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急性肝衰竭模型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内容摘要:肝疾病;毒物,四氯化碳;醋氨酚;疾病模型,动物肝损伤是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变结果,对肝损伤的防治目前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通过建立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肝病的发生机制,筛选保肝药物,探索保肝作用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类、作用原理、造模方法及其优缺点等研究进展作综述和探讨。
1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1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CCl4导致肝损伤的主要机制目前认为与其自身和自由基代谢产物有关。
CCl4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进入机体后,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激活,生成三氯甲基自由基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攻击肝脏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使得细胞膜、内质网膜发生氯烷化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细胞器;还能与膜脂质和蛋白质大分子进行共价结合,影响蛋白质代谢,并且破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钙离子内流增加,影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导致肝细胞胞质中的可溶性酶渗出,细胞死亡[1]。
CCl4所致肝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肝损伤:赖力英等应用4mL/kgCCl4剂量灌胃可诱发SD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率达85%[2]。
慢性肝损伤:Zhang等采用2mL/kgCCl4腹膜内注射SD大鼠,每周2次,持续9周可伴有肝细胞坏死和明显炎症的肝硬化[3]。
CCl4导致肝损伤是经典模型之一,能准确反应肝细胞功能、代谢及形态学变化,重复性好且经济。
但CCl4同时还损伤动物的心、脾、肺、肾、脑等器官,另外,蒸汽和液体可由呼吸道、皮肤吸收,对人体也有一定毒性,操作时应注意。
1.2α萘基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ANIT是一种间接肝毒剂,其主要损害是通过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致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胞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大量溢入血流,同时还导致胆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引起毛细胆管增生及小叶间胆管周围产生炎症,从而造成胆管阻塞,形成明显的胆汁淤积,并伴随以点状坏死为主的肝实质细胞损害,产生梗阻性黄疸,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分泌减少。
药物性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 要 目的 建立用于人工肝实验研究的急性肝衰竭大动物模 型。 方法 应用中国实验小 型猪 1 头随机分为 3 , 3 组 低剂 量组 ( :3 给予 1 k 的 D n ) .s g 0/ 一氨基半乳糖 ; 中剂量组 ( =6) n 给予 1 k . s s的药物 ; 2/ 大剂量组 ( =4) n 给药剂量为 1 k 。 ,s s 观察 5/ 比较 每组动物的一般状况 、 生存时间 、 生理生化指标 、 颅内压 、 组织病理等方面的变化 , 中得出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较稳 从 定方法。 结果 低剂量组动物在给药后均出现一过性的肝功 能损害 , 出现肝 昏迷 表现 , 未 在给药后 3~ 肝 功能开始恢复 , 4d 约 1 周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 所有动物均存活 ; 高剂量 组的动物肝损害出现间早 , 损伤剧烈 , 存活时间短 ( 4 5 , 2 , 3h) 均死 于严 8± 重的肝衰竭 。中等剂量组 的动物在给药后 1 各项指标开始变化 明显 , 2h 在给药 4 8 h时损伤达高峰 , 存活时间为 6. ±94 , 79 . 最 h 终死于严重 的肝衰竭。结论 应用药物方法能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 , 中 D一氨基半乳糖 1 /s 其 . s 的给药剂量建立的模型 2 k 稳定性好 , 且能较好模拟临床急性肝衰竭发生 、 发展的病理、 生理过程, 为人工肝治疗 的实验平台。 可作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 ; 猪 动物模型 ; 一氨基半乳糖 D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排毒、合成蛋白质、解毒、能量储备和胆汁分泌等功能。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研究肝损伤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动物模型的选择、建立方法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动物模型的选择在研究肝损伤的动物模型时,研究者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和猕猴等。
小鼠和大鼠是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它们具有生殖力强、易于获取、成本低等优点,更适合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而猪和猕猴则更接近人类的生理特征,更适合用于某些特定的研究。
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1. 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型,常用的损伤剂包括四氯化碳(CCl4)、酒精、丙酮、二乙酰肼等。
CCl4是最为常用的肝损伤剂,它会在肝脏内产生自由基,进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坏死。
通过给予动物不同剂量和不同途径的CCl4,可以模拟出不同程度的肝损伤,从而用于疾病的研究。
2. 生物性肝损伤模型生物性肝损伤模型是通过给予动物不同病原体或毒素,来诱导其产生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从而模拟出相应的肝损伤。
常用的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而常用的毒素包括霉菌毒素、大豆异黄酮等。
3. 物理性肝损伤模型物理性肝损伤模型是通过给予动物不同的物理性因素,如电击、冷冻等,来诱导其产生肝损伤。
这种模型一般用于肝损伤的急性期研究。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研究者可以构建出更为理想的肝损伤动物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出人类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利用影像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者可以对肝脏进行更为直观和准确的研究,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肝损伤的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还利用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物,构建出更为完整和复杂的肝脏器官模型,从而更好地模拟出人类肝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中医药对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作用研究
2.2.1促炎因子TNF一仪是一种多肽类细胞因子,主要由激活
的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多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靶
细胞而引起广泛的生物学效应。TNF-0【与肝细胞TNF—R1结 合,将凋亡信号向细胞内部传递,活化caspase蛋白酶家族,致 肝细胞大面积坏死…J。目前研究表明肝内非特异性抗原炎症 细胞分泌的TNF.仅在致肝细胞坏死性炎症中发挥关键作
IL一18含量与其组织mRNA表达无显著相关,这可能因为正常 肝细胞、枯否细胞等细胞膜上和体液中表达一定量的IL.18前 体蛋白¨…。 2.2.2抗炎因子IL_4主要由CDfT细胞产生,能抑制Thl 细胞活性,在损伤组织中起到减缓炎症作用。IL4则是一种炎 性细胞抑制因子,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 即为强有力的抗炎细胞因子,说明抗炎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
D一氨基半乳糖
D一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lN)
是一种氨基糖,在肝内通过半乳糖途径代谢,具有较强的肝特 异性毒性作用,可引起严重的肝细胞坏死。D一半乳糖胺肝毒性
用㈣。
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体内可由巨噬细胞、单核 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急性肝病时,IL一 6和’rNF.a能共同促进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介导肝细胞损伤, 是肝细胞急性炎症反映的主要参与者,有研究报道,IL石水平越 高,肝损害越重,因此能很好地反映急性肝损害的程度¨“。 IL.12主要由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可调节 CD4+辅助性T细胞分化为,11}11¨“,促进细胞的免疫应答。IL一 12可以活化NK细胞和CTL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强抗病 毒、抗肿瘤效应¨“。 正常肝组织IL一18 mRNA少量表达,LPs刺激后,其表达明 显增加,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其中IL.18变化最早,而血浆
肝衰竭预后模型及预测因子的相关进展2023
肝衰竭预后模型及预测因子的相关进展2023肝衰竭(IiVerfailUre)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功能(如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肝衰竭可导致肝外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此外,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一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短期病死率可达52.1%-73.9%o故而,开展肝衰竭预后模型的研究对临床工作(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于2002年被纳入美国肝移植的肝脏分配系统,1年后当地肝移植候选者的病死率和等待移植时间(中位数)均有所下降,而移植例数有所增加,这表明肝移植的成功与应用合适的预后模型密切相关。
近年涌现出大量有关肝衰竭预后模型的研究,不少已证实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然而,不同的模型使用了不同的参数因子,使得每个模型具有特殊的应用场景。
本文重点介绍了MELD、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C)FA)及其衍生模型、中国重症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组(CooSH-ACLF)模型、同济预测模型(TPPM)及其他新兴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了解最新模型的框架,并由此选择合适的模型与治疗方法。
此外,肝衰竭预后因子的发现亦有助于临床上患者预后转归的预测以及各预后评估模型的完善与新预后模型的构建。
研究表明,在现有预后模型中应用合适的预测因子可以提高其预测价值。
笔者进一步介绍了多种新发现的预后因子,包括与肝脏病变直接相关、与肝衰竭病因及并发症有关以及炎症相关等指标。
ModchSamplr、1«Approprailrpop∙l∙lioaΛ<haαtacr*DhMhAHtaRCMELDaencs282PallCntSwithcarfyLF Convcnicnuwkdchverified N相CctotherarganAllures,p∞rinPWdiainesho11∙ιermmoπslrt)CLIF-SOFAsenes W3PatientsWIthmultipleOrmnfailureorrcquin吨short-termprognosisassessmentorchildren Excellentperformanceinpredictingshot-Icnnoutcomes,wι<kl)-VcrifiodArtMIraJyclassifkalnn,cαmρuIationaiIytediousC OSSH-ACLF MriCS1322HBV-ACLF ConvenienI l excellentpafomumce LackofMrthctvalidation,may nσcappivtootherpatientsWrthLFTPPM985HBV-ACLF Widely¼'eπfic<LbatCffcCtamongCXUUngmodelsRequirecakuiaior.mav notapplyιoo<hαpαιcπts WIihLF表1多种肝衰竭预后模型的优劣对比东西方国家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临床剖检变化与防制
回 兽 医 临 床
断奶 仔猪 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的临床 民政府 黑龙 江佳木斯 1 5 4 0 2 3 )
断奶仔猪 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 P M WS ) , 主要由 猪 圆环病 毒 Ⅱ型 ( P o r c i n e C i r c o v i r u s 一1 I, P C V 一 2) 引
升; 后备母 猪配种前做基础免疫 2次 , 间隔 3 星期 , 产前 1 个 月加 强免 疫 1 次, 2毫升 ;经 产母 猪跟 胎 免 疫 ,产前 1 个 月接 种 1 次, 2毫升 ;公 猪和 其 他成 年 猪: 实施普免 , 每半年免疫 1 次, 2 毫升 。 改善饲养管理方式 ,减少 和降低疾病在猪群间 传 播 的机 会 。在 生产 的各个 阶段 严 格 实行 全 进 全 出 制度 , 避免不同来源 、 年龄 的猪混养 , 尤其是分娩舍 和保 育舍 更应 注意 。 1 3粮 中添加 0 . 5 %共 轭亚 油 酸可 以有效降低免疫刺激导致 的生长抑制 ,促进脾脏和 血清免疫球蛋白 I g G 、 I g M和 l e A的增加 , 从 而促进机 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 提高动物机体抵抗感染 的能力。 使用药物控制发病情况 ,实验中采用甘露聚糖 肽制剂多仔猪进行注射 0 . 2 毫升 / 千克体重 , 可明显 诱生机体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的产生 ,提升外周 白 细胞数量 , 增强 网状 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 活化巨噬细 胞 及淋 巴细 胞 ,改 善 和增 强 机体 免疫 功 能 和 抗 应激 能力 , 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的死亡率。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研究进展
河南畜牧兽医!""#年$第!%卷&第%期专论综述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仔猪先天性震颤、断奶猪生长缓慢、呼吸急迫、消瘦、黄疸等为主要症状。
该病早在*+,-年曾在猪群中流行,*++*年加拿大学者详细描述了这种病的症状,并将其命名为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01234546756/89:05/;/0285<13/0546/;4=.82>’?@A)。
随后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陆续报道了类似症状。
近年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也有该病的报道,我国*+++年发现该病。
该病的死亡率最高可达B"C,存活猪生长发育不良,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病原学*++*年加拿大猪群中发生一种新的疾病———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被认为是由一种致病性’()引起的,这种致病性’()与’()D7E*B同源,但又有一定差异。
在以后的短短几年内,世界各地频繁报道’?@A的发生,使人们对’()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可能是一种影响猪生长发育的新病原。
’()在分类上属圆环病毒科。
圆环病毒科分为两个属,(F)为环行病毒属,’()和GHI)属圆环病毒属。
该科病毒是已知真病毒中最小的病毒,其共同特征是病毒无囊膜,基因组是单股环状IJF。
’()以滚环方式复制,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为*K48,沉降系数为BK/,病毒粒子(/(L浮密度为*M#K6N<8#,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B-O不能将其灭活,可耐受K"O*B854及7PQ#的环境。
根据’()的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将’()分为’()D*和’()D!两个型,’()D*无致病性,包括’()D7E*B及其它流行于猪群但无致病性的分离株;’()D!有致病性,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或’?@A。
’()在原代胎猪肾细胞、恒河猴肾细胞、GPRD!*细胞上不能生长,在’RD*B细胞中生长,但不引起细胞病变。
肝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
肝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李娜;顾欢;朱英;赵钢【摘要】目前肝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肝衰竭仍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的重要疾病.一直以来,中国肝衰竭的临床治疗主要依靠单纯药物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近年来中国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已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采用肝移植成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案例也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外肝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主要集中在人工肝、肝移植,本文就肝衰竭的营养支持、病因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免疫调节、人工肝、肝移植及干细胞移植对肝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8(039)016【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肝衰竭;治疗进展;人工肝;肝移植【作者】李娜;顾欢;朱英;赵钢【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 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 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 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 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3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以致肝的合成、解毒、排泄及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
多年来,各国学者不断对肝衰竭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问题进行探索。
2011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发布了《急性肝衰竭指南更新》[2]。
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对中国的《肝衰竭诊疗指南》进行更新[1]。
2014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发布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3]。
201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修订了《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4]。
2017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临床实践指南《急性(暴发性)肝衰竭的管理》[5]。
本文对近年来肝衰竭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细胞膜特异 性结 合 , 响其 完整 性 . 起肝 细 胞 内 C 抖 增 影 引 a
多 , 豺 减 少 , 制 线 粒体 功 能 , 活 磷 脂 酶 , 速 氧 化 自 由 Mg 抑 激 加
基 的 产生 , 因此 Mg / a 的 比例 失 调 也 是 D- l 致 肝 C抖 Ga n导
P 5 活 , 成 三 氯 甲 基 自由基 和 三 氯 甲基 过 氧 自 由基 , 4 0激 生 攻 击 肝 脏 细 胞 膜上 的磷 脂 分 子 , 得 细 胞 膜 、 使 内质 网 膜 发 生 氯 烷 化 和 脂质 过 氧 化 , 伤 细胞 膜 、 胞 器 ; 能 与 膜脂 质 和 蛋 损 细 还 白质 大 分 子 进行 共 价 结 合 , 响 蛋 白质 代 谢 , 且 破 坏膜 结 影 并
8 6
福 建 医科 大 学 学 报
20 年 1 第 4 09 月 3卷第 1 期
肝损 伤动 物模 型 研究 进展
张锦 雀( 综述 ) 黄 丽英 ( , 审校 )
关 键 词 : 肝 疾 病 ; 物 , 氯 化 碳 ; 氨酚 ; 毒 四 醋 疾病 模 型 , 物 动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R 7 32 5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7 —14 2 0 )10 8 -3 6 24 9 (0 9 0—0 60
物 模 型 分 类 、 用 原 理 、 模 方 法 及 其 优 缺 点 等 研 究 进 展 作 作 造 综述 和探 讨 。 1 化 学 性肝 损 伤 动 物 模 型
和 小 鼠 的肝 损 伤 模 型 , 获 得 多 项 异 常 指 标 , 型 复 制 简 便 可 模
易 行 , 现 性 好 , NI 对 动 物 机 体 氧 化 自 由基 反 应 系 统 的 重 A T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因肝功能严重损伤引起的危重症,尤其是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进展决,病死率高。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体外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有害毒素及炎症介质,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改善紊乱的内环境,从而为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或肝移植创造条件。
人工肝的类型可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
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近年来无论是设备、治疗模式,还是临床研究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多进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肝类型。
此外,近年来有关生物型人工肝(BAL)涉及的种子细胞、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1、NBAL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进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NBAL在肝衰竭救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
我国制定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对千规范、普及该技术,进一步提升肝衰竭的救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也逐渐认可人工肝技术的作用,发布了相关专家共识。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千NBAL尤其是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国外相关肝衰竭临床指南尽管对于人工肝能否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尚存在争议,推荐意见不尽相同,但多数认为对于患者的生化及炎症指标、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等具有—定的改善作用。
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更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推荐应用血浆置换为主的NBAL。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提出,除临床试验外,不推荐常规使用NBAL或BAL,但也指出白蛋白透析可以改善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性血浆置换在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阳干衰竭中具有潜在益处。
上述推荐意见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肝衰竭的复杂性以及此类危重症患者要进行高质量临床试验的难度与挑战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西方有关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及人工肝技术的应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急性肝衰竭实验报告
急性肝衰竭实验报告急性肝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的一种疾病。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急性肝衰竭的实验条件,探究其病理生理特点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动物模型: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实验组小鼠通过给予高剂量的丙种粗毛颗粒,引发急性肝损伤和衰竭;对照组小鼠接受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肝脏生理指标(如肝功能指标、肝组织病理变化等)的比较。
4. 治疗方法:实验组小鼠给予可能的治疗方法,如肝细胞移植、抗氧化剂等,观察其疗效。
实验结果:1. 急性肝衰竭模型的建立成功,实验组小鼠在丙种粗毛颗粒的作用下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并伴有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改变,如坏死、纤维化等。
2.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肝功能指标显著升高,如肝酶(ALT、AST)水平的显著增高,胆红素水平的升高等,证实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
3. 实验组小鼠的肝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肝细胞形态的改变、坏死和纤维化的显著增加,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病理学改变。
实验讨论:1. 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可能与丙种粗毛颗粒的毒性作用有关,该物质可能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化,从而导致肝脏功能衰竭。
2. 实验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肝酶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在判断急性肝衰竭中的重要性,这些指标可作为诊断和监测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参考依据。
3. 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揭示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机制,包括细胞坏死、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等。
这些变化提示了治疗的可能方向。
4. 在治疗方面,肝细胞移植和抗氧化剂等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验来验证其疗效。
结论:通过本实验,成功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到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肝酶和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对急性肝衰竭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肝细胞移植和抗氧化剂等治疗方法可能对急性肝衰竭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来验证和完善这些治疗方法。
基因编辑猪用于急性肝衰竭治疗的路径探讨
!()*+!基因编辑猪用于急性肝衰竭治疗的路径探讨淮国丽1,杜嘉祥2,潘登科11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免疫转化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2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610094摘要:目前,我国肝移植需求巨大,然而却面临供体器官极度短缺的限制。
异种(猪)肝移植是有望成为缓解供体紧缺的一个潜在途径。
肝脏是具有合成功能的解毒器官,当使用基因编辑猪作为供体时,面临着需要克服免疫排斥和解决生理功能不匹配的双重问题。
因此,从抑制固有免疫反应出发可以更好地减轻异种肝移植的免疫排斥。
此外,利用人源化细胞肝脏的嵌合体可能解决生理功能不匹配的问题。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获得多基因编辑猪和嵌合体已成为可能。
因此,从上述两方面着手探索和研究,有望解决异种肝移植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异种肝移植领域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肝移植;基因编辑;嵌合体;猪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项目)(2021YFS0008)ThediscussionontheGeneticallyModifiedPigsforthetreatmentofacuteliverfailureHuaiGuoli1,DuJiaxiang2,PanDengke1.(1.AffiliatedHospitalof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SichuanAcademyofMedicalSciences,SichuanProvincialPeople’sHospital,SichuanKeyLaboratoryofClinicalImmunologicalTranslationalMedicine,Chengdu610072,China;2.ChengduSino-CloneOrganBiotechnology,Co.,Ltd.,Chengdu610094,China)Correspondingauthor:PANDengke,pandengke2002@163.com(ORCID:0000-0002-7994-1465)Abstract:LivertransplantsareinhugedemandinChina,butfacingtheproblemofextremeshortageofdonororgans.Xenogeneic(pig)livertransplantationmaybeapotentialwaytoalleviatetheshortageofdonors.Theliverisadetoxifyingorganwithsyntheticfunctions,andwhengeneticallymodifiedpigsareusedasdonors,itfacesthedualproblemofovercomingimmunerejectionandresolvingphysiologicalfunctionmismatches.Therefore,suppressingtheinnateimmuneresponsecanbetteralleviatetheimmunerejectionofxenotransplantation.Inad dition,theuseofchimerasofhumanizedcellliversmayresolvetheproblemofphysiologicalfunctionmismatch.Moreover,withthedevelopmentofgeneeditingtechnology,ithasbecomepossibletoobtainmultiplegeneeditedpigsandchimeras.Therefore,exploringandresearc hingfromthesetwoaspectswillhopefullysolvethecurrentproblemsofliverxenotransplantationandpromotethefurtherdevelopmentofthefieldofliverxenotransplantation.Keywords:LiverTransplantation;GeneEditing;Chimera;SwineResearchfunding:Sichuan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am(KeyR&DProject)(2021YFS0008)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10.004收稿日期:2020-07-30;录用日期:2020-08-31通信作者:潘登科,pandengke2002@163.com 对于肝细胞癌或急性肝病等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式,但是供体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等待移植者生命的延续。
综合治疗仔猪衰竭症
病例三:生长缓慢的仔猪
总结词
生长缓慢的仔猪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寄生 虫感染等导致的。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和健康状况。
详细描述
生长缓慢的仔猪可能会出现体重轻、身体瘦弱、毛发粗 糙等症状。在兽医检查时,可能会发现仔猪的骨骼发育 不良、内脏器官发育不全等情况。为了治疗这种病症, 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适当的锻炼,同时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驱虫药等。此外,应定期 进行体重监测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通过饲料添加或注射方式为仔猪提供适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和K等 ,以增强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抗生素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
根据仔猪衰竭症的病因和病情,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类、青霉素 将抗生素给予仔猪,以维持其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 效的治疗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治疗仔猪衰竭症的体会
综合治疗
对于仔猪衰竭症,应采取综合 治疗措施,包括补充营养、改 善饲养环境、药物治疗等,以
全面提高仔猪的健康状况。
及时诊断
仔猪衰竭症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 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兽医应 密切关注仔猪的生长情况和食欲 变化,以及时作出诊断。
预防为主
预防仔猪衰竭症的发生是关键,应 定期对仔猪进行检查和疫苗接种, 同时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干燥。
03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01
02
03
保证饲料质量
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避 免饲料单一或质量差。
定期清理猪舍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 期清理粪便和垃圾。
合理分群
避免密度过大和拥挤,保 持适当的空间和空气流通 。
定期检查和消毒
要点一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干预猪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干预猪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
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和意义
急性肝衰竭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功能障碍,常常导致多器
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治疗急性肝衰竭是非常紧急且具有挑战性的,目前
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是两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方法,研究表
明这两种方法可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代谢产物,改善肝脏功能。
但是,
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结合使用可能会取得更好
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干预猪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和
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健康成年猪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2)实验设计:猪急性肝衰竭模型建立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持续5天。
(3)指标测定:记录猪的生命体征和活动情况,比较两组的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血细胞和血浆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机制。
3.预期结果
(1)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猪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治疗组的猪肝功能恢复更快,生化指标明显改善。
(3)对治疗机制进行探讨,并对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4.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本研究将探索两种临床使用较广泛的治疗方式——血浆置换与血液滤过的联合治疗在急性肝衰竭的应用,旨在提高急性肝衰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解决临床难题。
该研究还将深入探究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治疗方案下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急性肝功能哀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急性肝功能哀竭动物模型的建立李亚明;张晶;赵军;陈煜;段钟平【期刊名称】《肝脏》【年(卷),期】2006(011)003【摘要】目的建立与临床较相近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方法应用中国实验小型猪7头,采用Β期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Ⅱ期(48 h后)供肝动脉暂时结扎4 h的方法建立缺血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中国实验小型猪6头给于1.2 g/kg的D-氨基半乳糖诱导肝功能衰竭,建立药物性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观察比较每组动物一般状况、生存时间、生理生化指标、颅内压、组织病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在缺血性模型中,1头猪死于术中大出血,1头猪的生存时间超过5 d,其余5头存活时间为18~30h[平均存活时间(22.5±5.6)h];反映肝功能的主要指标(AS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氨、血糖)均明显异常;组织病理显示肝脏大块坏死.在药物性模型中,动物在给药后12 h各项指标开始变化明显,给药后48 h损伤达高峰,平均存活时间为(67.9±9.4)h,最终死于严重肝功能衰竭.结论应用缺血方法与药物方法均能建立急性肝功能衰谒动物模型,其中D-氨基半乳糖1.2g/kg的给药剂量建立的模型稳定性好且能较好模拟临床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用于研究机制和评价疗效.【总页数】4页(P175-177,180)【作者】李亚明;张晶;赵军;陈煜;段钟平【作者单位】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10005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哀竭54例 [J], 曾月炉2.复方大黄煎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致急性肾功能哀竭100例临床观察 [J], 吴培俊3.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哀竭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 [J], 贾琳;李娟;朱跃科;赵娟;刘海霞;段忠辉;任美欣;孟庆华4.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哀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J], 张鑫;甘巧蓉;王宁;潘晨5.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J], 赖力英;杨旭;许向青;蒋永芳;童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
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
刘平
【期刊名称】《肝脏》
【年(卷),期】1997(002)002
【摘要】急性肝衰竭模型,长期以来多采用四氯化碳或半乳糖胺等肝毒性物质诱导。
最近较多的报道是采用内毒素造模,特别是建立了LEC大鼠等自然性肝损伤
模型。
这些模型形成肝损伤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肝血窦壁细胞和肝细胞本身两类。
本文就急性肝衰竭常用的大鼠模型及其形成机制作一简要介绍。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刘平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代谢物组学研究 [J], 盛国平;李兰娟;虞科;杜维波;徐威;潘小平;刘小丽;章益民;陈月美;程翼宇
2.对乙酰氨基酚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J], 明雅南;李春敏;张静怡;
刘晓琳;茅益民
3.中医药对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作用研究 [J], 申宇婷;李秀惠
4.人源干细胞分化的肝细胞移植应用于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 [J], 刘凯
5.药物性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J], 林镛;彭子明;冯逢;张建玲;龙富立;毛德文;韦艾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治疗人工肝前后急性肝衰竭动物细胞的实验性变化
研究治疗人工肝前后急性肝衰竭动物细胞的实验性变化曹凯峰;刘乾【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4(022)007【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人工肝血浆置换与血液过滤联合治疗前后对急性肝衰竭动物细胞因子的实验变化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10月在实验室中的小型猪32只,随机将这些小型猪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9只,对照组13只,按照两组小型猪的重量分别为其提供1.2 g的D-氨基半乳糖,治疗组在48 h后为小型猪提供血浆置换与血液过滤联合治疗,对照组中的小型猪没有使用任何手术治疗方式.对比观察两组小型猪在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人工肝治疗后,治疗组中小型猪的生存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段,治疗组小型猪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细胞-8(IL-8)、白介素细胞-6(IL-6)有短暂性减少,和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人工肝进行1次治疗,可以暂时使炎性因子减少,控制急性肝衰竭发展,但不能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总页数】2页(P70,73)【作者】曹凯峰;刘乾【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300270;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3002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1【相关文献】1.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LPS、TNF-α、IL-2、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J], 张拔山;蔡立华;赖福娣2.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代谢物组学研究 [J], 盛国平;李兰娟;虞科;杜维波;徐威;潘小平;刘小丽;章益民;陈月美;程翼宇3.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变化研究 [J], 朱丽;王丽;曾义岚;吴蓓;段萌4.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J], 刘志红;江建宁;罗光汉;吴健林5.人工肝治疗前后实验性急性肝衰竭动物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J], 李亚明;虞岱斌;张晶;赵军;陈煜;段钟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人工肝治疗猪实验性急性肝衰
生物人工肝治疗猪实验性急性肝衰胡还章;徐小平;高毅;杨继震【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01(9)2【摘要】目的初步探讨BAL治疗ALF的方法与效果,为进入临床1期试验提供依据。
方法构建包括双泵、肝素化、恒温、微囊化活性炭吸附及肝细胞生物反应器-中空纤维管的BAL循环系统,在循环回路中采用高流量再循环技术。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无肝细胞灌流组)与治疗组(肝细胞灌流组)两组。
在细胞准备、模型制作及BAL循环系统安装完成后,对照组及治疗组分别进入实验。
通过组间肝脏生化指标、生存时间及肝脏病理改变的差异性分析,判别BAL的体外肝脏支持效能。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生化指标TBil,Alb,Amm,BUN,Cr,PT,Fib的变化水平差异显著,ALT,AST无差异,生存时间差异显著,肝脏病理改变无差异。
结论原代正常猪肝细胞-中空纤维BAL可产生维持生命的多种肝功能,治疗猪ALF是有效的。
【总页数】5页(P139-143)【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治疗;生物人工肝;微囊化活性炭吸附;猪肝细胞【作者】胡还章;徐小平;高毅;杨继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305【相关文献】1.人工与生物人工支持系统治疗急性与亚急性肝衰的疗效 [J], 李春元2.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犬的研究 [J], 陈燕凌;唐南洪;殷凤峙;王晓茜;李秀金;杨焕星;朱金海3.TECA型生物人工肝脏治疗少肝急性肝衰犬的效应 [J], 陈小平;薛毅珑;李新建;张佐云;李雁凌;黄志强4.人工生物肝治疗重症急性肝衰(英) [J], 杨连粤5.TECA-Ⅰ型生物人工肝脏对少肝急性肝衰犬的治疗效应 [J], 陈小平;薛毅珑;李新建;张佐云;李雁凌;黄志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急性肝衰竭模型研究进展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指既往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在2周内因不同原因出现肝脏功能急剧恶化,并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1]。
由于该疾病发展迅速,且目前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致病死率高达 80 ~90 %。
而唯一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的是肝移植,但是由于在我国供体的短缺和伦理学等原因,肝移植并未得到很好开展。
针对这一疾病的临床研究,往往因为病情复杂、影响因素多、缺乏对照而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而建立理想的ALF动物模型,对研究ALF,寻找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先后建立了鼠、兔、猪、犬、猴等一系列ALF动物模型,这些动物中,猪相对于其他动物模型而言,在肝脏解剖和生理指标更接近人,实验也更容易控制,同时在伦理等方面所受的限制也较少,因此利用猪ALF模型研究ALF也成为学者们的一个重要选择。
本文将对猪ALF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1 ALF理想的动物模型标准理想的动物模型标准最早由Terblanche和Hickman[2]在1991年提出,这一标准并在随后的研究中得到推广和进一步的补充,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标准包含以下几点:①可逆性;动物模型的肝衰竭有潜在的可逆性,适当的干预治疗能治疗肝衰竭并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②可重复性:肝衰竭模型的制备方法可被他人重复,且重复制作的模型应有相同的病死率和较相似的生理生化改变;③ 动物模型死于肝衰竭而非其他原因;④有治疗窗口期:从模型动物发生肝衰竭到死亡应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干预治疗措施;⑤大型动物:与人有更多相似的生理、生化指标,便于操作、采集数据;⑥ 对环境和实验人员危害最小;⑦动物有意识改变,便于评估脑病[3];⑧适当的代谢与生理,与人相似[4];⑨符合伦理[4]。
然而,目前我们所建立的动物ALF模型都不能准确的复制人ALF,现有模型都或多或少有其局限性[5]。
2 猪ALF常见制备方法2.1 外科手术型2.1.1 全肝切除模型:作为早期的一种制备ALF的方法,全肝切除使得肝脏缺失,必然会造成ALF,但正是由于肝脏的缺失,也使此模型不具可逆性。
由于此模型制备方法相对简单,很多动物都可以用来制作,尤其猪这类体型较大的动物,所以用得也较多。
用猪制备ALF全肝切除模型的手术方法如下:以上腹正中切口或右上腹肋缘斜切口进腹,切断所有肝周韧带以及肝后腔静脉,切除整肝后,行腔静脉和门静脉重新移植修复,以及门-腔分流,近期模型多行血管修复重建分流后肝切除。
Knubben等[6]在2008年的报道中就提出一种新的手术方法,通过植入“Y”形旁路行门-腔静脉端侧吻合,随后与胸腔内腔静脉吻合,再切除全肝。
这种建模手术可不需体外通道液体支持就能维持循环稳定,是一种较新的全肝切除建模方法。
术后连续监测一般状况、生命体征、颅内压等,分时段取血样观察临床生化指标。
猪全肝切除模型是测试各种临时支持系统效用和功能[7]的公认模型,这方面相关研究也较多。
但由于这种模型存在不可逆性、治疗窗窄、手术操作要求高等缺点,使其在研究急性肝损伤、肝衰竭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1.2 部分肝切除模型:部分肝切除模型借鉴于临床肝大部切除者,以切除大部分肝脏造成肝功能不足。
手术方法同全肝切除。
因为肝脏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所有该类型模型具有一定程度可逆性,该模型能模拟部分ALF生化变化、肝性脑病;但同全肝切除模型一样手术技术要求较高,肝组织切除量在各模型上不易达成统一标准,因此造成的肝损伤程度不同[8],而且残余肝组织易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也要影响动物的病理生理改变,增加了试验中的其他不确定因素。
现在多采常用肝部分切除加肝缺血或者肝化学药物建模,Ladurner等[9]在2005年介绍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在猪肝缺血60min后再切除70%~80% 猪肝建立猪ALF模型,该模型在模拟ALF发病机理方面有较大优势。
2.1.3 急性肝缺血模型:肝缺血模型以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动脉阻断时间:永久/暂时,分为完全血流阻断和暂时血流阻断。
猪肝缺血ALF模型广泛用于研究测试不同的人工生物肝支持治疗设备[10]及研究ALF发生发展机制[11]。
常用建模方法:第一步:门腔静脉分流,开腹分离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进行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第二步:供肝动脉结扎,结扎肝动脉及其它供肝小动脉。
门腔静脉吻合与夹闭肝血流的时间间隔越长,肝衰竭的出现和死亡的时间越缓慢,因为在此期间,新的侧支循环将会建立。
因此,在制备模型时,不同时间间隔很重要。
Nieuwoudt等[12]在常规缺血建模的基础上对手术技术进一步改进,提出建立猪肝缺血性模型标准规范,增加了该建模方法的可重复性。
近些年来,人们逐探索出以缺血模型为基础,联合其他方法建立猪ALF模型的方法,并取得很好效果。
Rose等[13]就用门腔分流+肝动脉结扎+肝切除联合模型用于研究血氨、乳酸在颅内压高压中的作用机理。
Yuasa等[14]应用肝血流阻断联合门静脉注射四氯化碳(CCL4)制备猪动物模型。
暂时缺血模型由于血流阻断不完全,肝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可逆,对肝再生研究及测试人工肝支持系统有较好应用,动物有较长的生存时间,给人工干预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但此种建模方法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且术后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试结果。
而永久缺血模型在研究肝性脑病上更具优势,但永久缺血模型动物存在生存时间短,肝损伤不可逆等缺点。
2.2 注射肝毒性物质型目前常用于建立动物ALF模型的肝毒性物质有:四氯化碳、醋氨酚、D-氨基半乳糖,其他如代乙酰胺、脂多糖、鹅膏蕈碱-a也有报道,但由于这些物质具有较高危险性及建模可重复性差等原因,很少用于制备大动物模型。
2.2.1 D-氨基半乳糖(D-GalN)D-氨基半乳糖是一种具有选择性肝毒性的氨基糖,可通过多种机制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
常用的建模方法是:①首先将动物麻醉;②把配置好的D-氨基半乳糖溶液经留置好的中心静脉导管注入,并经留置导管采血、测量中心静脉压,检测自己需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在给药前、后分时分段采血化验及取肝脏组织活检以确定病理形态变化。
乔玲等[15]在2007年报道选用7~8 个月龄,体重18~25 kg 的雌性中国实验小型猪,分离颈外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给药、采血、测量中心静脉压,当给药剂量为1.2 g/kg 时,小型猪病情演变过程及病理生理改变最符合Terblanche 和Hickman所提出的ALF动物模型标准。
在药物注射建立的众多ALF模型中,D-GalN模型具有稳定、可复性强,肝外毒性较低,操作相对容易等优点,且其表现与病毒性肝衰竭较相似;但由于D-GalN价格昂贵,使得此种建模方法成本较高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但不可否认,猪D-GalN肝衰竭模型仍是目前最优秀的ALF大动物模型之一。
2.2.2 四氯化碳(CCL4)四氯化碳作为较早用于建立ALF动物模型的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动脉内、门静脉内、口服、胃灌注等多种途径给药,但由于此法在动物个体差异较大,动物反应难以控制,不常出现肝昏迷,并且对全身器官毒性作用广泛,使得动物直接死于其他器官的衰竭而不是死于肝衰。
故目前单独以四氯化碳建立ALF模型的较少,主要在一些联合制模方法还在采用。
Yuasa等[14]报道应用肝缺血联合门静脉注射CCL4建立猪模型也比较成功。
2.2.3 醋氨酚醋氨酚(又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一种具有肝毒性的药物,1973年,Clark等就报道了足够剂量的醋氨酚可以造成人ALF,醋氨酚的过量使用是欧美国家ALF的一个重要病因。
目前醋氨酚多用于制备犬ALF模型。
尽管Henne-Bruns[16]等曾在1988年发表的文章中认为醋氨酚不适于建立猪的ALF模型。
但由于醋氨酚在欧美国家所致ALF较多见,人们对于建立醋氨酚动物ALF模型的研究从未中断,Thiel等[17]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就介绍了一种新的可被复制的醋氨酚猪ALF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成为研究醋氨酚致肝衰竭的重要模型。
3 结语猪ALF模型中较为出色的一个ALF大动物模型,相应建模方法很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一种更易操作、易于重复,以及对现有成熟模型进行更深入、进一步研究,将成为建立理想ALF动物模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 AASLD Position Paper:The Management of Acute Liver Failure:Up—date 201I[-EB/OL].(2011—09)E2Ol1一Ol一02].[2] Terblanche J,Hickman R.Animal models o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J].Digest DisSci,1991,36(6):770-774.[3] Fournea I.Potentially reversible model of acute liver failure in the pig.A model to test the efficiency of bioartificial liver[M].Thesis:Leuven University Press,2001:41-56.[4] Newsome PN,Plevros JN,Nelson LJ,et al.Animal model of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a critical evaluation[J]. Liver Transpl,200,6(1):21-31.[5] Belanger M,Butterworth RF.Acute liver failure:a critical appraisal of available animalmodels[J].Metab Brain Dis,2005,20(4):409-423.[6] Knubben K,Thiel C,Schenk M,et al.A new surgical model for hepatectomy in pigs[J].Eur Surg Res,2008,40(1):41-46.[7] Sosef MN,van Gulik TM.Total hepatectomy model in pigs:revised method for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using a rigid vascular prosthesis[J].Eur Surg Res,2004,36(1):8-12.[8] Topp SA,McClurken M,Lipson D,et al.Saline linked surfac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factors affecting steam popping and depth of injury in the pig liver[J].Ann Serg,2004,239(4):518-527.[9] Ladurner R,Hochleitner B,Schneeberger S,et al.Extended liver resection and heatic ischemia in pigs:a new,potentially reversible model to induce acute liver failure and study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s[J].Eur Surg Res,2005,37(6):365-369.[10] Sen S,Rose C,Ytrebo LM,et al.Effect of albumin dialy sis 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crease inpigs with acute liver failure:a randomized study[J].Crit Care Med,2006,34(1):158-164.[11] Ekse S,Clapp LH,Rebhaug A,et al.Endotheliumderived hyperpolarization factor is up regulatedin a pig model of acute liver failure[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7,42(3):356-365.[12] Nieuwoudt M,Kunnike R,Smuts M,et al.Standardization criteria for an ischemic surgical model of acute hepatic failure in pigs[J].Biomaterials,2006,27(20):3836-3845.[13] Rose C,Ytrebo LM,Davies NA,et al.Association of reduced extracellular brain ammonia,lactate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igs with acute liver failure[J].Hepatology,2007,46(6):1883-1892.[14] Yuasa T,Yamamoto T,Rivas-Carrillo JD,et paroscopy assisted creation of a liver failure model in pigs[J].Cell Transpl,2008,17(1-2):187-193.[15] 乔玲,李亚明,张晶,等. 药物性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J].传染病信息,2007,(20):296-298.[16] Henne Bruns D,Artwohl J,Broelsch C,et a1.Acetaminophen-induced acute hepatic failurein pigs: controversical results to other animal models.Res Exp Med Bed,1988;188:463.[17] Thiel C, Thiel K, Etspueler A,et al.A reproducible porcine model of acute liver failure induced by intrajejunal acetaminophen administration.Eur Surg Res.2011,46(3):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