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型实验(无答案)沪科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专项训练》

八年级物理实验探究专项训练题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B.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如甲图)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D.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如乙图)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硬纸板显示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两侧.(2)该实验中硬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3)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4)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的规律是.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在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置一把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2)点燃蜡烛A,从A一侧观察蜡烛B,缓慢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可以得知像与物大小相同;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3)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无论怎样,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3、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小鹭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蜡烛A ,进行观察和调整.(1)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2)小鹭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若蜡烛A 与玻璃板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光屏应安放在玻璃板右侧,与玻璃板相距 cm .(3)若蜡烛A 以0.2m/s 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远离玻璃板的速度是 m/s .且像的大小 。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 53 / 5/ 54教学程序 教 学 内 容学 生 活 动 资源安排、设计意图 4.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展示几组的观察记录数据及对应的像的性质。
特别注意强调实像的判断。
师生分析:先分析成像的条件。
(1)对数据进行观察并初步分析。
(2)再通过用Excel 对数据排序转换,把物像的情况直观的显示出来。
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和分析。
通过刚才大家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到成缩小像的规律。
结论:1.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 ,f<v<2f ;物距减小,像变大,像距增大。
2. u=2f ,成倒立、等大、实像,v=2f 3.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 ,v>2f ; 4. u=f 不成像5. v<f 成正立、放大、虚像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成像的性质。
学生观察数据并进行分析,从中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形找到规律。
并能顺利描述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析思考、交流 学生实验:研究u<f 的成像情况。
汇报观察结果。
从数据直接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以往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分析成像本节课设计了用Excel 对数据排序转换,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得到结论,突破了难点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师生共同观看Flash 动画,将探究全过程进行逐一回顾;播放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练习,学案展示, 教师运用展台展示、互动回忆、回答 动态记忆 讨论、作答、交流 难点突破,学生记忆中实验,仅仅限于的几个特殊位置,通过此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 / 5。
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4.2 平面镜成像实验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4.2 平面镜成像实验学习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2、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并能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简单现象。
3、通过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
学习重难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自主学习: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观察在家里照镜子的情形,猜想: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二)、设计并进行实验:1、实验器材:一块、两根相同的、、。
在设计和操作实验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1)平面镜如何放置?(2)怎样比较物与像的大小?(3)怎样测定像的位置?(4)移开后面的蜡烛,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蜡烛的像?做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实验步骤:(1)如上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镜前,观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
(3)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 竖立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 的像重合,蜡烛B 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 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注意观察蜡烛B 的大小和蜡烛A 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4)把光屏放在蜡烛B 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 的像出现。
(5)移开玻璃板,将把蜡烛A 和蜡烛B 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6)改变蜡烛A 到平面镜的距离,按上述步骤重复几次实验,并将相应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成的像是正立的 像;(选填“实”或“虚”)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思考: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实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是因为:3、刻度尺的作用是:4、选取两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5、为什么要多次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次数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1236、实验中如果有两块玻璃,分别是3mm和5mm的,你会选择哪个?二、平面镜成像原理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 探究型实验沪科版

探究型实验一、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X4-3-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下列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请回答:实验次数 1 2 3 4 5入射角(度) 12 22 32 42 52反射角(度) 12 22 32 42图X4-3-1(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中的空格处,应该填的数据是________.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上表数据,你还能发现其他哪些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折转的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光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又有什么危害?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如图X4-3-2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图X4-3-2(1)在光具座上由左向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正中间,应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当蜡烛位于距凸透镜左侧22 cm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cm.(3)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4)若固定蜡烛和透镜位置后,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却怎么也得不到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调节三者位置,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则光屏应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6)蜡烛的火焰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用不透明的纸片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屏上的像( )A.根本看不到 B.将变得比原来暗些 C.只剩下半截了 D.不发生任何变化三、探究物态变化过程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如图X4-3-3所示,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图X4-3-3(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 ℃,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填“A”或“B”)套装置.(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3)通过分析图象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四、测物体的密度4.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密度.(1)天平平衡时如图10所示,石块的质量m=________。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所有常考实验

1.(1)小刚在实验室里做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他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作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参考直线.用激光笔沿着白纸的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然后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如图甲所示.①小刚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②小刚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他在ON的另一侧观察到了反射光OB.接着他让白纸沿ON折叠90°,这时他只观察到了入射光,而反射光在纸上看不到了,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研究,他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玻璃板按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①实验中他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及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②上述问题解决后,小明也顺利完成了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棒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光的特点,便于.③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及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2.图17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1)白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放置平面镜和白纸的顺序是:先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然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使白纸边缘紧贴平面镜放置,而不是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分)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李红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1)如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将一可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CD____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ABCD 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另一个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2)如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及玻璃板垂直;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实验中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从而确定像的____,同时,比较了像和物的____关系.4.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学案(无答案) 沪科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学习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物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课前准备1.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2.观察与家庭实验⑴观察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观,思索并尝试解释晚霞是怎样形成的?遥望夜空,观察银河系的形状,体会宇宙的神奇,并收集宇宙起源的相关资料。
收集圆珠笔发明的历史,观察圆珠笔的结构,探究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⑵在水龙头的下方放一脸盆,并打开水龙头,把一乒乓球放在水流下,乒乓球将怎样运动?做一做,看看和你想的一样吗?⑶在杯子中装满水,用一纸片盖住杯口,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猜想杯中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做一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自带物品课前从家里带来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拉链、圆珠笔等工具。
合作探究说明让学生解答更具说服力.对于不会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才能解释。
请学生列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收集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所以平时也要布置一些查找资料的问题。
金牌俄罗斯安德瑞·斯林诺夫成绩 2.36澳大利亚选手史蒂夫·胡克以5米96的成绩赢得男子撑杆跳高金牌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参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二节探索之路学习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课前准备1.参观调查附近的博物馆,了解古人对科学的探索,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活动1:看图1-14---图1-18及其说明,了解古人原始思维中的科学成分,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图1-14,甲骨文“殸”表示什么意思?古人为什么画成这种形状?②图1-15是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实验探究专题 课件PPT

一、测量型实验(基本仪器、仪表使用) 二、探究型实验 三、观察型实验
(1)直接测量型实验
要求学生:选用合适量程和最小分度值的测量工具, 会正确操作与读数,能判断哪些是错误的操作.
包含:钟表(或停表)、刻度尺、温度计、天平、 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电 能表.
例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与合作(1)如图所示,同学们在交流中提出甲、乙两个探究 思路,请对这两个探究思路进行评估。 (2)请设计一份记录该实验数据的表格。
可以通过改变串联 电池的个数,来改 变定值电阻两端的 电压值。
甲
可以通过改变滑动变 阻器的阻值大小,来 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的 电压值。
例 如图16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 中,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的下部筒壁, 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甚至烫手。对于筒壁发热现 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 内能增加,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b、打气过 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 升高,但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 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
图4
(2)间接测量型实验
1.测量平均速度; 2.用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4.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5.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 6.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功率 。
实验所依据的原理, 明确实验的条件、步骤和过程 正确的实验方法,从中推出用什么测量器材,设计什么实验步骤,特别 是一些关键步骤顺序,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等, 总结出实验过程中各种做法的目的和作用; 总结设计思路,在测量工具不够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未知物理量的测量思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试卷实验,探究题.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实验,探究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3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器材是 和 。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即实验的原理)(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填“大、小”)。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C =___________cm , v AC =_____________m/s 。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 (填“大、小”)。
(6)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7)(4)实验中测得全路程AC 上的平均速度为v1,前半程AB 上的平均速度为v2,后半程BC 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2、如图所示,把一可沿ON 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 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 和反射光线OB ,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A .光能否发生反射?B .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C .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D .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2)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_______(3)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入射角。
(4)将ON 右侧纸板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________内,此时,在ON 右侧纸板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_______(5)让光线沿着纸板上已经画出的一条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的O 点,反射光线 (填“能”或“不能”)与原入射光线重合;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复习专题1.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 _ _____关系(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 _ __关系(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4)实验结果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2.小华利用家里的放大镜、蜡烛、火柴、光屏(白纸板),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在实验前,他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在地面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15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______cm(2)、还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3)、实验时,小华先在桌面上画一条直线,并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_______和_______,再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4)、当烛焰离透镜35cm时,光屏应在透镜的另一侧距透镜__ _____范围内移动,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5)、当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 __的__ __像。
如果用黑布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这时光屏上的像与原来相比(填:变大、变小、变亮、变暗、像消失、只有一半像)(6)、当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0 cm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____ (选填“会”或“不会”)呈现烛焰的像,这时应该移去_______,透过_______向蜡烛观察,就能看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3.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达标习题(无答案)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达标习题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小海做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过程的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实验,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车下滑过程在做变速运动B.测量下半程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中点处静止滑下C.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可以减小倾斜程度D.实验时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将会导致上半程平均速度偏小2.小明在学校运动会100m赛跑中,以15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他在前50m的平均速度是5m/s,到终点时的速度是7.5m/s,则后50m的平均速度为()A.10m/s B.7.5m/s C.6.67m/s D.5m/s3.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B.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3 sC.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的路程为15 cmD.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1 m/s4.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在后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4m/s,则汽车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10m/sB.5m/sC.4.8m/sD.4m/s5.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υ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υ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A.B.C.D.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是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B.小球在BC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C.小球在CD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D.小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7.汽车以4 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 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6 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8 m/sB.5 m/sC.4.25 m/sD.2.75 m/s8.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学案(无答案) 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课前准备1.家庭小实验在家中请你在碗中放入水,然后用筷子去敲击,在你听到声音的同时,你又会看到什么现象?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活动1: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设计几个发声的小实验吗?利用手中的器材:音叉、泡沫球、细线、锯条、直尺、小鼓、锣、录音机、扬声器、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手机、塑料袋等,试一试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怎样使物体发声;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中,所有发声物体的共同点是让它们不发声时又有什么特点其中有的物体的振动幅度较大,能够直接观察到,有的物体振动非常微小,如;音叉的振动、录音机扬声器的振动,你是怎样判断的?试一试,说出你用的方法2.请再举几个生活中存在振动时发声的例子。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活动2: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说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设计实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猜想与假设根据上面的活动和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⑴讨论:· 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⑵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你们选用哪些器材:⑶如何研究的,写出简单的过程⑷真空能传声吗..①观察课本36页,图3—9所示的实验。
现象: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你听到的声音变,当抽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听到铃声吗?能得出什么结论?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你是否又能听到铃声?②观察:取一双层玻璃水杯,玻璃之间的空隙是做一做:准备两部手机'将其中的一部放入水杯中,拧好杯盖,用手中的手机拨打水杯中的手机’能不能听到水杯中的手机发出的振铃声?说明了什么?结论:4.分析论证三、声音的传播有多快活动3:阅读课本P38中的内容,然后回答L.声音每秒传播的叫做声速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
实践 探究森林火情缘由 课件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拓展研究
我国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有关于 冰透镜取火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 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冰真能使艾绒着火 吗?请同学们根据我国古文记载亲自做一下冰 透镜取火的实验。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2)实验现象:放大镜下的火柴头粉末10 s 左右就燃烧起来,装水的矿泉水瓶下的火柴 头粉末20 s后也燃烧起来;放大镜焦点处的 最高温度为85 ℃ ,透明矿泉水瓶焦点处的 最高温度为70 ℃。
实验结论:装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引燃物体
交流评估
编写一段森林防火的警示语,并就怎样爱护森 林、保护环境提出建议。 建议:1.当我们在户外旅游时,不要乱丢矿泉水瓶; 看到被随意丢弃的矿泉水瓶,将其捡起投入附近的垃 圾箱中。 2.装水的矿泉水瓶、特殊形状的香水瓶等放在汽车里 面也可能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将其随意放在车内。
1.探究装水的矿泉水瓶在太阳下的聚焦情况 (1)实验设计:将装有少量水、半瓶水、 满瓶水的透明矿泉水瓶分别放在太阳下。 (2)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装水的矿泉水瓶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2.探究装水的矿泉水瓶能否引燃物体 (1)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选择放 大镜作为对照组,将火柴头粉末放在焦点附近;同 时将温度计放在放大镜和矿泉水瓶的焦点附近,测 它们同一时间的温度。
问题2 森林中有哪些易燃物?这些易燃物在哪 些情况下易燃?
可燃物:森林中有能够燃烧的有机物质,被称 为可燃物,如乔木、灌木、杂草、苔藓、地衣、 枯枝落叶等。森林中可燃物的燃点温度各异, 一般干枯杂草的燃点为150~200℃,木材的燃 点为200~300 ℃。
问题3 什么条件下森林容易出现火情?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光的世界专项提升七 光现象的实验探究

第三章 光的世界
专项提升七 光现象的实验探究
专项提升
名师点金 1.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应从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 2.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应选用较薄的有色玻璃
板并控制玻璃板与纸面垂直,利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采 用等效替代法进行分析探究。 3.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是使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 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应多次实验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得 出普遍规律。
123456
专项提升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确定像的位置 。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 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关系 。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123456
专项提升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 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 ①、②、③三幅图中, ③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 的原因。
123456
专项提升
类型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2023·益阳]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23456
专项提升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合理排序,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A
F。(填序号)
A. 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
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
123456
专项提升
(4)如图乙所示,把纸板ENF右侧绕ON向前折或向后 折,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表明:在反射 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同一平 面 内。
123456
专项提升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3章 声的世界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第1课时 响度、音调、音色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第1课时响度、音调、音色一、课前知识准备乐音的三个特征是什么?各有哪些影响因素?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大;人们用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由探究影响响度因素的活动可知,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
请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距发声体越_______,听到的声音越_______,响度越_______.【说明】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更大些。
知识点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法将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加快录音机喇叭的_____________,使________变高。
【明确】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凋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
发出的音调就低.【注意】音调和响度的区别声音的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前者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大,后者反映了声音的音调高。
知识点3:音色又叫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好;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别的。
【注意】物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音色也随之改变.如养花人挑选新花盆时,常常将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音色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三、拓展整合创新类型之一:声音的高低——音调【例1】解析:吹管的上端,使管内空气柱发生振动而发出哨声,上下拉动活塞,使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

1、如图3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2、如上图8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时,能看到左边音叉旁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会;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实验,则,这是因为 .3、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20cm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高12cm,烛焰高4cm,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A蜡烛的烛焰像高____________cm;(2)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纠正了错误之后,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他最好在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4)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_________cm才可能与A 的像完全重合。
4、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
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看到A的像属于现象,看到B蜡烛属于现象.(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关系.(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型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X4-3-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下列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请回答:
图X4-3-1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空格处,应该填的数据是________.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表数据,你还能发现其他哪些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可折转的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又有什么危害?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如图X4-3-2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X4-3-2
(1)在光具座上由左向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了使烛焰的像成
在光屏正中间,应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当蜡烛位于距凸透镜左侧22 cm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
“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若固定蜡烛和透镜位置后,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却怎么也得不到像,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若调节三者位置,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逐
渐远离凸透镜,则光屏应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6)蜡烛的火焰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用不透明的纸片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
住,则屏上的像( )
A.根本看不到 B.将变得比原来暗些 C.只剩下半截了 D.不发生任何变化三、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如图X4-3-3所示,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图X4-3-3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 ℃,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填“A”或“B”)
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
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
(3)通过分析图象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
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间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
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测物体的密度
4.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密度.
(1)天平平衡时如图10所示,石块的质量m =________。
(2)小明测量石块体积的操作步骤如下: a .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 1
b .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11放置
c .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 .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总质量m 2
请你指出步骤b 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 。
(3)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____;
石块密度为_____________(设步骤b 中的错误已改正).
5.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
他思考后按照自己
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结果如图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乙中祛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 3= g ;
(2)请按照图甲的顺序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3)请你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帮他计算出酱油的密度:。