能量的期望值为||E H =ψψ (6-4-6)将(6-4-2)、(6-4-3)、(6-4-4)和(6-4-5)式代入上式可得12(2)ni ij ij i i i jE J K ε=≠=--∑∑∑ (6-4-7)其中,121(1)(2)||(1)(2)ij i j i j J r ϕϕϕϕ= (6-4-8) 121(1)(2)||(2)(1)ij i j i j K r ϕϕϕϕ= (6-4-9)(1)(1)|(1)(2)i i i ij ij jh J K εϕϕ=+-∑ (6-4-10)应用变分原理并利用正交归一化条件i j ij ϕϕδ=,对(6-4-7)式作变分,调整一组{i ϕ},使能量最小,经过简化后得到F εΦ=Φ (6-4-11)其中F 、ε和Φ分别为F (Hartree-Fock 哈密顿算符)、i ε和i ϕ的矩阵形式,且(2)i j j jF h J K =+-∑i i i F ϕεϕ= (6-4-12)121(1)(2)||(2)j j j J r ϕϕ= 121(1)(1)(2)||(2)(1)j j j i j K r ϕϕϕϕ= (6-4-13) (6-4-12)式称为Hartree-Fock 方程,方程的解是一组最优化的分子轨道,称为Hartree-Fock 分子轨道。

Hartree-Fock 方程直接求解十分困难,有效的方法是将Hartree-Fock 分子轨道用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来近似(缩写为LCAO-MO 近似)mi i c μμμϕχ=∑ (6-4-14)其中,μχ是一组原子轨道,i c μ是组合系数。

将(6-4-14)式代入(6-4-7)—(6-4-10)式, 经过与前面类似的变分后可得( 1, 2, , 1, 2, 0(,),) iiF S c i n m μνμνννεμν==-⋯⋯=∑; (6-4-15)其中,|(1)|{2}F h P μνλσλσμνμνλσμσλν=+-∑∑|S μνμν=,121212121(1)(1)(2)(2)1(1)(1)(2)(2)v v d d r d d r μλσμλσμνλσχχχχττμλνσχχχχττ****==⎰⎰⎰⎰12nj j j P c c λσλσ*==∑(6-4-15)式称为Hartree-Fock-Roothaan (HFR )方程,其矩阵形式为:FC=SC ε (6-4-16)通过求解上式就可以得到分子的单电子波函数及轨道能量。

首先要假设一套系数C ,代入上式计算得到一组本征能量值ε,再带入(6-4-16)式得到新的C 矩阵,重复此过程,直到相继两次的变化在误差范围内,则认为已经达到自洽收敛,求解完成。

二、密度泛函理论(DFT ) 1.DFT 方法介绍HF 方法中,仅考虑了电子之间的自旋交换效应,没有考虑到电子之间的关联作用。

而密度泛函方法则通过引入交换关联泛函同时考虑到了这两种相互作用,在计算很多分子尤其是大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1964年,Hohenberg 和Kohn 提出,分子的基态能量和波函数只由电子概率密度()ρr 决定,分子基态能量00[]ρE =E (这里 []ρ表示是()ρr 的泛函关系) (6-4-17)1965年,Kohn 和Sham 提出了分子的单电子的Kohn-Sham 方程2()()11([()])()()22xc i i i Z d V μμμρρρφεφ-∇-++=--∑⎰'''r r r r r r r R r r (6-4-18) 其中等号右端的i ε为轨道电子的能量本征值,i φ为Kohn-Sham 单电子轨道波函数;等号左端第一项为轨道电子动能,第二项为轨道电子与核之间的库仑势能,第三项为轨道电子与其他电子之间的排斥势能,第四项代表了电子之间的交换—关联势,其表达式为[()][()]/xc xc V E ρδρδρ=r r (6-4-19)其中[()]xc E ρr 称为交换—关联能泛函,它分为交换泛函和关联泛函两项,即[] [] []xc x c E E E ρρρ=+ (6-4-20)[]x E ρ和[]c E ρ的精确形式很难得到,各种近似的[]x E ρ和[]c E ρ在计算中被广泛使用。

分子的电子密度()ρr 可由单电子轨道()i φr 确定21()|()|ni i ρφ==∑r r (6-4-21)由此,Kohn 和Sham 进一步给出了含有n 个电子和m 个原子核的分子的基态精确能量2011E ()||()()21()() []2n m i i i xc Z d d d E μμμφρρρρ==-∇--++-∑∑⎰⎰⎰'''r r r rr R r r r r r r (6-4-22)其中第一项为所有的电子动能,第二项为所有电子与核的库仑势能,第三项为所有电子之间的排斥势能,第四项为电子之间的交换—关联能。

在计算过程中,先给一个初始值ρ,可求得选定的[]xc E ρ,代入(6-4-19)式可得到xc V ,再由Kohn-Sham 方程(6-4-18)得到一套Kohn-Sham 轨道{}i φ和能量本征值{}i ε,将{}i φ代入(6-4-21)式得到改进的ρ,再重新开始 …,如此反复循环直到收敛为止。

2. 交换和关联泛函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常用的交换和关联泛函。

(1)Slater 和Becke 交换泛函Slater 定域自旋交换泛函(简写为S )是Slater 基于均匀电子气模型用统计方法导出的电子交换泛函,其形式为1/34/333()()24S x E d αρτπ=-⎰r 且 23α= (6-4-23)均匀电子气模型认为无限个电子在连续均匀分布的正电荷气氛中运动,整个体系呈电中性而且在空间无限延伸。

考虑到分子中的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它仅位于各原子核处,ρ应随空间位置不同而迅速变化,所以在(6-4-23)式为4/3()ρr 的积分。

若考虑到分子体系并不是无限大,而且电子密度也不均匀,有效的方法是让交换泛函包括电子密度的非局域梯度项。

如常用的Becke 交换泛函(简写为B )4/321[]16sinh B Sx x x E E b d bx xρρτ-=-+⎰(6-4-24)其中 4/3||x ρρ-=∇,b 为可调参数。

(2)LYP 关联泛函LYP 关联泛函是Lee ,Yang 和Parr 在1988年提出的关联泛函,其中包括了电子密度的非局域梯度修正项。

LYP 关联泛函的形式比较复杂,这里不再给出,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在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时可以选用不同的交换泛函与关联泛函搭配进行分子轨道的理论计算。

(3)B3LYP 泛函在杂化泛函中,交换泛函是HF 交换项、定域交换项和梯度修正交换项的线性组合,再加上定域和(或)非定域梯度修正的关联泛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