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中国哲学史4

合集下载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孙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孙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4章孙子[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

一、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1.五事(1)道:战争的正义性,人心的向背,百姓民众支持与否,是否与君上同心并有牺牲精神。

①“道”作为“经”的五事之首,尤显重要。

在这里,狭义的“道”指政治,特别是百姓与国君愿望的一致,因为战争总是一定政治的继续,战争必须依赖民众进行。

②广义的“道”,则指整个战争的规律,包括战争与自然条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和战争自身的规律,以及在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战术原则。

(2)天:自然气候条件,昼夜、晴雨、寒热、四时的变化。

(3)地:自然地理条件,路程、地形、地势、地貌等。

(4)将:将帅的指挥才能、智慧谋略,信义、慈爱、果敢、严明等品质。

(5)法:组织编制、管理、职责、军需供应等规章制度和军纪。

2.七因素在五方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七因素,才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主上是否合乎贤明,将帅是否有才,是否占有天时地利,法令是否贯彻,军队实力强否,士卒训练如何,赏罚是否分明,等等。

(1)审慎分析客观条件。

这是善用兵者之道,取胜之道的首要条件。

要作十分周密、万无一失的部署,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使敌失败的机会。

(2)将帅的指导作用。

准确地判断敌情,相应制定御敌用兵之计,包括计算地形险陋,道路的远近等,是上将军必须把握的原则。

(3)“知胜之道”“安国全军之道”。

“知胜之道”即有判断能力,能判明敌我情况,知道能打胜就打,不能打胜就不打的。

对于战争一定要持负责、审慎、警惕的态度,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根本。

(4)孙子还指出用兵之道的奇妙、灵活、辩证,把战争看作是动态的、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

用兵是神奇的行动,随机应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5)“势”,有位势、动势、能量、物质的运动等含义。

这里强调在战略上任势、造势,形成巨大的势能,以猛烈的冲击速度和强大的攻击力打击敌人。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概述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明时期4.近现代时期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5.名家6.阴阳家四、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1.道德伦理2.人生哲学3.政治哲学4.宇宙观五、中国哲学的影响及现代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2.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六、结语正文: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教程旨在梳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各个时期的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解析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并展望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概述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诸子百家纷纷涌现。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在此时期形成。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名家以公孙龙、荀子为代表,主张名实之辨;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学说。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董仲舒、朱熹等学者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整理和发展。

同时,道教、佛教等宗教哲学也在此时期传入中国,与本土哲学相互影响。

3.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儒家学说出现理学和心学两大分支。

理学以朱熹、程颢为代表,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此外,道教、佛教的发展也进入全盛阶段。

4.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出现了一批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如严复、康有为、梁漱溟等。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是孔子,主张仁爱、礼治。

孟子继承孔子学说,提出性善论。

后世儒学不断发展,至南宋朱熹,形成理学体系。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2.道家道家学说的创立者是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4章王充[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王充,字仲任,生于公元27年,卒年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王充一共写过四本书,分别是《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

一、“疾虚妄”1.“疾虚妄”而“归实诚”(1)“疾虚妄”的含义①“疾虚妄”就是指跳出世俗的成见,对古往今来的重要学说重新考其真伪、铨其轻重。

即要洗汰掉其中的不真不诚之处。

②“疾”字可以作“病”字解;“虚”指虚假、夸张;“妄”是荒谬的意思,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疾虚妄”就是“以虚妄为病”,引申为反对、批评虚妄之说。

③“疾虚妄”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虚妄盛行的现象表示担忧,并针锋相对地加以批评、反对。

(2)“九虚”王充将当世的虚妄现象归纳为所谓“九虚”,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和道虚,并一一加以分析辩驳。

(3)“三增”“三增”,分别指的是“语增”“儒增”和“艺增”。

“增”在这里是“增加”的意思,也就是夸张、附会。

“三增”所针对的是当时一些言论和书籍所普遍存在的吹嘘、浮夸的弊端。

(4)“实诚”“实诚”是王充用来批判“九虚三增”等虚妄之说的武器,“实诚”观念本身包含了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

①“实”与“虚”相对,是真实、客观的意思,也就是能够经受得起经验检验、能够被证实。

②“诚”与“妄”相对,是诚实、忠诚的意思,也就是诚于己、诚于人、诚于灭。

只有做到了“实诚”,人们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消除虚妄之说。

2.批评“圣人生而知之”之说(1)驳斥“圣人生而知之”之说王充对这种将圣人神异化的现象颇为不屑。

为了正视听、明真相,他写了《实知》、《知实》两篇文章驳斥“圣人生而知之”的妄论,并对人类的认识活动给予了客观的说明。

王充指出,天地之间凡是含血气而生的,根本没有一出生就知道一切的所谓“生而知之”者。

圣人虽然聪明睿智远胜于常人,但圣人也是含血气而生的,所以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原因:①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中国哲学史4

中国哲学史4

我们上一节课孔子没有讲完,上节课我们引入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孔子的“礼”和“仁”。

很多西方哲学家,和很多受西方哲学观念或西方某一类哲学形态影响比较深的哲学史家,认为孔子的思想中没有哲学,那这里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只有在提到“道”、“天”、“敬命”或者“自然”这样的东西,或者说“气”、“精神”、“灵魂”这样的东西才叫哲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荒谬。

因为即使在西方世界里面,西方精神史和知识史的展开中,哲学的形态也一直是不同的。

那为什么我们在理解孔子的时候,不能把“礼”这个东西作为根本的哲学概念?“礼乐”可不可以作为一个根本的哲学概念?这是我请大家思考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个系统的中国哲学,有一个视角独特的中国哲学的话,那“礼乐”这样的概念就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概念。

而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概念,将带来一个根本生活可能性和正确性。

这是我要在这里展开说一点的。

我们在讲到“礼”的时候给过一个概念,我说,“礼”是作为共在的、整体的生活节奏。

这是我个人给的一个概念。

我上节课又讲到了“仁”,讲到了《论语》中“仁”这个字的不同含义,其中讲了几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质实无妄”之意,也有“自求圆满,不假外求”之意,也有“率直无伪”之意,同时呢,仁含诸德。

“仁”这个字里又包含了儒家价值的共同展开,也就是说,单提一个“仁”的时候,“义”、“礼”全部在里头。

我们注意到孔子不大讲“义”,这个字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被强调。

我们常常在讲到中国古代思想时说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侧重点不同,那么这个侧重点意味着什么?这个我们讲到孟子的时候还会再讲。

“仁”的这样一种含义里面,可不可以把它贯穿起来?用一个唯一的观念把这个“仁”的观念贯穿起来,这是我们下面要做的一件事情。

在孔子的思想里面,“仁”跟“智”相对。

我们常常说“智及之,而仁不能守”。

我能够想到,但我无法在生活中,在身体上体现出来。

因此在“仁智”这个对比中,我们注意到“智”就是一个对自己所不是的东西的了解,或者是一个对他者的了解,或者是对自己身上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的东西的了解。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著作,它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将从各章节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阶段,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墨子、老子等。

先秦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靠教育来改善。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

二、汉代哲学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

汉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韩愈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命论”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有所定,人有所命。

扬雄则主张“两汉文化”,即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融合起来。

韩愈则提出了“文学复兴”、“格物致知”等思想,他认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研究自然现象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充、嵇康、陶渊明等。

王充提出了“天人感应”、“物我两忘”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我相通。

嵇康则主张“玄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灵的修炼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陶渊明则提出了“田园诗歌”等思想,主张回归自然、过简单的生活。

四、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隋唐五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朱熹等。

韩愈提出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柳宗元则主张“道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朱熹则提出了“理学”、“致良知”等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史4

中国哲学史4

27.论述程颐“持敬”的修养功夫持敬:内在与外在修养,“敬”即主一,无适,即心专心一处,无任何偏向,专心一处并非是专心致志在某种具体的事物上,而是使心不外纵,心不放逸,不做作,“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敬要“闲邪”又要“存诚”,闲邪则存诚,“诚”即真实无妄之意,“存诚”是专心一志真实无妄之善念。

外在修养可使人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也能使人身心收敛存敬诚之意,正因周敦颐所主张“敬”除了要求在内做到主一无适外,在外必须于视听言动容貌词气上下功夫,做到容貌端肃,衣冠齐整,从而使其“敬”的修养工夫体现出一种有规可循,平实具体,循序渐进,严肃笃实的特点。

28.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1、三个要点:a即物,就是接触事物;b穷理,即研究物理;c至极,即极至。

2、致知:努力穷索事物之理使人的知识得到完备,它是指主体通过物理在主观上得到的认识扩充的结果,并把他作为格物的目的和结果,非与格物并行的,以主体自身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

3、格物的对象:“物”不仅包括了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包括了一切心理现象和道德规范。

4、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要人们认识“天理”,提高道德修养的境界。

实现对于伦理道德的深切认识体系与实行,格物的方法、程序:用力积累,豁然贯通。

29.朱陆之争1、性即理与心即理: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

朱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

陆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无极与太极、形上与形下:一方面陆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不应“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

而朱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另一方面陆不赞成朱所讲形上形下以为有两个世界的说法,而朱职责陆不懂“道器”的区别,总之朱陆之间关于无极太极以及形上形下的意见分歧也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分歧的一方面。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参考数据王开府92/9/5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第二章孔子哲学第三章墨子哲学第四章孟子哲学第五章老子哲学第六章庄子哲学第七章名家哲学第八章荀子哲学第九章法家与韩非哲学第十章战国至秦之发展第十一章汉代哲学第十二章魏晋玄学第十三章中国佛教哲学第十四章宋明理学第十五章清代哲学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1哲学是什么?.1哲学之名义、起因、目的.2哲学有什么用2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哲学与知识「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

……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销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学问之下。

总之,……即名之为哲学。

」(唐君毅《哲学概论》).2哲学与科学.3哲学与信仰、宗教3哲学的一般内容(参考吴康《哲学大纲》).1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 or Epistemology)或方法论(Methodology)----关于知识问题a.逻辑(Logic)----知识之形式原理b.认识论(Epistemology)----知识之质料原理,论知识之内容,狭义的知识论.2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关于宇宙问题a.宇宙论(Cosmology)----探讨宇宙之起源等问题2 中国哲学史(新1)宇宙、空间、时间、物质----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生命之起源及其性质----进化哲学(Philosophy of Evolution)b.本体论(Ontology)----讨论宇宙构成之质料,即所谓实体(Reality)或存在(Being)的问题.3人生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Life)----关于人生问题a.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讨论心灵之本质及其活动程序灵魂问题、心灵与身体、意志自由b.价值哲学(Axiology or Philosophy of Value)讨论人类行为之事实所表现之价值知识价值----知识价值论(Theory of Value of Knowledge)道德价值----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审美价值----美学或美之哲学(Esthetics or Philosophy of the Beautiful)宗教价值----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c.社会哲学(Philosophy of Society or Social Philosophy)----讨论人群生活组织及其行为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经济哲学(Philosophy of Economics)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法律哲学(Philosophy of Law)文化哲学(Philosophy of Culture)、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等4中国哲学的特色5中国哲学的范畴天(道):天、道、元气、精气、五行、阴/阳、无极/太极、理/气、道/器、体/用、无/有、静/动、一/两、清/浊、神/形、心/物、常/变、性/命、健/顺……人(道):人、天/人、心/性、性/情、中/和、理/欲、公/私、义/利、善/恶、名/实、仁/义、知/行、顿/渐、经/权、理/势、能/所、王/霸、末发/已发……6哲学史的目的7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1殷周之际的转变----周初的人文精神(徐)周人的忧患意识----敬德、明德周书.多方:「惟圣罔念作(则)狂,惟狂克(能)念作圣。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研究中国哲学史,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代哲学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3.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强调民众利益。

4.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严刑峻法,强调国家治理。

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贡献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的观念,强调道德教化。

2.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主张人性本善,提倡王道政治。

3.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为民众谋福祉。

4.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教化整治社会。

四、中国近现代哲学1.新儒家:如梁漱溟、冯友兰等,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2.新道家:如庄子、老子等,注重道家思想的现代解读。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中国哲学在海外的影响及文化交流中国哲学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

此外,欧洲和美洲等地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促进了中西哲学的交流与互鉴。

六、结论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独特的文明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研究中国哲学史,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还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4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4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4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4: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了宇宙的秩序、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天命可以理解为上天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安排和指引。

天命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和秩序,而这些规律和秩序由天所主宰。

人们相信,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天命,即每个人在世上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负责的使命。

天命在政治的层面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天命赋予了君主统治的权力和责任。

君主被认为是天命的代表,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重任。

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天,同时也必须依靠天命来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但是,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取决于个人的行为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违背了天命,那么他可能会受到天意的惩罚,身份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

同样地,如果一个君主治理不善,天命也可能剥夺他的统治权。

天命的观念也与个人的修炼和道德行为有关。

人们相信,通过修养和悟道,个人可以获得对天命的理解和领悟。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天道,以此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尽管天命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迷信或过时的,但它仍然在中国文化和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宇宙秩序、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

它认为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使命和角色,同时也是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天命的观念强调了个人修炼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中国哲学史 钟泰 根据影印版整理

中国哲学史 钟泰 根据影印版整理

中国哲学史钟泰根据影印版整理
摘要:
一、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概述
二、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结构和内容
三、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和方法论
四、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该书运用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传统的哲学领域进行了梳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钟泰在写作《中国哲学史》时,并没有简单重复谢无量的同名著作,而是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意识。

《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四编,分别为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学史、近世哲学史,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二章,单列人物117 位。

上古哲学史由周代至先秦,中古哲学史涵盖汉代至南北朝,近古哲学史则探讨了隋唐至北宋,而近世哲学史则主要关注南宋至清代。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具有以下特点和方法论:
首先,该书以历史为线索,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演变过程。

这种历史性的研究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其次,钟泰在书中注重对哲学思想的比较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观点,揭示了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此外,钟泰在研究过程中,还注重挖掘哲学思想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这使得《中国哲学史》在探讨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之,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陈独秀与李大钊[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陈独秀与李大钊[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4章陈独秀与李大钊[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一、陈独秀1.进化论宇宙观(1)原子论①关于世界的本体,陈独秀认为即是永恒存在的原子。

以原子构成的宇宙,除了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没有任何超然的主宰。

②不仅人类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人的精神也是物质的产物,“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

这样,从自然、社会到人类思维,陈独秀的宇宙观都贯穿了唯物论精神,从而否定了宗教、迷信一类神秘世界观。

(2)抵抗力①陈独秀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演进之中。

在陈独秀看来,物质世界运动演进的原因在于“抵抗力”。

②无论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其存在与发展都依赖自身的抵抗力,例如行星若无抵抗力,就会被太阳所吸收;人若无抵抗力,就会被强暴所欺凌或被外族所奴役。

因此: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

优胜劣败,理无可逃。

通一切有生无生物,一息尚存,即一息不得无抵抗力。

(3)进化观①根据物质和运动的宇宙观,陈独秀强调人类社会也处在不断进化之中。

②因此陈独秀主张除旧布新,大力鼓吹社会革命。

实质上,陈独秀的进化论宇宙观的最终指向就在于现实社会。

他尊崇唯物论是为了“尊现实”“薄虚文”,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4)总结①陈独秀强调运动观是为了揭示社会人生的“新陈代谢”之理,陈独秀提出“抵抗力”理论,更是为了唤起国民反抗专制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

由此可见,陈独秀的进化论宇宙观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革命性,是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的思想前提。

②陈独秀的进化论宇宙观也存在着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从而把无限丰富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一概归于生存斗争。

2.中西文化观(1)全盘西化①时代差距a.中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较之欧洲人差迟了几千年;这种差别是新旧的不同,西方文化是近代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却还停滞于古代。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4第四章 荀子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4第四章 荀子

而与老、庄道家划清了界限。
江苏大学
一、荀子的学术概述
• 4.法家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最重视刑法政令的作用,认为“法
者,治之端”,主张“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显然
是接受了法家的思想影响。但他同时否定了法家单纯以法刑
政令治国的理论倾向,批评慎到道:“尚法而无法,下修而
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
江苏大学
一、荀子的学术概述
•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 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 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 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 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 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 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 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 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 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其“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
“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非斗而日争,劳苦顿萃而愈无功,
愀然忧戚,非乐而日不和”。
江苏大学
一、荀子的学术概述

3∙道家

中国哲学史 第四章 程朱理学(上)

中国哲学史 第四章 程朱理学(上)

第四章程朱理学(上)程朱理学,指宋明理学中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并由朱熹发扬光大的道学一派,因这一派哲学以理或天理为最高范畴而得名。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俩在历史上通称为“二程”。

二程是洛阳人,又长期居住于洛阳讲学著述,开展学术活动,所以他们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作“洛学”。

在当时的几大学派中,洛学人才最盛,影响最广。

理学形成的两个基本标志——道统说和天理论,也都是从二程正式开始的。

程颐明确提出他们兄弟二人接续起了至孟子而中绝的圣人道统;程颢则公开声明“天理”二字系他们自己“体贴”出来①。

在这里,道统说揭示了儒学的学术渊源和门户,天理论则突出了宋代新儒学即理学的理论特色。

虽说“天理”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在使用,周敦颐、邵雍和张载也都已言及,但确实由二程开始才把它作为哲学的本体概念和最高范畴,才有了一个以天理为本体的典型形态的哲学体系。

所以,后来的理学的主流派以程氏一系作为北宋理学的代表,不是没有理由的。

今本《二程集》汇集了二程的主要著作。

第一节“天理”的体贴“天理”,亦径称理,作为二程哲学的标志和理论的核心,二程“体贴”出多方面的内容和特性。

从此出发,二程不但用天理的观点去看待和揭示世界,而且探讨了如何才能求取这个天理以及它在人性生成和道德修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天理是形而上的存在天理范畴的意义,首先是形而上的存在,它必须通过形而下的现象世界来昭示自己。

程颐说:“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

”②又说:“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

”③理昭示自己的存在是通过物象,那么,人们虽然不能直观无形,却可以通过它所依托的物象去揭示其性质。

而作为揭示它的主体来说,只能是人的心思,感官只能停留于形气的世界,从而地披露了理的形上世界和形气的形下世界的相互关系。

二程说:心所感通者,只是理也。

知天下事有即有,无即无,无古今前后。

至如梦寐皆无形,只是有此理。

中国哲学史系列之四共四十

中国哲学史系列之四共四十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
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
是“顺自然”。
17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无为” 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
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
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总之,黄帝与吕望姜太公
的声名在道家学派中影响 颇大。
7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二、老子其人及主要 哲学思想
8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一)老子其人其书
9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史记》:
22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3)忽略了“知”和“学”可以引人向
上。
(4)忽略了主观能动性。 (5)理想国是不现实的。 (6)“柔弱处下”的主张将会侵蚀人的
奋发精神。
23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三、从从关尹到庄周:早 期道家哲学的发展
24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3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三十九分。
道家先驱,道门常言及姜太公:
吕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 亡。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西适周, 匿于南山,钓于蟠溪三年。不获鱼,比闾 皆曰:可矣。尚曰:非尔所及也。已而果 得兵铃于鱼腹中。文王梦得圣人,闻尚,
遂载而归。至武王伐纣,尝作《阴谋》百
余篇。服泽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有 难而不葬。后子乃葬之。无尸,唯有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中国哲学史教程》2.内容概述:概括《中国哲学史教程》的主要内容3.哲学流派:介绍《中国哲学史教程》中涉及的主要哲学流派4.哲学思想:概述《中国哲学史教程》中的重要哲学思想5.结论:总结《中国哲学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中国哲学史教程》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教程,全面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哲学流派。

书中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的中国哲学,通过阐述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演变过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主题和目的,明确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内容概述部分概括了《中国哲学史教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哲学的起源、先秦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以及现代哲学等。

接着,哲学流派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哲学史教程》中涉及的主要哲学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佛教等。

这些流派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然后,哲学思想部分概述了《中国哲学史教程》中的重要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爱、礼治;道家的无为、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名家的辩证、名实;法家的法治、权谋;佛教的空性、因缘等。

这些哲学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哲学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这本教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哲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

总之,《中国哲学史教程》是一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宝贵教材,既有全面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

中国哲学史(上下)刘文英

中国哲学史(上下)刘文英

中国哲学史(上下)刘文英中国哲学史(上卷)编者说明导言第一编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开端(史前至殷末周初)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时期)第二章中国哲学的开端第二编中国哲学思想的开拓与哲学学派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第一章先哲们的思想开拓第二章老子的道论与道家学派的形成第三章孔子的仁学与儒家学派的形成第四章孙武的“知彼知已”与兵家哲学第五章黑子的“兼爱”与墨家学派的形成第三编百家争鸣与诸子哲学的活跃(战国时期)第一章《五千言》与道家哲学的新趋向第二章黄老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第三章子思、孟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第四章庄子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第五章名辩思潮与名家哲学第六章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与名辩逻辑第七章《易传》的形上追求与辩证法思想第八章阴阳家的宇宙图式与历史观第九章荀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第十章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第四编儒家经学的统治不同的哲学倾向(两汉时期)第一章汉初的黄老之学与儒家哲学第二章《淮南子》的哲学倾向第三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哲学特点第四章谶纬的神学特征第五章扬雄的“法言”与“太玄”论第六章桓谭与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第七章王充“疾虚妄”的哲学精神第八章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第五篇玄学的兴盛与道教、佛教哲学的形成第一章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第二章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第三章裴頠的“崇有论”第四章郭象的“独化”论与“玄冥之境”第五章葛洪、陶弘景的道教哲学第六章佛教的传入与僧肇、慧远的佛教哲学第七章形神之辨与范缜的《神灭论》第六編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潮的消长与互动第一章五通的“三教河一”论与哲学思想第二章孔颖达的儒家经学哲学第三章天台宗与唯识宗的佛教哲学第四章华严宗的佛教哲学第五章禅宗的佛教哲学第六章成玄英与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第七章李筌的“盗机”论与军事辩证法第八章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家哲学与天人新义第九章韩愈、李翱的儒家哲学及其新的趋向第十章《无能子》与《化书》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下卷)第七編宋明新儒家的发展与不同的哲学派别第八编宋明理学的衰落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第九编中国近代哲学的精神困惑与探索历程第十编中国现代哲学的不同思潮与理论创造序言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